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解放孩子的潜能》002


   日期:2014/2/16 12: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原文】

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事物,并尽量排除他们不需要的一切。

【学文解读】

这个,也要了解孩子,明白孩子发展的、成长的规律,知道孩子这个阶段他需要什么。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真正提供孩子这个阶段最迫切、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想当然认为孩子要什么,我们给什么。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我们往往会自以为是,自己认为这个好、那个好,孩子就被大人逼着学这个、学那个。这个最典型的是什么呢?就是孩子被大人(逼着)上各种课外班。为了升学上奥数班,为了升学要上钢琴班等等,很多。

我们一定要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事物。如果我们家长能够摸索明白孩子的成长规律,提供给孩子的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根据孩子发展的规律来提供的,那么孩子发展、成长起来就健康,不会缺失什么,也不会因为不愿意而多学了很多没必要的东西。这里边我想还有一点,就是孩子有自己的规律,我们不能打乱规律,提供孩子一些东西。同样是这些内容,如果符合孩子,那么孩子喜欢,也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如果打乱了规律,孩子很可能就不愿意了,接受的程度,对于将来的成长都可能产生出混乱。

【原文】

重视积极正面的引导,不回避消极负面的部分。

【学文解读】

这个也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正确的。很多时候往往是在生活中,在孩子成长的很多细节里边,在具体的场景里边,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使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判断观念,以及成长的、做事的指导思想。同样,对于负面的、消极的,我们不能含含糊糊地躲起来,同样也要把这些事情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怎么对待,也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呢,将来孩子成长过程中间遇到同样的事情,他也能分别,能够判断,不犯错误。

我们学习佛法就知道,积极正面引导的原则是五戒十善。如果能够把佛法的因果原理逐渐地运用于孩子的教育中间,把这些因果原理,由因果原理推导形成的种种的原则,慢慢地告诉孩子——这个原则还不能死板,不同的事,不同的场景,很可能它使用的原则是不同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好办了。

当然我们现在在孩子的教育中间,也逐渐地加入因果教育的这些故事,把犯戒、做恶事很可能将来产生的恶果也要告诉他们,慢慢地让他在心里边建立起这个标准,将来长大以后自己能够约束自己,不去犯戒,不去造恶,将来孩子自己就能受益了。不会因为不懂、不明白而造作恶业,将来产生恶果,那么就可惜了。

【原文】

满怀勇气和希望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学文解读】

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成长,可以说是个比较关键的一点,因为现在的孩子往往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问题是什么呢——容易被家长娇惯。生长环境太优越了,心中没有培养出一些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怎么顽强地生存、顽强地去成长这么一种习惯,或者说一种毅力。往往遇到挫折,很容易就悲观失望,要不受到了巨大打击,不能够让心境转回来了。

我们现在医院和很多精神方面的医生了解,现在很多年轻人得精神抑郁、得精神疾病的,增长得很快,病人很多。很多精神病院床位很满,住不了,住不上,现在很多是年轻人要去。得这方面的疾病,容易心智失常。

最近和很多同修交流,他们跟我说,现在很多人因为不能够提拔,不能够得到升迁,心中想不过去了,想不明白了,跳楼自杀。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复杂程度比过去多了很多,现在我们想生活、生存,必须要掌握更多的这些技能、技巧。社会的压力、竞争都增强了,人们心里的焦虑也增多了,所以我们心灵的承受能力也提高了。

所以我想,我们现在社会的人们必须重视这一条,从小让孩子可能就灌输这方面的想法,提高孩子们遇到各种挫折能够重新站起来的能力,正确认识、对待。那么,将来孩子成长起来以后,无论遇到任何的困难境界、艰难环境,都能够重新燃起希望,勇敢地面对,努力地克服,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自己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现在的孩子缺少艰苦的环境,缺少真正能够克服困难,让自己勇敢面对的机会。这个呀,不是好事儿。因为我们将来很有可能在某种时候——当困难来临的时候,我们都得必须勇敢面对呀!现在的孩子是什么状态呢?从小生下来无忧无虑,上学、毕业、工作、成家等等,往往没有什么压力,环境很好。习惯于顺利了,习惯于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奉承的、顺从的这么一种环境了,一旦遇到挫折,都可能一蹶不振。所以一定要从小给孩子灌输这些吃苦耐劳、勇敢面对、能够承担这种精神,甚至我们还得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一些艰难的环境去锻炼锻炼,很重要。

