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居士文章
|
馮達庵居士:法華特論 第四 三車喻品---譬喻品(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
|
法華特論 達庵居士 馮寶瑛著
第四 三車喻品---譬喻品(下)
鈍根眾生,迷於六塵,情識甚熾;非設三乘教法,廣行警惕不可;此三車喻之所由也。情識己離,然後引入性海,令悟佛之知見;諸佛出世本懷,原來如是。捨利弗默契此旨,故作請問者,欲藉佛說以釋群疑也。 爾時捨利弗白佛言:我今親蒙授記,無復疑悔。然佛夙示我等遠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之道,學人皆以泯我見、有無見為宗。是中千二百阿羅漢,即從此道得解脫者。今聞世尊抑為方便,四眾疑悔叢生;唯願世尊宣說理由以安慰之。 會得佛旨,自然疑悔頓除,宜蒙授記。授記有直接間接之分。直接者,當面授記也。故曰“親”。回顧數十年來佛之教法,注重遠離生老病死,歸於寂靜。眾生心不能寂靜者,於己恆執我見;於事恆執有無見。淨此二見,煩惱則斷;得阿羅漢果。座中千二百人固已證此。其余四眾,或證或未證,總以捨去二見為唯一解脫法門。甚或以為最高無上。忽聞開權顯實之說,勢必由疑而悔。疑者,疑佛前後自語相違;悔者,悔己誤習方便權法也。 佛言:我曾謂諸佛隨種種因緣,設種種譬喻,教化眾生;無非曲垂方便,引入菩提大道矣。今復以譬喻明之;智者每因譬喻得解故。 曾謂者,開權品首段曾作此等語也。語後略談十如是句,為暢發佛知佛見之引端。當時千二百阿羅漢,及其他四眾,已皆懷疑。雖佛實地指出開、示、悟、入四門妙旨;唯除捨利弗當下徹悟,利根四眾亦有一念淨信者外;余則依然疑惑不解。所以釋疑解惑,往往能以譬喻引人入勝。本經譬喻頗多;此品初舉三車玩具為例。 捨利弗,譬喻國中有大長者,資財無量,眷屬甚眾;年已老邁,宅亦朽壞;諸兒智愚不一,皆事酣嬉,罔知危險。宅忽失火,延及四周;兒猶貪著戲玩,無求出意。長者思維:只有一門可出火宅。亟诏諸兒速疾奔逃。諸兒弗顧,戲玩如故。長者知兒弱點,鹹在玩物。因哄之雲:羊車、鹿車、牛車皆玩具中王,今置門外;汝等迅取勿誤。諸兒聞言,踴躍爭出;集衢道中,向父索車。父謂:三車仍劣,惟有大白牛車最稱殊勝。遂各賜一乘。諸兒得未曾有,大喜過望。捨利弗,是長者先稱三車至寶;後忽抑為下劣;而賜諸兒以大白牛車;犯妄語過不?捨利弗言:不也,世尊,長者以方便語哄諸兒出火宅,得免於難;縱一無所賜,猶非妄語;況更與最勝之車耶! 此依大眾常識,明權說之不可廢也。長者為齒德俱尊之通稱,亦兼攝多財高位之謹厚者。就喻事觀之:父之愛子,無所不至;恆欲子皆成器,將來承受全部遺產;當其童稚,詳慎保護;諸子少不更事,惟求戲玩,不知危險;火燒其宅,且視為奇觀,如何肯避而去之!出此火宅,唯有一門;儆之不從,不得不投其所好,而誘之以權術。三車者,諸子向所未聞者也。乍聆新穎之名,以為必較火燒更有可觀;宜皆爭從門出也。已抵衢道,所謂三車乃烏有之事;亟宜賜以真實寶物以悅之。於火宅內不直說大白牛車者,諸子無“大白牛”常識,或不能起其信心;羊、鹿、牛皆習見之獸,以之駕車,當有一番奇趣;故能聞而即出,不復眷戀宅中火景矣。如來特以是否妄語征捨利弗答詞;藉此奮興眾心也。 佛告捨利弗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如來為一切眾生之父;於危險三界中顯現佛身,悲智具足;導引眾生離三毒火,得無上道。而眾生貪著三界假樂,不求解脫;若直示唯一佛乘,尤不相入;故先以權說誘之;所謂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也。志樂聲聞乘者,猶貪羊車小兒;志樂緣覺乘者,猶貪鹿車小兒;志樂菩薩乘者,猶貪牛車小兒。及諸學人解脫三界纏縛,或住涅槃;或證無生;於是示以佛乘;猶諸兒已出火宅,等賜大白牛車。如來先稱三乘,後贊一乘,不犯妄語過;與長者大權方便無異。 此正明如來權教之隨順機宜也。長者喻佛;諸子喻眾生;火宅喻三界;其意易知。悲智,為佛之廣大資財,欲眾生充分承受者。得此資財,自能經營莊嚴安樂之巨廈而長居之;何用留戀朽壞且[失]火之敝宅耶?然眾生為三毒所困,恆以煩惱火自焚;更從火宅中尋求快樂;教以脫離三界,尚目笑存焉,若說人人皆當作佛,宜勤苦修行以得之;則尤視為妄誕之語,蓋以世間虛偽快樂,是眾生最上目標;捨此別無所謂真正快樂也者。是故如來雖慈悲無量,亦不能遽拔眾生皆出三界之外。因勢利導,乃方便救濟之手段。普通機緣,大別三類:其一,眾生有相當經驗;知諸苦交煎,非講求趨避不可;則示以小乘教法;所謂四谛是也。其二,眾生有相當思想;知輪回等說,非通達義理不可;則示以中乘教法;所謂十二因緣是也。其三,眾生具慈悲願力,或有救濟善行,可以擴大其志普利群眾者,則示以大乘教法;所謂六度萬行是也。鹿較羊為優秀;牛較羊鹿為大力;所配三車,當亦勝劣不同。隨諸子所好,任其追求;喻三乘教法有高下,視眾生根性所近,方便教導也。三車乃假設;三乘亦權說;大白牛車,實有其物,不同三車之假;一乘佛果,實有其報,不同三乘之權。其事相類,故以為喻。 論曰:二乘之住涅槃,大乘之證無生,雖皆契會真谛;而於受用法身不知開顯,故無莊嚴實報可言。目之為權,以所得不過空果也。縱能現身化佛,具三十二相;只由歷劫積福所致,屬“因緣所生法”非受用身比。必須接以一乘,直彰佛性,方與法身相應。鈍根眾生,若徑與語法身妙德,徒滋疑謗,無所利益。遮情之道,意識易會。謂超三界之上,有偏真妙境;向習世間禅定者,頗有樂而求之;及達此地,乃空無所獲,容或自失;然從而施以三密加持,令其自心萌動,遂植菩提之因。如來度生本懷,至此始暢。所謂為實施權,要旨在是。但眾生一味留戀火宅,雖欲施以權法亦不可得;則須靜待機緣已。
|
|
|
|
|
|
上一篇:馮達庵居士:法華特論 第三 捨利弗授記品---譬喻品(上)
下一篇:
|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