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日期:2022/10/17 11: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悟与实现

郑石岩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净是禅者的精神生活特质,净显然不同于静。在禅者的眼光中静未必就是净,而净一定能静。净是把心里头那些尘劳清洗出去,让自己的真如本性回复原貌,就好像我们在清除污染一样,只要环境不再受污染,自然有翠绿的青山,清澈的流水,亮丽的视野,从而有著舒适的感受。山水和蓝天本来就有的,明月和绿野本来就存在的,只要能净,万物都能峥嵘并育。

  我们的心中也有一个山河双地,它一样能孕育一切,它就是我们的真如。只要我们懂得净的道理,真如就会活生生地实现,而流露著智慧之光。反之如果我们用静的方式来处理,就好像内在的一切活动停止下来,生活就失去活力。所以空心静坐不是生活的正道。禅的本质就是要离开染著的“有”和空心静坐的“无”,而使自性真如能显露出来。《楞伽经》是达摩(约西元五二O——五二六年间来中国)用来印心的经典,在这本经里头释迦牟尼佛说:

  “一切法性,

  离有无,

  不应作想。”

  也就是说,生活之道不是在于“有”上生心,也不是用“无”来断灭,而是从净化宁谧中发出真如的光明智慧,去落实地生活。马祖有一首偈子说:

 “心地随时说,

  莘提亦子宁,

  事理俱无碍,

  当生即不生。”

  这里所强调的仍然是一个净字。因为唯有净化自性,才能做到事理无碍,只有在自性清净了之后,这时所显露出来的觉照才是真心,这时所作所为都是自然的、中肯的、当生的。这种“当生”的举止行为,因为没有受到“作为”的薰染,所以也就是“不生”。 马祖在答覆一位学生的问题时说:

 “于心所生即名为色,

  知色空故,生即不生。

  若了此心,乃可随时著衣吃饭,

  长养圣胎,

  任运过时, 

  更有何事。”

  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直心去处理事情,便会顾虑东,顾虑西,权衡得失,分辨高下。这些“顾虑”都不是事实的本身,而是“色”,由于色是虚假的,如果能警觉到这一点,而把它放下,那时所产生的理念就是真心,那就是“不生”或“无生”。能把握这一点,一天到晚,没有不心安理得,恰如其分了。

  古人常说“无欲则刚”,当我们不在事理上另加上其他的企图时,自性是清净的。正因为自性是净的,所以也是至大至刚。有许多人,一做起事来就考虑到利益,考虑到权利,或者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批评,所以是被“色”相所转,被境界所牵,以致不能把事情恰如其分的办好。那是因为自己被色所障,被尘劳所薰,以致自性不能实现,般若智不能大放光明。

净与心灵的自由

  许多人都会觉得星期六下午,一直到当天的认里,是一个星期当中最喜悦,最适意自在的时间。为什么呢?根据我的访问,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段时间可以把一切放下,而且第二天又是星期天,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心里觉得万缘俱下,轻松自在。我想那是一种自由的喜悦,那种自由不是一般人为所欲为的自由,放纵自己贪欲的自由,而是心灵的清净。

  清净是心灵生活的空间,是自性得以舒展的条件。我们所以觉得心烦气躁,是因为我们失去性灵生活的空间。觉得苦闷烦恼,是因为我们被一些色相所缠缚。当我们被色相扰乱之时,我们的心理总是失去平衡,失去平心静气,失去恬静。那就是迷,就是心病。

  每个人本来具有“金刚之智”,它不但能用于出世,横超三界(色界、欲界、无色界),直证圆觉,同时也是世间法的的根本智慧。每个人本来都很明理睿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事情处理得很好。但是自己一旦有了贪婪,有了不净的念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任何一根受到“境界”的染著,失去其明照和觉察的本性,就有了弱点。这时许多错误的判断,就因此而起。在佛经里头,我们称这种错误叫心魔。心魔总是在不净时,才乘虚而入。牛头法融禅师(西元五九四——六五七年)在《心铭》中说:

  “一心有滞,

  诸法不同。”

  人总是心理有了染著,才失去正确的判断。所以贪小便宜的人总是赔大钱,小不能忍的人必然惹大祸,看不开放不下的人心理才发狂。爱财货者易中贪毒,盛气凌人者易中瞋毒,放不下心者易中痴毒。这三毒就是人类造作的孽源。

  我有一位老乡亲,毕生努力工作,稍有积蓄,一天被金光党骗了几十万元,被骗的原因就是为贪买便宜的珠宝,落得伤心若狂。许多人为了贪图利息高,放高利贷,造成血本无归;为了投机发财,弄得倾家荡产。人的聪明睿智,是清净的状态下才流露出来,傅大士(西元四九七——五六九年)在《心王铭》中说:

 “清净心智,

  如世万金,

  般若法藏,

  并在身心。”

  就一般生活而言(世间法),清净与单纯是最珍贵的法则。就正觉成佛,究竟湼盘的出世间法而言,自净本心,使如来藏识显现自然本有的心王,亦乃修证之枢要。傅大士说:

  “净律净心,

  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

  更无别佛,

  欲求成佛,

  莫染一物。”

  当我们不被贪婪、瞋罣和愚痴三种心毒污染自己的时候,心灵是清净的,自性智慧就显露出来,那就是悟佛知见,进而入佛知见。成佛悟道是没有出世与入世之分,没有职业和性别的不同,而在于保持心地的平净。那时候不但身心喜悦自在,而且具有圆满究竟的醒觉。牛头法融在所著《心铭》中说:

 “乐道恬然,

  优游真实。

  无为无得,

  依无自出。”

  人只有在兀尔忘缘的时候,才可能有万法齐观的智慧;在寂静不生的时候,才可能放旷纵横,洒脱自在。

  自由是净心的结果,当我们不因为利在眼前而动心时,我们获得真自由。当我们受到批评或诽谤时,我们不为此而动肝火,那就是自由。当我们不执著于成见,不执著于一切情爱时,那就是自由。自由是自心不役于物,不受制于境界,永远保持清净、明朗和喜悦。心灵自由就是从种种缠缚中解脱出来,肯定本来质朴无华的真我。那时自己心理的运作,无论是情感和理智,自然调和而没有弱点,魔就不会乘虚而入,所以叫做“金刚般若”。这时所用的心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也就是般若智。

  净是现代心理卫生学上一项重要的心理学技术,无论是心理分析学派或人文心理学派,都把净当做个人解脱烦恼、排除焦虑、消除心理困境的重要方法。因为只有透过净化,我们才可能对生活有崭新的认识,从而摆原有的困境,建立新的适应能力,再度点燃光明的希望。

  现代人的焦虑和苦闷,大部分来自欲望之不能满足,又无从克制欲望之不断萌生,于是产生了压抑,造成了苦闷,形成无止无尽的焦虑与煎熬。禅给我们的启示是:

 “外离相为禅,

  内不乱为定。”(《六祖坛经》)

  但是现代又有几多人能真正做到这禅定的清净呢?倘若我已经陷入烦恼的暗宅里,又怎么能像六祖慧能所说的“常须生慧日”,来照破那五蕴尘劳呢?我相信,禅者一定要告诉苦闷的现代人:放下!放下!但是现代人也会常常自怨自艾地说:放不下!放不下。但无论如何现代人一定要学习净的生活艺术,否则就会面临更多的困顿与痛苦。

  关于净的道理,就心理学的领域来看,最早做完整研究的人要算佛洛伊德(S.Freud)。他认为净是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困顿的核心工作。因为净化使一个人的心智与情感回复到平静状态。人唯有处于平静状态,才能发现造成心理焦虑和病症的真相或原因。他认为焦虑和病症是因为抑制,而抑制的原因通常是由于惧怕。所以如果我们能净化那些引发惧怕的种种因素,就能重新认识那真相,接受它、承担它,而疾病也随之消除。

