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满一上师:佛、佛法、佛教的基本概念


   日期:2015/9/6 17: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 是佛陀的略称,又称如来。除了释迦牟尼佛,还有过去现在未来劫的无数佛。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文字没有佛字,只有“弗”字,佛教进入后,才造了“佛” 字。它是由古印度梵语音译过来,而没有译出它的含意,因为它的含意太丰富,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译,所以干脆不译。佛可被简单地解释成觉悟者。佛法和佛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只是侧重面不同:佛法指佛的教法,就是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并引导众生修行解脱的方法;佛教一词通常侧重于一种文化现象的表达,如常说“佛教文化”,而不说“佛法文化”。实际上佛、佛教和佛法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

  佛

  “佛” 是觉悟者之意。什么叫“觉悟”?智慧是本体,它的用就是觉悟。觉悟有三方面: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自觉就是自己对人生、对万事万物、对世界洞察到了它的真相真谛。凡夫是看不破真相的,看破了就叫自觉。觉他就是除自己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真谛外,还要帮助他人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就是菩萨的境界!自觉还要觉他!觉行圆满:觉指智慧,行是功行,佛历修六度万行,广化众生,至此功圆行满,佛的智慧和功行都圆满了叫觉行圆满。具有最圆满的智慧,最圆满的功德,叫作佛。

  佛教中为什么有“胜义菩提心”?能与时间同在的叫胜义菩提心。佛为什么能与时间同在?就是因为他有最高的究竟智慧——空性智慧,也就是胜义的菩提心。空性智慧就是把我们所有的意识、作意都化空了,妙有显现了。这空的东西染不上颜色,而且无生无灭!因此空性是最究竟的,其它的都不究竟。

  有一个居士问:“阿弥陀佛还有没有生灭?”,我说:“你认为呢?”他说:“这佛还能有生灭啊?”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绝对没有生灭,化身肯定有生灭,他化成一个人教育你来了,他是一个上师或兄长、智者,或者是个反面教员……,他把你度了以后他还会死的,这就是生灭呀。报身佛,仍然有生灭,只要不到法身就有生灭。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所以也有生灭。阿弥陀佛是证得三身的正等正觉者,但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世界如何形成的?他成佛之前发了大愿:“我若成了佛,要造个极乐世界,念我十句我就把你接过来,到了极乐世界就再不会退转了,直到最后成佛。”他的愿望实现了,成了个极乐世界,他到那儿去当报身佛了。报身佛必须在灭度之后再回到他空性的法身中,就是常乐我静的境界,那就是真正的常了,与时间同在叫常。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灭度进入法身之后,极乐世界仍然存在,是观世音菩萨接班,接着度人。我们现在说得轻巧,可能是多少亿劫之后的事情了。我们若证悟了空性智慧,就没有生灭,与时间同在。

  对于“佛”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了解佛具备的特质,其次要了解我们所值遇的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是什么。

  1、总的来说,佛是“三个具足”:智慧具足,慈悲具足,本事具足。

  智慧具足:

  佛的智慧不同于人类的聪明智慧。比方说尖端的科学生产出原子弹、卫星上了天,甚至造出人造细胞,还能克隆人,但这只能说是一种科学的进步,是人的聪明才智的显现,这种智慧跟佛说的智慧是不一样的,因为再高端的科学在死亡来临时都无能为力,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回答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死了以后又到什么地方去?人生为什么有生老病死这些痛苦?为什么有天灾人祸这些情况?宇宙从何而来?它流转生灭的规律是什么?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够真正地了知宇宙和人生。

  声缘、菩萨、佛的智慧称为“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第一,一切智,就是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就是空相。这是声闻、缘觉的智慧。第二,道种智,就是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就是种种差别的道理。这是菩萨之智。第三,一切种智,又叫一切相智,就是通达总相与别相的智慧,是佛智。

  佛的智慧又可从两个维度来说: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尽所有智是广度上的智慧,指遍知世界上一切知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像我们一般人只能学一个专科,至多几个而已,而且钻研一辈子学还不完整。生命有限,知识却是无涯际的,用有限的生命努力学习,尽一生也学不完所有的知识。而佛呢,对所有知识都了如指掌。

  人不具备佛的智慧,因为人固有的意识形态、思维方法障碍了达到佛的智慧。人的思维有三种:一种是非逻辑思维,一种是逻辑思维,第三种就是超逻辑思维。儿童的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你那边正烧着火呢,他敢把手往火里伸;二三层楼高的地方,他敢往下跳,他不知道危险。而我们正常成人的思维是逻辑思维,这种思维有经验的、理性的性质。人在成年后以逻辑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就按照经验、逻辑去分析去行事,而这一点又恰恰固化、局限了人的思想空间,使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第三种,超逻辑思维。它是超越逻辑的框架,带有直觉的性质,如佛道儒,和绘画音乐等艺术,尤其佛道二家。按照逻辑思维解决不了的问题,超逻辑思维就能解决。我打个比方,比如你做了一个恶梦:被坏人追杀,你拚命地逃,但是最终还是被坏人抓住了,倍受折磨,后来要杀你了,按照你的逻辑思维已经是无法逃脱了,绝望了!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有个人在背后打了你一巴掌,你猛然被惊醒了,那么这在梦境中值遇的问题就豁然被解决,这就类似超逻辑思维。

