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41集


   日期:2015/8/7 18: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看第五十八句:

  【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

  这是讲到拆散别人兄弟之间的感情,让兄弟成仇人。这个缘起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私仇、私恨,总是以私心来破坏别人的和睦,这个一定要戒除。安士先生在注解当中说到,「兄弟与我,乃分形同气之人,虽有长幼,皆受父母恩勤鞠育。苟其不和,即是得罪父母,若使人不和,即是使人得罪父母」。人有兄弟姐妹,兄弟姐妹虽然形体不相同,但是都是同一个气质,就所谓分形同气,都有同样的灵性,都有一样的感知,都是父母所生,所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本来是一体的,虽然有年龄大小,但是都是蒙受父母养育栽培之恩,所以如果兄弟之间不和睦,那便是得罪了父母,这是大不孝。《弟子规》上「悌」这一章一开始就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真正兄弟和睦父母是最欢喜的,因为都是自己的骨肉,本来跟自己是一体,当然是希望和睦团结。自己如果跟兄弟姐妹不和,那就得罪了父母;如果使人家兄弟姐妹不和睦,那就是让人得罪父母,这个罪过比自己跟兄弟不和更加的重。下面说,「继庶兄弟,虽有大小,总是与我同父连枝,与之不和,便是薄待骨肉,若使人不和,便是使人薄待骨肉」。刚才讲的是亲兄弟,这里讲的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谓继庶兄弟,当然也包括同母异父,也包括继庶姐妹,总之都是父母的骨肉,无论是哪一方的,至少是一方骨肉相连。所以虽然有年龄大小不同,都是跟我连枝,同父连枝,或者同母连枝,如果与这些继庶兄弟姐妹不和,那就是薄待了骨肉。这个骨肉是父母的骨肉,我是父母的骨肉,这些兄弟姐妹也是父母的骨肉,薄待他们不就是薄待自己吗?若使人不和,使别人兄弟姐妹不和,那就是让人家薄待骨肉。

  下面讲,「宗族兄弟,虽有亲疏,皆受祖宗荫庇栽培,与之不和,分明轻慢祖先,若使人不和,分明使人轻慢祖先」。这里讲的这一层更加疏远一点,讲宗族的兄弟,可能是父系这边,叔伯的兄弟,或者是母系这边,表兄弟。不管是堂兄弟还是表兄弟,都是同宗、同门,同一位祖先传流下来的,即使是很远的宗族兄弟,那都是蒙受祖宗庇荫,蒙受祖宗的福德栽培,本是同根生,只是这棵树大了,枝繁叶茂,枝条与枝条之间可能相离很远,但是你往下看,同一个树干、同一个树根。所以与这些宗族兄弟不和睦,那分明就是轻慢祖先,如果使人不和睦,那就是使人轻慢祖先。所以这里讲到三条,让人兄弟不和,便是让人得罪父母、薄待骨肉、轻慢祖先,这种事情叫伤天害理,怎么能够做?

  「故知私仇之报复甚小,不和之贻害甚大。人若真能孝友,方将自爱其兄弟,以及人之兄弟,岂忍以私仇之故,而使其不友於弟,弗恭厥兄乎」?如果因为私仇,报这个私仇而去破坏别人兄弟姐妹的和睦,要知道私仇是很小的,再大的仇都是小仇,为什么?因为它是私仇,既然是私,它肯定是小,公才为大。所以私只限於你自己一身,再大的仇都是小的,但是危害却甚大。为什么?因为你破坏了一个家庭、破坏了一个家族,甚至贻害社会,社会动乱根源就在於家庭不和。所以人如果真能够孝友,尽孝道、尽悌道,当然他能够自己友爱兄弟,把这种孝悌之心推广,以及人之兄弟,推己及人。既然自己不愿意自己兄弟不和,怎能够让别人兄弟不和?所以这里是讲到,岂忍以私仇之故,使其不友於弟,弗恭厥於兄?这个悌道就是恭兄友弟,这个是天伦,不可以因为我们小小的私愤而破坏天伦,那得罪就大了,受的报应就惨了。

  安士先生引徵了一则故事,是他的亲人当面给他陈述的,叫做「邑神示罚」。这是讲在嘉定有两兄弟,是张某,张家的兄弟,他们分财产,结果这个兄长他应该按道理要还他弟弟十几两银子,但是这个兄长不想还,想赖帐,所以他就用种种的手段来拖欠。这个弟弟家里很贫穷,人又很老实、憨厚,兄长比较机灵,他耐不过,想要讨债讨不上,结果他就向自己的亲叔叔质问,因为他亲叔叔当时是经管兄弟俩借债的事情。他的叔叔看到兄长很富裕、很能干,弟弟又很穷又很笨,就不想去帮助弟弟,反而给兄长袒护,结果弟弟就非常的愤怒。於是就在康熙丁丑年夏天,这是清朝时候的事情,写了一封状纸,到那个乡邑神庙店里面把这状纸烧了、化了来禀告神明。结果过了五天没什么消息,这弟弟又写了一张状纸给烧化了,结果第二天这个叔叔还有这兄弟俩三个人同时都死掉。

