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為報恩 忏悔為成就(1)
2005.8.19雲南寺盂蘭盆會(農歷七月十五晨)
佛教報父母恩從大處著眼,眼光遠大
提要:
·佛教報父母恩從大處著眼,眼光遠大
·儒教口講孝道,實則做官第一
·佛教出家,能度七世父母
·儒教沒有出世功德,人一死就沒辦法
·當初信儒教的人攻擊佛教,誣蔑出家人是“寄生蟲”
·今天佛門內部互不尊重,可能也與受了儒教思想影響有關
佛教報父母恩從大處著眼,眼光遠大
今天是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報父母恩,雲南寺清涼山佛學苑舉辦了盂蘭盆法會。有人認為儒教很講孝道,佛教好像不大講孝道,當年,儒教就是以這一點來反對佛教。其實佛教不是不講孝道,只是孝的觀點跟儒教不同。儒教是“父母在,不遠行”,認為孝就是要在父母身邊,把父母照顧好,父母死了,還要在棺材旁邊守孝三年。佛教的觀點就不同了,親生父母是父母,過去世的父母也是父母,一切眾生都是父母。所以佛教是從大處著眼,眼光比較遠大,朝著一個大方向。
儒教口講孝道,實則做官第一
儒教講的孝順父母,一方面要陪著父母,一方面要把父母生活照顧好。可是兒子到京城裡做官,離開了父母,父母的生活也難以照顧到,儒教卻不說這個兒子不孝,反而說他光宗耀祖。所以儒教是做官第一,孝順父母第二。
佛教出家,能度七世父母
而我們佛教呢,才真正做到了孝順父母。根據佛教的觀點,一個佛弟子能夠出家修行就是孝。出家修行並沒有忘記報父母恩,上報四重恩裡就有一條要報父母的恩,出家修行的功德能度七世父母。而且佛規定,出家人有探親假可以探望父母。父母死了,出家人以功德回向,還能把父母度出苦海。
儒教沒有出世功德,人一死就沒辦法
所以佛教最講孝道,而且講孝道講得很大、很廣、很深、很透,既要度現在世父母,又要度過去世的父母,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指導他們走正確的道路,父母死了,還要把修行功德回向他們,把他們度出來,這在儒教根本做不到。儒教沒有這個功德,因為他修的不是出離道,他修的是世間法,人一死就沒辦法了。
當初信儒教的人攻擊佛教,誣蔑出家人是“寄生蟲”
拿宗教信仰來說,應該互相尊重,個人可以講個人的道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看看誰說的最究竟,最徹底。可是當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因為觀點相反,遭到了儒教的大大反對。儒教認為出家是大逆不道,是拋棄父母,佛教的觀點他們接受不了。你接受不了就接受不了,又沒有拖著你去出家,他偏要反對到佛教內部,甚至采用誣蔑誹謗的手段。
有這麼一句話,說出家人是“寄生蟲”。我年輕時還以為是社會上人說的,後來才知道,據說最開始是儒教的人說出來的。我們佛教對其他宗教是互不干涉,各管各發揚,可是如果你反對佛教,像印度的外道,或者是魔道,當然我們要自己保護自己,以佛法來批判你,除此以外,我們最講究民主,最講究尊重。
今天佛門內部互不尊重,可能也與受了儒教思想影響有關
今天的佛門裡,佛弟子跟佛弟子之間,不團結鬧矛盾,已經發展到采用誣蔑、誹謗的手段攻擊。當然這跟他本人不懂佛法,煩惱囂張,盡造惡業有關系,還有一點,也可能與受了儒教思想的傳統影響有關。
供養為報恩 忏悔為成就(2)
2005.8.19雲南寺盂蘭盆會(農歷七月十五晨)
傅味琴講開示
為父母求三寶加持,作回向,這作用就大了
提要:
·儒教思想的人進了佛門,僅以儒教勸人為善
·佛門應該培訓佛教人才,有的不學佛經卻在學儒教
·學佛教又學儒教、道教,這才叫雜修
·盂蘭盆會是報父母恩,佛弟子要依教奉行
·子女信了佛,會把父母趕出門嗎?
