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禅語空人心 第二講 自在無礙永無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講 自在無礙永無拘

自在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深能廣。

——唐朝·澄觀大師

在一個多月前我應邀在國立政治大學為大專輔導老師做了一次演講,講題就是佛學在心理輔導上的應用。演講之後隨即進行討論,對於佛學如何應用到現代生活,廣泛地交換意見。大家對禅學如何應用在輔導學上有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接著有幾個學校邀我演講。今天能有機會來貴校演講,就是基於這個因緣,在此特別要感謝趙世和教授的安排。

首先我要跟各位說明,佛學就學術層面來看,它既是一門高深的哲學,又是一門心理學,也是一門倫理學。它包含了對人生究竟的直觀,宇宙第一義谛的證悟,人性及倫理的探討,與心理健康和生活智慧的闡揚。現代人的生活正陷於緊張、焦慮和空虛的困境,在精神生活上亟待提升,佛學正是精神生活復蘇的甘霖。特別是當它與現代心理學結合之後,更能成為提升精神生活的藝術與智慧。

各位都是研究醫學的,將來從事懸壺濟世的工作,一方面需要慈悲溫和的心腸,需要懂得培養生活的情趣和精神力量。使自己成為金剛大醫王,做一位佛經上所謂的藥王菩薩,普度眾生。另一方面,醫療的工作不只是診斷開處方所能完全解決,而是需要精神力量;你要深通這種力量,才能把醫療發揮到最高的效果。所以我今天給各位講講佛學上“自在”的智慧,它既是禅學的,也是心理學的。

人的生活就是自己對環境的交互作用。心理學所強調的是:人是環境的因變數,也就是說,人是否生活得快樂豐足,決定於環境所提供的條件。不過,最近在人文心理學和完形心理學上已有了不同的看法,他們相信,許多情緒和認知上的問題,是來自主觀的感受。比如說,張三和李四兩個人同樣在夜裡走過一條鄉下的小徑,張三看到一個黑影,定睛加以觀察,發現它只是一棵迎風搖擺的小松樹,不過樣子頗像人影而已。但是李四隨後經過那個地方,卻認為那個樹影是一個鬼影,心裡緊張害怕,拔腿就跑。顯然兩個人的感受不同,反應也截然不同。

心理學曾作過許多實驗,一組使用安慰劑的人和一組不使用安慰劑的人,在精神上的反應截然不同。心理學家把失眠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施以松弛身心的訓練,另一組除了做相同的訓練外,還給他們一顆藥丸,並告訴他們它有助於睡眠。事實上那顆藥丸與睡眠無關,只是用來安慰病人而已。結果證實服用安慰劑的一組,在睡眠上有很大的改進。可見心理意識對個人行為影響有多大。

禅對生活的看法非常重視意識的轉變。禅家的格言是“萬法唯心造”,一切的心理現象都是主觀的意識所造成的。不過禅者所重視的是醒覺與自在,而不是上述例子所說的依賴與安慰。

禅家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是我與境之間交互作用。如果我“作得了主”,那麼我就能夠“轉境”,能夠有效地處理事事物物。待人接物也就貼切得當,自己也就能夠清楚的思考,那就是醒覺。由於醒覺的人不會被欲望、色相、成見所蒙蔽,所以他能看到真實的一面。他能了解自己,也能了解別人,能洞察一切事物。所以他是主動的,是如如自在的。

反之,如果自己作不了主,就變成環境的因變數。環境怎麼變,自己就跟著怎麼變,隨波逐流,成為環境的奴隸。當然這種“被境轉”的人是談不上醒覺,談不上堅固信心,談不上金剛智慧的。所以這種人就會變得不自在,很容易受環境左右。

自在的人有一顆安穩的心,有一雙清明的眼睛,有一對順風博聞的耳朵,更有一個寬容的肚量。所以自在的人比較安和,不起對立與抗爭,總是在包容與超越中,找到了一個生活與事態的重心。

有一位先生向我傾訴苦惱。他說,他是個有家室的人,有一次他在一個逢場作樂的場合,認識了一位小姐,深談之下,對她的遭遇非常同情,油然生憐恤與協助之心。爾後往來頻繁,日久生情,竟導致家庭糾紛。他真是“剪不斷,理還亂”,真是悔不當初。一個不自在的人,無論發的心是善是惡,自己都會把握不住,那時善與惡同歸於惡。所以禅家要告訴你:必須無善無惡,只留一個真如自在的覺性。

自在的人永遠懂得“空”的人性絕活。他放下非分之念,放下色相的干擾,放下成見的左右,放下道德規范的約束,讓自己自由;看色相不為色相所迷,察理路不被成見所蔽,行乎道德不受制而拘泥,所以叫“來去自由”,“和光接物”,這才產生大用。荷澤神會說:“無念為宗, 無作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

懂得真空的人才是真自在,真自在的人才可能真正有能力、有大智慧、有創造力,去實現人生、去建功立業、去布施服務。各位!你說對不對?