  三个人一起就来到城隍庙,城隍升堂审问这三人。神就对他们说,你们三个人本来不该死的,现在把你们抓来就是因为有这桩状纸,我要把你们审清楚。然后他先对这个哥哥说,你应该把弟弟的银子十五两七钱还给他,怎么可以赖帐?於是他就命人把这个哥哥拉出去罚打了三十大板。然后又对弟弟说,像这种事情你都来搔扰我们阴间官府,你们兄弟之间欠债你不能忍,反而写状纸,连写两桩来扰乱阴府,拉出去打二十五板。然后又对这个叔叔说,你身为叔父,为什么不秉公处理兄弟之间的不和,还袒护这个哥哥,欺负贫穷,现在你的侄子状纸都写到这儿了,拉出去痛打十板。结果三个人都挨打了。后来这三个人死了大半天就醒过来了,醒过来之后还喊著腿上很痛,刚才被打了,看到自己坐的地方皮肤都已经成了青紫色,确实被打了,他们都躺了十几天才能爬起床。这个故事很真实。

  这是什么?这叔侄三人本来就没有什么私仇,就是因为这十几两银子,眼光短浅,太势利了。结果没有想到,阳间处理不了的事情,阴间处理起来干脆俐落,阳间讨不回来的帐,在阴间什么都能给你摆平,阳世里面不清不白的事情,阴间里是清清楚楚,阳世人会讲私情,阴间可是执法严明,不会徇私情,阳间审案往往是就事论事,看这个事情该怎么办,阴间审案子他是把前生后世连在一起看。所以人不要怕有冤枉,不要怕说别人欠我的债,要知道在阴间的因果定律那是丝毫不爽。我们在人世间千万不可以去欠别人的帐,千万不要徇私情、结私怨,做了这些事情,到了阴间地府最后都会有报应。所以想到此地,我们的心就摆平了,还有什么让我们心中会积怨恨的事情?还有什么能够让我们讨得便宜的事情?没有便宜可讨,也真的说没有真的欠债的,欠债必须还,得的便宜反而是失便宜。

  这是讲『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这个兄弟在这里特指就是家里、家族的兄弟。现在这个家的概念也扩大了,不仅是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家庭,其实在社会上的一个团体不正如一个家庭一样吗?譬如说一个公司企业,老板就是家长,员工就是兄弟姐妹,员工之间要和睦,所谓家和万事兴。我们自己不可以因为自己的私怨跟人起对立,或者唆使人不和睦。社会上的团体是如此,在佛法当中道场那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是住如来家,道场是如来家,要修六和敬。六和,所谓的「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我们能够修六和敬我们这个团体才叫僧团,僧团是和合的团体,那是世间最受人尊敬的团体,因为它最团结。假如因为私仇私怨蓄意破坏僧团,或者用口来毁谤、中伤,或者用文字来揭人之短、揭人之私,这样的罪业比破坏一般的家庭、一般社会团体的和睦,罪要重得百千万倍,为什么?这就是佛法里讲的破和合僧。按照戒经上讲,这个罪业是堕阿鼻地狱的,阿鼻地狱叫无间地狱,苦是没有间断的,最苦的那个地狱。

  所以要想一想要慎防口业,凡是破坏僧团和睦的大多是出於口业,口业包括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欺骗人或者是恶口骂人都会招致不和。如果不是当面骂,在背后骂,那叫两舌。背后去批评、指责、谈说是非,让人失去对僧团的信心,对佛法的信心,这是断人法身慧命,所以要慎防口业。慎防意业,心中不要有任何的仇恨,不要有任何的对立、矛盾、冲突,有的话马上要化解,不化解,这个念头就会产生地狱的业因,将来就要受地狱的果报,所以这个不可不慎。

  下面第五十九句: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安士先生注解中说,「父子之伦重於手足」。五伦关系里面父子是第一条,有父子才有兄弟,兄弟在这里用手足来比喻,手足是一体,人的身体手和脚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完成完美的工作。整个身体都是来自於父母,所以看我们的所生之处,就知道父母之恩真是无比的深重。所以父子恩重於手足恩,手足都不可以不和,更何况父子?这父子包括父和母,父母跟子女。所谓父慈子孝,父母要慈爱,儿女要孝顺,这是天伦。

  下面说,「兄弟阋墙,已成凶德,父子乖异,更灭天伦」。阋墙就是争斗,兄弟之间不和睦这叫凶德。这个德是违背天性的、违背自然的,会招致报应的,所以叫凶德,不吉祥。所以家庭不和睦这就是最大的凶。家庭不和里面最大的不和是父子之间不和,父子乖异,父母跟儿女之间都会有怨恨那就是灭尽天伦,一般我们讲天良丧尽,那天就不允许他存在了,必然会降下灾殃。「假令他人於此,以利己之故,使我父子参商,骨肉嫌隙,哀哀父母,顾似续而感伤,济济儿孙,对庭除而负疚。於心何忍?於理何安」?这是将心比心,如果别人为了他的自私自利这些想法,让我们自己的父子之间起对立、起不和,骨肉之间起纷争,那你想想父母该多么悲痛!哀哀父母,特别是父母年纪要是衰老了,看到儿女对他不孝顺,感伤之心我们是没办法想像,真的叫痛不欲生。济济儿孙,儿孙虽多,但是面对家庭这种不和的状况,也会深感内疚。所以家里面有这种不孝不顺,不能和睦,这个是最令人悲哀的!我们如果这样子,於心何忍?於理何安?自己不愿意自己家庭如此,怎么可以去对别人的家庭来拆散,使人家父母和儿女不和睦?