【原文】

盼望奇迹的发生,但也接受贫贱卑微。

【学文解读】

我们生活、生存,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希望。如果我们没有希望,我们就会丧失生存的动力,就会像行尸走肉一样,活得没有意思。很多在某方面有成就的人,到一定程度觉得没意思了,觉得什么都看过了,都经历过了,往往就走向了自杀。所以我们每个人无论到任何时候,我们心中都一定要有一个希望,一定要怀揣着一个梦想,为这个希望,为这个梦想而努力。这个是我们活着的一个最大的动力。

一般人可能都希望自己学业优秀,工作能够进展顺利,事业能够获得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些东西,有的时候能够实现,有的时候不见得能够实现。明白了因果道理以后,我们去分析、去判断,就知道有些时候是我们力量不够、因缘不足形成的。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自己应该努力修行,自己去行善,改变现在的状况,将来我们可以实现理想的境界。

所以现在,无论好无论不好,无论富贵无论贫贱,都是我们业力的推导,都要安心接受。学习佛法,懂得原理,我们现在就要做起。让我们这一辈子都能够在修行中间,在行善中间,在利他中间慢慢地成长起来。这一辈子修好了,我们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这么一个理想,将来是可以实现的。

【原文】

童年生活的新面貌

童年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拥有漫长的童年时期,这个事实是我们成为人的一个主要因素,也使得人类区别于其它(即使是最聪明的)动物。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待孩子和童年的态度不同,并且还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甚至在一代与另一代之间,也会随某些方面的变动而发生改变。20世纪60年代末,权力归花儿(美国嬉皮士用的口号,主张通过爱情和非暴力实现社会改革)的主张,以及一连串反对战争、核武器和环境破坏的抗议行动,把人类(至少在西方国家)推向一个反权威主义的教育时代。拥护反权威的人们主张,要抛弃“孩子要按大人的话去做、要学习成为好公民”等传统观念。这使得那一代的孩子在不知所措中任其发展。像大多数的极端思潮一样,权威主义和反权威主义都是错误的,他们都没有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双方都只考虑成人自己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孩子需要成人的榜样,而不是僵硬的权威,需要成人的引导,而不是命令,需要参与,而不是服从。尤其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成人接受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而不要被“社会的钳子”(美国歌手鲍勃.迪伦的歌词)塑造成预先设计的模样。我从不主张用传统的权威方式来教养孩子,因为我自己的经验就已经说明它带来太多的受到压抑的情绪。但另一方面,摆脱权威意味着完全不要权威,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这种自由常常是父母过着自己的生活,以为孩子也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成长。但绝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是由“热爱整洁、服从和秩序”的父母教养出来。然而,就像大多数革命群体一样,他们的确带来一些重要的变化。在教育范围内,最重要的是他们为孩子带来了更大程度上的独立。

【学文解读】

这一段告诉我们:人类的童年很漫长,这个是有别于其他动物的。越是智慧生命,他的童年、他的心智成长过程、培养过程,往往要很长久。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间,过去一般来说,孩子童年受家长的影响是很严重的。而家长、成人往往忽略了孩子成长规律,不能够从孩子他们自己的出发点、成长的需要去考虑,往往是靠家长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学什么,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一般是这样的。

美国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就是这帮受家长约束、管教成长的人。他们叛逆性很大,提出来“完全不要家长管,孩子自由发展”这么一种思潮。但是实际上这也是不现实的,往往需要家长引导、管理。但是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需要引导,不是命令;需要参与,不是服从。慢慢地就把童年教育形成它真正正确的位置。

【原文】

孩子们富有弹性、能干、活跃

我们对童年的理解在许多层面已经改变。对于孩子如何成长,现代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卓越的见解——孩子如何积极地参与成长;他们如何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在特定情况中,他们如何能够以极大的弹性来面对沉重的压力。和大多数教育家和儿童专家所持的观点相反,孩子能够应付极其险恶的情况,远不止维持基本的生存。

让我进一步加以说明。两项长期的研究显示,居住在高度危险环境中的孩子,他们直接面对贫穷、冲突、家庭破裂和疾病问题,其中高达百分之三十的孩子能够努力成为适应环境、充满自信、能干、并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的个体,还能妥善处理工作和闲暇的需求。不过,其它百分之七十的孩子却没有能力适应生活。百分之三十表现出色的儿童有哪些特点?

