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阿毗達摩大乘經·攝大乘品》 ——佛果之涅槃、菩提要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毗達摩大乘經·攝大乘品》 ——佛果之涅槃、菩提要義


佛果涅槃要義


一頌:“諸凡夫覆真,一向顯虛妄;諸菩薩捨妄,一向顯真實。”

“諸凡夫覆真”者,此言凡夫心中有無始無明,於境無知故,起增益損減二執,謂實我法執覆蔽其心,能使真如於心不見。故體雖常露,性雖清淨,由無真智,不得證受,而成在纏,故名“諸凡夫覆真”。“一向顯虛妄”者,即為二執所覆故,恆時處於顛倒夢想中。由遍計所執分別增上之力,迷真如故,心生起時,能轉變為似外境,故有似能取所取相顯現,故名“一向顯虛妄”。“諸菩薩捨妄”者,簡別資糧、加行賢位菩薩,雖亦觀空,而依意言變相,故非現觀實證。初地以往,乃至十地,聖位菩薩真智緣如不變而緣,現觀、現證真如實性,斷除無明,破我法執,故名“諸菩薩捨妄”。“一向顯真實”者,聖位菩薩歷多劫修行,終使真如出纏彰顯。真如為迷悟依故,諸緣生法為染淨依故,親見真如破迷開悟,由此同時轉世間染污而為出世清淨,恆能自他俱利,故名“一向顯真實”。

二頌:“應知顯不顯,真義非真義,轉依即解脫,隨欲自在行。”

“應知顯不顯”者,諸菩薩破我法執,實證真如實性,真如而得出纏彰顯;諸凡夫起我法執,不證真如實性,真如而得在纏不顯。應知顯、不顯,此為世、出世間之樞紐。“真義非真義”者,即後句之“轉依”、依證此真實義之真如而得,反之,世間則依此非真實義之迷謬而成。得真義故,非真義永不現行。應知真義、非真義,此一得(得真義)、一失(失真義)為世出世間所依。“轉依即解脫”者,轉依非真義之謬執,而為依真義之真智,即捨去不正確的認識——邪知、邪見,獲得正確的認識——正知、正見,轉依識、為依智,即得解脫。真智所行之境,不見一法故,即得於諸相縛而得解脫;即此轉依與解脫相應故,而得於諸粗重縛而得解脫,轉依即解脫。“隨欲自在行”者,佛得此解脫不同聲聞。聲聞入滅,身、智俱無,永無利生之用。佛所得解脫,隨其所欲,自在而行。究竟證得大涅槃故,隨心所欲,無不自在合理,隨欲自在行。


三頌:“於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爾時由此證,生死即涅槃。”

“於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者,生與死(無常)唯屬現象,但它不同於心、心所、色三法聚集假,它不從種子生,只是緣生法變化流遷的一種狀態,在百法中列為不相應行法,屬分位假的假法。而有情不明此理,於生死計執為實有,此所執之生死法的自性是空,空即無自性,由無自性故,無(實)生死可得。即於如幻不實之生死上,見無實生死可得,所執之生死空故,生死的實相即是自性涅槃,故說為平等;能見於此,便起平等智。“爾時由此證,生死即涅槃”者。那時,由此見二法平等無差別故,便由般若不見生死可得,當下就證涅槃。是真智所行之境,不見一法可得,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無所住故,即是無住大涅槃。此頌中“爾時由此證,生死即涅槃”之涅槃特指自性涅槃。證“生死即涅槃”之自性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才得無住大涅槃。

四頌:“由是於生死,非捨非不捨,亦即於涅槃,非得非不得。”

“由是於生死,非捨非不捨”者,這樣一來,了知生死之自性本來是空,無生死可得故,即是自性涅槃,故在世間上非有真實之生死可捨。雖不見有生死可捨,而在出世間上已證了自性涅槃,捨了生死之相縛;更圓滿成就了無住大涅槃,捨了生死之粗重縛,故亦非不捨。“亦即於涅槃,非得非不得”者,同前者之生死非捨非不捨一樣,出世無住大涅槃亦如夢幻中事,如夢幻故,非有“實法”之涅槃可得。雖不見有涅槃可得,而已得此“無所得”故,已離諸世間雜染故,謂於涅槃亦非不得。此頌中“亦即於涅槃,非得非不得”之涅槃主要指無住大涅槃,亦攝自性涅槃。

以上四頌主要顯大乘佛果涅槃義。佛果所得之涅槃,是圓滿的寂滅一切煩惱,即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名為無住大涅槃。因為佛陀徹底破除了法執,既不見有生死,亦不見有涅槃,徹底無掛無礙,得大解脫。此與小乘果位完全不同。小乘果位但破人我執,未破法我執,見性昧相,只證有余依、無余依二涅槃,由不得無住大涅槃故,沒有恆能自他俱得利樂之大自在。故學佛者須發大乘行願,唯求無上菩提,不樂小果,才能遠離作意散亂,以除小乘般涅槃障。

 


妙忍

小試牛刀


UID 16335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111
閱讀權限 10
注冊 2009-8-26
狀態 離線 #2使用道具 發表於 2010-1-17 16:34 資料 個人空間 短消息 加為好友