莫隨波逐流

我們待人處事,總是在失去主動,不能自拔,或無能為力時,才感到自己發生了困擾。那時自己是無能的、不能自我控制的,是不安的、執著的、不能接受事實的。陷於物欲跟急於功利,同屬於被境轉,內心同樣不安。憤怒傷人與懼怕退卻,兩者都是受心境所牽,都是心病的根源。

現在我舉幾個簡單的線索,你自己作個測驗,你就可以了解自己是否自在:你做錯了事,朋友給你當面指正,你接納了,但卻自責了好多天。

朋友一句無心的批評,你記恨很久不忘。

你買了一件東西,回到家裡才發現有瑕疵,你失望得影響睡眠。

你要去見一個有地位的人或某方面特別有成就的人,你會很在意又很不自在。

你很喜歡別人誇贊你,有許多決定,都是為了博得贊美而做的。

你做任何事總是想獲得大家的喝采。

各位!如果你有了這些觀念,你就會在生活中加上一個莫須有的負擔。它使你的生活腳步變得沉重,甚至使你失去正確判斷,那就是不自在所帶來的煩惱。唐朝法融禅師說: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

所有因不自在所造成的擁塞,足以危害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引起思想上的偏差,人際上的沖突,而導致生活的危機。

唐朝侍郎白居易,有一天去拜訪一位叫鳥窠道林禅師的高僧。他發現這位禅師所住的地方古松茂密,盤屈如蓋,和尚就住在上頭,鳥鵲築巢其上,自然馴狎。白居易覺得和尚住在樹上實在太危險了,於是說:“禅師住處很危險。”

禅師說:“太守住的地方比我更危險。”

白居易說:“弟子位鎮江山,有什麼危險呢?”

禅師說:“自己不停地起心動念,處處被境轉動,就好像薪火相交,把自己弄得焦躁不自在,哪有不危險的呢?”

各位!自在就是真正的醒覺,真正的自由,真正從許多虛幻中解脫出來,去過現實的人生,喜悅的生活。

優游真實

自在的第二個因素就是“見自本心”,能用自己的真心去生活。這就心理學來看,就是一個人的肯定性(assertiveness)。所謂肯定性是指一個人能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表達自己的意見,發揮自己判斷力的一種行為品質。

一個人肯說真心話,不拖泥帶水,不自欺欺人,是一件好事。比如說,自己體力不行,硬撐著充好漢,那就是不真實、不自在。有一位登山的朋友告訴我,通常青年人登山,發生意外的都是不自量力的人。他為了表示自己有登山的經驗,往往一意孤行,造成意外。他告訴我說,有一次一位青年為了表示對一位受傷女生的照顧,把她的行李一起背著,隊友們建議分攤給伙伴們背負,他硬是不肯。才走上山頭,這位男生因為體力透支,加上氣候變化竟然暈厥過去。

人能確切地知道自己的優點是一件慶幸的事,但能接納自己的極限,卻是幸福自在的關鍵。一個人要說出跟別人相同的意見並不難,要提出合理的異議卻很不容易。要同意別人的要求也不困難,要婉拒別人的要求才真正困難。困難的關鍵就在於“礙於情面”,所以“失去真心”。因此禅學上強調覺性的重要。法融禅師說:

“一切有為,本無造作;知心不心,無病無藥。”

一切的行為舉止,要奠基於真實和真心,否則就會出錯,就會迷失。當我們的心智思想,像噴泉一般直接湧現出來,放曠而行時,心理就沒有積郁,沒有虛偽,自然沒有煩惱和心玻

有一次法眼文益禅師的弟子問他,道真的在自己心中嗎?法眼告訴他說:“有什麼時候你披露了自己,而不與道相合呢?”

人生本來就是要照自己的因緣去實現。你是你,絕對不會是別人的你。如果你想討得別人的歡心,自己的寶藏(與生具來的潛能)就會盡失。所以一個自在的人,必然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條件去發揮,去實現,去布施,去成就無上的精神生活。

現代人普遍不甘寂寞,一味想要否定自己,追尋時髦。穿衣服要趕流行,吃東西要趕流行,思想要趕流行,讀書選志願也要趕流行。似乎每一個人都爭著改變自己,變成別人。這是很令人擔憂的事。

禅宗有一則故事非常發人深剩唐朝大珠慧海和尚,有一天特地從老遠的地方趕來參拜馬祖大師。當時的禅林沒有一個人不向往參見馬祖的,大珠當然也不例外。大珠拜見馬祖時,師徒的對話是這樣的:

馬祖問:“你從何處來?”

