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40集)


   日期:2015/5/6 16: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老法师:好,我们开始。

  学生:《群书治要》对世界和谐的启示。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宗教领袖,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兄弟姊妹们,大家好,阿弥陀佛。非常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礼旭这个学习的机会,今天能再次来到巴黎,与诸位仁者齐聚一堂,从各个宗教的智慧,从每个民族的智慧当中,一起来寻求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之有效方法,礼旭深感荣幸。藉此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庆祝佛诞节的殊胜机缘,礼旭也愿以学习师长,净空老教授教诲、学习《群书治要》、学习老祖宗智慧之点滴心得,向诸位仁者汇报,敬请批评指教。

  和平安定,是全人类深切的期盼。

  中国有一句谚语:「家和万事兴」。自古以来,帝王统治国家、教化百姓就是一个和字,所谓「政通人和」、「安和乐利」、「和气生财」,无不是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中国北京的故宫,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这三代历时将近五百年。皇宫里有三个最主要的建筑物,称为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代表要时时养一种和谐的人生态度,然后时时循中道而行,时时又能保持这样的德行。

  六百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那时候郑和的舰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将近三万人,一百多艘舰船走遍了全世界,没有侵略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占领一个地方,带给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国农耕及各种生活技术,是和平之旅。六百年后,所利益的国家地区之人民对他还念念不忘,七次下西洋都经过马六甲,马六甲的人民一直到现在,每条街道都有郑和庙。事实证明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一、人心不善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群书治要.尚书》

  如今地球灾变频繁,举世纷争不断,全人类都希望化解灾难,实现安定和平,如何能真正用和平的方法去达成?《论语》里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事情都要从根本来思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净空老教授常用中医来譬喻,如要治病,首先必须把病根找到。我们现在来反思家庭、社会的种种问题。从身体来讲,现在的癌症、文明病非常多;从心理上来讲,现在的精神病、自杀率非常高;从家庭来讲,父子冲突、夫妻冲突、兄弟冲突,还包含不孝养老人、不教育下一代,这些整个家庭关系的问题;到社会当中,犯罪率节节上升,下一代的青少年犯罪率也很高,包含整个堕胎的情况,全世界一年堕胎超过五千万人,这是连禽兽都不会做的事,但是现在人类却在做,这是社会问题;以至於种种的天灾,看起来现象非常复杂,但是从根本人心上来看,事实上并不复杂。《尚书》是很早的一本中国的经典,里面提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句话点出了所有问题的大根大本,在人心。因为人心他追求利欲,追求自私自利、追求欲望,才会产生这些种种的问题。只要人心从利欲的追求、享乐的追求,转成道义、转成节俭,这些种种问题就会去掉。

  (二)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群书治要.荀子》

  在《群书治要.荀子》里讲,「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道义胜过利欲的时候就是太平盛世,利欲克制了道义的时候就是动乱时代。其实圣贤的一句话就能解决我们家庭跟社会,以至於国与国的所有问题,就是「义」要放在前面,「利」要放在后面。郑和重义轻利,想的都是各国百姓的幸福安乐,所以能与各国和谐友爱、共存共荣。

  (三)哀公问於孔子曰。寡人闻之。东益不祥。(东益。东益宅也。)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群书治要.孔子家语》

  人类的灾难,来自於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二千五百多年前,这《群书治要.孔子家语》就有记载,有一次国君问孔子:我听说房子往东边盖会不吉祥,真是这样吗?孔子就抓住这个机会,给予国君最重要的治国智慧,告诉国君:房子往东边盖不会不吉祥,但是有五件事情是真的不吉祥。第一,「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都是损害别人而利益自己,都跟人争,这个人一生不可能有福报,应该是念念为人想,心量大才有福报,所以认知错误,他一生不可能吉祥。第二,「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孝顺为齐家之本,遗弃老人只顾孩子,这个家没有孝道承传,那家一定不吉祥。第三,「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贤德的人、正直的人都不用,用了很多谄媚巴结的人,那这个团体、国家就不吉祥了。第四,「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长辈、老人不教伦理道德做人,下一辈又不学,整个风俗快速堕落,这是社会风俗的不祥。第五,「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圣人没有被重用,甚至於圣人的教诲没人要学,反而是功利主义挂帅,利欲薰心。从自身到整个世界不吉祥、不和谐的根源,孔老夫子在《孔子家语》里早就讲得清清楚楚了,所以只要能真听老人言,就能幸福在眼前。

  和谐世界,从内心的和谐开始。

  一、人之初,性本善。

  中国童蒙经典《三字经》头一句就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是善的,每一个人都有纯净纯善的性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也是《群书治要.论语》里面的教诲,本性本善,习性不善,被染污,学坏了,善与不善冲突了。就如刚才所说的义与利,利害、利益当前,第一个念头想到自利还是利他?我要自利,你也要自利,就发生冲突了;如果都想到利他,冲突就没有了,这是根本的根本。所以和谐世界要从内心的和谐开始,因此教育就非常重要。「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把教育办好,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受污染。

