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唯识入门:八识规矩颂讲义(核心思想阿赖耶识)通俗易懂!


   日期:2013/12/1 10: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唯识入门:八识规矩颂讲义(核心思想阿赖耶识)

妙境法师


颂第八识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後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後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第一句「性唯无覆五遍行」。先说其性格,是善性、恶性、无记性,先说明这一部分,第八识的体性,它唯独是无覆无记,它不是善,也不是恶,它不同善心所合作,也不同恶心所合作,它只是【无记性】的,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


  这地方说「无覆无记」是什麽意思?无覆是表示他没有烦恼,它不起烦恼,也不障碍修行的事情,你要是想修行,它对你也是随顺,你要想造罪,它也随顺,【它不干涉你的活动,所以叫做无覆】。


  要是第七识就有障碍,因第七识有我执。第六识不一定,善心所活动时,它能帮助你修行,它要烦恼来了,它能障碍你修行。前五识也不干涉你的活动。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六识有的时候起烦恼,有的时候也有好心肠。第七识它一直是执着有我。

   第八识不起烦恼,它也不做善,所以叫做「无记」,它也和五个遍行心所在一起活动,所以「触、作意、受、想、思」是遍一切心,八个识都有这五个心所,如果没有这五个心所,这个识是不能生起活动的,不过第八识是特别微细的,所以它的心所也特别微细,第八识是无覆无记,五个遍行心所也是无覆无记,它们是相同的。


  我们从事实上去分别,我们自己只能感觉到有六个识在活动,做善也好,做恶也好,都是六个识,我们自己能感觉到,能够反省这件事,但第七识和第八识我们不能反省,在事实上我们感觉不到,所以做善、做恶都同第八识没有关系,说「没有关系」,是指事实上【它不参与活动】,表示这个意思,要是从种子上来说,心识的活动都是第八识的作用,不能说没有关系。


  「界地随他业力生」,底下说到第八识活动,它的作用的范围,「界」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地」就是九地。


  第八识是普遍的,由欲界、色界到无色界都有第八识,人到地狱去,也有阿赖耶识,你就是到非想非非想天,也有第八识,前五识就不一定。


  「随他业力生」,第八识在八个识里它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不能够做主,它需随顺前六识所造之善恶业力,生到三界九地去,第八识不是自己要到那里去就到那里去,它也没有那个心要到地狱去或非想非非想处去,由【【前六识所造之业力推着第八识,叫它到那儿去就到那儿去】】,是这样子。


  「随他业力生」,第八识它自己没有欲,没有爱烦恼,也没有见烦恼,所以也没有挑拣,【只随前六识所造之业力推动去】,成为被动,从这句话看出,第六识的权力是很大,第六识要做善就做善,要做恶就做恶,第八识就听它的话。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这里边提到阿赖耶识在「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里的情况,小乘佛法的人对在大乘经论上说的阿赖耶识,他们不相信。


  「二乘」是「声闻乘」和「缘觉乘」。声闻乘是小乘,缘觉乘是中乘,如果合起来,就同名叫「小乘」。

  小乘佛教的学者认为在阿含经里,佛没有明显的说有阿赖耶识,所以这些学者不知道这回事,为什麽不知道呢?因迷执,因他有迷惑、执着,因为有迷惑,所以他不知道,因为有执着,大乘经论里说了,他还不相信。


  「由此能兴论主诤」,因为这个关系,小乘佛教里的学者和大乘佛法的论师,就有诤论。大乘佛法经论上说有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什麽样的相貌,怎麽怎麽回事,阿含经没有明显的说阿赖耶识,小乘佛教学者就不相信有阿赖耶识,所以大家在争论。


  可是我们要问:为什麽佛菩萨在阿含经里说出来阿赖耶识呢?佛菩萨也是说到有阿赖耶识,【但没说出名字】,没说出名字就不大容易懂。


  解深密经上说佛为什麽不对二乘人说有阿赖耶识,就是恐怕他执着有我之关系。因佛没有明显的说阿赖耶识,所以二乘人,小乘学者不相信,就有诤论,这诤论不只一次,其他大、小乘不同的地方,也是有诤论的。


