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智者不抱怨


   日期:2012/11/23 21: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智者不抱怨

 

此时,你也许正因为别人对你的一句不经意的批评而郁郁寡欢,也可能正因为一件本该做对的事没做对而心烦,也可能正因为别人的挖苦、嘲笑而筹划如何报复对方,也可能目前的身体状态不佳而愁眉不展,也可能因为上司的无能而大骂不止,也可能因为员工的业绩不佳而大发雷霆----

这是正常的,否则就不是“人”了,如果不在
乎这些,就是没有了羞耻心、进取心,那对于未来更为不利。而如何把时间放到抱怨之外的正事上(寻求解决之道)才是智者。

细想一下,抱怨之后有什么改善吗?其实,抱怨伤自己也伤别人。看看下面郑小兰的文章一定会让你快乐起来!

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说不出别人的好话,不如什么都别说。”很明显,先哲们是在告诫世人为人处世时要学会尊重和赞美,至少也应做到慎言慎行。可惜的是,这句话没有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崇尚言论自由的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机构、大小组织,到处都是吹毛求疵、流言蜚语和永不止息的抱怨。
    工作不好,抱怨;上司不好,抱怨;下属不好,抱怨;经济不景气,抱怨;生活环境不好,抱怨……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抱怨,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无不处在人们抱怨的唇枪舌剑之下。然而事实却是,抱怨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信试问,天下虽大,谁又能靠抱怨成为成功人士?
    相反,抱怨反而会把问题带向更加复杂的一面,给我们带来诸多严重影响。
    首先,抱怨会破坏我们原本积极的潜意识。曾经抱怨过的朋友都知道,只要我们的头脑中一有抱怨的意识,我们立即就会停下或者放慢手中的工作,为自己鸣不平、拉选票,甚至不顾一切得找到对方讨个公道。如果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不是大骂世事不公,就是哀叹老天无眼。久而久之,不仅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还会影响心情和心态。而真正的勇者,他们从不抱怨,他们总是能冷静地看待世界,审视自己,最终成就自己。
    今年刚满30岁的苏珊是美国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创办人。小时候,她和奶奶一起生活在乡下。奶奶开了一个小杂货店,为人慈祥又和气,邻居们都喜欢和她聊天。每当那些喜欢抱怨、爱发牢骚的邻居到商店买东西时,奶奶总是会把苏珊拉到身边,让她看自己和邻居说话。
    有一次,邻居爱普生前来买香烟。奶奶问他:“今天怎么样啊,爱普生老兄?”
    爱普生长叹一声说道:“唉,今天不怎么样啊,哈德森大姐。你看看,这天气这么热,气死人了。这种鬼天气,真要命啊!”
    奶奶一边给他拿香烟,一边附和着说:“是啊,是啊!嗯,嗯……”一直抱怨了十多分钟,爱普生才离开了小店。
    又有一次,邻居汤姆一进店门就向奶奶抱怨道:“哈德森大姐,真是气死我了!我再也不想干犁地这活儿了!尘土飞扬不说,驴子还不听使唤。我真是干够了!你看看我的腿、脚,还有手、眼睛、鼻子,到处都是尘土,我真是干够了!”
    奶奶仍然是那副老样子,一边给他拿东西,一边附和着说:“是啊,是啊!嗯,嗯……”
    等汤姆发完了牢骚离开小店,奶奶把苏珊拉到身前,问她:“孩子,你听到这些喜欢抱怨的人说的话了吗?”苏珊点点头。奶奶接着说:“孩子,在每个夜晚都会有一些人——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酣然入睡但是再也不会醒来。那些与世长辞的人,睡觉时不会感到暖和的被窝已变成冰冷的灵柩,身上的羊毛毯已变成裹尸布,他们再也不能为天气热或驴子不听话而唠叨一分钟。孩子,你要记住: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意,那你就设法去改变它。如果改变不了,那就改变你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但你一定不要去抱怨什么。”
    长大后,苏珊牢记着奶奶的话,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她也从未抱怨过什么,最终靠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打拼出了一片天地,成了业界有名的女强人。
    其实,我们与文中的爱普生和汤姆何其相似,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一件小事、一句无关紧要的话,甚至于天气不好,都能让我们陷入长时间的烦恼,沉浸于懊恼和悲伤中不能自拔。然而天气绝对不会因为你抱怨而转凉,驴子也不会因为你发牢骚而变得听话些。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不会体谅别人、不会自省的人,情况会更加糟糕。但你一定要清楚,烦恼、抱怨、愤怒都没有用。即使你抱怨连天,它也不会为你失眠。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改变。
    其次,抱怨会破坏人际关系。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消极、负面的人,更没有人愿意忍受你的牢骚和坏脾气。不满的情绪,必然会破坏内心的平静,进而影响工作和整个团队,接下来势必会带来更多的被抱怨和相互抱怨,甚至成为致祸的根源。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往今来,因为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导致身败名裂甚至为此丢掉性命的人数不胜数。当今社会我们虽然不可能因为抱怨几声就掉了脑袋,但是因为抱怨丢掉工作、丢掉人脉甚至招致无妄之灾的例子却比比皆是。与其如此,我们又何必非得抱怨呢?毕竟,抱怨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一种最最拙劣的手段。

