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理解、贯通大小乘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


   日期:2015/9/3 11: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本文是在《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一文基础上,重新修改而成,有兴趣的可以参考原文。

  从所谓“小乘”佛法即原始佛教的缘起法,到大乘佛教的缘起性空与万法唯识,直到所谓“真常唯心”的大乘如来藏思想;从三法印到一实相印。

  一、所谓“小乘”佛法的三法印

  本文将以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教育背景下的语言风格,来尝试解释佛教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思想是怎么来的?是源自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即三个最基本的原理。原始佛教就是以三法印来解释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包括物质现象(色)与精神现象(受想行识)。

  三法印的内容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与涅槃寂静(南传佛法也有诸行无常、诸行皆苦与诸法无我的说法)。

  说是三法印,实际上是源自一个---诸行无常,其他两个是“诸行无常”的延伸。

  诸行无常,不用我多解释,大多数人即便望文生义,也会明白的。

  “诸行无常”中有个“行”,就说明所有现象都是动态的;既然是动态的,就是发展变化的。当然,在佛法中,行主要指“有为法”,就不再深入解释这个了。

  学过马哲(大一课程)的都知道,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切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

  “诸行无常”,简单讲,就是这个意思。

  在下文中,随着对三法印认识的逐步加深,你将会看到,连最后的“涅槃寂静”,直到大乘如来藏思想,竟也是源自于这个“诸行无常”。

  深奥的世间哲学,神秘莫测的佛教,却原来竟然都是立足于这么一个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

  大道至简。

  二、万法起源

  1、自生

  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诸行无常”,最基本的真理。

  从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中,我们能推出什么结论呢?

  既然任何现象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么,我们很容易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现象。

  正如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便是人,这一秒的你与下一秒的你也并非完全相同,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意识层面。

  因此,我们会得出下一个结论:任何现象的出现,不能说它是“自己产生自己”的。

  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自己”。

  既然这两个“自己”是不一样的,所以:“自己产生自己”这个逻辑就不能成立。

  所以佛法说,诸法不自生。

  2、他生

  根据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就是矛盾双方的差异性与斗争性;统一,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依存,不能独立存在,都是相对性的存在。

  比如说夫妻:夫妻双方是相对而言的,任何一方都是相对性的存在,没有一方能独立存在。

  一个男人,没有与一个女人结婚,他是不能单独地被称为“丈夫”的;一个女人,没有与一个男人结婚,她是不能单独地被称为“妻子”的。没有丈夫,就没有妻子;没有妻子,就没有丈夫。

  世间的所有现象都是如此:没有富贵,就没有贫贱;没有高,就没有低;没有长,就没有短......这道理很简单。

  同理,自与他,也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自,就没有他。

  所以,没有“自生”,就没有“他生”。

  什么叫“他生”?比如,柴与火。

  火,不能自生,我们不能说:火是火生的。

  因为,没有柴,就没有火。

  自生,容易理解,但“他生”就难解了,这正是世人常见的看法。

  一般人都会认为,火当然不是来自于火本身,但火是来自于柴,这是很明显的。所以,火是柴生的。

  火是火,柴是柴,而火是柴生的----这就是一般人认为的“他生”。

  认为甲是甲、乙是乙,而乙是由甲生的,这就是“他生”。

  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而孩子是父母生的,这还是“他生”。

  柴就一定能生出火吗?

  如果柴一定能生出火,你拿一块湿柴试试看?

  如果柴一定能生出火,你潜在水里,拿一块干柴点火试试看?

  如果柴一定能生出火,把柴放在一个没有氧气的密室内,再点火试试看?

  如果柴一定能生出火,把柴放在一个低于其燃点的环境中,再点火试试看?

  .....................

  父母一定能生出孩子吗?

  如果父母一定能生出孩子,为什么有的妻子一辈子无法怀孕?汉武帝的首任皇后阿娇为了治疗自己的不孕症,竟然花了9000万,整整占了国库岁入的16%,而当时国库岁入是56亿!

  如果父母一定能生出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胎儿夭折在母腹内?

  什么意思呢?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生者与所生者,比如柴与火、父母与孩子等等,【两者都能单独、独立存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现象。

  是啊!一开始我们就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现象”。

  所以,火是火,柴是柴,而火是柴生的;

  所以,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而孩子是父母生的。

  表面上看,柴与火、父母与孩子,【都能独立存在】,都有“独存性”。

  但是,佛法要破的,正是世人的这种“独存性”观念。

  因为从本质上看,【所有矛盾双方的关系,都跟柴与火的关系一样】。

  没有柴,就没有火。

  柴与火,都不能独立存在。离柴无火,离火无柴。

  火有它“自己”的“体”--自体--吗?正在燃烧的火苗是火“自己”的“体”吗?

  不是。

  你把柴拿走,还有火的“自体”吗?

  柴有它“自己”的“体”吗?没有。

  离开燃烧的火,一块木头还能叫“柴”吗?

  一块并没有燃烧的木头,不一定叫“柴”。它可以叫“凶器”,当你用它打人、杀人的时候;它可以叫“救命恩人”,当你溺水后抓住一块木头的时候......

  只有在这块木头燃烧的时候,它才能叫“柴”---离火无柴。

  所以,双方都不能独立存在,并没有所谓“自己”的“体”---自体。

  【因为双方本就是一体的】。

  佛法要破的,也正是世人这种“自体”观念;破除了“自体”观念,就破除了“他生”的思想。

  上面我们讲,从本质上说,【所有矛盾双方的关系,都跟柴与火的关系一样】。再说的彻底一点,【所有现象之间的关系,本质上都跟柴与火的关系一样】。在本文后面,我们还会详细提到。

  这点是极难理解的,当你理解后,就会懂得佛法讲的“同体大悲”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现象(众生)都是一体的。关于此点,请参考《什么叫无我?无我与明心见性:一看就明白!》、《到底什么是“无我”?》。

  有学过《中论》的人会说,诸法的关系,应该是“不一不异”才对。你怎么说是“一体”的?

  以妄遣妄嘛!方便破执之言,何必执为实法?一下子不能讲太深了,否则初学者是消化不了的。

  上帝,就是一种“他生”的思想。

  西方哲学所谓的本体论,研究所有现象的起源,最后归结到“上帝”那里,因为所有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上帝。只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所以你没法问:上帝是怎么来的?对于上帝,你只能信,不能怀疑。哲学上把这叫“第一因”,又叫本体论。

  为什么世人会这么执着“第一因”?

  人们根据对现实的观察,发现万法莫不遵循有生有灭、有始有终的无常规律。既然凡事有生有灭,地球也是有生有灭,整个宇宙也是有生有灭。

  既然宇宙也有生有灭,所以人们判断:整个世界肯定有一个最初的状态,有一个“生”:开始。

  至于“最初的状态”以前,是怎么回事,人们是不大愿意考虑的。关于此点,罗素在《我为什么不信基督教》一文中也曾觉得荒谬,因为他认为“世界有最初”的逻辑不成立。

  人们在承认“所有现象都是有生有灭”的同时,却认为上帝这种现象是没有生灭的,一直存在的。圣经教派称之为“自有永有”。

  圣经教徒说,上帝的存在是超越了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既然无法思议,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得出“上帝的存在是自有永有”这个结论呢?

  难道他们与上帝一样、或者甚至超越了上帝?

  3、共生

  有自生他生,才有自他结合的“共生”。

  但是,没有自生他生,所以就没有“共生”。

  一个瞎子看不见,另外一个瞎子也看不见,两个瞎子组合起来,还是看不见。

  4、无因生

  一个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如果有原因,不出以上说的三种:自生、他生与共生。

  三种都被否定了,那么,难道是没有原因而生?这叫无因生:不需要原因,某种现象就能出现。佛法所说的“自然外道”就是如此:什么也不需要,某种现象自然而然地存在。上帝,也是自然而有--自有。

  如果是无因生,为什么这个地方失火,而那个地方却没有失火?既然不需要原因就有,那应该所有地方都失火!

  三、缘起---诸法的真正起源

  既然有因生(自生、他生与共生)与无因生都不对,那这现象到底是怎么来的?

  佛教告诉人们,它是“缘起”的。阿含经上说,佛祖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正是“缘起法(则)”。

  缘,是各种条件;起,是生起(出现)、存在与发展、消亡。

  就是说,任何现象都是依靠各种条件的因缘际会,才能生起(出现)、存在与发展、消亡。

  佛法把“生起(出现)、存在与发展、消亡”叫“生住异灭”。

  苏轼有首《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声是怎么来的?琴本身能生出琴声吗?指头本身能生出琴声吗?还得靠指头与琴接触,用指头去弹琴,才能有嘛。

  这道理似乎太简单了,实际上那些深奥的道理,都源自于这简单朴素的真理。

  所以《阿含经》说:“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通达。”《大日经》说:“缘起甚深难可见。”《维摩经》说:“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四、缘起法与小乘佛法三法印、大乘佛法“一实相印”

  1、缘起法

  佛教把各种条件的因缘际会,叫“众缘和合”。某种现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具备了,该现象自然就出现了;反之,该现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失去了,该现象自然就消亡了。

  《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就是缘起法的概括说明。

  此与彼,作为矛盾的双方,它们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此,就没有彼;没有彼,就没有此。

  再比如:没有高,就没有低;没有富贵,就没有贫贱;没有愚痴,就没有智慧;没有敌人,就没有朋友;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

  没有各种条件的因缘际会,就没有某种现象的出现。

  所以,双方互为条件、互为前提,都是条件性与相对性的存在。

  2、诸行无常

  根据缘起法(则),我们就能明白:所有现象都是依靠各种条件的因缘际会,才能生起(出现)、存在与发展、消亡,都是条件性的存在,都是相对于各种条件而言的。

  各种内在外在、主要次要的条件又都一直是不停地发展变化的,所以,由这些条件形成的某种现象,也是一直不停地发展变化的。

  所有现象都是一直不停地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没有恒常不变的特性,即【没有“恒常性”】。

  诸法都没有恒常不变的特性,就是【“诸行无常”---原始佛教第一个法印】。

  3、诸法无我

  而正因为所有现象都是变化的,所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现象。故此,没有什么现象是“自己生出自己”的。

  那么,这个现象是怎么来的呢?

  以上的推理告诉我们,它是“缘起”的。

  既然任何现象都是“缘起”的,就说明:任何现象它自己不能独立出现、独立存在,独立发展、独立消亡,都是相对性、条件性的存在,【没有“独存性”】。

  因为没有“独存性”,任何现象都不能离开各种条件而随意变化、为所欲为,所以,【没有“主宰性”】。

  任何现象都没有“独存性、主宰性”,就是原始佛教【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

  这第二个法印,实际上是从第一个法印延伸而来的,第一个法印本身就包含了第二个法印。

  所以,在南传佛教经典中,佛陀经常开示:【何谓无我?无常故苦,苦故无我】。

  苦:最根本的苦是无常、变化、不稳定,众生都在一直不停的变化中,没有恒常性、安定性---过去的一切是令人懊悔痛惜或难忘留恋的,现在的一切是令人忧虑不安或永不知足的,未来的一切又是令人期待盼望、甚至惧怕绝望的。总之,没有什么真正、永久的快乐可言。

  苦:众生本质上是各种条件的组合,要受制于各种条件,没有“独存性”,所以没有“主宰性”,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所以,【无常故无我】。

  秦始皇荡平天下,功超三皇、德越五帝,好像是天下的“主宰”。其实,始皇的业绩是有“独存性”的吗?就靠他一人统一华夏?就靠他在任的秦朝就能扫平六合?贾谊《过秦论》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别忘了,始皇之所以威震四海,与其前的六代秦王奠定的雄厚基础是密不可分的!

  武昌一声枪响,辛亥革命拉开帷幕。而事发突然,群龙无首,无人能指挥大局。此时的黎元洪作为当时官衔最高的清军协统,仓皇无措竟躲到桌子下面。兵卒们拽他出来后,拿枪逼着他就任都督。这位被称为“黎菩萨”的协统大人却哀告求饶道:“莫害我,莫害我!”但是,黎后来还是继袁世凯之后,当任民国大总统。

  黎元洪的“独存性与主宰性”在哪儿呢?

  战国末年,秦横暴天下。大将王翦征伐楚国,一路上却不停派人回朝廷向秦王讨要各种赏赐。秦王始而不解,继而哈哈一笑,遂无求不应。军中人不解,战事还没开始就要这要那?王翦说:秦王多疑,而我一人却手握60万重兵在外,我讨要东西,就是要表明我胸无异志啊!这样秦王就放心了。王翦,是继白起后的秦国著名大将。然而他却很明白,将军的累累功勋是建立在君王的信任基础上的!

  这个理,却有人不明白。汉景帝时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位列丞相。而周亚夫屡次与景帝不合,帝疑之。有一次景帝大宴群臣,唯独在周亚夫那儿没有摆放餐具。没有餐具总不能手抓着吃吧?周亚夫就开始嚷嚷,责问有司失职。景帝本是以此考察,如果周亚夫是个“明白事的人”,他就应该跪拜称罪。结果令景帝大失所望,训斥他一通,周亚夫才跪拜称罪。

  周亚夫不明白景帝之意:别以为你功高镇主就可以居功自傲,没有我皇帝的信任与支持,你能建功立业吗?当时你拿梁王当诱饵置之险地而不顾,差点牺牲梁王。太后最喜爱梁王,事后非要治你的罪,不是我庇护,你能逃脱罪罚,并且还能当上丞相吗?

  景帝是以此警告周亚夫:没有我的同意,你连一盘肉都吃不了!

  其实,周亚夫未必是景帝想象的那种居功自傲功高镇主、飞扬跋扈胸怀异志之臣。用王立群的分析就是,景帝与周亚夫两个都是“只做不说”的脾气,平常就缺乏有效的沟通,所以就缺乏基本的相互理解。景帝想让周亚夫谢罪,直接说出来表明其心迹,而周亚夫却不是这种“用言辞来表达自己”的人!

  所以,我们深层分析一下,就更能明白一个道理:人与人的生活轨迹、习性、性格、禀赋喜好不同,其实我们是很难真正理解一个人的。你理解了,哪怕人家做的事再荒唐,你也能理解;你不理解,哪怕人家做件好事,你还以为人家是沽名钓誉。

  人与人之间,其实是很难达到相互理解、有效沟通的。有时,我们不经意甚至正常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使他人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最后惹来杀身之祸!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肯德基餐厅全能神教案等等,这种事还少吗?

  唐代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以其赫赫战功挽救了李唐王朝。然而郭令公却谨言慎行,有一次卢杞来访,他命仆从侍妾们都避开,交谈后卢杞离去。别人不解令公此举何意,他说:卢杞位卑且形貌丑陋,而心计深沉。如果侍妾们看到他的样子,肯定会大笑。让此人看到,他势必怀恨在心,日后我等必遭报复啊。果然,卢杞当上宰相后,对过去得罪过他的人一一报复,唯独对令公的家人厚待有加。

  【这就更能说明---谁都没有“独存性、主宰性”啊】!

  太监鱼朝恩执政后,嫉妒郭子仪的功绩威望,竟然派人掘了郭家祖墓。令公闻知,不但没有怨恨,反而说:是我的德行不够,才招来此报啊!鱼朝恩听到这话后,竟感动得流泪说:没想到天地下,还有令公这样的人啊!

  郭子仪何曾得罪过鱼朝恩?还不是照样招来祸灾!谁有“独存性、主宰性”呢?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与湖南省委另一特派员于途中被民团抓住。毛以身上的十几块银元贿赂身边的小兵,趁机逃跑。民团追到一处芦苇荡,找不到人就乱放几枪走了。毛平日擅游泳,彼时潜在水中,以一芦苇管吸气,这才侥幸逃过一劫。后来,那个特派员遇害。建国后,主席曾对来访的日本人、西方记者谈过此事。就这样,游泳技能救了毛主席,毛主席救了中国,中国改变了世界。

  记得看过一部电视剧,公司中某高管要辞职,对董事长说:这些年我为您立下汗马功劳,公司也发展迅速。而我如今的待遇...说话间愤愤不平。老板说:你的确是给公司创造了很大的业绩,贡献很大。不过平心而论,公司里有几个人的待遇能超过你?没有我的信任支持,没有我给你提供的平台,你不是空有拳脚、无从施展吗?最后,该高管细细想想还是留下了。因为他知道,如果换个地方,就一定还有信任支持他、拿他当人才的老板与平台吗?

