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境法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讲记


   日期:2021/11/8 21: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玅境长老宣讲

壹、释经题

昨天是辛未年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今天是九月廿日,我们开讲这部经,在观世音菩萨圣诞的第二天,藉观世音菩萨的光明,我们学习大悲心陀罗尼这个法门,希望能够有所成就。这部经流通本也不多见,讲经的机会,也不听说有讲这部经的。以前在香港,定西老法师有讲过一次。

刚才念的是这一部经的题目,第一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在本经上说到千手千眼的因缘,经里面有解释怎么叫做千手千眼。通常我们拜大悲忏,我们常会念到千手千眼,但是它的含义怎么样解释,多数还不大明白,在此经里边有解释。另外也有人作不同的解释,怎么样解释呢?它的大意,是表示观世音菩萨,度化一切众生的广大作用,并不是观世音菩萨真有千手千眼。

这也说明一件事,说是观世音菩萨久远以来,广度众生。众生里边,受到观世音菩萨的教化,而有成就的人,是很多很多的。这些成就的人,分布到十方世界去度化众生,弘扬佛法,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的意义,有人这样解释。这样解释也很好,经里边的解释,当然也是表示观世音菩萨种种的善巧方便,广度众生的作用,也是这样的意思。但是在经文里边是说:观世音菩萨真实有千手千眼。

在观世音菩萨的自受用境界来说,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应该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至于观世音菩萨的法身,或者说报身,不需要说有千手千眼的。在经文里面有解释,我们在这里不多说。

观世音菩萨,我们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那上面有解释观世音菩萨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原因。是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所以名为观世音菩萨。这就是按照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广度众生这一方面解释他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原因。

观世音菩萨最初也是普通的凡夫,由凡夫成为圣人,他是经过一番修行的。按照《大佛顶首楞严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入流亡所,反闻闻自性」,由此得名为观世音。这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门,得名为观世音。这样合起来说,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门,或者是大慈大悲广度众生,两方面得名为观世音菩萨的。

《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这个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是观世音菩萨所具足的功德。观世音菩萨有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由这样的大悲心,说出来的陀罗尼。或者说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是陀罗尼所具足的功德,这样说,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所演说的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呪,这样解释也可以。就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属于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或者说属于陀罗尼的功德。

广大圆满,这是观世音菩萨有广大圆满的功德;有无碍的大悲心,悲心是无障碍的。这个意思应该是容易懂,譬如说我们对一个人有一点同情心,但是这个人忽然间对我们愤怒,有所伤害,我们这个悲心就没有了,这个悲心就是有障碍。遇见障碍的时候,这个慈悲心没有了,这就是有障碍。观世音菩萨的悲心是无障碍的,冤亲平等,他的慈悲心,一直地是能慈悲的,不受任何事物所障碍。

大悲心,这个悲心明白一点说是什么心呢?就是以拔苦与乐为相貌。看见众生的苦恼,想要救护他,希望他没有苦恼,希望他得到安乐,你能有这样的同情心,就叫做悲心,哀悯心。

大悲心,这个「大」字怎么讲呢?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悲心。他的生活困难,我们能够解除他的生活困难。他有病痛了,我们造一间医院,给他解除痛苦。如果我们的悲心止于此的话,那不是大悲心。大悲心的意思是说,我们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救护众生,解除他种种的痛苦,但是目的是希望这个众生,将来能得无上菩提的圣道;或者说是「皆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希望他得到出世间清净无漏的功德,你若有这样的心情,才是大悲心。

说是我只是看到这个人生活困难,他没有钱读书,我造个学校;他有病,我造个医院,你的悲心止于此,你是小的悲心。因为这个事情靠不住的,你病治好了,他过几天又有病了。说是你教他读书,也是不错,但他将来到社会上做事,也可能是个坏蛋,人生的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的。所以这个悲心,虽然说是做善事,而这个善事也有不善在里边。若是你有了佛法的认识,教化一切众生,也可以用世间的财富,解除他现前的困难,但是目的是为得无上菩提的,那么就可以称为大悲心了。

我们读《阿含经》也好,你读《般若经》、《方等经》、《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这些大乘经论,你去读一读,佛怎么样教化众生?佛主要是用智慧教化众生的,教你增长智慧,可以根本的解决一切问题。佛当然也赞叹布施波罗蜜,你这有钱的人,你应该布施,救护贫苦的众生,但是佛主要是教你开大智慧,把人生的问题看穿了它,看破了它,你得大解脱,目的是在这里。因为这样,问题才解决,不然的话,你的问题还没解决。没有解决,你的慈悲心就是不究竟,怎么能算是大悲心呢?

一、生缘悲从深浅上说,是分成三种悲心。三种悲心,就是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生缘悲,就是佛教徒,我们因为学习佛法,多少的,或者是很深刻地明白了佛法的真义,然后自动的,不是谁强迫的,是由自己的内心里面自动的发出来慈悲心。感觉到众生,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贫、富,其实都是苦恼的;在生老病死里面流转,在人间、天上,或者是到三恶道去,无始劫来就是这样流转,这是一个很苦恼的事情。应该学习佛法,得到觉悟,应该去得涅槃。但是怎么样办法呢?菩萨就是用六波罗蜜的办法,救护一切众生。这就叫做生缘悲。生缘悲是初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一开始有这样的悲心。

二、法缘悲

再进一步就是法缘悲。法缘悲就是这个菩萨,他自己学习佛法,他自己有了进步,他感觉到众生,只是色受想行识组成的一个生命,里面没有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没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假名的众生。这样的色受想行识的生命里面,这样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是个败坏法,决定是要老病死的,要坏的。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一现出来,就是苦恼,就是这样流转生死,但是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

这样子发大悲心,去广度众生。但是也承认有个假名我,有假名的众生,但是看上去这一切众生,都是如镜中像似的,如梦中境。作梦的的时候,里边的境界,有而不实,虽然有,但是不真实的。在镜子里面那个影像,是有,但是不真实。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观察一切众生也都是不真实的,里面没有真实性的东西,但是对于苦恼的境界,也发大悲心去救护他,这就叫做法缘悲。

三、无缘悲

无缘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萨他自己得了无生法忍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进步,进步到佛的境界。他观察一切众生如镜中像,如梦中境,如水中月,有而不实,都是毕竟空寂的,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也能发出大悲心,教化一切众生。他承认还是有一个假名我,有个假名的众生,这就叫做无缘悲。

没有一切众生可度,无众生可度,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佛也能度化众生。若是阿罗汉没有这个悲心的时候,他就入涅槃了,无众生可度,入涅槃,不发悲心了,他就没有这个无缘悲。阿罗汉有法缘悲,如果他没有入涅槃的时候,他也能度化众生,他也能够去弘扬佛法,也能够度众生,但是他是法缘悲,他不承认一切众生有真实性。

这是凡位的菩萨,因为他这个我见还没有破,所以他的悲心是生缘悲,就是还有众生可度,这个取着心还是有的,这是生缘悲。但是观世音菩萨,那是无缘悲,他是广度一切众生,而又无众生可度;无众生可度,他还是能够度众生的。他那无分别心里面,能发出来度化一切众生的作用,那就是无缘悲。这种悲心是无障碍的,众生怎么难度,他的大悲心不停止,你障碍不住他的,所以叫做无碍大悲心,说出来的陀罗尼经、呪。

陀罗尼翻作中国话叫做总持。这个总持,我们说浅白一点,就是记忆力好,记忆力很强,他能够过目不忘,就是有强而有力量的念力。念佛的「念」,念力,念的力量。这个念,在佛法里面,说个白话,就是记忆力,就是能忆念、能念,经过的事情,他这个念的力量不忘,明明白白地能想起来是什么,是什么。

