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禅語空人心 第五講 莫向他處覓歡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五講 莫向他處覓歡喜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南北朝·南岳慧思禅師我很高興今天晚上到貴校演講“喜悅的心理歷程”這個題目。我一路上專注地欣賞陽明山上的清風,俯覽台北市華燈初上的夜景,陶醉在“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的

詩境裡。我覺得一路上的體驗,已令我歡喜不已,喜悅之情洋溢在我心中。各位!你能從我這裡分享到這份喜悅嗎?只要你能從心中生喜,投入於當下即契妙悅的情境,你必然能和我分享此刻的喜悅。

最近我讀了一篇心理學的文章,談到現代人生活在忙碌的工商社會裡頭,如果不學習喜悅之道,不試著使自己放松下來,對自己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傷害,從而自己生活的品質也就大打折扣。所以他建議每一個現代人都應該學習松弛自己,並懂得追求喜悅之道。

這個看法是對的,同時也是錯的。學習喜悅之道,讓自己優游於現代社會,在忙碌生活中享有自在,那是生活的藝術與智慧,有助於心智的成長與適應能力的發展。但為什麼又是錯的呢?因為喜悅不是追得來的,如果想從追求中獲得喜悅,必然使自己更加忙碌,疲於奔命,甚至瘋狂!

禅家告訴我們,喜悅是一種生活的流露,是從自性中表現出來的。人不可能以追求的方式獲得真正的快樂,追求充其量不過是娛樂,或者是一時私欲得逞的狂歡罷了。所以慧思禅師說:“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生活本身就是喜悅,只要你活著,就能在平常的活動中享受到生命之喜樂。你走向街頭,看著熙熙攘攘的人潮,應當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它,那才是對自己生命的禮贊。你散步郊野,看著綠油油的自然景觀,或收成時黃澄澄的稻穗,應以投入的態度去擁簇,那使你體認到

參贊化育的神往。跟家人一起進餐,未必是山珍海味,你應當視為生命的醍醐,滿足在那細嚼慢咽的余香。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能稍加留意,哪一點不是詩畫般的貼切。但是,我知道現代人活得並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就是為了強求快樂與享受。

我們的精神生活,在處於主動與積極的時候,總是活潑的,喜悅的,光明的。但在處於被動時,即刻屈居劣勢,很容易被物欲所迷,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被消極的意念所征服。

生活本來是單純的,只要你能溫飽,一切都已具足。這時你可以優游於人生灘濑,可以專注於工作與服務。正因為你是快樂的,所以才能把最單純的人生理念實現出來。事業的成功奠基在一個單純的人性理念,人生的幸福也是植根在單純的生活方式,而光明的精神力量

與智慧,更是單純的化身。我想單純是人性中最美的至德。它是定與慧融為一體後,所發現的金剛般若。

現在我要來談談,這光明單純的精神力量是什麼。

自由自在主人翁

人性愛好自由,自由就是心靈不受制於偏見、欲望和自我中心的虛妄,從心中直接流瀉生活的情懷。因此,它能肯定內在的真我,作獨立醒覺的判斷。這樣的生活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這時也許只能用“自在”才能表示這種心靈的自由,和心中所洋溢的法喜。

但是許多人並不是生活在自由的心靈裡頭,即使每天高唱自由和民主的人,也未必有大自在的心靈自由。他們以為束縛越少就是自由,想做就去做,想說就痛快的說,這樣的生活條件就是自由。但卻很少注意到心靈上自由與不自由只是一線之隔,因為許多高談闊論自由

的人,可能心中正被一種不自由的動機所驅使。禅家所講的自由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慈悲,像活泉一樣湧現的喜捨,像雲去雲來一樣未曾拘束的自然。

人的生活本來是自由的,但為了追求欲望,往往犧牲那珍貴的自由。人寧可犧牲自己的本質,而求得一時的名利;情願出賣自己仁厚的本性,違背自己高貴的本質,當一個隨波逐流的流浪漢。我們從現代心理學中所強調的“如何推銷自己”,就可以知道,現代人何其不