  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老教授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生不息,就是靠教育。《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国之君建立政权,领导人民,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教学。教学上了轨道,国家政权就会非常稳固,就能长治久安;要是疏忽了教学,国家政权就不稳定,社会就容易动乱。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我们的祖先尧舜他们都是圣王,他们不只自己成为圣贤,他们希望所有的子民都成为圣贤,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道统,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些圣贤人他人生的价值观是什么?明明德就是爱护自己,让自己这一生的智慧、德行达到圆满;在亲民,是让自己的家人,以至於生命当中的有缘人,也能达到圣贤人的境界,这是亲民;所以爱人爱己达到圆满,叫止於至善,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所以从尧帝那个时候,他就洞察到人需要教育,人不学,不知义。他通达人性,他能洞察到,假如人只是吃得饱,饱食暖衣,穿得暖,逸居而无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很安逸的过生活,却没有教育他的话,「则近於禽兽」。圣人他洞察到这个问题,他有担忧,所以赶紧让契当教育部长。这个契也是孔子的始祖,商朝的始祖,当教育部长。教什么?伦常大道,五伦教育,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有了这些教育,五伦关系的冲突就能够化解掉。

  「贞观之治」对世界和谐的启示。

  圣贤的教育是超越时空、超越种族的真理,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只要遵循去做,就能有好的结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每一个朝代都印证。周朝遵循古圣先贤尧舜之道,四十年无人犯罪,监狱的刑具都生锈、坏了,还要去修理。而经过一、二千年以后,唐太宗皇帝按老祖宗教诲来做,再创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群书治要》就是唐太宗下令编的,诚如魏徵大人於序文中所说的,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每天手不释卷学,而更重要的,他能成就贞观之治一定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他才能够感化臣民。唐之前的隋朝,再之前的魏晋南北朝,已动乱了一、二百年,而太宗执政初期国家十分困窘,连年大旱令国库空虚,米价腾贵,人民苦不堪言。然而仅仅二、三年之后,国家已是一派欣欣向荣,不仅稻米恢复低价,民风也变得十分淳厚,彼此信赖,即使对陌生人也充满友善。旅行在外的人们可以不必带路费,沿路大家都会给予帮助,史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比拟三代大同之世。

  在《资治通鉴》有一段记载,贞观六年夏天,唐太宗视察死囚的监狱,听到死囚们思念老迈双亲,感到非常怜悯,太宗重视孝道,十分仰慕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因存孝心,看到死囚萌生一念孝心,就感同身受,就让他们都回家孝养父母,约好来年的秋后再回来就死。孝心开显,必得忠信,结果第二年秋天,这三百九十人竟没有一个人逃亡,都自发回来等待斩首,而最后太宗也赦免了他们。这就是太宗以好学、德行成就了天下归心之盛世。贞观之治的实践告诉我们:圣贤教育对於个人之福祉、国家之治乱、世道之昌盛至关重要。所以《群书治要》之重现,实有其神圣使命。这部宝典既能帮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并奠定整个大唐三百年盛世的基础,也必能为当今各阶层领导者、志士仁人提供珍贵借鉴。

  中国的习主席热爱中华文化为众所周知,主席的父亲习仲勋老先生高度肯定《群书治要》这部宝典。主席执政只短短一、二年即达到万民归心,世界各国高度肯定,单就提倡廉洁、提倡节俭这一条,一天就替国家省多少公帑,培多少福报,这都是无法估量的!所以《群书治要.孝经》里讲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个国家有一个好的领导,百姓就有福。

  《群书治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智慧。

  一、修身。「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群书治要.礼记》

  以下我们就从《群书治要》里再选取几句来交流。首先,从修身方面,《礼记.曲礼》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傲不可长,傲慢心一生起,人就无法虚心受教,也就很难再成长,因为学问成就的大小是建立在谦卑受教的态度。欲不可纵,人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戒除,所谓「玩物丧志」,沉溺在玩乐当中不能自拔,「欲令智迷」,所以人的习性不能放纵,一定要养成自制力,要克制欲望。《傅子.仁论篇》说到:「德比於上则知耻,欲比於下则知足。」生活的所需跟中下阶层的人比就好了,不然比来比去,福报花完就禄尽人亡了。有个真实的故事,两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朋友,福报一样,可是一位放纵欲望,花钱太凶,英年就早逝了;一位节俭惜福,就得享康寿。所以《群书治要.政要论》提到,「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在《群书治要.论语》里面夫子赞叹夏禹,禹王自己饮食菲薄,然而祭祀的祭品则必丰富,这是至孝;平常他只穿粗恶的衣服,然而朝衣则穿得隆重,这是恭敬群臣;他不注重自己的宫室,所以宫室很简陋,而尽力来为农民办理水利建设,以利农田,这是厚爱百姓。所以古圣先王他们都是勤俭的榜样,都是节欲的榜样,节制自己的欲望。