大珠答道:“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問:“來這裡有什麼事?”

大珠說:“我是來求佛法的。”

馬祖說:“我這裡一物也沒有,求什麼佛法?你放棄自家寶藏不顧,離家亂跑做什麼?”

大珠驚訝地問:“哪裡是慧海的寶藏?”

馬祖說:“現在問我的那個就是寶藏。它一切具足,更無欠缺,本來自在,何假外求。”

大珠慧海因為馬祖這一指點就悟道了,他悟到的是什麼呢?就是真我,從從容容的真我,自由自在的真我。能依真我去生活的人就能實現他的資賦和潛能,過成功喜悅的生活,所以禅家說:“樂道怡然,優然真實。”

保持平直

直心就是平常心,就是“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遇到任何事情能平心靜氣,不慌不亂,表示一個人能自制,能把持原則。一個能自制的人,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獲得自由,不被外在環境所動,得大自在。

你能以平直的態度去待人處事嗎?你將來是一個醫生,有一個人急急忙忙,呼天搶地的把病人送到你的診所,你會不會受他干擾,而亂了陣腳呢?當你操起刀來為病人進行手術時,正因為他是自己的親人,自己會不會有不同的心情而影響到手術的品質呢?平常心對你們學醫的當然重要,要親疏不二,不要受緣所遷;要急緩不二,視若平常,這些道理各位都是清楚的。

各位一定有過這種經驗:有時為了特別要保管某些東西,不以平常保管的方式處理,把它放在某個隱密地方,反而忘了它放在哪裡。急用時翻箱倒櫃都找不到,那是因為不平常的緣故呀!

運動員參加比賽,如果不訓練平直心,比賽情況稍有起落,就會嚴重影響心情,影響士氣。平常心就像一個大水庫,它能調節水源,蘊藏發電,可是湖面總是平靜如常。因此,平直之心是孕育智慧的最好途徑,是精神生活的調劑法門。有一次百丈懷海的弟子問道:“什麼是大乘頓悟法要?”

百丈懷海說:“對五欲八風不動,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

我們偶爾聽到朋友對某人有些批評,等到我們真正跟他相處的時候,則往往因為先入為主而對他心存偏見。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和對立,大部分源自缺乏平直心。

一個平直的人總是心平氣和的,因此他能冷靜的思考。他總是對別人說,慢點!讓我把事情弄清楚。有一位朋友,他一向非常冷靜平直,我從他那兒學到很多待人處事的法則。有一次我把一件重要的證件遺失了,我憂心如焚,急得像熱鍋裡的螞蟻,想去辦理遺失補發,他卻笑嘻嘻地告訴我:“老兄!要遺失一個證件可不是那麼容易,別急著去辦理補發,放自在一點,它可能還會飛回來哪1過了兩天,那份證件果然由一位好心人郵寄回來。

教育子女,更需要平常心。你們都要做人父母的,千萬記得,對待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平常心、平直心,萬不可愛之太深,責之過切,揠苗助長。

對待朋友更是如此,古人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饴。”在平常自在中建立起來的友誼才是知交。至於夫妻之情,天倫之樂,若能以自在平常之心處之,自然琴瑟和鳴,得享天倫之樂了。

莫須在意生活的藝術就是不要太在意,有時就是有點不修邊幅,也不以為意才好。生活的本質是自然而不是刻板;是自在惬意,而不是苛刻造作。對待別人,得過且過,不宜太挑剔,這樣自然寬心無憂。

我們有許多的不安與煩惱都是因為太在意惹來的。有一位朋友訂做了一套新衣,其中有一點點瑕疵,竟然為那一點點瑕疵去跟服裝店老板吵得面紅耳赤。太在意的人,每天總會惹出許多是非。特別是對自己的苛責,就像強烈的酸液在腐蝕你的心靈。

胡適之先生說,作學問要在無疑處生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這種有疑處不疑的功夫就是不在意。人能學會不在意,就可以放曠而行,少憂絕惱,心理自然清閒,神情自然自在,福分無比。

不要太計較得失,你自然達觀起來;不去理會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只求問心無愧。直心去生活,無入而不自得。所以六祖慧能說:“直心就是道潮。

一個人愈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愈是舉棋不定,坐立不安,無所適從。那是戕害自己心理健康的原因,是糟蹋幸福快樂的關鍵。

在禅學公案中,有這麼一則非常有趣的故事:有一天一位在家弟子去拜訪趙州禅師,由於沒有帶禮物,心裡覺得很在意,於是對趙州說:“老師!我什麼都沒有帶來。”

趙州是一個非常機警的老師,總是抓住任何機會,為學生解惑。他說:“那麼你就放下吧!