幸地在抑制自己的本真,向別人獻媚,祈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可。各位請注意!當你祈求獲得別人的認可時,你必然已經喪失了自己最寶貴的情操。

許多人寧可殺死自己來博得別人的歡心,寧可違背自己的真心,乞仰別人的肯定,於是壓抑了清純的本性與智慧,走入迷失的岔路。佛陀在《百喻經》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批商人,要到遠方去做生意,由於路途不熟,大家商量結果,請來了一位向導,於是浩浩蕩蕩出發了。有一天,他們來到一個曠野,那兒有一座供奉天神的廟。依照他們的習慣,必須殺掉一個人來祭祀,方得通過這個地方。

商人們集在一起商量,都認為大家是親戚族人,只有那個向導是外人,便決定殺他作祭祀。等到祭祀完畢,便開始動身前行,可是由於沒有向導,卻迷失了方向,走來走去,一直都在曠野裡打轉,終於大家都困死在曠野裡。

這個故事中的向導就像是我們自由的本性,它能發出正確的思考與判斷,那些商人就如同我們的根塵色相,很容易障礙自性,使自己失去醒覺的能力,陷在愚迷的曠野中。

人一旦太執著於色相,太迷戀於“我相”,愛爭面子,必然非常介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凡事在意的態度,便會感到別人都在注視著自己,而自己的言行舉動,即刻變得不自在,不自然,不快樂了。各位一定看過許多人不敢放心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敢自然無拘地開懷

一笑。古人說:“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我們是否能夠時而後言,樂而後笑呢?如果我們一天都不言不笑,那麼喜悅就不存在了,自由的真我也被抑制了。

抑制自己的本性,會使生活的創造性完全的破壞,不但失去幽默感,而且也使生活的歡喜樂趣喪失殆荊你做錯了一件事,會不會執意別人見笑,而不知所措?會不會楞在那兒緊張萬分呢?如果會,那麼你就應該改正了。現在我舉個例子,給各位參考:唐朝南泉普願禅師

住庵時,有一天對一位新來訪的和尚說:

“我上山去工作,到時請自己做飯,並送一份上來。”過了一會兒,這位訪僧就自己做飯吃了,一時閒散,在床上躺躺就睡著了。南泉不見訪僧送飯來,就回庵去,看到訪僧正呼呼大睡。南泉很幽默地也上床躺在他身邊睡覺。過一會兒,訪僧起床了。於是南泉說:“我

以前曾經看過一個‘靈利’活潑的道人,直到現在沒有再見過。”

接著拿起一只撣子搖一搖對訪僧說:“那個‘靈利’道人像是這個嗎?”

訪僧說:“不一樣。”

南泉說:“你曾經在什麼地方看過,怎麼知道他們不一樣。”

訪僧說:“如果你想知道我在哪裡見過,請和尚先放下撣子來。”

南泉高興地說:“我應證了你一雙自然流露智慧的眼睛。”

這個短短的故事,很生動地告訴我們,如果你拘泥不自在,就會失去自由,一直牽掛忘了送飯的事。如果自己是一位“靈利”道人,自由自在,就很自然地請南泉放下那可以用來打人的撣子,要他放下撣子的人,正是主動自由的精神主體。

懼怕是壓抑內在歡喜本性的最大原因。懼怕也使一個人無法獨立,不能像金剛一樣屹立不動的生活。在精神生活上,沒有比懼怕更亵渎人性了。我們來看唐朝趙州古佛是多麼地活潑自在。有一次趙州問老師南泉說:“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

南泉拿起柱杖就打(過去禅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於是趙州伸手捉住南泉的柱杖說:“以後不要錯打人了。”

趙州能如此自在,伸手捉住老師的柱杖,從容地告訴他,自己也能悠游在生活之中,以後不要錯打人了。這時南泉很高興地說:“龍蛇易辨,真和尚不可欺呀!”