  4、涅槃寂静

  上面说,无常故无我。

  既然无我,谁在烦恼?谁在生死?谁在轮回?

  没有谁在烦恼、生死轮回。

  【既然没有谁在烦恼、生死轮回,那么,烦恼、生死轮回就是假象】。

  当你领悟到烦恼、生死轮回都是假象,所谓宇宙人生本是幻相,就看到了真相。

  真相是什么?宇宙人生本是幻相,这就是真相。

  大乘佛法说,离幻即真,并不是在幻象之外,另外有一个真相。

  离,也不是离开,而是看破诸法的本质--幻象后不再执着。

  5、大乘佛法“一实相印”:诸法实相

  (1)诸法实相

  诸法的本质是什么?

  《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的相,本质上是空的,是空性的存在---这叫诸法空相。空相,不是没有相,而是指“空性存在(之相)”。

  空性的存在,不是“不存在”,而是“不是真实的存在”。

  佛法把“真实的存在”称为“实有”或“自性有、自体有、自相有”。下文会详细解释“真实的存在”就等于“自性(自体)有”。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你悟到诸法都不是真实的存在,所有的生灭变化都只是幻象,本质上是没有什么生灭的。

  因为生灭不是真的。

  本质上没有什么生灭,就是“不生不灭”。

  诸法本来不生不灭,本质上没有什么生灭,就是【大乘佛法的“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就是大乘佛法说的“诸法实相”。

  实相,指诸法的本来面目、真实之相。

  《阿含经》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楞严经》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生灭”是怎么“灭”的?

  就是以上所说:本质上没有什么生灭。实在讲,并没有什么“真实的生灭”可“灭”。

  正因为没有什么“真实的”生灭可“灭”,所以,“生灭”才能“灭”。

  故此,是你看破了诸法虚幻的本质,【看破、灭除了“真实的生灭”观念---这叫“生灭灭已、生灭既灭”。】

  “真实的生灭”与“自性的生灭”,是一个意思。

  当你灭除了“真实的生灭”观念,悟到诸法空无自性,就等于也看破、灭除了“自性的生灭”。

  所以,所“灭”的,是指“自性的生灭、真实的生灭”。

  并不是要你把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认知到的现象都破坏掉,才叫“灭”啊!

  因为现象本是虚幻的存在,本来没有什么可“灭”。

  所“灭”的,只是你对“自性”的执着,只是你的“自性执、自性见”,你的错误观念。

  (2)寂灭为乐、寂灭现前---就是“涅磐寂静”

  破除了“自性执、自性见”,寂灭就会现前。

  这个“寂灭”,就是【第三个法印:涅磐寂静】。

  涅槃,即不生不灭;寂静,即烦恼无明等“诸法是真实、自性执、自性见”不再生起。

  【悟到了诸法不生不灭的本质,烦恼无明不再生起,就是涅磐寂静。

  南传佛教《相应部》说:贪欲、恶意与愚昧的完全止息,即称为寂;《增支部》说:渴爱的灭尽,离嗜欲,灭,涅槃。这与大乘佛法所说的“烦恼无明不再生起即涅磐寂静”有何分别呢?

  (3)无我故涅槃:大小乘一致

  以上说,无常故无我,这儿要说:无我故涅槃。

  从生灭不已的幻相中证悟了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就是涅磐寂静。

  既然无我,哪个看到诸法在生灭?

  没有谁看到诸法生灭,所以---诸法原本不生不灭。

  有我,才说“诸法在生灭”。

  小乘人承认“人无我”,但不承认“法无我”。他们认为,生死轮回中的有情众生是“无我”、“虚幻”的,但生死轮回却是“真实”的。他们忘了问自己:既然无我,谁在烦恼、生死轮回?既然没有谁在烦恼、生死轮回,烦恼、生死轮回不是假象,又是生灭?

  他们忘了缘起法:“我”与烦恼、生死轮回是相对性的。既然无我,也就没有(我的)烦恼、生死轮回;既然“我”是假象,烦恼、生死轮回就也是假象!

  (4)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佛法也没有“自性”

  有人会问:上面不是说诸法是“缘起”的吗?你怎么从原始佛教核心思想的“缘起法”,推论出大乘佛教“诸法实相”的思想?

  你从“缘起法”推论出“三法印”,可以理解,因为缘起法与三法印的内涵是一致的。

  但是,缘起法与三法印一向被视为小乘佛法思想,你怎么会从小乘佛法思想推论出大乘佛法思想?

  难道,大乘诸法实相与小乘缘起法、三法印的内涵,也是一致的吗?

  难道,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竟然是一致的吗?

  (附注:这儿说的“小乘佛法”,主要指佛说的“小乘佛法”,不是指某些小乘宗派的祖师大德理解的“小乘佛法”。)

  恭喜了,你答对了。

  学习佛法的人,很多人都认为,大乘佛法高于小乘佛法,其实佛法是一味的。

  那为什么还会有大小乘之分呢?

  《坛经》中六祖惠能说:“【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法无顿渐,法即一种:佛法本身是没有高明不高明、深浅之分的。但是,学法的人,根性却有利有钝。所以,相对于不同根性的人,才说这个法是顿法,那个法是渐法。

  到底哪部经说的是究竟了义法?说的最彻底?

  取决于学法的人。

  利根人,学渐法也能悟入;钝根人,学顿法也是枉然。

  辟支佛,看到落花流水,也能自悟十二因缘而证道;上根人,听到卖肉的屠夫一句话“哪块肉不是好的”,也竟大悟;中根下根人,哪怕佛菩萨在他面前亲自说法,说的天花乱坠,他也是云里雾里;佛说法华经,五百罗汉不明所以,干脆退席。

  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

  佛法,也没有【自性】啊!是顿法是渐法,是相对于学法者而言的啊!

  (5)佛说缘起法的真义、目的:破世人“无因生与邪因生”的错误思想

  缘起法说明,有因生(自生、他生与共生)与无因生都不对。

  换句话说,没有自生、他生与共生、无因生。

  所以《中论》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因为没有自生、他生与共生、无因生,所以说诸法“无生”。

  无生,也就无灭。

  不生不灭。

  这里《中论》说的“无生(不生不灭)”,其实是否定了世人的各种见解思想,在这个角度上,说诸法无生。

  否定的是世人的什么思想呢?

  否定的是世人的“自性见”---对于“诸法都有自性(或自体)”的执着;否定的是世人的“无因生与邪因生”的错误思想。

  否定的是“自性的生灭、真实的生灭”,而不是否定“缘起幻象的生灭”。

  一句话,否定的是“真生灭”,而非“假生灭”。

  (6)佛说“诸法非缘起”的真义、目的:

  佛说缘起法,小乘人就执着“缘起法是绝对真理”,执着有“实在的缘起”。不知道佛的真义,是在于破世人“无因生与邪因生”的邪见。下面我们会深入谈到,缘起法本身恰恰是否定“自性、绝对真理”的---只有破执的方便法,没有什么“绝对真理、有自性的实法”。

  所以《楞严经》前面说“诸法因缘生(缘起)”,后面却说“诸法非因缘生(非缘起)、而是如来藏性(真如佛性)所幻化”。悟到的人,明白佛说后者在于破对前者的执着;没悟的人,却又执着后者如来藏是“绝对真理、实法”。

  (7)无论“缘起“还是”非缘起”,都不是绝对真理---这就是诸法实相: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没有绝对不变之理(即绝对真理)。

  这儿说的“佛说法的真义”只是基本脉络,下文会一一详细说明。

  正因为诸法是缘起的,所以没有自性(自体);诸法没有自性,就没有“自性的生灭、真实的生灭”。

  因为没有自性的、真实的生灭,所以,生灭就只是一个幻象,是假的。

  生灭是假象,所以大乘佛法说,本质上是“不生不灭”。

  诸法本质上是“不生不灭”,就是“诸法实相”。

  五、生死根本---“自性”的执见

  1、世人的自性见---变化中有个“不变”的

  众生对于自性的执着与见解,真是太深了!累生多劫的生死轮回、见闻觉知,已经使众生习惯了这种“自性见”。

  明明有“我”,明明是“我”在烦恼、轮回,怎么说无我?无轮回?

  明明一切都那么真实,怎么说一切都是虚幻不实?

  鸠摩罗什大师四大弟子中,被其誉为“秦人解空第一”的僧肇,在《物不迁论》中,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世人乃至二乘人对于“自性”的执着有多么深重。

  《物不迁论》:“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译文:因此梵志出家,白头而归。邻居见他,问道:你就是以前那个梵志活着回来了吗?梵志说:我好象是当年的梵志,【其实不是当年的梵志】。邻居听后皆感惊讶,认为他在胡言乱语。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呢?

  世人虽然明知无常(变化)的道理,其实却是执着“常(不变)”的。

  执着“常(不变)”,就是执着“自性”,因为自性就是“自有、恒常不变(常)、独存、主宰”。

  有人问:诸行无常,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邻居们认为“梵志也是变化的”---变老了嘛。这话有错吗?

  如果邻居们的话没错,文中的梵志为什么说:我好象是当年的梵志,其实【不是】当年的梵志。

  按照梵志的话,既然他“不是当年的梵志”,那么,是谁在“变化”、谁“变老了”?

  {虽然邻居们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梵志也是变化的”,但前提却是【“同一个梵志”在变化】!}

  他们的见解就正如梵志的邻居一样。而按照梵志本人的话,【哪有什么“同一个梵志”呢】?

  《物不迁论》还说:“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

  所以孔子说:颜回能认识到事物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顷刻(交臂)之间,事物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

  顷刻之间,事物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那么顷刻之间,梵志就不再是原来的梵志了。

  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同一个梵志”】。

  这样的话,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同一个梵志在变化”。

  【世人执着的“同一个梵志(在变化)”,就是我上面说的,他们实质上是执着“常”】。在这儿,这个“常”就是指“(变化中的)同一个梵志”。

  简单讲,说“我在变化”,“我”就是大乘佛法指的“自性”。

  到这儿,我得点破了,世人的这个执着,正是佛法说的“自性见或自性执”,或者“自体、实体”的观念。

  大乘佛法要破除的,正是这种执着“自性、自体或实体”的“法执”。

  你破除了这个观念,就能通达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

  2、自性见的破除:变化中到底有没有一个“不变”的?

  《物不迁论》:“《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中论》说:从(空间)方位上看,我们知道事物(好像)已经离去;但是,已经离去的事物(实际上)并没有到达新的方位。

  在世人的常识经验中(佛法称为俗谛),事物的运动总是不能离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事物从一个方位运动到另一个方位,所以就事物所处的“空间的变化”而言,事物确实在运动迁流。故此,“观方知彼去”。

  “去者不至方”,就不易理解了。那个已经离去的事物明明到达了新的方位,《中论》为什么说“事物没有达到新的方位”呢?

  这就必须要结合另外一个关键词来说明了:时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后一秒的事物,就已经不是前一秒的事物了。无论我们把时间细分到何种程度,哪怕是刹那,依然如此。其实,时间是无限可分的。因此,【我们根本找不到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事物实体(自体或自性)】。

  就时间而言,事物就是一直在变化的。我之所以把“观方知彼去”译为“从方位上看,事物(好像)已经离去”,就是这个原因。那个在后一秒离去的事物,已经不是前一秒的事物了,所以是“(前一秒的事物)好像已经离去”。

  正因为前一秒的事物是貌似离去,而非真正离去,所以,到达新方位的事物也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在旧方位的事物了。

  故此,《中论》说“去者不至方”--已经离去的事物(实际上)并没有到达新的方位。

  世人错误的症结在哪儿?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1)世人只是看到了事物在空间(方位)中的运动,即位移--在方位、位置上的移动。然而,世人却【忽略了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所以,世人认为事物的迁流运动,是一个“本身不变的实体(事物的自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这个“本身不变的实体(事物的自体)”就是所谓的“自性”。

  (2)世人虽然注意到了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也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事物也不再是过去的事物了。然而,世人还是认为虽然过去与现在的事物在表面上有所不同,但毕竟在表面变化的背后,事物还是【有一个不变的实体(自体、自性)】的。比如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人们虽然注意到贺知章外在的变化,但还认为是“【同一个贺知章】的变化”。这身处时空变化中的“同一个贺知章”的观念,就是佛法中说的“自性见”,即执着事物(诸法)有个不变的 “自性、自体或实体”。

  这两点就是大乘佛法说的“众生对自我的执着”,即我执--其实就是“自性执、自性见”。

  小乘人虽然破除了“人我执”,但还有“法我执”这个深层的执着没破。结合以上(2)中所说,所谓“法我执”,即虽然诸法在变化,但却是“同一个法(自体、实体、自性)”在变化。

  所以,“法(我)执”的真正意思就是:执着诸法有一个“不变的自体、实体、自性”。

  【因为诸法有一个“不变的自体、实体、自性”,所以诸法是“真实的存在(实有)”的】。

  【执着自性(自体),就等于执着“真实的存在(实有)”】。

  这句话千万要牢记!自性,就是“真实存在(实有)”。下文我们会深入解读。

  为什么大乘佛教从缘起法(所谓小乘佛法)推论出“诸法不是真实的存在、存在的都是假象”?

  关键词:自性(自体)!

  因为诸法本质上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就是空性(的存在)。

  这与缘起何关?

  正因为诸法是“缘起”的,不是“本来就有(自有)、永恒不变、独立存在、有主宰性”的,所以,诸法本质上就没有自性(自体),才能是空性的存在。

  空性的存在,是如梦如幻的存在。不可以世人的常识经验说“有”,也不可说“无”。因为世人的“有”是“实有(真实存在)”,世人的“无”是“实无(什么都没有)”。

  空性的存在,不是实有(真实存在),也不是实无(什么都没有)。

  比如梦,说它是“(实)有”不对,因为梦不是真实的,醒来后才知道是虚幻一场;说它是“无”也不对,因为在梦中时,你明明是把梦境当真了,哪怕梦境再离奇荒诞,你还是当真了!

  而佛法告诉我们,我们的身心世界、宇宙人生,本质上就是一场无明大梦。

  庄生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翩翩起舞,忘记了自己。等醒过了后,发现还是庄周。庄周说:不知道是庄周梦见庄周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蝴蝶化成了庄周?

  庄子从这个梦境中悟出了什么?物化。因为他说: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这句话真实的含义是,【梦境与现实的分界线是什么呢】?

  庄子是在提醒我们啊!

  什么是物化?无常、无我、无自性、空性、不真实、一切皆虚幻。

  在梦中是无常(庄周变成蝴蝶,蝴蝶变成庄周)、无我(因为无常变化,分不清哪个是我)的。

  那么,现实中呢?

  庄子的言外之意是说:现实与梦境一样---现实中照样也是无常、无我、无自性、空性、不真实的!

  只不过:梦中的“无常无我”很明显(当然这是你醒了后才知道的)---梦中的我,有时换了几个角色,竟然混然不知,而以为还是我自己;梦中的我,时时在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六欲;梦中的我,也知道衣单则寒,见炎觉热;梦中的我,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常常处在极度危险的边缘却无法自救,常常彷徨在歧路岔口却不知何从何去。

  梦中的我,不就像一个傀儡木偶,完全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操纵、驱使吗?

  而现实中的“无常无我”呢?你就不会很明显的体会到了。千经万论,都是要我们明白这一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你悟到“一切都不是真实、绝对不变”后,你就醒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

  所以佛祖、庄子都在提醒我们,我们眼中的“现实生活”,其实就是一场无明大梦!

