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寂尼師:成佛必經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願 (五)菩薩如何從布施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修學情形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五)菩薩如何從布施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修學情形

菩薩,不是高不可攀的,更不是瑰麗神幻的詞藻。一個實實在在往成佛道上走的‘初發心’菩薩,一定會經過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其他五度的行持過程,才能一步一步地從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由財施而法施—達到本願所說‘在諸佛前,供具如意’的理想。

1.什麼是布施圓滿布施心?

一個初發心菩薩,經過最初的用飲食、財物供養諸佛及布施眾生,而後施心輾轉增加,為除眾生苦難,能以親眷及身肉布施眾生,或用身肉換取飲食、財物,施捨乞者。當其覺悟光是財施並不能分擔眾生心靈上的痛苦時,又以紙墨書寫法義,用經典惠施眾生,令其聞法;並以衣服、飲食等四事供養法師,以求法財,甚至捨身求法(大般若經卷三百九十八)。而後智慧輾轉開啟,見乞者求財之時,貪心熾盛,乃以佛法開導眾生,令入正道;後得法身,以其所證,為無量眾生,應其根器,種種說法,廣施無畏之行。凡此食施、財施、物施、親眷施、身肉施、法施、無畏施,皆是從布施而開啟,從布施輾轉推進而圓滿。所以當一個菩薩行者修學布施到達此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具足的程度,便稱為布施圓滿布施心。

2.什麼是布施生持戒心?

當初發心菩薩行布施時,經過去除許多不淨施的習氣(見‘布施入門願’)及不斷地在動、靜間薰陶‘大悲心’,因而能深刻地醒悟出唯有力行布施法門,才是最能攝化凡夫眾生踏入不造十惡業,進入持戒初發心的重要引因。

因為任何一個具有‘悲心’的菩薩行者,皆會在靜觀中做這樣的思惟:凡夫眾生因為不知道布施,來世一定獲得貧窮的果報;貧窮,是致使人類產生劫盜心最重要的原因,尤其現代更驗印這句話。凡夫眾生就是在自恃聰明及不滿於現實生活的情況下,而做出許多搶劫、偷盜的行為,甚至常常因此而闖下滔天大禍,殺生害命,制造墮落惡道的機會,生生世世在六道輪回中受苦受難,實在可憐!

一個有悲心的菩薩,為了引渡眾生脫離墮落惡道的苦果,所以發心從布施法門下手,首先幫助眾生解決生活問題,減少他因為貧窮而造作惡業的近因。

進而從遠處來想,世人因為蒙受菩薩布施的利益,生活得到改善,在他八識田中已經種下親近三寶的善種,來世因緣成熟時,他這顆布施心、皈依學佛的心,一定會萌芽出來。這種因為布施而引生未來的福德善果,因為布施而引生學佛之心,逐漸遠離十惡業造作,守持戒法的情形,就稱為因布施主持戒的‘初發心’。(智度論卷十二)

這是從利他的觀點來說明布施引生持戒的道理。相對的,當初發心菩薩行布施時,經過世間施的過程而導進出世間施的心路歷程(見‘布施入門願’),一定會徹底地淨化貪執心,達到經常用恭敬心、清淨心、正直心布施的境界,未來必然獲得心地調柔、意業清淨的果報,因為意念溫和、瑩淨,當然盡未來際不會再做出殺盜YIN妄等破戒的行為。當菩薩能夠做到為求佛道而用清淨心、正直心布施,不違犯菩薩戒律的程度,便稱為已經成就從布施主持戒的堅固發心。也就是大乘義章卷十二所說的:‘修行施時,身口意淨,不犯佛戒而行布施,名為攝戒。’(按持戒圓滿的道理,將於‘持戒具足願’廣述)

3.什麼是布施生忍辱心?

當菩薩進入發廣大心布施時,乞者一定會聞風而至,如果菩薩不能令乞者稱心如意,滿載而歸,經常會碰到受乞者逆罵,或遭乞者非理強索的情形。菩薩逢遇這種能令身心嗔惱的情況時,應當如何自處呢?

