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诚罗珠堪布:什么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


   日期:2009/4/17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虽然在见解、修法、行为和结果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具备菩提心。

  一般说来,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的南传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流传于汉地与藏地的汉传与藏传佛教,则属于大乘佛教。既然属于大乘佛教,就应当具备菩提心,而不能丧失菩提心。

  比如说,净土宗与禅宗,是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教派,但如果在念佛与参禅过程中缺乏了菩提心,就不能成为大乘的法,有大乘之名却无大乘之实,因为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的。

  同样,比如说,供曼茶罗究竟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呢?有些人认为,供曼茶罗不可能是小乘法,因为它属于密乘的修法,故而理所当然属于大乘法。甚至也许有人以为,用金银珠宝等上乘物品所供的曼茶罗就是大乘法;用大米、青稞等粮食与沙砾等劣质物品所供的曼茶罗就是小乘法。

  但这是不一定的,因为,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既不在于所修的是什么法,也不在于供曼茶罗所用供品的档次优劣,而是取决于修法的动机。如果有人在供曼茶罗的时候发愿:但愿以此功德,能够令一切众生与我同时成佛。有了这样的发心,就算得上是大乘佛法;否则,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供曼茶罗,就只能算是小乘法。

  同样,几乎所有的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基本上每一天大家都要以礼拜、供灯、供水、供花等方式来供佛。这些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呢?如果在供佛之际,我们的发心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那么就算得上是大乘法;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供佛,就是小乘法。依此类推,平时的念诵佛经、烧香拜佛等等,也一定要有菩提心的摄持。只有有了菩提心,才能修持大乘的显宗和密宗;反之,一旦缺少了菩提心,大乘显宗和密宗的修法就根本无法修持。在没有菩提心的前提下,只能修世间法。稍好一点,也只能修持小乘佛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菩提心的修法,一定要瞭解菩提心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关键的。

  虽然我在《慧灯之光》中曾反反复复地提到这一点,但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再次提醒,并鼓励大家修菩提心。既然我们自称为大乘的修行者,就必须深刻牢记并再三串习大乘的入门之法--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呢?有些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行持善法,比如放生、布施,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身于扶贫、救灾等慈善公益福利事业等等,就是利益他众的菩提心。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普贤上师言教》以及《慧灯之光》中,也宣说过菩提心的定义。作为菩提心,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如果不具备,就算不上是菩提心。比如,根本不信佛的外道或者无信仰者去布施财产、亲自照顾病人、帮助他人等等,其发心就不但不是菩提心,而且离菩提心还差得很远。

  那么,究竟具有什么条件,才算是菩提心呢?第一个,要有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所谓“慈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每一个众生不但今生能获得幸福,而且在乃至 菩提间的所有轮回当中,都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快乐。这不是口头上的宣言,而是发自骨子里面的真情实感;所谓“悲心”,就是从心灵深处真诚地希望每一个众生在 乃至菩提间的所有生命轮回当中,不遭遇任何痛苦,远离一切痛苦。慈悲心的物件,不仅仅是自己的亲友,也包括自己的仇敌;不是指一个村落、一个国家,或者仅仅是人类,而是包括六道众生在内的所有生命。如果对他们都能一视同仁,做到像平时我们祝愿自己能永远幸福快乐,永不遭遇痛苦那样迫切的程度,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心。

  这其中所包含的平等理念,是释迦牟尼佛特有的伟大思想。在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文化、任何教派的各种思想当中,都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对每一个众生生起平等的慈悲心,是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就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

  既然我们希望所有的众生都永远快乐、不受痛苦,就应该为此而付出实际的行动,就要往这个方面去努力。在大乘佛教中,这些实际行动被称为六度,也即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的基础是慈心与悲心,在此基础上,才能真实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波罗蜜多。如果缺乏慈悲心,六波罗蜜多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

  为什么为了一切众生的幸福就必须要成佛呢?因为,现在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能力非常有限,不要说度化无穷无尽的众生,即使想让身边仅有的几个亲人,比如有些顽固不化的父母去信佛、念佛等等,我们都无能为力,又何谈度化呢?由此可见,虽然我们可以想像得十分美妙--要发菩提心!要度化一切众生!但自己的实际能力却十分有限,这些宏伟而远大的目标离我们尚有一段距离。缩短这一距离的方式,便是修行。通过修行,就能成佛,一旦成佛,就具备了度化众生的能力。