  3、自性---贯通原始佛教“缘起法”与大乘佛教“缘起性空”的关键词

  “自性”的深层解读:自性,就是“真实存在(实有)”

  上面说,执着自性(自体),就等于执着“真实的存在(实有)”。

  明白了“自性与实有”的关系,就清楚“缘起--无自性(空性)--非实有(真实的存在)”的佛法脉络了。这个脉络,就从所谓“小乘佛法”的缘起法,最后得出大乘佛法“诸法实相”。

  悟到此点,你就会明白:其实佛法是一味的。之所以有很多味道,是学法人认识程度的不同所致。

  二乘人看缘起法,得出“我空法有”结论--“我”是没有的,是空性、虚幻的存在,而组成“我”的四大五蕴、烦恼与生死轮回、涅槃却是“有”的,是真实存在的,即“实有”。

  大乘人看缘起法,却得出“毕竟空,无所有”的结论---一切都是空的,都是空性、虚幻的存在,没有什么“实有(真实的存在)、绝对不变的”。时间、空间、各种物质与精神现象也不过是些虚幻的概念。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楞严经》说:生死轮回是虚幻;《圆觉经》说:涅槃也是虚幻。有为法是梦幻泡影固然不错,而其他大乘经论更说:无为法也无自性,也是如此。

  这一段,我们开始解读“自性,即真实存在(实有)”。反过来说,诸法没有自性,故诸法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不是绝对不变。

  诸法本质上都是假象。

  我们选取三个关键词:时间、空间、运动。

  《马哲》上说,物质现象的存在,要从这几个角度看:时间、空间、运动。物质必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的,而且,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必须是运动的,运动也必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与运动密不可分。

  这是世人的常识经验,大乘佛法自然也不否认,因为大乘佛法把世人的常识经验称为“俗谛”。俗谛,就是解释现象世界的原理。

  谛,本是真理的意思,佛法之所以把世人的常识经验称为“谛(真理)”,目的是随顺世人,先承认你的观点,再以其矛攻其之盾,所谓以妄遣妄,逐渐的以真理引导世人,达到正确的认识。

  (1)时间

  世人认为时间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如果没有时间,就没有所谓“变化”了,正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人们才看到了事物现象的变化。

  经典物理学创始人牛顿认为,时间是“绝对的存在”。什么意思呢?不管空间、物质等等其他因素怎么变化,时间都是不会变的。时间是能离开其他因素而单独、独立存在的。并且,时间是一维的,即只会一直向前,不可能倒退。

  在牛顿看来,时间是有“恒常(不变)性、独存性、主宰性”的---【时间是有“自性”】的。

  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后说:时间、空间都不过是人们的错觉。

  且不说大乘佛法,就连现代科学也认为【时间是假相】。如果速度超过光速,时间可以倒流,我们可以像现场直播一样,看到过去所发生的事。根据《马哲》原理:如果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坐上超光速的宇宙飞船,一个还在地球上。当坐船的那个兄弟在宇宙中飞行一年后,重新回到地球上,就会发现他那个兄弟已经增加了二十岁,在地球上已经又活了二十年了。而遨游宇宙的这哥们,还像一年前一样年轻。换句话说,以超光速运动的那个兄弟,他的时间【“变”】慢了。

  爱因斯坦用一个比喻解释他的相对论:一对恋人在热恋中,不知不觉过了一夜,而他们俩觉得很短暂。成语黄粱一梦,书生在梦中过了一辈子,醒来后却发现,一顿饭还没熟。现代医学说,一个人感觉做了很长时间的梦,其实至多不过是几秒钟。

  时间真的“变”慢或“变”快了吗?

  其实,哪有时间!只是物质的运动速度变了。

  就这样,世人把“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称作“时间的变化”。

  佛教唯识学把时间空间定义为“不相应行法”,意思就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而已,并不是真实的现象(实法)。

  佛对二乘人说“诸行无常”,于是,他们就执着诸行无常,认为“一切都是变化的”这句佛法所宣示的道理是绝对正确的,绝对真实之理,不可更改。

  为什么他们这样执着“变化”呢?

  因为他们认为,时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变化”就是真实存在的。

  “变化”就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无常”就是绝对不变之理。

  “诸行无常”这个真理是不可更改的,是永远不变的;无论其他一切怎么变,此真理都不会变。

  看来,“诸行无常”是有恒常性、独存性的,是有“自性”的。

  所以,大乘佛法把二乘人的这种认知称为【“自性无常或无常自性”】。

  然而,《坛经》中六祖惠能对志彻说:你不要以为无常有自性啊!如果无常是绝对不变,是“实法”,那我们就完了!因为无常即变化,变化即生死。无常永远不能变,就意味着“生死永远不能变”。生死就是我们的轮回啊,难道我们只能受制于“无常(变化)”了吗?只能活在生死轮回中了吗?要是如此,那么世上还有谁能跳出生死轮回,得到解脱啊!

  生死(变化)轮回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啊!

  生死轮回不是绝对(不变),就说明“无常”不是绝对(不变)之理。

  【无常也不是绝对真理】。

  既然无常不是绝对真理,为何佛说无常?因为世人执着邪常啊!

  这个比较难理解,说点容易的。

  为什么小乘人认为时间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一个词:刹那。

  世人、世间哲学比如唯物主义乃至佛教的小乘人,他们分析时间,认为时间之所以是真实存在,就因为有“刹那”。刹那,是时间最小的组成单位。大乘佛法不是也说“即生即灭”吗?没有刹那,何来即生即灭?

  对他们而言,因为有刹那,所以有个极为短暂的“不变”。

  根据缘起法,因为有“不变”,所以有“变化”,二者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不变”,就没有“变化”。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嘛!

  他们不明白,佛说有说无,说不变说变化,都是方便破执之语,没有什么是绝对真理--绝对不变之理。所以,他们把这些方便破执之语,当做“绝对不变的实法”了。

  他们对“无常(变化)”的执着,原因就在于把“刹那”当做了“实法”---刹那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先不管刹那是否“实法”,只用他们承认的缘起法(则),就可以使他们自相矛盾了。

  你说诸行无常是真理,变化是真理。

  根据缘起法则,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所以,必须有“不变”,才有“变化”。

  请问:有“不变”吗?

  你要回答说有,就恰好与“诸行无常”相矛盾;你要回答说没有,那更是自相矛盾。

  【既然没有“不变”,就没有“变化”】!此无故彼无嘛!

  其实是这样:既然没有真实的“不变”,就没有真实的“变化”!

  现在开始解读刹那。刹那是否“实法”?刹那是真实不变的吗?

  小乘人说刹那是时间单位。

  时间的一个特征,就是有前有后,即先后的顺序。既然刹那是时间单位,那么,刹那也有这个特征。

  刹那也有前有后。

  既然刹那也有前有后,就说明刹那是可分的。

  (比如1分钟分为60秒,这60秒有前有后,所以我们说,这1分钟是可分的--可以分割的)。

  既然刹那是可分的,那么,它还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吗?!

  结论:根本就没有什么“最小的时间单位”--刹那。

  没有刹那,就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无常。

  我们这里说“没有刹那、时间、变化、无常”,其实是指没有“真实的”刹那、时间、变化、无常。

  【“真实的”刹那,即“自性的”刹那】。

  为什么?

  因为他们说的“刹那”,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时间单位。

  刹那已经最小了,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无论其他一切怎么变化,刹那也不能改变。

  这说明刹那是有“恒常(不变)性、独存性”的,是有“自性”的。

  所以,他们所认知的刹那,是“自性的刹那”,并非“缘起的刹那”。

  大乘佛法随顺世人,说俗谛时,也承认有刹那、时间、变化、无常。

  不过,俗谛的这个“有”,是“幻有”,不是“实有”。

  一句话:貌似有。

  俗谛上说(貌似)有,所以真谛上才能说“不是实有”。

  如果你认为佛说的俗谛的有,是“实有”,那正好与真谛矛盾。这样,真俗二谛就水火不容了。

  然而,二乘人恰恰就是如此,他们认为佛说的俗谛的有,就是“实有”。同理,他们认为佛说的俗谛的无,就是“实无”。

  就是说,他们理解的“有无”,其实不是“缘起的”有无,而是“自性的有无”。

  关于时间、刹那,我们就探讨到此。

  结论:因为“刹那”不是真实的存在,没有真实的刹那。

  【没有真实的刹那,就没有真实的时间】。

  就像把物质世界分析到“极微”,小乘人分析“心”,认为“心”是由一个个念头组成的。为什么有念头?就是因为有刹那--所以说“刹那一念”。刹那是实有,所以心也是实有。

  但是,本质上是没有(真实的)刹那的,所以就没有什么(真实的)“心”。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因为没有刹那,故心不可得。

  时间不是真实的,所以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在定中依然看到,所谓“几千年前”的法华会,佛于会上讲法华经,一时说法如雨。

  说这么多,就在于解读“自性与实有”的关系:自性,就是“真实存在(实有)”。

  进一步讲,这个“自性,就是真实存在(实有)”主要从两个角度认识:对于物质现象,说物质没有自性,意思就是“物质不是真实的存在”;对于某种思想理论,说它没有自性,意思就是“该思想理论不是绝对(不变的)真理、不是绝对正确的”,比如本文中解读二乘人的无常观,指出他们的偏执,说明“无常(变化)也不是绝对真理”。

  破除了“自性见”---对“自性”的错误知见,你就能悟到大乘佛法“诸法实相”之理:诸法都没有自性,本质上都是空性的存在,所以都不是“真实的存在、绝对不变的”。

  (2)空间

  与对时间的认知一样,世人认为空间也是真实存在的。牛顿认为,空间也是“绝对的存在”。

  对于牛顿而言,空间也是有“恒常(不变)性、独存性、主宰性”的---【空间也是有“自性”】的。

  现代科学也认为【空间是假相】。当物体以超光速运行时,该物体周围的空间会发生弯曲,空间发生了变化。不但如此,该物体自己占据的空间(即其体积)也发生变化:它的质量也会急剧增大,导致它所占据的空间增大。当物体接近某速度时,该物体的形体无限缩小,直至消失不见。

  空间真的“变”大或“变”小了吗?

  其实,哪有空间!只是物质的运动状态的变化,导致物质的体积也发生变化。

  就这样,【世人把“物质体积的变化”称作“空间的变化”】。

  空间,佛法叫“虚空”,因为在世人的认知上,相对于物质的“实有”而言,空间是“实无”,空空荡荡一无所有。正因为它是“实无”,“实有”的物质才能存在于空间中。就像一个容器,容器中必须先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才能装东西。

  而根据缘起法,虚空与物质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虚空就没有物质,没有物质就没有虚空。

  尽管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世人一般只是记住了前一句“没有虚空就没有物质”,比如上面说的“容器中必须先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才能装东西”。

  世人却忘记了后一句“没有物质就没有虚空”---没有物质、没有物质(体积)的变化,就没有虚空。

  世人真是很奇怪!他们明明懂得虚空与物质是相对而言的,是互为条件的,但是另一方面,【世人在认为“物质离不开空间”的同时,却认为“空间能离开物质”】!

  因为,就算没有物质,照样有空间!所以,对于世人而言,空间是绝对性的存在,它可以离开其他一切而单独存在,有“独存性”。

  为什么你不想想:如果空间有“独存性”,就说明它可以完全不受其他条件的影响。那么,为什么空间还会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呢?这说明它还是会受其他条件的影响!会受其他条件的影响,就说明它没有“独存性”。

  既然空间没有“独存性”,为什么你还认为它是“绝对性”的存在呢?

  对于“空间没有自性”的理解,要比“时间没有自性”难一些。

  虽然从理论上很容易推理出“空间没有自性”,“空间不是绝对、真实的存在”,但世人对空间的执着,却是根深蒂固的。世人很难想象,根本没有什么(真实的)空间!

  我们换个角度来解读。

  根据缘起法甚至唯物主义哲学,空间与物质是依赖性的存在。我们单单从空间自身的角度解读,你可能很难理解,那么,我们就从物质的角度解读。

  因为,物质是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的,人们把物质所占据空间的多少称为“体积或容积”。

  所以,我们就【从“物质体积”的角度,解读空间的本质】。

  物质的体积,就是物质的大小。

  大的物质,能被分割成小的;小的物质,还能被分割得更小。

  一直分割下去,直到分割为一个“最小”的物质。到了最小,就不能再被分割了。

  自古以来,世人对于物质的分割,是很执着的。人们以为,物质世界总会存在着一个“最小的”元素,世界虽大,但其本质上却是由这“最小的元素”组成的。

  《金刚经》把世人的这种观念称为“一合相”:一,就是那个最小的物质元素;合,就是组合;一合相,就是由众多的最小物质元素

  所组合起来、所呈现出来的“形相”。世人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这样。

  在这儿,我就不再啰嗦近现代科学分析物质“基本单位”的发展历程了:从原子、质子...一直到量子。

  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佛教称为“极微”。当然,你换个名词也可以,不影响你理解就行。

  小乘人就认为,既然佛在经中说,“极微”是色法(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最小组成单位,那么,“极微”就一定是真实存在的。

  真实存在,就是实有。

  印度大乘佛教唯识宗兴起时,世亲菩萨立论无数,破斥外道与小乘。

  世亲菩萨,在跟小乘和外道辩论时(唯识二十颂)说:如果极微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作为物质,它肯定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方位。

  占有空间与方位,说明它还是可以被分割的。

  【一个能再被分割的东西,你还能说它是最小的吗】?

  世亲菩萨用了一大段好像绕口令的话来不厌其烦地解释,正像阿弥陀经里不厌其烦地重复地、依次说十方佛伸广长舌证信净土法门。

  即便这样,也会有很多人看不懂。没办法,用唯识学解释还不能彻底让人明白。

  为什么?

  唯识宗,即法相唯识宗,是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两大宗派之一。一派是“空宗”,一派是“有宗”,唯识宗是“有宗”。

  空宗主要是站在世界“本质”的角度上,解释世界的;有宗主要是站在“现象”的角度上,解释世界的。

  自然不难理解,本质,更接近于事物的真相、更透彻。

  空宗,就是主张“诸法(自性皆)空”的理论宗派。

  空宗怎么解释呢?

  一句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话是空宗祖师、同时也被称为“中国八宗共祖”龙树菩萨说的。

  因缘所生法:就是缘起法--凡是因缘所生的法,即缘起法;我说即是空:本质上都是空性的存在。

  空性的存在,就是“不真实的存在、虚幻的存在”。

  为什么缘起法都是空性的存在呢?

  因为,既然是缘起的,就不是“无因而有(自有)、恒常不变、独立存在、有主宰性”的。

  无因而有,叫“自有”---没什么原因,自然就有,就像上帝。

  总之,缘起法都不是“自有”的,都没有“恒常(不变)性、独存性、主宰性”。

  没有一法不是缘起法。

  所以,诸法都不是“自有”,都没有“恒常(不变)性、独存性、主宰性”,换句话说,诸法都没有“自性”。

  【“自性”的意思,就是“自有、恒常(不变)性、独存性、主宰性”】。

  对于自性的含义,一定要记清!这是理解、贯通大小乘、融汇各宗各派最关键的一个词。

  请问:极微是不是缘起法?

  如果你回答“是”,就自相矛盾了。

  如果极微是缘起法,就说明极微也是由多种因缘(条件)组成的物质现象;既然极微也是由多种因缘(条件)组成,就说明它还能被分割得更小。就像原子:因为原子是由质子、中子与电子等各种因缘(物质条件)组成,所以,原子就还能被分割得更小。

  极微能被分割得更小,它还能被称为“最小的”物质单位吗?

  如果你回答“不是”,更自相矛盾。

  极微不是缘起法?那你小乘人还学什么缘起法,经论上都说没有一法不是缘起法!

  为什么会酱紫呢?为什么怎么回答都错?

  因为你执着的是“自性的极微”,你认为极微有自性。

  因为你认为极微有自性,所以你才说:极微是最小的物质单位。

  如果极微是最小的,不能再变的更小了。“极微是最小的”,这一点是不能变的。

  极微绝对不会变的更小,永远不会;无论其他一切怎么变,极微都不会变。

  那么,请问:诸行无常不是说“世上没有不变的现象”?

  既然如此,你为何还执着“极微绝对不会变的更小,永远不会”?

  原来在你的认知中,极微是有“恒常性、独存性、主宰性”--有自性的啊!

  原来在你的认知中,极微是“自性极微”!

  自性极微,就是“真实存在的”极微。

  你把极微当做“实法--真实存在之法”了。

  《金刚经》说:无法相、无法可说、无法可得。实际意思就是“没有真实存在的法相(比如极微、物质)、没有绝对(真实)不变之理可说、没有绝对(真实)不变之理可得”。

  “没有真实存在的法相”,容易理解;“没有绝对(真实)不变之理”,难理解。

  比如,佛在所谓“小乘”经典中说“诸行无常”,二乘人就执着诸行无常,认为“无常(变化)是绝对不变的”;大乘经典说“真常”,有人就又执着真常,认为无常不对,真常才是诸法本质,才是绝对正确的。

  这些人不懂佛说法的真义,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无;不是执着无常,就是执着常。他们不明白,诸法都是空性的存在,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幻的。《圆觉经》说涅槃也是幻:“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按照缘起法,既然生死与涅槃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生死,就没有涅槃嘛!生死既然不是真实的,只是一场无明大梦,那么,涅槃也自然不是真实的----参考《圆觉经:生死是幻,涅盘亦是幻》。

  佛为何说无常(变化)?以为世人执着邪常。

  佛为何说真常(佛性)?因为二乘人执着无常。二乘人老是观无常。观来观去,发现世间真是没意思。因为世间就只是变化啊!变化就不稳定,就苦,就无我啊。快点解脱,离开这世间吧!如此,罗汉解脱了,就没法再回世间了,没法普度众生了。那么,这样的解脱对众生何益?