  「由此能兴论主诤」这个地方,在成唯识论里,说出十个理由来成立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有理由承认它的存在】,我现在简单说几个。


  经里说一切有情皆依识住,所有的众生,都要有饮食才能生存,「食」在佛法里把它分成四种:

  第一个就叫做「段食」,段食就是我们欲界众生的饮食,它是有形段的,有它的体质、形像、多少,一段一段的,我们吃下去,消化了能滋养我们的生命,这叫做段食,欲界众生都有的,这是段食。


  第二个是「触食」,「触」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触」我们在讲「触、作意、受、想、思」时,说有顺苦受触,顺乐受触,顺不苦不乐受触,就是有苦有乐,有不苦不乐,这麽多的触受。


  这麽多触里边,「悦意触」能令我们心喜乐的触,也是我们的饮食。我们的内心和可爱的境界接触时,心情喜乐,心情喜乐了,对生命的存在有滋养的作用,就像饮食一样。要是我们的心接触到境界,使令我们苦恼就不太好,人心常不快乐,也影响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说话的时候,不要常触恼人。


  第三个是「思食」,「思」是有希望的意思,如做生意者,酌量情形能赚二千万美钞,其实钱还没到手,但感觉有希望就有欢喜心,对生命存有滋养的力量。如果没有希望,对於生命、饮食的作用是没有的。可爱的境界虽然还没现出,但是有希望,就有饮食的作用,叫「思食」。


  第四个是「识食」。「触食」也与前五识有关系,但是还是第六识强一点。「思食」很明显的是第六识,因第六识才能感觉到这里。「识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是识,可是就是第八识的作用,对我们生命体也有一种维持生存的作用。「识食」在这个地方表示它是第八识,这个理由就是「触食、思食」已经是第六识。「识食」应该是第八识。


  佛说众生有四种饮食,【【在「识食」里,佛就暗示了有阿赖耶识】】。这就是唯识的学习,引佛所说「识食」证明有阿赖耶识,在另外一个地方,从事实上看出来「识食」是第八识,怎麽知道呢?


  有几种情形,如「灭受想定」,是超过四禅八定之上,虽然四禅八定的境界很高,但还在第六识境界里边,不能超过第六识,但【「灭受想定」就把第六识停下来】,超过「四禅八定」之上,不是第六识的境界,因为第六识在活动的时候【自己知道】我现在心在缘虑什麽境界。

「灭受想定」时,那是【不可知】的境界,【所以不是第六识】。佛说得「灭受想定」的人,他在入「灭受想定」的时候,【前六识完全不动】,但他不是死了,他的寿命还在,他的身体还有暖(还有温度),人死了就是没有温度。入「灭受想定」的人,他有寿有暖,识不离身,【【那这个识是那个识?前六识都没有了,那这个当然是阿赖耶识】】。前六识完全停下来,这时他可以不用饮食,入定七天,入定几千年都可以,他也不死,他的寿、暖还在,【不死的原因就是有阿赖耶识在的关系】。因阿赖耶识在,就能给他饮食,虽然识不活动,但是个活人。


  入定很久不死,【就是因为有识食】的关系,前六识都没有了,所以没有段食、触食、思食,只有「识食」,所以这里面也可证明有阿赖耶识的存在,【从识食证明有阿赖耶识】。


  其次有一种事情叫做「趣生」,或者说五趣,或者说六趣,六道轮回。「生」就是胎、卵、湿、化。我们造了善、恶业,在六道里流转,得人的果报,或得天的果报,或得三恶道的果报,我们姑且用人来作例,来说明这件事。


  做人了,色、受、想、行、识的体质里边究竟是什麽?色、受、想、行、识真实的地方是什麽?在唯识的学者来说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果报的主人,怎麽知道的?当然有其他的理由,成唯识论说十个理由,趣生是第三个理由,这个地方用什麽理由来说明有阿赖耶识?


