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的人类起源观


   日期:2010/4/1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的人类起源观 转载
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人们一直也在试图解释这个问题。各个宗教、哲学还有科学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答案。大多数宗教都持神造人的观点,而近代以来进化论成为一般人的科学常识。那么佛教的人类起源观是什么呢?
  《长阿含经卷六•小缘经第一》记载,佛陀住世时,有两位婆罗门比丘,一位叫婆悉吒,另一位叫婆罗堕。他们以清净正信跟随佛陀出家修道,却被其他婆罗门嫌弃斥责。因为其他的婆罗门认为在所有的种姓中,只有婆罗门种姓是从大梵天的口中出生的,所以只有婆罗门种姓才是第一种姓,其他种姓都是卑劣下贱的;只有婆罗门种姓是清净的,其他种姓都是污秽的。而这两位婆罗门比丘却舍弃清净第一种姓,入刹帝利种姓的佛陀之法中修行,所以其他的婆罗门都看不起他们。
  佛陀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告诉两位比丘说:他们那些人都愚昧无知,却又狂妄自大。在佛法中,不讲种姓,没有我慢之心。如果有沙门、婆罗门于佛法中持种姓之别,有我慢心,那么他就不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陀告诉两位婆罗门,在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中都存在善恶生和由善恶业引起的善恶报,并不是说只有婆罗门种姓行善业和受善报而其他三种姓全部是行恶业和受恶报,婆罗门中也有行恶业受恶报的,其他种姓中也有行善业受善报的。所以并不能说只有婆罗门是清净的,而其他种姓都是污秽的。同时婆罗门也是由父母所生,并不是由大梵天的口中出生。佛陀告诉两位比丘,所有的佛弟子不论以前是什么种姓,什么出身,一旦在佛法中出家修遭,如果有人问是什么种姓的话,统统都要回答是沙门释种子。所有的娄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都要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接着为了说明这些道理,佛陀就为比丘们说明四种姓的来源,也就是人类的起源。
  佛陀讲,在上一大劫末,天地崩坏,所有的生命都往生到第二禅之第三天即光音天上成为光音天人。此天的所有生命都不是父母所生而是自然化生的。他们也不吃五谷杂粮,而是以念为食。每一位光音天人的身体都发出清净殊胜的光明,代替语言进行交流。他们都有神足通,能够在空中自由地飞行。
  当时的地球表面全部被海水所覆盖,没有陆地,没有日月星辰,没有白天和黑夜,没有年月日的更替,只有漫长而无边的黑暗。后来地球上开始出现了陆地,这时候光音天人的寿命终结,就降生到地球上。他们刚降生时仍然是以念为食,具有神足通,能够自由地在空中飞行,他们的身体仍然能够发出清净殊胜的光明。他们在地球上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把自己称为“众生”,也就是最初的人类。
  后来地下涌出像酥蜜一样甘美的泉水,一些性情轻浮的人看到这些泉水就想:“这是什么东西啊?我来尝一尝吧!”他就用手指沾了一点泉水放到嘴里尝了尝,觉得味道很好。于是就放纵地饮用取食。其余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来品尝这美味的泉水,觉得味道很好。于是所有的人都敞开胸怀尽情痛饮。可是时间一长,这些人的身体开始变得粗浊,失去天身妙色,丧失了神足飞翔的能力,只能在地上行走;由天身发出的清净光明也暗淡熄灭。世界又沉入无边的黑暗当中。
  又过了很久,天空中开始出现日月星辰,于是有了“昼夜晦明,日月岁数”。世界有了光明以后,人们看到那些喝了很多泉水的人变得非常丑陋,那些喝得少的人还稍能保持面容光泽端正。于是这个世界上开始有了美与丑的分别。那些长得端正的人就变得很傲慢,瞧不起那些长得丑的人;那些长得丑的人就生起嫉恶心,憎恨那些长得端正的人。人们相互间就有了仇恨争执。这个时候,地下的甘泉枯竭,自然产生一种叫“地肥”的美味,色味具足,香甜细软。大家又以吃细软“地肥”为生。那些吃得多的人长得丑陋,吃得少的人长得端正漂亮,于是大家又生起更多的仇恨纷争。后来,这种细软的“地肥”也没有了,生出一种“粗厚”地肥,虽然也很香美可口,但是比不上前者。人们这时就以吃这种粗厚地肥为生。同样,吃得多的人长得就丑,吃得少的人长得就漂亮,互相更加仇恨,生起更多纷争。后来这种粗厚地肥也枯竭了,从地里自然长出粳米来。这种粳米没有糠秕,“色味具足,香洁可食。”人们就以吃这种粳米为生。
  人类在地球上住得久了,吃了这么多地上的东西以后,开始有了男女性别的差异。《增一阿含经》讲:“彼时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娱乐。”男女相处久了就有了情欲,就有了性行为。这时其他的人看到他们这样就说,你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就把他们从社群中驱赶出去,三个月后才让他们回来。