覺悟布施深理的菩薩,必然會經常做如下反省:我今天是為了追求佛道,而廣行布施,沒有任何人唆使我大開布施之門。既然是為了啟開我的慈悲心、忍辱心、佛道心而行施捨,我豈可因布施遇到逆境而生嗔怒之心呢?

我今天尚願意發大心將己身最難施捨的內外財物及身命,布施出去,何況是眾生的怒罵‘空聲’而不能忍?若我不能忍受眾生的怒罵之聲而行布施,就是‘不淨施’!‘不淨施’的果報,足以讓我與‘怒罵我’的受施者來世結下牽扯不清的障道因緣。

當發廣大心布施的菩薩,經常在布施逢遇逆境的當下,克制自己的情緒,反觀這層道理,便能將這顆嗔惱心逐漸安定下來,真正朝難忍能忍,難捨能捨,生生世世為成就佛道悲心而行布施的方向做去,就稱為布施生忍辱心。(按忍辱具足的過程,將在忍辱圓滿願廣述)。

4.什麼是布施生禅定心?

一類初發心菩薩經過對眾生廣行種種財物施,令眾生心滿意足後,一定會在自己的貪執心逐漸淡薄後,受到善知識的指點而醒悟出單是用財物施利益眾生,不能幫助他們超脫生死,自己也不能在生死解脫上有根本的助益,於是恍然頓悟唯有反觀本心,修持禅定而行布施,才能真正利益自己及饒益眾生。於是淨心修定,逐漸調伏貪欲心、嗔惱心、睡眠心、悼侮心及疑法心,證人甚深禅定,用最堅固、清淨、平等的禅定心而行布施。這種因布施的修因而引生禅定的力量,以瑩淨的禅定心而行布施,便稱為布施生禅定。

我們看人道中福報最大的轉輪聖王在廣行布施後,一定會進一步發願用利益眾生的布施心量來反觀自心的貪、嗔、癡、慢等煩惱習氣,有無因布施的行為而洗滌、淨化?如果仍然繼續存在,便會進而發願捨離五欲,背離六塵境界,甚至發心出家,一心為利益眾生而修禅定,於是證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而徹底覺悟,唯有用所修證的慈心三昧、悲心三昧、喜心三昧、捨心三昧的力量繼續在未來世中廣行布施,才能真正做到對眾生平等布施的境界。(按菩薩禅定問題在後續‘禅定堅固願’及‘般舟三昧願’、‘住定供佛願’、‘普等三昧願’等將有廣釋)。

5.什麼是布施生精進心?

一個已經在長遠劫中發大精進心,用布施法門利益眾生,並且獲得忍辱、禅定力量及具有智慧、悲心的菩薩行者,一定能夠為續佛慧命,廣度眾生而於盡未來際,完全做到捨財、捨情、捨身、捨命、捨涅槃一切皆捨的程度。

因為真正因布施獲得大精進、大慈悲的菩薩行者,必然領悟出:捨財物利益眾生,不如身精進—捨身命、斷身執、證法身的發大心:捨身命饒益眾生,又不如心精進—獲得悲心自在者,為求無上佛道而捨阿羅漢所證無余涅槃,續發長遠道心,回入生死,普以內外施廣度眾生的功德大。

因為當菩薩達到身精進(證法身,以法身供佛),心精進(雖證畢竟空,但因慈悲願心的推動,不證入解脫無余涅槃)的程度,便已能自覺自證,我心當成佛的真理;從此道心堅固不退轉,又發廣遠心運用所證定慧力,往返十方百、千、萬、億個佛國世界,普以財、法三施引渡眾生。縱然不能使一人證入二乘果位,或者能度化無數人修學佛道,獲證菩薩果位。菩薩在任何時刻裡,都能完全做到不嗔、不悔、不貪、不癡。因為這位菩薩行者,已能完全將其心念引入‘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布施的境界,因而能真正確實達到‘雖度一切眾生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亦已達到‘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的利他修心境界。當一個菩薩行者從布施法門引生身、心精進施捨做到如上所說一切皆捨、獲證法身的程度,便稱為布施生精進波羅蜜。(大丈夫論、金剛經、智度論)

6.什麼是布施生般若心?

