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清心自在步紅塵
清淨心智,如世萬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隋朝·傅大士《心王銘》
今天我們借著新生報和台北市政府共同主辦演講會之緣,在此會面。參加的人如此踴躍,真是一場殊勝因緣。今天是由作家林清玄先生和兄弟主講“清心與自在”,清玄兄很客氣,要我先講,盛情難卻,恭敬不如從命了。
在這夏日炎炎的氣候裡,大家一齊來討論清心與自在,更覺得有意思。現代人由於過著忙碌的生活,天天處於競爭和緊張的氣氛裡,熱衷於追求種種欲望的滿足,心裡頭無論是春夏秋冬,早晚日夜,總是處於熾熱的心情,很少有涼適的喜悅,清心的自在。
現代若與過去農業社會相比,生活環境不如過去清幽,心情不如往日清閒,作息不若曩昔那麼慢條斯理,用心更不若往昔純樸。所以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緊張和焦慮的環境,生活在互別苗頭,彼此抗爭的時代。
人的天性是愛好純樸清靜的,現在我們卻生活在一個擾攘不安的環境之中。人性是偏向和平單純的,現在我們卻置身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物欲重於一切的復雜社會。因為如此,我們的心情有了不適,生活出現了不協調,精神生活也有了困擾。這些困擾產生了心理的症狀,許多人感到空虛,感到焦慮不安,感到失眠與煩悶。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們社會的離婚率不斷在提高,青少年犯罪日益嚴重,自殺死亡人數,則躍居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九位(台北市則占第八位)。心理有了疾病,需要醫療照顧者,占總人口千分之三,至於生活在苦悶與焦慮的正常人,那就極為普遍了。
因此,現代人自救之道不再是創造物質,而是提升精神生活。在清心與自在中,才可能真正懂得應用物質,享用科技,創造福祉。
各位先生請注意!提升精神生活不是要我們回顧過去,恢復古時候的生活。事實上,那是辦不到的。唐朝的文學家韓愈說:“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現在我們能辦得到嗎?既然辦不到,我們又怎麼可能追
隨陶淵明“歸去來兮”那樣,“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因為我們連田園都沒有,哪有那種清靜隱居的地方呢?
但是我們還是要歸去,歸去寧靜的自性,歸去清心自在的心園。那是一個沒有紛擾、執著、對立和牽掛的寧靜心境,那是個精神生活的世界。
投入這個精神世界,無需離開喧囂的紅塵。它與現代科學的觀念,自由的精神和理性的成就不相違背。這個精神生活使我們徹底地感受到生活的喜悅與活潑清妙。它的方法就是我所說的:
“清心好見性,自在步紅塵。”
清心不是空心,而是清醒與單純的心理生活。一個人能不被物欲和成見所迷就是清心。唐朝臨濟禅師說:達摩自西天來,就是為了尋找一個不被物欲所迷的人。一個不被迷惑的人總是自由自在,喜悅活潑,過創造性的生活。現在讓我就清心與自在,做一個闡述。
清心就是清淨之心,當一個人不被外境所迷惑,不會被物欲牽著走時,就能看到真相,就能平靜地因應自如。清淨心使我們在頭腦清楚,讓我們的情緒穩定,引發我們品觸到恬淡的喜悅,更能使我們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與豐足。
我們每天待人接物,無處不是富足,只因為我們不清心,所以體會不到富足。就好像你每天用了三餐,卻體驗不到它的美味;有個矯健的身體,卻察覺不到它的珍貴。清心使一個人從種種虛妄、煩惱和愚迷中,拉回到生活的體驗上,忘掉一切紛擾,獲得喜悅的情趣。傅
大士在他的《心王銘》中說:
“清靜心智,如世萬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清心能引發生活的智慧(般若)。它就在日常身心活動中表達出來,使我們富足快樂,所以是“如世萬金”。現在我們來談談培養清淨心智的方法。
寬大的心理生活空間
空間是生活的基本條件之一。人的活動需要空間,心理運作也需要空間,沒有空間會使人發悶。就拿現在這大禮堂來說吧,有些人來得早,有位子坐,享有空間,所以就覺得舒適安穩。有些人後到,委屈站著聽講,站的人愈來愈多,空間愈來愈少,自然覺得不舒服。這是現象界的生活空間在影響心情。
我們的內心也有一個生活空間,如果心裡被許多成見、憤怒、怨恨、不滿所填滿,那麼心理空間即刻被無謂的煩惱占據,這時你一定會覺得煩悶、緊張和不適。
