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四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卷

  我們雖然把百法次第給諸位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然後我們曉得從次第當中也就說明了諸法的生起,它的因緣、程序,就在次第裡面,可以能夠看得出來。今天接著往下面講,我現在再用最簡單的方法,把它歸納一下如是次第:
  第一個心法與心所法。它兩個是勝劣一對,因為可以說它都是屬於心法,心法是心所法之體,心所是心法之用,所以它裡面有心法殊勝,心法勝,心所法劣,這兩個是一對;如果將這一對與色法來看,心法、心所法是能生色法,是能,色法是心心所所生之法,這就變成能所一對,心王跟心所是勝劣一對,這個是屬於能所一對。這個三法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我們說它做實有,真有,這個實有只是我們凡夫感官裡面的實有,這也是不得已而說的,為什麼呢?這是個比較說法,因為比起這個心不相應行法,那就是假有,所以前面這一個三法,對不相應行法來說呢?它也是一對,前面是實有,後面這個是假有,那麼這個叫假實一對,這個四法合起來那就是上面所說的,這是屬於有為,有為與無為兩個又是一對,前面四類是有為法,後面一類是無為法,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能看出一共有四對,次第排列得非常清楚。
  今天我們繼續要研究的是心法,這個裡面有個括號,括號裡頭有個一,“心法八者,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種識。亦名心王,能造萬法,如國王統治百姓,威力自在,故論說為一切法中之最勝者也。”
  下面這個表,就是簡單介紹這個八種心法,心法的定義,前面已經跟諸位介紹過了,這個表裡頭列的很簡單。眼識是“依眾根了初色塵之作用”,前面五根,這個相很明顯,了別外境五塵的作用,第六意識是依意根了別法塵之作用,第七末那,此譯名意,譯是翻譯,末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意,也叫作意根,因為第六意識是依它而起的,第八阿賴耶,此譯名藏,能藏一切種子,亦名本識,下面括號是“一切最勝”,這八識是唯識裡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部份,也是唯識學裡頭精華的一部份,換一句話說也是最難懂的一部份,如果這個地方搞清楚了,可以說心所法以下的都很容易,都不難懂,只要把它的作用,把它的境界搞清楚了,就行了,這個八識講解,既然是難,一切經論裡頭無非都是以很大的篇幅,來討論這個問題,在過去大專佛學講座,編的唯識簡介,也就是專門來討論這個問題,這個慈光講座一共有四張表,表都很簡單,我將這個表呢?就在表裡面,詳細的給它批注了,注了之後,這個表有一份在櫃台這邊,同學們如果要,在這邊登記,這個我們在外面印是一塊錢一張,一共是六張,影印了之後,發給同學,你們一面聽,我這個筆記寫得很詳細,你仔細去看,能夠了解到一個大概,這個表專門講的是八識,我們今天講到八識,當然還要依這個表來講,八識裡面阿賴耶是個根本,所以它叫本識,前面七識,都是阿賴耶轉變的。那麼阿賴耶從那裡來的?這是個大問題,阿賴耶就是真如本性不覺的狀態,我們叫它做阿賴耶,也就是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不覺,《大乘起信論》講的本覺就是真如本性,依本覺而有不覺,這個不覺就是阿賴耶。諸位要記住,不覺就是無明,覺就是明,你看《楞嚴》裡面常常把「覺明」兩個字合起來講,覺就明,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叫做阿賴耶,換句話說,這個覺心是不動的,真如本性是不動的,動就是迷,就是不覺,如果我們真正體會到這一個道理,我們在二六時中,用功夫就有了門道了,有門徑有道路,不但唯識修觀,你把握到要領了,禅宗的觀心,你也曉得門道了,運用在念佛上,你也曉得這句佛號,應當怎麼念法,這才叫真正的修行人。
  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心裡面才起一念,就是阿賴耶,就是無明,如何能夠保持著一切明了,是不起無明,這就是佛與大菩薩;佛菩薩與我們沒有二樣,就是它能夠不起無明,他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他不動,怎麼樣才能不動呢?因為他對於事實的真相,他了解得很透徹,他不像我們不知道,不曉得一切法是什麼回事情,你看看前面綱領上,給諸位介紹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為法雖然是真實的,無為法沒有名字,言說、名字、心緣統統都沒有,無為這個名相,這是依他起的假名,也不可以執著,所以心在境界是清淨的,清淨心在境界上用事,給諸位說是四智,不是八識,轉八識成四智。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它怎麼會一樣呢?那麼我們要問,我們怎麼樣才能作到呢?實在說,《《金剛經》》說的最簡單,最扼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八個字,取相是造業,動呢?是起惑,我們講惑、業、苦三障,它在境界裡頭心動了,這就迷惑,取著就造業,後來當來有果報,這是一定的,起惑、造業、受報,你不動那你就不迷,你的真如果性不會變成阿賴耶識,它不變;沒有取著,他不造業,他那裡有果報呢?就沒有果報了。所以這都是講的最高的原理、原則。