  “如所有智”,是深度上的智慧,就是把事物的本性、本质都看透了,看到底了。科学家看人,人是由细胞组成,有血脉和各种器官;让我们一般人看,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就是有着这样一个外貌和性格的人;神仙看呢,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用佛眼看,人是因缘合成,都具足圆满的佛性。同一事物,观察的深度不同。佛看到的是如其本来面目的法性实相,极尽透彻而不可思议的境地,只能以“如”字来代表,所以称“如所有智”。

  慈悲具足

  慈悲具足是佛具有的情感上的特质,其表现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对一切众生,包括与他没关系的众生都予以慈爱,在众生受苦受难的时候,如同自己遭受了苦难一样,努力拯救,给与关怀。这种大慈大悲有四种体现,就是慈、悲、喜、舍。慈就是给人以欢乐;悲,救人于痛苦。喜,是随喜,与嫉妒相反。自己的亲人如果升官发财,做了功德,就高兴;如果是自己的仇人走运,就替他高兴不起来,就是没有做到喜。舍,是没有执着、没有厌恶而平等地对待人和事物的心境,关键是平等的态度。大慈大悲就是佛教的菩提心精神。

  母亲为了孩子,用尽了自己的心血,那颗心无所不忧,为了自己的孩子甚至可以付出生命。这种行为不为任何目的,只是出于爱心!但她的爱心仍是有分别的,对自己的孩子付出,可以!对别人就不行了。佛不是这样,佛对所有的众生不分怨亲,不分种族,不分教派,都平等看作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他就像阳光一样普照四方,没有分别心,已经达到了最圆满的程度。

  人的情感有起伏,理智与情感之间往往是对立的、可分的两方面。虽然在道理上知道应该怎样,但是他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还是会做法相反,他的情感和理智不能一致。而佛的大悲,不单纯是情感,而是最极情感与最极理智的相融一体,是“悲智双运”。

  发菩提心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个理智与情感不能一致的问题。发菩提心必须先发四无量心,发四无量心的窍诀就是先发舍无量心,达到怨亲平等。舍去对仇人的嗔恨、仇恨心,同时还要舍去对自己亲人执着、热烈的慈爱心,达到平等看待一切众生。方法就是把父母想成过去世和未来世都不再是自己的父母,很可能上一世或下一世是你的仇人,这样一想就舍去了对亲人狭隘、片面的尘世感情。对仇人呢,要想他过去世或将来世很可能是帮助过自己的恩人或者父母,曾经给过自己很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想你就舍去了对他的仇恨。既没有了执着的爱,也没有了无明的嗔恨,这就是佛的平等之心。佛的情感是平等无起伏的,理智和情感达到了一致,对所有众生怀有无分别的慈爱。

  本事具足

  本事具足,就是佛具足了能力、能量、神通。大家知道观音菩萨,她是寻声救苦,不论在宇宙任何地方,只要你有了痛苦、灾难,特别是在危险的时候急呼观音菩萨,她马上应声赶来救你,观音菩萨是大悲大能的首要代表。大能就是所谓神通,我写了句“心念生世界,挥指满虚空”。常说佛法无边,如来神通,一个佛菩萨若想,这个世界太龌浊,应该有个极乐世界,马上就造出一个极乐世界,手指一挥就能够产生无数微妙变化。为什么佛会有妙法神力?人证到佛的境界的时候,真空不动心,不思善,不思恶,自然产生最精确的判断力,这是智慧,不执智,不执悲,不执能,自然发生大智大悲大能作用;不执有,不执空,一切不执,所以所呈现的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这神力无边。任何都不执,力量才大。因此说佛法无边。

  佛的能力广大!就看你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正确认识它、运用它?它就像阳光,你用一个放大镜聚光,能点着一支烟,积聚的能量再多一些,你可以用它来烧开水,现在我们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利用方法,就有不同程度的获益。佛法无边,佛的心量也无边,我们如何利用佛无边的能量,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秉持怎样的愿力。

  佛的“大能”,与其他宗教中所宣扬的上帝“万能”是不同的。万能是无所不能,姑且不论上帝是否真的无所不能,先说佛。佛不是无所不能,佛不能违背因果规律,不能度无缘之人,佛无法代众生修行,代众生成佛。所以尽管佛无时无处不在,神通无限,而你要能感应得到,也就是需要自己具备缘分、善根,才能得到佛的接引和帮助。就是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大家现在都知道了,佛具足全智全悲、大能大善的人格,他是智慧、情感和能力的高度完善和统一。那么这三个圆满怎么达到的呢?简单地说,是通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达到的。

  2、释迦牟尼是化身佛,他的殊胜功德是什么呢?