  再来,「志不可满」,不可以志得意满,要学习谦虚,志当存高远,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人生才会充实,才会时时想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凡是面对自己的感受、情绪都要遵循中庸之道适可而止。不懂得掌握礼貌的分寸,常常在尽兴贪玩之时丧失理智,不仅伤害自身还危及他人,现在社会上这种乐极生悲的事情不胜枚举。

  二、尊贤

  接著我们从尊贤方面来看,尊贤是治国关键所在,得到贤良的人才,有志於利国利民的人就会来归附,因为能被尊重、被重用。

  (一)樊迟问智。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何谓也。子夏曰。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群书治要.论语》

  在《群书治要.论语》当中,有一段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樊迟请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未能理解,孔子接著又再解释,什么是知人?就是他能够举正直公平的人才,曲邪的人也能慢慢调整过来。樊迟听完后还不是很明白,就请教同学子夏,子夏就举例说,大舜治理天下,从众人中举用有德行的皋陶,没有德行的人就远离了;商汤举用伊尹,也是如此。所以选贤才多重要,因为他有盛德,他以身作则来教化底下的人,慢慢风气就能转,本来品性不算很好的,慢慢的也可以改过迁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之前也听到,一个单位离婚率很高,可是换了一个好领导,从此没有人离婚,人还是那些人。夫子深明教化的力量,所以讲到「举直错诸枉」,要把有德的人摆高位。假如把没有德的人摆高位,那受灾殃的臣子跟老百姓就太多了。

  (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群书治要.论语》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把一个邪曲自私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上面,那正直之人将被陷害。历史当中说「口蜜腹剑」,嘴巴很甜,肚子藏什么?藏剑。这些人都是很邪曲的,都会陷害忠良,所以任用愈高阶的官员,影响的面愈大,愈要慎重。

  中国从汉武帝开始,人才录取的标准是举孝廉,这个做法非常有智慧,因为有孝就有做人的基础,廉洁就不贪污,两个字就包含了做人做事的大根大本,人才绝不能说口才好就可以,现在录取标准偏差了,提倡的方向不对了,当然就出不了人才。有句话提到,「上以言语为治,下以言语为学,世道之所以日降也」。世风为什么日下?因上位者觉得口才好就是他懂得治理,而处下位的人也觉得口才是本事,整个社会风气就变得只说不做,知行都脱节,世道就一直下降。为什么孔夫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重视德行的人,他言行一致,甚至讲少做多。可是现在社会为什么危险?真正做得多、讲得少的厚道人反而被忽略、被笑傻,怎么会不危险?其实在家庭、团体当中,看到这种苦干、实干的人,应该常常肯定他、鼓舞他。如此,厚道的社会风气才能够再兴盛起来。

  三、教化

  (一)蒙以养正。圣功也。《群书治要.周易》

  再来我们从教化方面看,《易经》里面有一句重要的话,「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蒙是代表受教育,小孩刚出生还懵懵懂懂,要养正教育,要从小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他的善心、善言、善行,扎好德行的根基,这是世间最伟大的功业。因为他成就了一个圣贤,对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贡献会非常大。所有的圣贤都是透过父母教育,尤其是母亲的胎教,及三岁以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有好女子才会培养出圣贤人才,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群书治要.论语》

  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伦理,伦理教育的核心是一个「爱」字。五伦之一是父子有亲,父子的亲爱是天性,中国的教育就是让这种天性终身保持,这是第一个目的。有一位导演叫翟俊杰,他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他说他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当他打开家门,还能喊一声娘,这是他最幸福的。六、七十岁的人,他还是他母亲的孩子,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我们曾经在节目当中,看到他戴著老花眼镜帮他的母亲剪脚指甲,那种专注、那种谨慎,都可以看到他那分至孝。所以他的孩子也将照顾祖母的工作主动承担过来,这就是上行下效。

  第二个目的,就是让他父子有亲的天性推衍到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大众,最后「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孟子讲的,亲爱自己的父母到仁爱一切人,仁民又爱物,最后推衍到爱一切的生命。看到羊就会想,它也有妈妈,它也会想妈妈,所以不能伤害小羊、不能伤害它的父母,这就是爱物。仁慈心就慈悲一切的生命,不伤害一切的生命,这个教育就成功了。所以圣贤教诲一定是先从孝开始教起,从仁爱之心开始落实。《群书治要.论语》讲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所以不从孝道这个根本教起,教育将是本末倒置,徒劳无功。《群书治要.孝经》里,孔子也教导:「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一定要从孝道开始。孝悌二字很微妙,在家是对父母、对兄长,延伸到学校去,称老师叫师父,这是父子关系的延续;同学叫师兄弟,是兄弟情感的延续。出社会不管他在哪一个行业,他也有师父,也有师兄弟,所以延伸到学校、社会团体,都是一个家道的延续,都像一家人一样的道义,社会怎么会不和谐?

