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慧法师对修行人的开示


   日期:2010/3/5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慧法师对修行人的开示】(认证版)

前 言
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所讲《修行人的支点》,《烦恼与菩提》,《证悟为本》是根据录音整理。现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勘,不影响开示内容原义。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时,以此为准。

敬请诸位法友同仁涵谅。

特此说明!

智慈愧拜

佛历二五五三年七月
西历二零零九年九月



《修行人的支点》


诸位仁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居士当中,有一位发心要剃度出家,今天为她剃度出家结法缘,随宜讲一讲佛法,题目是《修行人的支点》。

一提到“支点”,我们就想到杠杆。没有杠杆,不会存在支点。杠杆的作用是四两拨千斤,力量的关键在于支点。什么是杠杆?一切学佛人的修持方法都属于杠杆。各位修行人都有自己的法门,都按自己的方式、方法去修行。杠杆要想发挥作用一定离不开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每日的静坐,在佛法杠杆力的作用下,把我们身体的业障和无量劫来重于须弥的业障山撬动,扔到智慧海里化掉。所以,佛法杠杆的作用来源于支点,支点作用来源于身体,用身体作支点,才能把业障山撬动,扔到智慧海里去。

佛法是外来的杠杆,身体是内在的支点;业障也在身体之内运行,表现为命运。静坐是我们修行的支点,离开支点的杠杆,根本就不会再起作用。一些人只诵经、念佛,没有静坐的功夫,最后往生没把握。静坐没有佛法作为导航不行,虽然一些外道也坐,但他们没有佛法作为导航,没有戒律作保证。没有佛法这个杠杆,支点的作用就失去了。所以,杠杆力离不开支点,支点力也离不开杠杆。

佛住世时,提倡静坐念佛,佛的弟子都静坐,不论学净土、学禅、学密等,都以静坐为基础。在《维摩诘所说经》上说宴坐,那个时代人非常精进,用斋或住山林、树下都不舍静坐。现在的一些出家人与在家人知道静坐修行好,也想静坐,但是担心静坐一段时间会着魔,不敢坐。静坐实在重要,一些人想修行却不懂方法,所以我讲一讲。现在,年纪大的法师特别是建国前出家的人不多,有传承的修行人更少,有些修行方法传承还不广泛。这里重点讲修行净土宗的,这个法门也有传承。可有些人怕着魔,把静坐这个重要的修行方法丢了。

这里说的魔境来自于三个方面:
一是仙儿(鬼秽)占身。这种人在没皈依佛门之前或没开始静坐前,身上就有仙,一静坐,容易出现魔境界,自己的身体自己说的不算,属于个业,仅占少数。身体强壮一点的被仙占身,自己觉得无所谓。有的静坐念佛一段时间,能把仙儿驱走,身体又归自己控制,不适应这些仙住体,属于静坐把心调好了。

二是出现幻觉不会处理。一些外道说天眼开了,看到这样、那样的景像,实际是大脑之想,静坐一段时间出现幻觉,属于五蕴炽盛。出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有定力,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不去理睬,就抓住一句佛号。念佛念六字洪名,学净土的,千万不能念四字,佛经上都是“南无佛”,四字不得度,必须带有“南无”二字。没有“南无”二字,念多少声四字洪名都是在脑中一闪而过,入不到我们的八识田里,被第七意识挡住了,四字洪名在脑子里不入心。在末法时代后五百世时,四字洪名才得度;现时,四字洪名只是结个法缘而已。所以,静坐念佛一定要念六字,出现什么幻觉也不要怕,不要想也不要追逐一些不真实的幻境。现在已经活着往生极乐世界而留形于世的人,可以念四字洪名。我们是吗?

三是不懂得修持方法。在静坐过程中,没有师父指导,现在的法师很少至心去教传承。下面简单讲一讲,什么情况下不宜静坐。

(一)、从天象上说,日食、月食时不宜静坐;
(二)、从天气上说,大雨雷电不宜静坐;
(三)、从时间上说,子时、午时不宜静坐(入定者除外),阴盛阳盛易伤大脑神经,外道人在这个时间去坐,学佛人在这时不宜静坐;
(四)、从人上说,身体过于疲劳不宜静坐,要休息一下再静坐;有身孕之人及身边有四眼人时不宜静坐;女人来月经时或这种人在身边时不宜静坐;
(五)、从环境上说,应避开动物。它们容易改变和影响周围的磁场,特别是现在流行养宠物,静坐念佛的人最好不养宠物,养了也要放别处去。这些注意事项,也适宜禅密等其它法门。

总之,静坐时,稳稳当当的,别着急;急不得、慢不得。同时,一定要记住,不去理睬、追逐出现的幻境,也不要去妄想。现在的人停止一念很难,有的出现美景像、美女像;也有出现丑恶像等。随着各人不同心性,想美的来美的,容易被魔境牵着走。一些修行人求教问疑时,都提到这个问题。只要按照这些原则方法去行做,幻境自消,魔境自转。这些原则方法既来自实践,又来自师徒传承。

初行人,静坐很痛苦。静坐会有酸、麻、胀、痛之感,但这是开始。有的利根之人静坐到三十天,有的静坐到百天左右,就离不开静坐了,非常愿意去坐,到时候就想静坐,坐得非常好。一些修行人从静坐当中得到利益了,越静坐越愿意坐,在静坐中获得轻安,与初行人正好相反;到最后静坐不是苦差事,而是乐事、好事。

有人提出一个诸位比较关心的问题,怎么还有白衣讲法呢?佛住世时,称在家居士为白衣,有维摩诘居士说法。观世音菩萨经常示现居士身救护众生,故称白衣观音。古印度在家人多穿白衣,出家人衣有染色,故在家人讲法就称白衣讲法。有的人不懂,认为白衣讲法讲不出什么来,就加以轻视。听何人讲法不重要,能否讲出佛的真实法义才重要。拜何人为师不重要,师能传承何种了生脱死的方法才重要。佛入涅槃时,荼吡七日,香七日,而佛身外裹白布无损。一表俗谛,即末法时代,一些有证悟的修行人在世间。二表真谛,即教体不坏。所以,不要被幻象、假象所转,只要能讲出正法就可以。

末法时代, 讲法的法师根据听法者的根基不同,有讲正法的、像法的、末法的。我讲就讲佛教正法,因为诸位都修行多年,根基牢固。前一段有位僧人请人带给我二句话,欲试探我能否理解;即“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后来方知这二句话是古德所说,不是这位僧人所说。我一看这话有见谛,便给加上几句,便成了学佛数字歌,诸位可以欣赏一下。

一三佛乘界,二四智不全,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九九证空道,十十妙音传,百千常往返,万万道不全。