。佛果菩提要義


總頌:“相證得自在,依止及攝持,差別德甚深,念業明諸佛。


“相、證得、自在、依止、攝持、差別、德、甚深、念、業、明諸佛”,此頌有十一類殊勝,總顯佛果菩提。

一、相殊勝

略有五種:1、轉依為相者,指轉捨雜染分依他,轉得清淨分依他。2、白法所成為相者,由修無漏六波羅蜜多所成,白法所攝十種自在。3、無二為相者,謂不住“有、無”兩邊,名“有、無”無二;無煩惱業之所為,有般若妙智之所為,名“有為、無為”無二;諸佛所有有為無為功德非異,各各有情別別現正等覺非一,名“異性、一性”無二。4、常住為相者,謂真如清淨相,本願所引,無有終極,所應作事無有竟期,故說常住。5、不可思議為相者,真如法性是內所證;佛果殊勝非世喻可喻;亦非尋思所行之處,總說不可思議。


二、證得殊勝

謂緣總相大乘法境根本智、後得智,由集總相、無相、無功用相、熾盛相、無喜足相之五相善修,於一切地善集資糧,金剛喻定斷微細障,此定無間,故得轉依。


三、自在殊勝

略有五種:1、由轉色蘊得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2、轉受蘊依,得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3、轉想蘊依,得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4、由轉行蘊依,得現化、變異、引攝大眾、引攝白法自在;5、由轉識蘊依,得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四智自在。


四、依止殊勝

略有三處:1、種種佛住依止者,即是佛安住聖住、天住及與梵住的三念住,佛之法身為三念住所依。2、種種受用身依止者,為成熟諸菩薩故,佛之法身與受用身為所依止。3、由種種變化身依止者,為成熟勝解行地諸菩薩眾及聲聞等故,佛之法身與變化身為所依止。


五、攝持殊勝

略有六種:1、由清淨者,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2、由異熟者,謂轉有漏色根之異熟,得無漏報身;3、由安住者,謂轉欲、色、無色諸行,得無量智住;4、由自在者,謂轉種種攝受業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5、由言說者,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6、由拔濟者,謂轉凡夫為己拔濟一切災橫過失,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


六、差別殊勝

諸佛法身,依止意樂及業無有差別,無量依身現正等覺是有差別;如說佛之法身,受用身亦爾。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不由依止無差別,無量依止差別而轉;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以上所說,法報化三身,諸佛之間,雖有相同之處,但亦有不同之特點。因為,諸佛各有八識和合所成之心,而所遇因緣亦名有別,故一定皆各有差別。不然,一成佛時一切皆成,便無眾生;一為眾生,一切皆為眾生即無有佛。如是則五種性不能成立,染淨二法之世出世間無有差別,墮無窮過。


七、功德殊勝

此有最清淨四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诤、願智、四無礙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淨、十力、四無畏、三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以上功德,總共二十法。


八、甚深殊勝

此有十二法:1、謂生住業住甚深;2、安立數業甚深;3、現等覺甚深;4、離欲甚深;5、斷蘊甚深;6、成熟甚深;7、顯現甚深;8、現等正覺涅槃甚深;9、住甚深;10、自體甚深;11、斷煩惱甚深;12、不可思議甚深。


九、念殊勝

當知念佛法身有七種念:1、念諸佛於一切法得自在轉;2、念諸佛法身常住不壞;3、念佛法身最勝無罪;4、念如來行持無有功用;5、念一切如來受大富樂;6、念諸如來恆離染污;7、念諸如來能成大事。此七念佛法門極為正確。因此是念一切佛,不是專念一佛。同時念佛偉大殊勝,目的是向他學習,福慧雙修,自身成佛,而不是求佛加被,專靠他力,不靠自力。


十、業殊勝

一切諸佛能作五業:1、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為業;2、救濟惡趣為業;3、救濟非方便為業;4、救濟薩迦耶為業;5、救濟乘為業。


十一、說明諸佛所含深義

1、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為了勸不定種性捨小轉大,故說一乘。此有八因說法是一乘,詳見《攝大乘論》。2、一界中無二,故是一佛;但諸佛因緣各殊,故有多佛。3、諸佛徹底解脫,故畢竟般涅槃;但又常大悲度生,故畢竟不般涅槃。4、受用身非自性身,其因有六:①色身可見,②無量佛眾會差別可見,③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④別別而見自性變動可見,⑤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眾會間雜可見,⑥阿賴耶識與諸轉識轉依非理可見。5、變化身非自性身,其理有八,詳見《攝大乘論》。6、佛受用身及變化身雖是無常,而不斷示現,故與法身同是常住。7、世尊化身非究竟性,其因有六,詳見《攝大乘論》。8、諸佛法身無別無量,只須生般若智慧,知其常存,自然證得,不須別作功用,苦苦追求。

以上涅槃四頌及菩提十一門,總诠佛果要義,根據《攝大乘論》(釋《阿毗達摩大乘經·攝大乘品》)所講彼果斷、智二分擇出,如是略釋如來涅槃、菩提之佛果竟。

 

 

 

上一篇:竺摩法師:淤泥不染 淨土法門叢談
下一篇:竺摩法師:淤泥不染 修學淨土的三資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