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6集


   日期:2015/7/31 21: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五句:

  【禁火莫烧山林。】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安士先生在注解里面说到,「人遇火灾,未必皆丧身命。独至山林被焚,则一应飞者、走者、鸣者、跃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尽歼烈焰矣!此种罪孽,多出之恶少。禁之莫烧,为功最巨」。这是讲到火灾是会伤害生命,对我们人来讲,遇到火灾未必就会丧失性命,因为人懂得逃离,可是如果是烧山林,山林当中的所有飞禽走兽,统统都可能葬身火海。这里讲的,飞的、走的、会叫的、会跳的,这些都是不同种类的动物,无足,譬如说蛇类,没有脚的,二足是两条腿的,譬如说禽类,四足,那就是一般的走兽,还有多足,通常是虫类,像蜘蛛这种,不管是什么样的生物,只要山林被烧了,它们都难逃厄运,都会死在火海当中,这个歼是歼灭,等於是全军覆没。所以烧山的罪孽这是很重很重的。

  这种罪业一般是出自於恶少之手,这个恶少就是指那种无所事事的、恶劣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为了享乐,或者是为了要吃肉而杀生,或者是因为一气之下,或者是为了寻欢作乐、恶作剧,烧山林,这样的罪业,凭著自己的私心、私欲、私愤,做出的都是地狱的果报。反之,能够禁之莫烧,我们见到这种人要烧山林,劝导他不要烧,保存山林,保存飞禽走兽的家,让他回头,停止造这个罪业,这个功德就很大,等於大的放生。山林如果被烧,这个生物是不知几千万万,包括地上的这些蚂蚁、虫类,是不计其数,经你制止,那你的功德是不可思议。下面安士先生有一句话补充,说「硷水、盐汁、沸汤、石灰浆,皆不可泼於有虫处所」。因为这些化学的液体,像硷水、盐水、石灰浆,这是属於化学液体,沸汤是温度太高,都会杀害地上的虫类,所以不可以用这些东西,以免伤生。这一条跟『禁火莫烧山林』是意思相通的,都是为了保全生命。这个山林是飞禽走兽的处所,这些虫的处所也是虫儿的家园,我们保存它们栖身之地这就是护生、放生。

  安士先生引用了二则故事给我们加以说明,第一则是出自於《大智度论》,叫「以身济兽」。这是出自於佛典故事,这讲到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无量劫前,是佛前身的一段故事。那一世在一个大树林里面生长著很多动物,有一次突然山林著火,而且火势很猛,三面都起火,唯有一面是出路,但是那一面又被河水给挡住,这情况非常的紧急,那些禽兽眼看著无路可逃。这个时候有一只大鹿,这个大鹿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这个大鹿很有力气,它急中生智,带领著这些动物往那个河水那边走。然后它迈开前后腿,鹿是四条腿,它两条前腿踏在河的那边,另外两条腿踏在河的那边,两岸,等於是把自己身体架成一个桥梁。这个时候它就让这些动物们踩著它身上赶快过河,结果很多动物就从它的背上踩过去,踩得它的皮肉都稀烂。但是这只鹿凭著慈悲的力量一直在强忍,忍到最后真是精疲力尽快要死了,还有最后一只兔子还没过河,於是这个鹿使尽最后的力气,强忍著身体支撑著,最后让这个兔子也过了河,所以全部的禽兽都获救,最后这只鹿的脊梁也折断了,它就掉到水里面淹死了。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像这样子在过去生中修苦行,慈悲济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难以穷尽。佛告诉我们,这些树林里面的动物,踩著他身上过河的,是谁?都是现在听佛说法的弟子,那只最后过河的兔子就是须跋陀尊者。须跋陀是谁?他原来是个外道的婆罗门,年纪很老了才学佛,他是一百二十岁才遇见佛,在佛那里出家受戒,后来也证得阿罗汉果,而且他是在佛灭度那一天去求受出家受戒,证得阿罗汉果,佛给他说法他就证得阿罗汉果。佛灭度之前,结果这个须跋陀尊者他抢先灭度,因此这位尊者是佛最后所度的一个弟子。这是之前,在那一生里头,它是过河的最后一个动物,你看都离不开因果。佛的这些弟子们都是跟佛有深厚的缘分,当时佛以慈悲心救济这些禽兽,结果到这一生,这些禽兽变成佛的弟子来听法,因佛而得度。

  所以要学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人,首先要多给众生施与恩惠,这样你将来才是法缘殊胜。听你讲经说法的人过去真的都是跟你有深厚因缘,没有深厚的因缘不会感应到一起来,即使在一起,他可能也对你并不能够做到信受奉行。所以能够护生、救生,这种修的福很大。你看世尊多生多劫修这些福,这一生能够圆满成佛,福慧二足尊,而且弟子遍天下。乃至我们现在学佛了,听佛说法,虽然没见到佛,但是能够在释迦牟尼佛的法里头得度,肯定过去生中也是跟释迦牟尼佛有缘的,只是我们没有神通,见不到过去生中的因缘。《地藏经》里面有说到一条,说「烧山林木者,得狂迷取死报」。你看佛当时做大鹿的时候是救生,果报是未来成佛。如果反之,烧山、烧树林,自己也会现生得到狂迷取死,就是死的时候颠狂。为什么颠狂?因为看到很多冤亲债主来索命,结果会堕到地狱,一到地狱那是时间太漫长。