  現在我們不談這些,我們來研究唯識。我們既然曉得這個識是發源於真如本性,然後有八識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整個人生宇宙都是從八識變現出來的,在佛法裡面講,萬法唯識,華嚴裡面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也是講的阿賴耶識。何以曉得《華嚴》裡面講的這個心是阿賴耶識呢?因為華嚴是唯識六經十一論之一,它是屬於唯識的,所以華嚴是屬於有宗,天台是屬於空宗,法華是屬於空宗,華嚴屬於有宗,換句話說,宇宙人生都是從這個變現的。這些外教、宗教他們不了解,宇宙人生是上帝造的,所以再問,誰造上帝的呢?這答不出來了。認為上帝是造物主,這是迷信,不了解事實真相,真正的造物主就是阿賴耶,而阿賴耶就是自己的本人,禅宗裡面所參的所謂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阿賴耶,實際上阿賴耶是迷了的本人,真正不迷的本人就是真如本性,既然曉得自己與一切萬物都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那麼一切萬物跟自己的關系就明白了,這個關系是一體,非常之密切。
  但是我們現在迷了,不曉得是一體,這個事情麻煩,這就苦了,知道是一體,就好象我們身體一樣,各部門器官的功能,它互相配合起來,運用得很恰當,這個人身體健康長壽。如果各部門器官都獨立了,互相不合作了,你們想想這個生命大概很快就結束了,我們今天所遭的這個難,所遭的這個果報,就是不曉得宇宙人生是一體,人與人之間才有斗爭,才有殘殺,不曉得是一體,諸佛菩薩知道是一體,所以他的心是平靜的,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心都是平靜的,為什麼平靜呢?因為是空寂的,心裡頭有東西,決定不會平靜,心裡什麼都沒有,我們其實說個平靜,都是多余的,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說平靜都是多余的,才真正能作得到。本來無一物就回到法性,就回到了真心理體,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東西一迷就全迷了,不會說是局部的,我對這部份不迷,對那一部份迷,沒有這個道理。一迷絕對全迷,但是在迷裡面有厚薄不一樣,總歸是迷就是了。譬如說貪財的人,他對錢財迷得特別重,對於其它的比較輕,但是不管他是重是輕,總而言之,都是迷,全迷;一悟也是全悟,不會說是局部悟了的,沒有這個道理。這些佛在《圓覺經》裡面講得很透徹,所謂是無有次第,亦無方便,這是講的頓悟、頓超。這一點我們要曉得。
  這心意識三者是在內,在內比較不容易覺察得到,前五識表現在外的,容易覺察得到,心意識雖然在內,第六意識,比較上淺一點,我們也容易覺察得到,所以一般人認為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象、能夠推理的這個,認為是心,我們中國人講這個是心,這是第六意識。至於末那心與阿賴耶心就不曉得了,所以凡人能夠知道的心,就是這個心,現在人不叫心,叫腦,認為能夠分別、記憶、思惟的是腦的作用,智能愈高的人,腦愈發達,其實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不是在腦裡面呢?你們諸位想想在不在腦裡頭?如果要在腦裡面,阿難尊者要去找心應該能找得到。真的是腦裡面所想,這個問題很大,那腦是自己可以發識,如果自己可以發識,這就是真的了,這就不是妄的了,那就決定真實的了,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們把這個腦的作用,譬如說現在用的計算機,它也能記憶,它也有我們腦同樣功能,作成機械人了,但是它的那些程序,是我們人把它輸入進去,它才起得了作用,如果沒有輪入這些程序它就不起作用,這是我們曉得的。