  所以佛说真常佛性。你可以回到世间啊,依靠你的真常佛性,如如不动,虽然在普度众生,却不会被世间的无常变化与苦难所影响!

  禅宗说,说真常佛性的目的在于“黄叶止儿啼”:针对那些害怕融入世间“独善其身”的人,佛才讲真常佛性---佛拿了片树叶对小儿说,别害怕啊,这儿有一片黄金呢!

  小乘人不明所以,就指责大乘经典“非佛说”,因为大乘的主要观点“真常(佛性)”是违背缘起法的。你们大乘人不是说,这“真常(佛性)”不是超越了“无常与常”的二元对立吗?超越了“无常与常”,那它还是缘起法吗?

  哎,佛说法的深义真是难解啊!

  其实南传佛教也说“超越”,比如《经集》说:“他已不为世间的一切所影响,他是已摆脱愤怒、悲伤和欲求的安宁者。他已超越了生和死。”

  不懂得“缘起则无自性、无自性就没有实法”的深义,怎么能够悟透佛心呢!

  因为没有实法可说,所以佛说之法,意在破执。众生的病都不同,所以治病的药也不同。哪有什么包治百病的“绝对真实”之药啊!

  大乘说“真常(佛性)超越了无常与常”,目的是让你不要执着无常、也不要执着常,这些人却理解成“这个说法违背了缘起法”!

  所以禅宗说,不立一法,就是因为没有一法是绝对真理,是实法。常不是,无常也不是。诸法的空性,是远离常与无常的戏论的。

  《坛经》中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意思就是“不立一法”啊!

  因为,依空性存在的,都不是真实之法。

  本来无一物,就是众生的本来面目中(空性),没有一法是真实的。

  大乘说“常”--真常(佛性),就是否定“无常”吗?

  禅宗有个“狗子有无佛性”的故事。

  一僧问祖师:狗子有无佛性?师答:有。

  众生都有佛性嘛!不要沮丧啊,好好修行吧,你会成佛滴!

  另一僧也问:狗子有无佛性?师答:无。

  既然狗子本有佛性,为什么还是愚痴的畜生?说金矿中本有黄金,但如果不经提炼,不还是一块石头!本“有”的黄金,不经提炼,跟“没有黄金”有什么区别?

  你成佛了,我可以认为你有佛性,因为你把潜在的佛性开显了。

  你没成佛,我可以认为你没有佛性,因为你还是愚痴无明嘛。

  你梦醒了,可以说梦是“虚幻”的;没醒,它就还是“真实”的!是虚幻是真实,要看对谁而言了。

  关于空间、极微,我们就探讨到此。龙树菩萨《中论》中有一章“观六种品”就是专门破世人空间观念的,但鉴于本人尚未深入学习,就不敢妄语了。

  结论:“极微”不是真实的存在,没有真实的极微。

  【没有真实的极微,就没有真实的空间】。

  空间不是真实的,所以华严经上说:佛能于一个微尘中转大法lun,一个微尘展开而成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又能压缩为一个微尘。

  利根人应该悟了:没有真实的极微,何止是没有真实的空间!

  极微是物质的最小单位,所以,【没有真实的极微,就没有真实的物质】!

  极微不是真实的,由极微组成的整个世界,也不是真实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幻象】。

  《金刚经》说: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

  如果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它就是由众多(真实的)极微所组合之相。

  但是,极微不是真实的存在。

  所以《金刚经》说:“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众多的极微,就是微尘众。微尘众,本质上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一种缘起幻象的存在,所以被佛法命名为微尘众。

  微尘众,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别当真哟!

  《金刚经》里有很多“即非,是名”的句子,其实【“即非”是就诸法的本质(本性)---性空(或空性)而言的,“是名”是就诸法缘起的幻象、非真实存在、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而徒有其名而言的】。

  就诸法的本质(本性)---性空(或空性)而言,就是真谛、第一义谛;就诸法缘起的幻象而言,就是俗谛。

  《中论》说:佛常依二谛说法,俗谛与真谛。合起来,就是缘起性空。

  说这么多,还是在于解读“自性与实有”的关系:自性,就是“真实存在(实有)”。

  (3)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有物质就有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其实是变化的代名词,运动就一定变化,变化就一定运动。前面我们用缘起法说明,没有(真实的)不变,所以没有(真实的)变化。以此类推,没有(真实的)静止,所以没有(真实的)运动。

  为什么没有(真实的)不变?已经解读过了,因为没有(真实的)刹那。有刹那,才有相对、瞬间的不变。有不变,才有变化。

  同理,因为【没有(真实的)刹那,所以没有(真实的)静止】。

  没有(真实的)静止,所以就没有(真实的)运动。

  世人都以为生死交互代谢,四季周而复始,万物都在迁流运动,而僧肇大师却不以为然。他说:本质上看,事物并没有来与去,没有运动转迁;一切事物并没有从哪儿来,来无所来之处,也没有往哪儿去了,去无所去之处;人们所看到的来去、运动其实都是假象。

  六祖云: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我们再回顾一下前面所讲的。

  《物不迁论》:“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译文:因此梵志出家,白头而归。邻居见他,问道:你就是以前那个梵志活着回来了吗?梵志说:我好象是当年的梵志,其实不是当年的梵志。邻居听后皆感惊讶,认为他在胡言乱语。

  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呢?

  世人虽然明明知道无常变化的道理,其实却是执着“常(不变)”的。

  【不变,就是静止】。

  世人表面上执着运动,其实是执着静止的,只是世人不知道而已。

  《马哲》说: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这就接近现代物理学了。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假象,而运动才是真相。他们也懂得,物质不曾有一刻的停留、静止。

  他们只说对了一半。

  因为,不管根据辩证法还是佛教缘起法,静止与运动都是相对性的存在。

  所以,没有(真实的)静止,就没有(真实的)运动。

  一句话:【静止是假象,所以运动也是假象】。

  执着“常(不变)”,就是执着“自性”,因为自性就是“自有、【不变(常)】、独存、主宰”。

  有人问:诸行无常,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邻居们认为“梵志也是变化的”---变老了嘛。这话有错吗?

  如果邻居们的话没错,梵志为什么说:我好象是当年的梵志,其实【不是】当年的梵志。

  按照梵志的话,既然他“不是当年的梵志”,那么,是谁在“变化”、谁“变老了”?

  什么意思呢?

  世人表面上承认“无常变化”,其实却是执着“常(不变)”的。

  虽然他们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梵志也是变化的”,但前提却是【“同一个梵志”在变化】!

  世人的见解就正如梵志的邻居一样。而按照梵志本人的话,【哪有什么“同一个梵志”呢】?

  《物不迁论》还说:“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非故。”

  所以孔子说:颜回能认识到事物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顷刻(交臂)之间,事物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

  顷刻之间,事物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那么顷刻之间,梵志就不再是原来的梵志了。

  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什么“同一个梵志”】。

  这样的话,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同一个梵志在变化(运动)”。

  既然本质上(真谛)并没有什么“同一个梵志”,那么,是谁在变化(运动)?

  这样,就没有变化的主体了;没有变化的主体,也就没有(主体的)变化。

  同理,没有变化的物质主体,也就没有(物质主体的)变化。

  换成运动一词:【没有运动的“物质主体”,也就没有(物质主体的)运动】。

  简单说,既然没有“物质主体”在运动,那么,是什么在运动?

  没有什么在运动。

  因为,所谓“一个物质主体在运动”只是个假象。

  《物不迁论》:“《中观》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

  《中论》说:从(空间)方位上看,我们知道事物(好像)已经离去;但是,已经离去的事物(实际上)并没有到达新的方位。

  在世人的常识经验中(佛法称为俗谛),事物的运动总是不能离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事物从一个方位运动到另一个方位,所以就事物所处的“空间的变化”而言,事物确实在运动迁流。故此,“观方知彼去”。

  “去者不至方”,就不易理解了。那个已经离去的事物明明到达了新的方位,《中论》为什么说“事物没有达到新的方位”呢?

  这就必须要结合另外一个关键词来说明了:时间。

  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后一秒的事物,就已经不是前一秒的事物了。无论我们把时间细分到何种程度,哪怕是刹那,依然如此。其实,就究竟、彻底而言,【时间是无限可分的】。因此,我们根本找不到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事物实体(自体或自性)。

  就时间而言,事物就是一直在变化的。我之所以把“观方知彼去”译为“从方位上看,事物(好像)已经离去”,就是这个原因。那个在后一秒离去的事物,已经不是前一秒的事物了,所以是“(前一秒的事物)好像已经离去”。

  正因为前一秒的事物是貌似离去,而非真正离去,所以,到达新方位的事物也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在旧方位的事物了。

  故此,《中论》说“去者不至方”--已经离去的事物(实际上)并没有到达新的方位。

  世人错误的症结在哪儿?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A、世人只是看到了事物在空间(方位)中的运动,即位移--在方位、位置上的移动。然而,世人却忽略了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所以,世人认为事物的迁流运动,是一个“本身不变的实体(事物的自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这个“本身不变的实体(事物的自体)”就是大乘要破除的“自性”】。

  B、世人虽然注意到了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也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事物也不再是过去的事物了。然而,世人还是认为虽然过去与现在的事物在表面上有所不同,但毕竟在表面变化的背后,事物还是【有一个不变的实体(自体、自性)】的。比如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人们虽然注意到贺知章外在的变化,但还认为是“【同一个贺知章】的变化”。这身处时空变化中的“同一个贺知章”的观念,就是佛法中说的“自性执”,即执着事物(诸法)有个不变的“自体或实体”。

  这段与前面梵志例子所表达的思想是一样的:表面上看(俗谛),事物离开当下的位置,去到了另一个位置,好像是在运动。本质上说(真谛),事物并没有离开当下的位置,因为离开的那个已经是另一个不同的事物了。

  事物并没有离开当下的位置,就是说:【事物并没有运动】。

  所以僧肇大师说:物不迁---本质上说,一切事物、现象是没有迁流运动的。

  没有迁流运动,就是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生灭(生死)。

  没有生灭,所以《中论》说: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就是涅槃。

  其实是:没有真实的(即自性的)生灭,有虚幻的、假象的(即无自性的、缘起的)生灭。

  破除了“自性的(真实的)生灭”观念,就是“自性寂灭”。

  自性寂灭,就是“没有真实的生灭”;没有真实的生灭,就是(本质的)不生不灭;(本质的)不生不灭,就是涅槃。

  千经万论,要破的就是这个“自性生灭”!

  破除了自性生灭,就是“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的大涅槃。

  说了这么多,意在说明“运动是假象”。

  那静止是真相?

  有人不懂僧肇大师的用心,不懂缘起性空的般若中道思想,偏执地认为大师是否定运动,肯定静止。因为文章的推理是:运动是假象,本质上是没有运动的(即“物不迁”)。

  不懂大乘的人,认为大乘是否定无常(变化),肯定“常(不变)”。

  根据缘起法,运动与静止是相对性的存在,【既然运动是假象,静止也是假象了】!

  下面我们来解读,为什么“运动是假象,故静止也是假象”?

  以明朝的镇澄为代表,他认为僧肇大师《物不迁论》的“性住”思想是违背般若思想的。

  什么是“性住”?

  因为僧肇说:本质上事物并没有离开当下的时空,离开的是另外一个事物。所以,事物都停留在当下,互不往来。互不往来,就没有运动迁流。

  其实,《法华经》说过: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说,事物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往来,所以所呈现的是“常住”相。

  这与僧肇大师的意思完全一样。

  镇澄所批驳的,就是“法法没有运动往来,世间相常住”的思想,他称为“性住”。

  性,就是本性、本质上。性住,事物本性、本质上是常住的。

  镇澄批驳的,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因为大乘佛法的法印是“诸法实相”---本质上说,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存在,一切都是幻象。

  镇澄认为,既然一切都是幻象,僧肇就不应该说世间是“常住相”。

  问题在于:镇澄把僧肇说的“世间相常住”当真了。

  他不知道僧肇这样说的真正意图,他误认为僧肇是以“物不迁(事物没有运动)”否定运动。

  否定了(假象的)运动,其实就否定了“世间相”---否定了这个缘起如梦如幻的世间万相。

  被誉为“秦人解空第一”的僧肇,难道会不懂“世间相是如梦如幻”吗,难道会否定吗?

  僧肇何曾认为“世间相常住(不运动)”是“真实的常住”?

  既然运动(不住)不是真实的,难道不运动(常住)会是真实的?

  难道僧肇不懂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吗?

  镇澄所不明白的,就是僧肇“以妄遣妄”的破执手法。“以妄遣妄”,也是所有佛法的破执手法。你执着无常,佛说常;你执着常,佛说无常。在空性中,毕竟空中,常与无常都是戏论。别当真啊!

  既然世人执着“事物是运动的”,所以僧肇就“以妄迁妄”,以“没有运动(静止)”来破除运动。

  不料,世人却又执着“事物没有运动”了!

  镇澄就是此类人的代表。

  我说这种人真是钝根啊!

  僧肇说事物没有运动(物不迁),这种人就认为:有一个事物,在一个位置上,一直不动,没有丝毫运动。

  僧肇把理说到这个地步,你还不悟吗?

  根据缘起法,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啊!

  【僧肇说没有运动,你怎么又执着静止不动了】!

  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恰恰是世人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

  前面我们说,无论是根据世间哲学(比如辩证法)还是佛教的俗谛,都认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有物质,就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这还是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根据僧肇大师的结论“事物本质上没有运动”,【既然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啊!

  因为【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嘛!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嘛!

  所以,利根人应该能僧肇的结论“事物本质上没有运动”推论出“既然本质上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啊!

  本质上就没有事物、现象!

  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是本质上。

  镇澄认为,僧肇不该就现象论现象,就俗谛论俗谛,而应该从事物本质(性空)的角度上说明“本质上就没有事物、现象”,但僧肇却说“世间相常住”。

  此真钝根人也。

  这段话就到此为止,【结论:没有(真实的)运动,所以没有(真实的)事物、现象】。

  没有(真实的)事物、现象,故《中论》说:诸法不生不灭。

  诸法不生不灭,你可别理解为“有诸法,然后在那儿不生不灭”。

  不生,就是说“诸法的存在是假象”!

  不生,故不灭。

  诸法的存在是假象,就是“本来无一物”,就是禅宗说的“不立一法”。

  本来无一物,本质上没有一法是真实的,无一(真实)之物;不立一法,不认为有任何一(真实、不变)之法。

  这就是诸法实相。

  六、自性见的破除:

  1、时间角度的解读:无常故无我,无我即无自性

  前文我们解读刹那,是从时间的角度而言的,说明了“没有刹那,所以就没有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事物自体”。

  根本就没有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事物自体,那么是谁在变化?

  没有谁在变化。

  根本就没有变化的主体(自体),就是“无我”。

  树立了“无我”观念,就破除了“自性见”。

  (1)“诸法无我”例一

  关于“诸法无我”,本文从两个角度展开,以使您能领悟到“无我”的真正含义。

  第一个角度:无常故无我--从诸法没有“恒常性”的角度解释。

  举例说明,第一个例子---白云苍狗。

  天上的那片白云,一会化成一只狗的形状,一会又化为一头狮子的样子,转瞬又是一个人形。。。

  虽然我知道,狗、狮子、人。。。都不过是假象、幻象,本质上还是白云。

  那片云彩一直不停地在变化着。

  如果把那片白云命名为“我”,那么:“我”到底是什么?

  我是狗的话,就不是狮子;我是狮子的话,就不是人...

  不能说,狗、狮子与人都是“我”,因为那样的话,就有很多个“我”了!

  有很多个“我”,就不叫“我”了,而应该叫“我们”。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凡是变化的现象,都不是“我”。

  所以,狗、狮子与人都不是“我”,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现象。

  因为:无常故无我。

  那么,那片白云就是“我”吗?那片白云就不变吗?

  (2)“诸法无我”例二

  第二个例子:“我”的成长

  刚出生时,我只是个小小的婴儿,这就是“我”;

  上小学了,成为一个少年,这也是“我”;

  上大学了,成为一个青年,这还是“我”;

  人到中年,这依然是“我”;

  垂垂老矣...“我”怎么这样了?...可这还是“我”啊!

