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六祖坛经:般若品 第二


   日期:2015/6/19 6: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原文】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学文解读】

  这是六祖的胸怀,佛菩萨的胸怀,“心量大事,不行小道。”我们现在天天说的都是自己这点烦恼,自己这点郁闷,自己这点这样、那样的事,全都是小事,通通是“小道”。自己在“自我”里边解脱不出来,天天是烦恼!应该是什么呢?应该“心量大事”。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那就叫“心量大事”。无穷无尽,十方世界普度一切众生,这是“心量大事”。心中常生智慧,心中常常是寂灭的,心中常常是心体一切的表现——根本的表现,做的是这些事情。恢复到本性,十方世界都是本性,都是本心变现,这都是大事。何必天天约束在这个身体里边,每天就是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点小事。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这是最要命的事!天天嘴上说来说去,把佛法都挂在嘴边,心中不修。心里认为那都是别人的事,一转身就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了。佛法跟自心是两回事,这是修行最要命的地方!六祖在这里举个例子,“恰似凡人自称国王”,这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我们是凡人,自己说我是国王,那得小心点。对我们修行人来说,同样,天天嘴里说佛法,心里又不行,这个危害甚大!像谁呢?像俞净意公,以前天天也是跟着跑来跑去,也是做这事儿做那事儿,跟着别人放生,跟着爱惜字纸,念念这念念那……心里是什么呢?心里边是恶浊的,通通是自私的。灶神来告诉他,你还想要什么好处?快下地狱了!这个原理六祖这里边清晰地告诉我们了,就像凡人自称国王,不仅没有好事,恐怕后面的罪业大多了、大极了,后边等着受罪呢!这就是学佛不修行的害处,危害就在这里。或者说学了佛不落实,把佛法全放在嘴上,看起来是学佛,实际上脑子里都是恶浊的、自私的,都是人我是非,这是最要命的。六祖说:“终不可得”,般若智慧、本性的那些妙处“终不可得”。“非吾弟子”,这种人离我远点儿,别说是我的弟子,丢人!最后修不成了,回头还埋怨佛菩萨。看我天天念佛,念了多少了,最后媳妇也没来,财宝也没来……六祖说了:“非吾弟子”。

  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自己,不要天天想着自我、自私这点东西。慢慢地从“我”、从“自私自利”这点慢慢升华出去,心中像佛菩萨一样,想着众生,想着智慧,想着佛道,慢慢落实到改变自己,让自己慢慢地像佛要求那样做到了、变化了,这个是根本。自己没有改变,没有落实,没有做到,毫无意义!我们也要闭住嘴、守好心、修好法,原理就在这儿。很多同修接触佛法后都有这个现象,觉得学佛了,学了好的道理,按捺不住,兴奋地到处去说,人家不理解,弄得自己很被动。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我们还没有见到它的利,很可能害处、干扰、障碍迅速就来了。

  所以,六祖反复告诉我们,光留在口说,这是最要命的事,最要不得的,一定要落实在心行上。六祖就是我们的榜样,他得道之前也是,在寺院里天天干活、舂米,别人都看不起他,看不出有什么佛性,还学佛?六祖肯定不是落在嘴上,人家落在心上!所以,他得到了禅宗衣钵。

  回到南方,有人害他,六祖躲在猎人队伍里呆了十五年。在猎人队伍跟人家说佛法,恐怕没人听,人家天天说打了多少猎物,六祖只能吃点肉边菜,遇到机会了,把网撤一撤,把逮着的众生放一放。六祖就是我们实修的榜样,一定要落在心上!不要落在嘴上,没有用!不仅没用,很可能还有害处!六祖反复强调,这都是智慧,都是过去世佛菩萨的经验。六祖距离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那时候人家就说这事儿,现在我们还是说这事儿,为什么呢?这跟人性有关,跟时间没关系。

  我们大家恐怕都喜欢说,都喜欢落在表面外在上。落在心上,落在根本上不太愿意,因为这个很困难,非常困难,要用全部的力量去修行、改造,最后才慢慢落到心上。而世间的一切——名利、虚幻的东西、外在的光环,这些很吸引人。我们天然就被外在的六根六尘这些东西吸引、影响,天然就喜欢亲近这些东西,不能从外在的东西看破,回到本来,这不容易。所以,六祖在这一段反复说口和心的关系。

  【原文】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学文解读】

  这是其中一个定义。“般若”不是死的、空泛的东西,或者特定的东西,不是的。表现在我们这里,就叫“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跟我们生活有没有关系呢?密切极了!无论在寺庙、在家里,无论在哪里;无论是白天、晚上,或者是在梦中;无论是自己独处、或者和别人交往……一切的时中,一切的处所,都“念念不愚”,这就叫“智慧”,这就叫“般若”。这是般若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这是不容易的!往往我们遇到事情都迷惑了,不知怎么办,没有智慧。

  这里六祖告诉我们,般若在哪里呢?就在心上!心上一迷,就愚了;心上一开,就智慧了。比如我们遇到一个傻子,就说他是个愚人,这个“愚”,不是指那个。时时表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一念想错了、理解错了,就愚了;一念智慧开了、看明白了、做好了,这就是智慧!不要认为人家是愚人,我们都是聪明人,现在人基本都这么认为。认为我们肯定什么都会,是最有本事的人,是完人,是善人,是好人,什么都能干……都认为别人不行,别人是笨人,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愚的时刻,都有智慧的时刻,关键在于自己修行怎么认知了,怎么去处理事情,关键在这儿。我们时时刻刻能用佛法观照,用佛法去对治、去理解,这都是智者。虽然说我们现在还没回归到本性,只用佛法去理解、去约束、去观照,这就是智者。将来开悟了,明白佛法了,明白宇宙真理了,时时刻刻用真理去照破这个宇宙的黑暗、无明,那么,我们时时刻刻都是智者,念念般若,都是智慧了。所以,六祖这里说“一念愚就智慧绝”,就糊涂了,就不知跑哪儿去了,六道轮回去了;“一念智即般若生”,我们又回头行善了、断恶了、清净了,就回到本性了。

  【原文】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学文解读】

  我们基本都是这样,叫“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佛菩萨常处般若之中,他不说般若,明白的人都不会不停地说,只有不明白的人才放在嘴上叨来叨去。“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这跟我们学佛人有什么区别?说我是学佛人,我是居士,念珠戴在手腕上。表现出来的呢?不像学佛人,跟世间的人差不多,甚至还更恶浊。六祖把这类学佛人的形象描述得很清楚。

  “般若”,智慧什么样子呢?没有形相,不是方的、圆的,它时时刻刻表现出来那种特质、穿透力,它趣味纯真的那些特点,它智慧的运用,心底的这些特质,就是“般若”。

  所以,真正的般若,必须让“心”开发出来,心中有了智慧,是真的般若、真的智慧,而不要天天去说,要去修。到这时,六祖还在反复说嘴上的事和心上的事,外在的事和里边的事,依然还是反复说这个关系,反复地强调我们不要落在表面上,一定要修内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六祖坛经       般若品)(五明学佛网:六祖坛经       般若品)  

 成观法师:禅伏述要― 六祖坛经开讲绪言 

 成观法师:六祖坛经义解 

 贾题韬居士:坛经讲座 般若品第二 

 刘先和居士:一部与中国人十分当机的佛经——学习《六祖坛经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23)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22)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21)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20)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9)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8)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7) 

 惟因法师: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