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索达吉堪布:全世界要想实现最大的和平、最好的和谐,应该从大乘佛教自他交换的精神入手


   日期:2016/1/11 17: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索达吉堪布在南京大学博士论坛的精彩答问

  『2011年3月14日晚上』

  (一)问:我是辽宁北方一所普通高校的学生,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今天想问您一个问题:在多元价值观冲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怎样才能保持一种祥和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答:现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多元文化互相冲突,若想获得一种祥和平静的心态,我始终认为学习佛教最好。

  因为佛教提倡放弃自我、帮助他人,以这样的精神与人相处、面对生活,必定是和谐的、快乐的。对此许多学者也很赞同,说全世界要想实现最大的和平、最好的和谐,应该从大乘佛教自他交换的精神入手。

  (三)问:您刚才给日本灾难回向的时候,用到了“嗡玛呢叭美吽”。有些大师说“嗡玛呢叭美吽”代表一种无上的智慧,到底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答:“嗡玛呢叭美吽”的功德特别大,这在有关论典中都有描述。如果给死去的亡人念“嗡玛呢叭美吽”,原来他即使要遭受痛苦,通过这种声音的无上力量,马上也能获得快乐。尤其是现在灾难频频发生,我们若能祈祷观世音菩萨,念他的咒语,以这种力量就能最大程度地化解灾难。这方面有许许多多的教理可以说明。

  总而言之,它不仅是一种无上的智慧,还是非常强大的无形力量。

  (四)问:我是中文系的博士,不信仰佛教也不信仰基督,属于那种没有信仰的人。我相信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是大多数。但拿佛教和基督的弘扬来说,我是来自乡下的,如今在乡村里,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基督教堂,很多人特别是乡下妇女,每到周末的时候,就很早很早去虔诚地做礼拜。那么,您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让广大的没有信仰的人相信佛祖呢?

  答:这位无信仰的博士,提的问题非常好!我不管到哪里去,都希望交流的对境不仅仅是佛教徒,因为人们的思想、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不一定非要千篇一律。

  现在不信仰宗教的人确实非常多,尤其像中国、前苏联,信奉无神论的比比皆是;而在美国,95%的人都信仰基督,美国总统去清华演讲时也是这样说的,这跟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有关。在中国的清朝以前,像唐、宋、元、明等朝代,相当多的人都信仰佛教,但由于众生的共业、历史的变迁,现今信佛的人越来越少了。

  其实你也说得对,如今基督教的弘扬非常广,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中,甚至许多高等大学里,都有他们很多专职人员,通过各种方法来招信众,甚至也有强迫性的——刚才就有人给我打电话,说他们非要强迫她入教,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而佛教并不强迫一个人必须信佛,一切都是随缘的,让大家信佛也是希望你懂得人有前世后世,除了物质的执著以外,还应该追求精神上的快乐。鉴于此,我们在机缘成熟时,会给世间人、尤其是无信仰的人,传达一些佛教的教理。

  作为佛教徒,我们在弘法的过程中,若想像基督教一样把佛陀的思想弘扬于世间,应该需要组织性、年轻化、统一的管理、不同的途径,否则,恐怕很难让更多人接受。尤其在一些大学,建立佛教研究机构、禅学社很有必要。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有佛教的研究中心,包括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也设有禅学社,里面有些学生对佛法不仅有一种信心,而且有相当高深的见解。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弘扬佛法,是将来非常有必要的一件大事,望大家务必记住!

  然后,对于无信仰的世间人,因缘成熟的时候,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学佛并行持善法。但若实在没有这种缘分,那也没必要勉强。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居住的城市中不信佛的人就占大多数,这也是众生的业力所致。因此,让别人学佛不能强迫,弘扬佛教是有因缘时抓住机遇,应机施教。

  (五)问:我是商学院的博士,对佛学也不了解。请问,从佛学的角度来看,有没有提过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我们如何更快乐地实现个体目标?

  答:讲起目标的话,佛陀在《阿含经》、《毗奈耶经》中都提到过。个体目标分为暂时的目标、长远的目标,最长远的目标并不是这一生一世,而是无数世以后所获得的果位,这个好多人想都不敢想。而集体目标,则是僧众的利益、居士们共同行持善法等等。所以,在佛教当中,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早有提及。

  那一个人如何更快乐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呢?首先要懂得“随缘”。禅宗中常会提到这个词,也就是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你努力了就没有遗憾了,即使途中的道路太曲折,一直跨不过去,也没有必要非常痛苦,而要学会随遇而安。有了这种心态,自己就会特别快乐。

  此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明确的规划。如果漫无目的,一步步没有具体安排,则不可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总之,在工作中、生活中无论你遇到什么违缘,都不要特别去执著它。如果越执著,事情的成功率就越低;看得越淡,成功反而会不期而至。

  (六)问:佛教中讲因果报应,我们起一个善念会有善报,起一个恶念会有恶报。那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到底是一种信仰,还是一个真理?如果是一个真理,能不能用逻辑或实验的方式证明它?