  「所以古来圣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使家家菽水承欢,户户高堂具庆,而后吾事亲之心方慰,而后吾教子之念方安」。这是古来的圣贤教我们什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老就是我自己的父母,我自家的老人,我们要尊敬、要孝顺,第一个老是个动词,就是尊敬孝顺、承事供养,这是孝道,把孝道展开,以推及到一切的父母、老人,我都要以同样的孝心、孝行对待他们。对待我自己的儿女呢?要爱护、要关怀、要照顾,这是幼吾幼的意思。第一个幼是动词,进而推广这种慈爱之心,推及到一切的后代、一切的儿女,这是大同世界。所以大同世界根本在哪里?就是这颗仁爱之心。而仁爱的根本是什么?就是父子有亲。父母跟儿女之间的亲爱那是天性,自然的,并非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他一出生没人教,自然就会的,这是天性,只要把这种亲爱保持长久,终身不改,并且能够推而广之,这个人就能成为圣贤。所以圣贤人的存心无非就是这种慈孝之心,而且这是大慈大孝,使家家都能够菽水承欢。菽就是豆类的总称叫菽,菽水这是比喻粗食供养,所谓粗茶淡饭。家里家境未必是富裕,但是有孝慈的父子,儿女能够用粗茶淡饭供养父母,承欢膝下,这个家里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不在乎家里富裕不富裕。户户高堂具庆,高堂就是比喻父母,父母所居之处称为高堂,庆就是喜庆,父母心欢喜、安慰。为什么?儿女孝顺、兄弟和睦,这是父母最开心的。所以圣贤人存心就是让家家户户都能够有孝慈,这一种事情唯有靠圣贤教育才能办到。所以《礼记.学记》当中说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用什么教学?伦理、道德、因果的教学,这三种可以汇集成一部,就是我们现在学的《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一篇文章虽然只有五百四十三个字,但是它里面讲到的不都是伦理、道德、因果吗?你要去详细的学习可以看安士先生的《广义节录》。你看我们这个讲解就用他的这个版本,讲得很详细,我们预计用一百个小时把它讲完。

  印光大师多次开示,说教导家里的儿女,最重要的用两篇文章,一篇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一篇就是《太上感应篇》,两篇都是因果、道德教育。所以圣贤人,如何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唯有靠圣贤教育。而后吾事亲之心方慰,我的承事父母这个心才能够有所安慰。换句话说,假如我只承事我自己的父母,而没有能够顾及到社会上这一切的父母,我这孝心还没得到安慰,为什么?我只是小孝,还不是大孝。教子之念方安,教子是幼吾幼,对自己的儿女要教导他们,这是慈爱,不教导他们就不慈爱,光养活他们,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要和欲望,那怎么能叫做慈爱?他们将来长大了,不能成为一个正人君子,反而造深重的罪业,这我们是爱他还是葬送了他?所以教导自己的儿女必定要用孝道、要用伦理道德因果。光教自己的儿女,没有顾及到大众的儿女,我的心也不安。所以圣贤人他真的是仁爱普及到全民,如果不是这样,「不然,彼此反观,其为不孝不慈也大矣」,如果反过来,不是用圣贤的这种存心,而是什么?用私心,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对自己的儿女都不能够慈爱、尽到义务,这个罪业就大了。如果因为私利,使别人的父母跟儿女不和睦,那是罪上又加了一层罪。

  下面安士先生给我们说为什么父母和儿女之间会有不和睦。「不睦之故,亦有多端」,这个不和睦的原因有多种。「非因语言斗构,即因财帛交关,非为前后父母有偏憎偏爱之私,即为嫡庶弟兄起为厚为薄之见」。这个原因他这里只列举了四种,其实原因很多。这里说第一条,可能是因为语言斗构,就是语言上起了纷争,所谓出言不逊、出口伤人。父母跟儿女之间要是讲话没有注意,特别是儿女对於父母不敬,出言伤了父母的心,这就会导致父母跟儿女不和。实际上你看看最初的原因也没有什么,就是言语不能够注意。所以《弟子规》上讲的,「言语忍,忿自泯」。第二种原因,财帛交关,这是跟财帛有关,财产。父子之间不和可能就是争这个利,《弟子规》上讲「财物轻,怨何生」,特别是父母跟儿女之间,还讲什么财利?讲财利就坏了天伦,父子之间只讲恩义、只讲慈孝,怎么能够谈利?一有利害的心已经是大不孝了。