在那二句的基础上,又加了六句。这里的数字从一到万,从最小到最大,把数字和道联系起来。给诸位解释一下: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说的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第六意识是思维,第七意识是下意识(潜意识),可以称为魄元神的功用,即本能作用。这两个意识易被外界(顺境、逆境)所牵,被外界所转;这是六七因中转。因中转是因缘事;初学人无定力,凡夫更不用说,一定被转。五八果上圆,是说修行人空掉五蕴,超越五浊,第八阿赖耶识得到解脱,就必须证得果位,这话是证悟之语。所以,我加了几句。

“一三佛乘界”,唯一佛乘才能超越三界。唯一佛乘,别无余乘。声闻、缘觉智慧不全,佛乘为究竟,究竟才能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成就佛道;同时,也超越身体的三界;这是一三佛乘界。

“二四智不全”,指二乘人声闻,包括四果罗汉,四向缘觉,是智慧不足,是不明白宇宙人生真相,得少为足,于法界中的知见觉非常局限。所以,智慧只在色界或到达无色界就认为究竟,不发菩提心,不能成就自己的佛道,不能圆满自己的化身、法身,报身只能在毗卢遮那佛法性身之中享乐。只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才能成就自性佛净土。

“九九证空道”,第九识是自性,第八阿赖耶识为心识。当第九识证得空时,会出禅定三昧境界,禅定三昧观照想空、相空;但是,观察事物,观照三界,智慧有限。

“十十妙音传”,即见第十识,佛性空寂,才证得妙有。佛教讲十,发十种心,到这时十地菩萨有成佛的妙音,佛性现前,成就佛道。

“百千常往返,万万道不全。”这时,再百千次往返于三界,干什么?度人。观世音菩萨百千次往返,但不是报身往返,而是化身。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已八千次往返娑婆世界,也是化身。每尊佛、菩萨都是百千次往返,践行愿力,万度万行。万度无言,言语道断;万行无声,劫修苦乐;只见愿行,不见不行。但是,菩萨还有一念无明未破;即上报诸佛恩,下济众生苦。这些愿行完全来自于初始静坐念佛的功德,再有累劫善护增长。离开静坐念佛的基础,就无法修行三十七道品,就不会行入定境,就不会证声闻、缘觉果位,就不会证菩萨品位,更不会成佛坐道场。

通过“学佛数字歌”,给诸位讲静坐的重要。为什么重要,由于它关系到人身体的转化。我们现在这个身体除身体内有神识以外,还有七魄住体,人往往不知道这七魄。其中心、肝、脾、胃、肾五个器官内有元神住体,构成五魄。这五魄能使心、肝、脾、胃、肾各依功能正常运转。另外那两魄,一是生殖系统;二是意根。这两魄对于修行人的身体特别重要,必须把它转化。怎么转化,从静坐开始;离开静坐转化不了。转化身体,不能离开七魄。皇宫里的太监,属于六根不全,体内不能产生那种物质,那种物质不转化,其它魄要转化免谈。只有把性根产生的物质,通过静坐转化,才能使身体的能量不散失,把身体转变,增加体内的宇宙能量,打通气脉。道家讲这是“脱胎换骨”;佛教说在此基础上,要修“四加行”。如此修行,七、八十岁的人身体奇软,精神饱满,皮肤细嫩,精力十足,干活不累。特别是修密的,如达摩祖师禅密双修,能活一百五十岁。为什么?生命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随时可以随意往生。除此以外,第八阿赖耶识出离这个肉体时,若佛菩萨不来接引,也往生不了。我见过一位辟支佛,离开肉体后,什么都会念却往生不了。为什么?佛菩萨不来接引走不了,到那(娑婆世界的边境线)会被天神给挡回来。现在世间存在的仙类(鬼秽)等都能离体,它们有的到庙上、道场里,也什么都会念;包括魔类等,人会念的它们也会念。为什么不能往生?因为功德不够,没有佛菩萨接引。人修行把身体七魄转化,产生神识净念;还必须积功累德,才有把握往生。即使有人不去往生(有愿力度众生,如藏密的灵童转世),再投生人身不迷,照样出家修行,继续积功累德。

以支点修行能转化人的身体,转变魄元神功能,使修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这些的目的是,告诉诸位只有利用好支点,速证道果后才能为师、才能坐道场、才能真正弘法利生。不管出家、在家都是如此。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什么?真理。佛法是绝对真理,什么是真理?最朴素的、最现实的,通过修行人人都能证得的,就是真理。高高在上的繁琐理论,无法达到了义的究竟道果,不是绝对真理。真理就像太阳东升西落,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那么简单真实;即大道从简,大智没有极限。今天有静坐的开始,将来就有身体转化的那天。空说佛法是表皮,唯有禅行入极里。禅行哪里来,禅行的一切来源于静坐;所以,要学会利用支点。

为什么人可以修行成道,神鬼要转人身修行?山神、土地都很厉害,他们有神力,但而无肉体支点,只能在虚空中掌管天地之事;即神活于天,人活于地。我们生活在现实当中,利用好支点是修行人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生活在幻想之中。有人常说,我可没有时间静坐。刚要有时间静坐时,黑白无常来了,有没有时间也得去,想去不想去也得去。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圣人,日日生活在真理之中,时刻享受在喜乐之中;而凡人日日生活在颠倒之中,时刻挣扎在无明烦恼之中,一分一秒,求不能止。天人也只知道天天享天福,而不愿去修行。

为什么教人静坐?希望人能利用支点,愿意去静坐,主动去静坐,人的潜能能够得以发挥。为什么被动静坐不行?我讲一个例子,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下班后她的三岁孩子在五楼喊她,正喊着,竟然一不小心从楼上倒栽了下来,紧急时刻,这位母亲快速跑过去接住了孩子,小孩毫发未伤。在场的很多人都纳闷,她怎么能瞬间跑那么快啊!在场的人就让她再跑,同样时间,同样距离,再能成功就奖励一万元。可是,试了多次也没成功。这就说明了人潜能力量的作用;危急时刻,母性的潜能刹那间发挥出来,达到了极点。

我们要利用静坐这个支点,用佛法杠杆撬起千斤重的人生,使千斤重的人生负担变得轻松些。身体转轻,心就清净,修行就容易入道。人活在世都为谋生,学佛人比不学佛人多了一条;即在谋生的同时,再加一条,谋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最大的谋永生,其它的都是短时谋生活。