  所以我们老祖宗的教育智慧,他用三个设施来把人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建立起来。第一个就是宗庙,就是祠堂。祠堂就是祭祖的,重要节日的时候祭祖,平常是拿来教育子孙私塾的教室。第二个设施是孔庙,第一个设施祠堂教我们孝道,第二个设施孔庙祭孔,教我们尊敬老师。这孝敬之心就是一个人的大根大本,有孝敬了,他的德行、他的学问就有根,根深就叶茂。第三个设施是城隍庙,教我们因果教育。所以三种设施,宗祠教导伦理孝道,孔庙教导道德,城隍庙教导因果。有伦理道德,人们耻於作恶,有羞耻心;懂得因果,人不敢作恶,就有敬畏的心。用三种设施就成就一个人健康的人格,这是多么高度的智慧,我想这些智慧都应该带给全世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群书治要.孔子家语》

  整个社会的风气,以至於下一代的幸福,都维系在能不能有人给社会做榜样,以至於能不能把圣教弘扬开来,转变人心,这个责任很重大。净空老教授教导我们,「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做起」,自自然然能产生善的力量,能够慢慢延伸到我的社区,我的地区、县市,以至於期许我们自己的国家,可以带动全世界正确的思想观念,恢复伦理道德。前面我们师长有提到,信心危机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确实要有人真正把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做出来,身行言教,做出榜样,做出实践成果给大家看,才能真正树立起大众的信心。虽然老祖宗留下很多宝贵的典籍,可是盛世不能常常出现,其中很重要的关键在人,在《孔子家语》里一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如果有像文王、武王这么有德行的人来做领导,这个仁政便能实行。因为政治就是要大公无私,要公正,臣民就不会私心滔滔,会效法你的公正,这也是上行下效。所以师长这次特别慈悲提出「六大」:发大心,立大愿,培大根,固大本,修大行,证大果。

  在历史上有两位圣人教学非常成功,第一个释迦牟尼佛,他在世教学四十九年影响很大;第二个孔子,虽然周游列国回来才正式教学,时间不长,大概只有五年,但是影响都很大。什么原因?这两位老师教学都是遵守「先行其言」,他所讲的东西他做到了,他没有做到的他不敢说,学生对他有信心。所以我们要学孔子,要学释迦牟尼佛,把经典、圣贤的教诲切实做到,它就是我们实际的生活,就是我们工作,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做成功了就会产生效果。

  在中国的整个监狱系统,海南省的张发厅长,张厅长在二OO六年四月底去见师长,净空老教授,师长就指导他用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来教化监狱的服刑人员。结果他回去之后真的尽心尽力去做,很多的服刑人员懂了孝道之后都回头。有一位服刑人员打电话回家,母亲接起电话,这个服刑人员就说:母亲,最近天气比较凉,您要多加衣服。结果母亲对著电话说:你打错了。因为她的孩子以前都是回来要钱的,从来没有关心过她,她不敢相信这是她儿子。后来警官赶紧再打给她说,这真的是你的孩子。所以在监狱系统的教育证实了「人之初,性本善」,连服刑人员都可以教得很好。海南监狱系统的成功经验影响了全中国的监狱系统,他们所编的教材成了全中国监狱系统的教材。而整个中国在习主席的带领下,除了张厅长以外,在各级官员、企业界、教育界及各行各业都有依照《群书治要》落实的典范。所以只要有好的榜样,大家对圣贤教诲就会有信心去落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和谐的世界就从我们每一个人立志做好榜样开始,一定可以实现的。《群书治要》对世界和谐的启示,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

  最后,祈愿各国家、民族在圣贤、祖宗教诲的教导下,都能得到安身立命、家和人乐、事业兴旺、国丰民富、长治久安、世界和平。谢谢大家。

  老法师:这个报告很好,非常实用,也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全世界都迫切需要。我们去的时候,有没有把它印成英文小册子?这样就好,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拿到,他不会忘记,常常翻翻,认真学习。好,我们看一个小时的。大概在报告的时候要同步翻译了,要同步翻译。好,我们看第二份越溪居士的。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今天向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浅述中国传统文化。

  纵观中外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万法一体的哲学思想以及爱敬存心的生活态度,是人类各个民族所共有的文化遗产。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大时代,回归传统、四海一家、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彼此欣赏、互相学习将成为全球各族人民所共有的生活方式。惟其如此,才能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崇高理想:在人们的思想中建立和平的文化。

