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幸福人生

 《解放孩子的潜能》001


   日期:2014/2/14 9: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家好!我们从今天开始在“亲子七”共修学习《解放孩子的潜能》,是由英国马丁*洛森著作,由吴蓓翻译的,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我们还是先念一段原文,我们再一起学习一下。

【原文】

前 言

本书从儿童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的两个方面,帮助父母去了解和支持孩子。书中指出,父母能以良好的方式去培养、鼓励和启蒙孩子。我指出目前潜藏的一些危险或易犯的错误,但同时也给予父母希望、勇气和支持,让他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透过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并和他们一起成长。正如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的伟大学者皮亚杰说的:“孩子解释大人,多于大人解释孩子”。

【学文解读】

这个前言呢,作者已经说明白了,本书研究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教育,还有孩子的成长。因为教育的目的呢,是落在孩子这里,落在孩子的成长之上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成长的,健康成长。所以呢,如果不了解孩子,不懂得孩子的规律,这样的教育很可能是脱节的。最终呢,不圆满的,甚至对孩子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危害。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一边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孩子所需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搞懂孩子的教育怎么去做,怎么落实。

我想前言第二点重要的启示在于: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教育。父母同样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需要的教育,家长呢,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现在是成人了,我们作为成人来说,我们经历了童年成长的过程,长大以后呢,养成了自己的这些品格了,都和这个童年有关。但是成长了以后,我们也不见得懂得我们童年有什么问题,我们自己的成长有什么不足,我们不见得都懂。所以,当我们自己有了孩子,用客观的眼光再去看待孩子的童年成长,实际上就是重温了自己成长的历程。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间,发现我们自己成长中间缺失的内涵,补齐我们自己不足的内容,使我们自己也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完善,一起进步。

我想这是作者在前言里边要揭示的两个内涵。这两个内涵,也就指导贯彻了整部书全部的内容,都是以这两个主题指导下,来进行的研究、分析、实践。

【原文】

孩子需要的是爱。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曾经对“三种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恐惧、野心和爱”评论道,不要前面两者,我们也能教育孩子。爱意味着什么?父母真的爱他们的孩子吗?除了爱,孩子难道不需要其它一切?当然不是,但所有一切都必须出自内心的真爱。爱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对个体充分尊重,把他们的需要放在首位,而不图回报。爱是我们创造的容纳空间,为了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爱是带着感情的理解,是带着理解去感觉事物的能力。它既不是未经悟性引导的盲目情绪,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逻辑。正如列奥纳多*芬奇所说:“伟大的爱出自伟大的理解。”一切真正的爱是利他的,绝对不会是自私的。然而对孩子的爱,比这还要丰富得多。它不是空口言谈,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它不能停留在想法或感觉上,还要付诸实践。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自己对孩子的一切美好的想法或情感,转变成对孩子有帮助的具体行动。爱涉及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和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以及行为有关。我们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博爱,我们不要气馁,不要退却。爱不是目标,而是一条道路,今天开始了第一步,下一步也就相继而来。就培养孩子来说,爱意味着什么?依我看来它包含:

*承认孩子的个性,并协助他的发展。

*洞察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

*认清我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为了孩子努力完善自己。

*创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

*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不欺骗孩子。

*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事物,并尽量排除他们不需要的一切。

*重视积极正面的引导,不回避消极负面的部分。

*满怀勇气和希望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盼望奇迹的发生,但也接受贫贱卑微。

【学文解读】

那么作者在这里边,对于孩子、孩子的教育,首先就提出来一个命题叫做“爱”。如果没有爱,对于孩子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充满了爱,真正地为孩子好,才会潜心研究,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关注孩子自己需要什么,才能看清楚孩子的前景。只有爱,父母才能客观地让孩子获得孩子自己想要得到的。所以这个“爱”,这里边作者做了一些界定。爱,一定要充分尊重他人,“把他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而不图回报”。我们看了这一段就知道,实际上这和佛教里边对“善”的定义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爱”应该是无私的,不能掺杂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念。如果掺杂了自己,这个“爱”就变质了,是自私的爱,是控制的爱,是有欲望的爱。这种“爱”必然使被爱者痛苦,被爱者痛并快乐着,不舒服。

实际上,现在我们家长对孩子基本都是这样,我们不能说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不爱,反而我们这个孩子角度看,家长的爱有点儿过分了、过头了,往往孩子受不了了,什么都要管,弄得孩子不舒服不满意。而且现在家长都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把自己的价值观,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强加于孩子,使孩子与自己一致,这都不是无私的爱。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在这里提出的“爱”和我们现在的家长这一类的“爱”是有区别的。

