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上 如是见性


   日期:2023/10/8 15: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是见性

进入内在的觉知,就能了解肉身是虚幻不实的,百年之内即会消失,同时也能感受到第二层意识身,第一层身体有内和外,第二层也一样。佛祖讲人有八层意识身,每一层身体犹如一堵墙分为两面,穿越时空,也即穿越各个不同的意识层次,惟独第一层身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体。实际上每一层身体,就它本身的时空而言,都是一个实体,比如第一层肉身,就本身而言是一个实体,就第二层身体而言(也即第二时空)则是虚幻不实,第二层就第三层而言又是虚幻不实……

穿越第一层身体,见到第二层身体后(这时你在中间),就会获得许多自由,像是晚上做梦一样,可以随便穿越第一层身体所在的时空(也即不受娑婆世界的阻碍)。静坐或是做梦时,能够离开身体的,能够出现在你面前的,能够教你学习的,都是第二层身体。

随着禅定的加深,自然可以进入第二层身体,只要你动个念头就可以离开肉身。因为念头本身单独就可以达成,六根起作用靠的就是念头。就修行的次第而言,第一层肉身的突破是很困难的。肉身也即物质,肉身想离开物质世界是非常困难的,因物质与物质之间会有强大的吸引力,而第二层身体与第一层身体之间就不存在引力。通常身体休息后,还在起作用,或打坐时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就是第二层身体。

影响第一层肉身的,接收信息的,或是被暗示的,主要是第二层身体;一旦第二层身体接收到了信息,自然会反应给第一层肉身。


贫穷与富贵,健康与病患,聪慧与迟钝,都是第二层身体接收到的信息(多生多世接收的)反应给了第一层肉身。这也就是为什么自信的人容易成就的原因(真正的自信同时也是自知)。因为自信的人已经发动了第二层身体的力量,来帮助第一层达成。通常所说的改变心态,转变观念,指的就是第二层身体,然后再通过第一层身体体现出来。

进入第二层身体以后,第一层身体自然消失。当进入的时候,要把身体空掉,全然地进入;当要出去的时候,也是全然地希望出去。进入第二层身体,也就见到了第三层身体。第二层身体与第三层身体非常相似,都是透明的玻璃体。

从第一层身体一直到第五层身体,它们的大小几乎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是五根的再现。第六层身体(意识身)大如宇宙。第七层、第八层已经超越了宇宙的大小,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可以比喻,大的时候包容太虚,小的时候连针尖也容不下。

前五层身体的进入犹如机械运动一样,所用的方法变化并不大。但是第六层身体已接近灵性的身体(只是接近),要把多生多世修来的力量用上才能超越它。

超越第七层就更困难了,多数修炼人都停留在第六层上,因为误认为自己已经成就了。前六层通常延伸向四面八方,根本不会往上延伸(也即横向的关系)。

只有当你达到身心都空掉时(也即前六根皆关闭时),才能进入第七层身体,而后灵性的力量才会向上升。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修行的法门要观想力量从头顶上出去的原因,但是在观想力量从头顶出去之前,首先要把前六层的功夫修完,否则会出现意外,很难处理。前六层的力量都是向下流,第七层是往上流,往往在这个层面上会出现问题,过此则无妨。

第七层是最大的我执,好坏善恶全部由第七层在分别审查,超越第七层才算得上是一个圣人,凡夫俗子的习气和特性才逐渐消失,但第七层的超越如同佛一样——希有难得。

前七层都低于人性,随时有可能变成异类、傍生,所以进入第七层还不够。走出第六层墙,即见到第七层墙;进入第七层墙,走出第七层墙,方见到第八层墙。必须超越七层,做圣人才有把握。穿过七层后,慈悲、智慧、无我……圣人的品质都会出现,一切都平等,无二无别。


七层以前的我都没有中心,都被外物所转。用第七层的我执分别一切,与六层的拣择分别,导致了一个修行人无法进入灵性的层次,成为一个完整的圣人。

然而超越第七层实非易事,它是一个没有方法超越的时空层,稍一使用方法就加重我执,修行人通常讲的“顺其自然”,只有达到第七层才谈得上。你可以通过努力,借助某个方法修完第六层,可是第七层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方法,古人所讲的“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指的就是第七层阶段的修行。

第八层身体算是终极,它已经超越了因果世界,穷尽了源头,见到了本来,达到了来的源头,去的归所。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再做什么,无备无用也无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宇宙万有既存在它里面,又消失在它里面,此时,觉与不觉都不重要了。

