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三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卷

  經文第三行開始,四十四面。
  『唯識之學,在說明山河大地等一切法,皆是假有,唯識之所變現。』
  這一行是說唯識的宗旨,這是如來親證的現量境界,我們初聽這幾句話,好象不太容易接受,為什麼呢?那就是我們從小以來所學的,可以說完全沒有這個經驗,所以乍聽起來,免不了有疑難之處,可是佛給我們講的話,決定是真實的,這一點我們學佛首先要能夠完全肯定的相信聖言量,換一句話說,我們首先要肯定佛不會欺騙我們,佛所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的,同時我們相信佛所說的,並不是一種學理、並不是一種學街,所以佛在《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佛的言語是真語者,真者不妄,是實語者,實就是不假,如語者,如語就是事實怎麼樣的就怎麼說法,一絲毫不過份,就是語要如其事,能夠作到不增不減,這叫如語,不诳語者入不妄語者,這是我們要相信的,如果我們能夠相信佛語真實,那麼佛在此地把這個他所見到的境界告訴我們,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無非就是說明這一樁事情而已,也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呢?是唯識所變,前面已經跟諸位說明什麼叫做識,再接著看下面:
  『世人皆執山河大地等一切法是實有,名之曰我,既有實我,則不信一切唯識所變。』
  這就是說我們世間人的錯覺,也就是病根的所在,這個地方所說的世人,包括了色界、無色界天人在內,我們凡夫執著,天人也執著,他也是這麼一個看法,這麼一個想法。由此可知,這個錯誤的觀念,實在是相當不容易打破,生到天上了,天上也不能破這個執著,也是這種情況,執就是識。誰執呢?識在那裡執著,它執著的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甚至於我們的思想,我們生活的環境:宇宙太空,認為這個是真的,是實在的,這個意思叫做我,所以在此地,“我”的定義也就附帶的說出來了,對於我們我們這個身執著是實在的,就是身心執著這是實在的,這叫人我,對於我們的環境,宇宙執著是實在的,這叫法我執,所以說無量無邊的執著,歸納起來就是這兩大類:人我執、法我執,底下表裡頭就很清楚的跟我們列出來,你有這兩種執著,你就不會相信佛講一切法唯識所變。
  好了,我們現在大家都是虔誠的佛弟子,甚至於有不少受過三皈五戒的,乃至於菩薩戒的,你信不信呢?你說:「我信。」那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因為你的“我執”沒有去掉,你這種是勉強的信,佛是這麼講的,我相信,不是你自己親證的境界,你自己沒見到這個境界。你自己為什麼見不到呢?就是因為你的執著沒有打破,所以你是世人,這個世人就是凡夫,就是指我們講的六道凡夫。換句話說,我們還是六道凡夫,哪裡見到這個事實的真相?由此可知,學佛最要緊的就是破執著。好,我真正學佛,我不執著了。你說的不執著,心裡想的不執著,還是執著,為什麼呢?你執著個“不執著”,不執著也是一法,也是法我,所以這個事情,要細心的體會,這個道理留在底下一課,《大乘起信論》裡面給諸位討論。
  要真正作到不執著,執著與不執著都離開,這才是真正不執著,心裡有個不執著,這不行,那還是執著,還是凡夫,還見不到事實真相,不知道這個境界是唯識所變的,下面講的是唯識學的根源,因為這個緣故,這也說明說唯識的理由,緣由。
  『是故欲闡發唯識之學,當破我執。』
  但是諸位要知道,在經題裡面給大家講過,這是大乘佛法入門的教科書,所以闡發唯識之學,當破我執,換句話說,你要想入大乘之門,不破我執那怎麼進得去呢?說實在的,破了我執,這個地方的“我”,是廣義的,因為人我、法我都用這一個我包括了,我們要細說的時候,人我、法我都要破,才能夠入大乘之門,破人我而不破法我,是小乘人,可以入小乘聲聞、緣覺之門,不能入大乘菩薩之門,所以這一點,諸位特別要著眼的,百法明門論它的宗旨就是破執著,絕不是叫你去死記這一百個法相名詞,你要是死記這一百個法相名詞,又起了執著,那又多一百個法執了。目的是叫你破執著的,結果變成增長你的執著,這就顛倒了,破執著叫學佛,佛者覺也,你覺悟,執著是迷惑,所以我們在此地是學覺的,而不是學迷的,你要是死在法相名詞之中,那你就是迷了,你在此地不是學覺是學迷,怕你迷的不夠,還再加深一點,那有這個道理呢?所以這個意思我們要去體會,不能夠執著,可是執著畢竟不是那麼容易就打破的,所以世尊住世八十年,講經三百余會,要把這個事實的真相,說清楚、說明白,你才肯放下,放下什麼呢?放下執著而已,放下就見到事實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見到了,見到的相是什麼呢?正是佛在經裡面所講的一樣,所以到那個時候,經典就可以給我們作印證。
  『又當知我是假,識是真。』
  它這個簡義,實在講確實是編得很好,把這一門學問,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我是假”,這個“我”在此地,就是萬法的代名詞,為什麼呢?有人我、有法我,換句話說,身心世界都是假的,在從前講假,確實,要有相當的智能去領悟,因為很不容易看出,它這個假相。現在科學發達了,對於這一層,可以說給我們幫助的地方,確實是不少,比如現在在物理學裡面、化學裡面,所分析的,把一切物質分析到原子、電子、基本粒子,曉得一切萬法無非是這些東西組合的,只是方程式不同而已,在根本上都是一樣,這個看法真正是把宇宙人生看穿了,曉得這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但是它有一個毛病,病在那裡呢?把人生的價值否定掉了,人生的意義也沒有了。現在在發明機械人,將那個機械人跟真的人一樣,所以人造人,他將人生價值與意義否定了,這一否定,那麼人就跟物一樣,所以真正變成唯物論,到那個時候,必然有更大的災難,有更大的禍害,這是不是事實真相呢?不是的,這只是看到宇宙事實的片面,沒有看到它的真相,還是在兩種執著簡圍之內,並沒有打破執著。
