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仁俊法师:如何修学菩萨道


   日期:2012/11/16 16: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前言

  今天庆祝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念菩萨圣号固然重要,学菩萨行为更是重要。就菩萨的本心来说,他对我们所渴求的是修学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也是从人发心修学做起,才成为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因此,他知道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修成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行。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时,应该要抱著以慈悲心去求人的观念,决不为名为利,只是为三宝、为众生,造力而蓄力,扩力而众志成德,以德而救苦,这样求人才能实践菩萨道。

  因为我们求人要有大耐性,修学菩萨道要有大和性,能经得住人家向自己求;从大耐性、大和性中,才能养成深厚而广大的慈悲心行。

  中国有句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句话当然有它的道理;不过,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因为人生活在因缘中,不可能离开因缘。所以就品格方面来说,不贪求便可养成高尚的品格,如果就德性方面说,我们若不以慈悲心去待人、助人,也许就会落于自命清高,太清高了,便会养成孤绝或冷酷的个性。

  我们一定要以慈悲心去求人、为人,才不会养成这样的个性。有些人的经济及环境都很好,也许一时可以不必求人,但是这种人可能会变成夸大、憍慢;而其中憍慢最伤害自己的慈悲心,如果我们要想增长、扩大或发挥慈悲心行,就得著力对治憍慢。

  修学菩萨道如果不著力修习慈悲观,不但不能救人、成人,也将会把自己遮盖而埋没,甚至不能挽救自己。因此,修学佛法最急需的,就是慈悲心行。我们修学菩萨道的宗旨,完全是企求一切有情众生也都能发心学佛而成佛;如果妄失菩提心,我们便永远与一切人脱节,这就太辜负三宝,也愧对众生!

  二、菩萨道的通则

  悟缘化我而为人,奋愿持法而学佛。每个人所以能生活,而且生活得很好,主要是由于有各种因缘的配合与支持,并不是那个人有他独立的本领可以生活的。因此,人必须悟解到自己能够继续生活下去,是由于种种因缘在相互维系著。也就因此,应该淡化了“我”,从自我中心中透脱出来。倡导实践因缘的人生观,让大家了解唯有缘起互助才是人生的第一真谛。

  首先要发心帮大家的忙,成为他人向上向善的增上缘。其次,让他们深知缘起互助的真意义、大价值的人,随时随地都会面对时代而向上奋发,坚持正法,迈入永恒精进的坦途,一心修学菩萨,成就佛陀的大道。

  愿,要想发得正而大、强而久;法,一定要学得深而广、净而遍。修学菩萨、成就佛陀的精神与气概,才会旺炽而挺卓得不疲不屈。

  凡是修学菩萨道而上了路的特征是:当下想到的是法,当前顾到的是人。这等人不论起心动念或者逢缘触境,从心底涌现出来的是法,从心头体念开去的是人;法与人便成为他的第一生命与友伴,便能挣脱自我枷锁而自由自立。

  谈到学,不是一般学术、学识的学,佛法所说的学,简单的说有三层意义:

  一、学在自己念头上无间地照持真理,心头上无昧地通达真理,手头上无缩地提救苦人,愿头上无怯地荷担重任。

  二、学是最真切的体验、薰习、改正与趣净!从这样的学习中,所引起的行,就是最优良的表现、发达、执善与圆通。

  三、把学字讲得稍稍深刻一点,学是照心之镜,佛法里常以明镜作喻,戒、定、慧如同三面明镜,修学佛法就是时常以这三面明镜来照心。把心照得灵明不昧,就有透相之力了。

  一般人最苦恼的地方,就是当遇到种种境相时透不过去,被它卡住了。人,本来就生活在重重烦恼的关卡中,若能善于对治烦恼,就过得了关,跳得了卡,就能活得天宽地阔了;若是跳不过这些关卡,被陷落在关里面、卡头上,这将够苦恼的了。

  修学菩萨道的人,对戒、定、慧要先有深刻而坚决的体认和实践,对一切境相就能透得过,一切关卡也就通得过了。依照这样由学而起行,自己就有开展“法身”的能力了。

  我们的身体,实在不太理想,“净行”,乃是创造最庄严法身的最广大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呢?依据佛法来说,就是“忍辱”与“慈悲”;因为做人只要能忍得透,化得尽,那就是慈悲的开始。养成慈悲而豁达的胸襟,对我们现在及未来的相貌,就能圆满得比世上所有的美男子美女人还要圆满。

  再说,修行也是转性的法则,大家稍稍静下来体察一下,便会觉得自己性格上的问题太多了,不是闹情绪,便是著善相、或其他情感上的种种问题。我们自己内在的矛盾得不到协调,便构成不理想的性格。“净行”乃是改造这种性格的一种准则,这种准则依佛法来说,就是“戒律”与“智慧”。

  因为修学菩萨道,能持戒律,就必然有一番正确的行为依据;能用智慧,就必然有一种净纯性的认识与趋向,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做人的宗旨,待人的心术,就不会再有偏差,不会再生偏激了。

  谈到学,我们应从什么地方学起呢?这就是学“空”与学“有”。“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本经,这本经中所说的道理太多了,我们能把它体会熟了,便能随时使用,便可解脱许多苦恼而获得快乐。“有”,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书,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包括在“有”里面。用什么方法来了解空与有的基本意义呢?

