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32集


   日期:2015/7/28 16: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看安士先生「广义节录」的下卷,下卷第一句是:

  【印造经文。】

  这个经文在广义上是包括儒释道这些圣贤的经典,当然也包括这一切善书,在狭义上来讲,这里专指佛经。能够『印造经文』这就是流通佛法、流通善法,启发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因此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这一种布施是属於法布施、法供养,法供养的功德比财供养更要殊胜。我们来看安士先生他的注解,他在发明这一段的议论很长,我们细细的来学习。

  他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这是做一个类比,我们都听说美味佳肴很好吃,但是没有吃到就不知道它好吃在什么地方,好吃到什么程度;我们听说佛法、至道非常殊胜,如果我们不学习也不知道它殊胜到什么程度,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利益,所以要学习。下面说「天下最易失者人身,至难闻者佛法」,这是佛法里面提醒我们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常用一些比喻来告诉我们,到底人身怎么样子才算是难得易失?他比喻说,譬如我们用手在地上抓起一把泥土,然后把它撒回去地上,这个手上可能在指甲里头还夹著一些泥土,那是很少的。佛告诉我们,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这指甲里含藏著那么点土,这是不成比例。用这种比喻告诉我们人身难得易失,一失人身就堕到三恶道里面,在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道去受苦,而且一堕到三恶道里面想要再出来,那可真是不容易。

  佛又有比喻说,海底有一个海龟,眼睛瞎了,假如你在海面放一个小圈子,让这个盲龟从海底游上来,这样子刚好头一伸出来就穿到这个圈子里头,你看这个比例有多少。更有一个比喻,是讲叫须弥穿针,从须弥山上,须弥山是一座很高很高的山,须弥是梵文,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妙高,妙高山,它是我们这一个小世界的中心,一个小世界或者是单位世界。黄念祖老居士说这是一个银河系,也就是银河系的中心,这个地方是一座须弥山。它的高度我们地球上的高山没有办法比的,它不知比地球大了多少倍。试想一想,你在这须弥山顶放一根线下来,有一个人在须弥山脚拿一根绣花针去接这根线,刚好这根线落下来的时候穿到这根绣花针的针孔里面,你想想这个机率有多少。不要说须弥山顶,我们的讲堂在四楼,从这四楼你试试看放一根线下去,有一个人在下面拿绣花针去接,看能不能刚好接到这个针孔里面,太难太难了!所以得到人身知道来之不易,是过去生中修行五戒十善这种善因得来的果报。如果得了人身不知道修行,还天天造业,那真的是太遗憾、太可惜!人身易失,再想得到又是不知道多少劫。人身难得,得了人身还遇到佛法就更不容易。

  佛法在我们这个世间住世的时间短,灭法的时间长,所以得了人身刚好又遇到佛法,真的是因缘太难得太难得!所以下面安士先生说,「如来不出世,则天上人间皆如长夜」。如来出世为我们开示佛法,佛法就是觉悟之法,佛的意思就是觉悟,让我们能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那是很苦的,就好像在长夜当中,看不到光明。所以天上人间你享福,但是你不能够明了真相,那还是很苦的。而且在天上人间享福的时候必定会造业,造业必定堕落,因此在六道轮回里面,三恶道的时间太长了,到天上人间享福的时间太少太少了。我们三恶道是老家,出来天上人间走一遭好像是观光旅游,暂时出出门,马上又回到老家去了。

  「不特庸流局於所见,即儒者亦囿於所闻。仰首观天,以为止此日月,而不知有微尘之刹土。以为厥初生民,始於盘古,不知旷劫以来,阅历无边劫数」。这是给我们点出,即使是在天上人间,都会对宇宙人生真相不甚明了。庸俗的人,庸流,他们的见解非常局限,即使是读书人,儒者是读书人,他们的所见所闻也有局限。这个囿,囿就是养动物的园子,把动物关起来的,这是比喻局限。我们人,你看仰首观天,就以为天上只有日月,不知道佛法里跟我们讲的,有微尘数的刹土,刹土就是世界,我们现在讲星系。现在的科学发展,科技的发达,帮助我们了解宇宙比古人确实认识得更广更深。我们知道日月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系也只是在宇宙当中一个很小很小的星系而已,地球就更小了,它是围绕太阳九大行星之一,月亮又更小了,围著地球的卫星,太阳系又是围绕著银河系转的。在这个太空当中,像银河系这样大的星系不知道有多少。科学家现在观测到的银河系有多大?直径大约是八万到十万光年,就是光走一年这样的距离这就是一光年。可以算得出来的,光走一秒钟可以走三十万公里,那你就算,一年有多少秒,一乘上你就知道一光年有多大。

  银河系现在我们发现十万光年,科学家用哈伯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和计算到的,我们最远的能观测到的太空大约有一百五十亿到两百亿光年,这是很大了。可是如果我们看佛经,用这个距离来推算一下,现在科学家发现的最远最远的太空,还没有到达佛在经里讲的娑婆世界的边界。我近来有讲过一个「华严科学宇宙观」,在那里面给大家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娑婆世界比现在科学家所观测到的要大不知多少倍。娑婆世界是一个佛国土,叫一佛刹土,在这个虚空法界里面,像娑婆世界的这个刹土像微尘数那么多。微尘数,微尘用我们现在科学的话来讲叫基本粒子。譬如说我们把一个地球,不要说很大,就说地球,统统磨成像基本粒子那么小,分解开来,你数一数有多少基本粒子,多少个电子,多少个夸克,或者是原子,比较大一点的,原子有多少,那真的叫不计其数!这些数量,这么多的刹土,实际上我们的凡夫意念里面已经想像不出有多大,这是佛给我们讲的太空。所以不学佛怎么能了解原来我们的宇宙这么精彩、这么广袤。