  下面安士先生讲了另外一则故事,是出自於《功过格》的,「烧虫受谴」。这是讲在扬州有一个人叫何自明,他在石塔寺前面开了一座茶馆,家里有很多树木,於是他就常常捡这些树叶当柴来烧。后来他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忽然自言自语就说出来,说我一生烧毁无数的树叶,以前不知道这是有大罪过的,哪里料到因为这树叶里面有无数的虫蚁,所以杀了无数的生命,现在地府要追究我的罪行,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结果说完就死了。所以你看看,因为大意,不谨慎,捡回来的树叶没有留心上面有很多虫蚁,烧了之后,这就是杀生。所以《太上感应篇》里面讲到,「不得秽柴作食」。一方面这是敬重神明,因为秽柴烧出来的饭菜供奉神明,这是不恭敬,另外一方面,在这些污秽的柴火里面,这个柴往往里头有生物,如果不细细检查,可能一并就烧死了。所以柴火要非常的留心,在烧之前总要细细检查一下,假如发现有虫洞,或者上面有蚂蚁,要把它剔除,把它放生,不可以随便就扔到火焰里面。经典上还告诫我们,说在灯火火焰上面都会有很小的众生,它们是吃烟的,如果人吹一口气,像一般点蜡烛用口把它吹灭,这一吹可能就把这小虫吹到火里。虽然我们可能眼睛看不到,这些小虫太小了,但是无意之中可能就伤害这些生命,因此佛在沙弥十戒威仪当中,都禁止用口吹气吹灭灯火。这都是从小的、微细的地方培养护生慈悲的心。所以这是「禁火莫烧山林」,在细微处要养成慈悲,当然这些烧山林的、大的罪行自然就不会做了。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十六句:

  【点夜灯以照人行。】

  安士先生注解中说,「黑夜难行之处,忽然予以一灯,是犹呼无目者,而予以双眸;挽既去之太阳,而邀其末光也,何惠如之」?所以为什么要点夜灯来照路人行路?因为在黑夜当中,特别是难行之处,路不好走,夜行人就会很辛苦,而且很容易跌倒受伤,这个时候假如有一盏灯能够照亮夜行之路,这是对夜行人莫大的帮助,正好像对於盲者给他双目复明一样,又好像已经太阳落山了,天色已晚了,你还能够看到一些光明,这种恩惠是真的其他的恩惠比不上的。这是古人所说的雪中送炭,正是人家需要的时候你给他送到,所做的事情似乎并不是很大,代价并不是很高,但是给人的恩惠确实不小。下面说,「是故有灯,则眼前了了,故施之者,当得明目报」。这里面安士先生给我们讲施灯的果报,讲了六条,这是第一条。你看在晚上走夜路,一片漆黑的时候,假如突然有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路,眼前就豁然看得很清楚。这种施灯的因,让人家眼前清楚,他自己也能得明目的报。所以要想眼睛明亮,那是要施与明灯。所以在晚间,譬如说在寮房里,如果是要出门上洗手间的,在过道里放一盏灯,不一定要很亮,但是至少能够照亮夜路,施这种灯这就有功德。还有晚上的路灯,这些布施都是想到让别人看清道路,自己自然就有明亮的果报。所以我自己有时候常常自嘲,我这一生是近视眼,眼睛不够明亮,大概过去没有去施灯。那些眼睛明亮的、好的,视力都是一点五的,肯定是过去生中施灯的。你想我们师父上人,到八十二岁了,看报纸都不需要戴眼镜,不用老花镜,眼睛明亮,那是过去生中和今生布施光明。这个光明,不仅是有形的灯,还有无形的灯。什么是无形的灯?佛法,佛法照亮我们的心地,启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像黑夜当中见到光明一样。所以我们师父这一辈子布施,你看到晚年依然双目炯炯有神。

  第二条果报,说「有灯,则心无忧虑,故施之者,当得欢喜报」。确实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走过夜路,假如没有灯,很黑的话,心里会有恐惧、会有担忧,很害怕出现状况。特别是女孩子,晚上走路难免会有忧虑;不仅她忧虑,可能她的父母、亲人都为她忧虑。这个时候假如有人施一盏电灯照亮这个路,或者给她一个手电筒,让她一下子心忧虑得到解脱。让人解脱忧虑,自己当得欢喜报,自己心常欢喜。这里也有引申的意思,这个灯也代表智慧、光明,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忧虑的时候,我们可能几句安慰的话,或者是导之以正知正见,让他从忧虑、迷惑当中醒悟过来,这是法布施、也是无畏布施,所以自己也能得欢喜报。

  第三,「有灯,则不履污秽泥途,故施之者,当得洁净报」。这是很容易明白的,如果晚上走夜路,那个路可能是很污秽、很肮脏,看不见的时候可能一脚踩到烂泥里面,如果有灯照亮这个路就无妨了。所以施灯者得洁净报,因为让人得清洁干净,自己自然就能够洁净,或者是今生,或者是来世,身体没有臭秽。这里除了身体以外也包括心地,假如发现人有心地污秽,什么是污秽?邪知邪见,那些不正的念头都是污秽,我们帮助他放下这些污秽的念头,用正法、用我们的光明正大的那种态度来感化他,来劝导他,他能够重新得到清净心,不再去想那些污秽的想法,那我们自己也更加的心地纯洁、清净。所以修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一丝一毫都不会差错。