  一、中国人多元一体的天下观

  尊敬的师父上人常说:中国人心量大,开口便是天下。这是历史事实。去年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演讲,特别鼓励文明之间应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他说: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这也是胸怀天下的中国人,在过去三千年间无数历史实践的高度总结。本文将通过古代中国的几则旧事向大家展示,中国人实现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和谐共处、交流互鉴,都有哪些具体实践可供今人参考。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刚刚建立,画家阎立本为唐太宗绘《职贡图》,据史书记录,这幅图是爪哇东南的婆利国、罗刹国,派特使来访长安,途中又与林邑国结队,於公元六三一年抵达中国时的情形。图中人物神态各异、服饰不同,显示出世界各族文明汇聚於长安的盛况,世界文化首次在此地各放异彩。因为从小接受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教化,中国人对於各族文明都采取尊重和学习的态度。长安城(就是今天的西安市)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就已经是多元文化荟萃的大都会,外国使节、商人在城中以各自的方式生活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并创造出许多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见图二、三)。图二,唐代在中国生活做官的外国人。图三,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各自保留了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图四,中国人所绘早期将基督教传到中国的传教士圣像。图五,原本树立在长安的基督教教堂「大秦寺」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碑头(上)可见十字架,以及碑铭(下),可见古叙利亚文文字,碑文用优雅的文言文介绍了基督教教义,在中国的传教历史,以及受到唐朝历代皇帝护持的情况,太宗诏书便记录在此。

  在四方使节汇聚长安的四年后,太宗皇帝遥闻阿罗本主教(Alopen Abraham)率领基督教传教团由波斯抵达长安(见图四),非常欣喜,连忙派宰相房玄龄到西郊去迎接。这是郊迎之礼,显示出朝廷对圣贤的最高敬意。主教抵达长安后,皇帝亲自接见,恭敬向主教问道。几番论道之后,皇帝便留他在宫中的藏经楼,将《圣经》译成汉语。并在公元六三八年,把自己学习基督教的心得体会诏告天下:「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唐太宗皇帝所言,与当今尊敬的师父上人提出,世界宗教是一家,宗教教育是人类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异曲同工、遥相呼应。

  太宗的儿子高宗皇帝,对阿罗本主教更是尊重,特封他为镇国大法主,表彰基督教对国民教育的突出贡献。奉皇帝敕命,主教在长安义宁坊建立教堂,称为大秦寺。大秦是中国人对古罗马的称呼,大秦寺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教堂(见图五)。长安城的大秦寺虽然没能留下来,但是在长安郊县的大秦寺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值得注意的是,太宗和高宗两位皇帝都信佛,也崇尚道家,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基督教的尊重与护持。皇帝如此,国人亦然,都非常尊重宗教的圣贤教育,认为各个宗教教育都是为民造福,因此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在鼓励、支持多元宗教的圣贤教育。

  公元七世纪初,和基督教一同传到长安的还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先知穆罕默德曾告诉他的门徒:要到中国去求智慧。这句指导,今天东南亚的穆斯林依然耳熟能详。因此,和「职贡图」中的使节一起来到长安的,还有先知的门徒。他们在中国不仅求到了智慧,更让伊斯兰这个和平的教育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在一块「粟特」(也就是日后所说的回族)女子的墓碑上,用标准的文言记录了旅居中国的胡商米宁先生的女儿米九娘温婉孝顺的一生,「贞淑温婉,居家孝行,……□和睦□,内外亲族,无不钦传。爱敬立身,闺室令则」。此时的扬州城,伊斯兰教已经成为胡商的共同信仰。结合这则公元九世纪初的记录,证实了伊斯兰教的宗教教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孝敬的教育,令旅居中国的外国商人,逐渐体现出传统中国人的特质。

  中国人有言:「忠孝传家远」。一个具有孝敬特质的民族,其生命力是历久不衰的。当年旅居长安,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其后代逐渐组成一个穆斯林社区,至今这个社区还是非常兴旺,依然沿用唐代的称呼「坊上」,依然坚守著伊斯兰教传统的和平教育。今天走在坊上,可见古老的石板街道上是拥挤的市场、街边的店铺里悬挂著阿拉伯文圣训的标语,历史久远的清真寺中飘出来诵经的声音,让很多西方游客感到恍若置身耶路撒冷。只不过这里的清真寺不是圆拱形的,是传统中国的琉璃瓦大屋顶,阿拉伯文的圣训也是用传统镂空的青砖烧制成浮雕,远远望去宛若孔庙(见图六、七)。图六,西安市的穆斯林社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巷内有清真古寺,故名为「化觉巷」,意思是化导人民觉悟。图七,始建一千三百年前的清真寺,其大殿以传统中国的方式建筑,但其匾额的文字却是阿拉伯文,显示出文化的互相尊重与融合。