  下面又说,非为前后父母有偏憎偏爱之私,这前后父母那是指继父、继母,如果是父亲另娶,这是继母,继母可能又生了自己的骨肉,如果偏爱自己的儿女,而憎恨前房的儿女,这是因为私心作祟,也会导致父母儿女之间不和,继父偏憎偏爱也是一样。所以父母存心要有公平,不可以有私心,这样就不会导致不和。不仅是前后父母,甚至於对於自己的骨肉,譬如说生了多个儿女,都要公平对待,爱里面不要有私心、不要有偏心,就不会有不和了。下面是说嫡庶弟兄起为厚为薄之见,这个嫡和庶,所谓嫡兄弟这是正室的兄弟,这是古代常常有一夫多妻,第一位妻子一般是正室,是大夫人,以后的叫妾,她们生的儿女叫庶出,庶兄弟。如果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之间,所得到的这些恩惠有厚有薄,这也会导致父子不睦。

  原因这里举出四种,其实很多。「要其归之於利,则一而已」。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什么?一个利字而已,都是因为利,才会导致父子不睦。如果讲求义,义就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做的?慈孝是应该的、公平是应该的、恩义是应该的,这些应该做的都做到了怎么可能不睦?见利忘义的时候就会有不和睦的事情发生。这里讲小利,不要因为小利让父子不睦。「所谓小者,非必锱铢之谓也」,这个锱和铢都是重量的单位,很小的重量,一锱是等於四分之一两,四锱等於一两,那铢就更小了,六铢等於一锱,换句话说,一铢是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这都是非常小的计量单位,比喻这个小利。小利不仅是这个小,实际上,「纵使家舍田园,较诸父子不睦,则亦小矣。若以文害辞,恐违帝君垂训之意」。所以这个小我们不能看它是大小那个小,实际上比起父子不睦来讲,什么利都是小利,纵然是整个家产田园都是小利,要知道父母之恩恩重如山,有什么利能够超过父母之恩?所以为了父母什么利都应该舍,都是小利。这里我们不要以文害辞,以文害辞就是望文生义,自己把它固执下来,说小利就是小利,因大利是可以使父子不睦,你这样理解就错了。在父子之恩面前没有大小之利,所有都是小,没有得比较的,纵然是舍掉自己的生命,也不可以对父母不孝,你想想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生命的利更重的?所以不能以文害辞,就是望文生义,这样就恐怕会违背文昌帝君的本意。

  下面安士先生举了一则故事,叫「诱子倾家」,出自於《丹桂籍》,这是讲到让人父子不和睦的果报。有一个富家的人叫做徐池,跟同乡的一个人徐八住得很近,徐池看到徐八的房屋很漂亮,就起了歹心,就千方百计想要图为己有。结果徐八没有打算卖房子,於是徐池就想了一个毒计,诱骗他的儿子,诱骗徐八的儿子去赌博,结果一赌就赌上了,赌到最后倾家荡产。赌博真的是,结果都是倾家荡产,一染上赌瘾那个很可怕。结果徐八因此破家了,不得不把房子卖给徐池。徐八知道徐池的这种用心,非常的愤怒,他跟自己的儿子也不和睦了,结果自己愤愤而死。没有多久徐池他的三个儿子还有五个孙子都得了重病。徐池有一天晚上还梦到他的祖先来对他说,大祸就要降临了,你还记得不久之前你买了徐八的房屋吗?现在徐八已经开始报复,他就要到地府去告你了。徐池梦醒了之后很恐惧,於是第二天就到城隍庙那里去祈祷,希望求助。结果正要走到城隍庙的门口,看见了一个乞丐,这乞丐一看见徐池就显示出很震惊的样子。徐池问,你看到我为什么这么害怕?乞丐就说了,说昨天晚上我在这儿门口守著,在这殿里睡觉,结果看见有人拿著状纸进到这城隍庙里面,控诉说徐池引诱他的儿子赌博,搞到他倾家荡产,他来控诉,没想到今天真的遇到你来了。这个徐池也感到非常的惊恐,又很害怕,不到一年徐池真的卧病不起,就这样子一命呜呼了。所以你看看,为了贪人家的房产,起了这种贪念,诱骗别人的子弟去从事非法的事情,离间别人的骨肉,导致别人倾家荡产,这种心太阴险了,这个报应也会很明显的。让人破家,自己也会破家,让人父子不和,自己儿孙都丧尽,逼人走上死路,自己也到头来呜呼哀哉。

  现代社会里面父子之间不和睦的事情很多,像新闻报导里面有讲到,二00五年在东北哈尔滨市郊有一个农村,村庄里面有一家三口,一个老父亲带著儿子,儿子结了婚娶了媳妇,三口之家。本来都挺和睦的,结果有一天这儿子跟一班狐群狗友在聊天的时候,这些朋友就故意跟他开玩笑的说,说你家里老父亲整天跟你媳妇在一起,肯定是有不妥吧?风言风语,讲这些桃色新闻。结果儿子就信以为真,於是跟他的父亲之间的感情一下子就破裂了,处处就看他父亲不顺眼,看他太太不顺眼。所以常常喝醉了酒就打他的太太,一打他太太,这个老父亲当然来劝架,结果愈劝这儿子愈觉得不对路,连他父亲后来都一起打,已经经过多次的家庭暴力事件。后来有一次这儿子一回来,因为小的缘故又打他的太太,结果这个老父亲来劝的时候,这个儿子竟然抡起铁棍来打他父亲,他父亲一怒之下把这铁棍夺过来,拚命的打这个儿子的头,结果儿子立刻就倒在血泊之中,后来送到医院已经丧命了,父亲结果亲手杀了儿子。看这样的一幕悲剧,当然这个儿子确实自有他的果报,对於父亲大不孝,怀疑,另外还打骂,这是大不孝,所以他也是罪有应得。但是要想到,这个事情的起因就是因为这儿子的一班狐群狗党造这些谣言,可能就是因为开这个玩笑,戏弄别人,没想到这玩笑之害却是让一个家庭家破人亡,那个罪业太重了!佛在经里讲到的,说编造这些妄语、两舌,令人最后致死的,罪都在地狱。虽然法律没有把这些人抓起来,但是阴律不可能原谅他们的。阴曹地府里面的生死簿上早已经把他们的这个罪恶记录下来,而且他们阳寿必定是大大的打折扣,命终之后必堕地狱,太可怜了。做这些谣言中伤、毁谤,自己又得什么利益呢?这句说是『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而竟然这班人愚痴到,连小利都没有,竟然让人父子不睦。所以这都是愚痴到极点,不知道报应之可怕。所以要防止口业。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六十句:

  【勿倚权势而辱善良。】

  这是倚仗自己权势或者倚仗别人的权势来侮辱善良之人。安士先生注解说到,「权势所在,烜赫固易,衰败亦易」。一个人的权势是他的福报,得权势的时候他很显赫,不可一世,要知道衰败下来也很容易,历史上多少那些不可一世之人,最后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有权有势者不可以生骄慢心。「当其烜赫之时,则伺候者盈门,趋附者如市。偶发一言,无不奉命」。这是我们看得很明显的,一个人很显赫的时候有权有势,在门口侍奉他、等候他的很多,来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挤满了门庭,真的叫门庭若市,偶然讲一句话,大家都是尽力的奉命去做,好像这一句话像圣旨一样,真的是一呼百应。「及至衰败之候,则亲附者皆去,受恩者如仇。剖心相示,置若罔闻」。等到他衰败的时候,这个显赫的威势没有了,过去那些亲近他、附和他的统统都离开他了,受过他的恩德的人反而恩将仇报,把你踩在脚下,即使是你对他真心相告,剖心置腹,他置若罔闻,听不见你说什么话,对你是不理不睬的。「同此一人,而炎凉异态,自古皆然」。你看同样是这个人,显赫的时候是一种光景,衰败的时候又是另一种光景,真的是世态炎凉,令人慨叹!可是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常常见到,最明显的就是名著小说《红楼梦》里面记载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显赫的时候那真的是门庭若市,来巴结讨好的人太多了,一旦衰败了,理都不理你,甚至还要踏上一只脚来踩你。

  所以这里讲到,「故知自己有权势,尚不可恃,况倚人之权势乎」?我们知道这种世态炎凉,知道因果的定律,当自己有权有势的时候不可以骄慢,正好用这样的权势多积阴德。古人讲的,公门里面好修行,有权有势不是个坏事,你正可以用你的福报去造福人类、去帮助众生,自己不要去享用这种权势。你看自古以来的清官,范仲淹是最好的例子,当到了宰相,不能说他没有权势,那个权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没有骄慢,他没有骄奢YIN逸,反而把自己所有的俸禄捐献出来救济苦难的众生,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复兴儒释道圣贤教育。他是用他的福报造福众生,这个福报就可以绵延长久,你看他的儿子也做到宰相,范家世世代代都长盛不衰,一直到现在。上次我在汤池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他们办讲座的时候请我去上课,在座有一位听众就是范仲淹的后代,他们家世世代代忠孝传家,到现在还是很好。所以自己有权势的时候真的要受宠若惊,千万不可以傲慢,更不能够骄奢YIN逸。自己有权势都不可以这样子,更何况去倚仗人家的权势来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况又倚人之权势而辱善良乎」?倚仗别人的权势,如果是为自己私利,不危害到别人,那是叫小人;假如倚仗人家的权势而侮辱善良之人,那叫恶人。所以「夫以善良而辱之,罪也,且复倚人之权势而辱之,罪之罪也」。对善良人要去侮辱他、欺负他,这叫犯罪,如果还倚仗人家的权势来侮辱善良人,就罪上加罪,所以果报就尤其惨烈。

  下面又说到,「贵有贵之权势,富有富之权势,官有官之权势,吏有吏之权势,权势不同,而倚之者则同」。富、贵都有不同的权势,这都是福报,当官的,甚至是做下面的公务员,叫吏,他们都有他们的权力,如果是倚仗他们,这个心情是相同,都是什么?趋炎附势。「可以倚之,则可以辱之矣」,可以依赖这个权势也就可以去侮辱别人。这都是什么?小人、恶人之心。「善者,反於恶之谓,良者,别於贱之称」。什么是善?恶的反面叫善。什么是良?良民,贱民的反面那就是良民。这里讲的善恶、良和贱,那是对比的说明,在本性上没有善恶、也没有良贱。《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本来都是善的,何来讲善恶良贱?为什么人会出现有善、有恶、有良、有贱?这是《三字经》第二句说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因为有习性,后天接受的教育不同,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同,於是就有善与恶的习性、良与贱的习性。要怎么办?要教他们。「苟不教,性乃迁」,不教导他们这习性愈染愈重,更远离了本性。所以教导人就能让人转恶为善、转贱为良。这个贱是指下贱,无耻、不讲德性这就是下贱之人。良民,他是人品正直的人叫良民。