  这时佛陀对婆悉吒感叹道:“昔所非者,今以为是。”过去人们认为是错误的,今天却人人都以为是正当的。这时人们乐于行YIN,纵欲无度,毫无节制,渐渐感到羞愧。《增一阿含经》讲,当时人们为了男女同居,不让人看见,就建起房屋,遮蔽身体。有了房屋以后,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过性生活,于是女人敢有了身孕。人类从化生变成胎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当时人们吃的粳米是随取随生,从来没有缺乏过。一些较为懒惰的人就想早上要吃的时候早上就要去取,我晚上要吃的时候晚上又要去拿,太辛苦了,干脆我一次就把一天所需的粳米拿够,这样既方便又省事。于是他把一天的粳米一次拿够了。等到别人来招呼他一起去取粳米时,他就告诉别人:“我已经拿够一天的了,你们自己去取吧。想拿多少都可以。”其他人想:“这个人真是狡猾,竟然事先储积了一天的粳米。这样的话,我也要储积,我要取够三天吃的粮食。”于是这个人一次就拿了三天的粳米。又有别人招呼后来的这人去取粳米,他告诉别人他已经取够了三天的粳米,让别人自己去随意拿取。那些人就想这个人真是狡猾,那些人也学他们一样储积粮食,一次取够五天吃的粳米。这下大家都争着取用储积,结果就变得稀少而不洁,开始有了糠批,而且收割以后就不自然再生。这一下怎么办呢?
  于是人们商议说,为了耕种粮食,我们来划分土地吧!于是大家就树起标志,分地种田。佛陀告诉婆悉吒:“这就是世界上田地的由来。”人们划分好土地疆界以后,有人渐渐生起了盗心,跑去偷别人的庄稼。别人发现他这样做就教训他说:“你自已有田地,却来偷别人的庄稼 。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不要再干这种事了。”可是他还是照偷不误。屡教不改,有人就抓住他,对大家说:“这个人自己有田地却偷别人的庄稼。”而被抓的这个人却说:“这个人打我。”看到这两个人争执不休都感到非常忧虑,就想:“人性转恶,世界上才有像这样的不善,才产生秽恶不净。这是生老病死的根源啊!这些烦恼会招来堕三恶道的果报。这些都是由于田地导致的,如今应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选一个人出来做主,保护那些庄稼得到保护的人,惩罚那些应该得到惩罚的人。这个治理者可以不用种田,由大家出一些米来供给他,好让他专心地解决这些纠纷。”于是大家就选出一位“形体长大,颜面端正,有威德者”,告诉他:“汝今为我等作平等主.应护者护,应责者责,应遣者遣,当共集米,以相供给。”于是这个人就专心公正地断理纠纷,而且还劝人行善。大家见他如此贤能都高兴地称他为“大王”,于是世界上这才有了大王的称号。这位大王用正法来治理百姓.所以又称为“刹帝利”,这也是世间刹帝利种姓的泉源。这时有人想:“家是大患,是毒刺.如今我宁愿放弃家庭,独自住于山林中,闲静修道。”于是他就出家,独处山林,禅定修道,要吃饭时就拿着钵到村落里去乞食。村民们见到这样的修行人,都很乐意供养他,都称赞他说:“这个人真了不起啊!能够舍离众恶,出家修遗。”世界上就有了婆罗门这个名号。而这些婆罗门中有一些不喜欢坐禅的,就到世间,以读诵讲习经典为职业,就被称为“不禅婆罗门”或“人间婆罗门”,于是世间就有了婆罗门种姓。
  又有一些人好经营房屋,积聚财富,这种人就称为吠舍。
  另外一些人心灵手巧,善于制造,于是世间就有了首陀罗。
  以上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就是世间的四种姓。还有一种就是沙门种姓。
  最初在刹帝利种姓中,有人厌烦了自己世间的生活,剃除须发,穿上法衣,出家修道,于是世间就有了沙门的名号。其他婆罗门、吠舍、首陀罗三种姓如此出家修遭也称为沙门。
  四种姓中若有人身口意行不善业,命终以后必受苦报;或有人身口意行善业,命终以后必受乐报;或有人身口意行善不善业,命终以后必受苦乐报。
  在四种姓中若有人剃除须发,披上法衣,出家修道,也就是在沙门种姓中有人由于修习七觉支,凭惜无上清净梵行的道力,不久证得阿罗汉果,“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有。”世间四种姓中都有人成就阿罗汉,只有阿罗汉在所有五种姓中才是最为第一的。
  佛陀说完四种姓即人类起源后,婆悉吒、婆罗堕当即无漏心解脱,“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以上的人类起源说乃是佛口言,所有的佛弟子都应该深入经藏,信解行证,欢喜奉行。
•
在佛教的计时单位中。「刹那」是表示极短的时间,「劫」是表示极长的时间。劫又分为小劫、中劫、大劫三种。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一个大劫正好是世界经过了一次的成、住、坏、空。因此,当世界历经三次成、住、坏、空,也就是三度之阿僧只大劫,即三大阿僧只劫。