首先,他们有某些人格特征,如灵活性、适应性、自我价值感(译者注:self—esteem表达对自我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积极的自我形象、自信、应付压力的能力、承担责任,以及良好的交流技巧。其次,在社会环境中有一些可以帮助他们的因素。例如至少和一位成人有紧密的联系——父母、祖父母、邻居或朋友。当他们长大后,很快能够在社会网络中找到替代父母角色的人。他们在学校受到欢迎,有许多的朋友或伙伴,他们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接受和运用别人提供的帮助。

假如我们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将可以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找到理想的典范,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支持。这项研究中的成功儿童,也许他们的人格具有某些先天的特征,但仍需要适当的机会和帮助去加以发展。仅仅告诉孩子要如何做很难奏效,他们必须亲眼看到怎样做。儿童需要能培养自我价值感的榜样,需要具有人际交往能力、愿意帮助别人的榜样,以及能够承担责任的榜样。

【学文解读】

我们要知道,孩子,他具备完整的人格,和我们成人一样,具备所有的潜能。他可以做到种种的事情,把自己的潜在的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下充分地发展出来,发挥出来。所以我们不能轻视孩子,不能认为孩子小,什么也做不了,这是不了解孩子。所以我们面对孩子,面对孩子如何成长,如何教育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这种潜在能力,认识清楚孩子是可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格,具备种种的能力。这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的。如果我们不能够认识这一点,我们很可能就会把自己的意识、认识,强加到孩子头上去,让孩子没有自我、不知所措,这是错误的。

另外,孩子毕竟他只具备潜能,很多能力、很多知识、很多生存的技巧,都必须在成长过程中间去学习,去观摩,在实践中间去摸索。所以我们成人对孩子的帮助又是极为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老师要有爱心,要有耐心,慢慢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把孩子的种种的能力,在恰当的环境、恰当的状态里边发展出来。这是很重要的。而且,家长作为孩子的学习观摩对象,老师作为孩子的榜样,社会整个的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不由自主、不知不觉就会受到父母、老师、周围环境的影响。

【原文】

幸福是什么?怎样达到?

本书的目的是要帮助读者培养幸福、圆满的孩子。在此,让我简要的说明一下。显然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保证孩子获得幸福和圆满,至少不是由于这些词汇具有高度的相对性和个体性。本书的标题原意是:“教导自我去发展内在的品质和必要的洞察力,努力创造出最佳的条件,让每位独特的孩子充分发展他的潜能”。不过,这太冗长了。

当儿童和少年能够成为他们自己,当他们感觉到生命有意义、是完整连贯的,当他们感到拥有自己所需要的能力,他们就会幸福。这不是暂时的快乐或一时的好心情,而是长期潜在的心理状态,能够从容面对生活琐事,免于担忧、紧张、焦虑和恐惧。

幸福意味着对生活抱有乐观的看法,能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热爱生命,面对挑战,并深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

【学文解读】

这一条是通过分析孩子、分析成人以后,给孩子定义的学习、成长应该形成的一种模式。我们现在,孩子或者成人不见得都幸福,不见得开心,不见得快乐,那么这种状况是不完善的。我们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让孩子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格呢?一定让他幸福,有幸福感。

通过挖掘孩子的潜能,把孩子的种种优良品质都挖掘出来,培养成长,形成各种的能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培养孩子,最终培养出来以后,你看他是两方面,而且心智这方面是最重要的。你看这里边定义:“幸福意味着对生活抱有乐观的看法。”这是心智方面的东西。“要热爱生命,要面对挑战,深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这都是我们心智方面的培养所具备的优良的品格。而具体各种能力呢?就一条——“能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我们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各种技能技巧,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是能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啊!