  不管是释迦牟尼佛,还是法王如意宝,所有的先辈都告诉我们,要想度化众生,首先自己必须获得一定的成就。如果自己尚未成就,还像其他众生一样自身难保,仍在六道轮回中徘徊,又怎么去度化对方呢?因此,只有在获得一定成就,并具有相应能力以后,才能实现度化众生的目标。

  那么,究竟什么是成就呢?成就的最高层次,就是成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佛果,这是最顶点的、至高无上的成就。一旦成就这样的佛果,从此以后的唯一工作,就是度化众生,亦即让一切众生了知生死轮回,令其通达如何从轮回中寻求解脱之路,并最终顺利地迈向解脱。

  我们不要以为,在成佛以后,就可以挣很多钱,就能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穷之人过上富裕的生活,让年老的人能够老有所养,让身患重病之人能够痊愈康复,就是成佛以后的事业。虽然大乘佛教也不排斥这些作法,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却并不是这些。我们可以想像,即使自己能让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变得很富有,又能怎样呢?仅仅解决了生活问题,就万事大吉了吗?就没有痛苦了吗?决非如此!这只是解决了暂时的问题,却没有根除更为可怕的生老病死之苦。

  因此,我们不应以狭窄的目光来盯住眼前的暂时问题,而应具有一定的远见,尽力从根源上断除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一旦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只要能具备成佛的决心,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现在不能立刻成佛,立刻去度化众生,但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这就是菩提心的内涵。

  因此,菩提心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因为它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某一狭小范围内的生命,也不是为了解决他们的温饱等暂时性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所有生命生老病死的根本性问题。我们所发的菩提心,就应该是这样的菩提心。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这种思想如此伟大、如此崇高,我们又能否抵达这一目标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诸位佛陀以及高僧大德等成就者们也不是天生的成就者,他们都是从凡夫开始起修的。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密勒日巴尊者,他也是从一个平平凡凡、罪业深重的人起修,因为相信因果,相信佛陀所指点的成佛之路,并能以坚定的信心和胆识勇往直前、决不回头,所以最终获得了成功。在印度、汉地以及藏地,只要有大乘佛教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们也应该能够做到,只要我们能模仿他们的作法,追寻他们的足迹,就一定能获得与他们同样的成果。总而言之,成佛的机会是绝对存在的。

  我们不要把菩提心简单地想像成世间的慈善福利事业,要知道,菩提心的两个条件都十分伟大,这并不是世间的慈善所能企及的。

  我们怎样才能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呢?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只要有了这样的方法,就能令这种观念融入内心,就一定能达到成佛的目标。

  我在《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今天也再一次建议大家,在没有生起菩提心之前,就不要急功近利地做修大圆满、修禅宗法门的打算,而应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菩提心的修持上来,因为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灵魂与生命。

  怎样才算是有了菩提心呢?前面已经介绍了菩提心的两个条件,所以不用问其他人,我们只需扪心自问。只要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自己就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反之,如果没有具备两个条件,就没有菩提心。既然没有菩提心,就失去了大乘佛法的灵魂与生命,这样一来,我们的所谓修法还能剩下什么呢?就像失去了灵魂与生命的行尸走肉一般!

  因此,虽然大乘禅宗、生圆次第等等是非常殊胜的修法,但对于根本不具备大乘佛法基础的我们而言,又能修什么禅宗、修什么大圆满呢?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所有的修行都必须讲究一定的次第,如果次第被打乱了,修行就无法成功。所以,我们务必要修菩提心。

  这些观点的根据,都来源于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如果释迦牟尼佛说的对,我所说的就不会错;如果释迦牟尼佛说的不正确,我所说的也就错了。在佛法的问题上,谁也不敢信口开河,随意篡改释迦牟尼佛的片言只语。但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不会有错。因为这些都是有根有据的,都是由成千上万的高僧大德的亲身经历来证实过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真实地走到了佛陀所说的尽头,并亲自体验和证明了佛所说的一切。