  净化可以透过和心理疗家的谘询达成。一般人如果心理烦闷,也可以找个知心的朋友倾谈,而达到导泻的作用。通常经过谘商或与朋友倾谈之后,心情会恢复稳定,有时经过一番倾诉之后,会有释然的感觉。心理学家罗吉斯(C.Rogers)曾把净化和醒觉当做一体之两面,认为心理经过净化之后,即刻会产生解脱和释放,并导致一个人的清醒与重新适应。

  净化是争取理智和心衡的最好方法。当你为一件事情怒火中晓时,千万注意要净化自己,只要你有一点时间缄默,瞋罣之火即刻可以获得冰释。当你有些事情烦得发慌时,你一定要把它先搁置一下,找个调适的活动,如唱歌、咏诗、散步、旅行、度假等等,都有助于心灵的净化,等到净化过后再来处理原来令人烦心的事情,也就觉得容易多了。

  当我们的心智被种种贪婪、瞋罣和愚痴所薰染时,我们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公充和真知卓见,那是心理错乱的原因。《楞伽经》上说:

 “合业生相,

  深入计著,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

  故五识身转。”

  人由于种种的欲望和虚妄的念头,引起种种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业相,深深地牵引著我们的心智。如果我们不能净化自己,从种种虚亡色相中净化出来,就会迷失自己。

自性净土

  我们内在心理世界里,原本就是一个净土,但因为服许多贪婪和造作,才造成了心灵世界的污染,而把自性净土变成了污浊的世界。内心污染了,才有诸多的烦恼和痛苦,这时如能净化内在的世界,自性中的如来藏识便能大放光明,去成就圆成实性,那就是佛,就是醒觉。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六祖慧能说,念阿弥陀佛号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慧能告诉他说,心净就是佛土净,自性就是用功的道场。因此念佛往生,必须懂得自性的净化,以清净心和平直心去生活。《六祖坛经》上说:

 “凡愚不了自性,

  不识身中净土,

  愿东愿西。

  悟人在处一般(醒悟的人平心处世,不起非分之念,),

  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当一个人能自净本性的时候,心理就没有不善的念头。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见性,不受愚迷,常行平直,西方只在刹那。因此念佛求生净土,也必须从净化自己著手,否则用功的方法就有了差错。《六祖坛经》上说:

  “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

  自性觉即是佛。”

  在心理历程中,能够使我们从自性中醒觉的唯一方法就是净化。所以说:“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唐朝慧忠国师在答覆学生问“什么是解脱”时说: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这句简单的回答,似乎象一部大经一样,能发人省悟。在《楞伽经》里记载著释迦牟尼佛大慧菩萨的叮嘱说:

  “法佛者攀缘离,

   一切所作根量相灭。”

  当一个人能放下种种攀缘和造作时,一切所作的妄想和缘起也就自然消灭。

  在《楞伽经》里,释迦牟尼佛对自性也有详尽的解说。自性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妄想自性,这在唯识论里称为徧计所执,在大乘止观中称为分别识。分别识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而存在的。如果六根执著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里头,就必然起心动念,失去真知的能力。由于起心动念是因为外境的影响而造成的,它并非真实,正因为它不是真实,所以会障碍般若智,而使人迷失。我们喜欢吃好吃的食物,穿华丽的衣服,爱听别人的称赞,努力想成就盛名,这些都是分辨的结果所产生的欲望,这些起欲望会使人走向作奸犯科,会使人步入无明烦恼的心境。妄想自性产生分别识。它对真如自性来说是一种障碍或尘垢,它使如来藏识无从发出光明亮丽的智慧,所以妄想自性的必须净化的部分。

