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石巖教授:禅語空人心 第一講 無處青山不道場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講 無處青山不道場

無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

——唐朝·轶名禅師

今天要跟各位談談“平常心是道”這個學佛上的重要課題。各位都知道,學佛學禅無非是為了生活,使自己活潑、喜悅、有創造力,能從境中醒覺過來,獨自遇緣能夠在無心中發心。佛並不是只有在寺廟裡頭禮拜,不是只有誦經辦法會,而是要把佛法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舉一動。所以任何地方都是辦道修行所在,要在平常心中去修行歷練。《中庸》是儒家心傳精要,開頭便說: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禅家所說的平常心是道,與儒家所謂“不可須臾離也”及“君子慎其獨也”是一樣地重視在生活中實踐力行。平常心是道並不是要你照平常放縱隨便的態度去生活,更不是要你照平常漠不關心、得過且過的方式去生活。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過醒覺、有回應能力、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見所迷的生活。平常心是道是指平常的生活,待人接物,任運隨形,都能合乎醒覺之道。所以說,日常生活,起居動靜,行住坐臥,無處不是道場,故雲:“無處青山不道潮。現在我們來談談怎樣才是日常生活的道。

平常心是道

在禅學典籍中有一則公案,從這則公案,就能透徹了解平常心是道的本意。因為這則公案正是平常心是道的出處。它活潑得像一首很美的詩,引人入勝得像直入堂奧一樣。

我們都知道,宣揚平常心是道的人就是唐朝的趙州。趙州是南泉普願的學生,他們師生間的談話,活生生地表現在完美的行動上。趙州投入南泉門下,參見南泉時,南泉正躺著休息。南泉問:你從哪裡來的?”

趙州說:“從瑞像院來的。”南泉又問:“見到瑞像了嗎?”答曰:“不見瑞像,只見到臥如來。”

南泉於是坐了起來,對這小和尚頗覺贊美。於是南泉又問:“你是有主的小和尚,還是流浪無主的小和尚?”

趙州回答說:“我是有主的沙彌。”南泉再問:“誰是你的主呢?”這時趙州恭敬的走到南泉的身邊,沒有直接回答問題,卻以平常行持的方式說:

“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

南泉於是非常器重他。因為趙州已懂得不用言語來表達思想,而是用平常的行動來表達,他就是南泉的弟子。過了幾天,趙州問南泉什麼是道,南泉告訴他“平常心是道”。趙州直問到心要處說:

“除了平常心之外,是否還有什麼更高層次的趣向呢?”

南泉說:“如果心中還存有什麼趣向,那麼道就被扭曲了。”趙州很聰慧的從反面去尋求斷疑,於是又問:“如果沒有一個取向,我怎麼知道那就是道呢?”

於是南泉說了一段話,像清泉直瀉般澄清了趙州的疑點,他說:“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

這段話徹底點出“生活之道不是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平常生活中真誠流露與實踐的問題。生活之道要避免疏離,要真心落實在言行舉止上,毫無夾雜,無作為,清淨真實。因此,趙州在聽完這段話後終於大悟。而趙州的禅法也就特別強調生活的智慧與實踐。

這種實踐性生活智慧,從來成為禅家很重要的心靈訓練法則。這些法則表現在許多優美的禅詩。更有趣的是趙州本人,有一天要去游五台山禮清涼國師道常居然有一位僧人,寫了一首詩來警策他:

“無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雲中縱有金毛現,正眼觀時非吉祥。”這首偈子不但說明了道在近處,無需遠求,同時生活亦無需追求靈異,即使靈異被你看到,自己沒有一分平實笃當的真心,那又有何用呢?

因此,道就在日常生活中潛行密用,當你投注在觀賞明月之際,你已見道悟道。所以“昨夜三更夜到窗”是見道,“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是道,“熱即取涼,寒即向火”也是道。平常心就是平常無作為之心,那就是真心。各位請注意,平常的真心,就是金剛般若,那是“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的光明性呀!