  (一)从空上了解这个“我”没有真实性,便能从性空缘起中看轻自己而重视他人,渐渐生起大慈悲心。所以真能悟入我空、法空的人,才能引发大慈悲心。因此,龙树菩萨说:“空大悲亦大”。

  (二)把性空理解得透彻了,对自己所有的一切就不贪著,就能实行施舍了。但是这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把你所喜欢的东西完全送给人,因为在开始时只是把多余的东西帮助人,进一步再将心爱的东西也帮助人,久而久之,手头就会变得很宽裕,心量也就扩大了,养成于“财”于“法”了无贪吝性。

  我曾经向一位同道谈到小因果与大因果的差别:一般学佛的人,对小因果都很分明,平日里一针一线,一草一木分毫不苟,看来好像够明因果的人了,但是,对于大因果就太糊涂了。

  什么是大因果?对大自我不放松,一味地肯定著:我辛辛苦苦所创造的基业,我并不想取人家的,但是我也不愿给人家,养成非常悭吝的性格,岂知等到眼睛一闭,什么也带不走,这就犯大因果了!

  就世间法来说,每个人都有权保管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是合法的,但是从佛法的无我缘成上说,这就显得太蠢痴了。什么东西是你的?还不是由于众缘与众缘辗转相生而有的吗?假如隔开所有的人,把你关在黑房子里三天三夜,暗无天日,伸手不见五指,不饮滴水,那时小命儿便掉一半了。

  你所以能继续生活,无不是由种种“缘”来维持著,看吧!自然界供给你阳光、水、土,许多人在帮你的忙,你才活得下去。从这些看来,还有什么是你的呢?

  所以做人小因果分明不足为奇,世间多数人或许都能做到,可是对大因果上要想做得极其分明,这才可贵!一个人倘若能对大因果看得开、舍得透,那么佛法就会变成自己的;否则,佛法便不能从我们身心上表现出来,更谈不到获得佛法的受用了。因此,我们必须不昧大因果!像上面那样的学空学有,才不会形成一堆废话、诳语,对自己才有大受用,对他人才能起大作用。

  三、菩萨道的特质

  菩萨道的特质:无我为人,无欲扩愿,菩萨为解决他人的问题绝不著我相,也不厌人;扩愿扩得绝不著欲,也不怨世;见人像见到诸佛般的喜、敬,振愿像慈母般救独子苦难。菩萨心肠就这样培养得极其中和而浑厚,运用得极其耐忍而真切。

  从菩萨道的综合性说,不外乎悲与智。悲德行带头,是一种最良善的性格,不冲动,不暴激。智道行持心,是一种最清净的气质,不污浊、不混滥。一般的悲,立刻敞得了脸,松得了嘴;一般的智,随时制得著心,转得了身。

  是非常的悲,绝不辜负也不逃避当前的责任,忍受而挺荷得泰然寂静,因为佛法中最急切的雄健之力就肇因于此。非常的智,绝不混沌,也不牵挂当下,遍照而深契得廓然融妙,佛法中最圆融而真净之德就植根于此。由于如此,便能引发第一等不忘苦而救苦的念;发挥第一等不著乐而推乐的行;佛法中第一等人物,都是凭著这样的念与行所操练出来的。

  这等人就有一个大决定处-无我(空慧),肯定得了空无一物的疑惑,就没什么可怕的了。这等人就有一个真绝对处-有愿(悲心),发挥得毫无折扣时,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修学菩萨道的人,不论是出家或在家,对这些深深地体会履践,那么出家人的僧团便能清净、和敬而且吉祥,在家人的眷属便能快乐、幸福而融洽。因此,佛法中所讲的智慧与慈悲,完全是教导人与人相处时,应该运用的一种最好心术、态度和方针。

  真正用心去学习慈悲、智慧的菩萨们,就时常会有大惊大急的感觉;因为菩萨的悲心一深切了,念头上总是萦回著众生的种种苦难印象,所以一见到众生受到大苦难,当下便大惊,深惊而续惊不已,废寝忘食地直赴直救。

  其实要考验菩萨有没有慈悲心,就要看他们有没有从大惊恐中表现出这种(有计划的)勇赴直救的精神;如果没有,那只是口头上谈的慈悲而已,精神上却好似麻木得瘫痪了。同时,菩萨的智慧一深切了,对因果上的事理认识得更彻底时,一看到众生做了愚痴之事,他便立刻为他们著急担忧,所以便会用各种正常或善巧方便的方法来纠正他们。