這個學生沒有聽懂老師的啟發,卻更在意起來,便說:“老師!我什麼禮物都沒有帶,你怎麼叫我放下來呢?”

趙州聽了又說:“那麼你就提著吧!

各位!這位學生顯然還是沒有懂得老師的旨意,所以不能釋懷,仍然帶著那非常在意的心情生活。我想,那一定是愚迷痛苦的。

人不免有一點小錯,就心理健康的法則來看,要懂得原諒自己。只要改正就行,用不著太在意,太在意就失去寬闊的心胸,無法超然物外,直證真空妙有的法性。

我再講一則故事給各位聽聽。有一次善慧大士(即傅大士)講《金剛經》,梁武帝突然駕臨。大眾皆驚動站起,這時只有善慧端坐,從容不動。皇帝的近臣告訴他說:“聖駕在此,何不起坐?”

大士說:“法地若動,一切不安。”

對的,一個人的心若驚動了,真正的道場也動了,當然一切行為舉止都顯得不安了。本省有一句話說:“吃飯皇帝大,睡覺皇帝大。”一個人的行住坐臥都要從從容容,千萬不要因什麼事太在意而亂了方寸。

又有一次善慧大士身穿衲服,頭戴道士的頂冠,腳穿庶民的鞋子。梁武帝看了就問他:“你是和尚嗎?”

善慧以手指他所戴的帽子,於是梁武帝就說:“那麼你是道士羅!” 善慧又以手指指腳上穿的庶人鞋子,梁武帝又說:“那麼你是凡俗之人羅!”

各位!善慧所表示的是非僧、非道、非俗,他打破了僵化的形式,隨遇而安。更重要的是把儒、釋、道三家予以融合。誠如善慧自己所說:“道冠儒履佛袈裘,會得三家成一家。”他融合三家,超越三家,這是何等的灑脫啊!

不要在意就是佛法所謂“無心”。無心就不會有憎的情緒,不會有愛憤自責的煩惱,更不會有多欲的不安。所以說:“無心是道”。能如此便是任運逍遙。唐朝志明禅師答復學生問什麼是無心時說: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捨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各位先生!你們將來行醫就是要當一個無心道人。沒有貧富之分,沒有地位之別,不計親疏,不計得失。那就是慈航普度的觀音,救苦救難的大醫王。

莞爾之趣

人生樂趣何其多,觸目遇緣無非淨光莊嚴,喜悅柔順。你走在街上,仔細玩味,你會發現霓虹燈真的很美。看看每個人都兢兢業業在努力工作,油然心生敬佩。你看看青年朋友,結隊成伴郊外散心,他們涉世未深的樸素歡顏,更是可掬可愛。你觸目所及何處不是喜悅呢?

各位!請多留意,世上不是只有愁眉苦顏,只要你抽出一點時間和心情,一朵盆栽中的小花,可以把你帶入喜悅情趣;一聲鳥語,可以令你悟入無盡遐思和喜悅。偶爾,你應該伫足看看路邊的花草,他們在向你微笑;偶爾,你應該停足看看繁華的櫥窗,那兒的陳列多麼別致動人。

快樂就在你的生活之中,放下塵勞,體會莞爾的喜悅,即使一個干癟的老人,也能泛耀出最動人的人性之美,又何況稚子們咯咯笑聲,聲聲響徹雲霄呢?你用不著在生活之外尋找歡悅,只要你稍加留心,歡樂確實無窮。禅家說: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

各位!請不要用不滿的心情去生活,那會破壞你的生活情趣。你要用感謝的心情,積極奉獻,自然會歡喜滿筐。你要學會感謝父母,心存喜悅,你要感念老師,心存敬意;你要感謝同學朋友,慶幸緣分難得。

不滿的心情會起心病,起先是對別人不滿,對局勢不滿,對社會不滿,最後會對自己也不滿,那就是心玻不滿不是進步的動力,謙虛才是成長的原因。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自在不但使你愉快,使你有好的性靈生活,同時也是潛能得以發展的契機。好好學習自在的生活態度,自然處處無礙,所作皆成。

(1986年春演講於國防醫學院原講題為“清心與自在”)


 

 

上一篇:智谕法師:緣起法泛談 自序
下一篇:智谕法師:緣起法泛談 一、緣起的重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