其實“道非物外,物外非道”這種抽象的思辨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趙州直蕩蕩的生活態度,正表示了“道非物外,物外非道。”

人總是被色相和物欲所縛才變得愚迷不安,失去歡樂。而禅家則在這個節骨眼上,直指人心,要人從單純的生活面上直接承擔,快樂自然流現出來。布袋和尚有一首詩,很能引發我們的反省: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這首詩簡直道破了人生的迷團,告訴我們單純使一個人解脫,追求貪欲使人束縛重重。切記呀!西江之水只取一瓢飲,熙攘繁雜的社交,一二知己難得,只要你能了解“青目睹人少”的時候,自己就會領略

恬淡之智;當你知道“問路白雲頭”時,你就不會面臨寂寞孤獨的不安,相反地帶來更多的自在與喜悅。因為你已經從群眾與世俗的眼光中,真正解脫出來,這時,哪有不快樂的呢?

既以與人己愈多

每一個人都很怕窮,窮使一個人失去歡樂。因此儲蓄成為人類普遍的一種習慣,也被列為是一種美德。但是,如果儲蓄的行為又帶著強烈的不安,就會發展成囤積的態度。這種行為伴同吝啬出現,再度反應出貪婪的態度。儲蓄可以是一種積極性的行為,但囤積則發展為

消極的行為。

我有一位長輩,他最愛囤積。他囤積的東西包括鈔票、硬幣、舊家具等等。平常分文也捨不得用,生病了更吝於花錢看醫生。三年前他過世了,他的家人從大櫃中找出許多硬幣。更令人驚訝的是二十五年前,他的父親留給他的五千元,竟然用紅絲絹包扎得好好的。各位

可曾注意二十五年前的五千元多麼貴重呀!他似乎就是倉庫的化身,只知道囤積,饑餓似的存放了許多舊家具,破銅爛鐵。囤積的人不懂得運用,不懂得生活的本質是什麼,當然會失掉歡樂。

囤積的生活態度,往往會為自己帶來許多損失。佛教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要在積存足夠的牛奶之後才要宴客,他想,把牛奶積存在木桶裡,日子久了會壞,不如把牛奶貯在牛肚子裡,到宴客那一天,在一並擠出來,那樣既省事又方便,客人又可以喝新鮮的牛

奶。

隔了很久,宴客的時間到了,他把牛牽出來,要擠捋牛奶,無奈一點牛奶也擠不出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就像擠牛奶一樣是現成的,應當抓緊時間,活在當下,而不是等到囤積了許多才去生活,如果用囤積的方法去生活,終究會落空的。

囤積是一種貧窮的表征,熱愛囤積,愈陷貧困,心靈也愈受饑餓意識的折磨,生活自然也就不快樂了。老子說: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余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人若能把囤積的心態,轉變為博愛,行布施波羅蜜,那麼在精神生活上,即刻產生豐足感和喜悅。各位不妨試試,如果你抱著服務的精神去工作,你的事業一定會很有發展,生活也會變得樂觀有朝氣。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人類的悲愁大多來自競爭與對立,而不是來自匮乏。人因為彼此比較,所以有了是非紛擾,有了相互爭勝,才會有傾軋斗爭。然而真正的快樂則是和諧的相處。因此,放下比較與競爭,活在自我實現的平直心上,才是生活之道。老子曾說: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人若生活在自己潛能的實現,而不與別人爭勝或比較,則工作與事業對自己而言是絕對的,是至高無上的尊貴,所以自覺非常高興。也正因為如此自我肯定,真我才開始醒覺過來,那就是佛法的真谛。反之,人雲己雲,隨波逐流,即使很有成就,也只不過是被境轉的愚

漢。精神生活是永恆的,你平常就是一個愚迷的人,就注定無法在精神世界裡見到光明的本性。

競爭在心理學裡稱為游戲(game)。游戲使人樂此不疲地墮入其中,愈演愈烈,乃至失去理性,無以自拔。賭博、玩飚車和大家樂,乃至彼此嘔氣,勾心斗角,都是由競爭引起的對立性行動。而對立對精神生活的傷害,可能是目前所發現最為惡毒的一種。

在禅家的眼裡,對立就是一種心玻三祖僧璨大師說:“違順相爭是為心玻”各位想想,如果兩個人玩起爭辯的游戲,是否覺得快樂?玩起明爭暗斗或一決勝負的競爭,是否覺得緊張瘋狂呢?《信心銘》上說:

“才有是非, 紛然失心。”

人唯有在彼此是非傾軋時,才真正失去理智,失掉平靜的愉悅。佛陀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勸誡世人千萬不要為了競爭而失去最光明的智慧。他說:

有一天一對夫婦做了三個餅,彼此各吃了一個,還剩下一個餅。他們就拿來作賭,共同約定:要吃這個餅不得講一句話,如果哪一個人先講話,就算輸了,不得吃餅。於是夫婦兩人,終日痖然不語。過不久,有賊過來偷東西,把所有值錢的東西拿在手裡,准備帶走。夫

婦兩人為了賭一個餅,還是一聲不響,眼巴巴看賊偷東西。

那個賊看他們不作聲,膽子越大了,得寸進尺去侵犯婦人,丈夫看到了依舊不發一語。婦人急了,叫了起來,對丈夫說:“你真笨啊!為了一個餅,就連賊來侮辱我,你都不吭聲!這時丈夫卻拍手大笑說:“哈哈,你先開口了,我贏了,餅歸我吃了。”

佛陀講這個故事,活生生的點出賭的行為,容易使一個人為了爭一口氣而迷失覺性,犯下大錯。

各位想想看!那些為賭大家樂而放棄工作,為了賭博而弄得傾家蕩產,為爭一時之氣而夫妻失和者,都是為了賭和為了爭一口氣所造成的。

我非常不贊成賭博或打賭,更不贊成抽獎的廣告噱頭,因為它容易誤導,引發投機的心理。請注意!要想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千萬不要賭,不要爭那一口一文不值的氣。

信心不二

人若心中不安穩,信不過別人,信不了真理,那就有了許多的苦悶。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NFDA4,小車無NFDA5,其何以行之哉!”

信心使一個人真正安穩下來,在待人處事上自然處處得當,心裡也開朗無憂。因此,你不只要信任朋友,信任你的運氣,更重要是要信任你自己。信是一個人的福氣,但必須是正信。

佛陀為了闡明信能離苦得樂,曾經說過一個譬喻。他說:從前有一個人,想吃蘋果,就差遣他的傭人到果園去買,並囑咐他說:“你要買甜的,如果不甜就不要買。”傭人拿了錢就去買蘋果。到了果園,園主對他說:“我這裡的蘋果每一個都是甜的,你嘗一個就可以知

道了。”傭人說:“我嘗一個怎麼能知道全部呢?我還是嘗一個買一個,這樣才靠得祝”

於是,傭人自己摘蘋果,摘一個嘗一口。果然每一個蘋果都很甜,於是把自己嘗過的都買回去了。回到家裡,主人看見每個蘋果都被咬過,甚為失望,一個也沒有吃,就把一籃蘋果都倒掉了。

一個人不能處處狐疑,那會失掉光明的覺照。疑性太重不但對心理衛生有所妨礙,對一個人的理性判斷,乃至情緒生活也影響很大。我小的時候,我的祖父為我說了一個故事,現在想起來,還是令我回味無窮。他說:從前有一位有名的醫生,他的外科手術非常地靈巧,

無病不治。由於名氣很大,每天總要應邀四處行醫。有時遠行,必須經過幾天才能回家。

他有一個貌美的嬌妻,但又擔心妻子跟別人有染,懷疑之情使他非常不安。有一次,他要遠行,必須經過幾天才能回家。於是想出了一個方法,先把太太的心肝挖出來放在櫥子裡,等他回來之後再把它縫合。這樣他才放心地出遠門。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在他還沒有回家之前,岳母來探望他們,岳母左等右等,既看不到女婿,又看不到女兒。中午時間已過,岳母餓得很,就找到了櫥子裡的一個心肝,煮著吃了。

人總是在彼此不互相信任時才產生許多心機,心機就是虛幻,虛幻就是一切錯誤與煩惱的來源。《信心銘》上說: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人唯有以平直心去生活時,所有的虛幻“作為”才可以熄滅,心裡才回復光明聰慧,喜悅自在。僧璨大師在《信心銘》的結尾寫道: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信心是悟佛成佛的不二法門,是智慧與覺性的根本。信不是用言語文字來敘述描摹的,而是要打破時空,信心堅固,實踐力行,才能一真一切真,發揮內在的覺性,過喜悅的人生。