  过去的人,这是古代人,都有一个传说,说人类是怎么来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我们这个天地,人就生於其中。这个传说,我们现在科学家也都证实了,并不是真有一个什么盘古开天辟地,而且天地也不是我们所现在看到的那个样子。古人以为天地都是平的,这都不对,都以为天地它有一个开始,时间虽然是很久之前,但是还是能够计算出是什么年代,乃至现在科学家他们用数理的方式来推断宇宙起源是什么时候。他们的说法,这宇宙大概是一百五十亿年之前有一次宇宙大爆炸产生的,一百五十亿年不算很久,佛法里告诉我们时间是无限的,所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以旷劫以来阅历无边劫数,这个劫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单位,如果讲大劫,我们以前有计算过一下,大约是十二点七亿年就叫一个劫,无数劫来,这个时间太久远了,如果不读佛经怎么能够了解?所以很多人只把佛经当成一个哲学的学问,不知道它也是科学的学问,它里面有圆满的哲学、也有圆满的科学,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所证实的,远远赶不上佛经里所描述的。

  下面说,「天帝、天仙,以为至尊无对矣,不知轮回六道,尚等凡夫。身死之后,以为形灭神消矣,不知一点灵光,生生不昧」。刚才是讲到器世间,物质的世界,这个宇宙,时间、空间无限的。这里讲有情世间,一般人都以为天地间最尊贵的莫过於天地,儒家讲皇皇上帝,道家讲玉皇大帝,佛家把我们这个天讲得非常的详细,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一般我们概念中的天地,其实他的天的层次并不高,他只是欲界里面第二天,忉利天的天主,所以并不是至尊。只有佛才是在三界里头至尊的,为什么?因为他超越三界,不仅超越三界,而且还超越了四圣法界。超越三界的人都是圣人,但是还有三乘圣人,所谓声闻、缘觉、菩萨,到了佛,超越了三乘,所以他是至尊。这个天地,天人他们也是有轮回,天福享尽了还要堕到人道或者三恶道。我们一般凡夫也错以为人的生命就是现在这一期,身死之后就形灭神消,所谓人死如灯灭,不知道我们的神识还会轮回,我们的灵性不灭,生生不昧就是不灭。

  底下说,「父母眷属,身殁之后,遂谓无可如何,岂知得此法门,纵经千生万劫,自有酬偿之道」。我们的父母眷属对我们都是有恩的,我们要报恩,但是世间人不知道人的灵性不灭,所以看到父母走了,就以为没有法子再去报恩,所以就说父母走了以后,孝子的义务也就完了。但是佛法告诉我们生命是无限的,因此报恩的心也是无限的。学了佛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缘必定再会重聚,因此即使是千生万劫以后,还是有机会报恩,当然如果欠了债,也是经过千生万劫还是要还债。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绝对不可以与人结怨,跟人欠债,欠了人的将来必定要还,他已经死了,他死了将来还会再见面,轮回,还是要还的。不了解三世因果人很容易就起迷惑,像昨天合肥有一个大学来了三十多位师生来跟我座谈,他们有同学就提到这个问题,他怀疑因果报应是不是真的,为什么见到有的人善得不到善报,有的人作恶反而生活得挺好,挺享福的?这些疑惑不知三世因果是很难免的。安士先生这里也说到,「善士坎坷,恶人得志,即谓天道难凭,岂知宿业所招,纤毫未爽」。

  所以我们要看不能只看今生,见到有善人,好像他的人生很坎坷、很多难,这是因为他过去生中宿业所招,前生有造作过不善业,这一生得这些不善报,但是如果这一生行善,来生就会得福。得福以后不可以放荡自己,不可以作恶,如果得了福作恶,那就变成恶人得志。这个得志也是他的福,他迷了以后,过去生中修的善,变成他的福,他在福里头造恶业,结果来生受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爽就是差错,没有差错的,绝对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道很公平,但是要从三世的广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这个只有佛法讲得最清楚。因此安士先生赞叹说,「大矣哉,如来之教典,真所谓渡海之慈航,幽途之宝炬,婴儿之乳母,而凶岁之稻粱也」。所以佛法,这如来之教典,这是佛的教诲,那真的是度众生出苦海,好比是我们在黑暗的路途上见不到光明,突然出现了有一个宝炬,一个火炬,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又好比是我们做婴儿,不可以离开母亲的哺乳,否则也就夭折了。这里比喻我们的慧命,佛法就像母乳一样哺育我们,令我们的慧命得以成长。凶岁之稻粱,就好比是我们在苦难当中得到了帮助。所以佛法对我们众生太重要,人之所以有苦就是因为迷惑而来,因迷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就是这样的轮回。所以佛法是破迷开悟之法,破迷开悟了必定不造那些恶业,那也就不会受苦了,这是根本解决之道。