静坐可以转化人的身体,但末法时代的人业报转重,一个淫字特别难办。若身体不转化,想转化淫习很难。若淫习不断,修道如蒸沙石成饭想,非是饭本。什么事大?生死事大。有人天天忙这、忙那,在色声香味触法中打转转,忘了生死事大,四、五十岁就死了,忙忙碌碌不知何处是家乡。我们应对自己负责,生死事大,应先忙了生脱死的事。不为此事忙的人不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吗?修行人证悟不同,境界不同,知见不同,讲法不同;但依佛法教化人启修戒行相同。很多学佛人不知如何修持;但洗澡一定都会,修持的顺序如同洗澡。

一要闻思佛法。闻思佛法就如事先准备好的洗澡用品。
二要静坐启修。静坐启修就如备足清水,洗澡必不可缺的条件。
三要持戒精进。持戒精进就如把水加热适身。有人刚开始静坐,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精进,就如有了清水,却不加热;不持戒,就如水过冷或过热不适身,洗澡效果肯定不好。
四要弃转习气。弃转习气就如水加热适身后再打一遍浴液,洗掉身上污垢;通过洗涤,身心清净。
五要修忏悔法。修忏悔法就如洗完澡要先穿内衣,内衣是遮丑的;表示一切丑行,只有忏悔才能转美。

知道了如何修持,重点就要利用好静坐这个支点,至心念佛。静坐念佛不仅是大脑思维在念,而要达到一心不乱,神识净念。神识离体后念念佛号不断,佛菩萨一来接引,立刻就走。

什么是出家?出生死之门为出家,了脱生死才是真正出家;否则,不是真出家。出家要到寺庙,寺庙也称伽蓝,翻译过来是清净地。寺庙是弘法利生的道场,也是出家人静坐念佛的道场。

什么是解脱?出家不就是为求解脱吗? 修道而成道,解开烦恼的绑缚,脱离六道生死之苦。成道必须依法修道,解脱来自于静坐修道。出俗世之家到清净地修道,最难逾越的门坎是放下执著;在家人也必须学会放下执著,是从心里放下执著。在家人放下执著不是离婚;离婚是放弃责任。在家人放下执著心的同时,不放弃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心。出俗家是在机缘成熟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志向坚固时,自然升起放下执著的念头,而作出大丈夫的选择,值得赞叹!出家与在家放下执著的相同点是,不思善,不思恶;放下情爱,放下恩惠;放下怨恨,放下毁侮。把好与坏等所有差别念头统统丢到一边去,这是放下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是不想昨天与明天。昨天的事已经发生,不可更改,放不下就是徒增烦恼。当下一声佛号,都摄自己的六根,解脱尽在当下一念心。不想明天,因为明天的事还没来,想了就是杞人忧天。众生轮转六趣,都在明天,都执著于明天。

第三是不听是非、不看是非、不想是非。这个世间充斥着各种是非,满脑子听这个说是非,听那个说是非;在家人说是非,出家人也说是非;说这个法门如何如何;那个法门怎样怎样。听是非是习气,愿意看别人过失,不看自己缺点。当人看是非的时候,人就起憎爱之心,一起憎爱差别心,就影响道业。人脑子里一想是非,就有因果,就有轮回。

第四是不说是非。说是非有因果报应,为佛戒止。出家人不说是非,僧团和合。在家人不说是非,家庭圆满,社会和谐。

这四个“放下”能帮助人发慈悲心,长智慧力。把这些都放下以后,好好去念佛,念到一定程度时,慈悲心升起,嗔恨心没了;智慧力增长,愚痴心没了。谁对你再不友好,也不起嗔恨;谁对你再友好,也不起爱见。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我们修行人的行为规范,不管出家、在家,天天去行,按十大愿王去做。十大愿王是行菩萨道六度万行的具体表现;具体包括: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人若天天按照这十条去行做,还有什么执著放不下吗?

愿心是自然升起,愿力是逐渐施行。往生极乐是愿,好好修行是愿,弘扬佛法是愿,将来度众生也是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大愿。所有愿升起的时候,都是大喜。有大喜就有大舍,有大舍就是真正的放下。真正放下的人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指得、失、苦、乐、称、讥、誉、毁世间八法)在家人应这样,出家人也应这样。别人赞叹几句,也别高兴,挖苦几句,也别上火。好能怎样,不好又能怎样?好与不好都不重要。“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需要有定力。定力来自于身心的清净念佛,身心清净来自于禅行;所以,静坐念佛才是修行人的支点。

最后,祝这位居士宏愿早成,道业辉煌。


讲于佛历二五五一年四月
西历2007年五月



《烦恼与菩提》


诸位仁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为什么讲烦恼,一些法师讲法,多要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听众有男众、有女众;但是,在修行上又能遇到。上次来的十多位修行人,多数问的也都是这个问题,可见它的重要。末法时代万人修行,一人得度。这里不包括密宗和禅宗行人,修密、修禅的人不是这样子。虽处末法,但禅修密行的人,多依传承,仍以正法精神修行,仍是十人修行,十人得度;如西藏一些密宗道场和内地一些禅密道场。那些地方每天参禅静坐十几个小时,行人心里没有末法,没有像法。末法指的是修行人不参禅、不静坐,少功德而求大果报,成功概率非常低。所以,佛说“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

在讲之前,我先提个问题,雨后的彩虹是圆的还是半圆的?我要用这个例子来讲一下烦恼与菩提。多数人的回答是半圆的,因为他们是从地面看彩虹;但在飞机上从上往下看,彩虹是圆的。由于观察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是圆半不同。有一位菩萨行人说,太阳最早落下的地方,往往也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最贫穷的人也最容易满足;最是末法的地方也最容易闻到正法。什么事都是相辅相成的,烦恼与菩提也是相依相伴的。我们只知道身体有烦恼的一半,而不知道身体有菩提的一半。

什么是烦恼?烦恼就是无明,无明即不知不觉的存在,冥冥之中的因果定律。一人一个性格,一人一种命运。不顺达时出现的种种麻烦,使自己的心情不好、烦躁;然后再用其它的烦恼代替这种烦恼,如吸毒、跳舞、赌博、娱乐等,用另外一种无明烦恼来取代当下的无明烦恼。表现为千差万别的性格,千差万别的习气,千差万别的命运。用佛法具体地说,“色、受、想、行、识”五蕴是,五蕴生五浊,这就是烦恼。