  因此,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应当怎样修持菩提心呢?昨天我们也讲过,四个外加行是菩提心最关键的基础。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修持外加行,整天心中所挂念的,都是自己的享受安乐;脑子里所想的,都是如何挣到更多的存款。已经有了汽车,还想得到更高档、更新款的;已经有了房子,还想得到更宽敞、更豪华的……既然如此,我们还能再去考虑众生的事情吗?还能想到什么度化众生吗?决不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想解脱,又怎么会去考虑众生的解脱呢?所以,修菩提心的前提,就是适当地放下对世间的贪着。

  前面也讲过,我们都是凡夫,不可能一开始就放下一切执着、一切贪心,佛陀也没有这样要求我们,那是最后的事情。在人生有限的几十年当中,即使过得比较优越,佛也不会反对,但如果仅仅为了这一点,就付出巨大的代价,投入毕生的精力,那就不划算、不值得了。所以,我们可以让生活过得简单、朴素一点,将剩余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考虑自己与众生的解脱。把珍贵的时间花在修行上--修出离心、修菩提心,才算得上是没有荒废人生。

  如前所述,中国每年有二十万人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自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穷得吃不起饭,生活难以为继,而是因为激烈的社会竞争,高度的生活压力,他们脆弱的神经承受不起这样的逼迫,所以选择了自杀。虽然这是很愚昧的作法,但凡夫人本来就愚昧,他们想不出别的办法,就只有选择一死了之。

  我们现在就是要明白,生活品质的高低只是生存的方式而已,人生还有更重要的远大目标,这些鸡毛蒜皮的区区小事不值得我们付出生命的惨重代价。如果心中有了菩提心,哪怕生活得十分艰苦,也会过得很快乐、很轻松。这是每个具备菩提心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既然人有聪慧的大脑,有思维的能力,我们就应该发挥自己的功能,要着眼于更深层、更远大的目标。所以,我们应当树立起菩提心的观念,应当将佛陀灌输给我们的,具有平等、宽容、和平等伟大思想内涵的菩提心,作为生存的目标、人生的意义。从此以后,我们在世间就不会活得很劳累、很辛苦;更重要的是,从今以后,我们就有了正确、伟大、崇高的人生目标。由此可见,佛教不但不是消极的,而且还是十分积极的。

  在瞭解到菩提心的殊胜之处以后,很多人都会对菩提心生起欣羡、向往之情。那么,怎样能具有这样的菩提心呢?怎样能缩短与菩提心的距离,而尽量去靠近菩提心呢?

  具体的方法,在《普贤上师言教》中已经讲过,《慧灯之光》中就说得更为详细,很多前者没有交待的细节,后者都有了清楚的说明。你们只需将二者彼此对照,互为补充,就能得到一个极为完整的修法,所以今天无需广讲。总的来说,就是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这些修法既不是我发现的,也不是某人胡编乱造杜撰出来的,这都是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以及修行到最高顶点的历代高僧大德们,将自己在修行当中的心路历程,完完全全地告知后人,从而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

  虽然我们现在也有一定的慈悲心,但这样的慈悲心还远远不够。首先,我们目前所有的慈悲心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自己的父母亲友,即使范围再广一点,也最多就是几十或者几百个人而已,所以还谈不上平等;另外,虽然我们现在也希望自己的亲友能获得幸福--工作顺利、衣食无忧、心想事成……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能过上好日子;自己平时为了父母儿女的健康、长寿等所谓“幸福”,也付出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我们却没有往更深的层次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更没有为他们的解脱做过任何努力。所以,现在我们就应当重视菩提心的修法,并竭力使自己能培养出真正的菩提心。

  前面我们已经讲述了菩提心的概论,下面开始讲论典的内容:

  为什么在已经具备出离心的基础上,还要修持菩提心呢?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这四句,就是要修持菩提心的原因。如果出离心修得非常好,却没有菩提心,这样的修行就会朝着自己解脱的方向发展,因为在有了出离心以后,就必定会修行,而且会修持解脱道,但却只会前往声缘阿罗汉的方向,而不会往成佛的目标迈进。这样一来,就不能品尝菩提果之大乐了。

  所谓“菩提乐”,是指成佛后的快乐。虽然在成佛之后不会有分别念,因而也没有世间人所认为的快乐,但由于远离了一切痛苦,所以也称之为快乐。

  前面也讲过,此处有必要再次重复一下,修行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比如说,我们都认为,上班挣钱是必须的,如果不挣钱,就会缺衣少食,生存就会面临威胁,因而我们必须去挣钱。这是公众的一致看法。

