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五时佛经串讲04--关于实修步骤的主述


   日期:2010/3/1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上一次,我们学习了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三藏十二部,一个是五时八教。这些内容,对于学佛时间比较长,对佛法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才不是陌生的,才不是很难懂的。

可是,对于学佛时间不长,没有全面学习过佛法的人来说,理解这些内容,还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所以,对于佛法知识了解不多,理解不深的人,回心自警,识自不足,保持谦虚的态度学习佛法知识,也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这是一条唯一的自利途径。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偏重于理方面的知识。而理事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今天,我们转入事方面的知识,来进行学习。主要谈谈关于实际修行方面的步骤的问题。

对于初学佛法的人,由于没有真正搞通佛法,所以认识总是很有限的,对于佛教和佛法的信心还没有坚定的树立起来,力量也不充足,所以就需要皈依三宝,得到三宝的匡正扶助,才能更好的成就道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皈依三宝方面的知识。

什么叫做皈依呢?所谓皈依,就是归顺依靠的意思。我们这些一般的凡夫俗子,在很多生很多世很多劫以前,迷失了自己真实的心性,在生死的大海里不断的轮回,受尽了无量无数痛苦的煎熬和折磨。这就好象一个很小的孩子,很小离开了父母,没有父母的关怀和庇护,于是到处流浪,时时受饥受饿。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怜悯众生,如同父母怜念自己的孩子。现在我们这些流浪的孩子,突然找到了父母,我们就该回到父母温暧的怀抱,就应该皈依三宝,结束我们流浪受苦的日子。

要知道,我们所皈依的对象,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其他的。第一皈依佛,更不皈依天魔外道。第二皈依法,更不皈依魔外邪教。第三皈依僧,更不皈依魔外徒众。我们一般的人,在皈依了三宝之后,才算真正进了佛门,才算是真正的佛弟子。

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应该听从佛菩萨的教导,应该听从师父和善知识的教导,努力的学修,让自己走于正道。我们皈依三宝以后,应该保持对三宝的信心不变,永守不渝,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我们常得亲近三宝,住于佛法正道。

我们自皈依佛后,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这是实在的情形。如果我们不受三皈,就难得保证不堕三恶道。受了三皈以后,不但仰仗了三定的加被之力,而且在自己的内心中,也得到了净法熏习之功,能够压伏住我们过去所造的恶业种子,使其不得发为现行,让我们有以心转业,用自己的心改造自己命运的机会。所以,在这里,我诚恳的劝告还没有皈依三宝的人,早日皈依三宝,早日回到三宝的大家庭里来,让自己得到真正的实益。

皈依三宝以后,我们就要受持五戒,力行十善,才能真正止恶行善,种出世间的福德资粮。所谓五戒,就是一戒杀生,二戒邪YIN,三戒偷盗,四戒妄语,五戒饮酒。所谓十善就是,一不杀生,二不邪YIN,三不偷盗,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嗔恨,十不邪见。这个五戒十善的内容,许多人都在讲,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们常常看到三乘等关于乘的说法。乘是古代的车子,佛法里借助他来表示运载的工具,就象现在的汔车,能把我们从这个地方,运输到那个地方去。佛法里讲的乘,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声闻乘和缘觉乘这二乘,属于小乘。菩萨乘,属于大乘。佛乘,归一真实际理地,属于一乘。所谓会三归一,就是会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全部入于唯一佛乘之中。下面,我们来逐一学习。

在声闻和缘觉这二小乘中,声闻是依四谛之理而起修,缘觉是依十二因缘而起修。

所有佛弟子,闻听佛说的小乘声教,心中明悟四谛的道理,断三界的见思惑,入于涅磐的,都在声闻的范围之内。他的果位有四种,第一是须陀洹,第二是斯陀含,第三是阿那含,第四是阿罗汉。这个内容,在我们常见的金刚经中也有。

属于小乘的声闻行人,修到阿罗汉,即是已经断尽三界中的见思惑,历四向,证得相应的四种果位,入于无学位,所作事已办,更不受后有,修到这个地步,就达到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了。在声闻的四种果位中,前面三种,称为有学,他的意思是还需要向前进趋修学。第四阿罗汉果,称为无学果位,是说学道已经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这个说法,只是限于小乘声闻教而言的。

