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一章 前分燈時期的禅詩 一、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前分燈時代的禅詩

一、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

吳言生

[台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2—5頁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確實如達摩大師的這首傳法偈所說,自從達摩大師從印度來到這充滿大乘根器的震旦大地,經過輾轉相傳後,禅宗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出五朵絢麗的花,這就是沩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後來臨濟宗又派生出楊岐派、黃龍派。

    五家七宗的禅詩創作,璀璨奪目,是本書的主要內容。本章所探討的,則是在五家七宗之前的幾首最重要的禅詩。
   
    一、 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


    慧能大師是中國禅宗的主要開創人,開創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使得禅宗在中華大地上結出豐碩的果實,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直至今日,還綿綿不絕。

    慧能的最著名的禅詩是“菩提本無樹”,這首禅偈在中國流傳廣遠,婦孺皆知。而這首禅偈又是與神秀的禅偈聯系在一起的: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是北宗禅的創始人。他將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樹與明鏡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來清淨。只是由於執著,生起了相對間識,以致於經常為塵垢所染。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淨,就必須“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即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才能漸次領悟到佛理而成為佛。

    神秀的詩偈,形象地濃縮了佛家修持過程的三個階段:戒、定、慧。這三個階段體現著佛教基本世界觀。“拂拭”,喻佛法修持的長期性和艱苦性。修持者必須不斷地拂拭心靈的塵垢,才能獲得澄明的覺悟之心。“塵埃”喻指世俗情念對佛性的侵害與干擾。在這首偈子中,神秀提醒修行者,必須長期地、不間斷地除惡、修心,漸漸地成就正果,這與南宗頓悟成佛的指趣相去甚遠。

    在神秀作偈的次日,慧能也針鋒相對作了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指出,自古以來,人的本心本性,原本就是清淨無染的,原本就是不生不滅的,原本就具足了一切。只要覺悟到這一點,就可以立地成佛。

    在這首偈子中,慧能大膽地簡化了佛教修持的繁瑣哲學,將修持者從人格神與智性思辨的恐懼中解放出來。慧能為中國禅宗從理論上、方法上找到了一條超塵脫俗的捷徑,開創了一代宗風。

    這兩偈子是南宗的宣言書,成為南北分野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禅宗以詩寓禅的起源。從此之後,中國禅僧們的創作漸漸多了起來,妙語似錦繡,千偈如翻水,禅宗詩歌蔚成風氣,形成了中國禅林詩苑的瑰美景觀。

 

 

上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前言
下一篇:吳言生教授:經典禅詩 第一章 前分燈時期的禅詩 二、永嘉大師的《證道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