修炼的人必须突破三关——初关、重关、末后一关,功夫才算究竟。初关要明心,空掉世间的功名利禄,三界的无常要识透,乃至修行的路途也必须明了,还须了知真如、真心及祖师语录(俗称见地)。功夫的成就全靠见地的正确与否,明心的人在理上已全部通透,只是没有验证而已。

重关要见性,是踏踏实实地做功夫,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亲履本地风光,是见到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重关靠的是定力,是实实在在的修证。见性以后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天天都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如来,风声鸟鸣皆是法音,昼夜六时皆在受用。

末后一关(又称牢关)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笼,能生死做主,来去自由,不受业力的牵引,到此方称得上智慧无碍,方能到外边行菩萨道,接引众生,锻炼自己的心性。不明心,不见性,又如何锻炼自己的心性呢?别骗自己了!

三关必须要证悟,若是解悟,自己一点受用也没有,也即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破三关靠的都是定力,没有禅定功夫,绝无可能透过三关。初关是明白果子,重关是见到果子,末后一关是摘到果子吃到嘴里,可以分享给众生,可以开山做祖,广施法果。

修道之人若慧多,虽见佛性而不能了了分明,也不算究竟;定多而慧少的人也无法眼见佛性;只有定慧相等的人,才能无障碍地时时亲睹佛性。

学佛之人如果明心明得透彻,很快就能眼见佛性。明心见性以后,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进入红尘,对境练心,六根对六尘,时时观照佛性,如此保护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转,随见随在,方可无观无照,任其自然。明心见性以后,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很快会失去,而无法眼见佛性。修道,见道,养道,最后是用道。

行不退和念不退有何区别?在八地菩萨以前都要有意提起观照,时时鞭策自己,以免分散思想而不在道中;当进入八地以后,念念入道,永不间断。达到念不退,行才不退。刚开始时虽然没见道,念头也没入道,但在行为上应该勉强自己符合道。行为符合道,也能促进念头很快入道,由勉强进入安详,从有为进升到无为。

当进入第三禅,世间上所有的快乐都赶不上三禅的喜乐,尽管如此,还得超越,不能贪恋它,心若有贪即入魔境。每一种境界皆是魔境,心若不贪,魔也非魔。

在禅定中能做得了主,在梦中未必能做主;在梦中能做得了主,在临终时又未必能做主,临终时的昏迷要比梦中的更加昏迷。平时入定就是训练死亡,在临终时走,犹如在定中走。

修净土法门要懂方法。“阿弥陀佛接引我,阿弥陀佛接引我……”这是用一种有为的方法在修炼,与道不相干。不明心,不见性,学法无益,仅仅是种点善因而已。

念佛就念佛,接不接引那是佛的权力,我只管一心念佛,一心不乱,永不间断,能如此,很快就能产生定力,何愁不能见弥陀?

念佛的目的就是声声念醒主人公——觉照。觉照非本来面目,但也不离本来面目。

无念即念,也即念念分明,了了分明之正念。

有念即无念,也即无邪念,念念能入道之正念。

念而无念,也即念念不停留,是非不分,过后无痕。

不念而念,也即不取不舍,不辨之念。

三界轮回,六道往返是何因?乃是妄念不息,随境而入。若定力够,随便出入也无妨。念头起时不跟随,天上人间任你选。什么念?贪嗔痴慢疑等等之念。

所谓的“着魔”,实际上是六根对六尘的贪恋执着造成的,不住六尘,一切魔境如何产生呢?

能够看住自己的身口意就是修行,也是最好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看住自己的念头。

除魔境——先无住。

欲平天下——先平自己的心。

物不自物——因心生物。

性无形相——非用不露。

心不自心——因物见心。

纵然有因,如果无缘,因也不会成熟。好比种子如果没有阳光、水份、土壤,绝对不可能开花结果一样。命里面有,但是不给它机会,或是机会有了又躲开,事情也不会成功。有因,未必会有缘成熟。因是自己在有意无意当中种下的。

初显觉照→养成觉照→无所不照→进入不动地

初悟见道→绵密养道→炼心固道→起大妙用

念佛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提起佛号;持咒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把咒语提起来;参禅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提起觉照。觉照不断,乃是了了常知,念念分明。