  佛法的長處,它是把事實的真相給我們說明,以種種分析來說明一切物理、一切心理、一切的生理,給我們說破,我們要是如果真正得到真相,並不是聽聽就算了;聽聽,這是所謂記問之學,得不到受用的,不能了解其真相。譬如說有一個從國外來的,來給你介紹外國種種的風光,你只是聽說而已,他說得再詳細,你記得再詳細,你記得再清楚,那個地方畢竟你沒去過,畢竟不是你親身體驗的境界,由此可知,佛法是要重實驗的,也就是說明它重視實證,要你親自把這個事情證實,絕不可以道聽途說,聽人家說的靠不住,一定要自己看見,證實“我”是假的。
  底下這一句就說得更好了,假,沒有病,你知道這個萬法是假的,假的沒有毛病,病在那裡呢?病在迷,迷我是病,你要是曉得,這個是假的,假不礙真,真也不礙假,苦樂之受,不是從真假來的,真假裡面給諸位說,沒有苦、樂、憂、喜、捨,這個五種受,沒有!受從那裡來呢?受從迷來的,受從執著來的,你這一執著一迷,這裡頭就有苦樂的感受,但是諸位要曉得,苦樂感受也不是真的,雖不是真的,好象作夢一樣,夢是假的,夢裡要是有個老虎來吃你,你一樣嚇得一身冷汗,那是假的,你怕什麼,就是因為你迷,不曉得那是假的,你把假的當作真的,所以你才有恐懼,你才有苦難。如果你看破了,哦!我是作夢,看破了,知道那是假的,遠離顛倒夢想,一切苦厄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叫真正得自在,真正的得樂,由此可知,我們佛法裡面常講,佛法的宗旨,在破迷啟悟,離苦得樂,而不是說破假認真,離苦得樂,不這樣說法,因為真假裡頭沒有苦樂,苦樂是迷悟。
  『破我是樂,是佛菩薩。』
  學佛的大主意就是破我執。說到這個破,諸位要曉得,如果我們要是認為真正有個執著,真正有個破,那又錯了,執著確實是有,你再一追究,追究又找不到了,一追究就找不到,可見得這個迷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執著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什麼叫破呢?悟就破了,一悟就破了,所以大乘佛法自始至終就是叫你悟!迷的時候好象有,悟的時候沒有,求於迷執都了不可得。這個時候我們叫他做佛,叫他做菩薩。究竟悟了就叫做佛;雖悟還沒有究竟,還沒有徹底,我們叫他做菩薩。雖然說佛、說菩薩,也是有名無實,你要再執著一定有個佛、有個菩薩那就壞了,你又迷了,這就是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像《楞嚴》裡面所講的:“聚緣內搖”;《圓覺經》裡面講的“集聚緣氣”,緣是攀緣,氣是氣氛、習氣,什麼習氣就是遍計所執的習氣,總要執一邊,他就不能不執著,總是要執,這就是我們這個病根不能斷除的原因。
  諸位要學佛,修學佛法,你要認真的學,如法的學。所謂如法,佛在一切經裡面,給我們提了三個綱領,這三個綱領,第一個講「離言說」,第二個「離名字」,第三個是「離心緣」,心的攀緣。換句話說,這三個東西有沒有?有。你看我們現在有言說、有名字,我們給你講佛、菩薩、我,都不是名字嗎?有。亦有心緣,我們的心在這裡攀緣,都有。
  凡夫把言說、名字、心緣都當作真實的,這就是迷,這就是執著,佛菩薩雖然用言說、用名相、用心經,但是他曉得這統統都是假,的他一樣都不執著。一天到晚用它,而不執著,這就不迷了,這是覺而不迷,這樣學佛叫善學。會學的,很容易開悟,如果你認為言說、名詞、心裡的種種攀緣,認為是真的,這就不容易開悟,你學上三百年你也開悟不了,這個所謂死在言下,這樣念書叫念死書,這個學佛學死佛,死在佛法裡頭,也就是清涼大師常說的增長無明、增長邪見。前面說的這一番話,大圓居士在此地列了一個表,就是這表裡頭的意思。列表,表清楚,容易記,一看就開悟。
  唯識,唯識講的是什麼東西呢?唯識所講的就是這個。迷我是凡夫,破我是佛菩薩,你看這都是假的,迷、破都是假的,什麼是真的呢?識是真的,但是諸位要曉得,識也是不得已而建立的,所謂是言辭之極,話說到極處了,不能再說了,識是真的,悟了識是真的,你這個“識”也不能執著,如果你執著,一切都是假的,識是真的,你還是迷,你還是執著,識是法相,你還是法我執,你的執著沒破,換句話說你這個言說、名相、心緣沒離,前面那個你離了,後頭沒離,離了,你的心是清淨的,那真是一聞千悟,我們今天做不到,不能開悟,就是迷執太重,把我們的悟性,重重的遮蓋,悟性透不出來,下面再解釋,這個表很簡單,可以說把唯識的宗旨,全部都說明了,再給我們說明這個“我”,有二種。
  『又實我之執,可分為二,一曰人我,二曰法我,執眾生之色身為實有者,名人我,執著山河大地等為實有者,名法我。簡言之,所雲我者,即是執一切法為實有是也。』
  “又實我之執”,這個“實”也不是真實的,假實,就是一切眾生都誤以為是真實,那麼這種執著,“可分為二”,分為兩大類,“一曰人我,二曰法我”,就是這個執著可以分為兩大類。
  “執眾生之色身為實有者,名人我”,這個眾生給諸位說不是說一切大眾,這個眾生是自己,自己這個身,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此地這個眾生是單指自己一個人來講的,譬如說我們佛法裡面常講,我們這個身心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現的這個身相,所以這個眾生千萬不要誤會了,一看,「喔!好多好多眾生。」那錯了。單指自己,就是自己這個身相、色身。佛法為什麼講眾生而不說自己?這些名相都是叫你開悟,因為我執已經太深了,再說個自己,這執著更重;給你說個眾生,就可以能夠破我執:原來我這個身體眾緣和合而現的假相,這裡頭沒有我,找不到我。