愉悅的泉源

禅家告誡我們,生活之道不是追求,不是比較,不是囤積財貨,不是爭強斗勝,而是笃笃當當地生活。喜悅本身是內在的主觀活動,是平直的用心,恬淡的襟懷,和自然活潑的實現。生命現象本身就是喜悅,你無需再從別處覓取喜悅。

如果你不貪求、不占有、不執娶不逃避,貧則安貧樂道,富則好施濟人,那就是喜悅,就是自在圓滿。惟寬禅師說:“思之不及,議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議。”生活之道就是不可思議,不能以分辨與比較來取捨。

因此歡喜之情不是從外覓得,而是決定於自己的心識作用。各位不妨現在做一個試驗,你先把萬念放下,然後告訴自己,現在我非常高興,因為我身為人,能言能行,行動自如,能說能唱,快樂無憂,我有許多朋友,一點也不寂寞。現在請提起歡喜的心情,享受愉悅的

情感。你體驗看看,你的心胸有一種舒暢的感覺,你的身體有一種輕松的感受。還有,你好像正經驗著一件生命的大喜事。這個試驗,你可以多試幾次,一定很靈。

你的心裡有了消極思想,有了貪婪和對立的意識,心情自然不愉快,不歡喜。反之,當你所見所思都是光明正確的,喜悅自然湧現。《六祖壇經》上說: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你的心情意識決定了你是否能歡喜,而不是物質條件及種種身外物能支配你的歡喜。所以一個人只要有了“追求”的意圖,無論所求是善是惡,是給予或者是剝奪,是為了別人或是為了自己,都會驚動心王。無業禅師說:

“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不窮。”人生道上,順逆事小,居心清淨最為重要。一切自然智、般若智等心性本自有之,絕非覓求造作可以獲得。所以生活之道就是欣賞那擺在面前的事實。

經上說:“為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常了造作,猛如金剛不可破壞。”

人能做到無覓求、無造作,便是六根滅去。所謂六根滅去就是見而不色,聽而不取,聞而不執,味而不求,觸而不逸,思量而不迷惑。有如“輪劍擲空,無傷於物”,物我齊備,“共坐不識”。所以說:“佛性猶如水中月,可見不可齲”日常生活,若得會悟“思無思之

妙”,才能顯露法王身。

古人總愛在生活中直接體會樂趣。寒山與拾得總是呼喚打趣,笑聲響徹天台山。金牛和尚,每天做飯,供養眾僧。他總是把飯菜做好擺妥之後,載歌載舞,呵呵大笑說:“各位菩薩子!吃飯羅!各位可知道,他們開心是為了什麼?那是因為生活所在,無處不是珍寶啊!

今晚你回到宿捨,攤開你的床鋪,仔細端詳,緩緩撫摸,讓你的肌膚品觸令你安眠的寢具,然後你以知足贊美的心情躺下,“夜夜是春宵”的喜悅就在其中。

各位,你不妨也試試看,明日天明即起,打起精神,到戶外做些運動,專注欣賞晨景,贊美一切現成的景物。你會發現陽光正傳遞給你信心和活力,涼風像希望之神一樣,帶來無盡的惬意。你的美好一天就這樣開始,“日日是好日”盡在其中。唐朝龍山和尚曾經寫過

一首偈子說:

“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閒,莫把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人若能淨心守志,自然有智慧之光,照破種種執迷的境界。那時自然能從是非分辨中解脫出來,歡喜自在了。

生活是否歡喜,就在於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它的趣味。所以說佛道就在“日用事中”。唐朝龐居士對日用事說得活潑生動,最能發人醒悟。他說:

“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乖張,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般柴。”

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那麼自然,只要你攤開雙手,接納它,自然處處不乖張。朱紫之美,北山塵淨,一切都變得完美無缺。因此精神生活上的神通妙用,都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之中,切忌向他處尋覓。(1987年春講於文化大學)

 

 

上一篇:智谕法師:緣起法泛談 三、十二因緣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