有烦恼不可怕,但要找到根源。找到根源在哪里,就容易找到拔出的办法。烦恼从哪里来?我们的身体是色,是物质的身体。受到声、香、味、触、法所牵引,而产生色想、受想、想想、行想、识想。色想与受想容易理解,这里不讲。想想即心里产生的无数念头想法,表现为人的气质;行想即由这些念头和想法长时期相续而形成的种种心理习惯、爱好,表现为人的性格;识想既有今生藏入,又有无量劫来积藏下来的种种习气,表现为人的品德。由五蕴想形成的种种习惯力很厉害;如有人说我学佛了,把烟戒了,可见到别人抽烟或敬烟,又忍不住了;再如爱赌博的人,有的财产输光,断指发誓不赌了,可遇到赌友一招呼或一进赌场,赌瘾又犯了;还有吸毒的人,进了几次戒毒所,出来一见到毒品受诱惑,又被习惯力引走了。习惯思维无形,却能控制有形身体。所以,才有“如是顺流背本己,生死苦海浩浮盈。”我们的身体从久远劫来,生生世世流转六趣,各种习气都装在八识田里,五毒俱全,有好有坏。遇到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就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好的习气是修善、学佛,也有的信仰天主,研修道家,各有因缘。重点说不良行为的表现,杀、盗、淫、妄。在内,习气表现为好酒、好色、贪财、贪名等,受烦恼控制;在外,表现为恩、怨、情、仇,受相有控制。从今生又追溯到无量劫生生世世,各种各类,所结恩、怨、情、仇。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里,装满这些贪、嗔、痴、慢、疑诸想,通过第七意识,折射到第六意识。特别是一个情字,往往是爱之深,恨之切;如男孩女孩找对象,都希望找最漂亮的,有的一旦找到了,烦恼也来了,相互猜疑,相互盯稍;一旦发现点什么情况,情爱立刻变为怨仇。在我见、我慢、我爱、我嗔的习惯力作用下,情况种种。有的人还跟自己过不去,受不了孤独、寂寞等。让他静一会,他都闹心。这些都是烦恼的来源。

现在世俗的烦恼我不去讲暂且不讲。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最深的障碍是什么?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在六尘里,触最难去掉,世俗上说就是淫,能给人暂时的快乐。所以,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是欲望,最深的障碍是淫习。
人可分为少、青、壮、老四个阶段,二十岁之前修行是童贞入道,这一年龄段的人少懂世事,易修但修的少。青年、壮年即二十岁至六十岁的修行人都会遇到这种烦恼,不好去除。那么,怎样转化去除呢?简单的说,静坐念佛,达到身心清净。烦恼的欲望总带有一种诱惑力。有人说女人是老虎,最可怕,那是因为定力不够而怕毁道力。欲望是身体的本能,再加上无量劫来的习气,思维是很难控制的。要把这个问题化解掉,就要转化身心,身心不空的人很难把这种烦恼习气去掉、了断。三果以下的人有漏,欲望是最大的漏。四果罗汉无漏,是无欲无求,诸漏已尽。修行人必须把这种漏习去掉,慈悲心生起,才能发菩提心。真正有修行的人,能把身体转化;真正有证悟的人,能把欲望空掉。不管男女,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达到身心齐空以后,都能做到。六十岁以上为老年人,是人老色衰。但还有习气,不论是出家、在家之人,只是欲望减弱了,有的梦里还有男欢女爱的事。有的在家人,几十年念佛吃素,都七十多岁了,又吃肉了,还得找小媳妇,名曰把丢失的时光补回来。

怎样从根本上把欲望去掉,断除这种烦恼呢?只有静坐禅行,用身心产生的另外一种禅乐来转化这种快乐。不转化只能是思维上的控制,如石头压草。只有证得身心清净,才能彻底转化。

《楞严经》云,修道人如不断淫,休想成道,“如蒸沙石成饭想,非是饭本。”为什么?淫这种习气,来自于身体本能。一是性根用;二是意根想。二者均为天生之魄功能的具体表现。利用天生之魄功能的反面才能转化身体,恢复童身,方可童贞入道。

怎样断除欲望这种烦恼?就是去静坐禅行,用身体证得法喜乐身。法喜禅乐是二六时中,常享快乐;证得法喜禅乐的人,宁愿死千百次,也不去淫乐一次,这种禅乐强于淫乐百千万倍。这时才知淫乐是真正的低级趣味,是人生最痛苦的苦本,才能彻底将其断除。而凡夫则执著于淫乐,淫为生死根本;淫心不断,尘劳难出。身体产生的法喜禅乐,从肌肉到骨骼、神经、脏器、肠道,每时每刻都处在法喜快乐当中。有法喜的人是什么境界,“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有证悟的人知道,如果没有达到法喜充满,没有代替的禅乐产生,即身了脱生死没有把握。因为,苦本拔不出来,烦恼不能彻底了断,往生时业障就来了。

怎样才能证得法喜充满?各宗各派有所不同,禅、密是通过静坐,走精、气、神、虚、无、妙有的路子。无就是空,任何烦恼都解决了。因为最大的烦恼解决了,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狂心顿歇。道家也走这条路子,只到了“气还虚”就停下来了。而佛教是虚还无,无还妙有。证得无就是空,由心空到性空,到达心空时一切烦恼迎刃而解。道家执著有,不能虚还无;无空阶段的因,就不能有往生极乐的果。不论哪种修行方法,都得在此基础上修四加行,每天最低静坐四个小时,长期坚持不间断,才能久禅必定,久定必空,久空生三昧,三昧生智慧,才能达到法喜境界。四加行有暖法、忍法、顶法、世间第一法。严格地说,要想修道必须修四加行。四加行的根本是静坐,若不静坐,光吃素、持咒等,证不得定,就没有禅和空。修行净土人的一心不乱离不开静坐,念佛三昧也离不开静坐,清朝前的大师往生时都念佛坐化。离开静坐没有定,离开四加行没有空。佛制是比丘、比丘尼用戒律约束,用念佛方法对治念头;闭关、住茅棚、修观想等,是强断念头。修禅、修密的人过午不食(修头陀行)有二点好处;一是胃上不空,气脉不通;二是饱暖思淫欲,烦恼就容易产生;过午不食再加上静坐,就容易转化。禅宗夜不倒单,很苦。但密宗该睡时倒头便睡,有不漏丹的方法。真正的修行人,哪宗哪派都要懂,哪宗哪派都不要对立,要相互借鉴。开始是一门深入,后来就要圆融无碍,密中有禅也有净。否则你的悟哪来的?守戒修行可成罗汉,持戒修行可成菩萨。密中有禅,禅中有净,修行方法上要相互沟通。各宗要相互参学,各取其长,共证菩提。在家人学禅、学密的肯定也有对治办法,一定是得到传承。这样的人家庭圆满,道业可成。有位八十岁的修行人,每天坐六个小时以上,对他来说,静坐不是苦,而是最大的快乐,同时也有不可说的境界。一旦法喜充满时,就是禅乐为食。八十岁的人过午不食,静坐六个小时以上,让他少坐一点,他都不干,把静坐视为最快乐的事情。所以,佛现结跏趺坐像。修行的人从这里开始,久行必产生法喜。佛也是由人修行成道的,佛再将法留传给后人。只有禅乐为食的人,由于法喜充满,才可坐上十几个小时。只有禅乐为食,法喜充满的人,才是念不退、行不退、道不退,其心坚固,多深的障碍,多大的烦恼都能转境,不改初衷。初行人有一点身体改变的,就抓住不放,由于有念不退、道不退,才有行不退,天天往西走,法喜充满。这样人往生时一定有舍利。密行人有的虹化,有的身体缩小等。证道的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舍利;如果没有舍利,哪来的法喜。有法喜后,当这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火化时,才有舍利。密行人也有剩下指甲、头发的;也有身体每隔一段时间缩小一点的;古德有到临终时缩小为一尺或半尺多高。现世之中,也有密行使身体缩小的人。虹化是人与宇宙相通,把身体的废气排掉,把宇宙中的能量吸收过来。有人一听说能量就以为是外道,不知是外道从佛教学去的。有证、有果必然有法喜,随着果位的提高,法喜逐渐增加。肌肉舒畅,关节、五脏、平滑肌、骨髓、骨头、大脑等出现无限的快乐。法喜充满的人,每天还去静坐,修行没有止境,静坐不空过。不同道次的人,有不同的法喜。正所谓:“头轮三十六,功到次第开。晕痛莫惊怖,飞到羽化台。不开无有乐,寒去春自来。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道家证得世间第一法,就有羽化境界。佛教中人是身心融入虚空,化入喜乐;走路如踏棉,行动如清风。修行人不要着急,寒去春自来,肯定能得道。道家修到世间第一法的人称真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算假人。只有佛教中人能超越世间第一法,得法喜的人必然知道,有道可成。报身佛是宇宙当中最幸福的人;化身佛示现世间,通过静坐与报身佛相通,必然也得到法喜快乐。有修行的人证得四果罗汉时都知道,只是证道不觉道,都不说道;都知用身体来修道,身体是真正喜乐福地。我讲的这些是什么?这就是菩提之路,这就是烦恼与菩提。淫乐转化即法喜,烦恼转化即菩堤;修行人戒行法修,可以转淫乐为法喜,转烦恼为菩堤。证得妙有的人就是菩萨境界,发菩提心的人继续修菩萨行,一定成就佛道。