  下面说,「宜阿难结集之时,梵王、帝释皆执持幡盖,四大天王皆捧持高座之四足也。岂世间之书籍,可仿佛其万一乎?印之造之,其容已乎」!所以佛经怎么样集结出来的?是佛的弟子阿难尊者,他在佛灭度以后,把佛过去讲述的经典重新复述出来,叫复讲,底下有五百罗汉来听,来鉴定,每讲一句经文,五百阿罗汉都是佛的常随弟子,都同意,说这句话确实是佛说过的,然后才能把这句经文记录下来,如果五百罗汉当中有一个不同意,那么这个经文就要把它舍去,不能记录在经典里面。为什么要请阿难复讲?因为阿难他记忆力最好,真的是过耳不忘,听了一遍他就记住了,一生都不会忘。而且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跟佛的时间很久,而且是佛每次讲经他都在座听,叫多闻第一的弟子,所以大众推选他来复讲。其实阿难也是大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不是一般小乘的阿罗汉。他在复讲的时候,结集大众,集合大众来记录这个经典,当时天上的梵王、帝释,梵王是禅天的天主,帝释是忉利天的天主,都下来为他手持幡盖。这个幡我们到寺院里面都能看得到,它是像一块旗子一样,一块这么下来。这个幡就是一种广告的工具,古时候寺院每逢讲经的时候,在法会之前就把幡竖起来。寺院里面有幡、有幢,幡一般来说都是做法会的时候竖立的,讲经的时候竖立的是幢,幢是圆筒状的。这就是广告,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寺院有活动。像我们实际禅寺,天天法幢高竖,天天是幡盖高显,为什么?我们天天都有讲经,天天都有法会,法会是三时系念法会。这是一种集合大众的工具。阿难复讲的时候是梵王、帝释他们亲自来竖幡,而且四大天王,这是忉利天的四大臣子,在四天王天,他们捧持著阿难的法座四个脚,这对法的恭敬。世间的书确实跟佛经比起来是不如,因为佛经才能够真正帮人破迷开悟,出离苦海,因此「印造经文」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下面安士先生说,「世尊於无量劫前,为求佛法,亡身舍命」。世尊就是指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也是修了无量劫,每一次遇到佛法都是精进求法,为法舍身。「有时为一句一偈,或捐王位,或弃妻子,无所不至」。你看看佛求法的心多切,为了听一句法,他可以把王位舍掉,他可以把自己的妻子、儿女舍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生命舍掉。佛经里也记载著这样的故事,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为了听一个四句偈他可以舍身。这是一个天王为了来考验他,看他求法的心有多切,变成一个罗刹,他四句偈只念了上半偈,两句,结果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因地的时候听到,觉得很有悟处,想要再听下面两句,结果罗刹说不行,我现在肚子饿了,你得让我吃饱了我才可以讲第二句。结果释迦牟尼佛当时就问他,那你要吃什么?罗刹说我要吃人,你供养我,你要答应你给我吃,我就把下半偈给你念出来。释迦牟尼佛当时说好,我答应你,我这身体就来供养你,请你把下半偈子念出来。结果这个罗刹就把下半偈也念出来,释迦牟尼佛一听开悟了,信守诺言,把身体要给这个罗刹吃,这罗刹才恢复自己的天身,对他非常赞叹。所以你看看真的是为法捐躯。

  下面说,「夫固以甘露法门,不能常有於世耳。世俗不知,往往轻视佛典,岂知二三千年后,欲求片纸只字,而不可得乎」!这个甘露法门就是指佛法,佛法不是常常在世间。佛的法运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最后是灭法,灭法是佛法灭掉了,不在世间。所以佛法也是因缘所生法,没有这个因缘、没有这个条件的时候,这个世间就得不到佛法。我们这一生很幸运遇到佛法,可是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了,释迦牟尼佛正法时代一千年已经过去了,像法时代一千年也过去了,我们现在是在末法时代,我们距离世尊已经三千年了。那末法时代,佛预言说还有一万年,我们现在已经过了一千年,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后佛法在世间就消失了,众生再也没有因缘听闻到佛法,那就太苦了,真的就是在长夜当中。所以世俗人不知道佛法的可贵,往往都轻视佛经。佛告诉我们,再二、三千年以后佛经很难再遇到,即使你想得个一片纸、几个字这些佛经,也不容易得到。所以我们现在福报很大,你看看现在佛经流通得到处都是,得到好像很容易,但是这个时间不会很长,你看二、三千年以后你想找一本佛经你找不到,甚至找一片佛经撕下来的纸都很难。

  安士先生引《法灭尽经》经文说,「法欲灭时,比丘所服袈裟,自然变白」。这是末法到最后,快要到灭法时期了,出家人身上穿的袈裟都会变白色。袈裟叫染色衣,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是降到最低的程度,吃饭是乞食,穿的衣服是在这些别人扔的、舍弃的那些衣物里面剪下还可以用的布料,把它缝在一起拼成一大块,这叫袈裟。因为各个布料的颜色、质地都不一样,所以要拿去染色,染成同一种颜色,一般都是染咖啡色,不能染成鲜艳的颜色,也不能染成正色,这种叫袈裟,染色衣。正色是什么?红、黄、蓝、白、黑,这是正色,袈裟不可以用这五种正色。这里讲到法欲灭时袈裟变白,这是一种灭法的预兆,袈裟都变白了,更何况三藏经典乎?这是众生业力所感,三藏的经典可能文字都消失掉,都变白了。