  第四,「有灯,则犬吠不惊,故施之者,当得无畏报」。在晚上走路过人家聚落,如果那家养狗,它听到有声音它会叫,半夜三更可能在那狂吠,会惊扰了家人,也会惊扰行路的人,有灯往往可能这个狗它就不吠了,就不会有惊扰。所以这是施无畏,自己也得无畏报,无畏是心中无所畏惧,身?身也能够健康长寿。这里也有引申义,当人如果受到惊恐,我们安慰他,帮助他恢复平静,解脱他的惊恐,这是施无畏,我们也能够得自己身心无畏的果报。这种安慰就是法布施、就是无畏布施,这就是明灯。

  下面第五条,「有灯,则不令人疑,故施之者,当得举动光明报」。晚上如果自己在走路的时候,经过一个人家,当里面的人听到外面有人走路,他可能会生疑,不知道是不是晚上有盗匪。这个时候如果路上有个灯,人就能看见这是晚上赶路的人,不是盗匪,他疑心就化解了。所以这施灯的人他也就得举动光明报,他让人脱离疑惑。让别人脱离疑惑,自己心中就没有疑惑,所以一举一动都正大光明,别人也不怀疑他,他自己也不怀疑别人,断除了疑心。疑心是一个很重的烦恼,如果对人产生疑心,马上就跟人产生一条隔阂,就不能坦诚以待。所以我们修学圣道的弟子们,首先要从真诚学起,对一切人我们的举动都是正大光明,我们绝对没有欺诈、虚伪的念头,自己也绝不怀疑人,即使是别人怀疑我,我也不怀疑别人。深信因果,知道这怀疑没有用处,怀疑改变不了因果,它只会损害我们的真诚心,所以绝不怀疑。人只要不疑心里就没有委曲,没有那些邪曲,举动自然就光明了。

  第六条果报,「有灯,则不致跌扑损伤,故施之者,当得无病报」。有灯人他可以看清路,不至於摸黑走路的时候跌倒损伤身体。所以施灯之人就等於布施无畏,让人避免了损伤身体的这个问题,自己果报就是没有病痛。所以当你让人没有病痛,自己也就没有病痛,如是因,如是果。

  下面还有一条,总共是七条果报,「有灯,则不堕落溪河井涧,故施之者,当得长寿报」。晚上走路,万一前面有一条小溪、小河,或者有口井,或者有一个山沟、山涧,看不到,一失足就堕落其中,所以能够在这些险要的地方挂一盏明灯,让行路者看得清楚,就不至於堕落到这些溪河井涧当中,这是救护人的生命。所以施灯的人他就得长寿的果报,这也是无畏布施。引申的含义,我们知道,凡是能够看到别人即将堕落的时候拉他一把,把他挽回来,一句劝诫的话,让他改邪归正,不至堕落,一句勉励的话,让他重新生起人生的希望,点燃他心中的明灯,这都属於这一类,自己必得长寿果报。所以能够讲经说法,这里面就是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最好的例子,我们的师父上人,你看看他一辈子讲经说法,五十年如一日,到现在你看看,身体健康、长寿,八十二岁,眼不花、耳不聋,动作机敏,头脑灵活,是我们最好的样子。但是他年轻的时候,他常告诉我们,别人给他算命,说他的寿命只有四十五岁,因为他的家族里面,父辈、祖辈都是超过不了四十五岁,所以他自己也很相信自己的寿命就在四十五岁。但是他二十六岁开始学佛,三十三岁出家就讲经说法,到四十五岁这也讲法十二年了,到那一年他真的就患了一场病,结果他也不去找医生治病,因为他知道寿命到了,医生医病不医命,找医生也没用,就甘心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结果念了一个月念好了,又继续讲经,寿命延长,到现在八十二岁了。他何以得到长寿的果报?这就是施灯的果报,佛法就是明灯!听他法的人,有多少人解脱了忧恼,有多少人避免了堕落,有多少人忏悔回头,有多少人改邪归正,有多少人发愿求往生,多少人发愿成圣成贤、改造命运。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都是因为听了我们师父上人讲法,渐渐从染污那里回头,走上学习圣教、弘扬圣教的道路,立愿这一生求生净土,在没有往生之前,立愿绍隆佛种、弘法利生。像我这样的人很多很多,那都是师父上人讲经说法、教诲的功劳,所以当然他老人家得长寿的果报。

  所以这底下一句说,「孰谓点夜灯者,独照人行乎」?怎么能够说点夜灯只是照亮晚上的人走夜路而已?实际上这里面引申的意思太丰富了。安士先生这里说,「世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俄而入一胞胎,俄而出一胞胎,尽在黑暗中轮转」。世间人每个人都是干这个的,真是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往何而去。一会儿投这个胎做了这一家的儿女,一会儿又从那个身体出来又去投胎,舍身换身,都是在这个生死轮回的黑暗当中流转,所以夜路比喻生死轮回。那谁是明灯?「谁是有灯以照者」?灯是什么?谁是施灯的人?灯就是佛法,施灯之人就是佛陀。所以「自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而后前世后世,恍然各有一灯矣」!所以佛来到我们世间,为我们讲清楚因果报应的真相,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是佛说的。我们想知道前生造作了什么因,现在西方的那些心理医学家,他帮助人记忆前生的方法是用催眠,在催眠状态下他就能够看到,回忆起自己前生的情况。但佛告诉我们不需要用这种方法,想要知道前生做了什么,今生受者是。你这生受用的是什么?你是贫还是富?是贵还是贱?是相好庄严还是相貌丑陋?是聪明智慧还是愚痴颠倒?你自己这一生受用的,就可以推知前生造的因是善还是不善。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想要知道来生会有什么样的果报,你也不用去找算命家、风水家,也不用求神问卜,就看看现在我做的是什么。假如我每天做的都是贪瞋痴,都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那来生哪有什么好果报?尽在三途受苦。