  最后,只剩下一口气,气若游丝...“我”要走了...

  这个是我,那个也是我,这些都是我。

  既然如此,“我”就不止一个,有很多个!

  这很多个“我”,都不一样,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

  这样的很多个“我”,还能叫“我”吗?那叫“我们”!

  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我”?】

  这个是,那个就不是了?那个是,这个就不是了?

  不能说哪个就是“我”,任何一个都不是“我”。

  当指定其中一个是“我”,就把其他的排除了。

  所以,哪个都不能是“我”!

  为什么呢?

  因为变化、因为无常。

  因为:无常故无我。

  (3)“诸法无我”例三

  第三个例子:“我”的轮回

  我,今生是人,过去世有时是鬼、有时是天人,有时是畜生。。。在六道中不停地变幻着角色。

  那么,我到底是什么?

  是鬼?是天人?还是畜生?。。。

  都不是。

  其实我本质上是四大、五蕴。

  四大、五蕴就不变吗?

  看来,四大五蕴也不是“我”。

  肯定有人不信什么六道轮回,会认为此比喻不恰当。

  那么,就算在你这一生中,你是不是不停地在变化着?

  这就回到了上一个例子。

  其实,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在变化。

  你能猜到你下一分钟会想什么?下一秒会想什么?

  其实,时间也是无限可分的,连“一秒”都只个是概念而已。

  2、空间角度的解读:没有“自体”,所以“无我”

  佛法是常常把“自性”与“自体”混同说的,两者其实同义,不过是站的角度不同。因为诸法是缘起的,所以没有自性,这点我们讲了很多。

  补充一句,经论说:诸法没有自性(自体),空无自性(自体),自性(自体)本空,或本性自空、自体本空等等,是一个意思。有时也合起来说:诸法“体性”本空。有时又把自性与自相混同说,还是一个意思,比如大多经论常说“空性”,而《心经》说“诸法空相”。

  在这儿,我们详细深入讲讲“自体”,讲讲什么叫“空无自体、自体本空”?

  空无自体、自体本空,意思就是,所谓诸法的“自体”,也是缘起法,是空性的存在,是虚幻的,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即名言)。

  否定了“自体”,也就否定了“诸法”,因为有自体,才谈得上有诸法。就像说,因为有我的身心组合体(自体),才谈得上有“我”。没有我的身心组合体(自体),当然就没有我了。

  这个“自体”概念不太好理解,我在开始学佛法时,很久都不能理解此义。

  因为一般情况下,佛教的法师甚至高僧大德们在解释“空无自体”时,会举诸如此类的例子,比如把桌子解析开说,没有木材、没有人工、没有运输、甚至没有人种这颗树,没人为这棵树浇水,没有空气阳光雨露等等。。。怎么会有这个桌子?

  这样的说法还是无法服众:毕竟现在有了桌子嘛!

  还是龙树菩萨,举了个例子:“譬如众树聚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

  当我看到这话时,一下子就明白了。

  龙树菩萨是拿“林(树林)”一词来解释。

  如果只是一棵树,你暂时可以说它是有自体。

  但林呢?

  林只是个假名,是没有自体--自己的“体”。因为林是由众多的树聚合而成的嘛,离开这许多树,哪有什么树林?

  说到“体”,那也只是每棵树人家自己有自己的“体”嘛!

  你把林的道理延伸开。

  林是这样,单棵的树难道不也是这样?一棵树,不也是由众多因素、条件聚合而成的嘛!

  任何现象不都是如此嘛!哪有独立构成、独立存在的现象呢!

  (1)“我”是什么?

  世人认为,“我”是肉体与精神意识(神识)的组合体。

  之所以有“我”,就是因为有这个组合体。

  我们先把这个组合体称为“自体”--我的组合体。

  所以,【之所以有“我”,就是因为有“自体”】。

  离开肌肉骨骼,就不是我、就没有我;离开血液水分,就不是我、就没有我;离开热量温度,就不是我、就没有我;离开气息呼吸,就不是我、就没有我。

  肌肉骨骼、血液水分与热量温度、气息呼吸,佛家称为“四大(地水火风)”--构成物质肉体的四种基本因素。

  任何一种因素都是“我”的组成部分,离开任何一种,就没有了“我”。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我”是条件性的存在--由各种条件构成;离开任何一个条件,就没有了“我”--不能独立存在。

  就是说,我没有“独存性”。

  正因为“我”由各种条件构成,所以,我要想有所作为,就离不开那些条件。

  就是说,我没有“主宰性”。

  佛家说,因为我没有“独存性、主宰性”,所以无我。

  相信看到这儿,还是有人不明白,这就叫无我?

  我明明存在,因为我有“自体(我的组合体)”啊!

  没有自体,才能说“无我”嘛!

  (2)自体是什么?

  看来,世人之所以认为“有我”,就是因为有个“自体(我的组合体)”。

  但是,世人认为的这个“自体”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

  就说肌肉骨骼吧。不是说,离开肌肉骨骼,就不是我、就没有我吗?因为我没有独存性,不能离开肌肉骨骼嘛。

  问题来了:我没有独存性,不能离开肌肉骨骼。

  难道肌肉骨骼就有独存性,就能离开其他东西,独立存在吗?

  你不吃粮食蔬菜等食物,能长出肌肉骨骼吗?

  看来,肌肉骨骼也是条件性的存在,也没有独存性、主宰性。

  次说血液水分。你能离开外面的水而生存吗?

  看来,血液水分也是条件性的存在,也没有独存性、主宰性。

  再说气息呼吸。你的气难道不是从外界吸进来的?

  看来,气息呼吸也是条件性的存在,也没有独存性、主宰性。

  佛家说,四大非有、五蕴皆空,就是因为四大五蕴都没有独存性、主宰性,都没有自体(或叫自性)。

  离开体内(自体内)的四大,就不是我、就没有我。

  因为体内的四大是“自体”的组成部分。

  同理,离开体外的四大,也一样不是我、也一样没有我。

  所以体外的四大也是“自体”的组成部分。

  推广来说。

  外面的四大,外面的一切,都是“自体”的组成部分。

  这个外面,不止仅限于地球,因为地球也是条件性的存在。

  离开太阳系,地球不能独存,就没有地球。

  离开河外星系,银河系不能独存,就没有银河系。

  离开整个宇宙,河外星系不能独存,就没有河外星系。

  离开父母,就没有我;父母离开爷爷奶奶,就没有父母.....

  一直追溯下去,离开整个人类,就没有我。

  看来,宇宙、人类也是“自体”的组成部分。

  那么,“我”就是整个宇宙、人类.....

  看来,世人认为的那个狭隘的“自体”观念是不能成立的,【只是个虚幻不实的概念、幻相】而已。

  既然世人认为“没有自体,就没有我”,而“自体”只是个虚幻不实的概念...

  所以佛家说:无我。

  因为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无我”。

  “我”是如此,任何现象都是如此。

  所以佛家说:诸法无我---任何现象都是“无我”的。

  这就是佛法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诸法都没有真实的自体。

  到这儿,有人认为我只是从色法(物质世界)层面解释“自体”,没有从心法(精神世界)解释。

  其实,懂了前者,自然就懂了后者。

  因为心法也是如此啊!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啊。

  离开了六根(六种神经系统),离开了六尘(六种认识对象),哪有心呢!

  七、大乘佛法核心思想“缘起性空”

  《阿含经》等开示“缘起法”的经典,常常被某些所谓“大乘”学人视为“小乘佛法”,这是根本没悟到缘起法的甚深法义而得出的偏见。当然,我并非要融合所有的佛法,说明佛法是一味。因为,佛说的缘起法,与某些小乘学人甚至某些小乘祖师大德说的缘起法,不一定是一回事。后者才是真正的“小乘佛法”,因为他们对佛说的缘起法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龙树菩萨正是正确、圆满理解了佛说的缘起法,而作《中论》来说明大乘的“性空”思想--毕竟空,无所有。就是说,缘起,是对(表面)现象的解释,即对现象世界的解释;性空,是对诸法本质(本性)的解释。

  性空,诸法的本性(本质上)是“空”,即空性的存在,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性空,也可以解释为“空无自性--空性”。

  龙树的意思是,大乘佛法的性空思想,并非大乘离开缘起法的另外独创,而是说,缘起法本身就包含了“性空”的内涵。

  缘起,所以性空:二者是一致的,只不过是站的角度不同。缘起解释假象世界,性空解释本质世界。正因为缘起的是假象,所以才说性空,说诸法本质上都是空性(不真实)的存在。二者是相辅相成而非矛盾的。

  如果缘起的不是假象,而是“真实的存在”,那就与性空矛盾了。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楞严经》前面说“诸法因缘生(缘起)”,而到后面佛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说:诸法不是因缘生!

  因为,就假象而言,说“诸法因缘生(缘起)”;而就本质而言,说“诸法非因缘生”。

  就像前面所说,僧肇大师就假象(俗谛)说“诸法有运动迁流”,就本质(真谛)说“诸法没有运动迁流”。

  简单说,“诸法因缘生(缘起)”是假象,是方便说、不了义说,目的在于破除世人“自性生、无因生”的邪见。

  为什么佛又说“诸法非因缘生”?

  既然因缘生是假象,那自然说“非因缘生”喽!这样说的目的,在于破除小乘人对因缘生、对无常的执着,在于破除他们“因缘生、无常是绝对真理”的执着。

  因为,在诸法的空性(本质)中,没有什么是“绝对真实之法、绝对不变之理”;故六祖说“本来无一物”,禅宗讲“不立一法”。

  我们再重温一下“缘起法”与“缘起性空”的关系:二者是一致的,性空是缘起本有的内涵,不是大乘的独创。

  因为诸法是缘起的,所以诸法不是“自有(无因而有、自然而有)”、没有“恒常性、独存性、主宰性”---即没有自性。

  没有自性,所以“性空”---空无自性,自性本空,本性是空。

  没有自性,意思就是“不是真实的存在,是假象的存在”,这点我们已经深入讲过了。

  所以,缘起法本身就包含了“性空”思想,只不过是龙树菩萨把它彻底挖掘了出来。小乘人也谈性空,只是空了一半,只承认“人我空”,不承认“法我空”。

  他们认为,生死轮回中的“我”,是虚幻的存在,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组成“我”的四大(物质肉体的四种基本组成属性)与五蕴(即身心组合体的组成要素)却是真实的。

  这样的执着,就类似于:认为白云幻化的狗、狮子与人是假象,而白云却是真实的。

  他们不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都不是真实的)。

  他们认为,“我”,是虚幻的存在,而生死轮回却是真实的存在。

  他们认为,烦恼是真实的,涅槃也是真实的。

  这就是他们的“法(我)执”。

  他们忘记了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既然“我”是虚幻的存在,轮回主体是虚幻的存在,那么,生死轮回岂能是真实的存在!

  因为,有我,才有生死轮回;所以,既然无我,就没有生死轮回!

  没有真实的我,就没有真实的生死轮回。

  没有真实的生死轮回,就没有真实的涅槃。

  所以,《圆觉经》说涅槃也是幻:“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有人患了眼病,看到空中有花。病好了,他却问:空中什么时候还会出现花呢?

  这就相当于菩萨的问题:成佛后,什么时候还会生起无明呢?

  空中本来就没有花嘛!更何谈花的起(出现)灭(消失)呢?

  最后才是重点。

  佛说:生死轮回与涅盘成佛,跟那个空花起灭的道理是一样的啊!

  生死轮回就好像那个空花的”起“--出现、存在;

  涅盘成佛就好像那个空花的”灭“--消失、不见。

  空中本就没有花,花是你的幻觉。

  既然空本无花,更何况花的”起(比喻生死轮回)“与”灭(涅盘成佛)“呢!

  既然花只是幻相,所以,花的起与灭也是幻相。

  所以,生死轮回与涅盘成佛都是幻相。

  故楞伽经说:无有佛涅盘,亦无涅盘佛。

  一切都是幻相,都是你心中的幻想。只要你病好了,自然无生死可了,亦无涅盘可得。

  八、法相唯识宗

  缘起、缘起性空与唯识有什么关系?唯识宗在佛教宗派中名相最为繁多、法义最艰涩难解,在这儿我们只是最为浅显的说说,怎么从缘起入唯识之门。

  缘起,就意味着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性空。

  还是从关键词“自性”谈起。

  我们知道,自性就是“自有性、恒常(不变)性、独存性、主宰性”之义。

  简单说,自性就是诸法自己的特性,或者本性、性能与作用。

  比如香菜,如果说它有自性,就是说它的香味是“自然就有、永远不变,对谁都一样、不管其他条件怎么样,它都存在”。

  是这样的吗?

  事实上,喜欢吃的人说它是香的,讨厌吃的人,偏偏说它是臭的。我大哥就是这样,他从小时候就讨厌香菜的味道,说是臭的。

  再比如我,以前吃葱蒜,认为是香味。开始修行戒五辛两年多后,食欲淡泊了不少,再闻到葱蒜味,感觉臭烘烘的。

  看来,“香菜”这个词,只是个“假名”而已,不是“真实不变的香”。

  因为“香菜”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缘起法。

  至于说我大哥从小讨厌吃香菜,虽然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肯定是有原因。这原因,就是他讨厌吃香菜的“因缘”。

  所以,香菜是没有自性的。

  换句话说,香菜到底是香还是臭,不是由香菜本身决定的。

  【决定香菜是香是臭,是一个个不同的人,不同的认识】。大乘佛教唯识学说的“万法唯识”,就是源自于此。

  唯识学说:唯识无境。意思是,没有真实(不变)、自性的外境(认识对象),因为外境到底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认识。

  识,有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阿赖耶识,不管外境还是内心,一切最终都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呈现出来的现象。

  佛教《大乘起信论》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客观现象能影响人的主观认识,但人的主观认识在主客关系中,则是决定性因素。

  看到落英缤纷,林黛玉是黯然神伤,摄影家是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美食家会想到那些花瓣能够做成什么美食......

  《坛经》中六祖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就是唯识。

  欲深入了解,参考《初入佛门必看: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

  九、中观

  龙树的名言

  前面我们讲了,印度大乘佛教主要分为两大宗派:空宗与有宗,有宗指法相唯识宗,空宗即龙树菩萨创立的“中观”宗。

  什么叫中观呢?简单说,就是“中道之观”---中道的智慧。

  什么叫中道之观?与道相应。

  世人、外道与二乘人的见解,就不是中道之观,因为他们偏执。

  世人认识的空,是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即“实无”;世人认识的有,是真实、实在即“实有”或“自性有”。这就偏到两边了:不是执实无,就是执实有。

  二乘人认识的空,只是“人(我)空”,生死轮回中的轮回主体是虚幻的假象,但生死轮回、四大五蕴却是真实存在的。这叫偏空。

  本文中我们从缘起讲到性空,其实就是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

  对于龙树,【因为缘起,所以没有自性,故性空】。“有”并非“实有、自性有”,而是“缘起幻有”;“空”并非“实无”,而是“不真实的存在、没有自性的存在”。

  对于龙树,万法皆空,毕竟空(性)、无所(实)有。毕竟空,就是彻底空、全部空。不但“人(我)空”,而且“法(我)空”,一空到底。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诸法的生灭都是幻象,本质是不生不灭---这就是诸法实相。

  龙树菩萨的名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为中道义”,就是缘起性空含义的最好说明。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缘起法本质上都是空性的存在---这指宇宙人生的本质、本来面目;

  亦名为假名:空性的存在,就是“不真实的存在、假象”,只是个抽象概念、假立之名;

  亦为中道义:中道,就是本段上面所讲的内容。

  我们再深入讲讲“亦为中道义”---空,不是不存在、不是没有,而是“虚幻的存在”、徒有假名而已。

  1、《圆觉经》金刚藏菩萨章:有人患了眼病,看到空中有花。病好了,他却问:那个花是什么时候生起的?什么时候消失的?

  空中本就没有花嘛!

  没有花,还问什么“花的生灭”!

  花本不生,故本不灭。

  花本来是不生不灭的。

  花只是一个幻相,虚幻的形象。你认为的那个花,其实并无实体、并无自性,唯心所现,所以只是你【妄想出来的一个概念,并非真实的存在】。

  【花是如此,诸法皆是如此】。

  诸法本来不生不灭,这就是缘起性空、诸法实相。

  2、接着,佛祖又举例说明:在漆黑的夜晚点燃一枝香,并用它在空中画一个圆圈,我们就会看见一个亮的圆圈。

  你说这圆圈是有,还是没有呢?