·以修行及供養三寶的功德,為父母求加持作回向,這作用就大了
儒教思想的人進了佛門,僅以儒教勸人為善
後來佛教還是在中國弘揚開了,你要反對,也沒用啊。以前中國的封建時代,全是儒教思想,他們慢慢覺得佛教也很好,就進了佛門,可是有的人甚至做了和尚,還在弘揚儒教。
中國佛教史裡就有這麼一個人,他在沒出家前,極力反對佛教,儒教思想根深蒂固。不知道什麼因緣,剃頭出家了,出家後從不講經說法,僅僅以儒教思想勸人為善。佛法不懂,又怎能斷煩惱呢?不講經說法,怎能稱大法師呢?因為名望高,影響極其普遍,所以一直到現在,中國佛門裡邊,還充滿著儒教思想。
佛門應該是培訓佛教人才,有的不學佛經卻在學儒教
如今,寺院裡辦培訓班,應該以佛法來培訓佛教人才,可有的寺院僧伽培訓班卻在學儒教《三字經》、《四書》、《五經》之類,這股風一直到現在還很盛。把精力去用在儒教上,一代傳一代,必然減弱了佛教的力量。
學佛教又學儒教、道教,這才叫雜修
我們既然是佛弟子,就要做一個純純粹粹的佛弟子,不要混雜。真正說起來,又是佛教,又是儒教,又是道教,這才叫雜修。又比如,前天大勢至菩薩生日,咱們唸了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今天我們根據釋迦佛的教導,舉行盂蘭盆法會,到地藏菩薩生日,咱們就要講《地藏經》,唸《地藏經》,這叫雜修嗎?大勢至菩薩、地藏菩薩全是佛弟子啊,把這叫雜修,豈不笑話。
盂蘭盆會是報父母恩,佛弟子要依教奉行
作為一個佛弟子,要依教奉行,佛叫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今天是盂蘭盆會,盂蘭盆會是報父母恩。我們要照佛教的方法報父母恩,非但要報現世父母的恩,還要報已經死了的父母恩,乃至於過去世的父母的恩。
子女信了佛,會把父母趕出門嗎?
一般理解報父母恩,是把父母生活照顧好,不能搶父母住的房子,也不能搶父母吃的飯。從前房子非常緊張,兒子要結婚了,父母大慈大悲,同意把大房子讓給兒子,結果兒子住大房間,父母住小房子間。從前寫信總是寫:“父母大人在上,膝下敬禀者”,能寫:“父母小人在上”嗎?即使父母慈悲你,你心裡也要慚愧啊。還有厲害的,把父母趕到樓梯底下的空間裡去。更厲害的,把父母趕到外面馬路上,父母實在沒辦法,就到派出所去,派出所又沒房子給他住,還是信佛的居士們給他想個辦法,讓他住到廟裡去。
所以說子女能夠信佛,你們做父母的要大為歡喜,要大力支持,好好鼓勵他們來學法,說句現實的話,他懂得佛法了,會把你趕到馬路上去嗎?
以修行及供養三寶的功德,為父母求加持作回向,這作用就大了
有的父母,為什麼怕孩子學佛啊?第一,怕他慢慢會剃頭做和尚,其實你們盡管放心,你的孩子在我身邊不可能剃頭的,因為我是居士,哪能給他剃頭?第二,怕孩子信了佛會把錢拿出去供養三寶,父母捨不得。其實供養三寶,還不是為父母培福?還不是為了父母能長命百歲?我們佛弟子孝順父母,方法就是好好修行,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給父母,自己一個人力量不夠,所以要以佛菩薩的力量,法的力量,清淨比丘僧的力量,加持父母回向父母,那個作用就大了。
供養為報恩 忏悔為成就(3)
2005.8.19雲南寺盂蘭盆會(農歷七月十五晨)
傅味琴講開示
罪不清淨,能證果成道嗎
提要:
·佛對目犍連說:只有靠清淨比丘大眾的力量,才能使母親脫離餓鬼道的苦
·僧眾安居圓滿那天,要舉行自恣法會
·不肯認錯,不肯忏悔改過的人,佛都救不了
·罪不清淨,能證果成道嗎
·犯五無間罪、謗法罪,這二種業是帶不動的
·從前安居圓滿,佛門還要稱人
佛對目犍連說:只有靠清淨比丘大眾的力量,才能使母親脫離餓鬼道的苦