  假如我现在觉悟了,断贪瞋痴、断私心、断欲望,断我这些傲慢、嫉妒、瞋恚的念头,修养善心,来生必定比这一生好。我要是发真心求生净土,这一个世界一切都能放得下,一点留恋都没有,只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那我也很清楚,临命终的时候必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修如是因得如是果,一点不会差错的。它不是人为的一个法则,而是客观的规律,宇宙规律本来就是这样。那我们会问,为什么本来是这样?因为因果它是自性的本来作用,这个宇宙是自性所现、所变,自性起作用那就是因果。所以你要问为什么会这样?没有为什么,法尔如是。所以真正明了了这前世、后世的因果,我们心就平了,心平就会有智慧,彷佛心中点燃了一盏明灯。对於现在所受的绝不怨天尤人,就会逆来顺受,心安理得。对於未来也不奢望,但问今日耕耘,不问未来收获。因为心里很清楚,修善必有善报,为恶必有恶报。你看这不是心中点燃明灯一样吗?对於因果的事实、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面说,「修行十善,照之以生天也;受持五戒,照之以为人也;归依三宝,照之使不入三途也。是则燃智慧之灯也」!所以如是因得如是果,我们想生天享天福,这个是要有十善的因。什么是十善?身三、口四、意三,十种善。身三条,不杀、不盗、不邪YIN,口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有三条,不贪、不瞋、不痴,这十善。修行这十善这就是生天的因。那么做人,做人受持五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持好了自然能得人身。皈依三宝,这是佛法僧三宝,就能够不入三恶道。这里讲的三宝是真正的三宝,所谓是自性三宝,而不是我们现在看到寺院里面的佛像,这是佛宝,经书,这就是法宝,出家人,这是僧宝,这种三宝叫做住持三宝,而我们真正皈依处不是外面的住持三宝,而是我们自性三宝。自性三宝,佛宝是觉悟,觉而不迷,法宝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僧宝是清净和合,净而不染,与一切人都能和谐相处,真能够这样做到,这是真正皈依三宝。皈就是回头,依是依靠,从原来的那些迷惑颠倒、邪知邪见、污染知见、污染的行为那里回头,依靠自性的觉正净。真能这么做到,当然你不会下三途,到三途去受苦的那都是迷邪染,你有觉正净,怎么可能下三途?所以这佛法就是智慧之灯,这个智慧之灯,我们首先要照亮自己,自己觉悟了然后还要照亮别人,自己不觉悟怎么可能照亮别人?所以能够自己觉悟了,才可以谈得上「点夜灯以照人行」。

  下面安士先生给我们讲了二则故事。第一个是从《阿闍世王受决经》里的一个故事,叫「贫女施灯」。阿闍世王他是在佛陀时代一个忏悔改过的佛弟子,我们在净土三经当中知道他的故事。他是一位太子,结果为了提早继位,把他的父亲软禁起来,把母亲也软禁起来,最后还害死他的父亲,甚至想要伤害他的母亲,结果后来罪业业障现前,满身长了毒疮,他就后悔了,向佛忏悔。因为他当时是受提婆达多的怂恿,提婆达多,这是佛的堂弟,但是嫉妒佛,他想当新佛,联合阿闍世王一起破坏僧团、出佛身血,阿闍世王还杀父害母,这都是五逆重罪。提婆达多堕了地狱,阿闍世王到临终地狱相现,他忏悔了,祈求佛来救他,佛加持他,让他病就好了,所以他就发愿护持佛法。到佛灭度以后,大迦叶尊者第一次结集经典的时候,也是他来护持的,他是以国家财力护法。这个故事是讲他已经回头之后,阿闍世王有一次施灯,拿出百斛的麻油到只树园精舍去布施明灯。当时有很多人也一起随喜布施,其中有一位贫穷的老婆婆,她家里很穷,看见阿闍世王做好事,她也心里随喜想要布施灯,但是一想到自己家里一贫如洗,就非常的感伤,最后下决心,把家里仅有的两文钱布施出来去买油来点灯。两文钱只能买很少的一点点油,卖油的人看见这老婆婆这么样的虔诚,很感动,於是很赞叹她的这种布施的心,同时就赠送给她一些油,也是不多,一点点,就不需要她交钱了。这些油因为很少,大概都不可能点到半夜,但是这个灯一般是要长明灯,点到天亮的。这个老婆婆就暗地里发了个誓,她说如果我后世能够得道,像佛一样,但愿这盏油灯能够通宵不灭,於是她发了誓之后就把这油供上去点灯。结果这一天晚上国王布施的灯很多,有的明有的暗,有的甚至被吹灭了,但是唯独这个老婆婆她布施的油点的灯通宵达旦都是这样的明亮。