一、闻持陀罗尼

这个念,在佛法里面说,一共有四种陀罗尼。总持就是有四种陀罗尼。第一种就是闻持陀罗尼,闻持就是你听闻的佛法,你完全能够记忆得住,有这种殊胜的念力。闻持就是法持,就是法陀罗尼,就是法持陀罗尼。譬如说是《华严经》,八十卷的《华严经》,你能把它「如是我闻······」完全能背下来了,或者就是只念一遍,就能把《华严经》背下来也好,我念了十年把《华严经》背下来也好,你背下来了,那就叫做闻持陀罗尼,或者叫做法持陀罗尼,就可以这么讲了。说我八十卷《华严经》我不能背,《金刚经》短一点,我把《金刚经》背下来,那也是叫闻持陀罗尼,不过你这个陀罗尼就是这么大。这是闻持陀罗尼。

二、义持陀罗尼

义持陀罗尼,就是法里边所表达的、所诠显的义理。里面说的是什么道理,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你也能完全明白,那就叫做义陀罗尼。法是能诠显的,义是所诠显的,所显示的义,也能够通达无碍,能够记忆得住,不忘,这就叫做义陀罗尼。

三、忍陀罗尼

第三个是忍陀罗尼。闻持陀罗尼,或者义陀罗尼,这都是在闻思修的阶段,我们初学佛法就是闻思修的阶段。那么你不断地修行,你现在得无生法忍了,得无生法忍,这个忍字怎么讲呢?就是安住不动的意思。安住不动什么意思呢?就是得无生法忍的人,他心里面接触到什么境界的时候,就是一般凡夫的苦乐境界,你不能动他的心的。他这个不生不灭的智慧,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一现出来的时候,他的心不随你的舌头转,你的舌头不管说什么话,你怎么样,他的心不动,他能安住在第一义谛上面,安住在诸法毕竟空上面,安住在那里不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怎么样变化的这些虚妄

境界,不可以欺诳他的,他心不动,他就是不随你的舌头转。他能安住不动在那里不动,叫做忍。

这个忍,就是安住不动的意思。我们没有得忍的人,我们这个心,自己不能安住在那里,随着人家的舌头转,人家赞叹,心里就欢喜了;人家喝斥你,就不高兴了,我不来了。心就是这样子变动。没得忍的人,就是心随境转;得无生法忍的人,他不在乎这件事。

我讲一个故事,就是佛到一个鬼的家里去,佛从那里过,这个鬼看见佛来了,「请您进来」,佛就进来了,进来以后,这个鬼又把佛驱逐出去了,「不欢迎您,请您走」,这个鬼就对佛这样子。我看见这个文,佛这么大的威德,这种大圣人的境界,这个鬼敢对佛这种态度。而佛呢,喔,你不欢迎我,我走,佛就走了,佛也不表示什么,他也没有说我有神通,我可以对付你,佛没有这个意思,佛就走了。走了以后,这个鬼又请佛回来。请佛回来这件事,那么佛就回来,佛又回到他家里。

我想到这里,如果是我,我到你家去,你请我到你家去,我去了。然后你驱逐我,我走了,你还又请我,我去不去?我心里想象我自己,要是我,我怎么办法?要是我这个凡夫境界,可能你请我,我不去了?但是佛不是,你请我,我还是去。这是什么?佛就是没有我,佛有大悲心,无碍大悲心,佛有这种大悲心,佛是有这种境界。这就是忍,佛有这种忍力,无碍大悲心,无障碍的境界。所以这个忍陀罗尼,就是由前面的闻持陀罗尼、法陀罗尼、义陀罗尼的修行,就得到忍陀罗尼了。当然这个都是修行的境界,不是短时间的事情。这个忍陀罗尼,时间也是很长的。

四、呪陀罗尼

再来就是咒陀罗尼。这个呪其实也是,我们说佛教徒,也是有闻陀罗尼、有义陀罗尼、有忍陀罗尼的时候,就会有咒陀罗尼的作用。就是他在高深的禅定里边,这个圣人,住在高深的禅定里边,发出来秘密的语言,这个秘密的语言,有不可思议的作用,这个就叫咒陀罗尼。凡夫得了禅定,譬如说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得了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凡夫得到,不是圣人哪。但是得到这个定的话,他也可以发出来陀罗尼的,也可以说出陀罗尼的,他也能够有陀罗尼的。当然这个作用,有的时候,他不决定灵,不是决定灵的,有的时候,他就不灵的,凡夫境界靠不住的。

我在一九八八年的冬天,有一个人说,我们就说出名字没有关系,就是严新,说这个严新怎么怎么不得了,简直是得到佛,五眼和六通都具足了。这个人一说,我就知道这个话靠不住,五眼、六通,这是佛才能得到五眼的,你一个普通人,怎么能得到,顶多你得天眼,能得到慧眼、法眼、佛眼,那是佛才能的。我一听,我就知道那是外行的,不过我不说。后来我问他一句话:「他结婚?没结婚?」,他就说:「结婚了」。我说:「结婚了,他的功夫靠不住」。

第二年,就是一九八九年,我一九八八年冬天听见的消息,等到一九八九年,我到了香港,我看见报纸上写方块文章,就骂这个严新骗人。怎么呢,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这些大教授,也是闻名,不得了,就请他来表演,表演就不灵,表演,想要发出功夫,不灵了。所以报纸上,记者说他骗人,就骂。其实不灵,也不是完全不灵,过一些时候,他也可能还灵,是靠不住的。就是凡夫得到的这些事情,都是靠不住的,尤其是你若有欲,更是靠不住,欲是能破坏这些特别的事情,就是不灵。

现在说这个咒陀罗尼也是,说是世间得到禅定的人,也能说出咒来,也能有灵验。有没有灵验,这个是种种因缘,譬如说这一个人,他有病,医生治不好,什么都没有办法,后来这个人,或者是念个咒,或者是怎么样,他的病就好了,哇,这个人是神医,能把他的病治好,也是可能。这个是种种因缘,一个是得病的人,他这个业障现在要结束了,正赶上那个时候,那么你一念咒,他就是病好了,这是一个。第二个,念咒的人要有大福德,他也容易有效。世间大福德人,他并不是有禅定、有神通,但是他把石头拿过来,他就可以变成黄金,大福德的人,他就是那样子,就是他的福德的业力,也会有这个作用,并不是有什么神通。种种因缘,也可能他的病要好了,正赶上这个时候,你给他一个什么方子,他的病就好了,也可能是有其它的什么因缘,病就好了。但是也有的时候不好,是靠不住的!

现在说这个呪,这是得无生法忍的人,而又有高深禅定的人。现在说这个大悲心陀罗尼,这个大悲呪,这是佛说的,佛说的这个咒,当然这是无碍陀罗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当然是有灵验。有灵验,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这一部经,看这个经上来说,这个大悲咒是有灵验,但是也是有条件的,不是说无条件的,你一念大悲呪,就满你所愿了,也不是这样。因为众生的业障很重,很牢固的,这个罪障很牢固的,用大悲咒把它消灭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要加上别的条件才可以的,是那么回事。

这一部经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由他的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说这个陀罗尼的作用。这部经说的什么?就是说大悲咒的缘起,和它的作用。它有什么好处?你受持读诵它,有什么好处,在这一部经上说出来了。我们通常念大悲咒,如果你不读经,你还不知道这个大悲咒出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大悲咒究竟怎么样念法,你也不知道;大悲咒究竟有什么作用,你也不知道。若读这部经,就知道了。这个大悲咒是什么因缘有的,它是什么体相,它有什么作用?怎么样念法?不是

说我们这么样念就可以了,在这一部经里面,详细地说出来了。

贰、传译者

唐西天竺沙门伽﹙ㄍㄚ﹚梵达摩译,这个伽梵也有念伽﹙ㄑㄧㄝˊ﹚,伽梵达摩,翻作中国话,是翻作尊法。其它的经典,玄奘法师或者鸠摩罗什法师,都说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三藏法师玄奘译,是这样子。而这个地方就是:沙门伽梵达摩译。

