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莲池大师七笔勾》注释


   日期:2009/12/29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朱智超居士注释

  莲池大师(1535—1615)明代高僧。名袾宏,浙江杭州人。俗姓沈,出身世家,年少有才名。除夕饮宴,玉杯落地,因悟一切无常,产生厌离,作七笔勾词,传诵一时。三十二岁出家,后住持杭州云栖寺,提倡净业,严持戒行,说法四十余年,著述甚多,皈依弟子数千人,受教化的不计其数。大师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六月初进杭州城与朋友告别,七月初—晚,告诉大众说:“我明天往生了!”第二天晚间,有小病,在方丈室闭目而坐,城内弟子们均赶来,大师开眼说:“大众:要老实念佛,不要捏怪,不要破坏我的规矩!”说后,面向西方念佛而逝,僧腊五十,世寿八十一。殒后,王春宇将遗著编辑成《云栖法汇》,共三十四卷行世。大师与憨山、紫柏、藕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被尊为净宗第八代祖师。  

  

  恩重山丘①,五鼎三牲未足酬②。亲得离尘垢③,子道方成就。嗏④!出世大因由⑤,凡情怎剖⑥。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⑦。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⑧。


  [解]①丘:土山,比喻父母恩重如山。②鼎是三足两耳的盛器,亦作烹饪用,五鼎三牲,指用丰富的饮食孝敬父母。酬:报答。③尘垢即烦恼,意谓使父母得离生死烦恼,则为子之道方算圆满完成。④音叉、或差,感叹词,多用于曲调中。⑥超尘出世的大事因缘,也就是报答罔极亲恩的无上福德因缘。⑥凡夫的浅知陋识怎能剖析这真实义谛。⑦有心孝顺父母的贤孝子孙。应该好好研究博大精深的佛教,悟一真法界,证真空妙理,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子得道,九祖超升,佛祖得果后,超拔父母,具有经典记载。⑧求得富贵,显亲扬名,荣宗耀祖,都是眼前幻景。毕竟没有一法可得,因此一笔勾销。

  [释]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怀胎,三年乳哺,推干就湿,咽苦吐甘。恩比山高,德如海深,不是能用五只鼎器烹牛猪羊三牲之血祀,能报答于万一的。若想报答父母之恩,惟有皈依三宝,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则不仅一生父母,得蒙拔济,生生父母,尽得超升。这样孝子之道,就圆满了。唉!想报父母恩,须向出世法之大事因缘中求。但凡夫之情见,怎样理解得了呢?孝子贤孙们,只有明白世间法都是无常的,如幻如化,从而向无为真空的解脱境界中去参究,才能放得下。不要追求什么“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所以把五色封章从思想上勾销。

  

  凤侣鸾俦①,恩爱牵缠何日休②?活鬼乔相守⑧,缘尽还分手④。嗏!为你俩绸缪⑤,披枷带扭⑧,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⑦。


  [解]:①凤和鸾同类,神话中神鸟。俦;伴侣。比喻如鸾凤一样亲密无间的伴侣。②难分难舍的恩爱牵缠着,什么时候才能罢休?③像活鬼一样乔装假相,互相欺骗,迷恋不悟。④因缘尽时,各自分离。就如旅行时遇到的朋友。虽然互相仰慕,但毕竟要分离。人生在世,也如客人住旅店,夫妻如旅店中遇到的朋友,旅店不是长久之家,路上所遇到的朋友也是要分离的。⑧绸缪:缠绵的意思。恩爱难舍,互相牵挂。⑥枷、扭;古代刑具,披枷带锁,比喻被恩爱牵缠,不得解脱。⑦觑:音区。觑破,看破。今日夫妻,往往是前世冤家。古德云;“夫妻好似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何况每日同居,勾心斗角。同床异梦,互相疑忌者,计较争论者,纷纷扰扰,各怀异己之心,何待缘尽。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释]:恩爱夫妻,同心异形,朝夕相处,都想白头到老,但往往不能如愿,虽然相互牵缠挂碍,无休无止。但世事无常,转瞬即逝,因缘尽时,还得分手。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金钱万贯,不能带走分文;子孙满堂,谁也不能代死。只有生前的所作所为善恶之业,如影随形的决定着自己的去向。善者升,恶者堕,因此便有天堂地狱。欲念轻的升天堂,欲念重的生人道:欲念无休止的,堕畜生道;欲念全无的,出离三界,成阿罗汉;兼行大慈大悲的,菩萨法界;万德圆满,佛法界;嗔恨心重的,成阿修罗;邪见深重,是地狱种子。吾人平时心念,即十法界受生因缘,不可不慎!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不向出世法中求解脱,万劫沉沦无已时。唉,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值得深省!要知恩爱乃生死之根本,恩与怨同根,互相转化。恩是怨的开始,怨是恩的结局。今日恩爱,安知不是昔日冤家?眼前对头,焉知不是过去夫妻。俗眼谁知,只见情爱绸缪,以慧眼观之,实在可悯可怜!披枷带扭,所为何事!明智之士,应具慧眼,尽早看破,跳出情网。快刀斩乱麻,永不受缠缚。人从淫欲而生,故淫根难断,生死难了。为佛弟子,应时加警策,克制防范,如临大敌,如临深渊,其对治之法,离不开教中经典所说,其要有三:(一)悟佛知见。即明了即心即佛,人人本具,个个现成。但伏见思惑,任运无为,才能明白佛性,所谓“无念境界,唯证方应。”绵绵密密,心无间杂,自然断惑证真,破无明显实相。(二)知自心是佛,虽末见性,但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也不管善念恶念,尽皆放舍,随它去。如古德云:“休歇即是菩提。”如寒灰死火,古井不波。如禅宗参话头,净土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妄心的对治方法,水清月现,心净佛现。(三)修不净观、九想观、白骨观等,皆是对治欲念的方法。不净观,即观此身,皮肉筋骨,五藏六腑,各盛污浊之物,犹如皮囊,内装腥臭。白骨观,观头是骷髅,胸骨及四肢骨,逐一观之,观心纯熟,淫念自轻,若平日不修对治,遇境逢缘,即为境所转。以上三法时时觉照,绵绵用功,常使正智现前,妄情脱落,习气净时,自然本地风光,尽大地无非如来法身,扬眉瞬目,皆是法事,岂不快哉! 

