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学佛与利生并行


   日期:2012/5/16 22: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与利生并行 

 我看到外面个别的学会小组负责人,刚开始的时候发心呀、各方面都比较积极,到最后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工作、家庭以及世间的种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对真正有意义的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事情并没有特别地关心,这一点是当代大乘佛教徒最令人遗憾的一个地方。真正来讲,大乘佛教应该自始自终不论暂时或究竟全是利益众生的。可是我们在佛教徒身上体现到的是什么呢? 

 也许是我的邪见所导致,大多数都是为了利益自己。如果对自己没有益处的话就不关心,这种现象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我经常在不同场合中强调,一定要学习佛法和自己修行,在自己修行的同时,不要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放弃利益众生。 

 利益众生的方式方法,比如说有放生、作慈善活动,还有讲经说法等等,甚至哪怕在路上看见一个可怜的人帮助他一分一毛钱也是行善的行为。这些行为,我们现在的大乘佛教徒做的并不是很圆满的。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也是大胆地呼吁,对于大家最主要的就是闻思修行,但在闻思修行的基础上一定要做一些慈善。有些人认为除了捐款以外都不是慈善,其实不是这样的。要培养一个慈悲的善心,就要日行一善。很多人口头上说是说得起来,也是比较容易,但实际行动中每天都做过没有,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所以,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小事我们都应该先做起来。 

 个别的道场和有些学会也比较极端,每天除了做慈善以外,什么闻思修行都耽误了;相反,有些负责人和领导也经常强调,做善事对我们的闻思有障碍、与闻思相抵触,会影响闻思修行。我想有时可能稍许有一些影响,但对于真正的修行人,做善事不会对闻思有影响,应该将闻思付诸于行动当中。 

 我记得以前讲过的《札嘎山法》里面——十多年前我讲的——有一个比喻:牦牛吃草的时候,一边吃草,一边嚼草,嚼完以后饮草,然后要吞下去的。我们学习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是利益众生、弘扬佛法——就是要一边听闻佛法,一边思维,一边在实际行动当中去做。 

 有些孤陋寡闻的人认为,闻思修是现在开始听,然后去思,再到山里去修,修完了以后到一定的时候再出来利益众生,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你们看看《札嘎山法》里面是怎么讲的,闻思修行并用。这里所谓的修行,并不一定非要在一个山洞里,或者在一个笼子里面去观修,并没有这么讲。所谓的修,是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对真正的大乘理念进行串习。串习有两种方法,从心上串习和从行为上串习。有些人只是口口声声说是大乘佛法,实际上对身边的众生哪怕是有能力、有机会也不帮助,这是不是舍弃了菩提心? 

 我最近也参与了一些慈善活动,我自始至终也没有象现在极个别人做慈善一样,把钱捐完了以后什么都不想,不是这样的。所谓的慈善,慈就是一种慈悲,善就是善法,这种活动应该说其意义是极其广大的。所以,我希望学会的个别人,不要排斥慈善,认为是多此一举而要另外修行。 

 当然,对于像密勒日巴那样在山洞里面修行的人我也是很佩服的,但是我们有些人,往往都只不过是说几句障碍的话而已,实际上在山里也没有闻思修行。做善事的时候,这样说实际上没有任何作用。希望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也不要特别的极端,过了界限的话不一定很好。 

 现在各个地方都有一些学佛的中心、寺院、学会、小组、团体,学会的负责人、学员都应该去参加学习共修。我前一段时间也去了一些佛教团体,听受的过程中感觉有些是特别好。现在末法时代有这样集中学习的机会的确非常难得,大家好好地共修佛法是特别有意义的。今生将佛教的慈悲观慢慢扩展到社会,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人民,对社会进步以及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利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慈善)(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慈善)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前导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 更要解心苦 

 温金玉教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陈红兵教授: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陈星桥居士:关于佛教慈善的若干思考 

 道坚法师: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荆三隆教授:佛教慈悲理念溯源——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 

 于凌波居士: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