  到第二天早上目犍连,这是世尊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他想用袈裟扇这盏灯,想把这个灯扇灭,结果没想到这个灯光反而更加的明亮。大家大惑不解,目犍连神通第一,把这个油灯熄灭都熄灭不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佛就告诉目连尊者,说这盏灯不是你用威神力就可以能够熄灭的,因为这一位老婆婆已经在前世供养过一百八十亿佛,她这一生又发愿施灯,而且发愿成道作佛,她三十劫以后就能成佛,而且佛号叫须弥灯光如来,这是佛给这个老婆婆授记。你看她前生施灯,后来成佛了,她叫须弥灯光如来,须弥这个是梵文,翻译成华文叫妙高,就是这个佛的名号是妙高灯如来,灯是很高而且很庄严的这个灯光,比喻如来智慧广大,老婆婆成佛就会成这样的一尊佛,前生施灯的果报。佛又讲了,她之所以这一生这么贫穷,就是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所以真的是修福和修慧要双管齐下。这老婆婆很有善根,前生有修慧,但是不修福就不行,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她没有福报。但是福和慧相比之下,却是慧比福更重要,如果只修福不修慧,那就变成大象挂璎珞了,将来做一个大象,做皇上的坐骑、宠物,满身挂著璎珞,这是很大的福报,没有智慧,愚痴,堕畜生。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福慧双修。布施佛法、护持佛法,这本身就是福慧双修,你们想想是不是?你看你要是布施佛法,你讲经的人你要备课,这是内财布施,你可能要放弃工作,你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学习经教里面,认真的备课、习讲,这是内财布施,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更殊胜。他也有外财布施,他放弃了工作,放弃了收入,专门干这一行,这一行是个清苦的职业,这也有外财布施。也有法布施,这是讲佛法,这修慧,财布施是修福,所以讲经说法是福慧双修。那护持佛法也是福慧双修,虽然不是自己亲自上台,但是发现有资质比我们好的我们就护持他,他讲的比我讲得好,我就全心全力护持他,那么他的功德跟我的功德是一样的,也有法布施,你护持他,出钱出力,这是财布施,也是修福修慧。这就是点夜灯照亮生死路上的夜路人。

  下面安士先生举出他亲自见闻的一个故事,「窃油现果」。这是在他家乡昆山石浦镇有一个观音堂,这是一个小佛庙,供的是观音,非常的荒凉。在清朝康熙初年,当时有一个人在里面宰兔子,而且想要烹煮这个兔子,少油,竟然把佛前的灯油取下来,来烹煮这个兔子。等他刚刚把兔子吃完以后,两只眼睛就瞎了,而且终身残疾。这是看到现报,现报都这么凄惨,果报那就更加令人心酸。何以会有这样的报应?因为这个人不懂佛法,不知道因果可怕。第一个,在庙里面宰杀,在伽蓝圣地杀害生命,这是造极重的罪业,按照戒经上讲这是堕阿鼻地狱的,而且他还偷盗,你看又杀生、又偷盗,偷盗是偷盗常住物,把这庙里的油擅自取用,甚至他不是用在好的地方,而是用来煮兔子肉,这简直是造下极重的大恶,所以现报这么快速。要知道,按照佛的戒律来讲,如果这个油是供佛的,就只能供佛,连换去供养菩萨都不可以,如果是把用途换了,这就属於偷盗戒犯了。所以佛门里的戒律一定要多多的学习,避免无意中就犯了因果。譬如说佛门的用品,如果它有专门用途的,不能移做他用,信众的供养,假如说这笔钱是供养常住,供养出家人、四众弟子饮食的,供斋的,这笔钱就不可以用作另外的使用,你不能用作像建设或者是流通法宝,就得专款专用。反过来,如果人是供养流通法宝的,这笔钱就不可以用作供斋,不能互用,除非你经过施主的同意。譬如说寺院里面供斋的款很多,但是流通法宝的钱很少,又有人来供斋,你可以跟他说明白,说我们供斋的钱已经很丰足了,你愿不愿意供养流通法宝?他说可以,同意了,这就可以使用,这就不犯盗戒,否则这都是偷盗,而且这是常住物,信施物,信众的布施,擅自挪用都有因果。这里讲到点夜灯以照人行,如果在佛门里面点夜灯,施佛法,照亮我们迷茫的人。如果在佛寺里面盗用常住物,破坏佛法,得到的报应确实是很凄惨,将来的痛苦是无量无边。

  好,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十七句:

  【造河船以济人渡。】

  安士先生注解当中说到,「临流踯躅,叹隔河千里之难,忽然载而渡之,是所谓绝处逢生也」。这是讲为什么要『造河船以济人渡』。当人走到河边,想过河却过不了,踯躅就是徘徊不前,非常焦急但是又无计可施,在河边感叹,相隔千里,不能够过河。正在这个时候,假如有船驶过来运载他过河,他真的会觉得是绝处逢生,突然间就解决了大问题。「予人以绝处逢生,其人亦必绝处逢生矣」!这个予人就是给与人,帮助人绝处逢生,解脱忧恼,那么这个人他也能够绝处逢生,往往是他有困难的时候会遇到人帮助。「从江河中渡人,其功固大;从生死中渡人,其功尤大。从江河中渡人者,恩在一时;从生死中渡人者,恩在世世」。这个是引申的含义,说得好。这个渡人,在事相上讲他是渡人过江河,这个功劳已经是很大,很有功德,这是无畏布施,如果是在生死海中度人的话,这个功德就更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江河中渡人过河,你给他施恩只是恩在一时,就这一次,从生死中度人,恩在世世,他能够生生世世得到解脱,他能够听闻佛法,超越生死轮回,从今以后永脱三界,这不就是对他莫大的恩惠吗?所以《普贤菩萨行愿品》当中讲到,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度人就是为其讲经说法,启发他的觉悟。讲经说法不一定在讲台上,你跟他交往当中点醒他,引导他来学佛,立愿求生净土,这是在生死中度人。