  「善与良,皆处无可辱之地,皆存不屑辱之心」。善人和良民都不能够去侮辱他们的,都存著不能够侮辱的心这才对。「此而必以权势辱之,视夫凌辱庸流之辈者,又有异矣」。善和良这些人是社会中好的分子,我们希望他们多一些,这社会就能够安定、就能够和睦,如果我们用权势来侮辱他们,这个罪比侮辱那些庸流之辈罪就更重。庸流之辈叫小人,一般心量很小、自私自利的,这叫庸流;善良之人愈多社会就愈安定、和睦。所以怎么能够侮辱这些善良人?侮辱他们就等於破坏社会和睦,所以其罪尤重。

  下面安士先生举出三则故事说明。第一是「希旨诬良」,出自於《冥祥记》。这讲到是南北朝时代,是南朝梁这个朝代,南朝有宋、齐、梁、陈,它是梁代,我们都熟知的梁武帝,这是护持佛法出了很多的贡献,这是讲到他那个时代。有一个人叫宏某,家财万贯,他到湘州去贩卖木材,经营了几年之后,有一次得到了一些巨木,很巨大的树木,这个树木长达五十多丈,这是非常罕见的,一丈三米,五十多丈是一百五十多米,那是世上少有。当时梁武帝要在文皇帝的陵墓上面建寺院,梁武帝就喜欢建寺院。所以后人有一首诗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梁武帝那时候建的寺院,你看四百八十所。这次他又想建寺院,希望能够购买名贵的木材。那个宏某的木材这个时候正运到南津,南津的主管叫孟少卿,他就起了歹心,他希望迎合皇上的旨意,皇上正要找名贵木材,他看到宏某的木材,於是就想占有。他也不是以正当的方式去购买,他用什么方式?想了一条毒计,他搜取宏某的衣服、财物,然后污蔑宏某说这是他抢来的。人家本来都是家财万贯,怎么可能抢一些衣物?他偏偏说他是抢来的,污蔑他。然后又说这些木材超过了规定的程度,不是商人可以做的,这是国家统管的,於是就把这些木材统统没收,并且把宏某判处死刑,这真的是太恶毒了,杀人灭口。

  结果宏某在临刑那一天叫著他妻子说,你在棺材里面多写一些黄纸,放一些笔墨,上面写著少卿这个名字,写了几十个。然后他就把这些黄纸吞到自己的肚子里。少卿就是这个南津的主管孟少卿,可见得宏某人对於孟少卿那种痛恨,真叫死不瞑目,死都要记著。结果他死了以后不到一个月,孟少卿突然就看见宏某来讨命。开始孟少卿还能够勉强的回避,以后就回避不了,口里面连喊著「开恩!开恩!」来求饶,到最后吐血而死。跟这个案子有关的一些官员,参与这种污蔑、诬告,判处宏某死刑的一些官员,在几个月之内也相继死亡。而且梁武帝用这些木材建造寺院,刚刚完工就发生一场大火,那些大木头是埋在地底下的,竟然全都被烧为灰烬,一点都没有留。可见得用那种险恶的存心,为了迎合自己的上级,不惜污蔑清白之人,甚至还杀人灭口,这真是『倚权势而辱善良』,侮辱到极处,其用心之险恶,我们看他的果报也真的是罪有应得。像他这样子跟宏某结了这么重的怨,这个怨这一生未必能够还得清,可能生生世世都被宏某来报复,这是多可怜。当时贪图这些木材,现在这些木材又在哪里?一把野火就烧得荡然无存,留下来的就是无边的罪业,真的是愚痴人所做的事情。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故事,叫「仆犬证赃」,出自於《汇纂功过格》。这个故事是讲到柳胜,字平之,他曾经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一个官职,就等於买官,买了官以后当然他要赚回来,於是他就横行霸道,他本来就是贪婪凶恶之人,所以只要得到钱财,连亲戚的情面都不顾惜,贪赃枉法。恰好又遇上一个叫殷述庆的官员,也是个贪官,也在这个地方来管理。这两个人臭味相投,狼狈为奸,一起来贪赃枉法,瓜分民脂民膏,受他们毒害的人都没有不向神哭诉的,都乞求神赶紧把这两个贪官给收拾掉。结果不到半年柳胜就暴死了,死的时候七窍流血,没过几天殷述庆也得了恶病暴死了,死了以后还来不及下葬,结果他全身已经长出了蛆虫。

