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恩则不忘。怨则丢过


   日期:2012/5/23 22: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恩则不忘。怨则丢过。】

  这就是《弟子规》教导我们的「报怨短,报恩长」。我们受人恩惠,念念不忘,古语有所谓的滴水之恩当涌泉为报,一滴水的恩德我们要还他一个泉水。报恩要长、要厚。要报恩首先不能忘恩,这个恩德里面最大的是父母恩,生我们、养我们、教我们,这个恩德无量无边,所以对父母要尽孝,这就是知恩报恩,乃至父母走了之后,年年都要祭祀,报本反始,不忘亲恩。第二个恩是师长恩,父母生育我们身命,师长长养我们慧命,所以恩德跟父母相等。报师恩怎么报?念念不忘师长的教诲,不忘师长的期望,自己早日成就学业、道业,为社会、为众生服务,这才是报师长恩,使师长的法脉、道统后继有人。如果能够念念都想到报孝师恩,光大正法,那成就圣贤也不是难事。

  我们这个社会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在於什么?忘恩,忘恩就会负义,负义就是做出那些不应该的,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要使我们社会和谐必须大力提倡孝亲尊师、知恩报恩,这是古圣先贤教化众生的根本。除了父母恩、师长恩以外,还有国土恩、还有众生恩。我们在这一片国土上出生、成长,要感恩这片国土,要会发心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人民是众生)。我们所吃的、所用的都是众生的恩惠,没有众生的勤劳工作,怎么可能有这么丰富的物质让我们得以享用,让我们能够安心求学办道,这是众生的成就。所以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念念不忘。

  『怨』,怨就要丢掉,不能够念念积怨。人家对不起我的,要把它忘掉,不要耿耿於怀。看到别人在毁谤我、陷害我,我不能够生怨恨心,要生什么心?生怜悯心。怜悯他无知,怜悯他糊涂,不知道这样是造业,不知道造业将来会受果报。看到他将来必受恶果,我们心里不安,怎么还会对他起怨恨?就好像《太上感应篇》里面有一句讲「见杀加怒」,见杀是见到他受这个恶报,你还要加怒,还要起怨恨,这太不应该了。你明知他将来造恶业受恶报,怜悯他还来不及,怎么能够生怨?不仅不能生怨,不仅要生怜悯心,还要生感恩心。感恩什么?他这样的障碍我、陷害我,这是给我加福,我能忍得过去,我的福报增加,我的业障消除。你看他冒著造恶受报的这种危险来给我加福,给我消业障,我感恩,内心里绝没有对任何人有对立、有冲突,化怨为亲。

  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做忍辱仙人一样,歌利王是暴君,割截他的身体,凌迟处死。这是误会他,以为忍辱仙人在树林里面调戏他的宫女,他生愤怒,所以用刀把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的挖下来,结果忍辱仙人对这样的一个暴行没有生任何怨恨,反而生起大慈悲心,怜悯他愚痴,不知道这个果报的惨烈,所以发一个大愿,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后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就是三千年前在古印度成佛的,成佛以后开始教化众生,第一次讲经在鹿野苑对五比丘讲,五比丘当中第一个开悟得度的憍陈如尊者,他就是歌利王转世。果然释迦牟尼佛实现他的诺言,满了愿,第一个度他,这是以德报怨,化解怨恨。如果我们能够在现前社会看到这么多的恐怖分子,这些事件我们都能够用这种化怨为亲的心态和做法,这些怨恨都能够得到化解。古人所谓的「仁者无敌」,真正仁慈的人心里面没有敌人,没有敌人更没有恐怖分子,那些恐怖分子是什么?他学坏了。他们也很可怜,没人教导他们,他们也是人之初,性本善,本来也是个好人,现在只是学坏了。学坏了怎么样?我们要用真诚的爱心感化他们,教导他们回头,不要让他们再造恶,将来堕恶道。你看『怨则丢过』,丢就是彻底的丢掉,把内心里面所有的怨恨、对立、矛盾、冲突统统给化掉。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没有对立,没有怨恨,这诚意正心,自然就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恩怨)(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恩怨)  

 圣旭法师:放下恩怨才能离苦 

 《纪文达公笔记摘要》:恩怨相偿 

 因果故事:鬼也恩怨分明,有报恩的鬼,也有抱怨的鬼 

 宣化上人:直心无恩怨 

 读《地藏经》化解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前世恩怨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才能把你的地位、财富、恩怨、好恶放下 

 达真堪布:慈悲并不是恩怨不分 

 达真堪布:学佛人也应该恩怨分明 

 将军向禅师求解三个疑惑,竟化解了一场多年夙敌恩怨 

 将军向禅师求解三个疑惑,竟化解了一场多年夙敌恩怨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心中有多少恩怨,生活就有多少福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