  那麼輸入程序的又是誰呢?機械人是我們人在它背後操縱它的,我們這個腦,誰在操縱我們呢?沒有人給我們輸入的時候,不起作用,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頭去推想,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機器,第六意識在那裡呢?就像無線電波一樣,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如果沒有本性了,前面我們剛剛讀過,從心法到不相應行法,那是有為法,有為法是依他起性,沒有真如本性;這些有為法依誰而起呢?這個理有相當的深度,我們今天所見的依正莊嚴的色相,是心、心所的相分,我們有許多抽象的概念,是不相應行法的相分,為什麼?因為它太虛妄,徹底虛妄了,我們講四分只講心、心所,這抽象的概念,若有若無,譬你像“得”,你今天得到錢,發了財了,你好歡喜,“得”是什麼呢?好象又有我得到,你再一追求,得到相又了不可得,沒有!三像「心」、「心所」真的有相,那麼我們現在所能接觸到外境的色相,包括自己的根身,根身器界在唯識裡叫本質相分,本質相是阿賴耶的相分,所以阿賴耶的相分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物質世界,阿賴耶的見分,就是我們所謂的精神世界,阿賴耶多大呢?盡虛空遍法界,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真如本性,所以真如本性跟阿賴耶是一不是二。
  世間人所能體會的,乃至於小乘人它所能夠體會得到的,都是第六意識,所以佛在小乘經裡面很少講末那、阿賴耶,為什麼呢?程度不夠。末那的特性是染污,它相續相的功能特別的強,我們所謂是固執,它執著什麼呢?執著著一個我,這個「我」的范圍很大,不單單講人我,執著我們能夠思惟,想象的心是我的心,執著這個肉身是我身,這個是我執的根本;執著一切境界是實有,實有是有的,這叫法執,不知道凡所相皆是虛妄,不曉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有這兩種堅固的我執,而在大乘佛法的修學,一開始,就要把這兩種執著打破,要把它除掉,這才能入大乘之門。
  所以百法論的宗旨,就是教我們破我、法二執,所以經裡面說一切法無我,用無我來破兩種堅固的我執,來破執著的。這個是煩惱、所知的病根,有我執起煩惱障,有法執起所知障,我們執著一切萬法真有這回事情,對一切萬法的真相不會明了的,迷了,見不到諸法實相,執著身心是我,就找不到自己了,把自己迷失掉了,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不曉得,迷了,所以破了我執,本來面目現前,真正找到我了,找到自己了,不是沒有我,你看在菩提涅槃裡面講三德秘藏,講常樂我淨,真有我,不是沒有我,可是你迷了,找不到我了,你把你現前能夠思惟的心,這個肉身當作我,就迷失了,你把世界這一切法都認為實在的,真有,你把環境所知也迷失了,於是乎對自己對環境境都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觀念,我們講人生觀、宇宙觀,你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觀念錯誤了,你的想法怎麼會正?怎麼會接近真實呢?想法錯了,你的做法必定更錯了,你做錯了,再問一問,你怎麼能不受果報呢?所以這個苦報是免不了的,這個就是惑、業、苦,變出一個輪回的相來了。輪回從那裡來的呢?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佛菩薩造這個來懲罰惡人的,不是!佛菩薩才不管這些事,也不是閻羅王制造的,是自己制造的!起惑、造業、受報,自己作自己受,自作自受,就是這麼回事情。既然是你自作自受了,別人看穿了,佛菩薩把事情真相看穿了,他也沒法子救你,為什麼呢?你自己制造的,如果制造的這個是真有,真有這個事情,別人可以來幫你忙,可以來救你,可以來阻止你;這個事情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譬如說你要作一個惡事,我可以攔阻你,你要受苦了,我也可以幫你忙、來救你,這個事情好比作夢,你在那裡作大夢、作惡夢,我有什麼方法幫你忙呢?我沒有法子幫你忙。六道輪回是惡夢,所以佛菩薩曉得這樁事情,沒有法子幫你忙,起惑、造業、受報,統統是你自己干的,而且這個境界決定是虛妄的,猶如空花、猶如夢幻,你不能說沒有這個事,夢幻泡影有這個事,雖有這個事,不實在,不是真實的。我們現在迷了以後,在六道輪回裡就是夢幻泡影,幾個人真正覺悟了這個真相呢?悟了這真相,修行才能上軌道,所以說是如理如法來修學,如理如法的修學,進展是很快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我們這一生當中,確實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來完成,根性大利的人,勇猛精進,轉八識成四智,這個一生也能夠作得到,念佛說是取理一心不亂,不是作不到的,我念佛念個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就好了,就可以了,帶業往生功夫成片,你也能作得到,沒有作不到的,真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作不到是你沒心,沒有什麼心呢?