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拈花微笑心清明


   日期:2011/11/27 17: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很多人喜欢拈花微笑这个故事,

    因为严肃的哲理不一定要有一张黑色的脸,

    如果一定要有一张如包青天一样黑色的脸,

    也不妨在最醒目的额际有着一弯眉月。

    心领神会,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完美的一种默契。如果是费了好大的劲,唇焦了,舌敝了,声嘶力竭了,才勉强沟通双方的意见,那不是十分累人吗?

    每次读苏东坡的《念奴娇》,就是喜欢他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面对敌人,也不过是谈谈笑笑而已,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也就如灰一般飞散了、如烟一般灭绝了!何况,面对的是至亲的人、至爱的人,不是更可以轻轻地说、浅浅地笑吗?

    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上讲法,众弟子都聚精会神,希望能听到无上妙法,整个灵鹫山会上气氛肃穆,充满了期待,这时,释迦拈着花,遍示大众,众皆默然,大家都在想:世尊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一个虔敬的讲法大会上,安详地拈举一枝花。这其中有着什么奥义呢?这时,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从灵鹫山回来以后,释迦佛让众弟子围绕着他和迦叶,传法给他,还将袈裟、食钵作为象征性的信物,也一并交给了迦叶,所谓“衣钵真传”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迦叶尊者因此成为印度禅的初祖。迦叶传了二十七代以后到了达摩,达摩被称为第二十八代祖师,他在公元五二七年南朝梁武帝时代来到中国南方,结束了印度禅的时代,成为中国禅的初祖。

    庄子的故事中,我们不是也很喜欢庄周梦为蝴蝶的这一节,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的感觉,是一种适志的感觉,俄然梦中觉悟,蘧蘧然得意的那蝴蝶不就是我庄周吗?庄周和蝴蝶,在人的思考中是有区别的,但在梦中,庄周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庄周。庄子的故事里有蝴蝶与梦的美,禅宗的故事里也有花与微笑的美。

     尤其是当我们想到:花是不会飞的蝴蝶,蝴蝶是会飞的花。我们的心岂能不三月,怎能不微笑?

     我们的心灵像一面镜子,如果镜子蒙上了灰尘,那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一片污垢。如果镜子一尘不染,那我们就会看到晴天丽日。有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现实的不如意,但我们却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把我们这面灵魂的镜子擦拭得亮些,再亮些。

    一位智者一次见到一位老妇人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就问她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老妇人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扇,小女儿卖伞。天下雨时,我就担心大女儿的扇子卖不出去,心里好生愁烦。天晴时,我又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也很愁烦。因此,没一天是高兴的。”智者就对她说:“你何不换个角度想呢?下雨了,就不用担心你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了;天晴了,你大女儿扇子的生意一定很好。这样想你不就天天都是高兴的吗?”老妇人听了智者的话,果然天天都有好心情了。

    你看现实生活并没有任何改变,而心情的改变就使愁烦的生活变成了快乐的生活。现实生活存在的东西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但心情却是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握的。就好比你口渴了,有人给了你半杯水。如果你想破坏自己的心情,你可以愤愤地说:“太小气了,才给半杯水!”如果你想快乐,你就会很高兴地想:终于有半杯水可以解解渴了。你就会感谢对方,你的快乐就会使对方也快乐。

    地面不常扫,就不会有一个干净清洁的庭院,落叶越积越多、尘埃越落越厚,庭院便成垃圾场了。人生也如此。一个人如不常清扫自己的心境,久了,财、色、利、赌、贪、懒等等,就会在心灵中在思想上积重难除,也就无从有一个宁静宽舒的心境了。清扫心境,是认识自己、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就如同一股清泉,将思想里的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等污垢涤荡干净,重奏清新、激扬的旋律,让生命重放异彩,生机勃勃。

    孔子的学生曾说“吾曰三省吾身”,一天3次清洗自己的心境,所以他很少犯错误,成了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心境常扫的人,心灵才会时刻保持清洁光明。假若发现一点落叶与尘埃而没能及时清除,便是罪恶的开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要小看尘埃的淤泥,存得久了,就很难再清干净了。时下常见到某些执法者丢官下狱的报道,便是不常扫心境的例证。

    懂得清扫心境,是大智;敢于清扫心境,是大勇。如果你扫除了心灵的欲念与烦恼,你便是个智勇双全的人。我们不仅要懂得清扫心境,也要学会心的美容。世人都非常注重外表的修饰和打扮,却往往忽视了内在品德素质的修养和人格的提升。

    诚然,爱美之心为人之天性,可是青春短暂,即使丽质天生,转眼即便消逝。美国总统林肯曾言:“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便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三十岁以前,青春尚未远离,自然流露一种青春的健美;可是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物质世界是会随着时间而老化、而衰变。是否可以企求于化妆术、美容术而补救这缺失?

