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不忘宗旨 不忘目標 不忘發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不忘宗旨  不忘目標  不忘發心
            ——學誠大和尚陝西法門寺佛法開示

      再過兩天,佛指捨利將被迎請到香港供奉。許多居士聽到這個喜訊,紛紛報名參加法會,要求作法會的前行義工。在座各位能夠被錄取而來到法門寺,親自參加法會的護持工作,親身感受法會的氛圍,並且能夠預先瞻禮到佛陀的真身指骨捨利,非常有福報。在這佛教勝地,值此殊勝因緣,作為佛弟子的我們,怎樣珍惜當下的福報,好好地護持三寶、培植福慧?具體地講,就是要做到 “三不忘”。
      一、不忘宗旨。我們是佛陀的弟子,佛弟子就要信佛、學佛、修行成佛。成佛是我們的宗旨,我們應該隨時隨地不忘宗旨。
      社會上有很多人,習慣了盲目的追逐,過慣了忙亂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怎樣生活才能活得充實、過得有意義。尤其是現在的年青人,有的雖然文化程度很高,但煩惱很重,內心很迷茫。他們從早到晚,一年到頭都在盲、忙、茫當中度過,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沒有人生的宗旨、生命的方向。再加上身體的病痛、心靈的創傷、家庭的災禍、事業的挫折、環境的磨難、社會的逼迫,這苦難的現實,無奈的人生,讓他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對未來沒有了希望。人生是苦的,是不清淨、不圓滿的,但苦難的人生是可以改善的。要改變這缺陷的人生,淨化這雜染的世間,就要有理想,有追求,有人生宗旨。
      對佛弟子而言,再沒有比佛陀更圓滿的生命楷模,再沒有比成佛更究竟的人生宗旨。佛陀的化身雖然示現了涅槃,但佛陀圓滿的報身寂然常在,無量的悲智功德並不會因此而消失;佛陀的化身雖然示現了涅槃,但佛陀的真身指骨捨利卻留在了人間,供奉在法門寺,永遠攝受著我們;佛陀的化身雖然示現了涅槃,但佛陀清淨的法身周遍沙界,聖者的教授、教誡仍然輾轉流傳,引導著我們把握離苦得樂的正確方向。“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圓滿菩提、成就佛道,這是我們一生的宗旨,也是無限生命的宗旨。
      二、不忘目標。怎樣才能圓成我們的宗旨?這就需要有相應的目標,不忘目標,依著目標去實現成佛的宗旨。這個目標就是建立清淨的師、法、友和合增上團隊。
      三寶裡面的僧寶,是僧伽,是清淨和合的出家眾,不包括居士。師、法、友和合增上團隊則包含僧俗二眾,是僧、俗和合一體,相互增上的清淨團隊。就像一棵樹,要有良好的土壤、充足的陽光、空氣和水分、發達的根系、粗壯的枝干,才能夠開花、結果。同樣的道理,如果佛是果、菩薩是花,那麼聲聞、緣覺就是枝葉,出家僧眾是樹干,在家居士是樹根,其他一切的眾生,猶如大地、陽光、空氣和水分。佛果的成就,離不開一切眾生,離不開清淨的師、法、友和合增上團隊。
      怎樣做到師、法、友的清淨、和合、增上呢?這就需要我們這一群人,都圍繞著成佛的宗旨去做,依止師長善知識,依靠同行善友,共同學習佛法,護持僧團,建立教法,利濟眾生。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經示現了涅槃。佛陀的教法,不僅記載在經典上,更重要的是納受在佛弟子的心中,通過身心的實踐、言語的表達而流露出來。這就需要向出家師父請益,同時也要向同行善友學習。我們的團隊就像一所大學,方丈就是這所大學的校長,出家師父就是老師,在家居士就是學生,大家相互和合,共同增上。我們不僅要向老師學習,還要向同學學習,而且要把所學到的東西教給學校以外更多的人。
      一滴小小的水珠,只有放在浩瀚的大海裡才不會干枯。同樣的道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只有跟團體的生命、跟佛教的生命、跟所有眾生的生命連成一體,才會有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才能體現無窮無盡的人生價值。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容易生活在固執自我的小圈圈裡,做起事情來就會感到非常瑣碎,個人的生活也會覺得很孤獨,孤單的生命就顯得很脆弱、很蒼白,寂寞的人生將會茫然無從。
      因此,一旦我們認准了成佛的宗旨,就一定要以建立清淨的師、法、友和合增上團隊為目標,依止師長,依循教法,依靠團隊。依著共同的目標,去實現共同的宗旨。
      三、不忘發心。要建立清淨的師、法、友和合增上團隊,要成就佛道,不是講講大話就能夠實現;不忘宗旨、不忘目標,也不是打打妄想就可以算數。要真正去落實、去實踐,就需要發起大悲心,念念不離大悲心。
      《華嚴經》裡面講到了發心的重要:“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但是,怎樣才算真實發心、發大悲心?比如一個人患了大病,卻不願意吃藥,只是看著醫生開的藥單,盼望著病能趕快好。這樣的話,就是再高明的醫生,再好的醫藥,對他也起不了作用。無論他把藥單看了多少遍,內心裡面有多麼焦急,也於事無補。只有真正將藥吃下去,病情才會好轉。同樣的道理,真實發心、發大悲心,不是口頭上的空話,也不是內心裡的想象,而是真正去融入,去承擔,去付出。
      我們能夠來到寺院,參加法會,就要好好地檢驗發心,策發大悲心。大家一起誦經、聽課、研討、做事,彼此溝通,相互磨合,可以更好地看清煩惱,對治習氣,破除小我而融入團隊。不僅如此,還要承擔三寶的事業,與師、法、友達成默契,將自己的發心投入到團隊的運作當中。所謂“人心齊,泰山移”,每個人都這樣去發心、去努力、去付出,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我們的團隊就真正能夠成為清淨、和合、增上的團隊。依靠團隊的力量,我們就可以幫助社會上更多的人,將三寶的溫暖和光明傳遞給更多生活在痛苦、迷茫中的人們。與此同時,在團隊的帶動下,在不分親疏、不論貴賤、平等助人的過程當中,狹隘的心胸就容易敞開,廣大的悲心便容易長養。大悲心一旦堅固了,我們就不會再迷失目標、偏離宗旨了。  
      今天,我們有緣相聚在法門寺,瞻禮佛指捨利,發心護持佛陀的化身;將來,我們更要依靠清淨的師、法、友和合增上團隊,護持佛陀的法身,光大佛陀的教法;在無限的生命裡,只要我們不忘宗旨,不忘目標,不忘發心,時時精進,生生增上,必將成就佛陀萬德莊嚴的圓滿報身!

 

上一篇:吳言生教授:黃龍宗禅詩研究
下一篇:吳言生教授:華嚴帝網印禅心——論《華嚴經》、華嚴宗對禅思禅詩的影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