沙门翻作勤息,就是很精进地用功修行,能调伏自己的身口意,灭除去一切烦恼,努力地修行,想要得涅槃,就是这么一个修道的人,叫做沙门。而这样的义,这个名字,通于佛法,也通于外道,在外道里面修行的人,也称之为沙门;佛教里面的修行人,也称之为沙门的,这个名字不限于佛教徒。西天竺,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翻作中国话,翻作什么呢?日本是以太阳立名,印度是以月亮作他的国名。《大唐西域记》上解释这个名字,他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印度这个地方,有佛出现世间,也有些大菩萨、大阿罗汉,很多的圣人,也有很多的贤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这些圣人,这些贤人,在那里弘扬正法,教化众生,就像月亮似的,常常地照耀,使令他远离一切热恼,得到清凉之乐,用这样解释。当然这个解释也很好,但是如果没有佛菩萨在世,印度就没有佛教了,印度还是叫印度啊,这也就是他立国的时候,他选了这个名字,就是用这个作国家的名字。

天竺,一共分五个大部份,就是东、西、南、北、中,东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还有中印度。现在这个伽梵达摩,他是西印度人。他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呢?就是唐,就是陏炀帝垮台了以后,李渊建国,叫做唐。这个唐,可能是陏文帝封李渊为唐王,所以他就建国,国号为唐。

在唐朝什么时候来的呢?在佛教史上看,他是在唐高宗永徽显庆年间,是在这个时期来到中国的。这部经就是这么说: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在译经的记录上,也没有说出来究竟是那一年翻译的,都没有记载,没有说出来,这个伽梵达摩是怎么个情形,也没有记录。但是这部经,不单是他一个人翻译,后来还有不空三藏,另外还有两种译本。

叁、正释经文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百宝幢旛,周匝悬列。

这和诸经的意思一样,「如是我闻」,这一部经,是我听闻,亲闻佛说的。这个「我」,就是结集经的人说的。「一时释迦牟尼佛」,「一时」就是这个集会,开始说这部经到圆满,统名为一时,并没有详细说出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没有那么记载。「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翻作能寂,也有翻作能仁。译作能寂的地方多,翻作能仁的地方比较少。从佛法上说,就是佛有大智慧,所以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照一切法寂静相。有大慈悲心,广度众生,所以叫能寂。这样解释也很好,所以叫释迦牟尼佛。

佛就是觉悟真理,有大悲心,广度众生,所以叫做佛。「在补陀落迦山」。佛在什么地方说这部经呢?在补陀落迦山。补陀落迦山在什么地方呢?在《大唐西域记》有记载,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上也有记载,就是在南印度,靠海边上,也有说这个山就是海岛。补陀落迦山翻到中国话是什么呢?就是小白花树,它这个山上,这样的树特别多,所以叫小白花树山。这山顶上有一个泉水,这个泉水流出来成河,旋绕这个山,然后流到海里边。在《华严经》上描写这个山是很好的,有很多树,有很多花,有很多果,是个特别庄严的地方。

那里边有观世音菩萨的住处,这个地方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宫殿。这也就是观世音菩萨在那个地方有一个道场。观世音菩萨本来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座下,在那里度化众生的。但是他在这里也有地方,在印度的南海岸,有一个山叫补陀落迦山,在那儿教化众生的。

说是那个山不是容易到,但是你若能去,就能见到。《华严经·入法界品》就说到善财童子到那里去拜观世音菩萨。我们中国,靠近宁波、上海,在海里面有个普陀山,也用这两个字:补陀,把落迦这两个音省掉了,叫补陀山,其实也就是取这个经上的名字,叫补陀山。说观世音菩萨在那里,当然这也是真实不虚。我们在那儿诚恳地学习这个法门,诚则灵,也就能见到观世音菩萨。说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普贤菩萨在峨嵋山,这是真实不虚。

我一九八九年到峨嵋山去,看峨嵋山的记载,说是天台智者大师去过那个地方,我以前不知道这件事,他那个文件上说智者大师去过。这个也有道理,智者大师是读《法华经》开悟的,而《法华经》是以普贤菩萨为帮助的,所以智者大师到峨嵋山去也有道理,但是在智者大师的传上看不见这个记载。

这个文上,是说观世音菩萨是在印度的南海岸,有一个山叫补陀落迦山,这个山里边有「观世音」菩萨的「宫殿」。这个宫殿是「宝庄严道场中」,它是无量的宝所庄严的道场。释迦牟尼佛就在观世音菩萨宝庄严的道场里边,「坐宝师子座」,坐这个座,这个座也是宝所成的座。

说师子座,这个「师子」表示无所畏惧的意思,并不是以狮子为座,不是那个意思,也不是说画个狮子的形相,是表示无畏惧的意思。「其座纯以无量杂摩尼宝,而用庄严」,那个宝师子座,纯是用无量杂摩尼宝作成的。坐的座是摩尼宝,用作庄严宝石的座,但是在空中,有「百宝」所成的「幢幡」。这个幢是圆形的。到中国大陆,你看大的寺院,那个大殿里面,有一个圆形的庄严具,叫幢。幡是扁的,扁的叫幡。还有百宝所成的幢幡。「周匝悬列」,就是在周围悬挂,悬挂在那里,陈列在那里。在这个宫殿里面有种种庄严的。

尔时如来于彼座上,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与无央数菩萨摩诃萨俱。

「尔时如来」,就是那个时候。释迦如来,「于彼座上」,就是在那个座上安坐下来。为什么要坐在那里呢?「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将要演说这个大悲心陀罗尼的关系,所以到那儿去。「与无央数菩萨摩诃萨俱」,这时候并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是与无央数,无央就是无穷无尽的,很多的菩萨摩诃萨同时在那里,听释迦牟尼佛演说这个大悲心陀罗尼。

其名曰: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宝藏菩萨,德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

这个无央数菩萨都是谁呢?「其名曰: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宝藏菩萨、德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是在大悲忏上的菩萨。

总持王菩萨,总持就是陀罗尼。陀罗尼王菩萨,这个王就是自在的意思。就是他这个菩萨诵这个陀罗尼,得大自在了,就是得大解脱了,因此就是立这个名,用这个作他的名称,叫总持王菩萨。

宝王菩萨,这个宝,我们按一般地解释,就是这个菩萨,他有很多很多的珍宝,他有大自在的力量,或者这样说。如果说这个宝是法宝,是无量无边的佛法,他学习无量无边的佛法,他得大自在了,所以称之为王,这样讲也可以。

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这个药王菩萨在《法华经》里边的地位也很高的。在这里也有提到他,他当时也在这个法会里。这个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的名字怎么来的呢?我们读这个《观药王药上菩萨经》(笔录者按:藏经上之经名为《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大正藏第二十册六六○页),在藏经上有这么一部经,叫《观药王药上菩萨经》。在这一部经上,说到他得名字的因缘。

他在无量劫前叫做星宿光长者,是个在家人。星宿光长者、电光明长者这么两个兄弟。这两兄弟,当时他是相信佛法的,他用药供养大众僧,是雪山上的胜药,是很胜妙的药,供养大众僧。大众僧吃了他这个药,除掉了两种病,一个就是四大增损的病,地水火风生理上的不调和的病,除掉了;第二种病就是除掉了瞋恚的病,就是烦恼病,瞋恚心没有了,吃了这个药以后,不发脾气了,不管什么时候,心里面很调柔,除掉了这两种病。

吃了他的药,除掉了身体的病,和心理上的病以后,就发了无上菩提心,将来一定能得无上菩提,能在三界里面作法王,就是成佛了。因为这样的关系,大众僧说是这个星宿光长者给我们这么好的药,我们得到这么大的好处,我们给他取一个名字,叫做药王菩萨,这个名字是这么来的。星宿光长者是哥哥,电光明长者是弟弟。弟弟看哥哥用药供养大众僧,他也用药供养大众僧,同时也布施给其它的一切人。这样子,大众僧吃了他的药,「得上气力」。这个星宿光、电光明长者,他布施给大众僧的药,大众僧吃了这个药以后,得上气力,身体气力很壮。

「得上妙乐」,气力壮了以后,身体就很快乐。听闻佛法的时候,又得到上妙的法乐。所以大众僧就为他取个名字叫药上菩萨,他这个名字是这么来的,所以叫药上菩萨、药王菩萨。在《法华经》里边,〈妙音菩萨品〉,妙音菩萨就是药王菩萨,这位菩萨的身份很高的。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也在。释迦牟尼佛到他的道场去,当然观世音菩萨在,他不应该不在的。