  我們講四大五蘊是歸納法,四大,一般人是講得很粗,在這個身相裡面講得很粗,實際上細說,也是真說,四大講的什麼東西呢?也就是我們現在科學家裡面所講的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四大是講的這個東西。因為最小最小的基本物質它具有四個條件,這就是四大。地大:它有個東西,在高倍顯微鏡底下看,它有個形狀,就是它有個體積,這就是地大。它必定帶有溫度,溫度就是火大。它帶著有濕性,我們今天講的陰電、陽電、電子,濕性就叫水大。它必定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一定是動的,動就做風大;風是動的,不動就不叫風了。所以我們講地水火風這個四大,實際上就是講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它的四種特性。
  你要說這是我,那好了,我們這一個身體裡頭有無數的原子,那一個原子是我呢?如果個個都是,那我太多了,不可思議。何況我們曉得,這些原子、電子它常常在那裡活動,有的時候離開我們的身體,別的又進入我們的身體,到底哪裡有我呢?我們就色身上找不到我,沒有我,心裡上更是虛妄,受想行識更虛妄,在百法裡面給我分析的,這個心理狀況分析的,已經算不少了,心法裡面八個,與心相應的心所,就是心的作用法五十一個,不相應的心所還有二十四個,這全部都叫做心法,哪一個心是我呢?如果說這些心都是我,好了,那你的心太多了,我只能有一個,哪有那麼多呢?所以諸位要明白,在身心裡面都沒有我,所以你一悟到這個道理了,覓我了不可得,這個我才真正破掉了,沒有我了,你們諸位想一想,有誰受生死呢?生死就沒有了,沒有我了,誰去輪回呢?輪回也破了。生死輪回統統沒有了,有“我”你才有煩惱,沒有“我”誰生煩惱?你們想想哪個生煩惱?如果煩惱來了,你們仔細去找,在身體裡每一個細胞裡頭你去找,哪一個細胞裡頭有煩惱?你去找去,沒有,那心裡面你去找。心法、心所法裡面你去找去,也沒有煩惱。那你說心所法裡頭有二十六個煩惱,你有執著才有,沒有執著就沒有。
  再給諸位說,你有執著才有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如果你沒有執著,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統統都沒有,不但這個都沒有,色法也沒有,色法也是執著變現的,所以說唯識所變,能變的就是一個識!所變的就是心、心所、心法、色法這些,這個是說明了什麼是人我執,這個意思一定要清楚。
  在佛法裡面,自己本身之外都是環境,別人與我是人事的環境。我們講物質的環境、人事的環境,全是環境的,拿我們現在的哲學名詞來說,是講人生觀、宇宙觀,講人生只有個人,不會牽涉到第二個人,為什麼呢?第二個人在我們宇宙觀裡面的,不包括在人生觀裡,在佛法裡面,人生觀就是講的正報,我們自己這個報身,他人是宇宙觀,是器世間,我們也叫做有情世間,所以說情器世間,那是宇宙觀裡面的部份。
  下面再說,如果是“執著山河大地等為實有能,名法我。”山河大地也是眾生,眾生的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現起的說,就叫做眾生,這是講自己身心之外,一切所有,你要是執著它是真實的話,這種執著叫法我執。
  “簡言之,所雲我者,即是執一切法為法為實有是也。”簡單一句話說明,“我”的定義,我就是這個意思,執著一切法實有,這就叫做“我”,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把這個意思已經說完了,下面必須要解釋的,就是佛在一切經論裡頭有許多種說法,意思是相同的,我們要了解,不要把它誤會。
  『又他書或說人我名我,法我名法,如唯識三十頌首言由假說我法等,彼我即人我,法即法我是也。』
  這是把唯識三十頌的名詞與百法論作一個比較,意思是一樣的,三十頌裡面講“我”,就是百法論裡頭講的人我,三十頌裡面講的法,就是此地講的法我,三十頌裡講的更簡單,那麼從底下這個表,你就能看得很清楚。第二個表就是說明剛才所講的意思,我,或者是人我:人身之實有,這是我執。法或者是法我:萬事之實有,總而言之,病都在以為那是真實的,以為是真有,這個就是迷執,這就叫我,大乘佛法在破我為入門,我執不破就沒法子入門。下面說:
  『唯識之宗旨。』
  前面跟諸位講的六經十一論,是專談唯識的,或者是多談唯識的;如果要廣說,佛所說的一切經論,都離不開唯識。而唯識的宗旨,在說明一切法唯識,唯是唯獨,一切法唯有識,除了識之外,沒有一切法,識是什麼呢?識是分別,由此可知,一切法是分別所現的假象,並沒有實體,再給諸位說,也沒有實事,初學的人你說沒有實體,這個我懂,你說沒有實事,這個就難懂了,我們好象看到確實有這些事情存在,這個事情叫幻有,不是實有,諸位去念念四十華嚴,你看看諸佛菩薩所說的,他所修證的,都是如幻法門,你們在那一個佛菩薩裡頭,看到有一個真實的法門,沒有!都是如幻的,與《《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如夢幻泡影”完全相同;《《金剛經》》後頭的這個四句偈,實際上就是兩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去看看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說的這兩句,可以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這兩句話的批注,就是這兩句話的說明。所以《《金剛經》》不容易,言簡而義赅,《華嚴》裡面說的就是我們整個人生一切的生活行為活動,如夢幻泡影,那有實事呢?所以你不執著就得大自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要一執著,一切障難都來了,那就所謂起惑、造業、受報,輪回就出現,那裡曉得輪回是假的,輪回不是真的。