  其次是缘起自性,在《唯识论》里叫做他起性,《大乘止观》中称为依他性。它是经过分辨识所造诸业,而随之薰染轮转的习性。它可以含藏在阿赖耶识中,随时随地出现干扰我们的思维与判断,所以又叫做现识。这种依他起性的从潜意识底层不断源起的一些念头,在日常处事接物之中随时出现。通常我们在不经意之中,会产生一种不正当的意图,一种情绪或冲动,这种冲动当时似乎是难以自制的,一旦付诸行动,往往招惹更多的烦恼与痛苦。当然也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灵感,但如果不经过净的洗炼,是不可能有真知的。这种依他起的业力,也是必须净化的部分。

  第三个部分就是成自性,在《唯识论》中又称为圆成实性,在《大乘止观》中则称为真实性。它是自性的本体,是经过净化之后才显现出来的真空妙有,能成就一切又能离一切,所以叫如来藏心,是醒觉的真我。

  在我们的心理生活工作上,如果不懂得净化自己,而不断地起分辨,又不停地压抑自己,那就会迷失自性,活在妄想的迷境里头,《楞伽经》上说: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腾而转生。”

  当我们被境界牵著走的时候,自性开始紊乱起来,在毗卢性海(即法体或自性)里头,欣起了一波波的浪潮,以浪激浪,堕入烦恼与苦难的深渊。反之若能净化自己,就能豁然开朗,生活在自性净土之中,清心自在,自由逍遥了。

  释迦牟尼佛说,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分别,我们对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才会有执著,由于执著才有烦恼和薰染的业力。这些薰染了之后的种子,最后变为跟著如来藏识打转的障碍,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即使人死了,这些业力仍然存在,再度转轮,应诸有情而复生,生生不息,苦业不断。倘若能自净心意,分别而不执著于分辨之相,解脱薰染,一心清净,那就是自由自在的如来。《六祖坛经》上说: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修持净心使我们能应用六识的分别,而不流于六尘的执著,实现自由人生,而不流于贪婪的苦,那就是佛法的精要处,也是真空妙有的处世真理。

  懂得真空妙有的人,就好像你到公园游玩一样,由于不把花园占为己有,所以能以空的心情去享受那显现在眼前的花卉与树木之美,鸟语花香的喜悦。因为那时“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那种无尽无藏的喜悦,是无从言喻的。人生也是一样,如果把许多事放下,以净心的“空”去生活,便无处不喜悦,无处不觉得丰足。

  净不但是不一种心理卫生的法则,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是孕育创造力的基本条件。净使我们清醒和觉悟,清心而自在。净同样使我们放下种种束缚和成见,让自性真如,散发著光明的智慧。

  清净自性就是所谓的真如。真如不因为有了妄想、分别和执著而减少,当然也不会因为你放下执著和万缘而增多。真如是不增不灭的,不生不灭的,它的关键在于能否透过净化而大放乐明。诚如《南岳思大禅师曲授心要》所说:

  “以不生不灭,不增不灭故名之为真。

   三世诸佛及诸众生,同以此一净心为体。”

  所以说当一个人能净其本性进,自性真如便能照破种种见思和分辨的因惑,就能照破烦恼无明,获大自在。因此净心与修持是一体的。净的修持使人从而自觉,显露净心之真如。净心的自觉则产生了净的功用,而发出清朗的法喜和智慧,那就证得自性净土,并与十方诸佛国土相应。

  

净的实践与止观

  净心不但是人类的治事智慧的来源,也是维持心理健康和人格统整的唯一凭藉。净心使一个人不被外境诱惑牵引,而失去独立和清楚的思考,同时也因为以清净之心待人,所以人际关系也就更为平易。古人说“君子之交淡若水”,便是净化的友情,而非别有所求的用心与热络。所以净是人类性灵生活的最高表现,也是至高无上的生活艺术。

  净心既如此重要,我们要怎么实践净的修养功夫呢?

