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下 论行者 |
||
日期:2023/10/10 15: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论行者 功夫深的人没有德性,便是 道里的魔鬼;有功夫有德性的 人,才能为民所用。德是功夫的 体,功夫是德性的用,“功德”二字不能偏修。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真正的教徒应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拥护政府,团结一致,为国为民献身。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要时时刻刻记住众生,六道中的每一个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本是同一体,只因他们未超越三界,故不能脱离轮回。 空有不住业方空,若住还须还宿债。法执不尽,悟迹不除,宿业仍如影随身,此须亲证,非理悟即可。 达摩老祖讲:“若不见性,能说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不懂我说之意,宣我说之法,即是谤佛。”整个十二部经教尽是先祖们的修行体验与记录,若单从字面去理解,三世诸佛都喊冤,惟有深入禅定,才能理解诸佛妙心。 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心性因此提升不上去,故不能和高层次的众生沟通。在思想方面突破得越多,放下的越多,心性方面也就提升得越快。要先把自己头脑里面装的一些不好的概念倒干净后,佛菩萨的力量才会进来,否则,佛菩萨的力量也被你那复杂的头脑抵挡在门外。 每层空间都有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倘若你超越了这层空间,就不会被这层的空间和时间所限。所谓的“超越三界”,也就是超越每一层天的空间和时间,超越了时空,也就超越了三界,超越了因果。超越后没有因果报应,是针对超越者而言。而没有超越的人,犹如还在大海之中(因果的层次)作业,仍然还是受因果的制约,所做的一切还要受果报,除非你跳到岸上,才不会沾上水。 常人所讲的悟并非是彻悟,而是在道理上的一些知解,还是头脑的范围。彻悟者乃是指在理事上皆穷尽了源头,得到了根本智,犹如找到了水的源头,从此再不会饥渴,心灵中有了深沉的满足。倘若是理论上的顿悟,也即古人讲的“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次”,还得从功夫上老老实实地做起。 真修禅之人,外忘世界,内忘身心,行无伴侣,人情断绝,泯灭人我。若能如此,则身能安闲,心能入道。但世人不解,以为禅者冷酷无情,心无众生。殊不知,不如此又怎能入道成道,再返回人间度众生? 修要真修,悟要彻悟,不可做一个知解的修行人,要解行合一,更要把修行融入到生活中、工作中。佛法离开生活,也就无立锥之地,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顺其自然是大悟后的行径,凡夫顺其自然必然堕落。初修者一定要逆流才有希望成功,悟后的圣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则落在空上,死后沦为畜生。 一个修行人平时若能尽力做到不把空和有、是与非、好与坏、成与败、苦与乐、解脱与束缚看得那么重,分得那么清的话,在修行上也就像个样子了;太在意这些,就是给自己设置一道无形的枷锁,制造一些额外的痛苦。 远离世上的财色名利固然是有修行,但是能和财色名利打成一片,而又不被财色名利所转,那才是真正的有修行,有功夫。小果罗汉是远离红尘修炼,大菩萨则是融入红尘中去修炼,是利用红尘修炼,红尘为我所用。前者是片面的,后者才是圆满的,惟有处在圆满之中,才能修成圆满。 多数修行人整天都在追求:有神通,有境界,有智慧。你那个“我执”没有消除掉,又如何会有神通,有智慧呢?惟有透过我执的消失,才会有某种“在”的出现。“有”是真空”后的有,但往往当“空”出现时,几乎每一个人都不敢面对它。人从无始以来,都是被“有”支撑着,一旦“有”消失,人就会发疯。“空”的境界比“有”的境界更可怕,“空”是一种死亡,死去你的我执,死去你的存在。试问:你都不存在了,你还愿意活吗?人最渴望的便是“我”“我”“我”,希望别人心中有“我”,重视“我”。其实,“无我”才是“真我”的存在,也即另外一个原本的我开始出现。 静心者,必先舍事,舍事又须先弃欲,事不舍,欲不弃,眼前如何大放光明呢?理事不二,真俗一如,是对悟道者而言;行住坐卧皆是禅,圣人如是,凡夫则不然。倘若初修者不能舍事弃欲,闭门独修的话,则易落入口头禅。 修道之人,荤食不改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安,声色不弃身不健,功名不休心不宁。 真正修道之人,只管眼前当下一念,若做得了主,天堂、地狱由你挑选;虽非有为,并非无语、无法、无功夫。 