盂蘭盆法會,從佛在世的時候就開始了,因緣就是佛的弟子目犍連尊者,通過修行,剛剛證得阿羅漢果時,心裡想著要報父母恩,他用天眼看到自己母親掉在餓鬼道裡。餓鬼道苦,沒喝的,沒吃的。佛弟子都有孝心,他就在自己缽裡盛了飯,用神通,一下子就到了母親面前,給母親吃,他母親用手去抓飯,飯卻變火了,仍然吃不到。所以目犍連極其悲傷苦惱,就去告訴佛,佛說,你媽過去造的業實在太重了,不是你一個人力量能救得出來,你可以在七月十五安居圓滿這一天,以供養大眾清淨比丘僧的功德之力回向你母親,只有靠大眾清淨比丘僧的功德,才能夠使你母親脫離餓鬼道的苦。
僧眾安居圓滿那天,要舉行自恣法會
安居就是每年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三個月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都不出門,在寺內好好用功,到七月十五圓滿那一天,還要舉行自恣法會,拿現在話來說,叫批評與自我批評,也就是要自己忏悔。認錯、改過就叫忏悔。
不肯認錯,不肯忏悔改過的人,佛都救不了
人最可怕的不是起了煩惱,也不是做了壞事,是做了壞事不肯認錯,不肯忏悔改過,這種人連佛都救不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只要自己頭腦冷靜一下,都會發現自己有不對的地方。為什麼有人有錯自己卻不知道?他沒想嘛。從前有句話叫:閉門思過,把門關個三天,好好想想你自己的錯。
罪不清淨,能證果成道嗎
佛弟子能夠認錯、改過,這是佛最歡喜的事情,因為他的罪清淨了。罪不清淨,你能了脫生死嗎?能證阿羅漢果嗎?能成佛嗎?
犯五無間罪、謗法罪,這二種業是帶不動的
唸佛的人有句話:“帶業往生”,引起了海內外的爭議,有的說這句話不是佛說的,佛經裡沒有這個話,有的說佛經裡雖然沒這個話,但是有這個意思。假如你問我的看法怎麼樣,我的看法是要一分為二。不太重的業也許行,太重的惡業帶不動。如果一個人要等業完全沒有了,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那何用進入蓮花?因為你有罪,有業,不清淨,不能見阿彌陀佛,所以要進入蓮花,在蓮花裡好好的自己修行忏悔,等到清淨了,才能花開見佛。可也不能說所有的業都能帶業往生,《佛說無量壽經》裡四十八大願,寫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兩種人除外,因為他業太重了,阿彌陀佛這條大船也帶不動,哪兩種人?犯五無間罪,謗法。可有人卻說:“萬人唸萬人去。”這就把阿彌陀佛發的願都推翻了,能由你來修改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嗎?業太重了,只能下三惡道,否則就沒有因果了。
從前安居圓滿,佛門還要稱人
我進佛門時才二十二歲,每天去寺院上下班,不是寺院裡有我的工作,是說我整天在寺院裡,有講經就聽經,沒聽經就唸經,所以有一年安居圓滿這一天我也在。我還記得出家人用一把很大的秤來稱人,每個出家人都要稱一稱。你體重增加了,是你懶惰;你瘦了,你這三個月很用功。這件事情我還記得,挺有意思的。
供養為報恩 忏悔為成就(4)
2005.8.19雲南寺盂蘭盆會(農歷七月十五晨)
傅味琴講開示
忏悔了不改,罪加一等
提要:
·修行功德大,能忏悔清淨,佛更歡喜
·老師不歡喜,因為你忏悔了又重犯了
·忏悔了不改,罪加一等
·培養要求你做不到,等於零
·不接受佛的挽救,佛都救不了,還得下三惡道
·戒定慧、斷智悲的功德大稱大德
修行功德大,能忏悔清淨,佛更歡喜
出家人用功三個月,修行的功德極大,當然釋迦佛很歡喜。到圓滿的那一天,要自恣忏悔,通過真誠的忏悔,罪業清淨了,佛更歡喜了,所以七月十五叫“佛歡喜日”。忏悔要真誠啊,不是做假文章,心不在焉,我記得七年前我們初到福鼎那一年,七月十五我就主張要忏悔,有的忏悔得痛哭流淚啊,還哭出聲音,我也不知道咋辦好,再哭下去我的眼淚也要掉下來了。(眾笑)