大势至菩萨,这个大势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同学,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个时候,大势至菩萨也在。大势至菩萨,我们读《观无量寿佛经》,说是他的智慧的光明,「普照一切」众生,「令离三途,得无上力」,使令一切众生远离三恶道。远离三恶道是果,不做恶当然不到三恶道。得无上力,就是得无上菩提。所以名之为大势至,他有这样的力量。

华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华严菩萨怎么讲呢?。这个「华」就是种种美丽的花,是很庄严的,是很美妙的。从佛法上来说,就是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能够修行六波罗蜜的华。六波罗蜜就是华,六波罗蜜在果上,能庄严无上菩提的功德,能得到这个功德。用因华庄严果德,所以叫华严。

大庄严菩萨,其实也就是华严菩萨,说「大」是什么呢?就是你得无生法忍以后,用般若波罗蜜修行六度万行,去庄严无上菩提,这是大。如果初发菩提心,还是凡夫的时候,说是行六波罗蜜,但是你这个取着心还在,他就不是大,就是很局限,你这个心一执着,这个功德就受到局限,他就不大了。

宝藏菩萨。宝藏菩萨,就是这个菩萨,他的藏里面有很多的宝,那么就叫做宝藏菩萨。如果说这个宝是无量无边的佛法,说是他得到了布施波罗蜜的功德,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或者三十七道品,无量无边的法门功德,叫宝。你得到这些宝,这是法宝。这些宝得到以后,而不失掉,那叫藏。得了又失掉了,那就不能说是藏了。譬如说我们念大悲咒,你若天天的念,你就愈念愈熟,愈念,这个功德愈多。有时候我有事情,我不念了,你过多少日不念,再念,你念不上来了,就不会念了,那就是失掉了,你得到了以后,又失掉了!说我把《金刚经》背下来,你过几天你不背,你再背,你背不上来了。就是得了以后,又失掉了,那就是没有藏。现在说是宝藏菩萨,是说这菩萨他修成了一样功德以后,这个功德不失掉,叫宝藏菩萨。

德藏菩萨。宝藏菩萨这个宝是用譬喻来说的,德藏就是直接说他,不是用譬喻,直接在佛法上说,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意思是一样的。这个「藏」也有积聚的意思,有个不失掉的意思。你这个东西,你放在仓库里边,它不容易丢,如果你随便一个地方,放在那里,那就被人拿去了。所以这个藏,有个不失掉的意思。成就了一样功德不失掉,在圣人,在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来说,应该比凡夫容易一点,但最好是法身菩萨以上,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初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有的时候,也还不容易,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凡夫是最差劲了,勉强的成就了一样功德,过一些时候就不行了,就懈怠了,一懈怠,功德就失掉了。

金刚藏菩萨。金刚是不可破坏的意思,他成就的功德是不可破坏的,这是法身菩萨以上的,才可以有这种功德。

虚空藏菩萨,以虚空为藏,不可思议的大菩萨境界。就是他成就了功德,但是在他这个清净心里面,和没有成就一样。譬如说我们若成就了一样功德,我们就容易说给人听,啊,我怎么怎么的,我把《华严经》背下来了,我把《法华经》背下来了,向人说,就是心里面有所得,有所执着。当然凡夫能有这个功德,虽然这样说,但是也是很好了,也是不错!但是大菩萨他成就了不可思议功德,在他们心中就好像没有成就一样,所以叫虚空藏菩萨,他心里面无所著,他没有这种分别。

弥勒菩萨,弥勒翻作中国话,翻作慈,慈悲的慈,所以称作慈氏菩萨。慈氏菩萨最初发心的因缘,他发菩提心的时候,不吃肉,最初一相信了佛法,一发心的时候,就能不吃肉,就是因为有慈悲心的关系。我们说不吃肉,是因为有卫生的理由,因为感觉这个肉,里面有毒素,人吃了对身体健康,不见得好,所以这样我们就不吃肉了。这是一个卫生的理由,其实也是因为私心的理由。

我看印光老法师文钞上有一件事,他说他看见报纸上,说是在外国,不知是什么国家?这个女人,他的丈夫脾气很大,不讲道理,随时发脾气就是打他的太太,他打

太太,他的小孩就哭,小孩一哭,她马上把小孩一抱过来,给他奶吃,就是这样办法,给他吃奶,他就不哭了,她就这样子。结果这个儿就死掉了,以后又有小孩了,还是这样子,又死掉了。死掉了,心里面也不是太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说是忽然间有什么觉悟,她就在她丈夫打她的时候,她愤怒的时候,她把这个奶挤出来,去请医生化验,一化验,这个医生说这个奶里有毒。喔,她就讲:我以前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吃这个奶死掉了,应该是毒死掉的。医生说可能是这样。

这个报纸注销来以后,印光法师看见了,就拿这个向人讲,就讲这个道理。印光老法师是大智慧人,就说,说是我们人吃肉,吃肉,你杀这个猪,杀羊、杀牛的时候,牠也是不高兴,牠也是愤怒的,愤怒的,是不是牠这个肉里面就是有毒了呢?应该是有毒,道理是这样讲法,比类可发明的。所以这样子,我们应该吃素了,你要是吃牠,就是有毒了。印光法师文钞上,有这么一段,推知不吃肉。这样子不吃肉,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所以不要吃肉,这并不是慈悲心。

现在是弥勒菩萨,他最初来到佛教里边一发心,他就是不吃肉,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是慈悲心。说是我们同是一个有情,你杀害牠,是不合道理的,不平等,牠很痛苦的,不应该这样子的。因为慈悲心,不吃肉,所以名之为慈氏菩萨。弥勒菩萨最初发心是这样子的。

弥勒菩萨,我们大家应该很熟悉了。说是佛在世的时候,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因为相貌特别出众,国王有一点担心,怕他将来会造反,我这个王位可能保不住了,所以就想要抓住他,要杀他,他家里人就把他送到别的国家去,到他舅父那里读书。他这个舅父是特别有学问的人,知道有佛出现世间,应该去亲近佛,就派他十六位学生,弥勒菩萨在内,来见释迦牟尼佛。他这个舅父是老师,就提出几个问题,叫他这几个学生去问,如果答得上来,这就是佛。这十六个人去见佛的时候,就是还没有见,可是离佛不太远了,心里面默念,佛就把这个问题解答了,这十六个人认为这就是佛。十六个人里面,因为决定是佛了,就回去几个人通知他的老师,但是这几个人在半路,被老虎吃掉了。弥勒菩萨他没有回去,他就随佛出家了。

在《阿含经》上说他「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个弥勒比丘。但是佛为他授记,他在佛入灭度之前,这个弥勒菩萨先入灭,就生到兜率天。欲界六天,最低一层是四王天,然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兜率天上面还有一个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是在兜率天。兜率内院的年月,按人间来计算,人间四百年,他是一昼夜,他的一昼夜,人间就是四百年了。这样子,三十天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他那里是四千歳,兜率天的人的寿命,就是四千岁。四千歳,这个人死了,那么弥勒菩萨在那里四千年,在那里就入灭了,就来到人间。到了人间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就不是现在这样的世界,那个时候,是人寿八万岁,那个时候,这个世界的人,人寿八万歳。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讲仁义道德,是七宝庄严的世界,特别和平的世界。那时候的人,没有像现在人那么多的病痛,好像连头痛都没有,人特别的健康、长寿、快乐。

弥勒菩萨在那个时候成佛了,成佛的时候,先是有三次大集会的说法,大集会说法,都是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边,受过三归五戒的人,就在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受过三归五戒的人,都在弥勒菩萨三会说法里面,得阿罗汉,得解脱。这个三会以后,那时候叫弥勒佛,他度化的众生,是他自己久远以来,教化的弟子。最初的三会说法,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三会说法以后,是与弥勒菩萨久远以来结过缘的弟子。不是说弥勒菩萨就是三会说法,以后还有很多会说法的。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边,和文殊菩萨是非常重要的大菩萨。观世音菩萨,虽然和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因缘很深厚,但是他是外来的菩萨,他是从阿弥陀佛国来的,他不是这个世界的人。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面,主要的大菩萨,就是普贤菩萨和文殊师利菩萨。「普」怎么讲呢?德周法界为普,智顺调善为贤。这个解释也很多,我们就说这么一个。