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言行舉止,都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嗎?如果是,那就是平常心;如果不是,那是操縱作為。各位千萬要在這節骨眼上,認識清楚,否則蹉跎歲月,誤入歧途。平常心在心理學上,與疏離感(alienation)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個疏離心態的人,自己的感情與理智是割裂的,知與行是不能合一的。他無法把生活落實在平常起居之中,那是一種能力的衰退,也是人格成長上的障礙。人類精神生活上的許多障礙與煩惱,都導源於疏離。

在社會文化現象上,我們正面臨著文化與道德意識的解體。你可曾注意,道德已經失去引導人們奮發向上的功能。身心成長所發出來的本有智慧,已被物欲蒙蔽,而新一代的年輕人,正脫離倫理這種精神生活的基元,變得虛妄蹉跎。當年輕人放棄砥砺精神成長的道德規范時,平常心就等同人類的煩惱野性。這是今天住在台灣的中國人所面臨的難題。這個難題,使縱欲愈演愈烈,那就是一場精神文明的災難。

不作雕琢

平常心也就是不作雕琢的態度,各位請留意,生活愈是質樸愈感到輕松,愈是單純愈使你惬意。你用不著裝假,用不著虛偽,不需要增加一分的文飾,不需減少一點現成。當你把這些時間和心思省下來,不但有了充足的精神力量,更可以在生活上顯現出創造力來。

人是在有了邪念或不合倫理的行為之後,才需要文飾;有了不能自我接受的情形時,才需要雕琢;有了非分的冀求時,才會矯揉造作。人的本質就是完美,你之所以為你,正是因為是你,如果你一旦變成了“別人”,你已夭折。

所以禅家是肯定自我的,不是趕流行說時髦的,是內定而外不著相(不受引誘)的。禅的精神就是實現真我,成就本性中質樸無華的人性,而天性正是光明的寶藏。

唐朝有一位禅師叫雪峰,有一天他在山上撿得一根樹枝,形狀很像一條蛇。他就在這根樹枝上題了幾個字說:“本自天然,不假雕琢。”於是把它寄給老師大安禅師。老師在接到這個禮物時說:“本色住山人,且無刀斧痕。”

每個人都有他的本色,各有不同的因緣,接納自己吧!切忌畫蛇添足,刀斧雕琢,無異出賣自己。生活在現代社會裡,價值觀念分歧,爭妍斗勝者多,稍稍把握不住,就成為洪流中人,一切不能自己,不能自拔,那是時下青年人最常有的悲劇。

有一位青年寫信問我,他已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心裡很彷徨,不曉得自己應該做什麼。他對自己所學的科系不感興趣,前途茫然,不知何去何從。我告訴他,在還沒有動筆練習寫字前,不知道將來練就的字體是什麼;在還沒有進入花園之前,當然不知道自己最欣賞的是哪一株。必須根據自己平常的興趣和能力,把握自己的本質,去應征工作。不要跟別人比較,不要看待遇的多寡,事實上,很多工作適合自己的根性。

我還特別要這位青年注意,就業不能解釋為一個職缺等著你去。而是你自己通過嘗試,發現值得做的工作。不要遲疑,凡事得先試試才知道。

最近又有一位年輕人問我,他很想當老師怎麼辦。我告訴他應該准備考師范大學或師范學院。他說那太難了。我說:

“依我看你的想法就是虛妄,不是真實,真實是即知即行的。”他又問我那該怎麼辦。我問:

“你在哪裡高就?”

他說:“暫時在拉保險。”他的表情有些不能自我接受。

我說:“拉保險這工作比當老師待遇差嗎?”他說:“待遇還可以,不過我不太喜歡這個工作。我向往當老師,教學生樂趣多。”我說:“你何不把當老師的愛心和關心,試著轉移到你拉保險的工作上呢?”

我們的對話就是這麼短,而這位年輕人的臉上卻露出一線喜悅的光芒。

不假雕琢就是從平常心去行動,依自己因緣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處事。唐朝洞山禅師有一天跟學生閒談,洞山問:“你以前在大慈禅師那裡,學到了什麼心要?”

學生說:“大慈說,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

洞山說:“我的看法是:‘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

從思辨空談生活,就會處於“不得底”的虛幻,一定會徒增煩惱,這不是平常心。反之,如果真能落實去行,那種實現的妙趣與喜悅,並不是用言談能說得中肯的。

談到不作雕琢,不妨再講一個禅宗的故事,好讓各位參究體驗。唐朝懷讓禅師是六祖的大弟子,以後南宗的許多大師都出自懷讓的門下。懷讓原來拜嵩山安國師為師,後來參拜曹溪六祖慧能。初見面時,慧能問:“你從哪裡來,懷抱著什麼東西?”

懷讓說:“如果說是物或東西就不切中了。”

慧能問:“那麼還可以修證嗎?”

