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子,你真的恭敬经书吗?


   日期:2016/1/27 9: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你真的恭敬经书吗?

  我们的佛弟子都知道,对经书要恭敬,要爱护。如果不恭敬便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果报。不但是在家居士心中有畏惧,出家僧众也用类似言语警告人们要恭敬书典籍,不可随意放置,唯恐冒犯。很多人也是拿起一本经书便放置头顶,意思是顶礼了一次。可以这样说,大多数人都对经典充满的是崇拜或者畏惧,才会去恭敬,甚至顶礼。但有几个人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礼拜读诵的呢?

  常有人对我讲起,读经书的时候会流泪甚至泣不成声,心中莫名地升起了巨大的悲恸。我告诉他们是因为往昔过去生中,听闻过此法,但由于自己的障碍深重,没有得到解脱。所以在今生再次听闻或修习时候,便会升起强烈的惭愧心,因而感召流泪甚至哭泣。

  但这也正是现在修行人的我执深重的体现。无论什么问题,都要以这个“我”字为中心,对这个“我”这都敏感得不得了。什么“我”的心疼了,“我”突然心酸了,等等,即使捧着地藏王菩萨的经书,依然满心的是“我”的感觉,即使捧着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品,依然想的是“我”今后再遇到什么危机的事情,可终于找到依祜主了,终于知道该念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这个“我”了。这些,不都是我执深重的表现么?

  贫僧不禁要问,那么当你读经的时候,可曾为佛菩萨的大悲大愿有过一念间的感恩?曾经有位修行很好的人,对贫僧说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时候,神采飞扬,对于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十分向往。实际上,他的理论很好,目标也很好。但他只是忽略了一点,他是否对阿弥陀佛的宏伟大愿而感恩呢?

  我们有多少佛弟子,只知道利用佛菩萨的慈悲大愿,便以为可以恣意依赖,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我危机时刻想到了佛名,我就得救。有谁想到了,我们不但要赞叹佛菩萨的慈悲,更要感恩!

  盲目地崇拜信仰,不如深刻去了解信仰来得更实在。有的人把买来的鲜花和水果,更多的金银玛瑙等等供在佛前,满心欢喜以为这下可有功德了。我要得到各种好的福报了,可满意了。佛菩萨肯定要为自己的那颗恭敬谦卑的心高兴了。我们佛弟子可曾想过,佛菩萨已是证悟了的大觉悟者,要你供奉的这些水果鲜花,金银玛瑙有何用处?难道你多拜了几拜,人家就是佛菩萨,你不供养不拜了,人家就成凡夫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是佛菩萨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修福报,鲜花供佛前,是在庄严自己的心。金银供佛前是佛的需要吗?是为我们自己积累财宝。

  佛菩萨因为不舍得看众生继续堕落下去,造无边罪孼,不能超脱,便一遍遍地来到人间,以各种化现在人间教授人们培植福报和解脱生老病死等各种人生痛苦的方法。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为了给人们找到一条解脱的道路,经历了多么巨大的苦难和艰辛;大迦叶尊者为了护持佛陀正法,终生实践头陀苦行;观世音菩萨为了给世间女子信心,不惜化身女相示现成就;地藏王菩萨为了地狱恶道众生,誓愿地狱不空不成佛果。

  难道佛菩萨的这些大愿和慈悲,到了如今却被人一再地利用吗?我们捧着经书,却满心都在想着自己的功德利益,这与贫僧前面所述的第四种人有什么两样?在应该感恩的地方,都不知道应该感恩,这是什么呢?

  写到此时,让我们共同发起虔诚的感恩和忏悔之心顶礼吧!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祖

  顶礼大愿地藏王菩萨

  顶礼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十方常住三世一切佛、法、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恭敬       大悲大愿)(五明学佛网:恭敬       大悲大愿)  

 净界法师:正确听闻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张秉全居士: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九 恭敬心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六章 乐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关于恭敬心 

 蔡礼旭老师:礼仪的本质是恭敬 

 蔡礼旭老师:孝顺恭敬父母 

 蔡礼旭老师:父母的教诲要恭恭敬敬领受 

 慧光法师:佛法恭敬中求 

 传喜法师:恭敬三宝修慈悲 

 传喜法师:皆当欢喜与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