抱怨最大的伤害者是自己

有位哲人说:“这个世界上最多的‘东西’不外乎两种:穷人和抱怨,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鸡和蛋的关系——贫穷(抱怨)孕育了抱怨(贫穷),抱怨(贫穷)又孵化了贫穷(抱怨)。人们越穷越抱怨,人们越抱怨越穷。”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之所以抱怨,就在于我们认为抱怨能为我们带来某些好处,比如同情、认可和优越感。但就像哲人说的那样,事实上我们不仅“越抱怨越穷”,还会由于抱怨招致一连串的麻烦。到头来,我们反倒成了抱怨的最大受害者。
    先说说抱怨与同情。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过抱怨自己的身体不舒服的经历,但是这些人却并非真的生病,而是因为他们知道“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获得附带的好处。抱怨可以赢得同情,但是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如果你认定抱怨一定会赢得他人的同情,无疑是大错特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
    祥林嫂一生坎坷,两任丈夫都因病去世,儿子也惨死狼口,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她逢人便讲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逐渐被乡里人所厌恶,甚至远远地见到她便躲开。再后来,连东家鲁四老爷也厌恶她,先是不让她插手祭祀,后来一怒之下将她赶出鲁家。流落街头的祥林嫂,很快便结束了她贫穷、艰难的一生。
    虽然我们并不能据此说是抱怨害死了祥林嫂,毕竟真正造成这一悲剧的是万恶的封建制度,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侧面看出,一味地抱怨非但换不来同情,反而会招人反感。而且同样是祥林嫂,在她没有抱怨以前,她是颇受鲁家和众人喜欢的。可见,还是及早放弃抱怨为妙。
    接下来再说说抱怨与认可的关系。
    一位招聘经理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每次面试,我都会问应聘者‘你为什么离开上一家公司’,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想正面了解他对以前自己所在公司的评价,如果他说他以前的公司多么多么不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不管这个人有多么优秀,我也不会录用他。因为我相信,那些整天喜欢抱怨的人,肯定一事无成!”
    当然了,企业中的抱怨者远远不止那些已经离开的人。当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各种“声音”立即会从各个角落传来!有的人虽然口头不说,但他们会立即用行动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比如偷奸耍滑、钻空子等,反正绝不会任劳任怨。这样一来,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抱怨和被抱怨自然在所难免。这样的人,往往也会很快出现在其他公司的招聘经理面前。
    所以,试图通过抱怨别人或抱怨环境以期得到他人的认可,其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也许有的环境确实不太适合你,但是与其抱怨,你还不如选择离开;当你选择留在这里的时候,就应该为它而努力。唯有高度的敬业和忠诚,才有可能改变环境和他人对你的看法,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否则,即便是自己创业,这种恶习也会给你带来各种不利影响,甚至直接从根本上导致你与成功无缘。
    还有一种人的抱怨动机,源自于他们认为抱怨对方可以使自己显得更为优秀。我们常说的“贬低别人等于变相地抬高自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同样知道,人不是“抬”高的,无论你把对方贬得有多低,你仍然是你,跟他有多高多低,甚至跟有没有他,都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何况当我们在抱怨别人的某些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们自己没有这一缺点,但就能据此认为我们就比对方优秀吗?显然不能,或许我们真的没有这一缺点,但人无完人,我们甚至有更致命或者更不堪入目的缺点。所以说,这种抱怨的背后不是为了掩饰什么,就是自夸或吹牛,而这样的人,通常都是一些没有安全感、不能明确自我价值的人。他们的抱怨,无形中向人们传递出了“自己是受害者”的信息,而这样一来,往往会招致更多的加害者,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更多的怨天尤人。
    也许有人会问,我用抱怨来惩罚那些伤害我的人,把他搞臭,这总可以了吧?仍然不行。抛开那些人在不在乎不说,须知“盗亦有道”,从一开始你就走偏了,与其用抱怨让彼此两败俱伤,我们为何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达到目的呢?而且那样的话,我们与小人何异?或许导致我们被人伤害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综上所述,抱怨的本质源自于人们想通过抱怨得到什么,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抱怨都会让你得不偿失,后悔不迭。所以,聪明的你应该考虑用其他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抱怨,只会让你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抱怨会使你失去正常的理智