若人静坐不用功,何时能达到心空?又何时能转识成智呢?心空成智,非从语言文字可获得,相反,心不能空,智未能成,正是因为语言文字知道得太多,而又未能知道透彻。真透彻者,定会真修实参。 死亡之所以令人类那么恐惧,是因为你将从一个已知的世界,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倘若生前能脱离躯壳,进入这个未知的世界,那么临死的时候,死亡对于你来讲,已变成了已知数,你也就不会那么恐惧,也就能坦然地面对了。 内在的佛性(本来面目)并不需要你再去拜神拜鬼,更不需要你去拜佛,需要这一切的,是你的头脑,因为你没有找到你的佛性,所以才会以为你会死;当你透过觉知和醒悟将会了知:没有人会真正地死亡。身体的死亡和生命的死亡是截然不同的,身体的死亡在百年之内谁也逃不掉。死亡是最民主的,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乞丐农夫,都要经历死亡。 生命如果不是遇到意外事故,几乎是不会死亡的,如飞机爆炸,死者的灵体被惊吓得魂飞魄散,再也无法投胎。一个灵体的形成,从石头到树木到虫子……需亿万年的进化才能成为人身。 当你试着把意识从头顶抛向空中,时时刻刻观看着你下面的身体,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我已离开了身体,我已和身体分家,我是一个观照者,我是一个觉知者。久而久之,你学会了如何出去,自然也会知道如何再回到身体内,从此,面对死亡,你将不会有任何的畏惧和困难,可以说走就走。 生活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的另外一部分,后一部分惟有通过静心才能享受到,静心就是死亡的感受。静心当中抛弃了功名利禄,抛弃了身体和思想,世间所有的一切你都抛弃了,死亡也是如此。但有一点不同的是,静心当中你是自愿地抛弃一切,因此走得很轻松;而死亡是你不得不抛弃世间的一切,因此你会留恋。身体由会动慢慢变得不会动,活跃的思想慢慢地沉静下来,最后身体完全不动,思想离开身体——就是死亡——就是入定。 首先坐下来静观你的身体,它在干什么就让它继续干,意识要清清楚楚地看着它干,而后再现你头脑里的每一个念头,有什么就让它出现什么,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全然的旁观者,绝对不是一个参与者,一参与,观照的功夫便会失去;它爱想什么就让它想什么,你只保持一个观照者,也即旁观者的角色,绝对不要跳进去。这样久而久之地观照下去,你将会和身体、头脑分开,此时死亡对你来讲,还有什么难度,还有什么值得你恐惧的呢?你的观照只会成为一面镜子,周围的任何东西都被你照得一清二楚(这时候别误以为得了神通,此乃小菜一碟,仅是修行的开始),整个宇宙都在这块镜面里,山河大地尽在手掌中,万事万物来来去去,都不会在这块镜面上留下任何痕迹,来就让它来,去就让它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鬼神岂能奈我何?你是一位百分之百的旁观者,是一面完整的大圆镜,上照天堂,下照地狱,到了此时才能免除一切痛苦。下一步,粉碎镜片,知者和被知者,照者和被照者,全部打破,溶入广袤的本觉之中,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在也不在,知也不知,它做就是你做,做也无做,原本如是。细读心经中的六个字——观、行、照、度、空、无。 死亡对于得道者而言,不是一种知道,而是一种经验,是打开另一扇门的经验。进入另一扇门会使你变得再度年青,又开始另一阶段的生活。同样的道理,这一阶段过完以后,又会再度死亡。生命就是这样轮回不息,春来花开秋又谢,秋谢春来花又开,生命河流永不息,死亡也是三摩地。 发现别人的财富,不如发现自己的财富;发现别人的爱,不如发现自己的爱。 彻底地爱他人,爱自己,都是入道的门径。爱是最快的解脱法门,没有爱心,你就别想解脱。 当你深爱某些东西的时候,你自己才愿意活下来,才能更好地爱自己。 做到真正地爱自己,就是爱别人。 进入三摩地中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博爱,爱又是通向三摩地唯一的一条路。绝对的境界就是爱,爱即是大悲心。 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除了爱(大悲心)以外,绝无第二法门。要是愿意做罗汉,也可以不去爱。之所以产生恨,是因为爱了一半就不爱了,倘若爱到底,又怎么会产生恨呢? 博爱的等级是一种痛苦,不是一种享受,众生的病是你的病,众生的事是你的事,因为此时你已证得生命的本源,和众生原本是一体,都在使用一个“东西”。 这种爱的力量是融化自己,也是融化万物的力量;它是和谐的,也是慈悲的;它既是牺牲自己,又是保全自己力量的办法。 彻底的爱就是彻底的解脱,彻底的解脱就是彻底的获得,获得不生不灭的那个力量,二者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也不能分彼此。 