所谓缘觉,原为辟支迦佛陀,略称为辟支佛,旧的译法叫缘觉,新的译法叫独觉。依据天台的教义而说,缘觉和独觉的意义是不同的。其中有一类修行人,闻听佛讲说十二因缘的道理,因此而觉悟者,称为缘觉。

另外一类修行人,他是生在无佛之世,无从得闻佛法,但是凭着他宿世修学的道力,能够在一切诸法生灭现象的演变当中,悟得世间所有法相的变化无常,在自心里不去理会这些虚妄变化的法相,从而断尽无明心想。或者身在山间林下,看见飞花落叶的外景,内心能够用一念相应的慧力,豁然破除无明者,都是独觉。

现在我们来学习菩萨大乘的知识。声闻缘觉这二乘修行人,生起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以这样的发心因缘,就进入了大乘菩萨位。既然自己已经发了这样的心,就必须配以相应的实际的行动,才能完成自利利他的事业。而要证佛果,其中修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

梵语所说的波罗蜜,或波罗蜜多,翻译成我们的语义,叫做到彼岸。大乘修行菩萨,乘着大行之船,能够由生死苦恼紧紧缠缚的尘劳此岸,度到涅磐寂静的常乐我净的解脱彼岸,故而名为到彼岸。因此这个六波罗蜜,又名叫六度。

所谓的菩萨,有出家在家的分别。比如文殊菩萨,就是出家菩萨。维摩诘居士,就是在家菩萨。

又在三贤位,还没有登入法性理地,常常因为惑业缠缚的缘故,常常承受三界之内的分段生死,象这样的菩萨,叫做生死肉身菩萨。

另一方面,在十圣位,既已证入无生法性,舍离三界之内的分段生死,只限于承受不思议变易生死,象这样的菩萨,叫做法性生身菩萨。

这个法性生身菩萨,起码要证入十地中的初地,才算刚刚入围。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只能算是发心修行大乘的生死肉身菩萨,说其名为菩萨称号,究其实际功德乃是凡夫俗子,而不是法性生身菩萨。明白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认清实际情况,把自己定在实际的位置上,而克服盲目狂妄盲目乐观的心理。

大乘菩萨,通过广修六度万行,福慧双修,以福力资助慧力,最后证入如来果地。现在说明一下,以福力资助慧力的道理。我们一切众生,都是颠倒的佛,我们本来都有佛性智慧,这个佛性智慧,就好比是植物的种子。我们这些受世间的有为因缘法控制的凡人,要想回转过来证得道果,就需要外缘的援助,才能成就。就象植物的种子,虽然这个种子具备生根发芽的内在因素,如果没有适合的土壤,以及适合的水分养料,没有适合的温度,如果缺少了这些外缘的帮助,缺乏了这些良好的外在性因素的支持,这个种子依然不能生根发芽。

所以佛在经典中,一再的教导我们,要止恶,要行善,要培福德,他的实际道理就是在于这个地方。他实际上是在宣明因果,所谓善因善德,获得善果善报。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听从大悲的佛陀的深心教诲,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如此,则自他兼利。

我们通过福慧双修,修行大乘菩萨道,最后成就无上正觉,得入佛乘。佛乘的一真妙觉境界,不可思议,所谓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现在我们只是借助语言,勉强的说一说。

唯一的佛乘之实相境界,所谓身心寂灭,平等本际,一道清净,入佛大觉性海。一真实相,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一字不立,何来大小三乘及与佛乘分别之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相即,法界圆融。无量寿佛,一体常恒,本无过去现在未来。无量佛光,遍满法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唯一真如,一真圆照,一切皆如,绝待圆融,消泯一切相对法相。虚空粉碎,大地垂沉,觅世界时空之一纤毫而不可得。一花一叶,悉放如来宝光。山水溪声,无非佛音妙畅。妙观自在,尽法界于一念。妙行自在,随心隐显而成诸佛事。一切诸法,自是法住法位,一切皆如,如是体如是用,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如是果,既本无生,何来有灭。