  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实际上是一种客观真理。这句话不但在佛经中随处可见,包括中国的陈毅元帅,也曾说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如果你想用实验来证明它,应该也可以。比如你今生做一个善人,这对你只有帮助,不会有危害;来世虽然现在看不到,但当你感受果报时,定会丝毫不爽。想验证因果报应的话,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了。

  而用逻辑证明的话,首先要建立佛陀是量士夫,然后确信他说的话真实不虚。如佛陀在《百业经》中讲过:“众生所造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会时,彼果定成熟。” 因此,你所造的善恶之业,最终会感召快乐和痛苦,这就像你播下妙药的种子,定会产生妙药的果;播下毒药的种子,产生的也是毒药的果。

  (七)问:我是南大中文系2010级的博士,之前学的是国学专业。我有很多同学是学藏传佛教的,去年暑假,我还跟他们去了塔尔寺、夏琼寺、拉卜楞寺,看到很多藏传佛教的大师。我想问一下:现在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的交流是怎样一个状况?是互相学习,还是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争论?

  答:现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可以说是彼此学习、彼此了解。在汉传佛教中,有许多值得藏传佛教学习的地方。比如自梁武帝以来,汉地出家人就一直吃素,这对保护众生的生命直接有利;还有,汉传佛教的禅宗有很多绝妙的教言、公案,净土宗也有专心致志念佛的精神;此外,我还经常跟汉地的高僧大德接触,学习他们弘扬佛法的精神等等。

  而汉传佛教的很多大德,也经常到藏地,系统学习藏传佛教的因明辩论、中观修法,乃至密法的仪轨和窍诀等。如今就有不少汉地的出家人、在家人,历经千辛万苦去往藏地,在许多具传统修行经验的寺院中求学、禅修,而且历史上也很多这方面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我觉得汉藏之间这样交流非常好,至今没有发现互相排斥、互相冲突、互相侮辱的现象。就算极个别人之间有一些思想争执,但从大的趋势来看,应该不会有这种担忧。

  (十)问:我是文学院的。大师,我觉得您非常有智慧,您平时喜欢读诗歌吗?国外的诗歌也读吗?

  答:我的诗歌写得不太好,但是喜欢读。尤其是国外的一些,譬如泰戈尔的诗、莎士比亚的诗,我还是觉得蛮好。

  (十一)问:我是文学院的,想问一下您的休息时间。因为看您好像五点半就起来了,晚上也挺迟才睡。按照中医的说法,休息时间要有一定规律,但有些高僧大德甚至不睡觉。我很随喜,但根本做不到。请问,我们到底要不要遵循中医的规律?

  答:以前我在学院里,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各方面作息都很有规律,但后来事情比较多了,有时候白天一直在忙,到晚上功课还没念完,拖的时间就比较长,有时候也睡得晚一点。

  但我可能身体跟别人不一样吧,从小就睡眠比较少。在读师范学校的时候,全校都很羡慕我,因为我是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一个。他们全部都睡了,我还在看书;他们还没有醒来时,我已经在锻炼身体、看书了,以至于同寝室的人常怀疑我到底睡了没有。所以,我的身体对睡眠不是特别贪执,以前睡四个小时就可以,现在随着年龄增长,尽量让自己睡五六个小时。

  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讲,最好是按照中医的要求,尤其是《黄帝内经》里讲的那样,晚上11点到3点之间保证睡眠,这主要是身体造血、排毒的时间。而我们佛教中,《毗奈耶经》也讲了修行人应在前夜、后夜行持善法,中夜的时候入眠。我觉得这样很好。

  只不过有些人的习惯,可能略有不同。像巴尔扎克,他每天只睡4小时,即晚上8点到12点,12点钟起来喝点咖啡,利用夜深人静的机会奋力写作,以至于他一生中写出了九十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对他来说,晚上是最快乐的工作时间,所以这也要因人而异。

  (十二)问:对我们来说,在没有成佛之前,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同等重要,所以世间法也要学好,出世间法也要学好。但暇满人身这么难得,我们的时间实在有限,到底该把精力投入哪个方面呢?

  答:作为在家人,在没有成就之前,一定要平衡好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关系。不能刚开始学佛特别精进,把世间法统统放弃;到了最后,生活遇到了各种挫折,又把世间法重新捡起来,把佛法全部放弃,这样的行为有点极端。佛陀在《优婆塞戒经》等经典中也讲了,在家人应该过正常的在家生活,但尽量将散乱的因素排除,挤出一些时间来修行。

  其实,在家人学佛并不是没有时间,只不过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胡花在散乱、睡眠、闲聊上了。假如你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至少每个礼拜抽出一天半天,如此坚持学佛很有必要。

  我在学院的时候,散乱的事尽管比较多,但每天下午都会把手机等全部关掉,尽量空出三四个小时,静下心来看看书,强制性给自己一些修行时间。你们作为在家人,这样做恐怕不现实,但早上起得早一点,晚上睡得晚一点,或者一个礼拜空出半天、一两个小时来修行,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修行也不会耽误,自己该做的事也可以成办。

  (十三)问:我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放假回家时,妈妈给我杀鸡杀鱼。她虽然在杀生,但我知道她发心是好的,这样她也会造很大的恶业吗?