有人问:您讲法时,经常讲道家一些事例,不怕被人误解吗?

我告诉诸位: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畏,觉者不迷。一切外道都是众生,古往今来有很多去除邪见、皈依佛教者。

有人问:众生平等,同样修行怎么有快有慢呢?

我告诉诸位:“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有一座寺院,在花岗岩雕成的佛像前,天天有人礼拜,而通往佛像的台阶石也出自同一山体。一天夜里,众台阶石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为什么踩着我们去拜你呢?雕成佛像的岩石说,你们才割四刀,我是千刀万刀才成佛像啊!这个故事说明,人与人的佛性相同,而根基不同,习气不同,快慢能相等吗!

有人问:为什么说不思善、不思恶呢?

我告诉诸位:
善人与恶人, 善事与恶事, 都是人生命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想忘掉恶人与恶事, 一定要连善人与善事一起忘掉, 修行才会重新开始。

听我师父讲过,先人往生时往往有一种迹象,一般人不知道。不分出家、在家,临终时至头三天,男、女二根回缩,回缩到腹腔,往生极乐必是这样,这是地狱根永断。

怎样能去掉烦恼?那就是做个平凡人。有钱人不能平凡,成天想着怎么赚更多钱;贪名的人时刻不能把平凡放在心上,他要的是名;爱利的人,让他做平凡人不容易,成天想着怎么不平凡。平常的人也时刻不能忘了不平凡,也梦想一日暴富,一朝成名。真正平凡的人什么样啊?拥有平凡的心态,通过静坐转化六根,不为六尘所利用,不为别人活着,不为明天活着,不为昨天活着,不为名、闻、利、养活着,不为别人的议论活着,只为自己的行道活着,只为当下一念心活着。花钱花得心安理得,贫穷贫得心安理得,只为自己的道业成就而心安理得。只有圣人能平凡,自命不凡的人放不下不平凡。如走钢丝的人,既要有坚固的执著力,又要分散过分的集中力;否则,必然掉下去;而手里拿根木棍就平安无事。这等于平凡人修道的坚固力最强,任何烦恼都不能阻碍这种坚固力;但也要适当放松身心,用唱赞等方式调节一下,防止出现紧了崩的情况。总之,修行既要争分夺秒,又要持之以恒;心净则自性众生净,自性众生净则自性佛国土净。最后,一定能到达彼岸。

(注:前文根据录音整理,整理中删减很多;借重校之机,增补刊出。特此注明!)

讲于佛历二五五一年四月
西历二零零七年五月


《证悟为本》


诸位仁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今天讲的题目是《证悟为本》。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因为证悟对修行人来说太重要了,是修行的根本。本就如水之源、树之根;水若离开源泉,无法汇成溪流河海;树若离开根部,不能吸取养分;修行人若离开证悟,就无法了生脱死,也不能弘法利生。


一天,一位住持长老见我说,“我怎么总觉得身体特别疲倦,做事力不从心;而你也五、六十岁,却精神饱满?”答案就一个,修持的方法不同,身体的转化也不同。这位主持长老没有静坐的功夫,而我却静坐几十年。静不静坐,区别很大。静坐能精化气,气还神。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无论出家、在家,人若感到老了,力不从心了,都是神不足的表现。静坐修行的人,七、八十岁照样精神饱满,神气十足。

证是通过修行佛法转化我们的身体,增长法益戒益,使我们的心证得不同道次;即声闻乘四果、缘觉四向、菩萨五十五品位等不同果位。悟是知、见、觉不同道次的不同智慧境界;即声闻知空相,缘觉见苦本,菩萨觉佛性。福慧是修行人证悟的根源,证悟是修行人功德的体现,证悟是修行人成佛道的必经之路。离开福慧之德本,就不能证悟,就不能证得相应的果位,就不能具足往生佛净土的因缘;若想成就道业,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具足福慧因缘,找到心源的本来面目,才能了生脱死、弘法利生。这就是证,就是悟。

我讲《维摩诘所说经》时,由于这部经是随机选定的,既没有事先读诵,更没有时间准备讲稿,按经文顺序讲到了“宴坐”这个法句。从字义上理解,是出家人用斋时的坐姿。可是,当日休息后,入定观察时明白了,按文字表面去理解差了,没能说出佛法之本义。笫二天继续讲解时发现,这部经后面有对“宴坐”法义的解释,与我悟得法理相同。“宴坐”是指佛住世时,诸弟子正法修行的一种精神,用斋时结跏趺坐,精进到了这种程度。所以,以文解义释解不了佛法,而且把佛法本义给讲偏了。我们没有活在那个时代,那个时候的人也不可能活到现在;即使有几位留形于世的佛弟子,也只能于定中相知,无法面对面交谈。法师释解佛经,只有有证悟的人,才能证道悟理,把佛法讲到原来的法义上去;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讲法论理,皆合经义。只有有证悟的人,才能穿越时空局限,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启正道之门。证悟来自于禅定,禅定来自于静坐。所以,静坐是修行人的支点,证悟是修行人的根本。