懷讓說:“若說修證則沒有什麼不可以的;若說污染雕琢那就有了偏差。”

慧能說:“就這個不污染、不作為、不雕琢的本真,便是諸佛所護持的。你發現如如的本真,我也如是。”

慧能給懷讓的印證,就在於這不假修治,無需雕琢的平常心,那就是“真常”了。

人若能本乎誠心去生活,哪一個地方不是你辦道的場所,而哪一個地方會不合乎道呢?生活起居頭頭是道,道在生活中,生活不離道。

人最忌諱違背自己,立虛幻假相,不落實做事而貪戀名位;不知慈悲布施,只求終日鑽營;虛應故事,但求聞達,心理上一定會有了虛幻的障礙。他的精神生活空虛不實,不安與浮躁自然不能免,等到垂垂老矣,白發皤皤之際,茫然灰暗的心靈,將何以悟出,而入於一真法界與清淨佛土?

神贊禅師在百丈門下悟道之後,再度回到為他剃度的本師那裡。本師問他,你在外行腳參學,得到了什麼。神贊說並沒有什麼,於是跟其他僧眾一起作雜務去。有一天,本師洗澡,他替他捶背,很自然地說:

“好一所佛堂,但是佛不彰顯。”這時本師回過頭來看他,於是神贊接著說:“佛雖然不彰顯,但卻能放光。”神贊這次對本師說法,要在醒覺那無需雕琢的真我,只要在平常中表現出來,就是覺醒之光,那就是佛光普照了。但是本師還沒有覺悟到這一點。有一天本師在窗前看經,有一只蜜蜂沖撞著紙窗,飛不出去,得不到自由。這時神贊說:“世界這麼廣闊,你卻不懂得放曠而行,偏偏要在紙窗上鑽不出去。這時本師沒有反應,神贊又苦口婆心地講下去,他說:

“空門不肯出(空就是不執著、不造作、不雕琢),投窗也大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就這段像迅雷一樣的詩句,把他的老師給點醒了。於是本師告訴眾僧,請神贊說法。神贊把百丈大師的心法,傳遞給同門師徒說: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本師聽了神贊說法,於焉大悟。並說:“好在垂暮之年能聽到精神生活的第一義谛。”

各位!你我在讀完古人悟道的故事之後,是不是也能感受到好在在我有生之年,也能聽到這極則之事呢?

曠達優游 

禅者總是放曠達觀,隨遇而安。而能否曠達,完全要看是否能夠承擔生活上的種種;接納它,包容它,歡喜它。經上說“悟無生忍”,無非就是一種承擔的能力。

我認為六般若蜜的根本就是“能承擔”。生活的成功與失敗也決定於是否能承擔;有承擔的人必然了解自己,接納自己。你我若能如此不就是醒覺了嗎?

不開心不曠達的人,最主要的關鍵在於不能承擔。不能承擔就表示沒有能力。心理學家弗洛姆(E.Fromm) 認為倫理的實踐,代表一個人有了能力,有能力當然就有自在感,能安穩得下來。所以說“承擔”是定與慧的根源。

承擔表示一個人不畏懼、不逃避、不谄曲。所以能承擔的人能以一種平直的態度去看世間事,從而有真知卓見。唐朝高沙彌去參見藥山禅師,藥山禅師問:

“你可知道人心像長安城一樣熱鬧,熙熙攘攘的嗎?”

高沙彌說:“我的心中國泰民安。”

藥山問:“你這種體悟是從讀經得來的呢?還是從請益參學中得來的?”

高沙彌說:“既不是從看經得,也不是從參學得。”

藥山問:“有人不看經也不參學,為什麼得不到它呢?”

高沙彌說:“不是他體悟不到,而是他不肯承擔。”

能夠承擔的人,不管他遭遇什麼變局,是好是壞,是順是逆,他都能從定中生慧,凡事迎刃而解。也許這就是儒家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仁心至理了。

肯承擔的人,沒有埋怨,沒有嫉妒。心中常保優游自在,活力自然日增,生活也比較活潑不拘泥。就拿藥山作例子吧!有一天他在夜裡登山眺望,忽然雲開見月,心裡非常喜悅,油然而生放曠之懷,豪邁地大吼了一聲。聽說這個呼聲,幽遠地傳遍了沣陽以東九十裡許。居民們相互詢問才知道原來是藥山歡樂的一聲。後來朗州刺史李翱為他寫了一首詩說:

“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禅家在放下萬緣之後,那種豪邁不拘的放曠,正是現代人所缺乏的。各位!你我也能有機會放下心來,走出郊外,放曠一些,高歌一曲嗎?