  这就是中国人的多元一体的天下观,五湖四海的人们有缘聚居在一起,成为乡党,由此远亲不如近邻,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以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力行孝敬,落实圣人的教导。对中国人而言,先知穆罕默德和孔老夫子一样都是圣人夫子;普罗大众甚至不愿意分别孔夫子和穆夫子,这种对於真理大道毫无分别的尊重,一直延续至近代。随著欧洲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所规避的是西方商人所带来的个人主义思想,将物质与心理对立开来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西方各民族的圣贤教育。所以如果一个人走在十五世纪的通商口岸广州城,问当地人:夫子庙在哪里?有人会带领这位客商去孔庙,也有人会带他去清真寺,对广州人而言都是夫子庙。所以我们说,传统中国人的视角是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每个文明的圣人,在中国都得到和孔老夫子一样的尊重、爱戴,来到中国的各族人民所学到孝敬存心的生活态度,令其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亦得以绵延千年,代有传承。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们平等对待、和睦共处,文明彼此光光互照、互相交融,文而化之,遂成中国。接下来我们再从理论上看看西方的智者、哲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的。

  二、中外智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

  以上实例只是沧海一粟,数千年来,中国人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文明互鉴、互相促进的历史经验,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於现代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社会,有著特殊的意义。

  人生而平等,都有著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但是如何能够给人生带来真正的幸福,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需要的不是科技、知识与权力,而是爱、智慧与礼义。外国人来到中国的生活经历,以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流传,都显示出传统中国对於多元宗教教育的尊重,是谦虚、包容以及智慧。充满了爱与智慧的人生,是幸福美好而优雅的,这便是传统的教化给人类社会的最大的贡献。

  美国哲学家怀海德在《观念的冒险》(Adventure of Ideas)中将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古文明并举,指出古代文明「比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文明发展的高峰时确实展示出了更为优雅的生活形态」(exhibited forms of human life in many ways more gracious than our own)。怀海德所言优雅的生活形态,便是承认天地万物本是互相关联的一体,并由此生出无限的爱、敬。古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Plotinus)提出「万法归一,一为本善」(the One)的概念,而中国古人则更生动的称之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这一点与从来没有读过文言文的怀海德遥相呼应。他说:自然的法则就是万事万物彼此呼应、互相关联的(These identities of pattern in the mutual relations are the Laws of Nature…It presupposes the essential interdependence of things)。

  本著一体的观念,在上古中国产生出以人为本、伦常为道的伦理道德观念。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文化最为可取之处,便是以人为本。西方文化重视人,称之为万物之灵,而中国人更将人与天地并称「三才」,因为人人皆具本性本善的圣德。如果借用普罗提诺的哲学语言来解释圣德,就是万法归一,一为本善;如果用中国人的方式来说,便是天人合一。普罗提诺说:凡心注於一点,物我两忘,专一积久,忽有见处,便是悟道(The soul must forsake all that is external,and turn itself wholly to that which is within;it will not allow itself to be distracted by anything external…it will not even know itself)。由一门深入、凝神专注而得清净心,日积月累而得悟万法一体,此为东西方学问的共通之处。

  中国人四海一家、万法一体的宇宙观、伦理观,得到了二十世纪来自地球另一方的怀海德的肯定,他提出了「机体哲学」,意思是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方东美教授,又将东西方的哲学伦理合而为一,进一步指出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他在一九六O年的讲座上指出:在观念上,自然是无限的,不为任何事物所拘限,也没有什么超自然凌驾乎自然之上,它本身是无穷无尽的生机。……人和自然也没有任何间隔,因为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也是融为一体的。

  三、中国人智慧:化玄妙为实践

  虽然哲学家怀海德没有进一步将一体之关联(interdependence)详述出来。所幸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将玄妙的一体生活化,以力行孝道的方式推而广之,从而兼爱天下、不忘祖德,由此将天地万物的大道成为一举手、一投足的生活实践,这是真实的智慧。

  先知穆罕默德教导我们,真主安拉是仁慈的,中国人则将仁慈落实为孝养父母、兄友弟恭的实践。圣母玛利亚的谦卑,是天主教教徒所效法的。中国人则将其落实为礼敬、谦让,并且用地山谦具体形象表示。地山谦就是让高山低於地面,极言谦卑之至所具有的气度。上帝与我同在,是基督教的生活观,中国人则将无所不在的上帝、宇宙万物的真理,变成每天「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的生活实践。所谓修十善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十条善法,又是全球所有宗教教育所共有的戒条。

  玄妙的道理虽然有了具体实践的指导,还需要有真正下手之处,这就是中国人提出的五伦、五常的生活依归。五伦是人与人之间自然形成的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以及朋友。这五种关系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所有人际关系的总结,所以中国古人说,「人无伦外之人」,换言之,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没有孤立的个人(individual)。小我尚无,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自无处落脚。正因如此,当公元一世纪佛教来到中国之后,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欢迎,因为佛教的深义便是:一切法无我。学佛以破我执、破我见为入门,故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而佛陀的教育又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明。汉译的佛经再将佛陀的教育传承下来,令中国(而不是印度)成为佛教的传灯之所。佛教与中国文明的互动,充分体现了习主席文明因互鉴而灿烂。