经常有人问,学佛人为什么要修行?谁都会回答,修行是为了生脱死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再往下问,如何才能达到目的地?有人会说,修禅、净、密等或守戒、持戒等。但这些只是说了路标和路径,没有说具体怎么走。再通俗一点说,若问农民为什么要种地?答案无非是种地为了粮食丰收。怎么才能丰收?要有好地、好肥、种子、种植技术、光合作用等。而就单株而言,有了上述条件后,最重要的是这颗庄稼的根,只有根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株等作用;若离开庄稼的根,一切无从谈起。用此比喻说明,静坐念佛是修行人的根,有证有悟是修行人的本。

诸位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雪山静坐了六年,接受牧羊女的供养后,又静坐了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众生皆有佛性”。这里示现什么?我给诸位展开讲一讲:


第一,释迦牟尼佛通过静坐,示现小乘人如何了断八苦。告诉所有声闻乘弟子:若不能静坐,就不能了脱生死;若不能静坐,就不能成就佛道;只有依法修行,才能成就道业。所以,佛的众弟子才精进到用斋、睡觉都静坐等。在即身成就道业上,佛示现也不能例外;若不走小乘人的路子,在没有通达佛的境界之前,人的身体就不能感悟到小乘人的这些境界,就说不出让小乘人明白的佛法。佛给我们做了示范,没有因为自己是佛就不去静坐。如果佛不示现静坐修行,看佛不坐,你也不坐,我也不坐,都不静坐修行;那我们永远不会有成就的一天。因此,佛示现雪山静坐六年,就是亲自做表率,亲自演绎声闻的修行方法。


第二,独处山林静坐,观想六根、六尘、六入、十二因缘和十八界;这就是演绎缘觉的修行方法;只有经历修证过程,才能说出辟支佛境界的法来。


第三,接受牧羊女的供养,这就是菩萨乘。怎么能看出是菩萨乘?小乘根基的五比丘一看佛接受供养,认为佛不能吃苦、不能成道,离佛而去。而佛照样接受供养,恢复体力;照样坐在菩提树下,示现破魔证菩提。小乘根基的人不理解原义,都忽略这一细节。这是佛在示现一个菩萨和众生的关系。佛这样示现就是告诉我们:菩萨离不开众生,佛都离不开众生,菩萨行人能离开众生吗?由于接受众生的供养,让众生有种福田的机会。众生供养修行人,修行人不舍离众生,乘愿回来济度众生,这不正是菩萨的慈悲行愿吗?我告诉诸位,一个乘愿再来的菩萨,到这个世间弘法,不管是化身成就,还是报身成就,不论出家还是在家,都是从小沙弥或最基础的事做起,都从身心修行而起;包括维摩诘居士,自己亲身证悟过,才能给他人说法。否则我们一个肉体,没有体悟、证悟到声闻、缘觉的境界,能讲出他们的境界来吗?讲不出他们的境界,怎么带领他们修行?弟子若提出问题,光从书本找佛法,讲不出证悟境界的法义,讲不出体悟感知的法理,弟子能信服吗?只有通过肉体行入,在定中观察才知觉,才能像释迦牟尼佛证悟的诸境界一样,回过头看,另一番景象。就像看彩虹,从飞机上看彩虹是圆的,在地面上看彩虹是半圆的。

第四,示现唯一佛乘,别无余乘。佛示现菩提树下破魔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证明别的乘都不究竟。

我讲的这四层意思经书上没有记载,一些小乘人理解不了,一些菩萨行人理解却不愿说破。只有讲法过程中,我们可以回顾,佛为什么示现破魔军、唯一佛乘。声闻、缘觉智慧不足,菩萨有一念无明未破,只有成佛才能彻底外破魔军,内破心魔。在世间,佛道是怎么成就的?示现苦行六年证得的。我讲这个世界上,菩萨行人修的是苦乐法,菩萨行人是乘愿再来之人;其他人修的是生灭法,了生脱死之法。同样是人,为什么行不同的法?法本身没有区别,有区别的是人心。菩萨行人已经证悟到那个境界了,你我还没有证悟到那个品位菩萨的境界,还没有解决生死的问题,就没有能力去修苦乐法;所以要先修生灭法。

众所周知,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选择菩提树而不是其它树?学佛人既修持佛法,又要知道一些常识。菩提树生长于印度,自身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菩提树独木成林。一颗树就像一片林,枝叶特别茂盛;象征一个人可以修行成就。

二是菩提树冠大如伞。可以独自遮风挡雨,独撑一片天地;象征佛智慧广大圆满。

三是菩提树下寸草不生。“寸草”就是烦恼;寸草不生,象征自性一丝烦恼都没有。

所以修行人要有慎独精神,真理在少数人手里,不要轻意随众;要知道寻善知识,然后依法戒行, 证得自心智慧,去掉自心烦恼. 如同菩提树一样,独木成林,智慧具足,无有烦恼。

我再问诸位一个问题,佛观星悟道,都证悟到什么了?这个经书上有记载,“众生皆有佛性”。除了“众生皆有佛性”,很多人讲不出更多来。从法相上这么说, 也非常准确。但是,从法体上说,佛在菩提树下示现证菩提之后,除了证悟“众生皆有佛性”境界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含法要。实际上佛接通了示现之化身,与法性身之间的智慧流,通达了宇宙的智慧,这才是佛真正证悟的境界。打个比方,没插电源的电视机,是电视机,却实现不了自身具有的功能;通电了,没调好频道也不行;接上电源,调好频道,这些条件都具足时,才能播放出节目来。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发了四十八大愿。是谁发的愿?那是法藏比丘报身所发,不是化身所发;然后化身又按报身的愿力去行做,化身与报身的智慧流对应上了。所以,化身佛与报身佛虽有区别,但愿力是一样的。化身与报身愿力的合一,实际就是化身佛与报身佛与法身佛功德的合一,享受报身佛的法喜和神通。

