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紫虚居士:佛教对物质世界和有情生命的看法


   日期:2010/4/2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楞严经》中,佛教对物质的起源与结构有很精彩的说明。《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佛把物质分成微尘,再细分变成“邻虚尘”,这是很小、接近虚无的尘。它的结构是“色边际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诉我们,物质状态的细小邻虚尘,再分下去就变成同时含有物质与虚空性质的东西,最后就是虚空而已。也就是由虚空产生有色相的半实半空的东西,然后再生出物质。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说法那时候科学上还没有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名词,所以他只有以“邻虚尘”、“色边际相”等名词来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当时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对物质组成的说法到今天才被科学逐渐证实。

近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知道物质可由大往小不断细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与电子组成,……等等,目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轻子与光子,以及组成强子的夸克,还有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这些轻子、光子与夸克的重要性质有:静止质量、电量与自旋量及空间大小。轻子包括电子、微中子及渺子,目前尚不知其体积有多大,也不知其内部有什么结构,但有微小的静止质量与自旋量,有些带有电量,有些则呈中性。

在佛教看来,自旋量是动的能量,体积大小并没有坚、湿、暖动之性,故体积只是虚空的性质而已。

科学家把空间的性质以体积、自旋等来表示。目前已发现在质子与氘原子之间就有二百多种不同静止质量与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轻子与质子之间亦有多种介子存在,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来,就是各种“色边际相”,有不同份量的虚空性质所成。在《楞严经》中,本师释迦佛并未详列目前科学上找到的各种粒子,只是例举一种“色边际相,七分所成”做为说明而已。

科学家以自旋、体积、能量、质量等来表示粒子的性质,而佛家则以地、水、火、风、空的性质来说明,似乎这两者有一致性。皆可说明物质与虚空的特质。目前科学家尚不知夸克、微中子等的来源是什么,但本师释迦佛早就告诉我们,它们来自虚空,一切色相皆虚空所出;而佛更进一步指出,虚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无法用科学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说皆非自性。



佛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这些有知觉的识是源于自性,由于作用不同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共八识,由于有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听、嗅、味、触、知的功用;有末那识,人的生命才有动的感觉;有阿赖耶识,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才有记录之处,人(及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的作为(称为“业”)就存在阿赖耶识中轮回转世,人的潜意识就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所造成的。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要有“识”前来参与才可。

此识在天主教就是灵魂,只是天主教不讲轮回转世,佛教称这种前来参与受胎的识叫“中阴身”,这种神识是非物质的众生,它有生灭、有我相、有形体,其特性会随时间或作为而改变。天主教讲的灵魂是不生灭、不改变、有习气(如博爱等)、有我相、有分别的。佛教讲的自性是无所不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分别、无形相、不生不灭、不可被知(但可被“悟”),这三种名词(即自性、灵魂与神识)涵意不同,佛教认为凡所有相皆虚妄,虚妄则会变,灵魂既有相,当然是会改变,不会永久不变。

佛教把有情依其心态之不同而区分为“十界”,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鬼与地狱。前四种为圣道,是不轮回的,而后六种称为六道众生,是要轮回的。轮回的意思是在这六种状态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一道死了以后生到哪一道?那要看心的状态而定,心接近哪一道,死了以后自然就会投生到那一道,这种力量叫“业力”。声闻与缘觉一般称之为罗汉,“天”道由于心的状况不同又分为很多种,有欲界、色界、无色界很多种天,诸天有天众与天王,很多天王本身已不再轮回,也就是其修为已在天道之上,但天众是在轮回之列。人间的众生修福德,行布施、孝行、忠义等,死后有可能投生到天道。阿修罗是有天的福报,但缺乏天的德性,它与天道众生一样具有神通,但阿修罗的特质是“嗔恨”心很重,故凶猛好斗;人若行布施为善,但若“嗔恨”心重,则死后可能生阿修罗道中。虽然佛教把有情分为十界,其实心的状态是“连续的”,例如最下等的人与最上等的畜生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

我们再看看近代科学家对人体中有非物质存在的看法如何。1963年英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艾克里爵士在其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物质沟通。”“人体内有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那就是在胚胎期进入人体大脑,施予推动控制大脑……,使其细胞工作,此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后仍然存在,并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除了永生不灭四个字涵意不明(他所指应该是不会像肉体般会生病死亡)外,其所言与佛教所说的“识”的观念类似。我们相信对轮回转世与神识等问题,科学界总有一天会弄清楚。


摘自《中华药师山居士佛学学会会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紫虚居士       物质世界)(五明学佛网:紫虚居士       物质世界)  

 药师山·紫虚居士:简介仙道与精怪众生 

 药师山·紫虚居士:由自心起观照破痴业 

 药师山·紫虚居士:谈佛经中名色的真义 

 药师山·紫虚居士:大脑皮质记忆对修行的影响 

 药师山·紫虚居士:虚妄有与不可思议有 

 药师山·紫虚居士:如何获得圆满的人生(二) 

 药师山·紫虚居士:如何获得圆满的人生(一) 

 药师山·紫虚居士:成佛之道 

 药师山·紫虚居士:浅说庵摩罗识 

 药师山·紫虚居士:定中观想心得报告 

 药师山·紫虚居士:关于双身法的问题 

 药师山·紫虚居士:以现代知识解读佛经中的各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