文殊师利菩萨,翻到中国话,翻作妙吉祥。梵语文殊师利,也有地方说曼殊师利,翻作中国话,叫妙吉祥。妙吉祥是新翻译,古翻译,翻作妙德,这个德和吉祥的意义也可以相通的。怎么叫妙吉祥呢?说是文殊师利菩萨,他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他的道力、神通、慈悲、辩才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叫做吉祥。

文殊师利菩萨,也在《法华经》上说,过去七佛都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学生。过去七佛:毘婆尸佛、尸弃佛、毘叶罗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这七佛都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学生。释迦牟尼佛原来是他的学生。文殊师利菩萨过去成过佛,现在在北方世界成佛,叫做欢喜藏摩尼宝积佛,过去成佛叫龙种上尊王佛,将来还要成佛,叫普见如来。已经成佛了的人,现在又作菩萨,来到娑婆世界,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释迦牟尼佛以前是他的学生,今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又来作他的弟子。所以这个圣人的境界,是无我的智慧,他没有高慢心。

说我们人的境界,你是我的学生,我怎么能听你的,有这种种的分别。佛菩萨的境界不是,观世音菩萨以前也成过佛,释迦牟尼佛也给观世音菩萨成佛的时候,作他的弟子的。现在释迦牟尼在这里成佛,观世音菩萨又自称弟子。佛菩萨的境界就是这样子。

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在佛法里边是不可思议的人,像《华严经》,也是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你一读,你就知道他的地位很高。你读《法华经》也是的,一开始那个序品,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有所疑问,就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就解答他的疑问。后来到最后一品,又是普贤菩萨来了。所以这两位大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里面是很重要的两位法师。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刚才列的名字,这么多的菩萨,是十五位菩萨,后边还有个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的。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灌顶是个譬喻,世间上的国王,他要做国王的时候,他是用四大海水,放在瓶子里面,这个瓶子用种种的璎珞庄严,然后就灌在他的顶上。这就是就位的典礼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节目,表示他作王了。现在说这个菩萨,也是到了成佛的前一个阶,就是等觉菩萨,到了这个时候,所以他是大法王子,就是佛的弟子,到了要成佛的阶级了,所以叫做灌顶大法王子。

法王这句话,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叫做法王。我们平常人,我们的心老是不自在,我们平常人,没有得定的人,我们对这个欲的境界,心老是不自在。若是得了定,得了色界定以上,对欲界的境界就好一点。但是,还是凡夫,终究是不究竟。得到大阿罗汉的境界,对于三界以内的事情,他的心就自在,但是那法身菩萨,那无量胜妙庄严的境界,阿罗汉也有些不自在。因为他就是烦恼还没能够究竟的清净,所以还有点不自在,唯独到了佛的境界,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了。所以「大法王」,就是佛。

「子」就是弟子。就是前面列的这么多的菩萨,都是佛的弟子。佛的弟子里面,有尚未灌顶的,就是还有不是等觉菩萨的,他们已经到了等觉的地位了,他们都是接近成佛的地位了,就是他的地位很高的意思。

又与无量无数大声闻僧,皆行阿罗汉十地,摩诃迦叶而为上首。又与无量梵摩罗天,善咤梵摩而为上首。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子俱,瞿婆伽天子而为上首。又与无量护世四王俱,提头赖咤而为上首。又与无量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俱,天德大龙王而为上首。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为上首。

现在的文是说,佛说这一部经的当时,听经的听众,列出来听众都是谁。前面一开始列出来就是这些大菩萨,后来就列出来这些大阿罗汉,以下就是列出来凡夫众。前面菩萨和阿罗汉,都是圣人。凡夫里边,先列出来梵天的人。(笔录者按:不知是录音带缺录,或者是师父漏讲了「又与无量无数大声闻僧,皆行阿罗汉十地,摩诃迦叶而为上首」)。

「又于无量梵摩罗天」。我们通常说梵天,说色界天,初禅天就说是梵天。梵天是简略的说,要是说其全名,他这句话的音,梵天说出来应该说是梵摩罗天,我们汉人欢喜简单,就说梵天。又于无量,很多的梵天,在这里听法。前面的文,一开始的时候,「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这是在南阎浮提的南部,印度的南海岸,在这个地方说这部经的。梵天是天上的人。我们人间的人,有父母、妻子、儿女,有很多很多的家族,欲界天也是,他有夫妻、父子、儿女的关系。梵天是没有欲了,他都是单的,都是一个一个的。一个一个,这个天有无量,这么多的梵天,可见,可能不单是娑婆世界的梵天,他方世界,很多地方的梵天也来了。

我们读《法华经》就会知道这件事。又与无量梵摩罗天,「善咤梵摩而为上首」。这么多的梵天里面,谁是最在前面的呢?他的名字叫善咤梵摩,这个梵摩,也就是前面的梵摩罗天。他是最上首的。

《法华经》的〈化城譬品〉,〈化城譬品〉是说到十方的梵天,乘着宫殿,从他方世界飞到娑婆世界来,乘着宫殿从虚空飞来。古时代的人,读到这样的文,不知道怎么样想法,现代的科学家读这个文的话,现代的人,这个科学家能发明出来飞船,其实梵天就是乘着他的宫殿飞来,能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欲界天的人也是一样,也是能这样子。说人世间的人,能乘着飞机跑,地面上能乘着车跑;天上的人,当然比人间的人福德大,他也有这种交通工具的。

「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子俱」,说完了梵天来听法,于是就说到欲界天。梵天的人都是有禅定,没有欲,他们的神通当然是很大。其次就是欲界天,欲界天都是有欲的。这些天和天的儿子,天的子,当然他们因为有夫妻的关系,所以他也有子,但是他们都是化生,不是胎生。天上的女人不怀孕。也是无量,数目很多。这么多的欲界的天子里边,「瞿婆伽天子而为上首」,最上首天子的名字,叫瞿婆伽。瞿婆伽怎么翻译中国话,不知道。

「又与无量护世四天王俱」。「欲界诸天子俱」,欲界大概的说法有六种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有这个六层天。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层,这个地方「无量欲界诸天子俱」,没有分别出来是那一层天,没有分别地列出来,只是总说这么一句。但是这个地方「又于无量护世四天王」,这也是欲界诸天,就是最下的一层天,是「护世四天王」。四天王是保护世间上人类的安全,所以叫护世。

四王就是东方提头赖咤,就是持国天王;南方为增长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天王是只一个,但是他也有很多眷属。佛法里面的韦驮菩萨,韦陀菩萨就是北方多闻天王的部下的一个将军。这是出在道宣律师的《三宝感通录》上说的。

人世间有很多的鬼神,鬼神里面有善神,也有恶神,恶神有的时候也恼乱人,有时候以人作他的饮食。他有时候恶性发作了,他也能伤害人。如果没有四天王的保护,人的生存是有问题的。譬如说龙,龙也能吃人的,以人为食。人以其它的禽兽作饮食,有些鬼神或者龙,他们也是以人作饮食。但是有诸天作保护,这些事就减少了。「无量护世四王俱,提头赖咤而为上首」,东方的持国天王为上首。

「又与无量天、龙」,这底下列出名字。还有其它的天,还有龙,当然这些龙是相信佛法的龙,也有不相信佛法的暴龙。还有「夜叉」,夜叉翻作捷疾鬼。「干闼婆」,干闼婆翻作中国话翻作香阴,阴是旧译,新译就翻作蕴,就是他的身体,他的身体有香气,他是以香为食的,所以他的身体有香气。他是为诸天作音乐的神。夜叉也是,是为诸天服务的神。

「阿修罗」,阿修罗翻作无酒,他的世界没有酒,人有酒,其它的诸天也有酒,阿修罗的世界没有酒,所以译作无酒。也翻作不端正,就是阿修罗也是有男女夫妻的事情,但是男的阿修罗是不端正的,女的阿修罗是特别端正的,阿修罗的世界是这样。