不過心理生活空間是可以透過意識的轉變而發現。當我們有了新的發現或轉變時,心理即刻從“山窮水盡疑無路”裡,重新面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
我所說的這個意識轉變,就是佛學上所謂的“轉識成智”。它是把目前的煩惱,在剎那之間化為意義,予以承擔,而使心裡再度騰出空間,復得清心。在這裡我舉個自己的經驗給諸位做參考。
去年的夏天,天氣跟今年一樣的熱。我的臥房就挨著一條長巷,這條巷子像音樂廳一樣,很容易引起共鳴。所以一到夏天,冷氣聲、喧鬧聲、麻將聲不絕於耳,聲音之大令人難忍。把臥房的窗戶關起來則太悶太熱,把窗子打開,則聲音震耳難眠。我深為所苦。
我躺在床上,心想念佛,卻又想著如何解決這個煩惱。就在這時候,我告訴自己,既然不能改變環境,為什麼不改變自己的意識呢?於是我開始去聆聽那機器聲,寧神接納它。不久,豁然發現那些聲音與千尺直瀉的瀑布聲無異,隨即欣賞起來,剎時唐朝詩人李九齡所寫的“山中寄友人”的詩境栩栩然出現跟前,陶醉其中:
“亂雲堆裡結茅廬,已共紅塵跡漸疏,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從那一天起,我不再被那冷氣機的聲音所干擾,顧不得別人家排出來的熱氣徘徊窗前,打著赤膊,念著李白的詩篇: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我不但感到寧靜爽適,而且真正領會到禅者所說,“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的天機妙趣,悟入寧靜,自得心開。
心理生活空間也可以透過放緩腳步來培養。待人處世,最忌諱的就是急躁,急躁不但使你不能有效地孕育思想,中肯地處理人際關系,同時對於身心健康亦會有害。
懂得及時放慢腳步的人,就能深通“退一步想,海闊天空”的藝術,能及時穩得住的人,也必然擁有放曠能容的胸襟。心理學家富來曼和羅士曼(Friedman & Roseman)兩個人曾經對急性型和溫和型兩類性格加以比較。他們發現急性型的人看來比較有魄力,有作為,但事實上溫和型的人比較能夠做到慎謀能斷。真正能運籌帷幄決戰千裡的人,是屬於溫和型的人物;行政上溫和性格的人,在管理效率上也優於急性型的人。
此外,他們也發現六十歲以前罹患心髒病的人,有百分之九十是屬於急性子的人,而急性子的人得冠狀動脈硬化的可能率比溫和型的人高出一倍,而且他們血液中的膽固醇也比較高,由此可見急躁對健康有害。
俗語常說,一個人要任勞、任怨和任謗,要做到這三點必須培養好的心理生活空間——肚量。沒有肚量,什麼事也辦不好。你看,剛愎自用的人總是壞了大事,那是因為沒有肚量。小不忍亂大謀的人,也是缺乏肚量。禅家就非常重視肚量,肚量就是寬容和放得下。他們總是以豪邁的襟懷勸誡世人要像虛空一樣大肚能容。布袋和尚說:
“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一個人能夠有這樣大的肚量,才是志在四方,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擔當人之所不能擔當。胸懷大志,大慈大悲;心如虛空,自然能恬淡自在,豐足喜悅。
每個人都需要好的心理空間。但是,你一定要記住,空間必須自己去培養,而不是等著別人送給你。
從容的態度
從容是一個人的福氣,也是一個人的智慧。從容的人當然就能自在,處世待人自然清明不亂。從容的反面就是造作和緊張。通常,我們都是因為得失心太重,才產生不安,才有了造作和防衛,才有了種種心機和抗爭。
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裡,生活本來就緊張。工作講效率會緊張,市場論競爭當然緊張,彼此講利害更容易緊張。緊張是現代人的共同現象,也是現代生活的特質。所以心髒並高血壓、胃潰瘍、失眠、神經衰弱等等,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脖。
因此,如果我們不從生活中加以調劑,生活就會被緊張所破壞。緊張是現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種污染,它所帶來的危害,無可勝計。
各位在星期六的下午,從從容容地來參加這個演講會,你必然是清心與自在了。但是,如果你認為非聽這場演講不可,很勉強地趕來,把孩子放在家裡而未做適當安排,你一定有些忐忑不安。可見強求也會造成不安。唐朝羅漢宗徹禅師答覆弟子問到什麼是“真正的教法”時說:“教是心。”
學生又問:“我的心中昏昧煩悶,怎麼才能了悟解脫呢?”
羅漢宗徹說:“煩雲風卷,太虛廊清。”
又問:“怎麼才能心理明徹清淨呢?”