  第六识有时能够有慈悲心,能够做善事,是有道德的一种境界,但是有的时候,它也能造恶,三恶道的罪业都能做,它是忽然间善,忽然间恶这种境界。第六识做善的时候,能修「欲界定」、「未到地定」到「色界定」。或者修成「四空定」,修成了就高过人的境界,成为色界天的人或无色界天的人,不是人间的人。可是我们从表面上看,他还是人间的人。


  说有个人他特别有权力或没权力也好,他常常做恶事,怎麽样的恶事都能做,没然敢干涉他,从表面上看,他还是人,不是地狱、恶鬼、畜生,为什麽会这样子?


  这段文的意思是说: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关系。「界地随他业力生」,若随业力生到人间做人,阿赖耶识就是人的境界,第六识做恶也好,做善也好,你修学佛法,发无上菩提心,得无生法忍,你是大菩萨也好,第八识还是保持人的境界,你还是人的样子。


只要你的寿命还没尽,你这段业力还发生作用,只要身体还存在,业力还存在,第八识就保持你原来境界不变,【不是第六识有这个力量,它本身随时会变】。


  为什麽他能做佛,也能做菩萨,他也能做恶,【但表面上的果报不变】(如做人因寿未尽,仍保有人身)【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关系】,从这个地方看出来,要有阿赖耶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他应该就变了】】(即随时随其所造之善、恶业而改变形体),如第六识做忽然做佛,就做佛了,第六识忽然间做恶鬼,就做恶鬼了,应该是这样子。「趣生」这段文说出这样的意思。


  还有一段文我曾说过,「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是在阿含经里有这句话,「名色缘识」这个「名」就是「受、想、行、识」,这四蕴「受、想、行、识」里有个「识」,而「名色缘识」里也有个「识」,四蕴里的「识」应该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而「名色缘识」的「识」应是第八阿赖耶识】】,因「名」和「色」和另外的「识」是相依而住,互相帮助,可继续生存下去。


  在十二因缘里有「识缘名色」这句话,按人来说,人投胎以来,父母的遗体里有「识」,「识」和「遗体」和合起来,这时候就叫做「识缘名色」,这时父母的遗体,六根还没长成,所以「名色缘识」,「名」里的识不应该说是前五识,因前五根还没长好就不可能有前五识,第六意识是有的。


  有的经论中说众生开始在母胎,初开始结胎的时候,有的人是有福报的,有的人是没有福报的,没有福报的人他不知道是住在母胎里,他认为是住在墙角,或在草堆里,有的时候也听到刮风下雨的境界。有大福德的人,他认为是在花园里,或在大楼房里,有很好的设备,在里边很自在,大福德的人就有这样感觉我们在想,初结胎时,前五根还没成长,就还没有前五识,「名」里的「识」不是前五识,就是第六识,另外这个识(「识缘名色」的「识」)就是阿赖耶识,【从这句话证明有阿赖耶识】,但佛不明白的说出,小乘学者是不可以否认的。


其次这个「寿、暖、识」。「寿」可从两方面解释:我们生理组织四大的前五根和我们的识,我们的身体一部分是物质,一部分是精神,这二部分连合在一起不分离,这不分离的力量叫做「寿」,「暖」就是身体有温度。「识」就是第八识,为什麽说它是「第八识」?这里有个理由:【说它是前六识是不可以的,因有的时候前六识停止活动,停止活动就没有「识」,那「寿、暖」那个时候是谁】?「寿、暖、识」这三个常常在一起,不分离,前六识如果不活动就分离了,【佛是说「寿、暖、识」不分离,可见「寿、暖、识」的「识」是阿赖耶识】。


  成唯识论一共说出十个理由,我想我不必多说,说到这里就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唯识学入门       阿赖耶识)(五明学佛网:唯识学入门       阿赖耶识)  

 胡晓光教授:阿赖耶识刍议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三章 唯识相 第一节 第一 

 陈兵教授: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黄忏华居士:阿赖耶识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九章 阿赖耶识的能力不灭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 

 严耀中教授:从阿赖耶识之染、熏说生命现象——对中土唯识学 

 韩廷杰教授:阿赖耶识探源 

 池田大作:阿赖耶识—小宇宙第八感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2 阿赖 

 惠敏法师:阿赖耶识之「无明、爱结、有识之身」经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