以下仅就小劫、中劫、大劫作一介绍∶

1.小劫∶根据佛经记载,从人寿十岁算起,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加到八万岁;然後再从八万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叫做一小劫。

2.中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

3.大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四个中劫分别是∶成劫(世界形成期)、住劫(世界壮盛期)、坏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坏灭期)。如此成、住、坏、空四个中劫相续循环一次为一大劫。

A.成劫∶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间,以及一切有情众生的众生世间成立时期。根据《起世经》说、世界的形成,首先由於众生的业缘之风台起,引起种种的大自然变化,逐渐形成了山河大地的器世间、而後有情众生次第降生,此时期就称为成劫。

B.住劫∶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的时期,此期又有减劫和增劫之分。在此劫中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小灾。

C.坏劫∶坏劫是水、火、风三灾毁坏世界的时期。首先是众生世间破坏,称为趣坏;其後,器世间也随之破坏,称为界坏。火灾劫、水灾劫、风灾劫合称大三灾,所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坏劫之期,欲界悉皆坏尽,色界中,唯第四禅不为大三灾所坏。

D.空劫∶空劫时,世界已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於长期的空虚之中,形成世界未成、万物未生时期的状态。
什么是佛法 (张澄基 教授讲)

我归纳比较的结果,认为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有七个大不相同之点:
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一个不相同点:“佛法否认上帝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
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上帝,因为佛法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佛法的理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假定罢了。
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帮助说明。譬如讲今天这个演讲吧,大家都说,是八点钟开始,九点钟终了。所以我们说这个演讲绝不是一个最初的开始。因为显而易见地,在演讲开始之前,还有其他许多“因果相续”关系的存在。八点钟以前,各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纷纷到这里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前所发生的事。对这些事而论,八点钟的演讲是终了而不是开始。演讲会之后,各位又纷纷散去,坐车的坐车,走步的走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后所发生的事。对这些事而论,九点钟的散会是开始而不是终了。因此“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在对某一特指事物而言时,方有其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最初的开始,或绝对的开始,是根本无意义的。
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论,即是犯了这个错误。将漫漫无究无尽的宇宙“因果大相续流”硬生生地凭着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将它截断,硬说有个开始。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接着就弄出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上帝来。问题是:上帝如果是万能而又慈悲,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这些苦痛的众生,当皮球一样,一脚踢上极乐天堂,岂不痛快!可是事实上,他没有这样做。

实则上帝也是思想上的假定。上帝这个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慑于宇宙间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雷电、地震、海啸、瘟疫等而来。人类创造出来这个“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现象的奇妙,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人类实际的需要,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这种观念,在人类政治社会的进展上有它的价值。可是要谈真理,这种人为的假定,就很难自圆其说。佛法不但说明“最初的开始”是人类有限性思维的产物,而且告诉我们,这个创造世界,造人造物的上帝,也是人类思想中的幻想。佛法的智慧因此超过了其他宗教的基本教义,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最大的一个区别。