理,即理性,是逻辑化的主见;智,即智慧,是机智行事的方法。它既是一种明智,也是一种胸怀。一个人有主见、有方法、有胸怀,无疑会比一般人生活得更快乐,也更容易接近成功。而抱怨,则会让人丢失正常的理智,最后毁于自己的情绪化。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意大利卡塔尼山发现了一块墓碑,碑文大意如下:
    有一个名叫托比的人,来叙拉古城游学,经过卡塔尼山时,看到山上有一只老虎。进城后,托比便对人们说,山上有一只老虎,上山时要小心。可是没有人相信他,因为这里从来没有发现过老虎。托比一再坚持,并向人们描绘老虎的样子如何凶猛。但是任凭他费尽口舌,人们仍然不相信。最后托比说:“既然你们不信,那么我带你们去看看。”
    当时柏拉图和他的几个学生也在叙拉古城,师徒一行人和托比一起上了山,但是一连几日,始终没有发现老虎的踪迹。面对人们怀疑的眼光,托比一边抱怨人们不信任他,一边对天发誓说,当天他确实见到了老虎。人们却说:“当时你的眼睛被魔鬼蒙住了。如果你再坚持说见到了老虎,人们就会说叙拉古城来了一个撒谎的人。”
    托比非常生气,他说:“我从来没有撒过谎!我真的见到了一只老虎。”为了证明自己的诚实,托比逢人便说他没有撒谎,并抱怨那些不相信他的人。到最后,人们见到他就躲,甚至认为他是个疯子。
    这实在让托比无法忍受。他买来一杆猎叉,独自上山寻虎。他发誓,一定要找到老虎,把它打死,拖回来让人们看看。
    结果托比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几天后,人们在山中发现了一堆破碎的衣服和一只脚。法官验证后说,托比是被一只重量为500磅左右的老虎吃掉的。
    托比没有撒谎,也不是疯子。可是,用死来证明这一切,未免代价太高。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然而世上许多不幸,都发生在人们急于向别人证明的过程之中。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太在乎世俗的眼光,而抱怨则会让人走入极端。
    其实,“证明自己”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实际上很多人不过是在挣扎着想“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庸人自扰的想法。
    如果你是出色的,即使你不去证明,别人也会看到;如果你是平庸的,无论你怎么证明,你也无法蒙蔽群众雪亮的眼睛。更何况如果你是出色的,却仍然刻意地去证明自己,可能就会招致没必要的麻烦,比如引来小人的嫉妒;如果你是平庸的,却费尽心思地试图证明自己并不平庸,那么别人看到的只会是一个跳梁小丑。就像西方那句著名的谚语所说的——所有的傻瓜都是自证的。
    所以,那些真正出色的人,是不会刻意去证明什么的,更不会因此走入极端。即使是在利益受损、人格受辱的情况下,他们也从不抱怨,从不执著于证明什么。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保护自己、不会反击。他们的理,是最坚固的盾;他们的智,则是最锋利的矛。