我们活着,自己要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首要是满足我们心灵的快乐、心理的成长,使自己长期保持精神的愉悦。这个是我们人类成长、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面。现在我们很可能是恰恰相反,不重视幸福!不重视心灵!重视的是具体的技能技巧。拼命地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学了无数的东西,孩子疲于奔命,心中并不快乐呀!如果不快乐,那么学这些,效果恐怕不见得好。而且我们要明白,学习了这么多东西,目的是什么呢?目的一定要知道,是要“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这里边就有很多的学问了。

我们现在社会,提倡竞争,提倡致富,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所有人心中被这种环境影响,欲望过度地膨胀起来了,心中这种幸福感扭曲了,认为必须有很多的钱,有很多的财富,有很多的财产,这个是幸福。其实现在我们很多人得到了这些以后就明白,这个恐怕不是,至少不是全部的幸福来源,只是一部分。或者追求过度,很可能还带来痛苦。

所以我想,幸福它一定要有“知足”这些品质。要懂得满足,要懂得退让,要懂得吃亏,要把因果五戒十善这些原则加进去。要知道富贵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布施,是因为持戒行善,是为了别人我们做了有益的事情。要走正确的道路,去使自己的福德增长、圆满。而不是呢,像现在这样,竞争不择手段,这个是错误的。

所以我想,对于我们学佛的同修来说,幸福还需要我们懂得佛理,用佛理去指导我们生活、工作,以及我们修行的种种事情;通过修行,有正确的观念指导我们的种种的行为、思维,使我们心里总是保持着一种乐观、积极向上这种品质。而且我们还懂得:我们这一辈子不是结束;我们努力修行,能够持戒、行善,能够安心做功课,将来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真正的、美好的归宿在前面等着我们!这样我们对生存、对生活就能够坦然面对,敢于挑战种种的困难,靠我们的努力可以战胜这些困难,最终使我们摆脱三恶道,达到人天这个福报这个境界,将来修行有成就。

我想,我们修行一辈子,就是幸福的一辈子!把这个观念建立起来,我们这一辈子就不白过了。

【原文】

积极乐观才能幸福

幸福的人也是一位慷慨的人,不仅能够给予别人物质上的东西,也能给予时间、关怀与空间——总之,他是一位能够去爱的人。一位闷闷不乐或忧心忡忡的人是拘谨的人,不能慷慨地付出。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带给世界,并散发积极乐观的活力。这对自己也有其它的好处。科学研究证实,快乐(尤其是笑)有利于我们的心脏和健康。

然而如果没有幸福的姐妹——悲伤,幸福也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灵包含整个人类感情,从幸福的极点到悲伤的深渊。生活的艺术是在两种极端之间平衡,当事情发生时,我们能够感受它们。最重要的是健康和谐的个人能够从深深的悲伤中治愈而归,重新获得平静,也能从兴奋的顶点镇静下来。他们具备情绪调控能力。

【学文解读】

我们学习这一段就要知道,幸福的人他一定是积极乐观的,是正面的。如果我们每天忧心忡忡,每天悲观失望,看什么都是灰蒙蒙一片,这个恐怕我们幸福不起来。但是现在社会中间,大家往往因为种种问题,心灵都是这样灰蒙蒙的,快乐的时间少,不快乐的时间要多。那我们怎么能够称得上幸福呢?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积极乐观。

而且,幸福从哪里得到的呢?我们学佛法就知道——给予别人、帮助别人、无私地为别人服务,这个才能得到快乐,得到幸福。如果我们总是自私自利,总是为自己着想,我们恐怕很难得到快乐。因为,为自己着想,我们心中的贪、嗔、痴会得不到满足的,会产生更大的欲望,而欲望产生的是痛苦!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只有给予别人,帮助别人,这个才能得到幸福。

这本书里边也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别人什么呢?物质上的东西,也能给予别人时间、关怀、空间,总之,是要爱别人。这个观点和佛法行善的观点是一致的。

我们也要知道,其实只有自己真正具备了各种能力,自己的心智也成熟了,往往这些人才能做这些事情。如果童年不幸福,自己成长过程充满了曲折、压迫、烦恼,各种的能力也没有掌握了,往往这些人心灵不成熟,在社会中间各种的能力不具备,心灵和物质往往也很缺乏,不具备帮助别人的一些基本条件。

所以学习这一点,我们也要知道,我们成长以后,一定要学会行善,为别人服务,这个是我们成长以后快乐、幸福的源泉呀!我们能够对生活抱有乐观的看法,这个乐观在哪里呢?就乐观在大家那里,在于我们给众生的帮助。幸福感来源于这里!