沒有自信心,所以你作不到,有心人呢?是有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他就作到,沒有自信心的人作不到,所以佛在大經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是入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之意,今天是母親節,你們要想孝順父母,第一個建立堅定的信心,信心裡面出生無量無邊的功德,成就自己,成就度化眾生的事業,這個才叫真正孝順父母。
  所以大乘的入門,是破二執,你看百法一入門,就教我們體認一切法無我,整個的唯識,也就是說明一切法無我,百法可以說是整個唯識的提要,一入門先把這個大概的狀況作個簡介,你要說整個唯識的宗旨,就是一句話,就是五個字:一切法無我,這個表,等印好了之後,諸位拿到了,我再給諸位細講。為什麼呢?因為實實在在是非常重要的一樁大事情。此地先給諸位說明的,就是把八識先給諸位作簡單扼要的介紹,介紹這些名相的來由,前面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識是依根建立的名稱,為什麼叫做眼識呢?依眼根建立的,為什麼叫耳識呢?依耳根建立的。在唯識裡面講,它具有五個意思,第一個,就是這六種識它是依根的識,第二個是根發之識,也就是根它發的作用,這個我們要舉個例子來說,譬如燈,燈好比是根,燈放光了,燈它有發光的作用。可是諸位要曉得,燈要是真能發光,把電源切斷它應當也發光,那才是燈;點上油燈,那裡頭沒有油我點也能發亮,那才真正叫根發之識。不是的,你看看還是識借著根發出來的,所以你說依根、依靠它起作用的,可以,你說依靠著這個根發生出來的作用,也可以,這個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第三個意思,屬根之識,它屬於這個根的,為什麼呢?因為它起的這個作用,脫離不了這個范圍,我們還拿電器來作比喻,我們以電比做阿賴耶識,這是本識,燈上它放光,它起的作用是放光,在擴音器它發的作用,它能夠把我們的聲音擴大,叫遠處都能夠聽的清楚,本識是一個,都是電,在每一種器具上,依不一樣的器具,它發生的作用不相同,那我們六根就是六種電器,電源是一個,是阿賴耶,是一個,所以在眼,它就起見色的作用,在耳它就起聞聲的作用,所以我們從作用上說,它僅限於這一個范圍,我們叫他屬根之識,眼識它一定是屬於眼的范圍,它不能夠超過眼的范圍,譬如我們講這個燈光,它的光明,它是屬於燈的范圍,它絕對不會是屬於擴音器的范圍,不會屬於錄音機的范圍,它各有各的范圍,這就是屬根的意思。
  第四叫助根,幫助根起了作用,如果沒有識,雖有根不起作用,根要起作用,一定要得識的幫助,所以也可以叫它做助根之識,第五個意思,如根之識,如的意思說得更好了,如是什麼呢?如實在講,就是萬法歸一的意思,根與識不能分,根如其識,識如其根,眼識如眼根,所以五個意思裡頭,最後這個如根的意思最為殊勝,正像法嚴經裡面佛所講的,十如是,天台大師把這個十如是,用三種的讀法,在這裡面悟出了百界千如,百界千如是說明什麼一樁事情呢?說明一真法界,所以你在華嚴裡面看的一真法界,法華裡頭百界千如就是一真法界,一切皆如,那不就是一真法界了。唯識雖然給你分別法相,你看到最高的境界,也是入這個境界,不入這個境界不叫佛法;所以如根這個如字,我們要重視它。前五識以意為染淨依緣,前五識才能生,所以在這個圖裡面,畫得很清楚,實際上還應該有一條線,就更明顯了。為什麼呢?每一個識與阿賴耶都有關系,再加一條線,就更明顯了,意思就更清楚了。八個識每一個識都有密切的關系,是一體,所以諸位將來看這個圖,這前五識與第六意識有關系,與末那有關系,與末那為染淨依,與阿賴耶為根本依,所以再劃一條線,意思就更清楚了,更明顯了,不劃呢?你要是會看也能體會到這個意思,為什麼?因為末那與阿賴耶當中有一條線,它的關系是很密切的,所以唯識裡講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你們仔細看這個緣,你能夠看得出來,那個緣有多少,多少都是在境界上,是在境上,外境上,裡面統統具足,這前五識必定與意識、末那、阿賴耶同時起作用,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五俱起意識,五俱起就是五種意識與前五識任何一識要起來的話,一定有這個五種意識跟它同時起來,少一個都不行,這個五俱起意識前面三個都是阿賴耶的三細相,就是業相、轉相、境界相,第四就是末那,第五就是意識,眼耳鼻舌身要是起作用,必定與這五個有關連,少一個也不會起作用。
                  
 

上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五章 雲門宗禅詩 一、涵蓋乾坤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