  但我们必须知道,与上班挣钱相比,我们更需要修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还处于轮回之中,如果不解脱,将来必然会经历无数次生老病死的痛苦。哪怕一个人只活十年或者五年,在来不及衰老的时候就已经死亡,但即使在这短暂的人生当中,也会饱受生、病、死苦。对于每一位众生而言,在漫长的轮回之中,都将经受成千上万次的生老病死,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呢?我们该不该作好充分的准备呢?今生暂时的饥渴寒冷,与无穷无尽的轮回之苦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由此可见,修行比挣钱重要得多!我们需要生存的能力,但我们更需要修行!

  我们往往在身体比较健康,工作比较顺利,身心没有遭受沉重打击的情况下,会认为人生很美满,所以也不会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但在面临某些致命打击,或随着年龄逐步迈向衰老,在即将面对死神召唤之际,就会猛然意识到:原来人生并不是像自己原来所想像的那样完美,其中也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痛苦,在面对这些痛苦的时候,科学、哲学等学问根本就用不上,这已经不是世间学科所能解决的范围了。不仅这些学问无能为力,包括世间人所崇拜、向往的金钱、权力、名利等等,都无能为力。

  对于寿数穷尽的人来说,即使找到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即使遇到医术最高明的扁鹊华佗,也不能起死回生。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人依靠药物可以彻底地解决病痛之苦,并长生不老地活到今天。对他们而言,唯一的拯救之方、救命之草,就是以前通过修行所获得的修证。有无修证境界的人在面对生老病死之苦的时候,是迥然不同的。虽然释迦牟尼佛与众多成就者也会在表面上示现圆寂、死亡,但实际上他们却能自由自在地来去,虽然你们所见所闻的不多,但我们却亲自见闻了很多这样的事实,从这些成就者面对生老病死的事情上,就能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彻彻底底的自由。既然我们有了能获取自由的条件,为什么不为自由而努力,不去争取这样的自由呢?因此,为一切众生的解脱而修行,是我们既无法抗拒,也找不到理由来推脱的。

  我们需要生存,但我们更需要解脱!

  如果要解脱,就必须要修行,千万不能不把修行当成一回事,只是在有空的时候才打打坐、念念经,没有空的时候就得过且过,而应该将修行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这样在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才会有所收获。每一个人都知道,我们都是赤条条地来,两手空空地去,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也不可能带走一分一文,在命归黄泉之际,带走的既不是银行的存款、豪华的别墅、名贵的汽车,也不是亲密的伴侣、慈祥的父母、心爱的子女,能够跟随我们来,并伴着我们去的,只有修行以及通过修行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如此,而且也只有它们,才能挽救我们的生生世世,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佛教徒从来就不相信什么命中注定的说法,我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都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一切都是定数,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学佛呢?学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吗?因此,为了打破这些观念,为了超越这些因缘,我们就必须修行。

  下面言归正传,继续宣讲论文。

  说一千、道一万,总而言之,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以上四句话,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就只能成为小乘的阿罗汉,而不能成为大乘的菩萨,所以我们必须修菩提心。

  既然如此,那么,菩提心的修法究竟是怎样的呢?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加行的修法就是思维,并通过思维来改变原有的错误观念,比如禅宗讲究“无念”--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思维;虽然在密宗的不同层次中,最后也有与禅宗相近或者完全一致的修法,但密宗并没有一开始就要求不思善、不思恶,而是要求在刚开始时要去思维。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非常粗大的习气,如果不改变这些习气,就无法进一步修行。

  当然,在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下,有些根基非常成熟的,类似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人也会开悟。一旦能够开悟,就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但这样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也许在几千或者几万人当中,才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幸运者,我们自己是否属于这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呢?这就很难说了,因此,我们要保守一点,要从最低的阶层往上走,要从最低的层次开始思维,从而改变以前的错误观念。