(1)布施生般若心的基本意義

一個菩薩行者,一定要具備聞法、學法、持法的程度,才能從財施進入法施的修學階段,也才能真正用‘出世心’行財施與法施。

布施生般若的道理,就是在於探究出:為何世間人行布施,能捨財,不能捨施,引進到出世間行者學布施,能捨財,亦能捨施,生出觀照智慧提升施者‘清淨心’的學習歷程,便是布施生般若的入門意義。而什麼是‘捨施’?就是從布施者、受施者、所施物三者過去、現在、未來層層的因緣觀,覺照出三者空無定性、空無實性、施法不可得的道理。

任何一個菩薩行者,不經過般若心引導布施心態的提升,絕不可能斷除因布施當下的善、惡境界因緣引生喜、怒、貪、吝、怨、悔等的執取心。菩薩行者不能斷除因布施再引生對受施者、所施物的貪執心,便不能進一步引發出世心,進入對持戒(菩薩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的圓滿行持。

‘三輪體空’,不是凡夫眾生嘴巴講講,在布施時不明觀法的‘不生分別’,或者觀想‘內心不執著任何一點’,就能一蹴即得的。我們往往看到佛菩薩布施修證的成果‘三輪體空’,便‘倒果為因’,忽略了佛菩薩修成‘三輪體空’的‘修因’,觀照過程是什麼?這是現代誤以為自己是利根器能夠頓證‘法界實相’的凡夫眾生常犯的毛病。

現在就來分辨凡夫眾生欲學菩薩進入出世間布施的境界,應該如何腳踏實地的在日常靜心中及布施的當下,用什麼觀照方法,來調適、提升自己布施的心態,才能與‘觀照般若相應’

(2)從因緣觀生般若心的釋義

我們應當如何從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層層因緣中覺照三者無定性、無實性,證明施法不可得的道理呢?首先從‘施物’為何不可執著的道理談起!

甲、假名觀與無常觀

如果你布施的物品是一張桌子,或者一籃水果、一件衣服、甚至一棟房子……。你應該明白:不論任何一樣物品或錢財,都是假名而有。如何說呢?譬如施物‘衣服’,是由絲縷、紙漿等‘因’,經過人工或機器等‘緣’,加工成布料,再編織成衣服成品之‘果’名;又如房子,是由鋼筋、水泥……等因,經過人工‘緣’建築而有房子‘成果’之名:又如水果,走出種子‘因’,種植在泥土裡,經過陽光、水分、空氣等‘緣’,促成其發芽長大,而結成累累豐碩的‘果實’之名。

我們首先觀察衣服、房子、水果等任何一件物品的‘名稱’,本來沒有所謂的名字,是人類給它假設了一個名字,才有水果、錢財、房子之名,可見萬事萬物的稱號,本來就是虛假的。我們再來觀察凡此衣服、房子、水果等‘施物’,皆各有其組合‘因緣’,才能建立成果之名。相對的,衣服、房子、水果等施物本身離開了絲縷、紙漿、加工;鋼筋、水泥、建築;種子、泥土、水分、空氣、陽光等各種因緣的混合品,本來就不存在。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衣服等成品,也是不斷地隨著時光的流逝,各類人們的穿著、轉用及自然環境的影響,季節的變化,而使其退色、破舊、爛壞……。

雖然受施者經過施主惠施後,獲得這些施物,能夠御寒避暑,而促使其生出感恩、歡喜、報恩、享用的種種心態。然而當受施者的‘施物’遭人劫奪或‘施物’毀壞、破舊、損失,受施者就會轉為憤怒、悲傷、失望……,或者受施者將此‘施物’轉施他人,他人將此施物再轉施他人,此‘施物’若是遺失,再被惡人撿拾,當然會成為另一種不善的因緣果報。甚至任何一位受施者,都可以利用此‘施物’再去做種種違背良心的惡業,而使來世墮落惡道……。

這就說明了‘施物’本身不僅由各種因緣聚合而成‘假名之果’,本無實性,就是受施者獲得此財物後,仍會形成層層不可預知的‘善惡轉變因緣’,而產生種種不同的受用果報,毫無定性可言。