「迦楼罗」,翻作金翅鸟,金翅鸟是以龙为食的,以龙作牠的饮食。金翅鸟他这个两个翅膀一展开,在大海上这么一搧,海水就分开了,海里面的龙就漏出来了,金翅鸟就把牠住了,抓住了,就飞到高山上去吃这个龙,金翅鸟是这样的,所以龙是怕金翅鸟的。

「紧那罗」,紧那罗似人,他的相貌好像人,但是头上有个角,他也是为诸天作音乐的神。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佛不许可比丘唱歌。佛在世时有三位比丘,为在家居士说法的时候,他不是一般的像说话这么样说,有带韵调这么样说法,欢喜这样讲。结果死掉了以后,就变成干闼婆了。就是你欢喜音乐,死掉了以后,就变成干闼婆。干闼婆就是擅于作音乐的神。听他说法的居士死后生到天上去,为释提桓因作儿,那就是天了,就比干闼婆的身份高贵得多了。

天上的人都有神通,就对这个比丘说,说是你原来在人间的时候,你是我的师父,为我说法的,怎么你今天作了干闼婆了呢!我听你说法,我就好好用功,今天作了天了。于是乎,这三个干闼婆生出来极重的惭愧心,立刻地得了三果,得三果阿那含,就生到梵天上去了,有两个,其中一个不行,有这种事情。不过后来律上也讲,比丘赞叹佛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调的曲起降不要太多。紧那罗也是为释提桓因作音乐的神。「摩睺罗伽」是大蟒神,比一般的蛇大。

「人、非人等」。人就是,不是前面那几类,就是我们人间的人;还有非人,就是其它的鬼神。前面说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诸天不说了,其余这些:龙、夜叉、干闼婆这些,来到人间听佛说法,有可能我们人的肉眼看不见,看不见有这些在法会里面。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人看见了,就是看见他是一个很端正的人,就是他变现一个端正的人,在那里坐着听佛说法,我们人的肉眼看不到他的本来面目的。要是梵天来,我们人的肉眼没有办法看见,因为他不是欲界的人,他的地水火风是又一类,我们人的肉眼不能见。

「天德大龙王而上首」,这么多的天龙八部,以天德大龙王为上首的。「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女俱」,前面都是说男性,这里说欲界的诸天女也来听法,是「童目天女而为上首」。

又与无量虚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药草神、树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风神、土神、山神、石神、宫殿等神,皆来集会。

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说这个树或者草木,叫做鬼神村,鬼神的村,就是鬼神在那里居住的。我们人住这个房子,我们人不是这样子。鬼神就在树上或者草,就是在这里面住。就是他的房子,就是他的住处。这个地方说是「虚空神」,就是他这类的神在虚空里住,也可能是日、月、星宿的这些神。

还有「江海神」,就是在江海里住的神。「泉源神、河沼神、药草神、树林神」,都是说他的住处,就是这些神在这里住。舍宅,就是人住的房子,也与鬼神同住的。有「水神」,有「火神」,就是他是以火作他的住处,也就是他身上有火。但是世间上,人的业报也很难说,有的是苦恼的鬼神,为火所烧,像在地狱里头,那是又一种。而有这种果报,在他来说就等于是住在房子里。还有「地神、风神、土神、山神、石神、宫殿等」这些「神」,「皆来集会」,也都来集会,来听佛说法。

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

前面是列出来听法的众,这以下就是说出来此部经的发起因缘。「时」,就是大家集会的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就是他放出来神通光明,但是看不出来,表面上看不出来是他放光明的,所以叫做密放神通光明。

光明有两种,一种是他的身体上,长时期地有那么大的光明放出来的,一直是那样子不变,这叫做常光。另外一种光明,就是有因缘的时候,有特别因缘的时候,他放大光明,这就叫做神通光明。所以合起来就是两种光明。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身体放出来的光明,叫身光;心里面放出来智慧的光明,叫心光。身光、心光,这可以说是两种。另外一种光明叫法光明,法光明就是佛说的这些佛法,像《法华经》、《华严经》、《大般若经》,这都是光明,是法光明。

现在说的是神通光明,就是观世音菩萨有因缘了,放大光明。而这个光明,叫做神通光明。这个「神」字,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它怎么回事情呢?你不可思惟的,

你思惟不上来的。「通」是没有障碍的意思,就是他发出来这种作用,是非常自在的,没有其它的力量能作障碍。说是你要放光明,说不可以放,没有这回事,没有障碍,所以叫做通。

密放神通光明,这个光明,能「照耀十方剎土」。这个剎字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就是土,也翻作国,所以也可以说,完全说中国话,就是照耀十方国土,就是这么一句话。十方国土,国土这个话,是以娑婆世界作单位,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国土,还有其它的他方世界,是这样十方的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十方的国土,可见这个光明很广大的。

「及此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光明照耀到十方世界,那么此娑婆世界呢?娑婆世界也是,也是这个神通光明所照耀的,照耀此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就是小千、中千、大千。三千是一千个四天下,这就是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有这么四个部分,这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这样说,说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皆作金色」。「照耀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变作了黄金的颜色。本来这个世界不是金色,是因为光明的照耀,就成了金色。

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动。

这个光明照耀到「天宫」,天住的宫殿;「龙」住的「宫」殿。龙也有在大海里住的,也有在天上住的,也有在水池子里边住的。「诸尊神宫」,这个尊,就是对神的一个尊称,说这个神是尊仰的,这就是福德神,大的福德神,称为尊神。「皆悉震动」,这个光明照耀了以后,都震动了。

江、河、大海、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动。

被这个光明一照耀,不但是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动,就是其它的「江、河、大海」,和「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也都「大」大震「动」了。

铁围山,在论上说:四天下周围有一个铁山,名字叫铁围山,这是在四围。须弥山是在四天下的中央,最高的山叫做须弥山,翻作中国话叫做妙高山。另外还有土山、黑山。土山、黑山,可能在印度也是有这样的名称,有这样的山,名字叫土山、黑山。亦皆大动。

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现。

太阳的光明、「月」的光明、「珠」的光明、「火」的光明、「星宿」的「光」明,都「不」显「现」了。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光明是很殊胜的,其它的光明都不显现了。先是观世音菩萨密放神通光明,作法会发起的一个因缘。

于是总持王菩萨,见此希有之相,怪未曾有。

这个法会里面,其中有一位大菩萨,叫「总持王菩萨」。前面列菩萨名的第一位,就是总持王菩萨。总持王菩萨,这个总持,就是他有特别强大的记忆力,叫做念慧,这个念慧就是记忆力。这个念慧是非常强的,他能够总持无量无边的佛法,而不忘失,所以叫做总持。总持王,就是得到这样的总持,他是非常自在的,非常殊胜的。「见此希有之相」,他在这个法会看见了十方世界,有这么大的光明,天宫、龙宫,各地方都震动,日、月的光明都不现了,这是一个少有的现象。「怪未曾有」,这个「怪」,就是特别奇异的事情叫怪,也是少有的意思,也就是未曾有的意思。因为很少有这种事情,少有这种形相,心里面有疑惑了。

即从座起

「即从座起」,原来是在座位上坐,现在立起来。

叉手合掌,以偈问佛。

「叉手合掌」。我们合掌是这样子,叉手不是这样子。叉手合掌,「以偈问佛」,不是一般地这样说话,就是他说出来的话是成文的,像作诗似的。

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以偈问曰:

他说这个偈里面的大意,就是现在这个「神通」光明所现出来的形「相」,究竟「是谁」「放」出来的光明?现出这样的形相。以偈问佛,究竟是什么偈呢?这底下说出来,「以偈问曰」。

谁于今日成正觉,普放如是大光明;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复然。

这是总持王菩萨他心里面的疑惑。说是「谁」在「今」天成佛了?所以「普放」这样的「大光明」。这就是成佛了,佛放的大光明,但是,不是释迦牟尼佛放的,是另外一个人成佛了,是那一位他今天成佛了,普放如是大光明呢?正觉就是三菩提,印度话叫做三菩提,翻到中国话就是正觉。正觉就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叫做正觉。