  『而本論之方便,在以一切法無我,說明一切法唯識之義。』
  這個義就是義理,這是百法論的宗旨。如果我們從這個論,果然得到了,徹底覺悟了,一切法無我,一切法唯識,那我們這一門東西沒有白學了,我們才真正是有成績,這個成績是什麼呢?智能開了,破迷開悟,入大乘之門了,決定不是說,我這一百個名相,從頭到尾,我都會了,考試的時候,一個字都不錯,那有什麼用處?還是迷惑顛倒,那個沒有用處的,這就是佛法的教學與世間法的教學,不相同的所在,由此可知,世間的教學,是增長我見、我執,是在增長,你學會了這一百個法相名詞,不是增長一百個我執嗎?佛法是叫我們去我執的,那麼這一百個法相名詞,你要不要知道呢?要知道,要知道又不能執著,所謂是“離即同時”,離相與即相是同時的,沒有先後次第,這個叫真正離相。
  『俗人迷識為假,迷我為實,佛悟我為假,悟識為實,故唯識之學,是以悟破迷。』
  “俗人迷識為假”,世俗人他的病,不相這個識,認為識是虛假的。“迷我為實”,以為我是真實的,這都是迷。佛怎麼樣呢?“佛悟我為假,悟識為真。”跟我們世人恰恰相反,這觀念恰恰相反,知道我是假的,識是實的。“故唯識之學,是以悟破迷”,這個不但是百法的宗旨,整個唯識論的宗旨就是破迷開悟,果然我們迷破了、悟開了,我們這個東西才真正有心得。
  『經言萬法,即總括一切法,然彌勒菩薩恐世人難學,造瑜伽師地論,約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猶恐眾生慧淺難入,更約為百法而造此論。故此論雖僅談百法,而實包談一切也。本論開端,先引佛言,是名依聖言量而造論。』
  這幾句話是將這一部論的來源,給我們說清楚,佛在經典裡面常常說萬法,說萬法這個“萬”,不是一個數目字,絕不是說一切法只有一萬種,實際上是無量無邊,所以這個萬是多的意思,也是總的意思,此地給我們講就是總括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全都包括在裡面,佛法所覺悟的對象,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都要覺而不迷,一切法實際上是太多太多了,也太繁太雜了,古人讀書所謂是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曉得從何下手,二十四史我們曉得還是有限,不算太多,那萬法從哪裡下手呢?這是在教學方面不得不用方便,所以佛法就將一切萬法歸納,愈歸納愈精簡,這是便利初學。所以彌勒菩薩恐怕世間人,要是講一切法,確實難學,就是無從下手,他造《瑜伽師地論》,我們曉得《瑜伽師地論》是唯識宗的根本論典,就是根本大論,學唯識不能夠離開這一部大論,換句話,這是必修的一門課程。
  可是《瑜伽師地論》份量也相當可觀,它有一百卷,在這一部大論裡面,彌勒菩薩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條,就是綱領了;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這個可以說是已經做到了相當的方便,有門徑可尋了,但是對於初學的人來說,這六百六十法還是不容易,因為法相之學,與法性確確實實不相同,法性是完全叫你悟的,所以說離文字、言說、心緣,是叫你悟入的,言下大悟。法相呢?免不了要你把這些名相都要記住,名相如果記不住,你就沒有辦法修唯識觀,也就是說我們日常生活,二六時中,提不起觀照的功夫,所以這個名相一定要記熟,那麼諸位想一想,六百六十法統統把它要記得清清楚楚,都能夠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很不容易。於是天親菩薩就發了大心,特別為初學的人,將《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這個六百六十法他老人家把它歸納為百法。諸位要曉得,百法與六百六十法只有條文有多少不同,就是有多寡不同,它的內容完全一樣,真是不增不減,他是把它歸納來說。換句話說,百法要一展開,就是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再要一展開,那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由此可知,這個百法就是一切法;這是一切法歸納為一百條,便於初學而造這部論。所以這部論雖然只說百法,而實際上包括了一切法。這是把造論原由,造論的意趣都交代清楚了。
  而這一部論是屬於宗經論,佛法裡面,論藏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叫做釋經論,釋就是解釋,也就是經的批注,實際上論就是批注,可是後來的這些大德,為經典作批注,不稱“論”而稱為「注」,稱為「疏」甚至於現在稱為「講義」,不用“論”這個字,這個是造論的人謙虛。如果批注用“論”這個字,就是說明它這個批注,決定沒有錯誤,就是佛來講解也不過如此,有這樣的自信心,正如我們世間的批注稱之為傳一樣,左丘明批注孔夫子的春秋,稱之為左傳,傳就是批注。「傳」,這個字的份量,跟我們佛法這個「論」是一樣的,換句話說,這個批注決定不錯的,流傳到後世,後世人只能夠信受,裡面決定沒有錯誤,換一句話說,他是很不容氣,不必要人來給他指正,他就有這樣的自信心。所以後來人,當然在學力,以及修行的功夫上,比不上這些大菩薩們。