一时的冲动会毁掉你的一生

有人说,冲动是一切悲剧的根源。此话不假。生活中有很多原本老实本分的普通人,只因不能克制抱怨心理,结果把抱怨变成了冲动和报复,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来看一个典型案例:
    杨某与张某本是母子,母亲杨某改嫁后,跟随母亲生活的儿子张某总觉得母亲对继父的孩子更好,因此经常抱怨母亲,母子关系日益紧张。2007年2月13日,张某向母亲要钱买手机遭到拒绝后,一气之下将家里的“敌敌畏”农药投进了早饭中,其母、继父和继祖母吃过有毒的饭菜后很快昏迷。张某见状既害怕又后悔,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其母和继父很快脱离了危险,但继祖母却中毒身亡。20岁的张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相关调查显示,时至目前,这种由于一时冲动、怒火攻心而导致的犯罪案件已经远远超过了有预谋、有计划的犯罪案件数量。此类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着思想偏激、报复和嫉妒心强烈、爱抱怨甚至仇视社会等共性。有时稍微受到外界刺激,他们便不能容忍,尤其是那些“曾经深爱”的人。
    他们青梅竹马,他们两小无猜。他们郎才女貌,他们事业有成。他们在所有人的祝福声中走进结婚的殿堂,认识他们的人,无一不看好他们。但是仅仅两年,他们的幸福却过早地凋谢,并以悲剧收场。
    原因非常老套:婚后一年多,他出差时遇到了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女孩。女孩温柔漂亮有气质,爱他潇洒大方又多金。时间一长,二人鬼使神差,欲罢不能。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她便知道了真相,而且偷偷跟踪过他。她生气,她后悔,但她不想失去他。一开始,她还能冷静下来,像书里和电影里说得那样,用智慧对付那个女孩,用温柔挽回他的心。然而他屡教不改,反倒有恃无恐。最后,她的理智变成了强烈的冲动,只要一见面,非吵即骂。有一次,他甚至出手打了她!看着他的眼神,她终于明白,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温柔的他,也不再是那个曾经属于自己的他。
    我得不到的东西,谁也别想得到!于是她假装大方地说:“我累了,我决定退出这场辛苦的战役。与其三个人都痛苦,还不如我退出。虽然我不想退出,但我只能放手。祝你们幸福!”
    一番话说得他甚至有了和她破镜重圆的冲动,感动之余,他答应了她的请求,见一见那个女孩,让自己明白自己输在了哪儿。
    女孩来了,三个人的晚餐在一家很高档的酒店里进行。“果然很漂亮,可惜啊!”这样想着,她把偷带进来的浓硫酸泼向了女孩的脸……
    也许你确实是一个受害者,但己所不欲,我们又何必一定要把伤害加诸他人呢?也许他曾经真的爱过你,也许你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但时过境迁,请不要在不恰当的时候再傻傻地追问:你不是说要和我一生一世吗?更不要像她那样做出类似的傻事,伤害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