  下面说,「一切凡夫,皆在生死轮回之此岸,唯有六种大功行,可渡之而到於彼岸」。这凡夫,包括我们在内,都是在生死轮回的这边,如何能够渡过这个生死海到那边涅盘的彼岸?这边必须要修六种大功行,六种大功行就是菩萨六度之行,真正修行六度,便可度脱生死到达涅盘彼岸。所以这里讲,「彼岸者,诸佛菩萨超出三界之岸也」。这个彼岸,在小乘上讲是四果阿罗汉,他是永出三界,但这里讲的是大乘,大乘的涅盘叫大涅盘,比阿罗汉要更高,阿罗汉是出了三界,但是他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还没有断,他只断了见思烦恼,出了三界,但是还不能够证入法身,所以还要提升。所以这个彼岸是讲诸佛菩萨所证得的,《华严经》里讲的法身大士,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里面都是法身大士,经上讲是菩萨摩诃萨,他们都是跟佛道力、神通、受用相同。他们也能示现成佛,只是还有无明习气没断尽,所以有四十一品的位次,真正超越四十一品位次之后,就能够证得圆满法身,圆证佛果,那就是大涅盘的彼岸,那都是要修六度。六度也叫六波罗蜜,所以六种大功行即六波罗蜜。波罗蜜,这是讲到修六度修得圆满,就叫波罗蜜。

  这六度指哪六条?「所谓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恶业,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也」。菩萨的六度都是为了放下这六种烦恼,因为我们凡夫有这六种烦恼,所以佛才让我们修六度,假如没有烦恼就不需要有六度了。凡夫都有悭贪,这个悭就是吝啬,贪是贪婪,凡人哪个不贪?做善事就舍不得,见到财富、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就起贪心。所以菩萨叫我们布施,用布施去度悭贪,度就是把它度脱、放下。持戒就是度恶业,我们众生任著自己的情执、知见造恶,不能够考虑到别人,这是私心,损人利己。佛告诉我们,要放下恶业就要遵守规矩,订出戒律,戒律就是规矩,这个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忍辱是度瞋恚,瞋恚就是贪而不得就生瞋恚,心里不高兴,也包括嫉妒的念头、傲慢的念头,都属於瞋恚这一类,那要修忍辱。你看中国人,读书人常说的「士可杀不可辱」,把辱看得很重,生命可以放下,但是辱受不了。佛在这里教我们忍辱,本来这个六度里面的忍辱它没有辱它只有忍,祖师大德他们翻译加上个「辱」字,这专门对我们中国人讲的,中国人看辱看得很重,辱都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遇到一切逆境都不能够起瞋恚,都心平气和,这忍辱就修成功了。像过去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你看心依然是平静的,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忍辱就修成功了。

  用精进度懈怠,懒散、懈怠这是凡夫的通病,菩萨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只有专精才能进步。所以我们师父上人教导我们,学道、学法门,现在的阶段要一门深入,这叫精进,不能够学杂了。学得多,听得多,看很多的书,听很多的法门,这个也学那个也学,这个就不叫精进,虽然他也很用功,他确实也是很努力,每天学得很多,可是进步不大,为什么?他不叫精进,他叫杂进,叫乱进,他不专。所以中国你看《三字经》里面讲的,「教之道,贵以专」,贵以专就是精进。禅定度散乱,我们凡夫心思都是散乱的,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念念不住,心安不下来,杂念很多,妄念很多,菩萨用禅定,止息我们的妄念。

  智慧度愚痴,这个智慧是能够观照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不是讲的世智辩聪。什么叫愚痴?愚痴就是不明白真相。譬如说以为这个身是我,身见就是愚痴,所以爱惜这个身体,保养这个身体,为了这个身体不惜代价,甚至造业,损人利己,这愚痴。菩萨明了身体不是自己,这身体是用来为众生服务的,为绍隆佛种、弘法利生做事的,把身体做为工具供养给三宝,供养给佛菩萨,绝对不对这个身体有控制、占有的念头,这就是智慧。又譬如说,凡夫以为眼前的这些一切人事物、这些景象都是真实的,不了解这是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明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样样都执著,有深深的得失感,这苦!结果菩萨他用智慧观照,观万法皆空,所以他放得下,他不会执著。但是因果不空,所以他努力的修善因,所谓无住生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但是又生大菩提心,帮助众生,所谓是大做梦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场,这是智慧。所以佛法里面的每一条修行的这些方法,都是度我们的烦恼,先要自度而后度人,这是「造河船以济人渡」的引申义。