  经典的消失它也有先后顺序,佛在《法灭尽经》里面都给我们预言出来了,佛讲最先灭的经是《楞严经》,最后灭的经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净土经典。《阿弥陀经》有大部、有小部,大部的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同一部,这个是最后灭的经。我们现在看看,确实很多人在批评《楞严经》是假的,说《楞严》是伪经,你看看这灭法的前奏曲已经响起来了,确实有人在批驳。如果批驳的人多了大家就不相信《楞严》了,不相信这本经大家也就不看了,不看了它也就要灭了。佛预言的确实太准确,最后灭的是净土经,连《弥陀经》都灭了以后,这世上还能留有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阿弥陀经》最后住世能多一百年,一百年以后只剩阿弥陀佛佛号,还能住世一百年,经典、法门的住世还能够救度一部分众生,等到众生都不能够再得度了佛法也就灭了。因此我们在末法时代得遇净土法门,这是非常稀有,非常难得。

  下面说,「自此以后」,就是灭法以后,「当过八百八十万六千余年,而后弥勒菩萨从兜率天宫下生成佛,此间方有佛法」。这种计算,安士先生这里算作是八百八十万六千余年以后,弥勒菩萨从兜率内院下生人间。那个时候人间就不是这个样子,人的福报很大,身材都很高大,受用都很殊胜,弥勒下生在这成佛,龙华三会就把该度的众生统统度了,这个时间是要这么长时间之后。另外一种算法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这时间比八百八十万年更长。这个时间的长短对於现在的我们来讲并不是非常的重要,不必太去执著,这都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我们最关键的是这一生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轮回,否则你要再等下一次弥勒菩萨成佛,那个时间太长了,受苦就无量了。弥勒菩萨成佛是贤劫第五尊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底下还有,在贤劫里面总共有千佛出世,这个劫太殊胜了,一千尊佛出世,这是一般劫没有的,所以称为贤劫。第五尊佛以后又不断的有佛出世,但是不是每一劫,这贤劫里面不是每一个小劫都会有佛,贤劫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劫,里头有很多小劫,这里说「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四小劫,皆无有佛」。

  小劫怎么个算法?佛在经里告诉我们,说人寿一减一增就叫一个小劫。人的寿命,最长的,八万四千岁,最短的,十岁,每一百年减一岁,从八万四千岁递减下来减到十岁,再从十岁每一百年递增一岁,一直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减一增叫一个小劫。所以可以算出来,大概一个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到第十五小劫就有师子佛出世。你看四个小劫没有佛在世,第十五个小劫才有佛再出世。然后相继成佛,共有九百九十三尊佛出世,这个可称最盛,这个在其他的劫数里面根本遇不到这么多佛出世。还有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四个小劫又没有佛。到了第二十小劫,有「楼至如来出世」,楼至如来即是韦驮菩萨他成佛的,他是贤劫千佛最后一尊,所以是「而后千佛之数方满,娑婆世界亦坏矣」。所以我们现在到寺院里面,一进门就是天王殿,前面坐著是弥勒菩萨,是我们下一尊佛,弥勒菩萨后面,一般是站著的,韦驮尊者,将军相,他是贤劫最后一尊佛,楼至如来。可是你要知道,韦驮菩萨要这么久之后他才成佛,我们现在先跟他结个好缘,我们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等他们成佛,我们也能够化现他们的弟子,或者他们的护法,来协助他们普度众生。所以我们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很重要,不可以说留在娑婆世界里面等他们成佛,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所度的是那些没有往生的、没有得度的剩下来的还有善根的这些众生,可是这些众生在长时间的轮回里面这个苦也是有得受了。所以等到韦驮菩萨成佛以后,娑婆世界的劫运也就到此为止,世界它也坏掉,世界也有成住坏空。

  「自是以后,复经六十小劫,方有日光如来出世」。六十小劫以后,这也是很长的时间,重新有世界形成。为什么是六十小劫?因为世界有成住坏空,娑婆世界坏,经过二十小劫全部等於坏掉了,消灭掉了,然后有二十小劫是空的状态,没有世界,再二十小劫才慢慢形成一个新世界。这娑婆世界是个很大很大的世界,所以形成、毁坏的时间都很长,等到下一个世界的形成要经过六十小劫,那个时候才有佛出世,日光如来。所以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夫以佛法之难遇如此」,真是太难遇了,「吾辈幸生其际,岂可入宝山而空手乎」?所以我们今天真的是万幸。佛经里开经偈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真的是难遭遇。我们如果遇到了,不能够深入经教,努力修行,成就道业,出三界轮回,往生净土,那真的像是入了宝山之后什么都得不到,空手而回,太可惜、太遗憾!所以要认识到佛法之珍贵,我们才能生起这个殷重之心,才能认真的学习。凡是没有努力修学的人,还是不知道佛法之珍贵,不知道人身之难得,不知道将来苦报之严重。