  天台宗承佛陀的教义,特别是重视净心的修持法门,亦即止观法门。止是净的修持,观是净所发出的智慧;止就是“觉于净心”,观就是“净心自觉”。当我们的自性真如被种种物欲和妄想薰染时,我们就变得愚迷、□狂和嫉妒,而流于种种恶业。因此必须经过“止”的功夫,使障碍清净性体的种种尘劳解脱,呈现本来面目,显现般若智慧,这样才能做到《六祖坛经》所谓:

 “偏财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

  应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来去自由,心体无滞,

  即是般若。”

  怎么才能做到止呢?当然,那必须遵守净戒,有了戒律才能保障自己不被污染,这些戒律至少包括戒贪、戒瞋、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酒、戒妄语等等。这些戒是渐进的,可以先修少分戒,再修多分戒,进而修满分戒。戒律越是森严,心灵越能清净。不过如果持戒的结果,变成一种勉强而不是自动自发的喜悦,戒律就失去了净化性灵的效果。如果持戒的结果使自己变得痛苦和不自在,那就是有了障碍。止的功夫必须从渐修培养,那也就是北禅神秀(西元六O六——七O六年)所谓的渐修,他说: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佛拭,

  莫使惹尘埃。”

  我们把心中的三毒(贪、瞋、痴)和五蕴尘劳放下时就是止,能不起分辨识时就是止,能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时就是止。除了从持戒中培养止与净的功夫外,还有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是忏悔。忏悔是净化心中种种烦恼的最佳方法。忏悔不只是认错了事,而是要能改正。把“无始”以来的薰染和恶业,全部忏悔。一个学佛的人,每天都要用心的忏悔三障(烦恼障、业障和果报障),令六根十恶悉皆清净,从惭愧、畏惧和厌离中,转三障为菩提心。从佛力佛恩中,观罪性空,完全净化,而表现于身、口、意,终于自见本性,发般若智。

  在佛学的经典里有两本与忏悔有关的曲籍,其一是《慈悲三昧水忏》,另一为《梁皇宝忏》,它们都在阐述修净的方法。在禅宗里头,也讲忏悔,《六祖坛经》的忏悔文是:

  1.弟子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2.弟子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诳染,从前所作恶业□诳等罪,悉皆忏悔,原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3.弟子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从前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原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六祖慧能称上项忏悔叫无相忏悔,能够“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所谓忏就是忏前愆,使其永不复起;由于它是真心的忏,所以能够忏尽。悔就是悔其后过,使自己永断五蕴六尘的引诱,永断薰染,更不复作,所以能完全的悔正。

  忏悔使一个人烦恼剥落,使自性如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朶。由于它是彻底的,所以不是知性的,而是体验性的,同时也是主观的,如人饮水一般,只能亲尝,无从言傅。它不但净化了情感和情绪,使人落实在真实的生活里,离分别而满心欢喜;忏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业力,使心灵获得自由,而显现出自性光明的如来藏识。

  第二个修止的方法就是坐禅。六祖慧能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性不动名为禅”,当一个人能止住种种虚妄,不被外凌晨所动,不起心动念,就是禅定。但禅定并不是那么容易办得到,所以必须有个练习的方法,那就是打坐。打坐除了依照正确坐姿进行外,重视调整身心,特别是调息,使自己身心完全融合一致,专注清净,心无杂念。最常用来克制杂念的方法的有:“数息”,那就是从一数到十,来回专心数著呼吸,心无旁骛。其次是“随”,那是专注于鼻息,一心随著呼吸间气息的出入专注其流动。这种念与息俱的训练,使心不再散乱。“随”的训练,亦可用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的言行动静,从而冷静专注。再次就是“止”,也就是在打坐时,把注意力专注于身上的甘一点,由于专注得好像悉心照护著它,如保赤子一般,所以心不散乱。最后一种方法就是“观想”,观想把自己的精神提出来,去看著静坐中的自己,静静地看著它,就像一个牧者在看牛羊吃草,不让它去坏了秧苗一样,以防止注意力的散乱。