佛法和其他宗教第二个不相同点:“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上帝”。

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却与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想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在历史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里,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在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佛。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下的“佛”的定义如下:
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要凭自己的努力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
佛不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万能上帝不同,释迦牟尼佛且告诉我们:这个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有像平静的湖面上起了波涛,失去了明镜似的水面一样;人类恋着于外境及现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不能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释迦牟尼佛)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
其他的宗教则不然。在其他的宗教中,上帝和人是永远二个对立的单位。上帝是上帝,人是人。这位万能的上帝,是一切教示的中心。人要信奉上帝,才能得上帝的救,人要得到了上帝的恩典,死后可以上天堂,去和上帝住在一起。可是人却永远不能成为上帝,上帝与人之间,始终有一条鸿沟。基督教和回教中,有所谓神秘主义派,虽也能达到很高的所谓:与上帝合一的境界;但此“合一”“Unification with God”,始终意味着一个二元,人毕竟不能完全成为上帝,只能与上帝“合一”而已,此一对立“Dichtomy”概念,实为其基本教义的限定所形成。因此许多有高深境界的耶教圣哲,如埃克尔(Master Eckhart) 及回教圣哲阿哈那佳(Ai Hallaj) 皆被指为异端。前者受到教会的严厉谴责,后者竟身遭遇害而被处死。

佛不以自己成佛为满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导大家如何成佛。这一个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怀抱,其伟大及深广处,确在一般宗教之上。总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为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使一切众生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该珍惜佛陀传给我们的教导方法,加倍努力,开显我们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三个不相同点:“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筑在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诫中的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义。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认基督教徒的上帝为邪神。彼此都说,你不可信奉假神。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这一个争端,竞致用战争去求解决,十字军东征,和基督教的新旧教战争,都是历史上的实例。佛教就没有这种毛病。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没有排外和专横的气氛。进一步说:佛教的大包涵性与大容纳性,能包涵容纳一切宗教的教义。任何宗教中所讲的理论,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却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来。例如就慈悲救世这一点来说:佛教不但与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讲法,还进一步有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说法。广大菩提心和无尽庄严的菩萨行愿,以及甚深广大的空慧学,也是在任何宗教教义中找不出来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各种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和功用,各种宗教,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种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现世和未来世得到利益安乐。但如果要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的条件。佛法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深浅的区分,颇少邪正的差别。对任何一个问题,佛法都有几种不同深度的解说,来适应各种众生的需要。佛法这种包涵容摄万象的特性,真是广大无边,不尽其际,难测其底。

再举例来说: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都能了解和容摄低级智慧的境界;但低智人,却难梦相,更不能了解或涵摄大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学家能了解涵摄普通人的常识,但普通人却不能了解,更谈不上涵摄物理学家们的见解与境界。唯大海水可纳百川,亦唯深广的佛法,能摄尽涵藏一切其他教法。
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四个不同点:“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佛却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
一般宗教都说:如果人不信从上帝,或是触犯了上帝,上帝就会发怒,会处罚人,甚至于会将他永远打入地狱受苦。在各种宗教的记载中,很容易见到上帝震怒,降灾惩罚世人这一类的故事和训诫。基督教的最后裁判尤其令人害怕;因为这个最后审判,可能将你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这些话是真实的,人类当真太不幸了。上帝最初就不该造人,而被制造出来的人,因不信上帝,或未受洗礼,就被这慈悲的上帝,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真是一件令人不可了解的事。我们姑且先退一万步,假定有这么一个全能上帝存在。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上帝的性格。上帝如果会发怒送人入地狱,他就是一个有嗔恨心和报复心的人。嗔恨心就表示他的嗔烦恼种子,尚未断尽。各位现在听我演讲,也许此时此刻,并没有发怒——最少我希望如此。但这并不表示,各位没有发怒的能力。假使我此刻走下台来,无缘无故的,在你脸上,打一个耳光,你马上会发怒。这说明贪、嗔、痴的潜能(种子),常常存在心中,根深蒂固的,不容消灭,一遇外缘,马上就起现行。因此,不管人也好,神也好,他如果会发怒,会惩罚忤逆他的人,他就是尚未断尽嗔烦恼种子的人。他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凡夫,根本还未解脱,更说不上是圆满至善的神!