  

  身似疮疣①,莫为儿孙作远忧②。忆昔燕山窦⑧,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总归无后④。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⑤。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⑥。


  [解]:①疮:疮毒。疣:赘瘤。说我们这个幻身,如疮毒赘瘤,使自己受苦,即“身是罪薮” 、“身是苦本”之意。②不要为儿孙作马牛。②从前燕山人(今河北省)窦禹钧费尽心机,教成五子,名扬天下,今日什么也不存在!如水中泡沫,虚幻影子,刹那即灭。④世间万事万物,皆是无常,须臾变化,没有可恋。早期自度,休得自误。⑤要觉悟甜,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却是永恒常存,永不生灭,何不求证此真常净妙本地风光,而常妄情于后代贤达之痴情乎?⑥把希望子孙成龙成风的痴妄情想一笔勾。

  [释]: 人的身体是四大和合的假相,看外表相貌堂皇,察其内脓血腥秽,生老病死苦,人人难免。遍身疮疣浸袭,有如浮囊度海,朝不保夕,哪能把这个宝贵的时光花在为子孙显贵的浮名上呢?就拿窦燕山来说,虽然教成五子,名播海内。现在看起来,还不是舞台上的一场假戏,戏散后,空无所有。生死路险。无常迅速,世间一切皆不常久的。生命有限,得罢休时且罢休。再如,你虽为儿孙着想,但后辈能体谅你的艰辛创业,继承你的志愿吗?所以说积财似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惟有积阴德于冥冥之中,而子孙自食其报。孔子赞周易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果之理不可不知。 

  

  独占鳌头,漫说男儿得意秋①。金印悬如斗,声势非常久②。嗏!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⑧。梦觉黄粱,一笑无何有④。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⑤。


  [解]:①独占鳌鱼头,比喻中状元,这是男儿最得意的时候了吧。②佩挂金印如斗,可以煊赫一时,但转瞬即逝,可怜不常不久。③唉!多少人白白花了许多功夫,昔日童颜,转眼白了少年头。真是枉驰求,空悲切!④到头来,黄粱梦醒,俱是过眼烟云;眼光落地,一双空手见阎罗。⑤奉劝君,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何不早回头,把富贵功名一笔勾,做个清凉汉,撒手往西方,位居不退,快乐无疆。

  [释]:寒窗十年,磨穿铁砚,一旦得中了状元,好不荣耀,但时光如驶,片刻也不能停留,虽拥有斗大的金印,这声名威势是不能长久的。世上有多少人,枉自向外奔驰,求名求利,今日童颜,转瞬间就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真如一场黄粱大梦,相传吕洞宾学成赶考,路过邯郸,住宿旅店,遇汉钟离授他一枕头,忽然倦卧入梦。梦见少年登第,出将入相,贵显无比。后来打了败仗,贬官杀头,一梦惊醒,锅里的黄粱饭尚未煮熟。由此息了功名心,而去学仙。功名富贵,过眼烟云,切不要迷惑在这幻梦中。要知道享福必然造罪;招致后苦,称为三世怨,生生相报,无有了期。 

  