老師不歡喜,因為你忏悔了又重犯了
你們心裡可能在想:看傅老師有時候也歡歡喜喜的,歡喜得像小孩兒天真爛漫,有時看他心事重重,老不歡喜。其實我始終沒有歡喜過,有時候挺歡喜,那是為了讓你歡喜,或者為了給自己作調劑,一歡喜血壓降低,一不歡喜血壓升高,因為我在給自己做心理治療。
為什麼不歡喜啊?你們這麼老的老同學了,忏悔後改過了沒有啊?有些人,批評的時候挺像樣地聽著,批評了以後,或許好兩三天,以後還是老樣子,或者這件事情注意了,另外的事情又出來了。所以要令佛歡喜,要令師歡喜,並不是要你修什麼供養,一切供養對修行人來說都算不了什麼,也不是叫你說什麼好話,你忏悔了不要再犯就是了。還有,比如你們當學生的,看見我不高興,學生不高興,老師能高興得起來嗎?說句笑話,你肚子裡哪來這麼多氣?小心你的肚子越氣越大,別大得跟餓鬼差不多。
忏悔了不改,罪加一等
所以我最不高興的就是學生錯了不改。不認錯更糟糕,有的認錯了就是不肯改,這叫假忏悔,即使當時確實認錯了,也是敷衍性的認錯,所以忏悔要做到發露,就是認錯,還要改過。如果忏悔了不改,罪加一等。
培養要求你做不到,等於零
你們有的同學背後可能對我也有意見:老師說培養人才,腳步也太慢了!你不改過我怎麼快?又不能打你屁股。你們進步快我腳步快;你們進步慢,我腳步快了,你又做不到,等於零。
不接受佛的挽救,佛都救不了,還得下三惡道
你們女眾部出家人比較多,你們今天也是安居圓滿,也有忏悔,這很好。忏悔很重要,帶著自己的罪業而想取得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等於說,一個囚犯勞動表現很不錯,可是他在牢房裡偷東西,你說這個囚犯能得到寬大處理,提前釋放嗎?非但不能而且還要罪上加罪。佛叫你忏悔就是為了挽救你,如果不接受佛的挽救,這個人決定下三惡道,佛都救不了。
你們這些居士同學,你們做錯事情,造的惡業可能比出家同學多得多,也需要忏悔吧?不忏悔也可以,你就准備著下三惡道。
戒定慧、斷智悲的功德大稱大德
我們報父母恩,方法就是供養三寶,特別是在七月十五,你能供養三寶,這個力量更大。在《佛說盂蘭盆經》裡說,要供養大德比丘僧,什麼叫大德?有戒定慧功德,戒清淨是戒德,偶然犯戒,要忏悔還淨;定德是修禅定的功德;慧德是通過學法,能夠覺悟,有覺悟的功德。大德,不是名望大,而是戒定慧的功德大,再說得廣一點,還要有斷智悲的功德,有斷煩惱的功德,有智慧的功德,有悲心的功德,再廣一點,有法報化三身功德,這樣才叫大德。
供養為報恩 忏悔為成就(5)
2005.8.19雲南寺盂蘭盆會(農歷七月十五晨)
傅味琴講開示
殺盜YIN妄是根本戒,酒戒不准開
提要:
·高僧不一定是名僧,名僧不一定是高僧
·放逸犯戒的出家人不能稱清淨比丘僧
·供養不清淨的比丘僧,會助長他干壞事的資本
·不殺害眾生,也不要惱亂修行人
·不能盜三寶物,不能貪污弘法事業的錢財
·不能邪YIN與妄語,與人同犯罪更重
·犯酒戒性質嚴重,故不允許開戒
高僧不一定是名僧,名僧不一定是高僧
高僧不等於名僧,名氣再大,也不見得高。名氣這東西,有的都是虛名,如果走歪歪道,利用吹捧或者花錢去買就能成名。高僧名聞十方,這個名就對了。品德不高,卻名大,那不能稱高僧。通俗地說,高是道德高尚,最低限度壞事不能干,拿居士來說,至少殺盜YIN妄酒五件壞事不能干。我雖然不懂比丘戒比丘尼戒,可是比丘戒比丘尼戒也是以殺盜YIN妄為根本戒,相通的。
放逸犯戒的出家人不能稱清淨比丘僧
佛告訴後世的眾生,要報父母恩也可以照盂蘭盆會的方法辦。假如出家人在這三個月沒有安居呢,因為安居要有安居的條件,你不夠條件也安居不起來,那麼你這三個月干了什麼呢?也得學法修行啊,可不能放逸喝酒,出去卡拉OK,那就犯戒了,就不能稱清淨比丘僧。