  下面安士先生举出一则故事,这是从《懿行录》里面选出来的,叫「志存济溺」,这个故事在《了凡四训》里面也有引用。这是讲到明朝有一位少师名字叫杨荣,少师是一个很高的职位。古人,你看皇帝都有三公,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还有三孤,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他们的事情,他们要做事做什么?辅佐天子,是直接辅助天子管理天下的。明朝这位杨荣他是在明成祖手下服务,为明成祖立下汗马功劳。他是一位很能干、很贤明的官员。杨荣他是福建建宁人,就是我们现在讲建瓯,他的祖辈是从事船渡的工作,做船夫。有一年他那个地方发大水,结果冲毁了很多民房,很多人都被淹死在水里,真的是看到尸体都顺流而下,还有很多的物品都被冲到水里。这个时候很多的船夫都去抢水里的东西,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冲出来了,他们都去抢,唯独是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他们很有慈悲心,完全不去看水里的货物,就一心一意的去救人,救上了很多人,但是一点东西都没拿。结果同乡的人都笑他们太愚痴,这个时候有拿的不拿,不拿白不拿。结果杨少师他的曾祖和祖父回答说,我们驾船的钱已经足够自己养活自己,为什么要乱取不义之财?结果后来杨少师的父亲出生之后,他家里就慢慢富裕起来。有一天有一个道人路过他家门口,告诉他们说,你们的祖辈有阴德,子孙会显贵,你们可以把自己亲人葬到一块墓地那里,这里是个风水宝地。家里人就听了道人的话,也就依照他的话做了,后来果然这个杨少师出生了,真的是少年才俊,很年轻就考上了进士,而且地位一直做到了少师,所谓位列三公,朝廷当中最显贵的、掌握军机大权的这种大臣,而且杨少师的祖父和曾祖父都受到了追封,追封相应的头衔。所以我们看到,你看在人有患难的时候,完全以仁爱之心去救人,这是用河船救人,没想到积累的阴德这么厚,自己的儿孙将来显荣贵。

  安士先生在后面评论里面又提到了一个故事,这也是他自己所见闻的。说在康熙丙子年六月初一夜半时分,在崇明县海潮猛涨,涨潮了,结果冲走了岸边十八所的房子,很多的人畜还有东西、器物,都随著海水飘过来,这时候有一个人就伏在一捆大柴上,一捆柴能够浮起来,他就抱著这个柴,被海水冲到岸边。可是还没有到岸的时候,就有一个人他看到这捆柴,就生起了贪念,就用钩子去钩那个柴,没想到用钩子一钩,这柴本来是一捆绑住的,一钩就散掉了,这一散,那个抱著柴的人就掉到水里淹死了。结果就在那天晚上,那个想要贪柴的人忽然就发疯了,然后自言自语的说,我一家四口都被淹死,唯独我还有幸存的希望,今天你既然害了我,我也不会放过你。这显然是那个掉到水里被淹死的那个人来附体,借这个人的口说出来,结果这个人当晚就暴毙了。你看看,这一念生起这个愚痴的贪念,想要得到一点点利益,可惜利益没得到自己就命丧黄泉,跟这个众生结了这个怨,那要还可是够还的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常做好事,做好事必定有好报。那种存心损人利己的、费尽心思,最后所得到的只有苦报。

  好,我们继续讲下面第四十八句:

  【勿登山而网禽鸟。】

  安士先生在这里说到,「同一羽族也,以禽鸟视鸡鹜,则大相径庭」。这个尤其是讲禽鸟,如果上山去网捕飞鸟,这个罪业比杀自己的家禽罪业更重。虽然鸟跟这些鸡、鸭是同一类的,都属於羽族,有羽毛的,这个鸡鹜,鹜就是鸭子,但是它们是大相径庭,这有区别。为什么?「盖鸡鹜之宿业重,故招决定杀果;禽鸟之宿孽轻,故得未定杀果」。家里养的鸡鸭它们的宿业很重,所以注定是被宰杀的,可是山上的禽鸟不然,它们的宿业可能比较轻一点,所以未必是注定要被杀害。「若登山而网之,是使孽轻者亦招重报矣,其孽非自吾而造乎」!所以如果我们起心要去捕鸟,登山而网之,用网来捕捉,这是什么?本来那些鸟它的罪孽比较轻,可是它的结果跟这个家禽一样也受到宰杀,这个罪孽是从我自己这里造出来的,所以我要承担果报。下面引「《梵网经》云」,《梵网经》是一乘了义的经典,在中国《梵网经》只有一卷,只有一品,这一品是讲菩萨戒的,所以常常《梵网经》又称为《菩萨戒经》。这经中说到,「若佛子见异类,当默念云『汝是畜生,当发菩提心』,若不尔者,犯轻垢罪」。你看《梵网经》里都这样子告诉我们,说佛子,真正佛弟子,见到异类,就是动物,飞禽走兽,都应该心里默默的念道,汝是畜生,你们这些畜生,就是过去因为有罪业,感来的果报,现在你们应当发起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不发菩提心就不可能成佛,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发菩提心,所以先要发菩提心,这是给它们这些动物都种善根。所以菩萨见到动物都要这样,如果不这样这属於犯罪,这罪当然比较轻一点,属於轻垢罪,但是也是属於破戒了,破了菩萨戒。因为菩萨戒是大乘戒,大乘戒里面包括饶益有情,假如不能够饶益有情,这也属於犯戒。所以下面说,「则见诸禽鸟,犹当发心救度,反欲网而食之,可乎哉」?见到这些飞禽,应该发心救度它们,你看一动念就修功德了。所以会修的人处处都有功德修,愚痴的人、贪婪的人要把它网捕、宰杀,吃它们的肉,怎么可以这么做?所以都在我们发心不同。同样遇到的情形,你能发心救度它们,就修无量功德,假如我们起这个贪婪心,要杀害它们,这就造无量的罪业,将来必定有果报,而且要还债。