现在来总说一下。小乘修道的阶位,仅仅以阿罗汉或者辟支佛为终点,阿罗汉已经称为无学。但是,大乘所标明的阶位,则是以佛为终点,等觉及以下的,都是属于有学,只有佛才是无学。大乘菩萨从凡成圣的整个修行过程,立五十二位,就是从十信开始,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这三贤仅仅算是资粮位。其中的十地,称为十圣,这个才是修习位。在三贤和十圣的中间,还要经过四加行,以之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这四加行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现在,我们转入天台智者大师的六即佛知识,来进行学习。智者大师,建立六即佛的意义,由此显示从凡夫修行开始,一步一步的,一直上升到达佛果的阶梯位次。修学的人,若是知道虽然分为六个阶位,然而这六个阶次,都是即之于佛,就不致于自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退曲之心。

若是知道我们虽然都即之于佛,而在凡夫的烦恼缠缚之中,又实际上是六个阶位有高下不同的差别,则不致于自己妄自抬高自己,因而产生增上慢心。从此把自己定在实际的阶位上,努力修持,由第一即,循序渐进,依照次序上升到达第六即,而万行都获得圆满。下面分别逐一解说。

第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然不停的轮回六道,常常处在尘劳烦恼之中,一切心理思想,以及一切见闻觉知等等知识,总是与真心自性的觉明相背,然而这个心性的觉明功德,仍然是人人都有,个个具足,故而名为理即佛。

现在,我顺便说明一下,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的意思。这个道理很不好懂,我打比方来说明。对于佛来说,他的觉知,是背尘合觉的。就象照镜子,佛的脸面是正对着朝向镜子的,所以他不但能看见镜子,而且能够把自己的一身上下看得清清楚楚。而对于我们这些缠缚在无明当中的凡人来说,我们的觉知,是背觉合尘的。就象我们用身体的背面,朝向镜子,所以我们的眼睛,不但看不到镜子,而且一点都看不到自己的实况。

第二,名字即佛。我们这些凡夫的学子,或者从善知识那里,或者从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的佛性,通过名字这个相,明白他说明的义理,从中通达了解,知道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众生,都可成佛。从名相中,理会得其中的意思,豁然有悟,故而称为名字即佛。

第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进一步的依教修观,知一切法都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而名叫观行即佛。

第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的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这个位上的修行人,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然未能真悟实证,而对于佛理的认识,依稀仿佛,有如真实证得的觉悟,故而名叫相似即佛。

第五,分证即佛。这是对于十信后心,实际勘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进入初住,而在实际上证入法身,从此成为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直至等觉,共经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无明,故而名叫分证即佛。

第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到此地步,则惑心净尽,真觉纯明,彻底圆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契入妙觉之位,而究竟成佛,故而名叫究竟即佛。

六即佛的实质意义,实际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在事相的修行程序上的展开式具体说明。所以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忘了智者大师一片苦心和悲心,处处都在把我们朝一个大宝所里导引。这个大宝所是什么呢?大家自己好好去想。

这里再简单总说一下。第一,理即佛,这是处在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的情况,又名铁轮位。

第二,名字即佛,这是处在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的情况,又名铜轮位。

第三,观行即佛,这是五品弟子位,称为外凡位,又名银轮位。

第四,相似即佛,这是十信位,称为内凡位,又名金轮位。

第五,分证即佛,从十住位,至等觉位,称为菩萨位,又名琉璃轮位。

第六,究竟即佛,这是妙觉位,称为佛位,又名摩尼轮位。

南岳慧思大师,示证铁轮位。智者大师,示证五品位。这两个大师的实证地位,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实在是没有能力测知他的高深程度。这两个大师在临终之际,自己垂示自己的修证地位,无非是要让我们明白,这个断惑证真,修行证果的事情,实在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我们一般的学佛之人,谁又能超过这两位大师呢?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定在正确的阶梯位置上,选择适合的修行方法,才有希望今生成就了生脱死。