这里边这个“爱”,首先一条就要“对个体充分尊重,把他们的需要放为首位,而不图回报”。或者我想针对我们现在社会的情况,可以这么演绎: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充分了解孩子的状况,以孩子的成长放在首位,允许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我想可以再补充一些,这样我们可能就更容易理解在孩子教育之中,这个“爱”的含义了。

“爱是我们创造的容纳空间,为了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爱孩子,我们不是限制孩子,用我们的价值观限制孩子说“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做”。把孩子限制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边,把他的热情,把他的希望,把他的动手能力,慢慢的呢,都框在一个极小的空间里边。长大了以后啊,生活会很乏味的,孩子自身原来、本来具备的能力可能都没有办法发挥出来,这是极为可惜的。所以,这个第一条,作者在这里就告诉我们,“爱”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法则。作者在这本书里边说得很清楚,是我们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法则:必须有“爱”,必须是无私的“爱”,不能掺杂自我想法的“爱”。

那么第二条对爱的理解呢?这个“爱”,它不是“冷冰冰的理性逻辑”了,不是这样的。因为人啊,是活生生的肉体,活生生的感情,他不是简单的1+1=2、2-1=1这些东西,他必定有感情呀!所以这里边说,是“带着感情的理解,是带着理解去感觉事物的能力”呀!人的能动性是极大的,关键在于什么呢?我们愿不愿意去理解,去琢磨,去深入啊!我们知道,人如果对某件事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喜爱这件事儿,往往就能够钻研得深,不怕苦,长期乐此不疲,最终往往能够在这个方面成就。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热爱啊!没有热爱,这个事儿干不长,干不久,干不深入,或者干脆就不做。即使做也是凑合,浮皮潦草,很难有成就的。所以必须有感情的投入,必须热爱。这是“爱”的特性,是其它代替不了的。那么这里边引用了达*芬奇的一句话,叫“伟大的爱出自伟大的理解”。“一切真正的爱是利他的,绝对不会是自私的”这个又把第一条充分地强调了。你如果都带着感情去爱,容易偏颇,容易无原则,变成溺爱,没有客观了。所以,这个爱要利他,不能自私。要想做到完全利他,绝不自私,那么这里边就有一个关键,就必须有“伟大的理解”。你如果不理解,那么对于这个爱是盲目的、偏颇的。这里边对“爱”做了两点的阐述。

下面作者又告诉我们,对于孩子的爱比这还要丰富,不仅仅是言谈,关键呢,明白了还要去行动,去体验。这一点和我们在学习印光大师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他的理念是一致的。因为孩子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尤其受到母亲的影响,母亲是什么样,往往孩子受母亲的影响极深,成长起来以后很多的行为、思维模式都受到了母亲先天的影响和后天的影响。所以对于孩子,不是说光懂了就行了,不行,还得体现在行动上。让孩子在我们父母的爱中成长起来,长大了。所以说,“爱涉及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和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以及行为有关”呀!我们自己如果不能够健康成长,自己不能够成为一个方方面面都是一种表率、模范,那么我们在和孩子的关系中间,孩子必然受我们的影响,将来必然有恶劣的、不好的这些内容、行为、言谈举止,受父母的影响种下了坏的种子。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当中,父母他的作用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那么这里边作者也说,这个“爱”也希望孩子能够上升到一个最高境界——叫“博爱”。我想如果用佛教的名词来说,可以上升为“慈悲”,那更是没有分别,清净的爱,一切不为自己,都为别人的这种爱,这个叫“博爱”。

“我们不要气馁,不要退却”,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父母对孩子能够用这种清净的爱,慢慢影响灌输、成长,将来,孩子通过这种爱为根基,上升为一种博爱了,整个的过程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种种的各种诱惑,能够摆脱这些物欲,成长为一种博爱,内心充满了付出、关怀、奉献,真正地把自己的心面向大众,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会痛苦的、遭受种种的磨难打击的。所以在这里作者也说,“爱不是目标,而是一条道路”,它是一个过程。当我们通过这个过程,将我们对孩子的爱充分地表达、表现,孩子通过父母的爱慢慢成长,养成这种“爱的心性”,自己再面向一切,上升到“博爱”的时候——整个是一个历程,这是一条人生——当我们成就了这个“博爱”的最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就形成了自己的品质、品格,这是人类最优秀的、闪光的性质!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精神贯穿下去——像印光大师教育内涵那样,这个道理是一致的——将来我们一代一代的教育传承传播下去,就在本原上、从根本上就解决了人内在成长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本质的这些成长的指导思想。将来孩子成长大了,他自己就有能力规范自己,影响别人,我们整个社会自自然然就和谐起来了。