  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愁①。求者多生受,得者忧倾覆②。嗏!淡饭胜珍馐③,衲衣如绣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⑤。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解]:①家宅田产,富比王侯,虽然是欢喜事,僧家看来却是无尽忧愁。②有了钱,虽然是享受自在,可是又怕盗抢,又怕火烧,连自己妻子儿女也不相信,日夜忧愁着害怕损失,所以佛说,钱是毒蛇,饱暖思淫欲,它能驱使人广造恶业。③唉,粗茶淡饭,只要能吃饱肚皮,心中无求,快乐自在,胜过那美味珍馐。④百衲宝衣,只要遮蔽身体,抵御寒冷,胸怀淡泊,安贫守道,比那身穿锦锈莽袍的帝王还要自在。所以康熙皇帝说:“惟有袈裟披最难”。⑤随所住处恒安乐,尽天地间,无非我安居茅庐,而且不须要劳心营造。因此把劳劳碌碌广置田宅的思想—笔勾。

  [释]:钱多了,是很喜欢的吧,但我看财多并非是福,却因此而忧愁,多尘烦恼,无有片刻安宁。有钱人千方百计想赚钱,绞尽脑汁又怕营业失利,思前虑后,忧心忡忡,坐卧不安。财多累已,变成金钱的奴隶。那能比受用自在、无忧无虑的道人生活呢?前人有诗说:“青菜豆腐着盐炒,粗茶淡饭一腹饱,日餐三顿能足腹,安乐自在无烦恼,身穿百衲无价宝,莽袍锦锈多烦恼,天地即我结茅处,何必营谋家园好。若信山僧闲言语,管取快乐直到老”。 

  

  学海长流,文阵光茫射斗牛①。 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②。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跟前,半字难相救③。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解]:①学识渊博深如海,文章光芒万丈,②多才多艺,斗酒千篇,③纵使满腹文章,但又有什么值得夸口的呢?生死到来,一点也不能相救。是修心了生死好?还是文章盖世好?凭君选择吧!

  [释];才学渊博,笔思敏捷,倚马成文,倾泻如流,琴棋书画,件件皆精,才华盖世,因此放浪无羁,纵酒贪花,目中无人,不可一世。慧眼冷观,有什么值得夸耀?要知道生死面前,人人平等,不因为你文章写得好,可以留在世上。所以生死到来,毫无用处,只能说你白白虚度年华,锦心绣口,能救卿卿性命否?佛法无边,苦海慈航,广则举手低头,童子游戏,聚沙成塔,皆种菩提种子,究竟佛果;深则悟佛密因,与佛祖一鼻孔出气,一言一行,皆秉佛旨,了义正印,普利有情,弥陀愿深,四众同登慈航;观音悲切,三途悉获解脱,知而不信,诸佛奈何?信而不行,等于未信,行而不切,自怠磋跎!普劝大众,生死路险,无常迅速,时已末法,休再贻误!努力今生须了却,莫教累世受余殃! 

  

  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①,烟雨迷花柳,棋酒娱亲友②,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可惜光阴,懡(忄+羅)空回首③,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解]:①夏观赏,春旅游。歌舞场中游兴正浓。稠:(音愁)。浓密的意思。②倚翠偎红,寻花问柳,迷恋多少浪荡子,酒席会上书画琴棋,亲朋欢聚,逍遥终岁。③可谁知风流一时,痛苦百世,苦归身后。白白浪费了宝贵光阴,可知欠下多少风流帐;老来忏悔,惜己晚矣!因此应即早回头,收拾荡心,洗心涤虑,莫再风月情怀逞风流。懡(忄+羅):梵语,(音么啦)。羞愧之意。

  [释]:世人多有以放荡享乐为受用和自得者,因此纵情任性,放浪形骸,奔走歌楼,调情月下,炫富恃才,自逞风流。殊不知折损福报,深积罪愆,种祸招殃,苦归身后,殃及妻女,终得偿报。
—————————————————————————
莲池大师生平与思想  

  1.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23一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动,遂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以自警策。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师决志出家修行,与妻子汤氏决别:"恩爱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汤氏洒泪说:"君先走一步,我自会打算。"大师作七笔勾词弃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发,其妻随后也削发为尼。

  大师受具足戒后,策仗游方,遍参知识。参学遍融禅师,老禅师教喻:"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大师拳拳服膺。后参笑岩宝祖,辞别向东昌的归途上,闻樵楼之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绝,遂结茅卜居修念佛三昧。山中老虎时常伤害村民,大师慈悲为放瑜伽焰口,老虎不再患害百姓。亢旱年,村民恳请大师祈雨,大师手击木鱼,循田埂念佛,一时,雨下如注。村民及信众们自发地为大师建造禅堂寺院。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一大丛林。