  释迦如来在因地修行至第二阿僧祗劫满时,逢燃灯佛出世。一次偶尔的机会,燃灯古佛因讲法路过释迦牟尼所在的地方,在行走的路上,前面正好有一个水坑,释迦牟尼佛担心水会打湿燃灯佛的布鞋,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填在了水坑里,但这样还是有些水,于是释迦牟尼佛又将自己的长发也铺到这个水坑上面,这才请燃灯佛过去。当时燃灯佛就授记说:你后世将成佛,叫释迦牟尼,能度无量众生。这样释迦牟尼佛就种下了成佛的因缘。

  在迦叶佛住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已经修成了,修成后他又到兜率天住了四千多年,等待这个娑婆世界的缘分。看到净饭王符合他的投生环境和度人条件,才投到净饭王家里作王子。在他作王子的时候有一次出外郊游,看到一个农夫在地里干活,被太阳烤得汗流浃背、皮肤曝伤,手却在不停地打那耕地的牛,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忍着疼痛还得继续拉犁,犁地犁出来的蚯蚓、昆虫,有的断了身子、有的断了腿,痛苦挣扎;边上有很多小鸡争着吃那些小虫。王子看到众生的残酷以及众生所受的痛苦,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苦闷中。后来他外出游玩,在南门遇到一个老态龙钟的人,走路拄着拐杖步履蹒跚,非常困难,老了嘛!各种疾病都来了;到东门时遇到了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在痛苦呻吟,亲人、孩子们在旁边看着他这样痛苦却无能为力;到西门又见到一个棺材,上面有蚊蝇叮咬……释迦牟尼佛感到众生实在是太苦了!为什么众生有这么多烦恼,还有生、老、病、死这些痛苦?这些现象都是怎么产生的?难道就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免于这些磨难吗?为了探索众生离苦的办法,释迦牟尼出家了。

  他是为了解救众生出六道而回到人间来的。他知道多难啊,下来以后当太子,出家,拜了六个师父,后来自己苦行,苦行到自己快饿死了,皮包骨了,他想:“不行,我都快死了,哪来成就呀?”接受了天女供养,喝了牛奶,洗了个澡,找到一个大菩提树,南边坐坐不行,北边坐坐不行,西边也不行,东边一坐,很稳当,他发了个誓:“不成正觉,绝不起坐”。经四十九天,他夜睹流星而开悟,立时大地六种震动。

  在这四十九天禅定中,他首先见到了自己往昔的生生世世,发现每个人的生命原来是相续不断的。有一世他是别人家的媳妇,倍受婆婆虐待;再往上的某一世,又发现自己当婆婆时也虐待媳妇,而那个被虐待的媳妇正是后世自己的婆婆。如此这类的景象很多,由此得知生命的任何境遇,原来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由因而产生的果。所以释迦牟尼佛最先通悟的是:有情生命的过去世、未来世的状态。进一步发现,存在着六种生命形态——六道,众生在六道轮回不息,如在苦海中漂流,无法出离。而推动六道轮回的是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因缘的根本是无明,无明产生了贪、嗔、痴等烦恼。于是他想:要想跳出轮回之苦,只要断掉无明就可以了。进一步静观,无明的根又是什么呢?原来是“我执”,那么,灭掉“我执”,就没有无明了。他又发现,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都有成佛的潜力或可能性;又观到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众生转生过无数次,那么每个众生都应作过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的父母们正在受痛苦,他心中生起的强烈的慈悲心和责任感,应把他们解救出来!于是,他发了大菩提心,决定留在世间转法轮。

  他证悟后,魔鬼们都乱了套了,“哎呀!这家伙成佛了,我们徒子徒孙怎么办?往后我们没有市场了怎么办?”还有很多神仙说:“悉达多成佛了!”非常震撼,奔走相告。魔鬼就想办法劝他,仙人们也劝他:“你在人间传什么法呀?多受罪呀!多艰难呀!赶紧到法界享福去吧”。关于这点,有的法师讲经的时候说当时释迦牟尼佛动摇了“我是传法转法轮,还是不转法轮呢?”实际上这是不对的,释迦牟尼佛证悟了,到兜率天住了四千年,他不就是等着到人间传法吗?考虑“我是走啊?还是留啊?”这是把人的想法硬安到佛身上,这是以凡夫心揣测圣意,绝对是不对的,可是很多大德都这么讲。他到兜率天去往生,下地来证悟,菩提心那么大,他怎么能走啊?他只是在禅定的安乐中,到第七个七天想我怎么样去弘法,怎么去度人,是订这个计划,琢磨这个问题呢。释迦牟尼佛经过四十九年说法,最后涅槃。

  佛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和人生是怎么回事,又向我们指出一个没有烦恼,没有生灭的境界,只要我们决心去那里,按照他传授的方法,就一定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获得解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佛法)(五明学佛网:佛教       佛法)  

 黄夏年教授: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 

 黄夏年教授:太虚大师的佛教组织观 

 黄夏年教授: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黄夏年教授: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 

 黄夏年教授: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 

 黄夏年教授:佛教是反科学的吗: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黄夏年教授:泰国、印度、斯里兰卡20世纪的佛教研究 

 黄夏年教授:新世纪佛教发展刍议 

 黄夏年教授: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 

 黄夏年教授:达摩与佛教文学和生活方式 

 黄夏年教授:近代中国佛教教育 

 黄夏年教授:中国佛教界出版时间最长的《海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