  那我們想想,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天親菩薩是地上菩薩,他們作的批注,實實在在是稱得上論,決定沒有錯誤,與佛所講的一樣,後世當然也有古佛、菩薩再來的,眾生的根性也不如從前的人了,所以菩薩在教學方便法裡面,就教我們謙敬:謙虛恭敬。所以後來的批注不用論,用注、用疏、用講義。用這些字,就是說:我這個批注未必是正確的,遇有高明的人,請他來給我指正。有這個意思在。用論,那就不必客氣了,我這個注的絕沒有錯誤,用不著你來多事了,就有這個味道在,所以論就是批注。
  剛才講的釋經論,在大論裡面,譬如《大智度論》就是屬於釋經論。它是摩诃般若波羅密經的批注,是按照經文,一句一句,一個段落一個段落來批注。第二類就是像本論這種性質,叫宗經論。它是宗一切經義而造的論,簡別不是解釋某一部經,不是按照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來解釋,它是完全把經文擺脫掉了,來討論經裡面的意趣,這一類的論,我們就叫它叫宗經論。《瑜伽師地論》是宗經論,本論是宗經論,我們研究的《大乘起信論》也是宗經論。宗就是宗依,就是要有依靠,它依靠什麼呢?一定是依靠佛的經典來造的,不是憑空而說的。所以這個地方講,“依聖言量而造論”,聖是指的佛,依據佛所說的話,佛所說的話怕我們後學的人不懂,再加以詳細的給我們解釋。
  我們在五蘊裡面,這個五蘊是最簡單的歸納,佛法把一切萬法歸納起來講可以說第一簡單的歸納二種,即心法、色法,只二種就統統歸納了,如果再說得稍為詳細一點,就說五蘊:色、受、想、行、識,如果從五蘊上來講,心相應的行法跟不相應的行法,統統都在五蘊裡頭,行蘊所包括的,所以五蘊的行蘊包括的范圍最大了,相應跟不相應統統都包括在其中,這個一共有二十四種,在五蘊裡面講,行蘊它是在相應心所五十一種當中,要除掉兩種,就是受、想這兩種。受想是五★行裡面:觸、作意、受、想、思。把受、想這兩種提出來,單獨建立了一蘊,五蘊裡頭色、受、想、行、識,那個識就是八識。由此可知,五蘊就是百法;色法裡面就是百法裡頭十一種,受、想是心所有法裡面的兩種。行,除了受想之外,四十九種再加上不相應的二十四種都在行蘊裡頭,識就是八識,可見得講五蘊就是把九十四種有為法全都包括在其中,一條也不漏。無為法雖然沒有包括在其中,但是講了有為,有為的反面就是無為,所以無為法雖然文字裡頭沒有,意思裡頭已經含了,反面就是無為,因此五蘊就是百法,百法就是五蘊,百法既是一切法的歸納,五蘊當然也不例外。
  說到不相應,因為這個二十四種,它沒有能緣的意思,非能緣,所以它與心法不相應,它不是物質,因此它也無礙,無質無礙,所以它又不與色法相應,它不屬於色法,同時這些法它是有生滅的,所以它又不與無為法相應,無為法它是不生不滅的,心與心所它有能緣,它有能緣這個功能,色法呢?它有質有礙,所以這二十四種,與它們都不相干,但是是從前面三種變現出來的,所以講三位差別,三位是指前面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從這個三位差別裡面變現出來的,變現出來這些不相應的心法,譬如我們講“得”,得是什麼呢?得是得失,我們講得到錢了,我們心裡有得的念,這是心,心有求,我們心想求錢財,能求的這個心是心法,是心所法,所求的錢財是色法,現在你得到了。那麼單單講這個“得”,它算什麼法呢?它也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可是與心、心所、色法脫離不了關系,但是單單講這個得與這三法不相干,所以單獨給它建立一門,叫心不相應行法,但是我再告訴諸位,心法、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性,這個二十四不相應是遍計所執性,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它是完全抽象的,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已,它沒有事實,離開了心法,離開了色法,“得”決定不存在,沒有這個東西存在。
  無為與有為是相對建立的,因為有有為法,所以才說一個無為法,有為是有生滅、有作為。那麼無為法呢?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非彼非此,這是與有為完全不相同的;它沒有造作,也沒有得失,所以叫做無為法,為了使我們對這個定義有一個明確的區分,唯識裡面給我們說明了,有為法它一定有三種現象,一種就是現所知法,現是現前,譬如色法、心法各別的顯現,它這個顯現我們都能夠覺知,這是有為。第二就是它有受用,也是現前的受用,譬如今天停電了,我們就得不到照明的受用了,電燈,種種這些器皿都是我們所受用的,無論是我們身體的享受,或者是精神生活的享受,這就叫做現前有受用的法,這是屬於有為,就是它有受用的。第三個意思呢,它有作用,體是造作,譬如說眼能見,耳能聽,各有發識的作用,有眼根發的是眼識,耳根呢?發的是耳識,所以它有發識的作用,實際上這三個意思,就是將色法、心法、心所法統統包括在裡面了,心所法裡面有相應的心所法,有不相應的心所法,前面跟諸位講,像得失,這個得就是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的第一個,這就是說明了百法前面九十四法,都是屬於有為的,那麼無為法呢?它只建立就是與前面三個條件都不相符,它不是現所知法,也不是現受用法,亦不是作用法,這個與有為完全不相同,所以我們稱它叫無為,無為裡面有六種,也許諸位要問了,無為應當一種才對,為什麼有六種呢?後面會說到這六法與前面三個條件都不相合,所以只能夠把它列入到無為,真正的無為法當然只有一個,就是百法最後的“真如無為”,這是把表上這些法相名詞給諸位介紹出來,下面我們還得要詳細的說明它的排列順宋,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排列順序就在下面。