爱虽然是一种解脱的方法,但必须以付出的方式去爱,才谈得上解脱,反之,是往自己身上加倍地套枷锁。爱是付出,是奉献,是牺牲,但爱到最后,又是获得,又是存活…… 真正地爱对方,就是给对方自由,给予自由才是最大的爱。爱是进入释佛的慈悲的一种方式。男女之间越是相距甚远,吸引力就越大,爱得也就越深;彼此之间越不熟悉,就越容易产生爱情,就越有吸引对方的魅力。越是天天在一起打交道的男女,越不容易产生爱情。最幸福的恋人往往都是那些从未见过面,从不了解对方的男女。这种彼此不熟悉的男女所产生的爱情,往往最易达到顶点,他们最易感受到真正的爱情,但也最易感受到爱情的痛苦,也最易快速地分离,也即因误会对方而相爱,因了解对方而分手。 经常在一起的恋人,往往感受不到恋爱中的激情,他们的恋情一直都在不紧不慢中进行着,婚前、婚后往往都是吵吵闹闹,但是很少大吵大闹。这种夫妻多数都会白头偕老,因为婚后所出现的一切,在婚前早已预料到,所以不会有所谓的“大痛苦”出现,当然也就不会分手。 人最大的嗜好是贪欲,通过奉献可以提升自己的灵性,从而对治自身的贪欲。 修到最后,想使功夫圆满地成就,唯一的一条路便是行愿——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在红尘中任劳任怨地奉献,完善自身的德行。 任何一种境界,只要著在上面,就有生灭,就有好坏,所以要见境不著。只有开悟的人才会内外不著,才能来去自由。 念念莫住,即是修得根本。根者地也,本者天也,地塞天囱,即是悟道。 顿悟乃是明白自性与佛没有差别,但又有无始以来的习气,又得慢慢地修改,改掉头脑中以往的种种概念。大彻大悟的人,来时空手来,去时也空手去,没有任何业障可以带走。即便大悟的人在生前改变了世界,他所做的一切也只是在随缘,是缘的力量改变了世界,而不是“我”改变了世界。 禅不是修出来的,只需你的狂妄之心熄灭,便即入道。刻意求道,刻意做事,反而障道,反而是在造业。 心态转不过来,于是就形成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也只是为这一个心态而假设的。 心态不能解脱,无论走到哪里也不能解脱,即便师父把你带到佛国,你仍然是凡夫一个。凡夫就是没有解脱的人,反之就是佛。 纵然昼夜不眠地修行,只要“我执”存在,就没法入道。要修行,首先要除掉的就是“我执”。“无我”的人做事是没有业障的。 释佛讲:“至道容易,贵在莫分别。”庄子讲:“道在哪里?道在屎堆里,道在沙砾里,道无处不在。” 可是人们总喜欢在美好的地方觅道。如果道还有拣择,还分别好坏美丑的话,那就不是道了。 释佛讲:“不怕杂念起,只怕觉知迟。”头脑想什么,不要阻拦它,只需觉知它在干什么就行了。一个大活人的头脑永远会想,否则他就成了枯木顽石了。 善恶是非、美丑成败,这些都是头脑里的东西,在道里面,在自性里面,根本不存在这些。然而生活在尘世中的你我他她,靠的是头脑呢,还是真如自性?答案很简单,两者都需要,而且两者同时使用,头脑在分别,在做事时,如如不动的真如在觉知就是了。 突破你的头脑以后,也就没有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只有真理的存在。真理是不分种族、民族、国籍、教派的。 静心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广袤的宇宙中,和宇宙中的存在紧紧连在一起。宇宙中所有的一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彼此之间是互存互连息息相关的,即便是死亡,也是以另一种相连的形式存在。 “我”指的就是本来面目。“我”和“我的”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和性质。我的房屋、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二字指的就是“我执”,就是头脑,是本来面目的外壳。“我执”有所消除,本来面目才会出现。“我”是主人,“我的”是附属品。 芸芸众生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这个本来面目既是同体的,又是个体的,犹如一根电线上接了无数个不同的彩灯,但使用的是同一个电源,外壳有别,电源无别。实际上“我”什么都可以成为,什么都改变不了“我”的形象,“我”前世是李四,“我”来世又成为张三,“我”从未改变过,只是“我的”在来来回回地改变着,“我的”就是一件外衣。 这个“我”(即本我)既是旁观者,又是观照者,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它就是“自在菩萨”,它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人们常说:“我饿了”“我要吃饭”“我生病了”“我要死了”……其实,“我”从来不会饿,从来毋需吃饭,从来不会生病,从来不会死;会饿的、需要吃饭的、会病的、会死的,都是“我的”,而不是“我”。正是因为人们总说“我的”“我的”,所以才把“我的”当做真我,而忘掉了真正的真我。 