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末法时期学佛人要成就几种法,一生才能远离灾难安稳而得解脱?


   日期:2015/8/1 9: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个地方讲在这个末法时代,我们要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得到“安隐(稳)无恼,而得解脱”,这个解脱就是超越六道轮回,这是第一次的解脱。第二呢?再往上去要超越十法界,那是究竟解脱。所以超越六道轮回并不究竟,一定还要超越十法界。我们这个净土法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超越十法界了。西方净土不在十法界之内。

  佛答以二种四法而得解脱

  ⒈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这是佛给我们说了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要遵守。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如果是违背、犯了这四个原则,你所修学的都不能成就。

  何等为四。第一条,

  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

  不但是对这些大乘菩萨们,对一切众生都不要去找他的麻烦,都不要去看他的过失。这一句话正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人,他念念当中,他顾自己的正念,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看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过失现前。你自己心里头要清净没有烦恼,你怎么会看到别人过失。外面境界这一接触到,我们里面烦恼起现行,这就是见人家的过失。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我们业障深重的人,看诸佛菩萨也是业障深重。这就是佛所讲的“相随心转”。所以你看外面境界是什么相,你就明白自己是什么心。你看到一切人都有过失,自己的过失是无量无边。什么时候看到一切众生都没有过失,那恭喜你,你成佛了。这很要紧啊!所以说“于诸众生,不求其过”,这是修行人第一条要遵守的。第二,

  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

  这个“菩萨”是指弘扬正法的人,无论是在家菩萨,或是出家菩萨;也不管他是真菩萨,是假菩萨,只要他讲的是正法,不是邪法,纵然他有过失,也不闻不问,对他还是要生清净的信心、恭敬心。这个很重要。第三,

  于诸亲友。及施主家。不生执着。

  自己的亲友施主供养法师,不要生执着,不要去障碍。第四,

  永断一切。粗犷之言。

  “粗”是粗鲁的言语,“犷”是凶恶的言语,不可以有这个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言语要柔和,不可以粗暴,言语粗犷说话很没有礼貌,让人难以接受,这不是学佛人的好样子!佛说这四条。

  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只要守住这四法就行,你的道业就会有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说经的体例跟我们一般人作文章不一样。佛经里面有长行(散文),有偈颂,有时候还有咒语,他用意很深。偈颂像中国的诗歌一样,它也押韵,但是于平仄并不讲求,目的是便于记诵。因为佛这个开示太重要了,怕我们忘掉,经文有的时候不熟记不住,你把偈颂背熟,常常记在心里,一切时、一切处要依教奉行,所以佛说以下四句。

  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⒉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弥勒。复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这后面四句是佛的补充说明,也非常重要。佛前面说了四法,现在又说四法,换句话说,总共是八法,我们才保得住在现前这个时代,学佛能够有所成就而不退失。

  何等为四。第一条,

  所谓不应亲近。懈怠之人。

  我们常常接近的这些人,对于我们修学会有影响,我们是初学的凡夫,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所以交往要选择。往往有许多同修对于这一桩事情没有保持警觉心,被环境所转,非常可惜!这就是一般所讲的“人情佛事”,这个对于初学的凡夫影响很大。学佛必须要有理性,要把人情放下,我们才能成就,这一条就是说的这个。 “不应亲近懈怠之人”,“懈怠”的范围非常广泛,你能够看得出来吗?

  懈怠、懒惰是不是每天去睡大觉的这些人?

  这些人当然你不会亲近他,他要睡觉,他也不会找你。

  哪些是懈怠的人呢?

  从前印光大师所讲的,喜欢跑道场的。很勤快,天天跑道场,天天去赶热闹。

  他怎么懈怠呢?

  对于修道懈怠了,修定懈怠了;修定、修慧他不造,他天天去赶热闹,这才叫做懈怠之人。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决定不能错会。你看印光法师,我们在《文钞》,在《永思录》里面看到,他的这些归依弟子去看他的时候,老和尚一见面就呵斥,就骂人——

  你来干什么?