  什么是错误观念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常、乐、我、净这四个念头,就属于错误的念头。一般说来,凡夫的无常观是十分薄弱的,我们一向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绝对可以活到明年、后年,或者可以活十年、二十年,从来就不去思考我是否能活到明年,下一个月我是否还活在人间,这件事情在我有生之年能否做完,虽然对这一切,我们都没有任何把握,但我们却仍然自欺欺人地固守这些错误的想法。

  正是这些错误观念,才使我们耽误了很多一去不复返的时间,错过了许多不可多得的机会;正是这些错误观念,才使我们有了烦恼,从而犯下杀、盗、YIN、妄等恶业,并因此而流转轮回,无从解脱。如果一直保留这些错误观念,而不将其推翻,除非我们能够当下证悟,否则就无法真正修持解脱道。

  所以,我们就是要这样思维、思维、再思维,这样思维有什么用呢?因为,我们现有的精神或者意识,是既可以学好,也可以学坏的,这是它特有的功能。如果我们想让它学好,就要通过思维来让它明白道理,消除以前所有的,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没有从更深层次去思维的,诸如“一切都是恒常的!”,“我不会死!”,“我 是幸福的!快乐的!毫无痛苦的……”简单想法,让它明白“寿命是无常的”,“轮回是痛苦的”,“自我是不存在的”等等的道理,在它明白以后,就会自觉自愿地去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才会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思为猛烈四瀑冲” 这句话,是讲人生的痛苦。

  虽然“四瀑”的含义可以有几种解释,但此处简单来说,就是指生老病死四大河流,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四大痛苦。上至高官富豪,下至庶民百姓,所有人都处于这四大河流之中,都必须承受四瀑的惊涛骇浪之冲击。

  人类的基本痛苦,是在生、老、病、死四大痛苦的基础上,再加上求不得、不欲临、爱别离、怨憎会这四个痛苦,这样就有八种痛苦。

  什么是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呢?我们都知道,无论有钱、有权的人也好,还是有智慧、有势力的人也好,谁也不能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想不遇到什么,就可以避免什么。每个人都是想要的求之而不得,不想要的拋之而不去。其中前者即为求不得苦,后者则为不欲临苦。

  另外,我们不愿与之分开的亲人,却终究要分手,就是爱别离苦;我们不想遇到的仇敌,却难免会碰头,即是怨憎会苦。

  以上八苦,就构成了人生的基本痛苦。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是愚昧还是聪慧,任何人都会面临这八种基本痛苦,这是人类共同的痛苦。

  每一个人都不例外,即使这一世平平安安,谁能保证死后的下一世也能安安稳稳呢?即使年轻时无忧无虑,谁又能躲过衰老的台阶、死亡的门槛呢?

  既然身处善趣的人类都有如此之苦,那么三恶道的众生就更是苦不堪言了。

  由此可知,六道的所有众生都处于痛苦之中。

  现在有些有钱人既傲慢又愚蠢,始终简单地认为:“我是有钱人”,“我永远都会有钱”,“什么事都可以用钱来解决”,既不反思自己的过去,更不考虑自己的将来,只是以短浅、简单的目光去看待一切,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但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钱决不是万能的!所以,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佛教的制高点上去思维。

  世俗人也会这样认为,即使自己平庸无能,但如果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就可以拥有宽广的视野,就能看得很远,就能看出很多以前所看不到的东西。同样,如果能从佛的视点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就能高瞻远瞩,发现许多前所未闻的境界。

  首先要思维的,就是众生的痛苦。

  比如说,大街上随便的某一个人,虽然表面看起来他吃得好、穿的好,我们也看不到他内心有何压力,有何痛苦,但如果往后推,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又会怎样呢?他会永远保持今天的状况吗?不可能!总有一天他会衰老,会死亡,会经过中阴恐怖而孤独无助的阶段,如果没有修行,他终究会堕入地狱、恶鬼道,会变牛作马,到那时,他还会如此快乐吗?这样思维之后,我们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轮回痛苦就能有所体会,而不会再有前面所讲的某些有钱人的愚蠢想法了。

  “难挡业索紧束缚”,每个人都有前世与今生所造的业力,这些由自己所造的业力,像绳索一般将我们紧紧地束缚在轮回当中,谁也无法阻挡。

  “困于我执铁网内”,所谓“我执”,是指我们对自我的执着。这个执着,就像钢丝所编成的铁网一样,是分外坚固与牢实的,而不像一般的渔网可以轻易地弄破。作为流转轮回的众生之一,我们早就落入了我执的坚实之网当中。