  所谓伦常,就是人与人相处有五种不变的常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其实是一切学问的根基,失去了伦常,一味发展科技与物质文明,将给世界带来毁灭。父子有亲,身为父母,自然要慈爱儿女;身为儿女,则对父母要恭敬、孝养。夫妇有别,是男女组建一个家庭,彼此有不同的分工,男子在经济上支撑家庭,女子则以教养子女为要务。君臣有义,是指用道义而不是利益,将领导人与被领导人维系在一起。长幼有序,是人们彼此之间因为年龄的长幼,自然形成的秩序。朋友有信,这是指人与人在一起(朋辈),彼此互相信任。伦常大道,常也有五个方面,仁义礼智信。这都是超越时空的,以仁爱维系的家庭,和睦温馨;以道义组成的社会,长治久安;以礼智信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就是传统中国数千年来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原因所在。

  再看现代社会,各国人民惶惶不安,恐怖主义、核子大战的阴影笼罩全球。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经说过:我们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技术进步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福祉,而且事实上它也没有增加人类的幸福感。对此,博士期待用更加人道的态度对待生活,重新整理生活的准则,唤醒人们的仁爱之心。也许人类只有爱一切生命,才能在未来中生存。这种热爱一切人,平等对待一切生命的具体实践,就是五常。这是真正的学问,中国人常说,「学无伦外之学」,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科技,才能真正造福人类。因为注重家庭教育、落实圣贤教育,中国的智者圣贤,既可以是天资聪颖的知识分子,也可以是读书不多的普罗大众。耆老常有睿智,是一生实践圣道的结果,故中国人普遍敬老尊贤。这种爱敬存心的生活方式使罗素大为赞叹,他发现在传统的中国,人人皆有理性和尊严,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罗素期待的欢乐祥和,来自於落实自性第一德,父子有亲,因明了自己与父母本为一体,由此生出父子之间的亲爱,将这个亲爱推广开来,便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之博大胸怀,由此民胞物与,敬爱一切人事物。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是孝敬维系了社会的安定、秩序与稳定。尊敬的师父上人将中华传统文化总结为: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落实在孝亲尊师。这个实践对於正在面临天灾人祸威胁的现代社会,有著高度的借鉴意义。

  四、东方给人类带来的觉醒

  十七世纪德国科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因为接触到《易经》的数学推演,从而大受启发,深刻感到这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写成的书,所采用的二进制的运算法,蕴含了不可思议的玄机,他说:从前我们绝不相信在这世界上,居然还有比我们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东方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及至二十世纪哲学家怀海德和莱布尼茨一样,因读《易经》而深感中国传统文化有著高度的价值:当我们愈了解中华文化,就愈钦佩其博大精深,愈钦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现代人得以觉醒的,莫过於找到与天地自然、各族万民实现和谐之道。《易经》有言:「保合大和(大读作太)。」这是说让人民各居其位、各安其道,大家和合共处、互助互爱,所以在故宫里,最重要的大殿就是太和殿。

  如何实现万物和谐、天下大同的太和?上古的圣王黄帝将此中的深义,用奏乐的方式演出来给后世子孙看。据《庄子》记录,黄帝曾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奏乐,人们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黄帝说:「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太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这是说,我在这里奏乐,是遵循人事的法则来做事,但是其中的乐理是与天道相合的。所以这样的音乐是遵循礼节与道义的音乐,和自然的清净平等相应。真正好的音乐能够合乎人们为人处世的风俗习惯,但又顺应天理,其所作所为都符合仁义礼智信的五种德行,然后令天地气候变化有序,万物都能和谐生长。所以说如果人与人之间相处,彼此都能遵循道德准则,互敬互爱,那么天地宇宙之间就有了冲和之气,这就可以感得气候宜人、四季有序。用今天的话说,中华文明揭示了为政之道、管理之道、环保之道,行道的途径就是力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德。

  伊斯兰教教导,要学习真主安拉的仁慈;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种和平的力量,即义与礼;佛陀教导人们,要求觉悟、求真实智慧。在现代西方社会,教导人们信德之重要者,便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普朗克博士。数百年来,科学的教育强调要有怀疑的精神,然而真正推进物理学发展,因为发现物质的秘密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普朗克,却因毕生一门深入研究物理而悟得圣道,他说:入科学圣殿之门,首要具备的就是信。(Anybody who has been seriously engaged in scientific work of any kind realizes that over the entrance of the gates of the temple of science are written the words:Ye must have faith)。又言信乃良心之依归、科学之先导(The highest court is in the end of one’s own consciences and conviction…and before any science there is first of all belief)。

  黄帝奏乐时所演示给世人的五德,在他之后的四千年间,被东西方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圣贤,以各自方式演绎出来。足见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中国科技史之后,得出的结论所言不虚:我们愈深入的研究中国文化以及欧美文化,就愈深刻的感到它们就像两个不同的作曲家所谱写的两部交响曲,而其基本旋律却是完全一致的。这个一致的旋律到了全球一体化的二十一世纪初,更体现出具体实践的一致性。世界美好的原因,如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和」,其实现的途径,用一个字来说便是「敬」。遵从和敬的行为,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列出一百一十三桩事项的中国童蒙教材《弟子规》。