真心本自无生,也无灭,有生有灭的,是头脑的妄念。

了了常知,念念分明,乃是真无住;若真无住,天上人间任你自在遨游,阎罗王也拿你没办法。

生死的根源乃是妄念不息,随境攀缘。

功德圆满时,也即念念分明时,也即如如不动时。

念念分明时,也即无所不能时。

无所不能时,也即战战兢兢时。

战战兢兢时,也即功德圆满时。

何时无需修炼?亲见本来面目以后,无需执着修炼,但还要保持觉照不失。何时觉照不失?进入八地菩萨以后,就无需有觉有照,自然也不存在失与不失了。

通过第六意识修炼,念佛、念咒、诵经、观想,就是把清净的种子传给七识,再传给八识收藏起来。一旦把第八识打开,生生世世收藏的种子都会利用上。

六识动了念头,五识就会去做,七识就要分别,七识喜欢的,就送给八识这个仓库收藏起来。

六根关闭,五识自然不会去造业,七识也无有东西去分别,八识自然空空如大千。

是是非非,你好他坏,爱你恨他,皆是七识的分别,把七识打死了,一切都变成平等性智。真正的打七,就是降伏第七识,使之不分别,不执着,这样八识才能变为大圆镜智。

逆着修炼,五识变为成所作智……八识变为大圆镜智。

五识——→六识——→七识——→八识

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如果不修炼,六识是造业的根,五识是造业的工具,七识是造业的策划者,八识是窝藏犯。

觉照功夫一旦培养起来,便是无所不照,无所不照便是寂照,进一步达到如如不动地。

理事不二,那是针对圆满者而言。凡夫者,理还是理,事还是事,理事不融,也无法融为一体。会说者未必会做,但要想做事通达,理一定要先通,理不通达者无法入事,事以理成,理以事显,与《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样的道理。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空不二,空色不分,亦不能分,本体是一,不是二。前后念断,照体朗然,灵明不昧,无处不是我,即如如佛,即无住处涅槃,即不生不灭,即唤醒主人公……

念佛、持咒、观想……无非是培养出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方能唤醒主人公;主人公没被唤醒者,皆是心外学佛;心外学佛者,皆有分别;有分别,即造业;有业者,必然要轮回。

无念者,并非一念不生,而是念起无住;若有住,即是随念转;随念转,即非做主;倘若不随念转,虽在中阴,仍可自由,自主。

如何让自己的心不随念转,不被境牵?上座时在心上锻炼,下座后在事上锻炼。心态的锻炼靠功夫。何为功夫?理通为学问,放下为功夫。耳听终难会,离言方能知。能知的是什么?什么都不是。

能所双亡,根尘俱空,前后念断,了了分明,你道是个什么?佛也,人也,如是也!如是即如是——随缘任运,自在逍遥,和光同尘,过而无痕,有缘则显,无缘不见,不见非不见,而是见之不识。

若有能所,已偏差。(能觉与所觉)究竟是个什么?说了即不中,知道还不是,是万物,即非万物,从门(六识)入者不是自家财富,须自作自受。如何做?无情能入。何为无情?耳听终难会,眼(心眼)处方得知。何处是眼?昼夜不寐者是也。为何不见? 只怪相逢不相识,处处皆是,皆不识,到头还是——你是你,我是我。

佛陀修行的历程是:小乘的境界—→大乘的境界—→圆教的境界。

小乘教——住有,有道可成,有涅槃,有生死……

大乘始教——住空,涅槃、生死、罪福皆空,一无所有。

大乘终教——住非空非有。

大乘顿教——住即空即有。

大乘圆教——住非空也非有,非有也非空,一切皆是圆融无碍,过后有而非有,空而非空,也有也空,有而无形,空而有物。

修行喜欢找个清静的地方固然很好,但绝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定力是在烦恼中修出来的,不能经受环境考验的定力不算定力。非境无心不算定,必须做到对镜无心才算定。在清静的环境中修行,犹如温室中的嫩草一样,根本无法面对旷野中的狂风暴雨及烈日严寒。在温室中修行只是暂时性的,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走出温室)能在红尘中起大用,不被红尘所转。

现在的修行人,不是经书读得少,而是读得太多;不是没有环境,而是环境太好。外在的经读得越多,内在的心经越出不来;环境越优越,内在的潜能越沉睡。

能否受用靠根基,见性不能告诉你。

随境能出入,方为自在人;百花酣睡时,我已笑枝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万行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万行法师)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上 如是明心 

 万行法师:心中月 上 如是参禅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静坐首先要放松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学佛关键是能起用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佛门仪规的重要性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学佛先学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改变自己才能成佛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佛法的起落处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行中身心出现的四种反应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福慧双修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杂念与四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