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心律法师:从乔峰的结局看金庸小说中的佛性


   日期:2011/11/28 11: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乔峰的结局看金庸小说中的佛性

如果说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处处显示着“侠”与“佛”并存的迹象。侠的归宿,则更表现出了佛的指引。 “看破”“放下”,是侠之所以为侠的根本。

在这点上,萧峰可谓一个典型。

乔峰的初次露面是与段誉斗酒和赛跑,这个时候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北方汉子独有的豪爽,接着,作者便把他推到了聚光灯下。丐帮的内乱引出了他的一段难解的身世之迷,他苦苦地求证却使自己的亲人连连惨遭杀害,先是养父养母,接着是授业恩师,于是,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在聚贤庄内,他的愤怒到了极点并完全爆发出来。这个时候的乔峰,与其说是一位侠,不如说是一位魔,是一位愤怒到了极点的魔。他凭着他的绝世武功,杀死了无数无辜的人,如果以普通的侠义观了看,这样的人与大侠是丝毫扯不上关系的。

乔峰是怎样从中解脱出来的呢?乔峰之心魔关键在于一个字——“痴”,首先对于自己是契丹人还是汉人的痴,这一点在雁门关外绝壁之前由阿朱点化开了,阿朱这样对他说:“汉人中有好人坏人,契丹人中,自然也有好人坏人。”这让乔峰从自己血统的痴迷之中觉醒,但他又陷入了对父母大仇的痴迷之中,他立誓要报此大仇。
在一般的武侠作者的眼中,复仇是侠客的正当行为,在众多的武侠小说中,写复仇故事的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可是金庸先生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萧峰虽然去掉了“嗔”,不再容易愤怒,但他并没有完全觉悟,他还没有去掉他最大的心魔——痴!对于仇恨的执着,同样是人生的一大死敌,因为这仍有可能让人失去理智,真正的侠客,必须完全从仇恨之中解脱。

事实上,萧峰就因为报仇心切,再一次犯下了错误。小镜湖边,他因为受到了夫人的欺骗,误认为大理段正淳是他的杀父仇人,加上与段正淳的一番阴差阳错的对话,更使他认定段正淳正是所谓的“带头大哥”,这终于导致了一场悲剧——青石桥上,他失手杀死了阿朱。许多人读到这里时,都痛恨夫人,觉得她是这一场悲剧的制造者,可是,我们也要看到,夫人的骗局成功还在于萧峰的“配合”,萧峰为什么会上当,正是因为他对于仇恨的执着。书中这样写道:“萧峰听他说得豪迈,不禁心中一动,他素喜结交英雄好汉,自从一见段正淳,见他英姿飒爽,便生惺惺相惜之意,倘若是寻常过节,便算是对他本人的重大侮辱,也早一笑了之,相偕去喝上几十碗烈酒。但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岂能就此放过?他举起一掌,说道:‘为人子弟,父母师长的大仇不能不报。你杀我父亲、母亲、义父、义母、受业恩师,一共五人,我便击你五掌。你受我五掌之后,是死是活,前仇一笔勾销。’”
萧峰又是怎样从对于仇恨的执着中觉悟的呢?我觉得阿朱仍是他觉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看《天龙八部》,大家都把阿朱定位为萧峰的恋人,或者说是红颜知己,他们没有看到阿朱更为重要的作用——萧峰的点化者。前面已经讲到过,雁门关外阿朱点化过萧峰,那只是初步劝说,而阿朱的死,则让萧峰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真正的反思。虽然他并没有认识到对仇恨的“痴”是他的最大错误,可是,他冷静了许多,他能够真正地用心思考问题,不再莽撞行事。甚至,在夫人死后,他说:“杀父杀母的大仇也已报不了啦,我要到塞北之地,从此不回来了。”找不到仇人自是主要的原因,而不再想办法去找,则是因为阿朱的死,我们可以这样说, 阿朱的死让他放弃了复仇。这个时候的萧峰,才算是侠,是从“嗔”“痴”中觉悟了的侠,是带有佛性思想的侠,在这以后的关于他的几段故事,才是跳出了复仇这一枷锁的侠义之举。


萧峰的最终归宿便体现了佛性思想的指引。他先是拒不受命,力谏辽王不攻宋,雁门关外, 更是不君臣之理,逼辽王答应永不伐宋,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是在拯救天下苍生,而最终的自刎之举,在他自己的口中,是儒家的忠。书中这样写道:“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这便是佛家的“舍”。这样看待问题,理由有三:其一,如果萧峰的自刎,缘于儒家的忠,那么,事先,他就不会反对辽王的入主中原,即便出于儒家的“仁”而反对武力,那么他也就会信奉“王”,他反对王,正因为心中装的是全天下的所有生命,谁为君主,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因此,他的自刎应了佛教中的一句话:“我不入地狱谁入狱?”这是对于全天下所有生命的一种责任。其二,萧峰的自刎,让他的生命符合了佛教的另一思想——轮回,萧峰的生命起于雁门关外,现在又终于此地;萧峰的人生开始的一件大事是有人挑起争,现在 他人生结束是最后一件大事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平息一场大的争端。其三,萧峰的自刎足以体现他的“看破”与“放下”。他拔箭自刎,放下了“权”——辽国的大王,宋朝的奖赏,丐帮的帮主;放下了“情”——兄弟的友情,阿紫的爱意;同时也放下了“名”——从人人得而诛之的魔头重新成为众人心目中的英雄。我想,这些足以说明,金庸先生给萧峰安排的归宿,是缘于佛性思想,是佛的归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心律法师       佛性)(五明学佛网:心律法师       佛性)  

 赖永海教授:佛性·本心·良知——陆王心学与佛学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 

 洪修平教授: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程恭让教授:略析《佛性与般若》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 

 蔡惠明居士:佛性与顿悟 

 姚卫群教授: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万行法师:你以佛性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你以人性看众生,众 

 张秉全居士:无情也有佛性吗?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