【原文】

圆满的道路

圆满很难定义,它看起来像是终点,好像是我们到达人生终点的和谐状态——“她一生圆满,临终前获得了想要的一切。”或像是一位年轻的足球队员回顾自己成功的生涯,“的确,我赢得了我想要的所有奖章”。但往后的40年里,这位年轻人打算做些什么?

麻烦的是人们常把圆满与成功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即使在失败中,我们也能找到圆满的体验。我喜欢把圆满看作是持久的态度,在发生的事件中,寻找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当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坦然接受,圆满就是这种满足感。

圆满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它是一种对事物本来面貌的关心以及接受的态度,这意味着珍视自己和他人的成功或失败,以及体会得失之间的平衡,因为在爱中,很少有黑白分明的事情。因此,如果你能培养孩子成为快乐的、有创造力的、慷慨的和有趣味的人,你也会心满意足。而且如果孩子们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持久的圆满,内心不断地成长,作为父母,你们也同样圆满。

【学文解读】

我们读这一段话,好像看了《可许则许》这本书。我们现在的人,判断人往往用成功、失败这个标准来观察大家,往往因为某些具体的事没有成功、没有实现,心中就产生了焦虑痛苦,以至于后面都无法走下去了。这个标准是错误的,这是短视的!

一个民族,如果说人人以成败论英雄,整个的民族一定会短视,会争执不休,真正的人才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议论一件事,说现在的中国没有“大家”,培养不出来“大家”。大家议论纷纷,寻找原因。我想,之所以没有能够形成“大家”,不能够培养人成长为一个“大家”,就在于现在我们大家、社会整个的价值观、判断标准是有问题的!大家太急功近利了,都以成败,具体的成败来论英雄!一旦某件具体事失败了,这个人就一无是处;一旦某件具体事成功了,这个人就是万能的,什么都能干,立即就要提拔,做领导。这个价值观就决定了我们这个社会难以形成真正的“大家”呀!

我们要改变这个状态,我们不能以成败来评价人。我们要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啊,失败是非常珍惜的,应该允许人失败!人们的成长历程往往交织着失败-成功,成功-失败种种的形态。我们培养的是人,这个人是丰富的、圆满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往往这个圆满是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所以说圆满是持久——持久的成长历程,持久的失败-成功历程。

在成长的种种事件中间,慢慢地我们学会了各种道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我们优秀的品质。这样我们慢慢要坦然面对一切,成功了我们很开心,失败了我们坦然面对。因为我们从失败中间,我们又能学到很多的知识、经验了。这是一种非常关键、非常良好的品德。

同样,我们面对社会的种种现象、种种的人,包括我们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孩子学习优秀,我们就爱孩子,学习不优秀就不爱呢?现在社会,恐怕以这种价值观来判断的,也不少啊!我们热爱孩子,应该包容接纳孩子的一切,在孩子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引导他、培养他,使孩子圆满地成长,养成孩子自己优秀的品格。而不是以一些具体的、孩子达不到的要求为标准,去判断孩子是否成功、是否失败,这恐怕都是错误的。

我们现在学了佛法了,学了因果了,就可以更好地、更清晰地明白这些道理了。如果想求得一个福德智慧之子,你自己提前做准备吧。我们“备孕七”会把这些原理说清楚,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求得优秀的孩子。如果孩子素质具备,将来我们可以不用很费力,就把孩子养大养好。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孩子先天不足,我们也不要烦恼。现在明白了,自己努力修行,引导孩子也迅速地成长起来,走上正路,为以后打好条件,这个也很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