下面呢,作者提出培养孩子“爱意味着什么”,他从九个方面提出来的。我们从这九个方面我们对照对照,我们作为父母对于孩子,我们做到没做到,或者忽略了哪一点,或者自己又增加了哪一点,或者在这里哪一点做错了。

第一点,叫做“承认孩子的个性,并协助他的发展”。我们要明白,从佛法的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是业力的推动,六道的轮回,我们形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受过去各种业力的推导,佛法用因果理论去推导,我们要尊重孩子现有状况,无论孩子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都要尊重。孩子是这样,他不是别的,要尊重孩子现有的状况进行引导。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我们对孩子怎么样怎么样差,怎么怎么样的好,这是错误的,毫无意义。你说上一百年,自己的孩子呢,现有的状况不一定能转变。因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现实的状况受过去世业力的推动、影响,这个没有办法呀,很容易改变。要尊重他,接受他。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伟大的母亲,对待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不离不弃,真心地付出啊!不怕外界的干扰,不怕孩子带来的超常的养育困难,耐心细致把孩子拉扯大。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向这些母亲们学习,不用抱怨,要尊重孩子现有的状况,从现有的状况出发,去协助他的发展。这一条是第一位的。

如果我们父母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说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得考北大,考清华,一定要出国,在世界名牌学校里边去上学,我们的孩子将来得博士、做科学家,等等。这个呀,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是建立在孩子自己的现状,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能力、潜能,那么我们又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必然呀,父母痛苦孩子痛苦,整个这些痛苦都伴随着孩子整个成长的历程。所以作为父母来说,第一条,一定要审视自己的孩子,审视孩子的现状,看看他呢,是什么“根器”的人。如果是“上根器”的人,我们呢,通过培养,孩子也能够达到理想的状况;如果“中根器”的人,我们按正常培养孩子,培养孩子具备一定的学习、生活能力,将来在社会上能够自食其力;如果对于“下根器”的人来说,我们能够把孩子养活大了,让孩子自己能够有自立的能力了,甚至让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自己能够自立了,不给社会带来负担了,这就很好了。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孩子现有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能观察清楚,没有这个观念,不切实际的提出高标准、高要求,我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间,有可能会拔苗助长,有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把孩子的种种热情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培养出的孩子,他不是一个健康、快乐,积极面对社会,积极去处理事情的这么一个状况。孩子成长起来以后,必然是扭曲的、痛苦的、烦恼的,甚至从内心里边可能对社会还产生了仇视。那么孩子长大以后,无论在工作、家庭中间就会产生很多的冲突,对于自己的孩子,恐怕也会用扭曲的心态来对待。那么这样子,一辈一辈传播下去,我们整个人都是扭曲的状态,社会的问题积累起来,表现出来那就太大了。处处都是矛盾,时时都是烦恼了,我们活得不开心呀!

那么第二条,在培养孩子来说,“爱”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洞察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父母要把眼光放到孩子上,不要放在外面。因为我们教育的是孩子,养育的是孩子,应该让孩子成长起来。所以呢,我们要了解孩子。慢慢通过了解孩子的潜能,要尊重孩子这些潜能,引导孩子在他的潜能的路上,在他热爱的路上走下去。能做到这条是不容易的。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共同认可的价值。有的时候呢,这些公共的价值和个体发展的价值是有矛盾的,有不同的。有的时候,我们屈从于公共价值,而削弱、扭曲、打压孩子自己的潜能,这种现象恐怕是很普遍的。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所以,很多孩子自己的潜能,不能和社会公共的价值得到统一,把孩子内心最愿意干的事情,最喜欢干的事情,最有可能成长的一条路给掐断了。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和这一条是有极大的关系的!因为他这一辈子做的,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没意思,不愿意干的事儿啊!你想想,如果不喜爱,他恐怕就没有成就啊!所以我想,我们尽量在尊重现在社会公共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孩子的潜能,使这两方面,能够在某种角度上得到一种统一。这个呀,这就是我们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现。而不能为了达到社会的价值,粗暴、武断地扼杀孩子自己的潜能。那么这种情况,父母对孩子的爱那就是打折扣的。