初發心菩薩學布施,就是這樣經常用寧靜心觀照‘所施物’的生、住、異、滅等形成、轉變、分解、損壞的無常、短暫、不實等生滅變異等情形,而破除對‘施物’的執著心,再從‘受施者’受用施物的層層善惡轉變因緣,深一層觀照出‘所施物’本來就是隨時依人事因緣的遷異而產生毫無定性的假名存在,幻有存在,而逐漸破除對‘所施物’的貪戀心。

乙、空觀

如果你布施修行人一塊坐毯,當知禅行者的定慧證量達到身心自在、四大互換的時候,可將這塊毯子,變化為地,或變化為水,或變化為火,或變化為風,或將此毯顏色變化為青色、黃色、赤色……等不同的色澤。

由此可知,‘物’能隨心轉換,更加證明‘施物’虛妄不真、空無定性的道理。在修禅者看來,你所布施的財物,只不過如風、如電、如露、如幻、如空,有何可貪?

初發心菩薩因為深明此‘空觀’之理,故逐漸斬斷對‘施物’的執取心,凡夫學菩薩布施,更應經常加強對施物‘空觀’的理解,才不致將這顆布施心,經常堅執在‘施物’的去向、享用情形上,而產生因布施而生出的苦惱心。

丙、色空觀

現在再用美色來剖析色法,以證明‘外物’沒有定性,加強布施者去除對施物的固執心。譬如有一位美女出現在凡夫的眼前,在YIN欲深重的人看來,一定會被其姿色所動,心生愛著。但是在正在做不淨觀的禅行者看來,正是利用種種不淨觀來正視、剖析女色虛妄不實的最好機會;獲得深觀者,便會正見其從頭到足,惡臭畢現,無一淨處。若是妒嫉心、憎恨心重的人看見了,便會心生妒嫉,視為惡心不淨,不願正視其面。再說如果被感覺遲鈍的人看見了,則不覺其美,如見土木。

由此可知,‘外物’的價值,隨著每個人的‘觀點’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結果,沒有其固定,決定的價值性。‘施物’亦然,因為每一種施物,拿在不同施者及不同受施者的手中,皆因個人觀念、處境、心智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施捨心與接受心。而且每一種法、每一種施物,皆是因緣和合假名而有,既然由因緣聚合假名而有,則每一種色法、每一種施物,都有層層微細的自體空義,如‘十八種空相’,(即施物內相空、外相空、內外相空……等十八種空無自性義。按十八空義,將在‘般若願中’廣辨)。每一種色法(施物),本來就是涵蓋了層層微細的自體空義,只因凡夫心量狹小,理念局限於現實生活的某一點上,不肯放開世間思惟,正視‘所施物’的種種因緣觀法,而生生世世停留在自以為是、自我陶醉的布施有為果報中,你不覺得可悲嗎?

初發心菩薩就是因為能夠在因地學佛時,經常運用般若經中所說的因緣假名觀、分析觀、不實觀、空觀、色空觀……來觀想‘施物’的沒有‘定性’,虛幻不實,所以能漸漸令其心念,在布施的當下,放下對施物的固執心、難捨心與悔施心。

丁、觀施者、受施者不實在的理田

(甲)從因緣觀

為何要觀施者、受施者不實在?因為我們今生的生命,是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組合而成,因為此‘六大’聚合,才使我們有動作、往來、起坐等舉止行為,假名為人。如果將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的‘性與相’層層分割、剖析(如解剖屍體),細心觀之,便曾發現這個色身只不過是骨、肉、血、脈、筋、絡、溫、熱、風,氣……等色物與心法的組合品,無常一到,‘六大離散’,‘生與死’不是凡夫意志所能控制。初發心菩薩因為時常靜下心來做此生死短暫、無常的觀法,而恍然驚悟出此不自由、不自主、不實在的幻相色身,有何可貪?