  下面一段是举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讲北俱卢洲。在北俱卢洲,这是在哪里?佛给我们讲的,我们娑婆世界有四大天下,东西南北四天下。我们这个地球,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系是在南部,南瞻部洲。一般来讲,这个东南西北它不是指用我们地球上东南西北来讲,因为我们地球是在南瞻部洲里面。它的东南西北以什么为中心来分?它是以一个单位世界中心来分出来的,这单位世界中心是一座须弥山,我们是在山的南面。按照黄念祖的说法,这一座须弥山是银河系的中心,所以我们这边属於银河系的南部。北俱卢洲就是北部,就是我们银河系中心跟我们对面的,在那一头,我们在南,他们在北,东边有东胜神洲,西边有西牛货洲。东西南北里面三洲都有佛法,唯独北俱卢洲没有佛法。为什么?因为北俱卢洲里头的人福报太大,你看「寿皆千岁」,寿命一千岁。不像我们这个世界里头,你看人的寿命现在才平均七十岁。北俱卢洲的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目不见愁忧之状,耳不闻争夺之声。较之唐虞三代时,犹胜百千倍」。这些人的福报太大,衣食自然,想要穿衣服,衣服自然就能穿到身上,想要吃东西,这些食物、美味佳肴就在眼前,我们说他们的科技非常发达。现在我们科技用遥控,可以按一个电钮,好了,这个电饭锅一煮饭就好了。但是我们现在的科技还很差,还得去按电钮,而且还需要一段时间之后这饭菜才能好,不能完全做到自动化。北俱卢洲他们是完全的自动化,还不用按按钮,只要念头一起,念头就带著能量,这个能量就能够使衣服、饮食哗啦就来到面前,这个科技确实我们科学远远比不上。所以他们从来没见到忧愁苦闷的情形,从来没有忧虑、没有烦恼,耳不闻争夺之声,耳朵从来没听过有人争吵,绝对不会争利,为什么?每个人都衣食自然,福报具足,还争个什么?他们过著像天人一样的生活,这种生活比历史上唐虞三代那个福要胜百千倍。

  「自世俗观之,以为非常之盛世矣」,世俗人看到这种社会那真的叫盛世,你看全面的自动化、现代化,过著非常富裕、非常享乐的生活,我们的人就羡慕这种生活。但是要知道,在佛法的高度来看这就不尽其然,佛法把他们列於什么?「然犹列於八难之中者」,把他们列在八难之一。所以在北俱卢洲的人他们是在八难当中,遭了难。这个八难就是八种灾难,人遇到的八种没有办法听闻佛法的。第一种叫「佛前佛后」,佛出生以前,你没有办法闻到佛法,或者佛灭度以后,灭法的时候你也闻不到佛法,这是一难。

  第二难就是「北俱卢洲」,在北俱卢洲的人享福享得太好了,你看他说「以其但享痴福,不信三宝」,享福的人,富贵学道难,他觉得现在生活状况很好了,不用学佛了,所以他不信三宝,三宝是佛法僧,他不知出世之法,他觉得世间很快乐,用不著学佛。因此韦驮菩萨,你看他讲「三洲感应」,就唯独不去北俱卢洲,他可以去东胜神洲,可以来我们南瞻部洲,也可以到西牛货洲,但是就不去北俱卢洲。不是韦驮菩萨不想去,韦驮菩萨护法菩萨,因为那里没有佛法,护个什么?去那里没用。所以叫三洲感应,没有说四洲感应。所以这是一难。第三种是「聋盲喑哑」,聋盲喑哑是残疾,眼睛瞎的读不到佛经,聋的听不到佛法,喑哑不会念经、不会念佛。当然念佛关键是心念,口不能念也没关系,念佛这法门最殊胜,心念也行。但是残疾本身确实会带来学佛的障碍。第四种是「世智辩聪」,这种多半是知识分子,他们自以为是,好像很聪明、很有智慧,分析问题也分析得很有逻辑、很有条理,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但是就因为这样,往往生傲慢心,甚至会批判佛法,当然更不会去学习佛法,这是一难。

  除了这四种以外,还有就是在三恶道里面这三种,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难,他们都很难学佛,为什么?因为太苦了,太苦了就没有这个闲暇、没有这个心情来学佛。所以学佛的人不能太苦,也不能够太过富乐,太苦了学道难,太乐的人,像北俱卢洲,他们也学道难。你就看我们这世间,不要说三恶道,就是世间人,如果他一天工作很辛苦,压力很重,没有时间,甚至吃饭都成问题的,他们学佛确实很难。那些富贵的人家,每天吃喝玩乐,他也没这个心思来学佛,这都是属於八难之一。

  最后一种难是在无想天,在天上也不一定是好事。这无想天人是禅定天,他们心定得一个念头都没有,成了一种枯定,叫无想定。他们以为这种境界就是涅盘,他们住在这种境界里面他就不想学佛了,他去享受那种禅定的喜悦。但是这个寿命终了的时候,禅定失掉了,堕下来多半是堕恶道。为什么?因为这些天人他们错以为这个境界是涅盘境界,等到他的定功失掉了,他觉得怎么还有轮回?佛讲的涅盘是假的,你看他毁谤佛法,一毁谤佛法必堕恶道,这是八难。所以不学佛怎么可能能够出三界,能够究竟的离苦得乐?