生活就是道場 

人生的極致是什麼?是死亡,然後從此消失,煙消雲散?抑或回到一個模糊無知的不可測世界?抑或回到天國?或者提升到十方佛土?有一次,我為暑期教師進修班的學員上“教育哲學”課。我們在討論到心靈論的時候,順便作了一個調查。很令我意外的是,這些任教多年的高中老師,有百分之九十六相信:人的精神力量不會因為死亡而消失。相反的,偉大豐富的精神力量則恆久長存。

有一位老師甚至討論到;如果人的精神因死亡而不存在,就等於否定生活的本質。換句話說,所有的道德、教育理想,甚至價值理念從而落空。人至少必須肯定精神的存在,生活才會振作起來。人必須透過精神生活上的歷練、提升和淨化,最後完成並實現了他的人生,透過死亡而進入永恆的光潔聖域。許多位老師,也不斷點頭表示同感。

當天,我上完了教育哲學課,走在政大校園裡,心裡想著,這是多麼豐富璀燦的一課呀!而我的收獲真是滿筐滿簍,喜不自禁。從那時起,我深信在教育界裡,經師仍大有人在,教育與社會的光明面,不就在斯乎?

這些老師所談到的就是禅。禅者不把人間與天國分開,不把生活與聖域分開,不把現在與永恆分開。禅者生活在此刻,而此刻即是未來與永恆。也就是說,此刻的生活現象,是由內在心所表現出來的表象,從平常生活的所思所行,可以看出內在的精神世界。更明白的說,如果一個人處心積慮為非作歹,那麼他的精神生活將是墮落的;如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那麼他的精神生活就不斷提升。所以佛經上說:“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因此,修行不局限於出家在家,不限定於任何時候。平常行、注坐、臥都是修行,工作、讀書、研究、發展事業都是修行。六祖慧能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精神生活的提升,無非從以下六個途徑著手:

(一)布施:服務人群,實現人生,心存慈悲。

(二)持戒:遵守社會規范,恪遵生活規律。

(三)忍辱:寬容待人,曠達淨心。

(四)精進:勤勞積極,實踐力行。

(五)禅定:和平的襟懷,單純的生活,穩定的性情。

(六)智慧:清楚的判斷,醒覺的心智。

日常生活中能照六波羅蜜去做, 就是真修行, 就是實現的人生。生活歷練了“心”,心因生活的歷練而更覺醒,更有能力,更豐富,更光明。

有一位打鐵匠,每天為了養家活口,工作極為辛苦。有一天一位高僧向他化緣,他順便向這位僧人請教解脫之道。他所問的問題,就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怎麼樣才能使自己有較好的精神生活?這位高僧便告訴他念佛法門。要他每打一下鐵念一聲佛,每拉一次風箱念一聲佛。這一來,打鐵匠的工作有了精神生活上的意義,又加上念佛法門的不可思議的力量,每天工作得非常喜悅。幾年下來。這位打鐵匠精神生活上已提升到法界或淨土世界。有一天,他很快樂歡喜地沐浴完畢,告別了家人,提起平常用的大鐵錘,再打了幾下鐵唱著:

“叮叮當當,百煉成鋼,太平將至,我往西方。”

精神生活不是從百物不思或一心養靜之中證悟,而是在實現人生中證悟。而實現人生之要就在於真空妙有的心路歷程上。人唯有透過生活的實現,而又不受制於實現,那才是淨心,才是真空妙有,入無生忍。反之,若一談修行,便一切放下,心靈成為廢墟,不但助長無明,也走向斷滅。

生活之道不在乎取與予,不在乎揀擇與分辨,而在於“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把自性中的智慧,表達在你的生活上,讓醒覺過後的實現與清淨,永駐你的襟懷。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就是實現。“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也是實現。老子說:“功成身退”、“見素抱樸”都是實現。

生活之妙存乎一心,精神生活之培養亦存乎一心。所以說:“佛語心為宗”。有一次,一位僧人問羅漢宗徹:“什麼是南宗北宗?”

宗徹說:“心為宗。”

僧人問:“還有什麼教誡否?”

宗徹說:“教就是心。”

僧人又問:“如果心理昏雜不淨,如何才能了悟?”

宗徹說:“煩雲風卷,太虛廓清。”

僧人又問:“那怎麼樣才能得到光明的精神生活呢?”

宗徹說:“一輪皎潔,萬裡騰光。”各位!請注意,人只有懷著一顆單純的心志,沒有私欲染雜,光明得像一輪太陽時,才能遍照法界,處處笃當,發現真我。那樣才是實現的生活,曠達的人生,才是參天地而贊古今,優游自在。誠如智通禅師所謂的:

“舉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道就在生活中。觸目遇緣總是道,所以說“無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我們必須從現在用功,日日精進,彼此互勉。

 (1986年春講於華藏講堂)

 

 

上一篇:智谕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句解 釋經文
下一篇:智谕法師:緣起法泛談 自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