  大师明因慎果,重真修实干,以戒律为基本,以净业为指归。整饬清规,精严律制,令众僧半月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并亲自著述,阐发戒律精义。极力戒杀生、崇放生。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设有放生所,救赎潜游蜎飞诸生物。大师《戒杀放生文》盛传于世。

  大师朴实简淡,虚怀应物,貌相温和,声若洪钟,胸无崖岸。自奉俭朴,自有道场以来,未曾妄用一钱,凡有香俸盈余,便施散给其他寺庙的和尚。施衣药,救贫病,常行不倦。大师生平惜福,年老还是自己洗衣,净溺器,不劳烦侍者。终身一袭布衣,一顶麻布蚊帐用了几十年。

  文殊菩萨曾化为童子来参大师。大师见到童子便问:"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童子说:"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大师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童子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大师道行境界于斯可见一斑。

  大师一生精修广弘净土,临终前半月预知往生的时间,到城中告别诸弟子及故旧朋友,只说:"我将到其他地方去。"回寺用茶汤供养众僧,告诉大家明日将行。七月朔晚,大师示微疾,瞑目无语,城中诸弟子赶到,哀请留嘱,大师睁眼开示:"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说完,向西称佛名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入塔于五云山麓。

  大师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阿弥陀经疏钞》、《云栖法汇》、《竹窗随笔》、《往生集》、《净土疑释》等流行于世。

  2.思想

  莲池大师生于法道式微的明代末年,以自己的真修实学,重振莲风,其净土思想,别成一格,二百余年,流韵犹在,兹概述有三。

  (1)单提净土,融汇各宗。

  大师是从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主唱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教下讲师,依文解义,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弥陀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莲池大师诠释"一心不乱"云:一心者,专注正境也;不乱者,不生妄念也,一心不乱,有事有理。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如前体究,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非有非无,离于四句,观力成就,获自本心,名理一心,属慧门摄,诸妄消亡,故兼得定。此一心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转识成智。故知念佛总摄一切佛法。

  有人诘难大师: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相,不明理性?大师回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作住止否?还肯就犬冢牛马同槽而饮啖否?还肯洗摩饲哺伽摩罗疾,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年累月否?于此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仍分,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今人多好说参悟,好说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陀含犹一往一来,况凡夫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净土疑辩》)

  莲池大师以正法眼藏与净业功行,破斥邪见,开导迷茫,发人深省,于净宗的弘扬,厥功甚伟。

  (2)念佛含摄一切功德。

  大师以华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义。由是,大师不主张阅藏,应一心念佛。《示阅藏要语》云:"大藏经所诠者,不过戒定慧而已……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随文逐字,阅此藏经。"(《云栖法汇》)大师对机而施教,亦不可死执。

  大师道隆德盛,当时,李太后遣内侍赍紫袈裟白金问法要,大师书偈答曰:"……修福不修慧,终非解脱因,福慧二俱修,出世世第一。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3)注重戒律,普劝念佛。

  大师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教纲衰灭,戒律松弛,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因而,大师整饬清规,在南北戒坛久禁不行的情况下,大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师为证明。已受戒者,半月诵《梵网经戒》及《比丘诸戒品》。其住持的道场,规条甚严,出《僧约十条》、《修身十事》等示众。各堂执事职责详明,夜必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丝毫无错。大师策厉清规,严明梵行,以救末世疲弊之习。由此遂成大师净土思想一大特色。

  大师深感净宗念佛法门乃至简至易,普摄诸根,仰赖佛力,圆证菩提的无上大法,故殷殷普劝念佛往生净土。

  兹录一段法语为例:

  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以上法语字里行间,洋溢着大师的悲心与智慧,精辟地点示各色人等诸种境遇,均是念佛求生的契机。大师的言传身教,证悟境界,不愧一代祖师的风范。憨山大师曾盛赞莲池大师说:"惟莲池大师的才具,足以经邦济世;悟性,足以传承心印;教理,足以契合根机;戒律,足以护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励世人;规约,足以疗救时弊;若不是法身大士来开朗末世重重昏暗,谁又能做到这些呢?"蕅益大师亦赞曰:"此是云栖老汉,肚里最多思算,谛观末世法门,百怪千奇没干。绕他梵语华言,不出威言那畔。所以旋转万流,直指西方彼岸。只图脚底著实,何必门庭好看,八十余年暗室灯,闻风犹使顽夫惮。"这些恰其如分的评语表明莲池大师的德学风范,堪称净宗八祖的称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莲池大师)(五明学佛网:修行       莲池大师)  

 净界法师:修行胸量要大成就才可能大 

 净界法师:我告诉你一个修行的秘诀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怎样发心修行 

 其它: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楞严悲华法师:傻瓜式修行十要 

 楞严悲华法师: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楞严悲华法师:什么叫学佛修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行中身心出现的四种反应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静心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