佛不会发怒,不审判众生;佛不会发脾气,送人入地狱。如果人会入地狱,那是他自己的业力,送他去的,决不是佛惩罚他而将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狱,佛还要入地狱去救他出来!所以,佛法决不会恐吓人说:“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则佛陀发了怒,就会送你入地狱”。相反的,佛法却鼓励人,入地狱去度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我们如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上的上帝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超胜和伟大了。
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五个不相同點:
“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独断性和**性的”。 因为佛法的基本教义,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宽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现的,只是宽容和民主精神,与其他宗教的独断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没有宗教迫害和异端裁判等等事迹,而相反的,佛教和各宗各派,都有绝对自由的发言权,都可以随便发挥自己的意见,还可以 批评其他宗派的主张。其民主精神和重真理的态度,发挥到尽致时,竟至于“呵佛骂祖”;在阐明诸法空寂,一切不可得的道理时,居然说佛是“乾屎橛”,说 “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这种精神,何等彻底!何等豪放!在哪一种其他宗教里,找得到这些表现呢!在其他宗教里,上帝或教主所说的话,是神圣不可过问的。上帝的话,错也好,不对也好,教徒只许全部接受。但佛法却不然,佛教徒对佛陀所说的话,可接受或不接受。因为佛陀所说的道理,因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律,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说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经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向弟子及听讲的人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总是劝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没有用威吓强迫口吻或手段来叫人听从的。《妙法莲花经》上明白的载着:在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竟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解脱了的,不愿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 这是何等包涵,民主及伟大!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六个不相同点:
“佛法的爱是无限的;其他宗教的爱,是有限的”。基督教的圣经上说:“你要爱你的邻居”,“你要爱你的仇敌”。这些训示, 都是很伟大的。由于基督教的教义,已统超越了国家,种族人类和现世,所以能够有今日的成就。但是一般宗教的教义,虽多能超越国、族、人类和现世,却不 能超宗教。爱仇敌可以,但是决不能爱异教徒!一切可以忍让宽恕,但一涉及上 帝和宗教,不宽容不博爱的精神,就马上暴露出来了。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所谓异教徒,不也是上帝造出来的人类吗?同是上帝的“子女”,为什么无端制造 了出来,又要送他们下地狱去永远受苦?他的博爱,究竟在哪里呢?佛法的博爱和大悲,则是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佛法的爱,不只及于全人类,而且及于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要爱仇敌,而且叫人要爱异教徒。恒沙(印度恒河的沙,这是佛经里常常引用代表极多数的意思)众生,若不度尽,誓不成佛!进一步从 哲理的观点来说佛法的爱,它是超越一切相的。这超越一切相的爱,和不可思议 的空性合一,于了达一切法不可得中,无缘大悲,任运兴起;这个空悲不二的哲 学,是佛教教义中,最高深最不可思议之处。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七个不相同点:“佛法所教的往生净土,和其他宗教的永
生天堂完全不同。”

一般不够了解佛法的人说:基督教祈祷上帝,死后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
净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话表面上看来,好像不错,但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
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其他宗教里所宣传的天堂,地狱,似乎是和这个人世间相对立的处所,天堂,
人世及地狱,似乎包括了整个宇宙。人世是暂时的考验场,天堂或地狱,才是真
正人生之终点。这是一个有限的及消极的论调。佛教所讲的净土,却根本与此不
同。佛法的宇宙观是无限的。大乘佛教,在开显诸佛广大庄严法界时,明白地说
明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世界,也仅是无尽法界中的一粟罢了。所以其他宗教
里的天堂,只有一个,而佛法中的净土,却多得不可思议。像阿弥陀佛的西方极
乐世界,只不过是广大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中的一处净土罢了。进而言之,佛
法中了义的净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也可以即是这个世界。维摩诘经
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
身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

其他宗教里所讲的登天堂,所谓永生,是和上帝在一起,去享乐的。佛法根
据因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
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
尽了之后,箭就又回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藉着你的善因,你就能够
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里去而已。在诸佛宏愿的感应下,整个环境都能
助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愿力,并不一定永远住在这个净土,而是
要到他方无尽世界去和再到这个世界来度脱众生。

以上摘自 张澄基 《什么是佛法》
> 删除
佛教既非宗教也非神学,却很难让它听起来不理论化或不宗教化
佛,是指心的一种状态。是指一种功德,“成就者”和“觉醒者”是指净化一切染污并证得全知者
智慧,来自佛教徒所谓具有“正见”的心
一切合和事物皆无常,一切现象皆非无因,也非源于创造者,而是来自于因缘。(恐惧、虔诚和救世主,就产生了神)
行之善恶取决于背后的动机,而非行为本身。