  后来柳胜家里的一个老仆人、还有一条家犬也一起死亡了,过了一天晚上之后,这老仆人忽然又坐起来,对他自己的太太说,我刚才到了阴间,看见阎王爷坐在殿上,官吏们都非常的愤怒,把柳胜和殷述庆给押来了,老仆的主人是柳胜,结果就看著这两个人被严刑拷打,惨不忍睹。然后又命令一个官吏取了一个本子,上面记载著柳胜贪赃枉法领了多少钱这个数目。因为家里的那条狗跟我是一起去的,就是在领钱的时候往往都是跟著这个主人,所以我跟这条狗一起都被带到阴间里来作证。不久之后殿上就喊到,柳胜、殷述庆押入地狱,不准放还,就押走了,然后就把我给放回来了。这老仆对他太太说,这是因为阴间要我回来向世人公布这个事情,这是给他在阴间作证,证明贪赃枉法。所以以自己的权势仗势欺人,得到的钱财自己能带得走分文吗?真的是古德所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因辱致毙」,这是出自於《谈公济述》。这是在安士先生的老家昆山,在直镇有一个人叫邱孟华,他有个外甥叫做邹寿,家里总是不和睦,邱孟华跟他的外甥邹寿常常都会有纷争。有一天邱孟华就想到,不如以官法来压制这个外甥,於是把他告官了,因为一件小事,就把邹寿痛打侮辱了一番。邱孟华他的儿子叫做圣时,邱圣时,跟邹寿是表兄弟,看到这父子俩用官势来侮辱自己,邹寿就非常痛恨,最后就发疯了,后来就自己上吊死了。结果过了三年,这个儿子圣时就得了病,结果什么药都治不好,看什么医生都不管用,后来突然有一天就听到邹寿附在这个儿子身上讲话,详细的讲述过去的这种怨结,而且说要用刀来刺圣时。结果旁边的亲戚果然看见圣时的腋下、身体上有刀的痕迹。当时大家知道这是邹寿附体,於是就安慰邹寿,说你已经死了,不能复生,就让我们给你念佛拜忏超度你好不好?结果这个邹寿的鬼魂就说了,已经没有办法了,这个事情已经上告到东岳神,我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把它收回来,这个案子马上就要审判了,我们两人必须一起去。结果第二天圣时就死掉了,真的被阎王老爷带去审判了。所以这里讲到,凡是仗势欺人的,下场没有一个好的。

  好,我们继续看下面的第六十一句:

  【勿恃富豪而欺穷困。】

  安士先生注解当中说到,「富豪穷困,各有因缘。虽其所以致此者,皆由宿生自己之故,然就现在境遇,则苦乐天渊矣」。一个人他是富豪还是穷困都有他的因缘,不可能有偶然的,都是前生因果决定。所以今天有这样的一种遭遇,富贵是福报,穷困这就没有福报,那都是自己宿生自作自受,但是确实现在看到眼前的境遇天渊之别。「人处富豪之地,宜常存忠厚之心,危惧之想,兢兢自持,每事哀怜穷困,方增自己之福」,这是圣贤人的理念。安士先生这里提醒我们,当人处在富豪的地位上,你很有福报、富贵、有权有势,最重要的是常存忠厚之心、危惧之想。为人要忠厚老成,不可以有傲慢心,不可以起看不起人、仗势欺人的心,要常生危惧,危是危险,所谓居安思危。正如了凡先生提醒自己的儿子所说的,「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命当富贵,常作贫窭想。人即使是命好,有富贵,也要常常想到,我万一福报享完了,变得贫贱,变得落魄,怎么办?想到此地也就不敢太放肆,生起危惧之心,这个时候要多修福善,以备将来落魄的时候还有转机。

  兢兢自持,兢兢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谨慎、戒慎恐惧的样子,这样子自持,自己好好把持自己,千万不能够骄慢放逸。每每看到那些骄慢放逸的人,最后都落得凄惨的下场。最明显的就是历史上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你看这个人福报大,他真的是要什么有什么。这个享受,喝酒用玉做杯子,吃饭的筷子用象牙做的,他的宫台有三里之宽广,有千尺之高大,还宠爱美女妲己,做一个酒池天天饮酒作乐,可以说人间富贵他享尽了。但是他不能够在富贵之时修将来,把富贵的福报都享完了,而且他在享当中作恶,无恶不作。为了让自己的妃子妲己快乐,竟然做出砍掉人家的小腿,把孕妇的肚子剖开,种种造恶。结果后来民怨深了,百姓都已经忍无可忍,后来周武王起兵伐纣,势如破竹,为什么?正如古人讲的,「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武王是圣人,所以起义那是所有的百姓都欢呼,结果纣王自己自焚在自己所建造的宫台之上。所以要居安思危,要懂得修福。每事哀怜穷困,方增自己之福,人能够哀悯、可怜那些穷困的人,来周济他们,这才是增加自己的福报,福报是从布施而来。「若因其可欺,从而屈抑之、驱使之、凌虐之,或以巧计笼络之,或以重息盘折之,则此中不可问矣」。如果因为自己处在富豪之地位,看到对方是贫困的人,容易欺负,於是就屈抑之,这是什么?压迫他。驱使之,这是什么?逼他为自己干事情。甚至凌虐之,这是侮辱他、虐待他,或者用巧计去笼络他,或者是用重的利息来剥削他,这是一种放高利贷的做法,种种的恶行不堪过问。