羅漢宗徹說:“一輪皎潔,萬裡騰光。”
諸位!這位禅師所謂的“一輪皎潔,萬裡騰光”,究竟指什麼?怎麼才能做到這樣的“無為”心境呢?我想答案就是放松自己;找個時間放松自己,清淨自己。你一定要有時間休息,晚間是你休息的時候,你要放下心來。睡眠是你身心恢復恬適的時候,你要寬下心來。
星期假日是你休息的時候,你更要放下心來,從從容容地生活。把利害之心放下,把時間的觀念放下,把得失心也放下,把自己的身分和年齡統統放下。然後你跟家人以柔軟心相處,以歡悅的態度相處,一起去郊游,一起談天,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當然,你也可放下塵俗,冥思靜慮,在禅坐中滋養你的性靈。
我跟各位一樣,都生活在忙碌的紅塵裡,每當我忙完了一陣子,一定要騰下時間來閒散一番,從容地過一段清閒的日子。我喜歡在早晨出去踏青,在翠綠山坡的斜徑上接受露水的淨化,我更喜歡抽出時間,利用星期假日到寧靜的深山中徜徉。我會躺在竹林裡享受: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
各位先生!你用不著厭離塵世,只要你在生活中加以調適,就會有無盡的惬意與自在。請注意!在霓紅燈爭艷的現代生活裡,如果以清心去賞識它,那些光芒四射的燈光與淨土世界的寶光莊嚴又有何不同呢?
現在我們再來談談,在日常生活中怎樣才能使自己從容而免於緊張呢?關於這一點,我倒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當我們急躁心煩時,即刻提醒自己暫時不要睬它。這給我們一個平和心情的機會,讓我們免於火上加油。靈默禅師說:
“傾山覆海晏然靜,地動安眠豈采伊。”
能運用“暫不采伊”的法則,自然一切平靜,而許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
從容和放輕松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習慣。從容與放松不是認知的問題,而是實踐的問題。你即使深懂從容的意義,了解其重要性,仍然不能從容自如。所以你聽我解釋,並不能真正建立從容的習慣,真正的關鍵是力行,養成習慣,建立正常的生活規范。
維克彭(Vicki Baum)是奧國已故的小說家,他講過有關自己克服緊張的故事。他說,他小的時候非常緊張,有一次登台參加豎琴比賽,竟然緊張得連手也痙攣起來,奏起來十分呆板。大約在九歲那一年,他跟幾個小朋友一起在公園裡頭玩,認識了一位老人,他是馬戲團的退休小丑,他們經常跟這位老人逗著玩。
有一天維克彭因緊張失足摔倒,手腕扭傷,雙膝不住流血,老人把他扶起來。過幾天那位老人告訴他說:“人生在世第一件得學習的就是:摔倒不受傷。從椅子上栽跟頭,做事栽跟頭都不在乎!我學習了摔倒不受傷的本領,我來教給你。”
過了不久,老人教孩子們玩翻跟頭、急跳等把戲。這把戲只有不緊張的人才玩得好,否則就會跌傷。但是老人從來不喊著:“別緊張!來提醒孩子,而是真正教孩子們不緊張的竅門。
他說:“你不是別的,只要是一只舊襪子,就不在乎摔倒了;舊襪子不會受傷,也不會斷,這就是全部訣竅。現在我們來假裝舊襪子吧!不要硬撞。注意!你周身都是軟綿綿的,別讓肌肉硬僵僵的。”就這樣練習,老人把他舉起,往下一扔,他果然沒有受傷。維克彭說,他從此得到教訓:每遇到急事就告訴自己,不要緊張,把自己當做一只軟綿綿的舊襪子,身體如此,精神也如此。
維克彭應用這種“軟綿綿的舊襪子”的方法,克服許多困難,贏得許多成就。他說每當他寫作接不下去時,就把自己當做一只舊襪子,於是困難迎刃而解。每當他遇到失敗、危險、痛苦時,就用舊襪子的工夫,一切自然順心。
抱著從容之心去看人生,不要太自我中心,得失心不要太重。無論你是要求職,要款待客人,開車或比賽,教育子女或應付一個緊急的事情,你都要以從容之心去看待它,把自己當做是一只軟綿綿的舊襪子。
我也學會了維克彭的技巧,也教我的孩子學習這種心靈生活的絕活;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反把自己看成一只軟綿綿的舊襪子,自然清心自在,活力無窮。
單純的心志
不虛偽可以就是單純的本質,不貪婪可以說是單純的現象,兩者永遠密不可分。不虛偽,可以省卻多少煩惱事;不貪婪,可免除無量的罪惡。所以清心的另一個重要涵意就是單純。
單純在禅門是很被看重的。事實上,單純就是禅定和般若的根本。在這裡我們不妨把它解釋為淨心,這個淨心就是佛心。