  『一切最勝,與此相應,二所現影,三位差別,四所顯示。』
  這也是說明百法生起的程序,它怎麼生起來的?為什麼心法要排在第一,無為排在最後?這個裡頭是不能夠顛倒錯亂的,心法排在第一,是一切最勝,一切是講一切法,一切法裡面它的功能最為殊勝,換一句話說一切法都是從它這個地方變現出來的,就眾生份上來說,你造作善業、惡業、六道輪回,甚至於成佛作祖,都是它在那起作用,因此在一切法裡面來說呢?這個作用是最為殊勝,最殊勝的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與此相應,此就是心法,與此相應就是與心法相應,這個意思是說心所與心是常常相應的,就心法上來說它好比是個主人,是一個長官,心所就像它的干部、它的部屬一樣,所以在排列上先排列勝,再排列劣,這是把它排在第二。但是我們必須要曉得一個事實,心王實在講,它是不造業的,而造業都是心所,心所雖然造業如果沒有心王,心所就不能起現行,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心王,我們這是講的妄心,不是講真心,就是妄心之體,這心所就是妄心的作用,而心理的作用實實在在講是廣大無邊哪!佛菩薩為了給我們講解方便起見,將它歸納為五十一種,五十一種與八心王相應的,各個心王相應的心所也有多少不一樣,並不是完全相等的。
  第三色法:二所現影,這個二就是指前面的心法、心所法,色就是色相,我們講到心、心所四分,就詳細的說明了八心王與五十一心所各有四分,這個四分就是見分、相分一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有這個四分,這四分裡面,相分就是色法,見分就是心所法,自證分與證自證分是心法。由此可知,色法從那裡來的呢?是心、心所變現出來的,特別是見、相同源,見分與相分同一個自證分,同自證分,它不是兩樁事情,它是一樁事情,今天我們科學家也發現到這個奧秘,那就是質與能是可以互相轉變的,發現到這個奧秘,可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比這個還要深一層,佛法所說的精神與物質同源,換句話說,精神可以化為物質,物質可以轉變為精神,這是我們今天科學家在理論上還沒有發現的,佛法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才告訴我們境隨心轉,境界是隨心而轉的。如果諸位真正明白唯識的道理了,你就相信,你信了以後,你自己就會轉;不信呢?那你就被物所轉,被物所轉這個很苦,這就是六道凡夫,權教、二乘都是為物所轉,大乘菩薩則不然,它通達這個道理,了解這事實真相,所以它是轉境界而不為境界所轉,因此它在境界裡面得的是大自在。
  我們學佛,實在講終極的目標就是希望離苦得樂,希望境界能夠隨心所欲,那我們所追求的幸福、美滿、快樂的人生,那不就在現前了嗎?這種理想,這種願望是不是確實能夠達到的呢?給諸位說是確實的,這是肯定的,確實可以達到。既然確實可以達到,為什麼我們的修學達不到我們的理想呢?諸位要了解一個事實的真相,那就是你對於一切事理認錯了,你把虛妄當作真實,真實的你一無所知,你所求的那個幸福,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因此虛妄的福報,不是一個人能夠追求得到的。
  譬如講我們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這些東西真如本性裡面本來沒有,這些東西是有為法,真如本性裡面所有的是無為法:真如無為,可見得它沒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有為,有造作、有生滅的。那麼這些法它是有因果的,所以佛門裡面也常說「一飲一酌莫非前定」,這個是求不到的。如果你要想追求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那你要修因,因為這些法它是生滅法、造作法、是有受用法,果報如是,那修因也要如是。這就是佛教給我們初學的人要福慧雙修,慧與無為法相應,福與有為法相應。你不種因,就想得到果報,沒有這個道理的,正所謂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個時辰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因緣,因緣不具足,因緣要是具足,一定有這個報;因緣沒有具足之前,這個業因不會消失。阿賴耶識是一個最安全、最堅固的保險倉庫,種子放在那個地方,絕不會遺失,也不會壞掉,就在那裡等待機緣,緣一成熟了,它就起現行,事實的真相是如此。
  但是諸位要曉得另外一個真正的事實,這是講妄的事實,真的事實是什麼?我們真如本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德能,有無盡的福德,那個怎麼樣呢?是無為的。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說,這是很難相信的,你們念過淨土的經論,像西方極樂世界,你讀《華嚴經》看華藏世界,那個福報多大,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環境,物質上的享受,七寶宮殿,我們人間的七寶:金、銀、琉璃、瑪瑙....,我們都把它看做非常珍貴,為什麼呢?在我們這個世界太少了,物以稀為貴,太少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東西太多太多了,於是乎西方極樂世界拿這些東西做什麼呢?建築材料,我們此地鋪這個路面,柏油馬路,高級的路面了,西方極樂世界鋪這個路面不是用柏油,是用黃金,可見得人家黃金太多了,黃金為地,那是鋪這個路面。那麼極樂世界這些宮殿,這些道路是不是有工程師,有工人在那裡造呢?給諸位說沒有,自然的。所以它那個果報是無為的果報,這種福報叫真正的福報,不是修來的,所以這個地方有很大的區別;有為的福報,要修,無為的福報不要修。