  「况赀财田产,反覆去来,今日荒烟蔓草,即当年之舞榭歌楼,安在富豪之不转为穷困乎?则何如早存厚道之为愈乎」?这个话真的是把人世间的道理说透了,我们千方百计争得来的资财、田产,要知道不是自己所有,只是流过你手上而已,将来还要流走的,它有反覆、有去来。人来到世间是个过客,生不带来一物,死也不带走一物,只有愚痴的人才把自己的资财、田产执为己有,实际上他根本得不到,根本带不去。所以看看今日那些荒烟蔓草,当年曾经是舞榭歌楼,就像刚才我们讲的纣王的例子,起了一个鹿台,它上面的宫殿真的是豪贵到极处,门是用玉做的,窗都要镂花,梁上面雕著这些艺术品,真的是雕梁画栋,鹿台现在连影子都没有,成为荒烟蔓草。所以怎么知道富贵不会转为穷困?所谓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古人提醒我们,富不过三代,为什么不过三代?因为骄慢、放逸,不懂得修福,他富贵就不能长久。懂得修福必须早存厚道之心,厚道之心才能够是一条出路,这个愈就是补救,你想这富贵能长久,没有别的,唯有积德行善而已。

  下面说,「富豪之人,本欲长据富豪之境,惜乎反种穷困之因」。富豪的人哪一个不想自己的家产长久的保存?可是不懂得修善积福,反而是种穷困的因,将来不就是得穷困的果吗?「其患只在不知因果,忘却本来耳」。这种病就是因为不知道因果,忘记了自己的富贵是怎么来的。人他没有宿命通,忘记了自己前生的事情,假如能够有宿命通那就好办了,他能够了解为什么我今天有富贵,我可能前生也是个贫困的人,就是因为勇於布施,所以富贵了。像《了凡四训》里面讲的,贫女到寺院里面只布施两文钱,结果后来入宫做了妃子,得了富贵,这个因在哪里?她布施这两文钱。要知道,两文钱是她全部的家当,她统统拿来布施,这个福修得大。可是一富贵,前生的事情就忘了,又不舍得布施了。我们常常看到,愈富贵的人愈不肯布施,反而没有富贵的,所谓工薪阶层的人,学了佛的他勇於布施,他布施的比例很大,譬如说他的家产只有十万,他可能可以拿出五万来布施,拿出一半,那些身家亿万的人,他未必能拿出五万来布施。这就是什么?不懂得种善因,反而是种了穷困之因。

  下面引佛经,「《譬喻经》云:智者思惟财物,不可久保。譬如失火之家,智者明知火势,火未至时,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宝全在,更修屋宅,广开利业。智人植福,勤修布施,亦复如是」。这个是举出一个譬喻,来说明有智慧人他能够布施。智慧之人他知道因果,知道财不是自己所有,自己只能够受用一时,不能够拥有长久,不可久保。怎么办?多布施、多利益众生,这才是长保之计。所以我们说要福不要财,有福的人未必有财。像我们师父这样,师父没有钱的,可是走到哪里没有用钱的地方,他不需要用钱,要什么马上有人供养,有福,不需要有钱。反过来,有钱的人未必有福,家产亿万的,你看他的生活,不快乐、不幸福,一天到晚忧虑烦恼,哪有什么福?这里佛叫我们布施,举出比喻,譬如失火之家,家里著火了,聪明的人见到火势,这个火势还没有大起的时候,立即把财物都送出去,都搬出去,结果他的家里后来著了火,房舍烧尽了,可是他的财宝仍然还在,因此他还能用这个财宝去修房屋,再建一栋新房子,又能够去做事业。这是比喻什么?智人植福,勤修布施,就是这样子,他们有这种福报,暂时拥有这些财物,马上用财物去布施。你不要把财物当作是自己所有,要知道我们根本是没有所有权,但是有使用权,有使用权我就把它拿来用,用什么?用来修福,反正不是我所有,你贪取它有什么用?所以勤修布施,这就是聪明人。

  「愚惑之人,但知惜念,忽忽营救,不量火势,荡然灭尽。屋既不救,财复丧失,悭吝之人,亦复如是」。佛告诉我们,反过来的,愚惑之人,愚是愚痴,惑是迷惑,迷惑颠倒的人,他们爱惜钱财、爱财如命,所以他不肯把财物送出去,等到大火烧起来了,他想去营救已经来不及了,这火势很猛,把整个房屋连同里头的财物统统烧尽。所以屋既不救,财复丧失,自己真的变穷了。所以那些悭吝之人,吝啬的、小气的、不肯布施的人就是像这样子,愚痴颠倒。「乃知不欺穷困,正所以善保其富豪也」,这是安士先生最后的结论。所以我们才知道,真正不欺负那些穷困的人才是善於保全自己富贵的地位。这个不欺穷困不仅是不能够直接的欺负,那个固然是欺负穷困,假如我们有钱,见到别人穷困不肯布施,不肯帮助别人,也属於欺负穷困。该做的没做,这就属於犯罪。所以古人讲,「一家饱暖千家怨」,就你这一家富贵,别的家都穷困,他心里多么的怨恨。真的你家要是著了火,他们都不来救,就在外面看热闹,看你家烧毁,还在那儿鼓掌、欢呼,「烧得好!」为什么?因为你为富不仁。所以这就是欺负穷困。我们今天欺负人,将来他也来报复,我们需要他帮助的时候他们也来看热闹,袖手旁观,不理不睬,一报还一报。所以有富贵、有能力的,要懂得多布施、多结善缘,这就是有智慧的人。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对的地方,启请诸位大德同修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四十一集)  2008/12/19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4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