苛求是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剑

“不要苛求别人,更不要刻薄自己,这样快乐会很容易。”——这是著名作家徐璐的名言。作家用寥寥数语便告诉了我们拥抱快乐、远离抱怨的真谛——不要苛求他人。
    所谓苛求,简单来说就是过严地要求。既然是过严地要求别人,自然没有人乐于接受。心理学家指出,无休止地抱怨,或者向他人施加压力等行为,都是对一个人的精神施暴。人们的承受能力毕竟有限,一旦这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除了极少数人会消极躲避以外,大部分人都会本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原则回敬你。无论是哪一种结果,无疑都是人们不愿看到的,无疑都会引发一连串的抱怨。
    父母过世以后,大勇一直和妹妹小玲相依为命。大勇在一家建筑公司上班,小玲则在家料理家务。
    周末下班回到家,小玲一脸冰霜地抱怨道:“哥,你怎么又回来晚了!对了,刚才物业又来收取暖费了,你发工资了没有?”
    “还没有,经理说……”
    “说,说什么?一个大男人,一个月才赚1000块,还每个月拖、拖、拖,你看人家小丽的哥哥,现在都做部门经理了!”
    “他有本事,你去找他呀!别在我这待着!一天到晚不干活,你说我一下班冷锅冷灶的,哪有心思干活?猴年马月也当不上经理,都是让你给拖累的。”
    “不就今天没做饭吗?我每天在家当洗衣妇、烧饭婆,哪一天不是累得腰酸背痛的?今天我还就不做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你累,难道我就不累吗?你知不知道,现在金融危机越来越严重,我们公司又要裁员了,我的压力有多大,你知道吗?”大勇越说越气,到最后怒不可遏,随手把手里的公事包砸到了小玲身上。
    “呜——呜。”小玲像个泼妇似的号啕大哭起来。
    “这日子没法过了!”大勇抬腿出门,到外面的小饭馆喝酒去了。
    大勇并不知道,小玲之所以没给他做饭,而且向他抱怨,其实是因为心爱的男友抛弃了她。小玲非常伤心,却又无处排解,只好把烦恼发泄到了哥哥身上。但她哪里知道,哥哥正面临着失业的压力,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此一来,家庭战争在所难免。很明显,他们缺乏必要的沟通,他们不应该动不动就苛求、指责对方。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苛求他人的严重性。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过于在意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家人同样需要安慰和体贴。家庭生活中,相关的抱怨此起彼伏:
    ——你看人家阿娇的老公,住豪宅、开名车,你再看看你,怎么这么不努力、不争气?说,你什么时候给我买金项链?
    ——你怎么每次都落在人家小刚后面,你也争争气,给我考个第一回来!
    ——爸爸,我同学的爸爸都是局长级的了,您怎么还是个小职员啊!跟人一说都不好意思!
    ……
    类似的家庭,其幸福指数有多高,相信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得出来。这样的家庭,不争吵才怪呢。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对他人是否苛求,对他的职业生涯和整个人生同样影响深远。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拥有激情和梦想,敢作敢为,没有规矩和条框的束缚。这是年轻的资本,也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老板就是老板,职场不是理想世界。如果不能从老板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去改变自己,可能终其一生,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住豪宅、开跑车,在抱怨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了。
    老板们更应该注意,不要整天把“有压力才有动力”挂在嘴边,须知“管理无情人有情”,唯有重赏,才能产生勇夫。如果只知道苛求员工多干活,而舍不得必要的激励,你又怎么好意思抱怨员工炒了你的鱿鱼呢?因此,无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当你对别人苛求的时候,不妨退后一步,看看局中的自己和别人。
    对于我们的朋友,我们更不能苛求什么。只要是我们的朋友,无论性格、能力、地位与你有多大的差别,你都应该学会去欣赏、去包容、去喜欢。有些事,很容易去做,比如埋怨,比如指责。但是抱怨和指责之后,你会发现这非但于事无补,还会让我们失去宝贵的友谊。与其如此,何不学着宽容?何不试着给予?
    所以,在这个不能苛求别人的世界,我们只能苛求自己:苛求自己对家人、对爱人、对朋友,以及身边所有的人都好一点,更好一点。当你找到了自己深藏已久的爱心,当你学会了欣赏和付出,你自然就远离了苛求和抱怨。随之而来的收获,同样会让你始料不及!笑着为自己祝福吧!