  因此安士先生最后感叹说,「吾是以读『人其人、火其书』之句,而不胜怜悯云」。「人其人、火其书」这句话是出自於韩愈「原道」这篇文章。这是韩愈,唐朝的文人,批判佛教的文章,这种批判是因为不认识佛教,造作这种口业,让众生听到这些批评就不学佛了,那这个众生非常可怜,而韩愈他也是必定堕恶道,更可怜。所以印造经文,流通佛法,这是文昌帝君希望我们大力去推动。

  下面安士先生给我们讲了几则故事,告诉我们印造经文、尊重三宝这些果报是何等的殊胜。第一篇讲「龙求斋法」,这是讲过去有一个守园的人,他给他的国王守一个园子,结果发现园子里的水池边有一个非常好的果子,非常罕见,於是这个守园人就把这个果子献给国王。没想到国王很喜欢这个果子,吃一个还不够,就命令这个守园人每天给他送一个果子。这下可就麻烦了,这果子就这么一个,天天要吃,这哪里有?可是国王说,不行,你非得要给我找出来,不找我就定你死罪。伴君如伴虎!於是这个守园人非常恐惧,呼天喊地申述他的冤屈。结果这时候水池里面有一个龙王,变成一个人的样子出来,用一个金盘子托著一个果子,就是这种果,送给这个守园人,说你不用发愁,你就把这个果子献给国王,请求国王满足我一个愿望。什么愿望?他说从前在迦叶佛时代,这是在我们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一尊佛,他灭度之后,当时这个龙王说我跟现在的国王在一起修行,而且当时共同受了八关斋戒。这个国王受斋戒的时候非常认真,一条一条戒律持得很精严,其中就包括过午不食,过了中午不能吃东西,因为这样斋戒的功德,所以这个国王这一生他有这么大的福报,做了一国之君。所以有大福报的人前世都是修行人,布施、斋戒的功德,才能有这么大的福。那个龙王说,我当时求受八关斋戒的时候,结果被人引诱,结果中午以后还吃了东西,就堕落了,变成龙,他也是王,变成龙王,龙是畜生道,他就不如这个国王的福报殊胜。龙王他有天生的宿命通,知道自己前生的因缘,所以知道八关斋戒的殊胜,所以他说他想再得到这种斋法,而且希望广泛的推行,劝化众生,普沾法益。他希望这个国王赶快给他一本《八关斋法》,龙王说我就保护他的国家,否则的话,我就要发大水把全国淹没,这个龙王还要胁。

  这个时候已经是在灭法时期,释迦牟尼佛之前,属於没有佛法的时候,没有佛法哪里能够找到《八关斋法》?这个守园人跟国王汇报了这个事情,国王也觉得非常忧愁。正好当时有一个大臣,他的父亲说,我们家这个堂柱上常常会放出光明,不如我们上去劈开来看看。结果就把这个柱子劈开,发现这柱子里面藏著两本佛经,一本是《十二因缘经》,一本是《八关斋法》。於是大臣很欢喜,把这两本经就献给了国王。国王一看,太好了,於是立即把这个经也送给了龙王。龙王得到这本经以后,跟自己五百龙子一起来修八关斋法,到命终之后都转生到忉利天。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看到佛经之可贵,真正认识佛经的珍贵,他求法的心就切。你看这龙王他有宿命通,知道自己过去生中的因缘,所以求受戒法这么殷切。当然求受戒法的目的不是只为了得人天福报,这个国王和这个龙王他们求戒的目的只是为了人天福报,所以虽然得了戒,这个戒的福很殊胜,但是他没有能够出三界,到第二生享福的时候又迷了,这很可惜。应该怎么做?求戒要把持戒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一生绝不求人天福报,我们只求这一生能够自自在在往生净土,这就对了。往生净土那就绝不再搞生死轮回,而且是一生不退成佛。佛在讲《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有提到,持八关斋戒这个功德不可思议。要求往生净土,佛告诉我们净土里面有九品,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有上中下。《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介绍了这九品,以及修什么因得这样的品位,其中中品上生往生的是受持五戒或者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重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於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人往生可以得中品上生。又说到,如果能够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这种人得中品中生。所以《观无量寿佛经》里特别也提到八关斋戒。这里讲到的沙弥戒,实际上在戒法里面跟八关斋戒非常的相似。沙弥戒是出家以后最先就要受的戒法,有十戒二十四门威仪,这十戒跟八关斋戒基本相同,只是多了一条「不手捉持金银宝物」,沙弥戒里有,八关斋戒里没有。八关斋戒是一般在家人修的,是一日一夜修出家人的戒律,也就是做一日一夜的出家人,修清净的心地。所以八关斋法,斋是什么意思?清净,通过这个戒律,八条戒律,另外还有斋,斋是过午不食,来修自己的清净心,专精於修道,这个功德是无比殊胜。

  我们简单把八关斋戒的名目也介绍一下。第一个是「不杀生」,就是不能杀害一切有情生命,不仅是人,包括六道的众生,像动物里面的,连苍蝇、蚊子、蜎飞蠕动生灵都不能够伤害。第二个是「不偷盗」,偷盗叫不与取,不能够不与取,就是别人不同意你取用的物品绝不能够取用,戒自己的盗心。第三个是「不YIN欲」,在家五戒讲不邪YIN,不邪YIN是夫妻关系以外的一切不正常的男女关系都要杜绝。不YIN欲,这是八关斋戒里讲,这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这YIN欲的念头也没有,不仅不能邪YIN,正YIN也要断掉,这是出家人的戒律,念头都要清净。第四是「不妄语」,一切的口业都要断绝,口业包括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都要断掉。第五是「不饮酒」,因为酒能乱性,乱性就伤智慧,容易造作前面的杀盗YIN妄四种重罪,所以要把饮酒断绝。