一個懂得單純之道的人,往往能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去處理事情。因為他沒有什麼虛偽,也沒有什麼隱瞞,所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點滴貼切,柔軟慈悲,以這種襟懷處理事情,往往事半功倍,不會旁生枝節。
我看過一篇達爾(Roold Dahi)寫的短篇小說,題目是“牧師的空歡喜”。牧師包吉斯先生是一個不單純的人,他同時兼做收買古董的生意,可是打的是保持稀有家具古董的招牌,到處向民間收購。有一天他到了路敏斯家,看到了一張十八世紀英國“華德爾設計的五斗櫃
”,那是非常珍貴的古董,不禁目瞪口呆,心裡想著這下子可發了大財,而且自己也要因而名利雙收。
他裝模作樣地觀察這張高貴的櫃子,說這個五斗櫃只是仿冒品,想盡辦法來證明它並沒有什麼價值。並且說:
“我很久以來就一直想要這樣櫃子的四條腿,因為我家裡有張桌子,搬家時給搬運工人弄壞了桌腿。”
路敏斯這個單純的農夫,終於以很便宜的價格把它賣給牧師。牧師又裝著自己很懊悔,買貴了東西,並要求路敏斯把它搬出來,等他去開車子來接運,牧師心裡則很興奮地勉強壓抑住自己的狂喜,三步當兩步地去開他的車子。
路敏斯是一個忠厚老實的人,把櫃子搬出來之後,發覺櫃子實在太大。心裡想著,通常牧師們所開的車子都是小車子,一定放不下。怎麼幫助他把櫃子運走呢?他想到了牧師說只需要四條腿,於是把那四條腿鋸下來包好,然後把櫃子拆開。不一會兒牧師開了一輛卡車回來,看到眼前的景象,又氣憤得目瞪口呆。
這個故事說明了單純的重要性,一個人心地不單純總是會旁生枝節,把原本很好的事糟蹋。
單純也是精神生活的資糧,它使一個人免受煩惱的折磨,不受欲望所迷惑,從而平心靜氣,發般若智。因此,單純也就是佛心,它真心顯露了自己。布袋和尚說得好極了,他說: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萬億。”
各位想想看!只那一顆單純的心,才能分身千百億,無處不逢源了。
切莫挑剔計較
如果你想保持清心喜悅,免除心中的自責和苦悶,就得學會不挑剔自己。古人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對的。但是如果在辦完一件事之後,會挑剔自己,悔恨沒有把它做得十全十美,那就不對了。挑剔自己會使自己變得鑽牛角尖,苛責自己,情緒低落,造成憂郁。
有一位女士告訴我,她每一次跟先生參加宴會,總是希望自己的言行很得體,所以都經過刻意的打扮和准備。但一回到家就覺得非常疲倦,心中總是隱隱地在不滿意自己的表現,然後墮入不快樂的情緒窠穴。日子久了,總覺得自己不適合跟先生一起出去應酬,她為此深感苦惱。
自責或自我挑剔的人,通常由兩種因素形成:其一是自以為別人都在看他,也就是說,他有著強烈的自我中心。其二是他對自己要求做到十全十美,期望博得別人的贊美。這兩個觀念結合起來,隨時隨地都感覺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百般不安。
其實你只要想想,別人會那麼注意你的一言一行嗎?你自己很注意別人的一言一行嗎?事實上,所有的擔心和挑剔都是自己惹來的,是一種虛幻的想法。你只要這麼想,也就達觀多了。
再說,人本來就不是完美,也只有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人必須承認自己和別人都不完美,才可能欣賞別人,同時欣賞自己。人生活在欣賞之中,而不是活在挑剔之中。欣賞就是美,挑剔就是丑陋,這是禅者對生活的注釋。唐朝盤山寶積禅師說:
“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
心中絲毫的煩惱和無明,都是自己惹出來的,只要你不那麼想,一切自然周偏圓融,體會到春花處處秀之美了。禅宗第三祖僧璨大師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玻”
我們的情緒不好,不得清心,是由於我們犯了揀擇的毛病,起了挑剔的念頭,於是有了順逆的苦惱。
各位先生!今天我把禅學中清心自在的藝術做了以上的演講,我想你聽了也會清心起來,自在起來。禅家說:“清淨心智,如世萬金。”經常清清自己的心,必然會過得更活潑,更有朝氣!(1987年夏講於新生報大禮堂,原題為“清心與自在”,當天所講的內容為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