觉悟真理这个话,谁都可以这样说,释迦牟尼佛觉悟真理了,其它人也可以说我觉悟真理了。所以在经论里边,为了区别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加「缘起」两个字,觉悟了缘起的真理。圆满觉悟了缘起的真理,叫做正觉,就是他觉悟的真理,是最正确的,没有错误的。

我们一般说,我们说是觉悟真如,或者是觉悟本体论,大家这样讲。当然佛法也用这句话,这句话实在是通于一切宗教的。但是若说缘起的时候,就有点不同了。佛教里面说这个真理,在《阿含经》里面说:有外道来问佛,说是您天天为您的弟子,您的弟子提出问题来请问您,您都说什么道理?佛说:「我说缘起」。

说什么缘起呢?就是有众生的缘起,有诸佛的缘起;有清净的缘起,有染污的缘起。每一法有每一法的缘起。大概地分类,就是有染污的缘起、清净的缘起。说出来染污,是这样缘起的,清净是这样缘起的。若是有相信了这样真理的人,你就很分明地从这里可以缘起了,就是他说的这种真理,在你的身心上,在你的思想上,可以使用,明明白白地可以使用。所以加个缘起,叫做正觉。普放如是大光明,就是放这样的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复然」。我们居住的娑婆世界也是这样子照耀,皆成金色了。这是提出这样的疑问。

谁于今日得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

「自在」,在《法华经》上有一句话:「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样说自在,是佛的境界。我们平常的人,我们努力修学禅定,你成功了,你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你也感觉到自在。因为在欲的境界,我们是有欲的人,我们在欲的世界里面生活,心常是不自在的,因为有欲,他就不自在。你若是得了禅定,没有欲了,欲不能再动摇你了,你心就得自在。这是得了禅定的人也可以说自在。但是若是成了圣道,得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的时候,他是更自在,那是圣人的境界。

前面说成正觉,那是圆满,是佛的境界。现在说得自在,也可以说是佛的境界,但是也可以说得无生法忍这些大菩萨的境界,因为他也可称之为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当然初得无生法忍,是没有这种境界的,要到法身菩萨才可以。所以这个得自在,一定要很高的境界。

无边佛国皆震动,龙神宫殿悉不安;今此大众咸有疑,不测因缘是谁力。

这个「佛国」是很广大的,所以称为「无边」,也都「震动」了。「龙神宫殿悉不安」,就是震动。「今此大众咸有疑」,大家都有疑问。「不测因缘是谁力」,不知道是什么因缘有这样的境界,是那一位成佛了,是(那一位)大菩萨的力量,发出来这样的光明呢?

为佛菩萨大声闻,为梵魔天诸释等;惟愿世尊大慈悲,说此神通所由以。

「为佛菩萨大声闻,为梵魔天诸释等」。是佛放大光明?是菩萨?是大声闻、大阿罗汉?为是梵天?魔就是欲界顶天

——他化自在天,就是魔。诸释等,释等,就是欲界的忉利天——释提桓因这个大福德神,是他们发出来这样的神力,神通光明。「惟愿世尊大慈悲,说此神通所由以」。说明这个神通所由来,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总持王菩萨请问,这底下佛回答。

佛告总持王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观世音自在」。

菩萨,我们通常讲,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称菩萨。而这句话,真实地去考校这句话,这句话是特别地简略。说这个菩萨,应该说菩提萨埵,菩提萨埵翻作觉有情,就是得了菩提的有情。得了菩提的有情,譬如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三乘的菩提。声闻菩提: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他得了声闻菩提了,他可以称之为菩提萨埵。辟支佛也是,他也得了辟支佛菩堤,也可以称为菩提萨埵。但是底下加个摩诃萨就不同了,加个摩诃萨,就表示是大菩萨。

大菩萨就是得无生法忍或者法身菩萨,到佛这些人。这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那就叫摩诃萨,叫菩提萨埵、摩诃萨埵,那就不同了。可是我们欢喜简略,就把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这八个字,变成五个字,变成「菩萨摩诃萨」,又变成两个字,就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变成两个字。

「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有一位大菩萨,「名曰观世音自在」。前面列名的时候,观世音菩萨,也还是用这个名称,这个地方加个「自在」,「观世音自在」。这地方是个梵语的,前面的梵语,和这个地方的梵语,就有这个差别。名曰观世音自在。自在是观世音菩萨修道所成就的圣境的境界,是他自己的境界。观世音,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心广度众生的境界。这是从两方面立名字,合起来叫观世音自在。

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

「从无量劫来」,很久远,很久远了。他「成就大慈大悲」,他成就了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初开始时应该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成就了大慈悲心,就是他那个无所得的智慧里边,与大悲相应,能够利益众生,能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大悲心。说是我们用一般社会福利的方式去利益众生,也可能是用大悲心做的,但有可能是用有所得的取着的心做的。若是有所得,有取着的这种心,那就不是大悲心,那叫什么心?叫爱见大悲,爱见大悲就是有所执着。他也发一点好心,为社会的灾难发一点同情心,去做这个功德,但是若大家去毁辱他,说你在里面贪污了,你明知道他是没有事,但是就是要这样讲,他就会烦恼。他也可能因为这样就退了,我不做这个事情。这就是他心随境转,有所取着。

你若是赞叹他的话,你真是很好,你去救护灾难,你赞叹,他心里面会高兴,欢喜做这件事。你若毁谤他,他可能就退了,他就是被这个境界的影响,他的心不坚固,这就叫爱见大悲。这个大悲心,就是有所得的境界,不能说是大慈大悲。若是得了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他那个无所得的智慧,这些冷热的境界不能动摇他的,那是大悲心。但是初得无生法忍的人,还有很多烦恼还没有断,还不如到法身菩萨比较合适,是个大悲心的人。所以无量劫来,那么长久的时间,才成就大慈大悲的心。这个大慈悲心不容易成就,要久远,那么长久的修行才成就。

「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前面大慈大悲,说是慈悲心,这底下说他的大智慧境界。这个大智慧境界,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陀罗尼我们刚才讲了,就是特别殊胜的念慧,能总持无量无边的佛法,不忘失,叫陀罗尼。这个「门」怎么讲呢?就是无量陀罗尼的门,它是成就无量陀罗尼的一个门,你要从这里入,才能逐渐地成就无量的陀罗尼。

究竟什么是门呢?就是文字,文字是无量陀罗尼的门。就是特别擅长文学的人,他能用这个文字,表达佛法无量无边的义理。把它写出来就是文字,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说话。而他擅于做这件事。这个语言文字是以无量陀罗尼为门。

你查佛学字典,我们以前都是丁福保编的大辞典,比较是最好的了,最近几年又有更好的大辞典,但是你查这个陀罗尼门,没有,我查了,他没有解释。那么在什么地方查到呢?在《法相辞典》,在《法相辞典》才有这个解释。它是出在《佛地经论》上,或是《显扬圣教论》上解释的这个陀罗尼门。(笔录者按:此处,录音带缺录了一小段)实在说起来,要到佛的境界才能究竟圆满,这是佛的一切种智的境界。观世音菩萨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有这样的大智慧境界。

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回答总持王菩萨的问题,先说出来是观世音菩萨放的光明,但是又赞叹观世音菩萨这几种功德,一个是大慈大悲,一个是善能修习陀罗尼门。而成就大慈大悲也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也好,都是「为欲安乐诸众生故」。说是我们度众生要有大悲心,你光有慈悲心还不行,你还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没有智慧,你光是有慈悲,那未必能安乐一切众生,你做的事情,未必是能安乐众生的,可能令众生苦恼了。为欲安乐诸众生故,你要有悲心,你还要有大智慧的。而这个大智慧,这个智慧就是缘起的智慧,观一切法空,这叫如理智;观一切法的缘起,叫做如量智。现在这个地方,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这是说缘起智。