  第六是「不著香花鬘不香涂身」,这是不能够贪著装饰,用香花、香鬘来装饰自己的身体,现在我们讲化妆品,涂胭脂水粉,不能香涂身,连香皂沐浴都不可以。我们的师父上人平时他洗澡从来不用那些什么香波、香皂,就用清水来洗,很健康,拿毛巾擦一擦就可以。第七条「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这是什么?不能够去参加那些世间娱乐的歌舞的场合,更不能去那些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什么赌博、游戏机、卡拉OK、KTV,这些统统不能去,甚至电视也不能看。你看不往观听,观是看,听是耳朵听到,听歌,听那些嬉笑的节目,不能够,不去看、不去听,护住自己的眼、口、耳、身,用这个来护住自己的心不起贪著。这第六、第七都是叫我们不能贪著,你看不用首饰金银或者是化妆品庄严自己的身体,对身体的执著要放下,不歌舞倡伎这是不参加娱乐,对世间的染著要放下。

  第八是「不坐卧高广大床」,这个大床、高的床躺下去是很舒服,容易放逸,这一放逸道心就退失掉。世尊在世的时候都是树下一宿,哪有床?我们现在有一张床,比世尊在世的时候好得太多了,就不能再追求要舒服的床,要小床、矮床。在清苦一点的生活当中道心容易养得住。这八条是戒律,叫八戒。第九条是斋法,斋就是过午不食,也叫「不非时食」,非时就是不是该吃饭的时候不吃。什么时候不该吃饭?过了中午以后持八关斋的人就不可以吃东西了,严格的守持,不仅是食物不能吃,连有颜色的液体都不喝。因为过午之后吃它有两个坏处,第一个,身体进食之后容易昏沉,勇猛精进的精神提不起来,第二个,饿鬼道的众生过午之后他们出来,看到人吃晚饭他们心里会很难过,因为他们没有东西吃,饿鬼,难过得喉咙里头都起火,妒火中烧,你有得吃我没得吃,甚至吃得还津津有味,碗、盘子还吃得很响,这是让他们非常生气,这是恼怒众生。所以在八关斋戒当中,一日一夜要发大慈悲心,怜悯众生苦,要跟这些饿鬼道的众生同甘共苦,你不能吃,我也晚上不吃,这是修自己的清净心、慈悲心。这八条戒律和斋法如果真正能持得精严,这功德很大,在这一天全副精神就专注在听经闻法、学佛、念佛这上面,过一日一夜出世的生活,种出世的因、成佛的因,这是非常殊胜的。

  出家人也能够受八关斋戒,本来出家人受沙弥戒这八关斋戒自然就做到了,八关斋戒跟沙弥十戒其实都是一样,沙弥戒只多了一条,但是现在问题是出家人真正做到沙弥十戒的也不多。所以弘一大师劝告我们,可以也像在家人一样来受持八关斋戒,也就是经上讲的,刚才《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受持一日一夜沙弥戒,这是对出家人讲的,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如果你能天天都受八关斋戒,那沙弥戒律你也就做到了,你就是真正的沙弥。当然八关斋戒属於加行戒,所谓加行,这底下有基础的。什么是基础?五戒是基础,如果五戒都守不好,那八关斋戒怎么可能得戒?五戒,杀盗YIN妄酒,这是根本。杀盗YIN妄这四条,即使没有受戒的人犯了也有罪,这叫性罪,更何况受了这个戒,明知故犯,罪上加罪。所以学佛的人,什么叫真学佛,真能持五戒的那才叫真学佛。没有戒法学佛都变成空中楼阁,我们师父用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你是搞佛学的,你不是在真学佛,佛学跟学佛区别就在於学佛的人真持戒、真干。

  五戒下面也有基础,五戒的基础是十善,十善业道要做到五戒就很容易做到,十善是从身口意上修我们的纯净纯善的心。十善底下也有基础,下面基础是《太上感应篇》、还有《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因果,《弟子规》教我们伦理道德、教做人,这个是一般世间善人、正人君子都必须做到,这个都做到了,上面的戒很容易就能够做到。所以我们师父上人劝告我们不可以好高骛远,要从基础学起,扎根,先从《弟子规》入手,进而《感应篇》,进而《十善业》,然后五戒,八关斋戒,乃至於菩萨戒,你都能够持得好。持菩萨戒的人必须是要每个月六次修八关斋戒,那是更高级的加行戒。八关斋戒,当然能够常常找一日很清净的时间,一日一夜受持,对於我们的道业确实是有大的好处,这是养清净心,尽量的去持戒。按正常的规矩,应该请一位戒师来传戒,来传授你八关斋戒,你去求受。但是这位戒师也不容易找,至少他自己要做到沙弥十戒的人才有资格做你的戒师,他自己都没做到他要怎么传授给你?我们现在想要自己自受也是可以的,在家可以向著佛菩萨自己求受八关斋戒。这里面也有仪轨,像弘一大师他就有一套八关斋戒的仪轨,也有其他仪式、仪轨都可以借鉴。这是简单介绍一下八关斋戒。