化身是报身的妙用。报身可以不动,十方分身即化身去实现报身的愿力。报身是功德的享用,用现在的话讲,成佛就是为了享用。你修、我修、他修,我们修行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脱生死不再受苦,更为终有一天获法喜充满!成佛是享用宇宙中最大的快乐,无法比拟的快乐,究竟的快乐,永恒的快乐。诸佛既得自在,又有享用。人为了苦而学佛修道,菩萨知觉享用才学佛成佛。要不然学佛时天天受苦、受罪,成佛了再回头度众生,继续受苦,那谁还学佛修道啊?现在的苦行,跟成佛时享用的快乐相比,太值得了。法身是报身愿力的实用;光有报身,没有法性身也不行,托不起享用的范围。要享用得有个地方去享用,愿力成就的就是这个地方,即娑婆世界。法性身是化身智慧的源泉。为什么佛有这么大的智慧?因为法性身已经成就。刚才讲了化身、报身、法身相互关系,这才是佛真正证悟的智慧。

刚才讲“证”,现在讲“悟”。一方面,悟是化身通达了法身所入娑婆世界的无碍智慧。整个娑婆世界都是佛的法性身,化身佛的智慧没有不通达的,小到一个众生的业识,大到哪尊菩萨怎么成就,广到无量众生起心动念,深到无量劫前至无量劫后,佛全部通达无碍。而且佛愿能够造化宇宙,十方佛国土任由往来。这就是功德妙用,若无功德就根本不能示现妙有。为什么证悟是本呢?佛若不能证悟功德圆满,一切妙用免谈;只有亲自证道悟理,才能如此。佛悟是化身圆融法性;化身佛若不能圆融法性,四十九年三百余会说出的法就不圆融。可能这部经这么说法,那部经又那么说法,前后对应不上;又可能言多语失。所以,佛有智慧通达无碍,才有佛说法圆融无碍。有人问,你能不能讲法一个字不错,一句话不错?我说,我不能,因为我不是佛、我不是圣人,谁批评我或说我讲的不好,知见不同,非常正确,我没那个境界,只有佛说才能法圆融无碍。另一方面,化身佛悟的是报身佛的愿力。佛如果不能苦坐六年,就悟不到这些境界。佛通过静坐进入禅定三昧,智慧妙观照法性圆融,通达报身卢舍那佛因地修行时所发大愿,如何化度六趣二十五有众生;通达过去、现在、未来的如来法藏;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众生的因缘。这不就是真正悟的内含吗?“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外在的法相义理;报身卢舍那佛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一定能实现。愿力的实现,是为一大因缘故,示现世间而出世间,让众生入佛知见、行佛知见、证佛知见。报身卢舍那佛的愿力,成就了法性毗卢遮那佛的国土。报身佛的佛国土非常庄严、非常清净,都是十地菩萨围绕。佛通达了往昔因地所发愿力,不能舍弃有缘众生;佛往昔对所化度的众生有恩,我们也与佛有缘,才感召佛驾慈航愿度。怎么化度众生?化身佛依法化度,无缘不度。这才是真正内在的法体实质,这才是佛真正悟得的境界。


对佛而言,证悟是本。我们学佛人,也应以证悟为本,成就各自的道业。佛住世时,正法修行,十人修行,十人得度。从因缘上看,那时的人善业重。而从世间实相上看,那时的人文化程度不高,非常纯朴善良,见到佛放无量光、神通自在等,就心生尊重。佛说诸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众弟子就丝毫不怀疑。佛传诸修行法门,众弟子无分别想,各自精进行做。佛制戒说戒,众弟子就守戒持戒。众弟子肯于苦行,都摄六根,证得无漏。在家二众也多依正法修行,得度者也非常多。达摩祖师处于正法时代,修行人也多依正法精神修行。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在少林寺的蚩尤洞(今达摩洞)面壁九年,静坐的像印到石头里去,若没有神通力印不进去,若没有定力也印不进去。若让谁不吃不喝,又闷又冷地静坐九个小时,早就跑了,更别说一坐九年。定力来自于基础的长期静坐,得禅定三昧后有证悟境界,有法喜充满。禅定三昧于弹指一挥间可得,几年或几劫的时间也于弹指一挥间得过。法华会上离席的五千人,修行也是有体悟的。只不过智慧不足,认为度众生,不关他的事,谁愿意度谁度,他只度他自己。这不就是难发菩提心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是小乘人的境界。

末法时代,弘法就要弘传正法或大乘之法。因为像法和末法时代不用正法精神修行,谁也不能了脱生死,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不用正法精神修行,只种善根,即生达不到往生的目的。想往生就离不开依正法精神修行,佛示现成佛不例外,菩萨乘愿再来不例外,任何修行人都不能例外。但是,当下一些法师讲法,就挑众生愿意听的讲。众生愿意听什么,他就讲什么;所以,倍受欢迎。众生喜欢简单的,越简单、越省力、果报越大就越好。这样的“受欢迎之法”,存于世间的时间很长。但学这些法的多是初学之人或根基尚浅之人,末法时代后五百世就是这样。真正弘法的人,在现在这个时代讲正法不受欢迎;以后弘法的人讲正法也不受欢迎。受不受欢迎事小,误不误人事大。真正弘法的人,在世一天就要弘传正法一天。否则,不说出佛法真相来,误众生慧命;越少人得度,佛法要越早灭度。

一些法师讲法时,若有知见不同者提点意见,就心生不快;认为对自己横加批评的一定是魔,说佛住世时都遭魔难等,其实大可不必。怎么来理解这个问题?应该说证悟不同,所要度的众生不同。不要去分别、研究谁批评的对或不对;因为讲的不是你法、我法,而是佛法,有道理可以借鉴,无道理也要包容。听法的对象不同,讲法也不同。所讲的法,是给初学人听的;修禅、修密的同道高仁,也不要去批评法师,要心平气和,互相鼓励,互相包容,这样才能弘传佛法。另外,不要把这些听法的人封闭起来,修了这一法门,别的佛法听都不听了,其他佛经看都不看了。我奉劝诸位,哪位法师讲大乘佛法都要听,相互吸收戒益法益。如有的人,认为肉好吃,就天天吃肉,别的都不吃了,这能行吗?再如有的人,天天只吃一种素食,别的什么食物也不吃,会缺乏营养。所以,只要能吃的,水果、蔬菜、真菌、粉条、各种粮食等都尝一尝,什么滋味都有,这样才构成丰富的营养。佛法也如此,什么法门都要去修学,多知道一些法要,在修行的时候,只要不改变初衷,还是一门深入。学佛人,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人说,“我不听在家人讲法”;也有人说,“出家人都是有魔难才出的家,魔子魔民多住伽蓝等。”这样,出家人看不起在家人;在家人瞧不上出家人,怎么能行呢?学佛人要广学、博学;哪宗哪派都要相互包容、交流,别只听这位法师讲法,不听那位法师讲法,知见太单一。单一的后果是什么?如一颗庄稼经不起风吹,等于一位修行人遇到状况不能对治。