供養不清淨的比丘僧,會助長他干壞事的資本
有的出家人,外面竟然有女人。我講經時常勸導出家人不要做經忏搞錢,他跟別人說:“不做經忏,和尚吃什麼?”實際是:“不搞錢,我外面女人吃什麼?”像這樣的出家人既沒有修行的功德,又不清淨,不如法,盡造惡業。如果供養這樣的出家人,就助長了他做壞事的氣勢,提供了他做壞事的資本,本來他下地獄只下第一層,你供養他,他拼命干,結果十八層地獄全下完,這裡也少不了你的因果,他造的惡業,你也有份。為什麼要跟你們講這些話?今天佛門風氣之所以敗壞就因為佛弟子亂供養,濫慈悲。所以根據《佛說盂蘭盆經》來講,是供養大德比丘,是供養清淨比丘僧。
不殺害眾生,也不要惱亂修行人
做佛弟子就要做一個令佛歡喜的佛弟子。哪種修行人的功德大,有威德,就是清淨的修行人。要清淨你必須要忏悔,七眾弟子受的戒各不相同,做居士的就根據五戒忏悔。
殺戒,要求嚴一點應該叫不惱害眾生,你們不會害眾生的命,可是你們常在給眾生苦惱啊,擾亂修行人,使修行團體不能安定團結,使大眾不能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修行,這就是“惱”。你們最近紀律抓得好,聽說你們在抓說話不能大聲,要抓就得一直抓下去。你說話聲音一高,影響了多少人?也許有人在修禅定,有人在看經,還有生病的人也睡不好,所以這些也要忏悔。
不能盜三寶物,不能貪污弘法事業的錢財
盜,你們不經手銀錢,可能還好一點。你在社會上貪污,還要判刑,即使退贓了,也不過寬大處理,還是要判刑,如果貪污嚴重還得槍斃。看看報紙,因貪污槍斃了多少人,有的還是副市長,官大得很,照樣槍斃。
我們是佛弟子,如果在佛門裡貪污,那可不是槍斃的問題,是決定下三惡道。佛門裡的銀錢是三寶的財物,是弘法事業的財物,你貪污了,這個因果大得不得了。三寶是眾生的明燈,弘法事業非但能度廣大眾生,而且一代一代傳下去,像流水那樣無有窮盡。假如經手銀錢的人貪污了,你以為你光是在這些受培養的同學頭上抓一把,你也想得太簡單了,如果這些人培養好了,他們再去弘法,一代一代傳下去,功德多大?如果因為你的貪污,使佛陀的弘法事業受到損失,你的罪過就大了。你們男眾部的賬,女眾部的賬,都要做到分毫不差。盜三寶物,這個罪是很重的呢!還有一種罪,我搞貪污,你也搞,大家都搞就沒人說話了。自己偷盜,還盼望別人一起偷盜,盼望大家都成盜罪,這個罪更重!
不能邪YIN與妄語,與人同犯罪更重
還有,不能邪YIN。居士可以成家,但是不能有現在社會上的那種不良風氣,叫“包二奶”,還生孩子呢,這就是邪YIN。還有比這種邪YIN更加罪重的,從前很少聽到,現在竟然在佛門裡也發現了。很多年前,有個佛學院的學生告狀告到大和尚那裡,因為這種事情很丑惡。大和尚跟我說:這比邪YIN還要罪惡啊。既然在佛門裡也發現了,我就不得不提一提,什麼比邪YIN更罪重更丑惡?就是同性戀。
妄就是妄語,說假話,騙人。說假話能瞞得過去嗎?老話說:“門背後拉屎,天亮就知道。”幾個人搞攻守同盟,沒有用,有一個人忽然覺悟了,把你的事情全講出來。騙人騙得過去嗎?
犯酒戒性質嚴重,故不允許開戒
不飲酒,殺盜YIN妄是根本戒,犯了就是根本罪,酒戒是放逸戒。有人以為酒戒不重要,不是根本戒,這完全理解錯了,四根本戒在佛教的原則下還可以開戒,當然不能隨便開,要如法。酒戒連開都不許開,這在戒律裡有明文規定,你們修的《文殊法》裡就有:“開中唯除酒”。唯有酒戒不能開。受過五戒的居士,或者比丘受兩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受三百四十八條戒,這是終身受持,或者你只受一天八戒,這一天也絕對不能喝酒,開許也不能開。今天時間到了,希望你們能按照比丘戒,比丘尼戒,居士五戒,好好忏悔。(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