  说没有吧,明明你会看到这个圆圈;说有吧,其实那只是你的幻觉,因为那只是一个在快速旋转的香头。

  很明显,这圆圈的体(自体)是没有的,佛法称之为“自体本空”;但这圆圈所呈现出来的“相”---幻相,是有的。

  这圆圈本来就没有、本来就不是真实的嘛!本来不生不灭嘛!

  【圆圈是如此,诸法皆是如此】。

  欲深入了解,参考《以比喻说明诸法实相:无常也不是真实的!》一文。

  3、有人说,既然一切都是假象、幻象,那岂不是都没意义了?那还修行干嘛?这就不是“中道”了,不是“亦为中道义”了。

  一切都是假象、没有绝对真理,人生如梦、生死轮回不过大梦一场,这是修行已经到家、已经证悟到空性、梦醒了的人的境界!

  你还没修行到家、没有证悟到空性、还在无明大梦中,还是活在妄想分别执着、活在贪嗔痴中,难道说“一切都没意义了”?

  要是你真感到“一切都没意义了”,那你就能放下贪嗔痴、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了。

  你真能放下吗?你不还是放不下!

  既然放不下,这一切,对你还是有意义滴!

  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说,分析任何法,都要从“体、相、用”三个方面讲,才不会偏差,不会“执理废事或执事废理”。

  “执理废事”就是执着空性(本质),忽略、否定幻相、作用,只承认空性,但是连幻相也否定了。这就是偏空了,二乘圣者所证涅槃,被佛称为“偏真涅槃”,就是偏离了涅槃的作用。因为他们入了涅槃后,再不能缘起了,再不能走入这梦幻的世间普度众生了!

  狂禅,更是如此。比如有的没有实修境界,却装疯卖傻,自以为彻悟,呵佛骂祖。看到人家实修,就说万法如幻,还修什么修?

  此等人全然不知佛法妙处恰在“以妄遣妄”。

  是的,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本质都是空性,皆如梦幻,皆为佛性所显现之幻相。但是,不能因此就藐视极乐,因为人家在那儿做的是好梦,咱们在这儿做的是噩梦!

  做好梦与做噩梦不一样吗,不都是梦吗?当然不同,而且很大不同。

  一个做好梦,醒来后精神振奋,愉悦无比;一个做噩梦,醒来后萎靡不振,如丧家犬。甚至有的人在噩梦中心悸而亡,一命呜呼!

  4、天台宗智者大师在《小止观》中,一开篇即说:罗汉定多慧少,不见佛性;菩萨慧多定少,虽见佛性犹不明了。修佛之路,无非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而已,最终明见佛性。

  怎么“明见佛性”?就要定慧均衡,在定中慧观。

  这说明什么呢?

  要明见佛性,彻悟成佛,就先要“定”。定下来,心不散乱亦不昏沉,才能观察到心中生起的诸法。

  观察到心中生起的诸法后,不为诸法幻相所动摇,返观内照,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观照其本质。最后在如梦如幻、生灭不已的诸法幻相中,发现其本质:原来诸法不生不灭!

  照见五蕴皆空的诸法实相后,才知万法心生,而心本是幻。至此时,方能明见诸法为佛性之幻相。再深入观察,才能明见佛性,清晰照见诸法实相的全貌。

  所以,虽然诸法皆如梦如幻,但你只是理悟而已,并非实证。没有实证,就是空谈,不是真佛。

  “执事废理”就是执着烦恼、无明实有,不知诸法本质如梦如幻,执着佛法、涅槃实有,只靠事相上的修行,等于入海算沙,看到修行中的某些境界,就自以为得了“圣境”,迈步不前,还会堕入魔境。这样的话,要等到何时才能修成正果?

  既不执理废事,虽然看到诸法本质本不生灭,生灭只是幻相,但不能因此轻视、忽略事相(幻相)上的修行。

  也不执事废理,虽然在修行,但不能执着修行中出现的境界,不要执虚妄的境界相以为真如佛性,从而轻视、忽略诸法的本质,如此不但有堕入魔境之虞,还不能真正见性。

  既不执理废事,也不执事废理,在生活与修行中,根据自己的情况均衡理与事,就是中道。

  这就是“亦名中道义”。

  这个“中道义”对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亦大有裨益。

  首先要懂“理”:众生皆有佛性,都是未成之佛,最终必将彻悟成佛;烦恼无明(包括我们身心的种种毛病、弱点)本非实有,不必执以为真。如果执以为真,那么你将一路泥泞,不堪远行。从一开始,战略上就要轻视之,你才会真正有屡败屡战的信心与勇气,才能最终走向胜利!

  其次要重“事”:虽然众生皆有佛性,烦恼无明本非实有,但不能因此就轻视,放纵自己的毛病,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毕竟你是未成之佛,还是凡夫。岂不知业随心生,如影随形,这种种貌似“虚妄”的果报将会击垮你那貌似的“空性”!从一开始,战术上就要重视之,你才会尊重因果,谨言慎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到理与事的均衡,不自大狂妄,不自卑自贱,拥有一颗平常心,宠辱不惊物我两忘,就是“中道义”。

  【缘起(性空)就是一切佛法】:什么小乘大乘、这宗那派!法无高下,因人而异

  缘起,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即般若),就是诸法实相、禅、本来面目。经论中有很多词汇表达诸法实相:真如佛性、如来藏、本觉、本性(坛经中叫“自性”,不过不是本文所否定的“自性”)、法身(理体)、法性、常寂光、第九识、大圆镜智、菩提...

  所以,阿含经上说,佛于菩提树下所证得的,就是缘起法;般若经上说,佛于菩提树下所证得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佛所证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缘起法,就是般若。

  般若,用文字表达,就是“缘起(性空)”。

  般若,就是佛法的正见;离开般若,不是佛法。实际上一切都离不开般若,一切都是缘起法,都是缘起性空。

  有些人不懂祖师判教的真义,以为“这是小乘法、那是大乘法;这是方便、不了义法,那是究竟、了义法”,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入法义啊!既然经上说,佛所证的就是缘起法,那么,缘起法还能是“方便、不了义法”吗?既然经上说,佛所证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那么,般若(缘起性空)还能是“方便、不了义法”吗?

  佛就现象层面讲缘起法,结果你就执着“诸法因缘生(缘起)”是“真实不变”之理,是绝对真理;佛讲缘起法,结果你就执着无常是““真实不变”之理,是绝对真理。

  你这样偏执的理解,不明佛意,你的认识就是小乘佛法。

  佛讲缘起法,你悟到了诸法没有自性,毕竟性空;性空,就意味着“不是真实的存在”。

  你这样如实的理解,你的认识就是大乘佛法。

  【缘起法到底是小乘佛法还是大乘佛法】?

  不是取决于缘起法自己,而是取决于你的根机,取决于你的认识---是否究竟、圆满。

  《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讲的同样一个缘起法,众生根据自己的根性,而有不同的理解。难道这同一个缘起法还有“高下”?还有“了义不了义”之分?

  还是《坛经》六祖那句话: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在佛教界有个说法,说:缘起法是小乘佛法,唯识是大乘始教、缘起性空(般若)是大乘通教(或别教),如来藏是大乘圆教。

  这种人就是所说的“钝根”:把方便的说法当成究竟。他们不知道:无论什么方便或究竟、了义或不了义,其实都是祖师破执的不同手段而已!

  在毕竟空(性)中,哪有一法是有自性的?哪有一法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你执着哪一法是“绝对不变的真理”,或者是什么“究竟了义法”,就恰恰说明---你还活在“自性”中!

  你执着“三法印是小乘佛法,一实相印是大乘佛法”,就恰恰说明---你不懂三法印,更不懂一实相印。

  如果三法印与诸法实相法印根本是不同的真理,难道佛法有四条真理?有四个不同的缘起法?

  哎,你不知道的是,佛是随缘示教、因机说法,对小乘、中下根机者开示三法印,对大乘、上乘根机者开示一实相印。

  实际上,三法印就是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就是三法印。

  因为,【缘起就意味着缘起性空,性空就意味着“一切都不真实”,“一切都不真实”就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一实相印】!

  十、“真常唯心”的大乘如来藏思想

  1、先解释“真常唯心”

  (1)真:因为众生的身心世界、宇宙人生都是缘起法,所以都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所以不是真实的。既然一切本质上都是幻象、假象,那为何还要执着?

  为了破除世人对“身心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执着---对“假”的执着,佛说应当放弃对“假”的执着,应当追求“真实”。

  那么,是不是在身心世界这个假象之外,另外有一个“真实(世界)”呢?

  你要这样想,就是曲解了大乘佛法。《圆觉经》上说:离幻即觉。什么叫觉悟?什么叫真实?并非在幻象假象之外,另外有个真实。而是说,在你明白了“诸法缘起、空无自性、都是幻象”后,不再错认为它们是真实的,不再执着的当下,就是觉悟、就是真实。

  诸法实相---诸法的“真实”相(本来面目),就是“诸法都不是真实的”。

  所以,什么是真实?“诸法都是假象”,这就是真实。从这个角度上,《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假象,空是本质(真实)。正因为色是假象,所以它才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就是空。

  故而,大乘经典说:生死即是涅槃。生死是假象,所以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没有自性的生灭;破除了“自性生灭”,就是不生不灭---涅槃。

  所以,什么叫涅槃?悟到了缘起法,无自性,一切都是空性的存在---缘起性空,就破除了“自性(生灭)”,就是涅槃。

  大乘说“真”,当然不是要你执着“真”。因为这是对世人、外道、二乘人说的,世人外道都把世间当真,二乘也只是悟到“生死轮回的主体--我”是虚幻的假象,但还认为生死轮回、四大五蕴是“真”。

  为了破除他们的执着,大乘才说“生死轮回都是假象、这个世间是假象”,不应当执着,而应当追求“真实的”涅槃---超越生死之法。

  但是,对于上根人,大乘佛法说“涅槃也是幻”,来破除他们对“涅槃是真实”的执着。因为,真实就是自性,破除了“涅槃是真实

  ”,就等于破除了“涅槃有自性”。

  (2)常:缘起法---缘起的这个虚幻的身心世界,表面上看,都是运动迁流、变化无常的。但究其本质,却都是没有运动迁流、变化无常的。

  大乘佛法把“没有(变化)无常”方便称为“常”,就像前面讲的,大乘佛法把“没有(真实的)生灭”称为“不生不灭”。

  这个“常”是从诸法的“本质”上说的,你不要执着了,就像有人认为僧肇大师是以“常”来否定、反对“无常”。因为,本质上虽然是“常”,现象上看,表现出来的却是“无常”。

  所以,大乘说“常”,是为了破除二乘人对“无常”的执着,至于原因,前文已经讲过,就不再赘述了。

  为什么对“常与无常”都不要执着呢?

  根据缘起法“此无故彼无”,没有真实的“无常”,就没有真实的“常”。说“常”是本质、是“真”,不过是破执的方便。

  道不属常,也不属无常。

  《坛经》中志彻请教六祖涅槃经中“常与无常”的意思,六祖答:无常就是佛性,生灭就是常。

  志彻晕:经上都说佛性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常”,您却说佛性是无常?世间善恶诸法,乃至有人从无到有,发起了菩提心,这一切都是生灭、都是无常,您却说是“常”?

  六祖说:如果佛性绝对是“常(不生不灭)”,恒常不变、永远【没有变化】,那么,由真如佛性所呈现出来的身心世界,为什么有善恶(的【变化】)?如果佛性绝对是“常”,那么就没有一个人能够从“不发菩提心”【变为】“发菩提心”了!所以我说佛性是无常,正是佛说的“真常”之道。

  真如佛性,即众生的本来面目。诸法本质上是不生不灭(常),就是本来面目。但是,本质上不生不灭(常),却不妨碍现象上“有生有灭”啊!空性,不妨碍缘起啊!因为,诸法(现象上)是缘起,所以(本质上)是空性。

  空性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啊!并不是说,在缘起之外,另外有个空性。

  空即是色。

  佛性,即诸法共同的本来面目---空性。正因为诸法都是空性的存在,没有自性,所以才是缘起的。是缘起的,就是(如梦如幻)的变化、生灭的。

  所以六祖说:佛性是无常。

  常与无常是相对的--【此有故彼有:既然佛性是常,那么,佛性也是无常】。

  六祖这段话的目的,是意在破除志彻对“佛性是常(不生不灭)”的执着。

  否定了无常,就否定了诸法因为缘起所呈现出来的幻象。这叫“执理废事”--只看到本质,没看到表象。

  《坛经》原文为【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破除了志彻对“常”的执着,志彻却又像小乘人那样执着“无常”了。

  六祖接着说:但是,如果诸法绝对是无常,也不对。因为无常就意味着变化,变化就意味着生死(轮回)。诸法无常,就意味着诸法只能变化(生灭)、只能生死(轮回)。这样就等于说诸法有“自性”--恒常不变、独存性、主宰性。

  恒常不变:诸法只能受制于变化,【这一点不能改变】。

  独存性:无论其他因缘条件怎么变化,诸法也只能受制于变化、生死轮回。这样就太可怕了,你发菩提心、修道都没用,因为你只能受制于变化、生死轮回嘛!

  主宰性:“只能变化、生死轮回”主宰了诸法、主宰了你。那就完了,谁还有望解脱?

  如果诸法只能受制于无尽的变化、生死轮回,那么就是说,不生不灭、本质上并没有真实变化的“真常佛性”---这个众生的本来面目,就根本不存在于这个(生死轮回的)世间!

  真常佛性不存在于这个(生死轮回的)世间,就是说,世间并没有什么“真常佛性”,没有什么“空性”。

  没有空性,就没有缘起。

  但是,诸法是缘起的,所以本质上是空性。空性当然存在!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否定了空性,就等于说:诸法都有自性。但是,缘起法都是没有自性。

  故而六祖说:所以,我说的“常(真常佛性)”,正是佛说“无常”的真义。

  因为,对于无常,一般人包括小乘人都理解为“变化”,但是,通过前文大量的分析,我们知道:无常其实是指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体(自性)”。诸法本质上没有自体,所以就没有(真实的)诸法。

  就像:“我”没有“自体(物质肉体与精神意识的组合体)”,就没有(真实的)我。

  没有诸法,是哪个在变化?没有哪个在变化。

  变化只是个假象。

  所以,无常(变化)只是表象,是假象,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不生不灭。本质上是“常”--不生不灭,才是佛说的无常真义!

  故此,世间是存在“常”、存在不生不灭的真如佛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离开那个“变化的、生灭的、虚幻的生死轮回”。

  因为,不生不灭(常),才是诸法的本质。

  否定了常,就否定了诸法的本质。这叫“执事废理”--只看到表象,没看到本质。

  六祖这段话,意在破除志彻对“无常”的执着---无常并非绝对真理!无常也没有自性!

  《坛经》原文为: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所以,有人认为大乘佛法是“执着常”,是“常见”,这是不能体会佛祖说法的真义。这样说,并非意思是“无常不是绝对真理,常才是绝对真理”,而是要破除二乘人对无常的执着啊!

  二乘人执着无常,总是观无常,只看到了世间的无常、苦、无我,尽是消极面。

  这样的话,他入了涅槃(当然,本质上是没有“他”没有“入”,方便说法),没法再回来了,没法度众生了。

  所以佛说“常性(真如佛性)”:你完全可以在世间努力度化众生,而不被世间的无常变化、苦、不净所影响。因为你有真如佛性,你本质上是不生不灭、如如不动,那你干嘛还要执着那虚幻的生灭!

  所以,“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磔”。小乘人不懂,佛说无常只是方便手段,只是为了破除世人的“邪常”。小乘人把无常当作真理了!