  “无明黑暗所笼罩”,每一个众生都有无明,无明的黑暗笼罩了整个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陷入了漆黑的深渊。只有佛陀的智慧之光,才能驱散这份幽暗。除此之外,世间的任何知识、文明,都无法将其消除。

  因为我们很愚昧,不知道如何取舍,该做的兴味索然,不该做的却乐此不疲,从而导致了这些不愿接受的结果。

  平时为什么我们必须去面对很多自己不愿面对的事情呢?这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上帝等造物主给我们安排的,这些都是愚昧无知的下场。因为愚昧,使我们种下了这些结果的因,所以必然会感受由这些因所产生的果实。有因就必然有果,这是自然的规律。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辗转投生三有中”,众生反反复复、不由自主地投生于三有,这次生命结束之后,还有下一次生命;下次生命完结之后,还有再下一次的生命。世世代代都在轮回中辗转徘徊,永无出头之日。当然,如果轮回当中始终无忧无虑,那么既便永世无穷地流转轮回也无所谓,但轮回中却并不美满,而是充斥着难以承受的种种磨难, 所以极其痛苦。

  “不断感受三大苦”,三大苦的第一苦,是“苦苦”,就是我们能感觉到的生老病死等等痛苦。因为这些痛苦十分明显,哪怕是小至蚂蚁、蚯蚓之类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够感受到,是大家一致认同的痛苦,所以称之为“苦苦”;

  三大苦的第二苦,是“变苦”,就是我们尚未感觉道,而由佛陀特意提醒告知我们的痛苦,也即世俗人心目中的所谓“快乐”。虽然这些看似快乐,但这些快乐却并不是永恒的,总有结束的一天,当这些快乐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惆怅、颓丧,甚至苦闷至极而不可自拔。

  比如说,当孝顺的儿女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很幸福、很温暖、很安全,所以希望能与父母永不分离,但这种团聚却不会维持到永远,总有一天,年老的父母会相继离世。在父母弥留之际,父母儿女都会承受痛彻心肺的分离之苦。为什么此时会感到痛苦呢?这就是以往的幸福感所带来的后遗症。正是因为有了往日的幸福,才会感受到后来的痛苦;如果之前没有相聚的幸福,大家平平淡淡,甚至形同陌路,其后也就不会有痛苦。也就是说,这些痛苦的源泉,就是先前的所谓“幸福”。如果用长远的目光去审视这些所谓的幸福,不但不是什么幸福,反而成了一种痛苦,所以称之为“变苦”;

  三大苦的第三苦,是“行苦”。为何称为行苦呢?因为我们现在的身体等等,都是与烦恼共存的有漏法。凡是有漏法,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痛苦,都是痛苦之因,故而称为“行苦”。

  所以,在轮回当中,充满了上述形形色色的痛苦,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轮回是痛苦的。

  在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轮回是幸福美满、快乐无比的。但务必认识到,在昙花一现的快乐之后,将会出现漫长而又难忍的痛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六道众生都处于惨不忍睹的状态,而这些正在遭受痛苦煎熬的众生,都曾是对我们恩深似海的父母。虽然我们在一生当中只有一对父母,但如果往回看就会发现,从没有边际的轮回之始直至现世,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难以计数的生命始末,都经历了无数次投生与死亡,在这些无边无际的过程当中,又有哪一个轮回众生没有做过自己的父母呢?因此,包括蚂蚁、蚯蚓、蚊子在内的每一个众生,都作过自己的父母。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是知母。

  具体的修法,在《慧灯之光》当中已经讲过多次,所以此处无需再讲。

  为什么要修知母呢?因为,如果不修知母,我们就没有责任感。比如,大街上有人因为车祸等等而受伤,很多人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感受,只是意识到这里发生了交通事故而已。因为平时看到的交通事故很多,所以大家都司空见惯,只会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而不会拼命地去抢救伤者,但如果知道受伤的当事人是自己的家人,我们立即就会感到悲伤、难过,并想尽一切办法去救治伤者。

