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浮躁时代,唯有寂静调柔的心让人真正信服(2)


   日期:2014/7/12 20: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训练心,如何训练慈悲心?到底幸福快乐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

希阿荣博堪布: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另一项训练是专注,制心一处。上面这两项训练会增强洞察力和专注力,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在洞悉宏观的同时不失对微观的专注,在专注的同时可以保持开放。

慈是希望对方快乐,通过友善、关爱、分享等来表现。悲是愿意分担乃至代受对方的苦,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温柔。观修慈悲心通常从亲近的人开始,因为你与他们的因缘很近,如果你愿意,你能更深切地理解、感受他们的苦乐、希惧,而理解是慈悲的基础。慈悲心具体可分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舍的意思是平等,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训练中,慈悲的对象从亲近的人开始,将逐步扩展到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同时我们要记住,无论是分享还是分担,都应以自他平等之心去做,道德上、物质上不要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慈悲心的训练使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宽阔、柔软、坚强,这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三联生活周刊:佛法的修行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希阿荣博堪布:其实,即使不求解脱,而只想今生来世过得顺利快乐一些,从佛法中也能得到很多启发和帮助。学佛能让你更喜悦、更有智慧地生活。

然而这里要提醒大家,佛法虽然能用来解决世俗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但这并不是佛法的全部,不要以为把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舒缓压力,帮助度过情感健康危机、工作困境,化解家庭纠纷,让生活更和谐、更称心如意,让我们对自己更满意等等,就是佛法的最大价值所在。

佛法更重要的是它出世间的一面。出世间,不是说一定要在形式上从社会中抽离出去,关键是内心放下对得失、利弊、称讥、赞毁的希望和恐惧,厌离这生死疲劳无尽循环的游戏,为此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佛法中解脱道的教法——声缘乘和大乘(其中包括金刚乘),基础都是此出世心,或称出离心。舍出离心而谈佛法、学佛法,怕是只能触及到佛法的皮毛而已。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全部。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持戒是否现实可行,是否有意义?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戒律。戒律常被误解为束缚,其实不然,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从而避免给自他带来伤害、痛苦。留意观察言行,我们会发现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做错误的事,像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大象,把周围弄得一团糟,自己也伤痕累累。佛陀慈悲地教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协调起来,不再因为笨拙而受苦。

我们可以把持戒理解为一种自律,自觉地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心活动,这无论从个人修养还是从社会共建的角度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对大多数人而言,讲到戒律,也许主要涉及的是居士戒。居士五戒,戒的是杀盗YIN妄酒。不杀,体现的是仁爱的精神。远离不予取的行为,不是自己理所应得的,不取,这是义。世人所说的不取不义之财便是这个道理。不邪YIN是礼。不妄语是诚信。饮酒会扰乱神智,让人失去控制力和觉察力,导致行为颠倒,言语失常,这是不智。由此可见,持居士戒也是在修身处世。如果能在出离心的摄持下持这些戒律,那么不仅积累了人天福报(养成贤善的人格,受人尊重信赖,受用丰足等等),而且还创造了解脱轮回、彻底止息痛苦的因缘。

有了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身心便会逐渐调达,这时才有定的可能。定指不为所动,这实在是现代社会的人很需要的一种素质。

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会减少,整个社会的氛围会越来越安宁有序。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如何看待痛苦的?

希阿荣博堪布: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如果你想摆脱痛苦,首先要知道痛苦是怎么一回事。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苦苦、变苦、行苦三大类。所谓苦苦,即是粗大明显的痛苦,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亲近。变苦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仔细思量,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其实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不圆满、局限。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重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的流转。

具体到人间的痛苦,又分为八种。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除此以外,人们还在不同条件、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的经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要是自己能力足够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问题、挫折出现时,你会分外感到压抑、焦虑和不公平。自艾自怜、指责抱怨或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令我们脆弱不堪。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样的人生真的变得很难忍受。反过来,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接受痛苦的客观存在后,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它的成因。某些情况下,我们能够通过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去阻止某个痛苦的结果生成,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知道,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也不是事到临头能改变的,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如果痛苦在所难免,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该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不必再承受额外的焦虑和恐惧。

痛苦普遍存在,生活不可能总是称心如意。由于这个见地,我们不再急于逃避和指责,甚至不再想尽办法化解,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有这个身体在,我们就必定经历衰老、病痛、死亡,只要心里还有贪执、嗔恨、困惑、傲慢,我们就必定感受痛苦。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看到一些新闻,因为个人没有得到公平对待,报复社会滥杀无辜的举动时有发生。文明和法制,是人自律自爱的条件。可是如果没有文明和法制的保障,人丧失根本的信心,这些矛盾如何解决呢?

希阿荣博堪布:文明、法制和自律、自爱,两者是互为条件的。在一个大家都为所欲为、不顾后果、“我”总有理的社会里,建立法制很难,而没有法制的保障,人就会因为严重缺乏安全感而更加只顾眼前,试图用生硬和残忍来保护自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不是社会问题专家,对此也没有深入的思考,不过我想,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自己、从细微处着手,现在就开始,反省和改变,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虽然建立制度能更为高效地解决问题,但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它需要很多人的觉醒和努力。在推动建立制度的同时,我们不要放弃个人层面的帮助、改变。很多极端的行为在爆发前,其实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去改变它的缘起。这些机会在你我手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