  (3)唯心:大乘佛法所说的“真常唯心”的“心”,与唯识讲的唯心的“妄心(阿赖耶识)”不同,而是指“真心或真如佛性”---众生本有的觉性。

  大乘佛法习惯说“本有的”佛性--本性,有时以自性一词替代“本性--真如佛性”。比如《坛经》中六祖就以自性一词替代本性,但是你要懂得,此自性非彼自性。

  对于大乘“本有的、本来的”说法,比如《坛经》说:本来面目;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本无树、本来无一物;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我们理解了缘起法,就知道缘起法是否定“自有”的---因为“自有”就是没什么原因,自然而有、本来就有(本有)。

  鉴于此,小乘人、甚至有些大乘的高僧大德就认为某些大乘经论的这个说法,是违背缘起法的。比如某著名佛学大师,就经常批评这种说法是“真常唯心”,并把中国佛教的某些宗派比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华严宗等列为“真常唯心系”。恐怕他就差点公开说这些大乘经是“伪经”了。

  这就是执文解字、望文生义,把“方便、不了义说法”当“究竟、了义说法”了。就像大乘说真说常,并非意思就是“真常是绝对真理”,只是破执的方便罢了。

  真常唯心的“唯心”,用《楞严经》的话,就是“一切本来都是如来藏性”。一切,包括了我们身心世界所有现象: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楞严经叫“五科”。

  如来藏性,就是真如佛性。一切本来都是如来藏性,意思是:一切物质、精神现象本质上都是真如佛性(众生本有的觉性)的显现。

  欲详细了解,参考《什么叫无我?无我与明心见性:一看就明白!》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接触到、意念到这个身心世界所有一切,大小乘经典不都说是因为“六根接触六尘从而产生六识--六种认识(哲学上讲主观认识客观)”吗?不使用六根,不接触六尘,怎么能认识世界呢?如果不使用六根,不接触六尘,就能认识世界,岂不是违背了缘起法吗?因为有六根接触六尘,才能产生认识啊!

  看完了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一点:不使用六根,不接触六尘,照样能“认识”世界,而且是真实的“认识”。不过,此“认识”才是真正的认识,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真相)的“认识”。因为此“认识”非彼“认识”,而是众生本有的觉性---真如佛性。

  不使用六根,不接触六尘,照样能“认识”世界,而且是真实的“认识”---【从这个角度上,大乘佛法说:不需要六根六尘六识的那些因缘(条件),才能真实的“认识”世界】。所谓“炯脱根尘(六根六尘)、能所双亡,灵光(佛性)独耀、照体独立”即此。

  就是站在这个角度上,大乘佛法说“众生本来具有觉性、本来面目”。

  再举一例,证明存在“本有的觉性”:一个人在入睡中,一般就看不到外界的形象了。但是不一定,有时候我们会有这种经历---正在入睡,当然没有用眼睛看周围。可突然感觉到身边(或背后)有人!睁眼一看,果真有个人!这证明存在“本有的见性”。

  有一次我在入睡中,当然是闭着眼睛睡的,但我却感觉到眼前的椅子上似乎有个人在不停地摇动,昏沉中睁眼一看,原来是放在椅子上的衣服,被风扇吹动着。我要通过这个例子说明的,不是衣服问题,而是:我在入睡中,虽然眼睛闭着,没有看任何东西,却照样能看到眼前的凳子!这还是证明存在“本有的见性”。

  有的人在入睡中、甚至睡梦中,听到有某种声音,第二天醒来后,听人家说当时真有那种声音。这证明存在“本有的闻性”。

  大乘的“众生本来具有觉性”这种说法是否违背了缘起法呢?没有。

  因为,虽然不需要六根六尘六识的那些因缘(条件),才能真实的“认识”世界,但是,总是离不开一个有情的生命吧!

  不需要六根六尘六识,但总需要一个人吧!

  我不需要我的眼睛接触某物,也能看到某物,可总得有我在吧!

  从这个角度讲,并没有违背缘起法。

  不管怎么说,无非都是破执的方便,你怎么能当真呢!

  比如望梅止渴:难道曹操的士兵们,他们用眼睛真看到了梅子,才“止渴”了?

  比如杯弓蛇影:难道那个人用眼睛真看到了一条蛇,才害怕的?

  说“诸法因缘生”,难道“止渴、害怕”的心理,真的是凭借“眼睛看到梅子、看到一条蛇”的“因缘”才有的吗?

  所以《楞严经》说:【诸法因缘生是假象】,实际上是“唯心(真如佛性)所生”。

  《华严经》:三界唯是一心作!

  缘起法是否定“第一因”的,那么大乘“唯识或唯心”不是第一因的思想吗?

  大乘佛法这样说,是意在破你的执着啊!

  你执着外境是真实,大乘说“唯识无境”;你执着唯识、执着阿赖耶识是真实、第一因,大乘就说“一切都是真如佛性的显现”。

  可你又执着真如佛性了,这就又回到了《坛经》志彻的观点。

  2、如来藏

  如来藏,是真如佛性的同义语,意思是“如来的智慧与福德、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宝藏”。

  上面说“万法唯心”,一切都是真如佛性的现象,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在说如来藏---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宝藏。

  什么宝藏呢?就是【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

  缘起,我们的身心世界因种种条件、因缘而生起(出现)、存在乃至消亡;性空,我们身心世界的一切,都是假象。

  【为什么要重视缘起】?

  你证道或成佛后,还要普度众生啊!哪些地方、哪些众生跟你有缘、比较容易被度化?众生根机不同、因缘不同,你怎么样随缘示教、因机说法,使他们得到最大的法益?

  面对这一切,不能不重视“缘起”,不能不重视各种条件!

  佛也是如此。经上说:佛在王舍城中说法很久了,竟然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有佛住在这儿!佛不度无缘之人,也有佛不能度的人,比如北城老母,从来不正眼看佛、不直接面对佛。无论佛出现在她身边什么位置,她都避而不见。佛知道这个因缘,就派一个年轻的比丘去。结果,老母一看到小比丘活泼可爱,就喜欢的不得了。虽然比丘不懂什么佛法,但老母很听他的,就马上皈依了。

  重视缘起,修行人才能有“后得智”,才能面对种种条件、种种环境,说法度人。大乘经上说,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有时还要化身畜生、妓女、甚至恶人、将军等等。

  重视缘起,目的是方便度化众生,是就【度众生】而言。

  虽然众生都是缘起的,所以如梦如幻。但没开悟的众生却不是感觉“如梦如幻”,因为他们还活在无明大梦中,生生死死、轮回不尽的痛苦一直伴随着他们。不能因为你已经悟到如梦如幻,就无视众生的苦痛了啊!

  所以《金刚经》一开始,须菩提问佛:发了菩提心后,怎样保持这菩提心?怎样降服自己的习性、妄心?佛答:无住生心。

  无住,就是下面讲的“悟到性空,不再执着一切”;生心,就是以上讲的“不能因为你已经悟到如梦如幻,就无视众生的苦痛了”,---你还要生起度化众生的心!

  悟到缘起,就有了各种度化众生的智慧,就是《坛经》中六祖所说的“善能分别诸法相”。

  【为什么要重视性空】?

  性空,是一切现象的本质,诸法本质上是虚幻不实的,徒有假名。你知道了这个真相,就不会对一切执着了。简单说,不执着,不等于放弃所有、什么也不干了,而是在尽力做事的同时,不执着自己的得失成败、名闻利养。不执着自己的得失成败、名闻利养,你才能从“自我”的小圈子中跳出来,不带着有色眼睛看问题、处理问题。这样,你才能做的更好、更圆满。事情成功了,不会得意忘形、趾高气扬旁若无人甚至乐极生悲;事情失败了,不会懊悔沮丧、一蹶不振甚至自绝人世。如此,就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从而乐天知命、无往而不利。

  悟到性空,就有了定力,因为你不再执着了,就达到《坛经》中六祖所说“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就是性空,就是诸法实相。

  悟到性空,才能“无住”---不再执着,才能有定力。

  合起来,只有悟了缘起性空,自度度人时才能“无住生心”!

  无住生心,就是《金刚经》的宗旨、核心思想。

  十一、四种缘起

  缘起法则是佛教对宇宙人生起源的解释,与外道、世间哲学不同,是我佛的亲证。基于对缘起法的理解,小乘、大乘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就是四种缘起。

  1、业感缘起

  小乘学者把一切都归结于“业”,众生所作之业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因),当遇到适当的“缘”时,就感应某种“果报”。这一切合起来,就是“因缘果报”。

  这个说法自然是没错,大乘经典也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失。《楞严经》说“循业发现”,也是此意。

  但是,这个说法只是看到了表层现象,不究竟。因为,业归根结底还是(识)心造的。

  其实,南传佛教也承认这点,《增支部》就说:“意念就是业。先有了意念,后才有身、语、意去行动。”

  2、唯识缘起

  又叫阿赖耶识缘起,这是大乘唯识宗的说法。阿赖耶识,即众生最深层的意识,即“心意识”中的“心”。其中,识指第六意识,功能是“分别”,我们说的“分别心”就是指第六识---比如分别善恶、香臭、高下等等。意,指第七识,功能是“执着”,它执着的是“我”,不是“我的”,我们平常说禅七期间的“打七”,打(破除)的就是第七识---对自我的执着。

  第六识是分别,比如:这是善人那是恶人,这是美女那是丑女,汽车比自行车跑得快......;第七识是执着“自我”的自我意识,它并不分别“我是善是恶、是美是丑、我的汽车买得贵还是买得贱等”。

  平常我们一般只能感受到第六识的存在,却感受不到第七识。《楞严经》说,初禅到第四禅都是在前六识的层次,第四禅所谓“舍念清净地”也不过是第六意识的清净境界。到了第七识,就意味着修行人已经突破“色受想”阴,到了“行阴”---浅层的分别意识(内心)与种种环境(外境)都感受不到了,此时,深层意识对其他一切毫无分别,丝毫感受不到,唯独觉知到一股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流。这生命之流,丝毫不受自己意识的影响,自己对它无能为力,只能随着这业力之流,不停地奔向前方......

  《圆觉经》上讲“寿者相”,并非仅仅指“时间”相那么简单,指的就是这股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流,而我们对它却无可奈何。

  第六识与第七识有何区别?举个例子。

  比如我,有一次在嘉陵江中畅游,当游到江中间的时候,突然开始下暴雨,大雨磅礴,一时间雨点如箭!这情况对我还是初次遇到。刹那间,我立马全身发凉,六神无主!此时的心中是什么样子?就是第七识。因为那时我真的什么念头也没有了,脑子一片空白,就连“我要完了、不料今日毙命于此”的念头也没有,只是好像在心中大声、死命地喊着一个字“我、我、我”!其实很难表达,心里并没有喊“我、我、我”。就是说,连“我”这个分别念头也没有了。

  此时,就算天上出现个仙女,我也不会“分别”;就算身边飘过来一块金条,我也不会“分别”......

  此时,只剩下“我、我、我---对自我的执着”了。

  西方大哲二元论思想家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其中的“思”,就是指第七识---自我意识。

  笛卡尔说:我的意识所想到的一切,比如善恶、美丑等,这一切都不靠谱,都有可能是假的,都有可能欺骗我。我的意识所想到的一切,并不能证明“我(真实的)存在”。简单说,就是我的“分别意识”不能证明“我(真实的)存在”。

  比如做梦时,“分别意识”还在运行,梦中也能分别善恶、美丑。但这不能证明“我(真实的)存在”,因为梦中的我,毫无自觉自知能力,只能跟着梦境走。甚至梦中的我,一会是此人,一会又成另外一个人,所以梦中的那个我,肯定不是“(真实的)存在”。

  但是,有一个却肯定是真的,不会骗我,就是“我在思”。

  我想象出来的东西,可能都是假象;但“我在想”---这个总是真的吧!

  对于“我想象出来的东西”---分别意识所生的一切,我都不在乎;但是,对于“我在想”却不能不在乎。

  【这个“我在想”,才能证明“我(真实的)存在”!】

  对于笛卡尔而言,第七识就是本源、本来面目,他认为这是人的本质、真相。

  其实,能进入第七识的领域,已经很厉害了。佛教修行人修禅定,达到第四禅后,才能进入行阴---第七识。此时,修行人进入“无念”状态,才有可能由慧观而大彻大悟,佛祖就是在第四禅中最终睹明星而证道的。

  唯识学却说,第七识并非生命的源头,它只是把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能见闻觉知的功能)”当成“自我(它自己)”了。

  就是说,第七识其实是人家第八识的某种功能所显现出来的东西。

  比如,一个人在镜子前顾影自怜,他把镜子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不真实的影像当成了“自己”。

  众生就是如此啊!

  我们从生下来到现在,一直活在不停的“分别、执着”中。我们的心,随着周围环境人事的变化,也不停地在变化,不停地分别、执着。我们认为,这就是“我”啊!我们认为,正常的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啊!

  我们把“分别(意识)、分别心”当做了“自我”;我们把“执着(意识)、自我意识”当做了“自我”。

  我们不知道:我们一直把镜子中的那个影像当成了“自我”。

  我们一直活在“想象的产物”中,我们把这一切“想象的产物”当成“真实”了。

  镜子中的那个影像---想象的产物,就是个“抽象概念”,并非真实的存在。

  这就好比:我们站在日光下,把影子当成了“自己”,从而忘记了真实的自己。

  唯识学把这个“想象的产物”即“抽象概念”,称为“遍计所执”。龙树菩萨“亦名为假名”中的“假名”,就是指“想象的产物”、“抽象概念”、“遍计所执”。

  唯识学说:万法唯识、唯识无境。无论是外境(哲学所谓客观的认识对象),还是内心(哲学所谓主观的认识能力--前五识、第六意识与第七识),这内心、外境的一切,其实都是根源于第八识---阿赖耶识。

  内心:前五识、第六意识与第七识---第七识不过是第八识的“认识功能、作用”即“见分”;前五识、第六意识所认知到的一切,不过是第八识的“认识对象”即“相分”。

  外境:也是第八识的“认识对象”即“相分”。

  前五识、第六意识与第七识,本质上都是第八识中的“种子”所变现出来的。每一种“识”,在第八识这个大仓库中都有自己的“(识)种子”。

  种子,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只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在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说白了,种子就是“业”。

  业,就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说所作,佛教称为“身口意”三种业。

  为什么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说所作,会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呢?

  借用物理学的一对词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无论你对外界施加了什么力量,这力量达到什么程度,外界一定还会把这力量还给你。人家外界不会白接受你的“作用力”的,不会白让你对人家起作用的,人家也会还给你,对你也起作用,人家有“反作用力”。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嘛,你“联系”人家,人家自然也会回应,也会“反联系”你的。

  遗憾的是,人们一般只重视现成的、既成的、有形的力量,却往往忽略潜在的、无形的力量。

  人们以为现成的、有形的力量是“有(存在)”,以为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无(不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佛法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了。

  众生看到了、遭到了巨大、严重的果报,才开始害怕;菩萨看到微小、轻微的“因(种子)”时,就想到了将来的果报。

  世界难道不是如此吗?多少重大的事件,起因却很微小、足以令人无视?有人只是看了另外一个人一眼,最终竟遭毙命!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一个无关的表情,就能引来血案!

  再如:很多人以为看看黄碟等色情的东西,其实没多大关系。因为只是看看嘛,又没有实际行动。他不知道的是,这“仅仅看看”后,你的心识之流就多了一种力量,这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当时对你没有影响,往后呢?比如我以前,看过一部sex片子,在几个月后的某个晚上,梦中竟重现、重新看到了几个月前看的那部片的情节、女主角,然后梦遗...

  众生就是这样啊,开始时的一颗小小的雨滴,就能把他拖进大海中淹死!

  《无量寿经》说:“从小微起,遂成大恶”,正是对众生的写照。

  蜀汉后主刘备有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很多学者甚至佛教人士把“慎终追远”解释为“慎重严肃地对待死亡,就能使人们怀念祖先”,从而达到民德归厚的治理目的。

  受儒家这个思想影响,中国传统中对丧事大操大办,已经成为了一个流行数千年的独特现象。

  这样理解不能说完全不对,但理解的层次太浅。

  南师怀瑾在《论语别裁》中的解释,却有别众人。南师以为,“慎终追远”,如果你真的是严肃慎重地对待一个结果(果报),就应该追溯到、重视当初最早时的成因、原因,就应该像菩萨那样“菩萨畏因”。

  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里就有:“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慎始,就是“畏因”;敬终,就是“慎终”。

  如果说我们对于第七识还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第八识就很难理解了。第七识是滚滚向前的“生命之流”,这“生命之流”的源头,就是第八识。这儿我就不详说了,请参考《阿赖耶识(轮回主体)存在的证据:懂了这个,你可以入大乘了》、《从非想非非想、庄生梦蝶说起》两文。

  最后,有佛教学者批评唯识,说缘起法是否定“第一因”的,就像一个圆形,从哪儿开始?哪里都是开始。但唯识却说“唯识无境”---外境是虚幻的,而识是真实的。识是一切的源头,这还是“第一因”思想!