  我们就是这么偏私,当这些众生在做自己父母的时候,我们会对他们产生亲密的感受,并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痛苦,但在投生于下一世的时候,无明使我们忘却了前世的父母双亲,所以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如果有人指着一条蚯蚓并告诉别人:“它曾经是我的父母!”很多人都会觉得荒唐可笑,但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现在通过观修知母,我们就能具备责任感,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尽心竭力地度化他们!”这样就有了菩提心的基础。

  那么,该怎样去度化他们呢?首先我们自己必须获得成就,必须成佛,这就需要去寻找解脱之路。这样一来,就具备了完整圆满的菩提心。

  虽然这次没有宣讲具体的修法,只是介绍了一个菩提道的见解,其中的内容大家都比较容易全盘接受,但仅仅知道是不够的,还需要身体力行地去修。如果不修,就永远不会有收获与进步,就永远与解脱相隔万里。纵然面临着种种生活压力,但也不能放弃修行。有些人会想:我现在工作太忙,实在抽不开身,等到退休以后,一定好好修行。但谁能保证自己能活到那个时候?谁又能保证到时候一定有时间呢?此时不修,待到何时?

  我们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时,如果能从中抽出一两个小时,其余的时间用来做世间法,应该完全足够了。一定要安排好时间,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维持生存。学佛的人就应该本本分分、认认真真地去修。

  目前汉地居士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喜欢讲神通,比如什么神奇的梦境啊、自己看到什么佛菩萨啊等等,一门心思地去追求这些“境界”。但是,即便今天有个人可以从这个大厦的二十九层楼飞到对面的楼上去,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跟着他一起飞过去吗?即使飞过去,又怎么样呢?能解决我们的生老病死吗?不可能的!像我们这样的人要见到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佛为我们指定的路,是稳固、踏实、符合实际的路,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地沿着这条路去走。

  虽然在修行过程中会自然出现一些神通,我们也不排斥这些神通,即使产生了神通,我们也不要理会、不要在乎,因为神通永远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外道会有神通,中阴界的众生也会有神通,甚至饿鬼道的可怜众生都有神通,但他们都没有获得解脱。因此,我们必须要走安全、可靠、准确的脱离轮回之路。这样的解脱之路不是依靠神通,而是要用佛陀,以及已经穿越了这条路的修行人所传授给我们的智慧来指引。

  如果我们一天到晚都神神道道的,居士们聚在一起既不讲佛教的见解,也不讲出离心、菩提心修得如何,怎么样可以获得解脱,而是今天说这个人有神通,明天说那个人梦见过佛菩萨,不仅其他人会认为佛教就是迷信,而且自己也会离解脱越来越远,因此,我们一定要改掉这些习气,珍惜这些修法,要有条不紊地去修。

  学佛人首先所需要的,就是虔诚、单纯、纯洁的,不能以其他神通之类的东西所动摇的稳固之心。只有始终保持这种心态的人,才能学佛、才能成就。

  “是故当发殊胜心”,因此,我们就应当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修菩提心,其他的修法还用不用修呢?

  在此可以告诉诸位,如果修好了菩提心,就顺其自然地解决了其他诸如消除业障、积累资粮的问题,所以就不必分门别类地去一一修持其他法门。

  那为什么又要另行安排忏悔业障、积累资粮等等一系列的修法呢?因为,在没有皈依三宝、清净业障,福报资粮尚未足够,或者在没有上师加持的情况下,仅依我们自己的能力,是很难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的,所以就要从各个方面去努力。

  虽然大家都非常渴慕禅宗、大圆满的境界,但我们必须知道,没有菩提心的人是无法真正修持禅宗与大圆满的。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就可以成就,那么佛陀又何必为后人制订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法呢?我们总不能认为这是为别人准备的,而不是给自己准备的吧!

  以上节选自堪布慈诚罗珠《三主要道论讲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诚罗珠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慈诚罗珠       菩提心)  

 净界法师: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净界法师: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之闻思次第、出离心、菩提心、禅修篇 

 蔡惠明居士:《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陈兵教授: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张秉全居士:悲智双运,即菩提心 

 张秉全居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梦参法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 

 梦参法师:出离心--菩提心的第一步 

 如瑞法师:修行要发菩提心 

 隋唐居士名家文集:劝发菩提心文(唐相国 裴休) 

 体方法师:发菩提心即至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