  打坐的训练,不但能培养一个人的专注,其对于身体健康亦有助益,它使我们静下心来,在身心上产生镇定作用,同时能保持良好的清醒与反应能力。

  净化自性的用功方法,除了上述“忏悔”和修“止”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观”了。观是一种由动入静,化薰染为净谧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说,某甲骂我,我很生气,如果及时观照,想想那只不过是一系列的声波而已,我为什么要对那些声波生气呢?如果再想想,我被他骂已经算倒霉了,现在自己却为了那些声波而动怒动气,岂不是自找苦吃?再想想自己生气的意义是什么,加以分析便发觉自己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液里头的化学平衡发生变化,身体各个器官全部警戒起来。这时如果自己能从境况在跳出来观照自己,就会觉得可笑,从而息怒。这种观法就叫做思维观《四十二章经》中说:“别人骂你,就像别人送你礼物一样,如果你不收受,礼还是归属于骂我的人。”被骂的人如果有了这个思维观,自己也就觉得释然。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考试没有考好是很伤心忧闷的,但只要想著:失败正是给我教训和改进的机会,记取教训而努力未来,伤感也就消失。因此,被倒会而无法要回会钱的人,只要把它当作宿债,自己就会比较释怀。

  第二种观法叫做不净观。譬如说,修行的人涉想到漂亮小姐的时候,就想到她身上的不洁净,鼻子里都是鼻涕,嘴里都是唾沫,肚子里都是腥血不洁之物。并想到她死后也只不过一具骷髅,如此也就不想她了。人只要想著,自己的形体死后,只是一堆骨头,把骨头磨成了灰,被风吹散了,什也就不存在了,就会消除一些贪婪,而更积极于追求生命的第一义谛,参证清妙的正等正觉。

  另一种引发自己清净的方法就是慈心观。当我们发现宇宙万物是互依其存,是彼此互为圆满的条件时,我们便会油然泛起一片慈悲之心,见人饥有如己饥,见人溺有如己溺。这时,自己对别人的憎罣自然消失,我与大自然的对立化为亲切的互赖,那就是慈心观。在佛法的观念里,人与有情众生,都曾经是亲眷属;只不过业力的轮转,才化为种种卵、胎、湿、化的生物,有了这种观念,自然对一切有情众生产生悲悯之心。

  此外,念佛也是一种观想,当我们观想著佛身庄严地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开始感到一种平净的感受。特别是念佛时,观想自己即在极乐净土,观昭于《阿弥陀经》及《观无量寿经》中的净土情境,那时可以万缘放下,百虑尽除。

  观不只用为净化自性,同时也是用来发慧的重要方法。比如直观般若,能把我们带入当下领悟与喜悦的清妙,能让我们过著光明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心理活动上创造力的来源。佛陀为了教导我们善用观的技巧。特别提出以下几个法则(按:即四念处观):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当我们能善用观照的方法来解除心中的种种薰染,排除其烦恼时,我们自然获得净化。

  总之,净是我们提升性灵生活的手段,也是自我实现的要件。净不但能消除种种虚妄,使自己真正地自由起来,同时也是引发内在自我大放光明,过创造性生活的条件,这是净对世间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内在的心理世界得到清净,自性含藏的万法也就展现出来,这时内在的精神生活与外在十方诸佛的法界,也就得到相应,这种相应,就是“心净即佛土净”,而证入《华严经》所谓的一真法界(最高的精神生活),得无尽的法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郑石岩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郑石岩教授)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五章 直观的智慧与自在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四章 禅在精神生活上的意义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三章 禅的本质与内涵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症状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第一章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情境 

 郑石岩教授:禅悟与实现 自序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九章 结语——对生命的敬重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八章 悦乐的教师生涯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七章 宗教、民俗与教育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六章 生活教育的体验 

 郑石岩教授: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