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1851.
陳永革博士:論晚明禅學中興 (370)
1852.
陳永革博士:論晚明彌陀淨土思想的诠釋取向及其效應 (710)
1853.
陳永革博士:論南宋華嚴諸家及其義學爭辯 (701)
1854.
陳永革博士:佛教淨慈觀的倫理闡釋 (474)
1855.
陳永革博士:“人間彌勒”:從“應化僧”形象看中國佛教的彌勒信仰及其教化效應 (836)
1856.
陳永革博士:論太虛大師與民國寧波佛教 (890)
1857.
陳永革博士:佛行人間:佛教社會觀 (1183)
1858.
姚衛群教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與禅宗的發展 (745)
1859.
姚衛群教授:奧義書與大乘佛教中相關思想比較 (853)
1860.
姚衛群教授:吠陀奧義書對佛教和婆羅門教的影響 (831)
1861.
姚衛群教授:佛教與婆羅門教的“心識”觀念比較 (587)
1862.
姚衛群教授:佛教與婆羅門教的“無明”觀念比較 (680)
1863.
姚衛群教授:虛雲和尚的修行思想與當代佛教的僧團建設 (589)
1864.
姚衛群教授:捨利、佛塔與佛教思想 (526)
1865.
姚衛群教授:佛教與婆羅門教的“虛妄”觀念比較 (777)
1866.
姚衛群教授:佛教的“如來藏”思想與婆羅門教的“我”的觀念 (488)
1867.
姚衛群教授: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 (724)
1868.
姚衛群教授:佛教中的“性空”與“識有”觀念 (822)
1869.
姚衛群教授:佛教的“二谛”理論及其歷史意義 (529)
1870.
姚衛群教授:從《百論》中佛教對“外道”的批駁看中觀派的理論特色 (833)
1871.
姚衛群教授:佛教禅思想的形成發展及主要特點 (681)
1872.
姚衛群教授:漢文大藏經中兩部“外道”文獻及其學術價值 (732)
1873.
姚衛群教授:禅宗的“佛法在世間”思想與構建現代和諧社會 (587)
1874.
姚衛群教授:佛教因明學說的產生和主要發展線索 (930)
1875.
姚衛群教授:關於玄奘所譯的《勝宗十句義論》的年代 (567)
1876.
姚衛群教授:佛性觀念的形成和主要發展線索 (456)
1877.
姚衛群教授:《壇經》思想的理論淵源與現實意義 (593)
1878.
姚衛群教授:佛教的倫理思想與現代社會 (439)
1879.
潘桂明教授:解讀原始佛教 (542)
1880.
陳紅兵教授:論佛教慈善向生態環保的拓展 (517)
1881.
陳紅兵教授:生活禅發展趨勢促進禅宗的現代化 (651)
1882.
陳紅兵教授:中國佛學心性和諧思想要 (514)
1883.
陳紅兵教授:從虛雲和尚思想看生態佛學研究 (745)
1884.
陳紅兵教授:佛教討論俗谛的目的是為順應世俗 (472)
1885.
陳紅兵教授:佛教哲學的生態诠釋與拓展 (507)
1886.
陳紅兵教授:我國佛教生態思想研究的新進展 (411)
1887.
陳紅兵教授:心境並建是時代對佛教的必然要求 (446)
1888.
陳紅兵教授:出世與入世:佛教解脫論的雙重維度 (603)
1889.
陳紅兵教授:生態文化思潮昭示的是一種價值觀的變革 (373)
1890.
潘桂明教授:天台宗的圓融哲學 (686)
1891.
潘桂明教授:中國居士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827)
1892.
潘桂明教授:天台宗佛學評議 (524)
1893.
潘桂明教授:部派佛教內部的理論分歧 (494)
1894.
潘桂明教授:震華法師與近現代佛教改革 (472)
1895.
潘桂明教授:鸠摩羅什與關中般若學 (496)
1896.
潘桂明教授:宗密論“圓覺” (550)
1897.
潘桂明教授:般若學六家七宗述論 (1500)
1898.
潘桂明教授:“性具實相”述評 (556)
1899.
潘桂明教授:李通玄的東方智慧論──《新華嚴經論》札記 (827)
1900.
潘桂明教授:南北禅 (577)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