另外,佛法不是随便讲的,没证悟到“人、法二空”的人,一定要负因果。出家人,对于社会上的人与事最好不予评论,不谈是非。在家的修行人,最好也只讲修行、讲证悟、讲佛法,不是佛法不介入。不明真相有因果跟着;他说对,不介入;他说错,也不介入。学佛的人,不被恩、怨、情、仇而转化自己,有句“六七因中转”,确确实实容易被转,而不是不容易被转。修行人有证悟的时候,才能弘扬正法,不误人的正听、正行、正知、正见、正觉。有证悟的人说出一些境界,要相互参悟、相互提高。在我这里不谈任何一位法师讲的对或不对,只谈那位法师讲的知见不同、证悟不同、对象不同,讲法不同、根基不同等。佛住世时说,一定要根据众生的根基讲不同的法,维摩诘居士也是这样;没有证悟,不知道人的根基是什么样,会误人;有的人小乘根基,给他讲大乘法,会摧毁其信念心;对大乘根基的人,若讲小乘法,会给人讲跑了。所以,讲佛法的人,一定要修行有证悟境界。有证悟境界的人,才能弘传佛的正知、正见、正行,把佛法代代弘传下去。

在正法时代,出家人证悟的多,随佛修行的人多得证悟。一千二百比丘都得证悟,他们各自带的弟子容易接受正法;所以,正法住世一千年。到了像法时代,修行有证悟的人就少了;由于证悟的人少了,说服力就差;说服力差,就都去做功德;就逐渐把佛法变成了一种形式、摆设、爱好、信仰、宗教。到了末法时代,证悟的人就更少了,都快凤毛麟角了。在末法时代,众生的心就是末法。让谁修行多付出一点,谁都不愿意;若遇到一点困难,就转弯了。天天看的、想的、吃的、用的都是末法,分明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利见,对待佛法,对待修行。有居士想把《创建世界和平日倡议书》张贴到寺庙;拿到这座庙,寺中人说“别贴了,我们还不知道吃素?”拿到那座庙,僧众也说“别贴了,没什么用”。这恰恰是行菩萨道的人所倡导,是发菩提心的具体体现。有的在家人拿到了一看,说这个倡议书太好了,我们家到那天肯定不买肉了,吃素食。说明此倡议书非常重要,广结善缘,减少杀业。

我曾讲过什么是真僧。佛是法界真僧,三宝一体;菩萨是法界真僧,而不是看到的表象。如观世音菩萨化现乞婆像,同样是真僧。有人说弥勒菩萨不是真僧;弥勒菩萨久远劫来早已成佛,为度众生现布袋和尚像,示现学佛人的乐观态度。一位法师看到布袋和尚像不拜,这不是著相吗?不是小乘人吗?这位法师现在还在罗刹洞静坐,再坐也得改变这种心态。小乘根基的人,没有悟得这个智慧,才盲目下断言,“我是出家人,即身我就是真僧,观世音菩萨示现白衣像,弥勒菩萨示现布袋和尚像我不拜,拜就犯戒。”菩萨示现不同的像度众生,不现白衣像能行吗?这就如世间的书呆子,拿着教条、死守教条,误人误己;分明可以成就菩萨道,真正行菩萨道,增长道业,却被理入知见障住了。谁有本事,也现三十二相,随因缘度众生。我受持菩萨戒,知道出家人礼仪;对寺庙的菩萨像,礼拜时不要有分别心。我们即身修行,一定争取即身修得证悟;若修行离开证悟,什么道业也难成就。有的在家人一生信佛,守持斋戒等;有的出家人下大决心出了一回家,守持清规戒律等。最后白费劲了,没有修行成就,没有证道悟理。出家人非常不容易,但是不静坐修行,证悟佛道,这一生要是空过了,只能说今生修善了。现在有人说,出家人有道、无道不知道,静坐不静坐不知道,但到有的寺庙一看,寮房富丽堂皇,非常豪华,有的出家人到哪去都坐飞机,住上千元一宿的宾馆等。我跟诸位讲,佛戒有不说四众过戒;生活条件越是那样,对人越有吸引力,出家的人就越多;出家人越享福越好,说明在家人信佛的多,供养三宝的人多。这些岀家人也真慈悲,背负因果帮助人种福田呢。这些出家人往生不往生、负不负因果,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谁也管不着。若是修行有证悟的人,也可一句了义法,能消万两金。

先不讲种不种福田,还是讲修行与证悟。我们主要把握住修行方法,一门深入,争分夺秒,用身体的禅定去证悟,争取有自己的证悟。无论年龄大小,争取自己今生了脱生死;并达到开启智慧的目标;年龄小的,不要盲目乐观,也得有开始的一天;年纪大的也别悲观,不修、不证永远也没有开始。我给诸位讲一个典故,上帝派三个人下界,问第一个人下界想做什么,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他说,到这个世界为人类去创造。问第二个人下界想做什么。他说,到这个世界上,我就去享受;问第三个人下界想做什么。他说,到这个世界既要为人类创造,又要去享受。上帝给前二位各打五十分,给第三个人打了一百分。到了世间,第一个人表现的非常好,死后千百年,还有人怀念,人类给他打了一百分;第二个人贪赃枉法,死后千百年,还有人骂,人类给他打了零分;第三个人很平凡,既有创造,又有享受,千百年来没有人纪念,也没有人骂,人类给他打了五十分。上帝和人打的分为什么差别这么大?上帝说,人是为自己活着,我派你去,有创造的同时,也得有自己的生活;即自利利他。第三个人既有创造,又有享受;比喻我们修行人,既要做好应该做的事业,又要争取时间修好道业;静坐念佛是学佛人的本份,明心见性是学有所成的本来。贪求功名利禄的人,心没有放在修行自己的道业上;贪求名闻利养的人,心没有放在成就自己的道业上。因此,提倡做一个平凡的人,只有这样,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才是会利用时间、身体和世间一切,修行成就自己道业的人。

感谢诸位拥护道场!

讲于佛历二五五一年四月
西历二零零七年五月


回向

天仙不坠,国主清宁。
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
智心圆成,同证佛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法师       修行人)(五明学佛网:净慧法师       修行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行人的通病 爱清静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行人必须学会管住自己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当代修行人与八相成道 

 仁清法师:修行人应该学会的四点 

 明奘法师:所谓活佛,就是活着的修行人 

 净慧法师:念佛与调五事 

 净慧法师:禅意三题 

 净慧法师:应机施教与时代精神——星云大师率团回大陆弘法探 

 净慧法师:愿愿不离国土的庄严众生的净化 

 净慧法师: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 

 能弘法师:修行人应注意的事 

 净慧法师:关于禅与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