  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例子,華藏世界那更是一個顯明的例子。經上說明,我們如果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帶著有娑婆世界的習氣,什麼習氣呢?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我們一天到時候要吃飯,實際上在那個境界不須要,可是你有這個習氣,有這個習氣怎麼樣呢?你一想要吃飯,菜飯就來了,就現前了,你也不要去買來,也不要去燒飯,飯就現在你面前,你想要什麼餐具,餐具也現前,不必造作,吃完了不須要了,就沒有了,也不要去洗碗、洗碟子,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境界,真不可思議,不敢相信,其實絕對是事實,那是叫稱性的福報。
  所以你要問學佛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好處有多大?你把這些經論要是讀一讀之後,你才能夠明了,如果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依正莊嚴的享受,還是造作的,頂多是他們那邊物質比我們這邊豐而已,到那裡要工作,哪裡曉得到那個地方不要工作。你要問為什麼呢?剛才說過,境隨心轉,它到了這個地步,一切的相分可以隨心、心所來轉變,真正是達到了隨心所欲,所以這個法在佛法裡面說叫難信之法,實在是超越了我們的常識,不是我們想象得到的。這個也是真的,我們這個想象的能力,雖然很廣大,可以想過去世,可以想未來世,想象是什麼呢?想象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向外攀緣,能夠攀緣五根六塵,向內攀緣呢?能夠攀緣到阿賴耶識,可是諸位曉得,第六意識的功能也到此為止,真如本性裡面的境界,第六意識緣不到,這就是我們所以不相信,我們能信的是憑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能緣得到的,我們相信;第六意識緣不到的,我們不相信,這是凡夫知見,我們不曉得第六意識緣不到真正的境界,最殊勝的境界,不是第六意識能夠緣到的。
  在此地佛就教給我們要相信聖言量,首先要相信佛不欺騙我們,佛所說的話句句真實,一切的現象,就是今天我們講的一切物質是心、心所的相分,我們一般講,這相分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是從自證分變出來的,所以自證分是體,見分今天來講是精神的作用,精神與物質是同一個根源,既然同一個根准,當然可以互相轉變,那麼它這個順序呢?列在第三,因為它是心、心所所現的影相,注意在這個影相,可見得它不是真的,佛在《金剛經》裡面給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它是影相,不是實在的,當體即空,雖然當體即空,它有這個幻相在,不是沒有相,心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色就是色相,就是講的相分。
  再底下一位叫三位差別,這是說明不相應行法,三位就是指前面的三法,心法、心所注、色法,是從這個三位差別當中,出現了這些東西,唯識裡面告訴我們,雖然這些法,也是屬於心法所有的,但是它與心不相應,不相應從那裡來的呢?它是由前面三法虛妄分別計度當中,分位差別而建立的。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這是唯識論上常常用這個例子來講,這個例子好懂,譬如我們人得到錢了,錢財在從前叫金銀,那麼在現在呢?叫鈔票,金銀也好、鈔票也好,這是屬於物質:色法,前面一類歸到色法裡,那麼我得到了,我呢?這是心法,如果我這個錢看得很重的話,這裡頭有貪心所,貪心所是心所法,是心心所法,我們想什麼方法來把這個錢貪得,所以它與心法、心所法、色法統統都有關系,可是“得”這個概念,它是屬於那一法呢?心法裡面沒有得,心所法裡頭也沒有得,色法裡頭又沒有得,可見得這個得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事實,我們要大大的覺悟,你說你真的得到了,假如說這個錢財一變,變到你的心裡面去了,跟你的心結合成一個了,那算是你得到了,並沒有跟你的心結合成一個,真正是各個不相應。沒有得,你自己以為有個得,得了之後你生歡喜;失掉之後,你懊惱,其實沒有得失。諸位要能把這一關突破了,這就叫看破了,看破之後,你才能夠放得下,放下什麼呢?放下二十四類的不相應。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二十四類統統是遍計所執性,徹底是虛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這一關要是不突破,給諸位說,禍患無窮。