快乐从停止抱怨启程

因为经常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抱怨成了某些人的“例行公事”。抱怨的人不见得是个坏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常常受人冷遇。他们的抱怨也有他们的理由,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经历了世界上最大的困难,却忘记了听他抱怨的人也有这些经历。
    偶尔的抱怨无可厚非,但经常抱怨,就如同往自己的鞋子里倒水,抱怨越多,行路就越艰难。困难和挫折是一回事,抱怨是另外一回事,更为重要的是,原本愉悦的心情会因为抱怨而变得低落甚至哀伤。
    一鸣是上海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去年夏天他到南京谈生意,在中央门,他坐上了一辆出租车,要求到新街口。
    上了车,他才发现和别的出租车相比,这辆车不仅外观光鲜亮丽,而且司机要“正规”得多,天气炎热,但他仍然穿戴整齐,而且车内布置得也十分雅致,让人看了就很舒服、很温馨。
    车子发动之后,司机温和地问一鸣要不要开空调。司机发现一鸣似乎有点疲倦,又问他要不要来点音乐。等绿灯时司机又回过头来告诉一鸣,车上有刚买的现代快报和当期的杂志,最后司机甚至还问一鸣是否需要咖啡。
    司机的“增值”服务很周到、很热心,一鸣有点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难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吗?但他从司机愉悦的表情里看出了真诚。
    说实话,一鸣的这次行程并不是很开心,这个周末他早已和女朋友约好了的,准备去旅行的,但老总的临时安排打乱了他的计划。从到南京开始,他就有点郁闷。不过因为这位司机的关系,他的心情好了很多。一鸣很好奇地问:“我感觉你的服务很周到,并且与众不同!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服务方式的?”
    司机温和地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他说:“我做司机快10年了,那时候还没结婚,因此收入不仅够温饱,而且还能存下一笔钱。自从结婚以后,压力就大了,而且这两年经济形势也不好,收入也减少了,孩子要上学,老婆工作也不稳定,压力太大,活得非常疲惫和痛苦,因此我经常抱怨工作辛苦,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但抱怨并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况,反而让心情变得越来越糟糕。那天,我送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到火车站,他看出了我的颓废。他说:‘如果你觉得日子不顺心,那么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会让你觉得倒霉;如果你换一种心态的话,也许生活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你也不用活得这么痛苦,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我相信,整天抱怨生活不如意,不但改变不了现实,而且还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人要快乐,就要停止抱怨,要改变自己。我想,也许我该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了。我相信,我把我的快乐带给我的乘客的同时,我也会很快乐的。我也相信,我现在做到这些了!”
    司机的话,让一鸣感动不已。

改变心态就是改变命运

香港有三个年轻人,一起到一个露天洗车场当洗车工。春夏秋冬,酷暑严寒,他们终日里埋头苦干。
    一天,一位大学教授到这里洗车,发现他们三个虽然都是洗车工,但工作态度迥然不同。于是他好奇地问A:“你在干什么?”A悠闲地说:“您没看到吗,我在擦车!”
    大学教授又问B:“你在干什么呢?”B笑着说:“我在给顾客做汽车保养!”
    然后他又问C:“你在干什么?”C微笑着回答他说:“我在帮老板赚钱,当然也是给自己挣口饭吃!”
    大概过了六七年,这三个一同来打工的年轻人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A作为一个洗车场的业务主管去B开的汽车养护产品店进货,C作为“香港环保洗车王”科贸集团的董事长到B开的经销店考察。B无限感慨地对C说:“你当年就是跟我俩不一样,所以现在就大不一样了。”
    B说的“不一样”,其实说的就是心态问题。相同的环境,只是因为心态不一样,各自的命运竟然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差别。在三个人中,最有成就的,当属C,他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心态比另外两个人更好,“我在帮老板赚钱,当然也是给自己挣口饭吃!”一句简单的话,就透露出了他坦然的心态。有了这种坦然的心态,还有什么不可以面对的呢?
    即使是一件很微小的事情,就能让很多人烦恼或者悲伤不已。面对烦恼和悲伤,他们抱怨连天。总觉得是别人的缘故才导致目前的窘迫,因此,对他人有了更多的苛求。
    为什么说是苛求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他们不会因为别人而刻意改变自己。举个例子,同事性格外向、能说会道,他可能不会因为某个同事内向开不得玩笑,就三缄其口,有时候有意无意就会取笑别人一番。这时候,被取笑的人可能就开始抱怨了。但那能怎样呢?抱怨,只会让他们的心情越来越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种事情太多了。
    他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别人身上有他们看不惯的东西,但他们又无法改变这种现实。那么,为什么不尝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呢,也许仅仅改变一点点,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者       不抱怨)(五明学佛网:智者       不抱怨)  

 徐文明教授:智者大师名号由来一说 

 沈海燕教授:论智者大师的时空观 

 吕有祥教授:智者大师《奉晋王述匡山寺书》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者的应机随缘说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七、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六、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五、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四、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三、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二、 

 吴汝钧教授:《维摩经》疏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