  其实这是误解,因为唯识立识的目的,是为了破除世人对外境的执着,因为世人以为物质世界是“真实的存在”。

  唯识说三自性,最后却说“三无性”,还是要破除所有的“自性”观念的,这与龙树菩萨的中观、原始佛教缘起法其实是一致的。

  因为,唯识经论上说:不但外境没有自性,不是真实,唯识也无自性---也不是真实。

  3、真如缘起

  一切诸法,本质上都是众生的真如佛性(本有觉性)所显现的幻影。《楞严经》说的“一切是如来藏性”,就是此义。

  对于某些佛学家所批评的“真常唯心违背缘起法”此类论调,对于“一切是如来藏性”,我们前面已经解释过了,不再赘述。

  4、法界缘起

  (1)“法”

  “法”这个佛学词汇其实很难解释,初入门者即便看了定义也是摸不着头脑。但是,当你明白了本文的核心词“自性”的含义后,就明白“法”的真实含义了。

  法,包括一切现象---有形的物质现象,无形的精神现象。

  对于有形的物质现象,人们以为它并非是想象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对于某些无形的精神现象或产物,比如某哲学流派、某宗教所宣示的某个“真理”,人们以为这真理是“绝对不变的真实之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人们认知中的“法”,是“真实存在”或“绝对不变的真实之理”,大乘佛法把人们这种对“法”的认知称为“实法”观念。

  通过本文大量解读,你知道,“真实存在或绝对不变的真实之理”,是违背缘起法的,这种观念就是“自性(见)”---认为所有“法”都是有自性的。

  所以,在佛法中,法的含义是:某种现象或思想理论有其“自性”。有自性的,就是“法”。

  缘起法则、缘起性空、中观、如来藏等佛法思想不是都否定“自性”吗?怎么给“法”起了个“有自性”的名字?

  这就要说到,本文中常常出现的“真谛与俗谛”了。

  俗谛,就是世人的经验、常识。世人以为他们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真实(有自性)的,所以佛法就先随顺世人,也认为这一切是真实的。所以,佛法就给“法”如此命名。

  但佛法的目的,却在于以妄迁妄,先肯定你的观念,再以你自己的观念否定你,以其矛攻其盾,让你自相矛盾后,再逐步引导你认识缘起法。

  所以《中论》说: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第一义谛,即真谛。想认识真谛吗?必须要通过俗谛。想认识本质吗?必须要通过现象。

  你想离开俗谛认识真谛?离开现象认识本质?离开波浪认识水(性)?不行。

  所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没有离开空(性),空(性)没有离开色,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就是缘起的幻象世界;空,就是这幻象世界的本质。

  比如本文中提到的镇澄,他批评僧肇大师“着眼于现象而论本质”,却得“出世间相常住”的所谓“错误结论”,他认为僧肇应该无视世人的观念,不应该“以妄遣妄”,而应该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空性的本质,直接说明“事物是假象”。

  镇澄的错误,就在于不懂“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就在于上面《中论》那段话。

  (2)“法界”

  法指各种现象、理念,各种貌似真实的现象、绝对真理;法界就是各种现象世界、理念世界。

  这各种法界是什么关系呢?

  《华严经》说,法界重重无尽,是一体的。

  你要想明白“一体”的含义,还得好好重温本文中解读的“自体”概念。通过对世人执着的“自体”概念,说明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没有独存性,都是条件性的存在。

  表面上看,一切现象好像都是单独、独立的存在;本质上说,恰恰相反。

  一切都是有联系的,你与某遥远星球上的一个粒子也有关系,这很难想象,《马哲》也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华严经》说“事事无碍法界”,就更难理解了——佛陀能在一粒微尘中转大法lun,一粒微尘与整个宇宙是一样的。其实好理解,空间、物质都是假象嘛!说粒子小,体积小是假象;说宇宙大,体积大还是假象。既然都是假象,一个假宇宙就能塞入一个假粒子。

  现代科学有个“蝴蝶效应”的说法,也多少能有助于你理解---南美洲一只蝴蝶扇扇翅膀,欧洲大陆竟然刮起了大风。

  (3)“法界缘起”

  各个法界、任何现象都是有联系的,没有一法能离开其他一切而单独存在。整个法界中的任何一法,发生了变化、变动,就会影响到其他任何一法。有情的众生、无情的宇宙,【一切之间的关系,本质上都跟“柴与火”的关系一样: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这就好比:缘起的一张大网,这网是重重无尽,【网中的任何一点发生了变化、变动,其他任何一点都将受影响】。虽然这影响有大有小;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但总归是有。

  我们前面说过郭子仪挽救李唐王朝的事。再说个小插曲:郭子仪年轻时在军中犯罪,被处极刑。正坐在囚车里,被大诗人李白看到。李白观其容貌雄伟,虽落难而毫无卑意,以为奇人,就给有关方面打招呼放了郭子仪。没有李白偶遇郭子仪,也就没有后来的郭令公了;没有郭令公,李唐江山的命运又将如何?没有李唐复兴,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又是什么样子呢?

  呵呵,是否应该感谢李白的先祖呢?没有李白的先祖,哪有李白?是否还要感谢人类呢?没有人类,哪有李白的先祖?没有地球,哪有人类?没有太阳系,哪有地球?没有银河系,哪有太阳系?没有河外星系,哪有银河系?没有整个宇宙,哪有河外星系?

  李白豪放不羁慧眼识英雄的性情智慧怎么来的?郭子仪武功盖世却忠君爱国、善处下柔的性情智慧怎么来的?这一切能离开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能离开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能离开他们身处的时代,能离开他们经历的人事环境吗?

  这就是“法界缘起”。

  四种缘起说完了。那么,哪一种说法是“究竟了义”呢?其实,这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它们站的角度不同。

  业感缘起是就表面(俗谛)而言,但俗谛并不违背真谛,因为色即是空,即俗而真;真如缘起是就本质(真谛)而言,但真谛也不否认俗谛,因为空即是色,即真而俗;唯识缘起则是联系业感缘起与真如缘起之间的纽带,是从所谓小乘法通往大乘法的桥梁,从法相回归法性;法界缘起是融汇了前三种缘起,相当于一个总结,是就整体而言的。

  十三、结言

  最后,我们再回顾贯通一下:

  缘起法(诸法缘起),说明诸法没有“自有(性)、恒常(不变)性、独存性、主宰性”,即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故本质上是空性;是空性,所以就不是真实的存在,如梦幻泡影。

  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师把“空”定义为“不真空”---不是真实的、绝对不变的,谓之空。

  所以,所谓“小乘”佛法三法印,浓缩后就是所谓“大乘”佛法的“一实相印”。

  三法印,并非是说真理有三个,只是因为众生根机不同,佛教他们解脱之法也不同。有人从无常观下手就能解脱,有人从无我观下手

  也能解脱。

  而像禅宗二祖慧可,就是最上乘人,师对达摩云:弟子心不安,求师为弟子安心。达摩答:将心拿来,我为你安。师云:求心不可得。达摩答:我已为你安好。

  十二岁的四祖道信,初见三祖僧粲时说:弟子求解脱。师云:何人缚汝?答:无人。师云:解缚罢。

  这种最上乘人,丝毫不绕路,直接上道,体悟到“一切都是假象”的“诸法实相”之大乘一实相印,当下解脱---既然烦恼无明是假象,众生就本来在解脱中嘛!自性灭,即涅槃。

  所谓小乘佛法的《阿含经》与大乘经典,哪个究竟?哪个高明?哪个都究竟、都高明,看你是什么根器,看你理解到什么程度。

  《阿含经》说:佛所证的是缘起法;《般若经》说:佛所证的是般若(波罗蜜多)。

  佛所证的岂能是两个真理?!你能解佛真义,就知道缘起法即般若(缘起性空)。

  《阿含经》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难道开悟见道所见的是两个如来?你理解了就明白:缘起法是佛的法身,诸法实相也是佛的法身,名异义同。

  禅宗唯识天台哪个究竟?禅宗净土宗哪个高明?哪个都究竟、都高明,看你适合哪个。

  禅宗直接开示众生的本质(本性),属于本质世界的解读;唯识宗则逐步解读众生生存的不同现状,逐步引导我们认识本质。

  钝根人缺乏智慧,无法理解众生的本质(本性),佛就开示净土,指方立相,特意要你“执着、着相”,以深信切愿求生净土。

  对于圣人,净土秽土都是唯心净土,都是真如佛性奇妙的显现。但对于凡夫,净土之相才真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妙不可言!水鸟树木皆能说法,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意念一动,饭食衣服即现前,想看哪儿、想看谁、想去哪个佛土,瞬间即能实现。

  这就是净土教学之妙,可谓直接至极,善巧至极:在这儿,你马上就能亲身体悟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高妙境界!但如在秽土,即便你理上悟到了,但难免心存疑虑,习性难改。

  法法都能使人悟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啊!

  最后说一点:【般若即缘起性空】。其实,通过《阿含经》与《般若经》的说法,【般若即缘起法】。虽然性空是缘起法本有的内涵,为何加个性空呢?因为二乘人不承认“万法皆空、本来无一物”,只空了一半。

  如果你看了整篇文章,竟然还不承认般若即缘起性空的佛学常识,那么就请你看看高僧大德怎么说的吧!---《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与如来藏,说的是一回事!》、《佛祖菩提树下所证即般若,就是缘起性空!》

  本文所需参考文章:

  《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http://tieba.baidu.com/p/3670868823》

  《什么叫无我?无我与明心见性:一看就明白!》http://tieba.baidu.com/p/3666231093

  《到底什么是“无我”?》http://tieba.baidu.com/p/3661775354》。

  《圆觉经:生死是幻,涅盘亦是幻http://tieba.baidu.com/p/3711371708》

  《初入佛门必看: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http://tieba.baidu.com/p/3007373639

  《以比喻说明诸法实相:无常也不是真实的!》http://tieba.baidu.com/p/3746352115

  《什么叫无我?无我与明心见性:一看就明白!》http://tieba.baidu.com/p/3666231093

  《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与如来藏,说的是一回事!》http://tieba.baidu.com/p/3662059943

  《佛祖菩提树下所证即般若,就是缘起性空!》http://tieba.baidu.com/p/3668669593

  补充文章---龙树菩萨《中论》“观六种品”

  该章内容是专门破世人“空间”观念的。佛法把空间叫“虚空”,我们本段就以“空”代称“虚空”一词。

  观六种品

  1、正面论证:“空”是有前提条件的

  “空”与“有”是相对性的存在,没有“有”就没有“空”。

  比如一个杯子:为什么杯子是“空”的?因为杯子装东西时是“有”,所以杯子没有装东西时才叫“空”。

  这个“空”不能离开那个“有”而单独存在。不能单独存在,就是条件性、相对性的存在。所以,“空”不是绝对性的存在。

  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什么是“穷”?因为相对于他人的“富”或他自己曾经的“富”,他才是“穷”。如果这个人跟谁的“富”都不比较,也不跟他自己过去曾经的“富”比较,那就无所谓“穷”了。

  所以,【当杯子中没有装东西时,杯子才是“空”。】可见,“空”是有前提条件的,根本没有绝对性,不是绝对性的存在。

  故此,《中论》说:“空相未有时,则无虚空法。”

  2、反面论证:离开前提条件,你怎么知道“空”存在?

  有人反对:不是你说的那样!“空”本来就存在,等它里面的东西没有了,“空”才显现出来。

  这话不对。如果“空”本来就存在,在它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时“空”也依然存在,对这个无相的“空”,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呢?

  这就好比:我们常说电流、电磁波信号、磁场、能量是“无相的”,但我们怎么知道它们存在呢?

  当电灯亮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有相的”光线,知道那个“无相的”电流是存在的;

  当电视收到信号、我们能正常看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有相的”电视画面、声音,知道那个“无相的”电磁波信号是存在的;

  当能量转化为物质时,当能量场中突然无中生有地出现一个粒子时,我们知道能量是存在的。

  离开了“有相的”东西,我们怎么能知道“无相的”那个存在呢?

  【离开了“有”,我们怎么知道“空”的存在?】

  所以说:如果“空”本来就存在,在它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时“空”也依然存在,对这个无相的“空”,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呢?

  故此,《中论》说:“若先有虚空,即为是无相。是无相之法,一切处无有。”

  3、“空”不能离开它的属性:离开了“无碍性”,就没有“空”!

  有人说:无论它里面有没有东西,“空”是一直都存在的,绝对存在。不过是等它里面的东西都没有了,才显出“空”的“无碍性”。(“无碍性”是“空”的属性,即没有障碍的这种属性。没有障碍,才能容纳东西。)

  这话也不对。照你所说,等它里面的东西都没有了,才显出“空”的“无碍性”;那就是说,它里面还有东西时,就显不出它的“无碍性”,它的“无碍性”就消失了。

  如果这样的话,就相当于承认:“空”与它的“无碍性”可以分离---“空”可以离开它的“无碍性”而单独存在。

  换句话说:“空”可以离开它的属性而单独存在。

  这就自相矛盾了:是“空”就肯定有其“无碍性”,离开了“无碍性”,还能叫“空”吗?!

  打个比喻:物质,有“有碍性”。一个物质的东西,放在某个地方,别的物质就没法放在同一个地方了,这叫“有碍性”。我站在这儿,你就无法也站在这儿。

  离开了“有碍性”,还能叫物质吗?

  物质,就一定伴随着“有碍性”;“空”,就一定伴随着“无碍性”。

  离开了“无碍性”,还能叫“空”吗?

  一句话---【离开了“无碍性”,就没有“空”!】

  故此,《中论》说:“相法无有故,可相法亦无。可相法无故,相法亦复无。”

  4、“空”也是缘起法:因为它不能离开“无碍性”而单独存在

  “空” 与它的属性“无碍性”,是不能分离的。二者都是条件性、相对性的存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正因为二者都是条件性、相对性的存在,即因缘所生法(缘起法),所以二者都不是“本来就有(自有)”,都没有“恒常不变性、独存性、主宰性”,即没有自性。离开了“无碍性”,就没有“空”了。“空”是这样,其他一切现象,也都是这样,都没有自性、自体。

  故此,《中论》说:“是故今无相,亦无有可相。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

  5、既然“空”并非“绝对的存在”,那么“空”是“绝对不存在”?

  有人说:照你所讲,“空”并非“绝对的存在”。那么,“空”是“绝对不存在”了?

  这就是世人的二元对立观念---不是执着“实有(绝对的存在)”,就是执着“实无(绝对不存在)”。世人认识的“有”,是“实有”;世人认识的“无”,是“实无”。总之,世人的认识,都是“实法”---绝对的、有自性的、真实不变的。

  你误解我的意思了。

  我讲的“空并非绝对的存在”,目的是在于破除世人“空有自性(即绝对性)”的观念,破“自性之空(即绝对的空)”。但我并不是要否定“没有自性之空、缘起之空(相对的空)”啊!

  一句话,我要破的是“自性之空(即绝对的空)”,并非要否定“缘起之空(相对的空)”啊!

  你误解的原因,还是在于不懂缘起法则“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我说空并非绝对性的存在,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存在。意思是说,没有“绝对存在”。

  按照缘起法则,既然没有“绝对存在”,当然也没有“绝对不存在”了!

  故此,《中论》说:“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6、诸法“非有非无”

  “空”是“非有非无”。

  空与有是相对性的:既然“空”是“非有非无”,“有”也是“非有非无”。

  根据缘起法则---无相的虚空是“非有非无”,有相的物质就也是“非有非无”。

  所以佛法说:诸法非有非无。

  破除了二元对立观念,树立了正确的“缘起”观念,你就不会执着于“有(实有、绝对存在)或无(实无、绝对不存在)”了。

  因为诸法都是缘起的,所以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就意味着不是绝对的、真实的存在。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徒有虚名而已,所以大乘佛法说:诸法都是缘起假名的存在。

  故此,《中论》说:“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非相非可相,余五同虚空。”

  当你通过缘起法破除了“实有自性或实无自性”的观念,悟到“非有非无”的本质,就懂得“诸法都是缘起假名的存在”。

  这就是诸法实相---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存在,没有绝对不变之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缘起性空       般若)(五明学佛网:缘起性空       般若)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魏道儒教授:《大般若经》 导读 

 洪修平教授:般若与禅观 

 洪修平教授:佛教般若思想的传入和魏晋玄学的产生 

 照光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 2 

 照光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解 1 

 照光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5 

 照光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4 

 照光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3 

 照光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2 

 照光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通解 1 

 程恭让教授:略析《佛性与般若》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