我们对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从不厌倦,因为我们有所期待,在所相信,这种永无休止的处理、重新安排,以及更新版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生活的定义。

生,指的是一切万有,一切生成或合和的事物;而死亡,指的是任何的解体或解构

死亡,早已成为一种消费产品

无常,并不是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变化……

每一个变化都蕴藏着死亡的因素,今日就是昨日之死

渴望“从此快乐的生活”只不过是恒常的伪装,造作这些亘古之爱,恒久快乐以及救赎之类的概念,只会得到更多无常的明证。

如果我们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的活着TRONG>

而真正的解脱来自于领受整个循环,还不是只抓住自个喜欢的部分

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情绪即是痛苦。一切情绪生起于自私,它们都与执著,与自我有关。而情绪也由因缘而起,一但被情绪所控,我们就会失去觉知和清明。

所有不同的情绪及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误解来自于一个源头,也就是无明的根源——执著于自我!而执我纯粹是一种自我纵容,当自我发展出自怜的时候,便让其他人生起悲悯的空间消失了。而当自我充满骄慢的时候会以无数的方式表现。如心胸狭窄、种族歧视、脆弱、害怕被拒绝、害怕被伤害、麻木不仁……

执著于谬误的自我,是无明荒谬的行为,它不断的制作更多的无明,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几乎我们所做或所想的,所拥有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我们的心灵道路,都是要确认它(自我)存在。是这个自我害怕失败、渴望成功;害怕地狱,渴望天堂。自我厌恶痛苦,却喜爱引起痛苦的原因。它希望觉醒,却厌恶觉悟醒的道路。它的假想敌——例如设计用来征服自我的心灵道路,经常被它收买,并且被吸收成为同伙。它耍弄诡计的技巧几乎无懈可击。它象桑蚕一般,把自己织进茧中,但它又不象桑蚕,因为不知道如何找到出路。

当我们被欲望击中的时候,一切常识、沉着和清明都不见踪影,而假尊严、堕落和不道德就缓缓渗入……

我们一直被世代传下来的安全(我想是MS安全吧)而狭隘的观点所局限

真实存在于我们认证的过程中,一切为心所感受的事物,在心未觉受之前不存在,它依存于心,不独立存在,因此它不真实存在。构筑于快乐之上的人生,基础是脆弱的。

如果我们不被赞誉所收买,不被批评所打击,我们就会有无比的力量,会极度的自由,终将把“我一点都不在乎”付诸于修行。不去追逐别人的接纳,也不去逃避别人的排拆,才能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需要有力量放弃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事物,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独自步向这条道路,不追求赞誉和收获,不逃避批评和损失,不协商,不被物质利益诱导或左右。不会感到无聊,不寻找刺激,没有面子可丢,不依循礼仪规范,绝不为个人利益而虚假,绝不为博取他人好感而做事,也不会为显露而示现他们的特长和能力。但是如果对他人有利,会皆尽所能去做。

业,只是一种因果法则

任何促使我们远离“一切合和事物皆无常”的动机或行为,都可能导致负面的后果——恶业

任何带我们趋近“一切情绪皆苦”的行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结果——善业

要扩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于令我们舒适或习惯的东西,我们所要挑战的,是对惯常逻辑——文法字母、数学公式的执著,记得这些事物的合和本性,就能断除它们。

我们仍然会经历情绪,但他们不会在戏弄我们,蒙蔽我们。我们仍然会堕入情网,但没有被拒绝的恐惧。我们会使用最好的香水,而不是留到特别的场合再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人类起源)(五明学佛网:佛教       人类起源)  

 黄夏年教授:二十一世纪佛教研究的断想 

 黄夏年教授: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 

 黄夏年教授:太虚大师的佛教组织观 

 黄夏年教授: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黄夏年教授: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 

 黄夏年教授: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 

 黄夏年教授:佛教是反科学的吗: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黄夏年教授:泰国、印度、斯里兰卡20世纪的佛教研究 

 黄夏年教授:新世纪佛教发展刍议 

 黄夏年教授: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 

 黄夏年教授:达摩与佛教文学和生活方式 

 黄夏年教授:近代中国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