  第三次核子戰爭之爆發,什麼原因呢?就是這個虛妄的得失,這幾天福克蘭島的事件,很可能爆發為三次大戰,爭的什麼呢?得失的面子,為了得失的面子,會引發起大戰,這個是英國人愚蠢到極點了,作了一樁大錯特錯的事情!縱然將來是和平解決,對於西方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你們看看報紙上所報導的,美國人袒護英國人,造成美洲的分裂,美洲國家組織,對於美國起反感,阿根廷人更是敵視、仇視,這一來好了,蘇聯的機會,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個古巴已經叫美國傷透了腦筋,這阿根廷再倒向蘇聯的時候,西方人就沒戲唱了,和平解決也完了。所以這個英國撒切爾愚蠢到了再不能愚蠢的程度,造這麼大的錯失,給整個人類帶來的災害。所以我常常也跟諸位講,領袖不好當,一個念頭錯了,造成大的罪業,他將來落在地獄永劫不能翻身。所以一個領導人不好作,成功他有大福報,他能夠為一切人造福;一個決策錯誤的時候,給眾生帶來的禍患,那他這個果報也就夠他受了。那麼這是什麼呢?得失,遍計所執。美國人處理這個事情,宣布全力來協助英國,這個是愚癡,感情用事,沒有顧到整個的大局,所以這個遍計所執禍患無窮。
  佛法裡面教我們斷煩惱,斷的什麼呢?就是斷的遍計所執,如果遍計所執斷了,再給諸位說,依他起就是圓成實。像我們在《起信論》裡面舉的例子,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水比做圓成實,波比做依他起。古德也比做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圓成實,把這個器比作依他起,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一切得失的念頭沒有了,人就得自在了,佛法裡面講證得解脫了,沒有得失了。
  學佛的人,第一關要突破這一層,二十四個不相應,「得」是擺在第一個,你要把它能夠看破,要把它放下。也許說那我統統放下,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得”放了,你把那個失又提起來了,失還是得,得的反面。換句話說,你並沒有放下,你真正放下,怎麼樣呢?無得無失,你有得,反面才有失;你沒有得,反面那來的失呢?一般凡夫畢竟是被蒙在鼓裡頭,這鼓就是無明、煩惱,蒙在這裡面。惟恐我一切都沒有,那我明天生活怎麼辦?這就是不要說佛法他不相信,因果報應他也不相信,學佛學了一輩子白學了。就以因果來說,佛法給我們講你把財捨掉了,你的財用不缺乏,為什麼呢?捨是因,布施是因,你得的是果報。法布施,你的聰明智能增長,無畏布施你得健康長壽,這都是給我們講的有為法,幾個人相信呢?斤斤在計較,所以你貧窮,你這個命裡頭,只有這麼一點福報,你要把這個福報丟掉了,你就沒有了,其實你的福報,丟得掉丟不掉?丟不掉的,如果福報真丟得掉的話,因果律推翻了,這個時候才可以說我不相信佛法,佛法講的不可靠,你根本就沒有學,沒有解,沒有去實驗,這不能算修學。我們可以作試驗,我把一切統統都捨得干干淨淨的,看看我的生活怎麼樣,得更大自在。
  你們不敢輕易的嘗試,我相信,為什麼呢?我做到了。我出家的時候,把什麼都捨掉,身上一文沒有,只有兩套換洗衣服,一床棉被,我到臨濟寺出家,有一個居士替我買了一張火車票從台中到圓山車站,捨盡了,為什麼呢?我相信《了凡四訓》,一飲一酌莫非前定,如果我命裡頭該餓死的,像鄧沖一樣,縱然有了金山還是餓死,這命裡頭不該餓死的,身上一分錢也不要帶,走到那裡有吃有喝,自在得不得了,我統統捨盡了,反而得自在,證實了經典裡面所講的話,一點都不錯,所以十方大眾供養我的,我立刻轉手,就把它布施掉,我決不存。這樣一來,這個福報一天比一天增長,生活一天比一天自在,沒有得失。譬如貨幣貶值,什麼黃金、美鈔漲價,我頭腦裡面統統都沒有,為什麼呢?我統統都沒有,你漲也好,落也好,與我統統不相關,我心清淨。我每一天所日用的沒有一天缺乏,這個多自在。如果你要存了一點錢,放在那個地方,幣值貶值,你這個得失的心就牽掛在那裡,煩惱就來。我積了一點錢,想想哪一部經書很好,可以能夠給大家帶來利益,馬上就拿去印了,印完就分送給大家,大家享福,我在這裡種因,因種的多,那我收獲就多;我天天在種,所以我這個福報、收獲沒有窮盡的,天天種,天天播種,天天有收獲,這多自在!真正相信的人才肯做,不相信的人他不肯做,所以這二十四個不相應,得失是第一關。
  其次是什麼?其次給諸位說是命根。你如果把這一關再看破了,生死自在了,原來命、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生老病死是虛妄的,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情,我們把生老病死也捨掉了,那就沒有生老病死了。你天天有個生老病死,你當然要受生老病死,我在講席裡面講經也跟大家說過,人為什麼會老呢?老是不相應行法裡面的,因為你腦子裡頭:「唉呀,又過了一年,我又老了。」當然就老了,你把這個妄念捨掉,你就不老了,沒有老了,長生不老。我二十六歲,沒老!可見得這個遍計所執,害死了人,再給諸位說,空間與時間,時分方分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間跟空間,也是你相應行法,你能夠捨掉了,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也沒有十方,十方三世是一,這樣你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佛法的功德利益說不盡;只怕你不肯學,你要能真正相信,真正肯學,無量無盡的福德,全都現前,何必斤斤計較這個世間名聞利養,計較這個得失,真可憐!愚癡!可憐!
  無為法呢?四所顯示,這個四就是前面四種有為法,因為前面四種是有為法,與有為法對立的,顯示出有一個無為法,所以它這個排列的次序不能顛倒,從排列的次序,你也曉得一一切法怎麼生起的。
                 
 

上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四章 曹洞宗禅詩 六、曹山“五相”偈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