  答:虽然一般来讲“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只要你发心好,造的业就会是善的。但像杀生这样的行为,直接威胁到众生的生命,那么这个时候,戒律中说心态不重要,物质重要。物质是什么呢?就是你真正断除了众生的生命。

  所以,就算她对你的心很好,但由于断了其它众生的命,此举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肯定会有极大的危害。就如同你好心好意往别人的肚子捅一刀,别人死了的话,那么法律肯定会惩罚你的。

  (十四)问:我是文学院2010级的博士,今天听了您的演讲很有收获。您主要讲了转世轮回、前世今生的问题,我想请教一下:您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没有接近过自己的前世?如果有的话,能不能透露一下?

  答:我知不知道自己的前世呢?的确不知道。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之前没有跟任何人讲过:藏传佛教中有位一千多年前的修行人,他的名字我暂时不说,每次我在史书中一看到他的事迹,说他在什么山洞里,当时是怎么死的,我就一直流泪,已经好多次了。我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是不是以前曾当过他身边的一只虫,或是什么?除此之外,就像刚才讲的一样,我也不知道什么前世。

  但通过多年的学习经历,我深信前世肯定存在,而且我前世应该是修学佛法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从小一看到佛经、佛像、出家人,就非常非常的欢喜,对杀虫、造恶业等却深恶痛绝。我当时住在非常偏僻的牧区,条件十分艰苦,为了维持生活,家人和邻居都要杀些小羊、小牛。这时候如果被我发现了,我会死命护住被杀的动物,恳求他们不要杀。我从小就有这样的“基因”,估计前世可能是个出家人,或者行持佛法的人,这方面的习气比较重一点。

  (十五)问:我们身为普通人,有没有办法接近自己的前世?比如用催眠等等。

  答:现在西方流行很多催眠术,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些假的成分。以前中国就出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但有些内容也存在不实之处。

  我们佛教中也有一些禅修,类似于西方的催眠术。比如乔美仁波切在修行记录中,就记载过一种方法,说是能让人进入一种睡眠状态,在这种潜意识的状态中,可以回忆起自己的前世。这种现象虽然比较多,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回忆自己的前世。

  (十六)问:既然有转世轮回,那我们灵魂最深处的本我,是不是延绵不绝的?我前世的性格会不会有一个继承?

  答:在转世轮回的过程中,我们的灵魂是不断延续的,前世的性格也会有一个继承。这方面,佛经中有相当丰富的理论和依据。

  现在有些人行持善法、开发智慧非常非常容易,而有些人,尤其是前世做过牛马的,思维分析就特别愚钝。这些差异的根源,生理学中认为是“基因”,而在佛教中,则归于阿赖耶上的善恶习气。

  当然,这些习气也是可以不断升华的,通过一世二世乃至无数世的努力,最终能净化一切恶习,获得佛菩萨的果位。我们每个众生都有这样的提升机缘。

  (十七)问:我是南大天文系的。我知道佛学很注重逻辑性,但它更强调一种非逻辑、最高层次的证悟。我想问一下,这种非逻辑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答:我们佛教确实讲逻辑,而且这种逻辑极其严密。佛教的逻辑有两种,一是推理,一是教理。推理的话,主要是因明中的三相推理,这相当于西方哲学通过大前提、小前提来推出结论。

  教理的话,是首先成立释迦牟尼佛是实语者,而且他的教言2500多年来任何科学家也没推翻过,由于很多甚深奥秘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揭示的,故肯定真实不虚。依靠这种方法,对比较隐藏的未知现象,我们完全可以证明。

  你觉得佛教有一些非逻辑,其实不一定是非逻辑,用逻辑也能成立。要么用现量的证据,要么用比量的推理,以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成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佛教)(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佛教)  

 济群法师:汉传佛教的反思 

 济群法师:一个根本,三大要领——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 

 黄夏年教授:现代中国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觉社丛书》 

 黄夏年教授:佛教和平走进全球化与多元化时代 

 黄夏年教授: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 

 黄夏年教授:明州佛教与四明知礼 

 黄夏年教授:当代中国佛教教育三题 

 黄夏年教授:古印度佛教的参学游行 

 黄夏年教授:20世纪天台佛教研究 

 黄夏年教授:20世纪德国的佛教 

 黄夏年教授:20世纪法国的佛教 

 黄夏年教授:20世纪比利时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