学习这个关于实修的阶梯位次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懂得以后的知识,我们讲到哪里来了,就明白这是属于哪一个对应的阶次。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只有学习了这个修行的程序阶次知识,才能明白自己到底处在哪一个实际的位置上,把自己的实际位置定好,把自己的修行思想摆正,不致于身在黑暗的夜里,夜郎自大,克服自己在实际修行上的盲目性。这也是末学在这里,说了这么多的内容,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真正的重要的目的。

我们现在来学习佛法的法运的知识。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法,在我们这个世间的法运,从总的来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正法时期,第二像法时期,第三末法时期。

这三个时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教行证这三个方面。所谓教,就是佛说的教法。所谓行,就是佛的弟子们按照佛的教法去修行。所谓证,就是佛弟子经过亲修实证而证得道果。

从大致的主流来说,正法时期,有教法,有修行,有实证。像法时期,有教法,有修行,却少有证果。末法时期,有教法,无修行,要是说证果的人,真是很难说啊!我们这个末法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这当真是我们这个时候的真实写照,一点不假。

所以,正处于末法时期的我们这些学佛人,一定要重视实际修行这个问题呀!我们要想了脱生死,只有真实修行才能成功啊!千万不可一天到晚谈空话说大话,即使在百忙之中,也要挤出一些时间来好好念佛。平时注意注重实际修行,即使遭遇猝然情况也不怕,将来往生时才有把握,这是末学对大家的诚恳劝告。

从下一次开始,我们就转入佛经原典的学习,第一个是学习华严时的华严经。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在这里,我向大家说明一个事情,慈悲满怀的妙居士,看到学佛的不良状况,于是心忧众生,向末学提议,直接系统化的讲习佛经,并希望我来做这个事情。我这个人心头简单,听到这个提议,好象颇合自己的想法,就不自量力,也没有好好想想自己这个对佛法半生不熟的,只有向佛祖不断讨法乳吃才能苟且延命的人,在没有考虑清楚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个巨务的情况下,就草率的把这个巨务接了下来。既然如此了,不管怎么样,也得厚着脸皮干下去,在鲁班面前搬门弄斧。这就是由妙居士发大悲心,所缘起的此事的来由。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完成。当然,末学只能从其中选择一些佛经出来共同学习。我准备采用叙义式说明式提要式的方法,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他们。

由于个人智识的限制,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会产生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谅解,并请大家提出来以便末学修正。今后,我就主要依据前面所说的智者大师的五时判教,和大家一起,共同系统化的学习佛经言教。

在这里,末学向大家说明一下,由于乾隆大藏经中的经文的分类,与智者大师的五时判教法并不完全一致,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同时也为了查找的方便,我只是大致按照五时分教的思路,来对经文作出安排,而与智者大师所说的五时分教中的经文并不完全相同。这个五时佛经串讲,我所作出的安排顺序如下:
华严时:大乘华严部;
阿含时:小乘阿含部,小乘单译经;
方等时:大乘宝积部,大乘大集部,大乘单译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般若时:大乘般若部;
法华涅磐时: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大乘涅磐部。
今后,我就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学习以及相应的命名方法。

另外,末学所采用的经文的来源,取自慈悲的摩尼宝珠师兄上传的乾隆大藏经,他的网址是http://www.qldzj.com.cn/。由于摩尼宝珠师兄上传的佛经,还在校对阶段,而末学没有原本核对,所以引用的地方可能有错误,请大家注意一下。如果发现了其中的错误,可以告诉我。还可以告诉摩尼师兄,让他改正过来。

对于所选择出来学习的文章,如果是短篇的,我就把他整个提出来。对于中篇和长篇的,只是选择列出其中重点讲述的部分。在这里向大家作个说明。希望大家去仔细的阅读原本的全部经文,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习。

请大家和我一起,把我们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与一切众生结佛缘,愿一切众生都种佛缘,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把我们的学习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来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以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五时佛经串讲       华严经)(五明学佛网:五时佛经串讲       华严经)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潘桂明教授: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新华严经论》札记 

 明一法师:《华严经》中“不可说” 

 杨维中教授:论《华严经·十地品》的佛学思想及其对中国佛学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 

 杨维中教授:《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九 十地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八 十地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七 十地 

 杨维中教授: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