  下面安士先生举出《法苑珠林》里面的一个故事,是「写经脱苦」。这是讲到唐朝,在龙朔三年在长安有一位姓刘的,刘信,他的岳母死了以后没有多久,他的太太陈氏突然暴亡,死掉了。他太太到了阴间看到她母亲在石门里面受尽种种痛苦,在阴间受苦。这个母亲哀求她的女儿,说你快点替我写一部《法华经》,可以帮我免罪,说完这石门就给关闭了。这个陈氏突然之间就苏醒过来,这常常有的现象,西方的一些科学家,特别是一些死亡医学的专家,常常都发现人能够死而复生,这种体验在西方学者叫做濒死体验,就是濒临死亡的那个时候他们的体验,英文叫做Near death experience。这种体验当中,通常他们都是断气了,这个灵魂,佛法讲神识,神识离开身体,在外面看到种种的境界,又回到身体来,苏醒了,然后向医生报告刚才见到的所见所闻。这种案例太多太多了,数以十万、百万计的案例,证明人是有灵魂,人有轮回。这个是唐朝讲的故事,也是这样,这个太太等於是断了气以后神识到了阴间看到她母亲,然后回来她就跟她丈夫讲了这个事情,说自己的母亲在阴间受苦,希望我们给她抄写《法华经》。当时这个刘信,这个先生他的妹夫是可以专门帮人写经的,就请他妹夫写。可是这个妹夫,姓赵,他刚好写了一部《法华经》,就顺手把这部经送给了刘信,刘信就拿去装潢。可是没想到这本经是一位姓范的人出钱让他妹夫抄写的,这个功德他已经做了,刘信他不知道这个事情。所以过了没有多久他的太太陈氏又再一次梦到她母亲,她母亲跟她女儿要这个《法华经》,她女儿说我已经写好了。母亲就哭著说,正因为你这本经的缘故,我反而增加了痛苦。怎么回事?她说这是一本姓范的人他修的福,他写的经,我得不到那个功德,你得亲自修这个福才可以。结果陈氏醒来之后又再查问这个事情,果然原来是一个姓范的人他出钱二百,请她先生的妹夫抄写这部经。结果以后陈氏她特别另外又请人写了一部,专门回向给她母亲,这才解除了她母亲的苦难。

  所以这里可以看到经典的流通功德之大,古人流通经典不容易,要靠书写,因为没有发达的印刷,所以抄一部经很不容易。《法华经》也很长,不像现在,印造经文非常容易,印刷术发达,机器一开,几千部、几万部经典可以很快的就印出来,可以大量的流通。所以现在人要修福容易,你看他出钱,过去花钱你才能请一个人帮你写经,而且要写很久这一部经才能抄完,这一部经辗转的流通,大家互相借阅来看,度的人有限,现在印刷术发达,你花的钱不多,但是印的经你可以流通很广,人手一册。所以现在印经要印质量好的,已经是那么容易修福,而且成本已经大大降低,我们要印精美的经典,可以永久保存的经典来流通,不可以马马虎虎,印造的这个纸质很差,甚至这个经文又不很好的校对,常常出现错字、漏字,这里头都有因果。所以现在人修福是很容易,但是修的福很少,不像古人,恭恭敬敬的抄一部经,一个字不错,他修的福就大。为什么?因为古人有真诚心、有恭敬心,福是从这个心地生出来的。现在人很容易,随手就能修福,但是恭敬心、至诚心没有古人这么重,没那么恭敬、没那么真诚,修福亦少。

  印造、流通经文这是好事情,特别现在灾难很多,古人他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怕灾难将佛法的经典给消灭掉,失传了,因此往往把经典刻在石头上。你看房山石经,整部《大藏经》就刻在这石头上,一块一块的,藏在那里,从头到尾刻了八百年,花了多少人力、物力。这个存心非常难得,希望保留经典,让后世,即使是灾难以后的众生,他们还是有这个因缘获得这个《大藏经》。现在我们的师父上人他不提倡在石头上刻经,因为石头上刻经,要有个地震石头也会埋在地底下,而且很容易散失掉,不全。所以师父上人提倡什么?大量的印经。所以他印《大藏经》到处去送,全世界各大图书馆、各个寺院他去送,已经送出去将近七千套的《乾隆大藏经》,我们师父发愿要印一万套送出去。你看在一万个地方都有《大藏经》,你就不要怕灾难说把所有的《大藏经》都吞没掉了,这个可能性很小。一部分地区灾难发生了,它的《大藏经》没有了,另外的地方还有,还能够有所保存。你看这样的存心,这是珍贵佛法。

  当然印造经文目的是觉悟众生,除了印经以外,更重要的要讲解经文,经文不讲解要明白它很不容易。所以讲经说法本身这也是功德无量。要讲经讲得好自己要先做到,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到自己的言行、心地,随时随地随顺佛陀教诲,把经典的内容表演出来,表演给众生看,所以众生看到的不仅是文字上书本里的经文,看到的是一本活经。我就深有体会,我很有幸跟师父上人好几年,跟随他老人家在国际上参加这些国际的和平会议,团结宗教,提倡圣贤教育,推广佛法,看到他老人家这种风范,这种普度众生的慈悲,为法忘躯的精神,善巧的智慧,我们看的正是在表演《华严经》,他现在在讲解《华严经》,他自己本身就把《华严经》给演出来给我们看。所以我们在讲堂里听他讲经是听书本的《华严》,看他的行持是看一本活生生的《华严》。这也是印造经文的引申义,把自己塑造成经典所描述的那个形象,这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叫做法供养。普贤菩萨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七条,第一条「如教修行供养」,你要真干、真修行,那才是真供养。

  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就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法师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十二集)  2008/12/09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3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文昌帝君阴骘文)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安士)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周安士) 

 净土法门法师:文昌帝君阴骘文节要 

 寿康宝鉴悔过案六,施送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华亭人张某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及白话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与白话文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8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6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5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