  下面说,「阎浮提山林树木中,共有四千五百种鸟」。这是《大藏经》里面讲的,阎浮提是我们地球,地球上有四千五百种的鸟。「虽极羽族之变,而其贪生畏死,则一也」。虽然这些鸟的种类很多,但是统统都是贪生畏死,跟人有什么两样?所以「彼方藉山以作栖息,乃一旦网之,使其母离子散,招报亦属非浅」!彼就是指这些飞禽,它是依山而住,山林就是它们的家园,在那里面栖息,如果我们用网去捕捉,就是必定会招致它们家破人亡,母离子散,我们这样对待众生,将来必遭同样的果报。所以大凡这一生遇到家破人亡,母离子散,要想想都是因为过去网捕生灵这种报应。想不要得到这种报应,唯有断这些恶业。「禽鸟之死,不止於网,网既不施,则其不得用弩箭火枪,以及毁巢取卵,益可知矣」。用网来捕鸟这是一种杀生的方式,可是鸟不只是死在网里头,特别是现在人,捕杀禽鸟的这种手段太多了,有用弓箭的、用火枪的,或者是毁坏它的窝巢取它们的蛋,这些统统都是杀生,这个果报确实丝毫不爽。

  我们看安士先生引徵三则故事,第一个是出自於《贤愚因缘经》,讲的是「鹦鹉始末」,这是讲到鸟亦有灵,不可以轻视它们,更不能伤害它们。这是讲在舍卫国,在须达长者家里有二只鹦鹉,它们的天性都很聪明,很快就能够学会人说话,看见有比丘来的时候就会告诉家人,要欢迎他们或者欢送他们。阿难,这是佛的一个弟子,多闻第一的,也是佛的侍者,他来到须达家里看见了这二只鹦鹉,就给他们说苦集灭道的四谛法,结果鹦鹉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后来鹦鹉在这个树上睡著了,因为过去有这种业力,碰上了一只野猫,上了树把它们给吃掉了。虽然它们死了,但是因为过去有听法的功德,所以死后神识就上升到忉利天,它们先上升到四王天。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弟子们,说这二只鹦鹉它们现在在四王天,四王天的寿命享完了就会生到忉利天。这是从第一天上升到第二天,然后层层往上。忉利天寿命享完了就到第三天夜摩天,夜摩天寿命享完了就生到化乐天,化乐天享完了就生到他化自在天,然后他化自在天寿命完了之后又重新下一层,化乐天。就这样从上面一直往下,又从下面回到上面,就在六欲天里面反覆七次,最后再投生到人类,出家修道。而且佛已经预言了他们当时出家人的名字,一个叫昙摩,一个叫修昙摩,后来他们两个人都会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你看看,鹦鹉其实跟人有什么两样?只是因为它们前生的业力,这一生堕到禽鸟的身体里,但是它们也能从禽鸟的身体出来变成人类,甚至变成天人。虽然它这一生要酬偿命债,被野猫所食,但是它们听法的功德让它们生到天道,不因为它们被野猫所吃而受到影响。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现在如果我们要求愿往生极乐世界,一心念阿弥陀佛,即使是在临终的时候遇到了任何的苦难,我们也不动摇,这样子即使是被蛇咬死,还是被老虎吞噬,还是有什么冤亲债主来杀害我们,都不会影响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下来安士先生举出《法苑珠林》里面一个故事,叫「鸽得人身」。这是在讲唐朝在并州石壁寺有一位老僧,他每天都念诵《法华经》和《金刚经》。在唐朝贞观末年,贞观这是唐太宗的年号,有一只鸽子就在他的房子里做了一个窝,不久就生出二只小鸽子,於是这个出家人每天都用饭食喂养它们。结果后来小鸽子不幸掉到地上摔死了,这位老僧就把它们收起来埋葬。过了十几天这位老僧就梦见有两个小孩子来对他说,我们原来因为犯了小罪,所以投胎做了鸽子,近来因为听您老人家诵经,就脱离了畜生身,投生到某村某姓的人家,再过十个月我们就可以出生了。这位老僧於是就按照日期,十个月以后去到那个村庄来看望到底是不是真的,结果果然看到那个人家生下两个儿子,喊他们鸽子,他们就一起答应。但是答应以后,结果这两个小孩过了一年才会说话。这个道理估计是什么?他们刚出生的时候能够记忆自己前生的事情,所以他们还停留在自己做鸽子的那个记忆,所以喊他们鸽子他们就答应,可是一答应,要一年才能够习惯人的这样的一个身体,所以一年之后才会说话。这是安士先生讲的两个故事。还有第三个故事,我们时间不够用,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大家这个故事可以自己看,是他自己亲身见到的故事。

  好,我们今天这个「勿登山而网禽鸟」就跟大家报告到此地,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十六集)  2008/12/13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36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