第三条叫做“认清我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为了孩子努力完善自己”。这个不容易,不容易!人都是有惰性的,当我们要改变我们自己的习惯的时候,往往我们都不愿意啊!当别人指出我们不足、缺点的时候,往往我们会生气的。我们人呀,往往都会认为“我是完美的,我是没有缺点的”。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因为孩子呢,没有反抗能力,被我们家长所控制。孩子越小,父母控制能力越强,表现的都是自己的种种方面。而且父母往往肆无忌惮,将自己最恶劣的方面充分的暴露、表达出来了,因为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的”,没有节制!将来孩子成长起来以后,孩子他形成的种种品格,恐怕和父母都一样啊!说得难听点,都是一个德行!所以,为了孩子将来完善,我们现在自己就得完善。只有父母做到完善,表现完善,影响孩子才能完善呀!所以你看这一条和印光大师教育理念那是一致的。印光大师重视母教,重视胎教,重视幼教。首先就提出来,作为女子自己要懂因果,懂圣贤之道,自己要做好。这个我想,无论是现在这些最好、最科学、最先进的幼儿教育,和佛教提倡的这些家庭教育,从理念上是一致的,一致的。必须使父母完善、成长,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将来对孩子才能有好的影响。

但是现在社会,我们父母一旦脱离了学校,社会如果没有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往往都放任自流。有的父母,自己愿意学习,愿意成长,对自己也要求得很高,能够使自己不断地完善。但是恐怕也有很多的人很难学下去了,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按照自己过去受到的影响,按照那些老一套,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恐怕是不行的,不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定要提高自我,一定要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适应。这样才能满足自己生存、生活,包括精神方面的需求。

那么第四条呢,是“创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不能把孩子推向社会,社会太复杂了,我们必须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边,把好的一方面演示出来,使孩子在这个好的环境里边受到好的影响、好的熏陶,建立起好的观念,把这个根打好,在这个环境里边逐渐成长,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当他有了抵御能力的时候,就能慢慢的走向社会,逐渐地适应社会,解决社会种种的问题。所以创造一种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我们现在同修通过打七就明白,环境很重要!因为我们在道场,我们同修之间说的都是佛法,都是说的修行,一起做功课。慢慢在这个环境里边都能够找到“出离心”,都能够找到精进修行的那些精神。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走入社会,如果我们定力不强,很容易被这个社会种种的观念打垮、迷失,所以创造一种环境是极其必要的。

第五条叫“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不欺骗孩子”。这条不容易!我们现在父母有什么问题呢?都盲从!大家追求升学,学习这些奥数、英语等等,一旦听说这个孩子学了,好,那很多家长立即就报名,让自己孩子也学。为什么学呢?好像说是因为什么,盲从!很多家长呢,没有自己的正确观念,也没有“孩子将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指导观念,都是得过且过,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然后,回头就虐待孩子!整天带着孩子上这样的班,上那样的班,让孩子做这样的事,做那样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别的孩子都这么做,我们也得做!将来到底有没有用呢?能不能派上用场呢?说实在话,也搞不清楚,好像不做就吃亏了!所以说能够通过上面四点,让自己有一个追求真理的勇气,这不容易,这不容易呀!我们只有培养自己建立追求真理的勇气,才能不断地上升、进步,才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也有不足,我们哪一点错了。对待孩子,我们也敢说“我们也有错误,我们也有不足”。引导孩子自己也能建立起认错的态度,这样孩子他能进步。因为只有不断认识错误,不断地提高进步,才能改正错误,才能不断地找到正确之路。这一条是有很高的要求的,是有巨大的闪光性的。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忏悔的意识有一定的相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被种种的迷雾所环绕,往往把我们的热情消磨的一无是处!能够让我们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边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追求真理,追求永恒,这个呀,是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最高贵的品格啊!唯有保持这种品格,我们才能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寻找,找到一条完美的道路,使自己真正得到超脱!

如果每天我们只是得过且过,没有远见。我们的生命啊,是灰暗的,没有光彩。所以我们父母应该具备追求真理的勇气,并把这种追求真理的勇气、这种品格传播到孩子那里去,使孩子这一辈子呢,也养成追求真理的这种特质,我们的生命啊就能得到升华啦!是七彩色的,极为有意义的!这样的人生呢,是值得度过的,值得期待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