相對的,再觀受施者也和我一樣,同樣是人,同樣是由‘六大’所組合,同樣不能自主‘生死’,終身為了滋養為名利生存的色身,勞碌奔波,終其一生,甚少反省自己的人生,‘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實屬可憐!今天我施捨財物與‘他’,乃是為了成就與佛道相應的清淨‘施德’,若是錯用心將布施的發心,堅執在這個‘不實在、生死不能自主、煩惱深重’的受施者身上,豈不是不明白菩薩行者多生累劫行布施的意義何在嗎?警之!醒之!

(乙)從生死根本觀

從生死根本觀,是提升初發心菩薩的出世布施心,非常重要的觀法,因為我們今世生命的根源,是由於前世的煩惱心延續而來,這個由過去、現在、未來因煩惱心而延續的生命之光,就像正在燃燒的蠟燭燈光一樣,前一個燈火,延續下一個燈火不停地燃燒著,沒有熄滅過,也沒有駐足過,光光相繼,生滅相續,念念不住,又念念不斷,不知道這盞由煩惱之油而燃燒的生命之燭,要延續到什麼時候……。

菩薩行者就是運用其智慧之光,熄滅了這盞生命之燭的根源,而將自己與受施者帶往另一層次新生之命的源頭前進……。

我們凡夫眾生行布施,因為煩惱心在作祟,而一直將自己布施的‘心態’,固執在此身由十二因緣所束縛的生死之流裡打轉,跳不出去。凡夫學佛者若不能經常靜下心來‘修定’,時常培養、反觀這種脫離生死的‘智慧心’,讓這顆‘智慧心’--出離生死心盡速薰發出來,當然會一再使自己因為布施的因緣,而跳入與受施者纏結的未來善惡果報中,永遠不能出離三界火坑。有智慧、有道心的佛弟子,你難道不會有此生想要出離生死苦海的‘發心’嗎?

(丙)從布施果報觀

菩薩行者對自己布施時發什麼樣的心態,必然獲得何種果報,一定清清楚楚。因為十分明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自然對受施者與所施物不會生出占有心與貪執意。(按布施的果報在前願‘現代人布施的態度’、‘世間布施相的修學次第及果報問題’以及‘如何由世間施導入出世間布施行的修學次第’三篇中有廣釋,不再贅述)。

布施的果報,與我們所修學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五度程度的深淺是成正比的。未來無論投生人道,生在下層、中層、上層社會人家,或者投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天上,乃至種下聲聞果位、辟支佛果位、菩薩果位的成果,都與我們今生對布施融通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五度的行持次第及實踐功力有多少而息息相關的,並且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凡夫欲學菩薩行布施,一定要在平素廣閱大藏經中有關布施波羅蜜的經文(如十善業報經、六道輪回經、修行道地經、撰集百緣經、雜寶藏經、大智度論‘布施品’、瑜伽師地論‘布施品’、楞嚴經‘六道眾生因緣果報問題’、大般若經‘六度品’……以及陳柏達居士所著‘圓滿生命的實現’—布施波羅蜜一書,均可供參考)。如此才能對三界輪回的果報及出三界的出世果報有何不同,有深刻、正確的分辨。當對自己種什麼布施因,必得什麼布施果,有了理性、正確的分辨能力,接下來就是‘行持問題’。如不能在‘心性’的行持上下功夫,縱然深刻的了解布施波羅蜜的內涵,而在自己布施的行為上,仍然理事分離,我行我素,豈不落入‘說食不飽’的瓶頸嗎?

凡夫在仰望佛菩薩崇高宏偉、廣度眾生的布施精神下,究竟有多少人願意又能夠在我們現實布施行為當下的‘動念’上,痛下克制自己‘貪吝心、悔施心’而生起觀照智慧呢?你就是其中的一個‘力行者’嗎?

7.結論

菩薩行者在無量世修行以來,就是因為累積了以上所說出布施生般若心的種種因緣觀,並且融通持戒、忍辱、禅定及精進波羅蜜的行持;因而真正達到由此五度引導布施的發心而前進,才能真正圓滿‘施德’,而達到本願所說‘淨土菩薩在諸佛前,供具如意’的布施圓滿境界。以下就來說明,菩薩行者如何由發心供佛的階段,進入供具如意的過程,來做為圓滿本願布施成果的重心。

 

上一篇:賀繼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緣起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