  由于菩萨们有这么大的惊急感,当下便掀起最强烈的奋愧心,觉得人们的作恶受苦都是因为我没好好教导他们,才使他们受尽了许多的苦恼。因此在修学佛法上,对于悲智著力勘验过的人来说,就必然会产生这么大的惊大急之感。

  如果没有这种惊急之感时常涌现,任凭我们读过多少经论,讲过多少佛法,对人对己都没多大的好处。修学佛法的人,对于世法一直惊急得动心,佛法才能学得透心;佛法学得透心,对(世间善)法才能安得、持得、尽得了心,才能在世出世法中做个像菩萨们那样的好人。

  诸位都看到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曾经有人生起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菩萨有这么多手和眼呢?其实菩萨所以有这么多的手和眼,无非是表示浑身浑心都时时刻刻地在护持人、提拔人、关心人、开导人、照顾人,使人离苦得乐、弃暗投明。

  一般人的手只知向内抓紧东西,而不肯向外放松;一般人的眼睛只知向外看防人家,而不肯向内察照自己,这和菩萨的手眼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再从手与眼的特殊意义来说,最有力的手,总是先扼死“自我”,能够扼死自我的人,才会让一切人活得好,活得透;最有光的眼,总是先照破“自我”,能够照破自我的人,才会让一切人看得远、看得遍。所以,菩萨的千手千眼,也可以说是表示从久远以来,已彻底地照破了自我,才能放开手去救度一切人,豁开眼去照破一切人。

  因此,最有力的手,总是撇得开我;最有光的眼,总是看不到我。一般只知用手保护自己,用眼提防他人,他怎能具有这样的千手与千眼呢?修学佛法者,最要紧的就是,要透过修练而运用这样的手与眼;有了这种最强健的手臂才能救拔得了人,有了这样最真净的眼睛才能照导得了人。我们必须也最急需这样的手和眼,才能替现在的佛教解除法难,替现代的人类解除人难!

  四、菩萨道的三种本份

  慈悲不单是约心讲的,还得从脸上十足地运用出来才是真的,这就必须关系到心量与脸量的问题了,有了深而广的心量,才有虚而融的脸量;同时,脸量也是心量的表征,有了虚融的脸量才能表征深广的心量。修学佛法的人,都说修心要紧,却不知修脸更要紧,因为把脸修得像春风秋月,无论怎么也不爆出一丝火气,一切怨都化得尽,一切缘才结得大,一切愿就练得足。请看观世音菩萨的德相是多么庄严圆满!就是因为他的心量、脸量非常广大。当然,我们学习观世音菩萨,一定要心量与脸量相互配合,才能真正体会而倡行大慈大悲。

  五、菩萨道的根本在大悲大智

  菩萨道的根本,不出乎大德大智,下面还有几小段关于悲智的话:

  (一)悲抢先,才足以显佛法的真切与积极;智照前,始足以彰佛法的清净与究竟!体此而践此,佛法始能直透人类的肺腑与心源。

  (二)静中的智,照得不昏,始能不误己而现法,心念的澄清与洞彻全凭着这;动中的悲用得不倦,才能不负人而策愿,德行的扩充与提升全凭著这。修学佛法,若动若静不离智导悲彻,始能突破痴覆与贪缚,做个开眼见佛光、闭眼运法力的大根性人。

  (三)暗地里以智慧作镜子,便不会得意忘形,失意落魄,眼底下便有一片光明作前导,迈入无羁无滞的净境中去。明地里以慈悲作胆子,便不会顺处践法、逆处弃愿,心头上便有一片(三宝的无尽)气势做中坚,直向大苦大难的浊世中来。

  (四)我们现在最急需的一种警觉:乐果享受得太多,善因培植得太少。常作而深作如此观想,始能积极地培植善因,尽快施舍乐果;肯这么样做,他人现前的苦难才会减少,自家未来的福德才会增长。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五日讲于大觉寺/大永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仁俊法师       菩萨道)(五明学佛网:仁俊法师       菩萨道)  

 陈永革博士:从大乘菩萨道看人间佛教的社会关怀 

 仁俊法师:静坐初步简要法 

 仁俊法师:生命可贵作业必慎 

 仁俊法师:略说佛教因果 

 仁俊法师:现代的佛弟子应做普世人类的带路者 

 仁俊法师:念佛,念人与念世 

 仁俊法师:从不昧因果到扭转因果 

 仁俊法师:佛陀最重视的是依止法 

 仁俊法师:作吉祥事离恐怖 

 仁俊法师:倡践三不永怀念 

 仁俊法师:值得我们学习的观音菩萨 

 仁俊法师:仁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超定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