整个修炼过程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倘若思想转变过来了,所谓的开悟、解脱、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就被开悟、解脱、成佛转了进去,终生都出不来。 为什么一个大开悟的人要比平常的人更敏锐,更易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因为一个大开悟的人,其整个存在形式就是一面大圆镜,只不过在成为大圆镜之前,世间的种种痛苦、种种折磨、种种事物,他早已司空见惯,犹如早已经受过十二级台风一样,红尘中的“台风”再怎么刮,也进入不了他的内心——自性中的觉知,犹如海面虽然波涛汹涌,海底始终如如不动。 在内心存放一颗爱的心,同时在潜意识里也就存放了一颗恨的心;在内心存有一份知足感,同时在潜意识里也就存了一颗贪欲的心;存有所得的心,将来也会出现有所失的心。一个大开悟的人,内心一件事也不存,无心于事,也无事于心。 佛菩萨们在做事的时候,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他们只是顺其自然地面对现实。 发现了自己的伟大,必然也能发现自己的渺小,如果不是这样,还不是真发现,更不是真伟大。 一个大开悟的圣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可能他也会努力地做某件事,但绝不会刻意地强求一个结果。他开放,安静,逍遥,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使用头脑的力量,而是自性中的那股力量。 道的形象是生活,道的修炼是生活,道的功能还是生活。 大自然用出生让我们劳作,用岁月使我们衰老,用死亡让我们休息,能够顺应自然的人,才是一个解脱的人。自古有许多人想对抗自然,但最终也没有一个不死的人嘛。 敢接受事物本身就是一种解脱,彻底地接受,就是彻底的解脱。接受它,就是消灭它的力量。不要对抗它,对抗它,就是承认它的存在,就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要发挥人道的力量,必须悟天道的道理;要发挥天道的力量,惟有行人道。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处在变动之中,惟有变动是不变的。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不完美为完美的方式存在着(这个不完美也是人心创造的)。 不担心失败,不局限成功,其道路岂能不通?唯一的结局便是成功。 生活中的一切是让你去体验它,而不是让你拥有它;如果你是体验它,它将是你的;你若想拥有它,它很快就会消失。 不要怕错误,人人都会犯;不要把错误推给别人,接受错误才会进步。每一个成功者在成功之前,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失误。每一个伟人在为成为伟人之前,都是一个平凡的人。吃亏上当,这是每一个人成长成熟的代价,做父母的也无法替代子女。 人只会读有文字的书,而不会读世上无文字的书。用心去观,用心去听,你将发现天地间到处都是无文字的书。古人有睡前醒后必静坐一说,这么做,就是为了打开内在无文字的书。 金钱、名誉、地位应该是人的附属品,不应该变成人的主人。 不要怕别人利用自己。利用你,是成就你的功德,是成就你的名誉,是成就你的价值。东西就是越用越能体现价值的。倘若说自己有很大的价值,但从未给身边的人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又怎能让旁人认可你有价值呢?要想使自己变得有价值,就得为众生服务,就得让众生利用。 追求是可以的,但必须符合众生的利益。只要你不后悔,也就没有该做与不该做的事。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足够的,除非你的心知足。 贪的越多,将来失去的也越多,惟有和道沟通后才会知足,才不会失去。 不要认为自己很穷,如果有这种心态存在,你将永远不会富有,永远不会幸福。 《法华经》上讲:“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功法可以在山上修成,心法除了在红尘中能修成之外,绝无第二个地方。真正的佛法乃至修行,是不能离开世间的,真正的佛法就是世间法。 不知道的事情更应该去做,只有做了以后,才知道事情不被知道的一面。人生下来时对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正是因为做了以后,才知道了所做的每件事情。 敢作敢当本身就是一种解脱,做了不敢承担后果,还不算真解脱。解脱的是你的心,净土是你的心,涅槃还是你的心。心念转变不过来,只有盘腿死修吧;然而,心态的转变不是单靠盘腿得来的,恰恰相反,惟有和红尘打成一片,才能使心态转变过来,成为无事人一个——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