  我来看看师父。

  师父你过去看过了,你还要看什么?(骂回去。)

  到处跑,把心都跑乱了,叫你在家里老实念佛,你不肯念,你还要到庙里看看师父,有什么好看的!这叫懈怠。

  所以印光大师说起来,每个人都很尊敬,但是他的那些法没有人提。现在道场就希望信徒多,信徒都不来了,那这个道场怎么能维持。因此,现在大家都搞热闹,“热闹”就是懈怠——对修定、修慧、修清净心懈怠了。佛在此地教我们,这样的人不要去亲近他,不要跟他天天去跑,把心都跑散乱了。第二,

  舍离一切。愦闹之众。

  喜欢热闹。不但是世法里面喜欢玩乐的,在佛门里面喜欢热闹的也不许可。总而言之,与戒、定、慧相违背,与觉、正、净相违背,就是懈怠、愦闹,所以这里头含义很深、很广。我们的目的是求解脱,要懂得这两个字。“解”是解开。什么东西解开?烦恼解除。“脱”是脱离六道轮回,学佛的目的在此地。你要是不想解脱,那就没有问题了,你天天凑热闹去吧。真正想了生死、脱轮回,念佛的人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那佛这些话你一定要遵守。过去倓虚法师,在佛七里面跟我们讲的那些故事,都是事实。他讲谛闲老法师一个念佛的徒弟,箍捋匠出身的,念佛三年站着往生。这个人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但是人很老实;出家之后,老和尚只教他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其他的什么都没教。就告诉他:你就念这一句佛号,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果然住在一个破庙里头,大门都不出,就这一句佛号念了三年;不生病,预知时至,站着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谛闲老和尚替他办后事。

  他凭什么能成就?

  就是他不亲近懈怠之人,舍离一切愦闹之众。

  所以讲解脱不难。为什么我们今天学佛这么难?就是你犯了这个过失——天天在凑热闹,把凑热闹当作佛事。你说糟糕不糟糕!观念上错误了。

  独处闲静。常勤精进。

  这是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真正想在这一生要解决问题的。你要懂得寂静之乐!清净环境里头,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头有真乐。

  什么叫精进呢?

  “精”是精纯、专一,“进”是不退。现在我们学佛人,你看他也很勤进,但他不是精进,他是杂进、乱进,所以他没有成就。要想成就,要一门深入。第四,

  以善方便。调伏其身。

  善巧方便调伏其身,这一句我们再看底下偈颂意思就明了了。偈颂里面“寂静常知足”,调伏其身,知足常乐,生活很好过。有衣服穿,三餐饭吃得饱,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够了,不必再求了。再求的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求了。你的心定了,你才真正享受到安乐。用这个方法调伏其身,世间人所争的都是假的,一样都带不去,一样也争不到,那都是愚痴造作罪业,真正明白人、觉悟的人,不再争了,统统放下了,一心向道。向道就是向清净心,向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这是佛在此地又给我们说出四种法。

  弥勒。是为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四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佛以偈颂把前面的法义再说一遍。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是故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时。欲自无恼。而解脱者。除灭一切。诸业障者。

  这一段经文,是前一段的总结。弥勒菩萨为我们向世尊请教:在末法时期(现代的社会),我们学佛应当要修几种法,才能够保持安稳得度?世尊告诉我们四种法,说完之后又说了四种,总共八法。说完之后又嘱咐弥勒菩萨,其实嘱咐弥勒菩萨就是嘱咐我们大家,弥勒菩萨是我们的代表人。这一段话非常重要,说“于后末世,五百岁时”,就是指现前的社会,我们要想自己没有烦恼,而能够得到“解脱”。这“解脱”两个字很重要,我们读“xie4”,当作动词讲,如果读“jie3” 是当作名词;把烦恼解除,这叫解(xie4)除。“脱”是了脱六道生死轮回,这才算是成就。如果不断烦恼,不能够了脱生死轮回,就不算有成就,无论修什么法门,修得再好,也没成就,你依旧还要搞生死轮回。所以“解脱”这两个字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我们现前修学的目标。