  无独有偶,在一九九九年的世纪之交,美国学者约翰.牛顿(John Newton)博士,目睹西方文明不能成功的解决美国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著手研究伦理,并撰写《二十一世纪的言行举止准则》一书,列出了一百二十一桩准则。他说:要想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只有靠推广伦理和待人处事的教育,为此有必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礼义的教育,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他说:我深深感到,解决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仅仅依靠西方文化是不够的。牛顿博士的论述,进一步证实了汤恩比博士在一九七O年代的预见:「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

  五、结语

  十九世纪为英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纳尔逊将军,在临终时道出了英国人共有的人生观:英国盼望每个人都尽其责任。台湾的冯沪祥教授也说,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观,英国在十九世纪才得以称霸全球。中国人则进一步,不仅教育孩童尽职尽责,更要在尽职尽责时不忘爱敬存心、谨记守礼、不失道义,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和平、礼让的文化。正如本文开篇所列举的史实显示,这种文化带给世界的不是征伐与称霸,而是学习与欣赏、支持与互助。

  追求正义与真理,懂得学习与欣赏、支持与互助的精神,成就了长安城在唐代多元文化融汇和合的盛况。近年来,师父上人屡次提出,世界的和平来自於宗教的和谐,宗教的和谐源自於宗教能够回归教育,并且提出建设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的构想。如果将时空交错起来,那么阿罗本主教以及先知的使者曾经居住过的唐代长安城,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多元文化和谐示范城。之所以能够实现盛世,还在於从领导人到平民无一不尊重圣贤教育。现在在澳洲图文巴,我们也能看到这个盛况正在重现,它所仰赖的不仅仅是一个力行多元宗教教育的善心委员会,更是一个能够开展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活动中心。

  欧洲启蒙运动的先知先觉者伏尔泰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应该是每个法国人的生活准则。这是基督教爱人如己的精神体现。如何帮助人们实践这个精神,还在於推广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对此中国儒释道三个根本的教育《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以及《佛说十善业道经》,成为指导图文巴市民实践爱人如己,实现和睦共处的教科书。

  汤恩比博士指出,东方哲学依正不二的理念,原本也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哲学之精神宗旨,他说:我认为,依正不二原本就是人类共同的思惟。中国人通过家庭教育以及圣贤教育,将落实依正不二的共同思惟总结为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从而令如此高妙的玄理成为具体而微的实践,造就了仁爱淳朴,正义的、可爱的中国人,平等恭敬对待一切圣贤,谦卑柔和对待一切人事物。从而令中华民族融合四方文化,互融互照,民族生生不息,文明绵延万世。今天我们也将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化传统继承发扬起来,造福全球。

  从哲学的高度而言,中国人的人生观是胸怀天下的;从待人处事的角度而言,中国人的精神是诚敬谦和、爱敬存心。谦恭而又厚道的中国人,永远将别人摆在第一位,将自己放在其次,时时刻刻体谅他人的感受,从而将万法一体、依正不二在生活中做出来,带给自己、亲朋、邻里乃至国家天下真正的和谐太平。中国人的精神与其说是民族精神,不如说是生而为人的精神,是属於世界每个人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於现代全球社会的重要意义所在,是全球各民族优良传统的具体实践、具体体现。所以我们说,有著千万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属於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以上是弟子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点粗浅的总结。祈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学长慈悲赐教,不胜感恩。惭愧弟子越溪顶礼敬呈。

  老法师:这一篇文章很有价值,后面要补一点,属於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全人类能够重视、能够接受,认真去学习,变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怎么样学习?从哪里下手?从道德、从学问。道德,我们提倡的儒释道三个根,这前面都说过了。文化这一面就是汉字文言文,如果你能够学会汉字文言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就是古圣先贤将这份礼物送到你家里来了,送到你手上来了,你也能够在这一生当中成圣成贤。把这几句话放到后面就好了,鼓励大家。

  我们这个学习班里头有很多好东西,将来把它编印成一册,都非常有价值的,提供给这些有这个志愿的人士,提供他们做参考,我相信对他们会有一些鼓舞。好,这两个小时快到了,很理想,我们这里要准时。可以预先做成小册子,再做成有声书,我们对欧洲那边的中国人,同胞们,分别给他们做礼物,也鼓舞他们。我们这个愿望当中,想在伦敦做一个汉学院,也就是这一个实验点,把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发扬光大,希望跟欧洲古文化能够结合成一体,来救全世界。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蔡礼旭老师、越溪居士  (第一四0集)  2015/4/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4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无量寿经)(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无量寿经)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法门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论净土法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法师:五伦传统 

 净土法门法师:尊师重道 

 净土法门法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