    一位著名化妆师曾深刻指出:“化妆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或只能称为最末的小事,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若是一位心地善良、生性乐观的人,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这可作为林肯名言的注脚,犹古印度人认为人应该把中年以后的时光用来自觉和思索,以寻找最深处的芬芳。即四十岁以后,就全看自己如何磨炼内心,变化气质,使之转化为外表的美。

    古人云:“心有所思,面有所示。”如果拥有慈悲开朗的心性,处处关怀他人,自然会有一张和蔼亲善的面容,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倘若外表固然华丽,可是心怀不轨,对人冷若冰霜,自然让人望而生畏了。

    佛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假如心水澄澈,自然山光水色映照出来都是美丽的;如果心水浑浊,最美好的景物照在上面也是污秽不堪。所以欲美化你的容颜,首先要美化你的心。

    英国首相邱吉尔,享寿高达九十一岁,晚年仍鹤发童颜,这是因为他意志坚强,性格爽快,心理状态长期处于最佳水平。所以暮年也并不可怕,只要你能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保持对人生的希望,让心灵不随年龄老去,让人感到精神领域散发出的清芬。

    希望保持一张美丽的容颜,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净化,就像古语所言:“非遣其欲,其心不静;必澄其心,而神自清。”若能不断澄净心思,灭除烦恼邪念,随时保持宁静、仁慈和宽容,“相随心转”,必然使你神清气朗,容光焕发。“心静而本体现,水清则月影明”,若能不断净化身心,恢弘人性本有的灵光,提升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怀,不但使你青春常驻,随时流露自性的芬芳,进而可从尘俗诸苦中解脱而达到永恒祥和的净地。

    似曾记得唐·权德与题云师山房诗:云公兰若深山里,月明松殿微风起,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将清净心比作不著秋水的莲花。《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从此看,清净心就是无执着之心。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不是说没有了这六尘,而是指不执着于这六尘。不执着即是清净。如莲花出水不染水,但不是没水。如果没水,莲花也没了。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生死涅槃,烦恼菩提,其体性是一个。故六祖慧能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红尘生活中,能让我们安静下来,反观自照,见微知著,通常是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像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那朵花,本身是美丽自足的生命,无须添加任何形上意义以增益它的价值,但从简单中发现壮阔,从平实中洞悉奥义,再回到不损不益的花本身,去亲近它的本来面目,却是观照花的那颗心,漫长乃至血泪斑斑的智慧之路。

    涵养一颗清净灵敏的心,触目遇缘都是心光,在浮晃交错的心光中,优游任运,得大自在,就是禅之一瞥。当这抹随缘观照的心光,和一朵花相契、融合,瞬间完成一个如如之境,那圆满、美丽的当下之味,我们可以说那是禅之一味——

    这时,禅是一朵花。

    诗偈之于文学,正如花之于生命界,都是以美丽简单的形式,包含丰富的内蕴力,可以触发辽阔的想像。禅诗,是一把心钥,可以开启禅的宫室之美、百官之富。那是禅师们开悟时的心光笔记,智慧在电光石火的刹那被文字逮捕归案,为甚深微妙的解脱之道留下几组密码。修行人可以参考而不必执著,初机的人可以领略一些智慧的光影和文学的美感,寻声溯源,拾级而上。

    禅是不昧语言文字相的法门,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不忍而说的善巧方便,听者最好直接以心印证,不必执泥在话头字面;读禅诗,宜作如是观。

    传说禅的法脉开始于一朵花。佛陀拈花,摩诃迦叶微笑,在这动人的一刻,温润有情的印心境界于焉完成,禅的法脉这样安静优美的传递下来了。希望读者也拥有如此安静的智慧——

    登高望远,嫣然一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清明)(五明学佛网:       清明)  

 黄夏年教授:宝峰禅师的境界 

 黄夏年教授: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 

 楼宇烈教授: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楼宇烈教授:禅学的文本阐释与诗意接受——评吴言生《禅学三 

 楼宇烈教授:胡适禅宗史研究平议 

 楼宇烈教授:敦煌本《坛经》、《曹溪大师传》以及初期禅宗思 

 楼宇烈教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楼宇烈教授:禅与生命体悟 

 楼宇烈教授:禅宗对佛教人文精神的张扬 

 魏道儒教授:关于宋代文字禅的几个问题 

 魏道儒教授:明本禅师的禅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