  第二、“除灭一切诸业障”。我相信前面第一个目标“了生死”,有这个意愿的人不多;但是底下这个目标“消业障”,好像一般听起来很多。了生死,很少人有这个观念,但是消业障很普遍。第二首:如果你希望消除一切业障,一样是这八种法,可见这八种法非常重要。底下说:

  应当舍离。愦闹之处。

  要离开热闹的场所。我们是凡夫,不是再来人啊!再来的佛菩萨,他们修行跟我们不一样,所谓“大乘法中在热闹里面离热闹”。这不是普通人,如果我们学他,在热闹里面去离热闹,一定堕阿鼻地狱,所以这决定学不得的。这部经到后面告诉我们: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不一样。慧行菩萨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他们行,他们真的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我们初学的菩萨,生死就是生死,烦恼就是烦恼,绝对不是烦恼即菩提。我们做不到啊!我们一定要明了,自己是什么样的身分,什么样的程度,应当怎样去修学。环境对于我们的心情一定有影响,凡是不好的环境,叫我们身心不能得清净的环境,一定要远离。所以佛叫我们离开热闹、胡闹的场所。

  住阿兰若。寂静林中。

  虽然这一句话,似乎是对出家人说的,在家人要想成就,也不能避免。这一句经文,现在怎么讲呢?就是你要选择你住家的地方。

  我们住在什么地方好呢?

  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好。

  我们中国人,特别是现代在台湾生活的人,热闹变成习惯了,突然清净了,好像受不了的样子。我们在外国见到台湾住惯的人,到美国他住不习惯;美国太清净了,居住的环境很宁静。它的区域划分得很清楚,商业区里面决定不能住人,住宅区里面决定没有做生意的。他们讲求环境的宁静,虽然邻居相距不远,但是邻居的音声,你决定听不到,这是美国现在的住家环境;他们的要求,很符合我们经上所说的。有一些退休的中国老人到美国去了,住在那个环境觉得太寂寞、太无聊了,所以他住不住;这就是热闹场合习惯了,突然安静下来,反而受不了。但是佛告诉我们,修行人一定要居住在清净的地方。“阿兰若”是梵语,意思就是寂静之处。古时候,安静的标准是牛叫的声音听不到。因为修行人多半住在山野,农村里面有农夫养的牲口,牛叫的声音最响,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这个地方就称之为阿兰若。我们要体会这个意思、这个境界。“寂静林中”,这是选择修学的场所,选择我们住家的处所。第三句是:

  于不应修。而修行者。及诸懒惰。懈怠之属。皆当远离。

  这一句教我们远离恶知识啊!这一些人、事对我们修行有妨碍的,我们要远离他。“于不应修,而修行者”。

  诸位想一想,什么是不应修的呢?

  这些人天天在修什么?

  修贪、瞋、痴啊!

  修贪、瞋、痴果报就在三恶道啊!我们修行想成佛,他修行想变饿鬼、畜生、地狱,这不应修的。但是这个世间修三恶道的人太多太多了,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啊!

  所以我们自己要反省、要检点有没有贪、瞋、痴?

  我们这个贪、瞋、痴的习气严重不严重?

  如果有,而且严重,要用方法来对治。

  用什么方法呢?

  佛教我们用戒、定、慧来破贪、瞋、痴,“及诸懒惰,懈怠之属”。

  就是这一类的,那要说,说之不尽!这都是与佛教诫相违背的,我们都要远离。

  但自观身。不求他过。

  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真正修道之人,常常要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不要专看别人过失;看别人过失,这是最大的障碍。你修学佛法工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念佛不但“事一心”得不到,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原因在哪里呢?天天看别人的过失,天天说别人的过失,在造业啊!虽然是口里念佛,心行都在造业,你怎么能成就!所以要记住,“但自观身,不求他过”!

  乐于恬默。

  这一句是教我们要安于静修,要知道身心寂静那是真乐。

  勤行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行。

  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有高度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就是现在人讲高度的智慧啊!诸佛菩萨的生活就是表现这高度智慧。凡夫的生活没有智慧,只有烦恼。佛在此地教我们要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法语恭录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末法时期学佛人要成就       安稳得解脱)(五明学佛网:末法时期学佛人要成就       安稳得解脱)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