在《优婆毱多尊者传》上表示出一件事情,就是有些出家人,有一个比丘,他是在寺院里面做僧执事,给大众僧做事情,做什么事情?就是造房子,造僧房,造一间,造一间。当然造房子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那么了一个时期,他就不高兴,不做,不做了,就辞执了不干。不干了,就听说优婆毱多尊者擅于教人坐禅。于是乎他就背着他的衣单,就来见优婆毱多尊者,来见他,就是表明来意,说我要随着大师坐禅。优婆毱多尊者说:「你到这儿来坐禅,跟我学禅,我有一个条件,有什么条件呢?要听我的话,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然你不能在这里坐禅」。说「是,我愿意听大师的教导,大师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优婆毱多尊者说:「好,你给我修僧房」。他本来讨厌,因为做腻了,做僧房要同人化缘,然后要再修房子,还要和工人接触,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优婆毱多尊者还继续叫他做这个事。他因为说好了要听话,他只好这样做。做到一个时期的时候,优婆毱多尊者说:「好了,你现在不要做,到禅堂去坐禅」。叫他这么做,一坐禅,不久得了阿罗汉果。

这是什么呢?优婆毱多尊者,你看他在和你说话,但是他是已经入了甚深的三昧了,一看,你想得圣道,你还有所不足,你这个不足的地方要补充一下才可以,不然的话,你不能得圣道。你看优婆毱多尊者传,他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就是他知道缘起,你这个因缘,他要这样的缘起;那样的因缘,是那样的缘起,他知道缘起。他这样,他真实地令你得安乐,不然的话不行。

我这话就说远了,但是我认为还是有道理。我们就说印顺老法师,他有一本书,是《游心法海六十年》。就是从他学佛法,到写这本书的时候,他这个心就常在佛法里面游,好像人在大海里面游泳似的,常在佛法里游。所以他到现在,有这样的成就,他有这么多的著作,在著作里边,不是说这一套我不会讲,找一找参考书,这一套就讲,不是。他是把印度的佛教认真地学习,他领悟了佛法的真义,回头来看看中国佛教,看看中国历代大德的著作,天台宗、华严宗,中国的三论宗,中国的法相宗,中国的禅宗,以及密宗。

回头这么一看,我们平常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境之门者难与言」。他把印度的佛教完全读了,回头再看中国的佛教,还很容易明白的,没有什么难。但是其它的一些人就不行,对印度的佛教,不是太发心去学习,就是直接地我也看看,我讲《法华经》,把智者大师的《妙法莲华经文句》看一看,把窥基大师的《妙法莲华经玄赞》看一看,嘉祥大师的《法华义疏》,我看看,然后我就可以讲了,就是这样子。但是印顺老法师不是,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为什么有这个成就呢?他不去做杂事,不做方文,也不去做知客,也不做监院,也不去做维那,他不做这些事情,他就是在佛学院里面,他是佛学院没有住多久,他就在佛学院当老师了,就是讲课。你请他做方丈,他不去。这些事,他都不做。我们平常的人,你不请我做方丈,我要同你斗,啊,你就是要请我做,就是所见就小一点。印顺老法师他不是,他就是把自己的精神、时间完全用在佛法的学习上。

我读他的书,我感觉他可能有无生法忍了,可能,是有可能,当然你说是虚妄分别也可以,但是我也是有这么一点感觉的。这就是缘起,他把他的时间能这样用,到今天他有这样的成就。说我今天我去做方丈,我去当僧执事,你做了多少年,你就是做多少年以后,对于佛法,你就恍恍惚惚的,真实要你去,你不要说别的,就是要讲《金刚经》的时候,因为你心里面常在事上讲,你不是游心法海。你做方丈就是负责大众僧的经济,你要解决这个问题。

做住持是干什么的?住持负责两件事,一个是负责大众经济的责任;第二是领导大众要修行。可是现时代的佛教,做住持的多数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只是和在家居士联络得好一点,没有经济的问题。至于领导修行的这件事,我看都是平平凡凡的,没有游心法海,这就是缘起。现在佛教是末法时代,原因也就在这里,这就叫缘起。

优婆毱多尊者就是教人坐禅,教你得圣道,这就是一个缘起。他知道你这个人,你缺少一点福报,你的福报还不够,你想得圣道,也要有一点福报的。其中那上面说有一个法师,有一个比丘来亲近他,跟他学禅,原来他是大法师,常常为人讲经说法的,现在讲久了,也不愿意讲了。愿意跟优婆毱多尊者学禅,优婆毱多尊者也要这样,你来跟我学禅,要听我话,说:「好」。说你再去跟人讲经。不是你自己能知道。优婆毱多尊者是大智慧。我看他是,若按智者大师的意思,优婆毱多尊者应该是超过阿罗汉的智慧。

经上说到舍利弗尊者,他收两个徒弟。这两个徒弟,一个以前在家时,他的职业是为人洗衣服。他出家以后,舍利弗尊者教他修数息观,另外一位在家居士出家了,拜舍利弗尊者做师父。他是做什么事情呢?是一个金师。古代的金师,是烧这个金的时候,要拉风箱。舍利弗尊者教他修不净观。这样这两个人用功修行很久,也不相应,不相应就想不修行,我还俗。

出家放弃了五欲,然后修学圣道,修了这么久,也不得圣道,没有意思嘛!圣道

没有得到,有什么意思呢,又放弃了五欲。我们又何苦这样,就想要还俗。想要还俗,这个事就传到佛那里,佛就把舍利弗尊者叫来,说你搞错了。说是在家洗衣服这个人,应该修不净观,金师应该修数息观。方法你要这样调过来,这时候把这两个人的方法调过来,说是你们变动一下,那么一修行就成功了。

这就是要知道缘起,你为那个目的,而这样子施设这个法门,结果他不能契机,这就是搞错了。而《优婆毱多尊者传》上,你看他,谁来跟他学禅,他的方法都不一样,他就是有甚深的缘起的无量智慧,没有这个智慧,是不行的。所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赞叹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悲心,还「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就是他能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这里边也就包含着他也是能通达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性,能随机说法的。所以他又有智慧,又有慈悲心,才能安乐一切众生的,为欲安乐诸众生故。若光是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也不行,也是不能安乐众生,因为他不想去度众生。所以有慈悲还要有智慧,这样才可以的。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这是总持王菩萨问佛,说谁放的这样的光明?佛说:「观世音菩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故」。

佛说是语已,尔时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听许」。

释迦牟尼佛在观世音菩萨的道场里边,大众集合以后,法会里边,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法会里边的总持王菩萨怪未曾有,就向佛请问,是谁放这样的光明呢?于是乎佛就回答总持王菩萨,说是这个会里边,观世音菩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前文大略地这样说过了,这以下就是观世音菩萨,说明他要演说大悲心陀罗尼呪的原因。「尔时观世音菩萨从」他的「座」位站「起」来。这样的话,从表面上看,当然我们很容易明白,就是他想向佛有所陈述,他不是坐在那里,他从他的座位站起来。

但是我们的中国古德,从这个地方,就是又有一个深刻的意思说出来,就是说观世音菩萨,从第一义空那里发大悲心,欲教化一切众生,所以叫做从座而起。「整理」他的「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呪,今当欲说』」。他心里边有陀罗尼咒,这个陀罗尼呪的名称,叫做大悲心陀罗尼咒。这个意思在前面经的题目那里说过了,说过了,可能也有人忘记了,也有人以前没有来过,我再简单说一下。

陀罗尼有几种解释,在这里就是用咒的意思解释。这个咒,是中国原来就有这样的字,也就是有这样的呪。你有什么特别的困难,用这样的咒去祝愿,它可能会有效。中国原来有这种事情,也就是所谓巫术了。现在由印度翻译过来这样的法门,也类似这种情形,所以也称之为咒,但是在印度的话,就是叫做陀罗尼。

大悲心陀罗尼,就是这种陀罗尼咒,是从大悲心发出来的。相对地说,也有不是大悲心说出来的咒。能说出咒来的人,一般没有禅定的人不能说咒,就是要得四禅八定的人,他可以说出咒来。他说出来的咒,当然也是有效力,不过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条件的。有了禅定的人,他因为有定的关系,他心的力量强大。我们没有禅定的人,心的力量不如他力量大。

我以前也说过,譬如说这个墙壁,这个墙壁,我们从那里走到那里,他就有障碍,便过不去了。但是有禅定的人,他坐在这里,他的内心入了定以后,他心里面作念:这个墙壁是有若无的样子,就像虚空一样,那么他就可以过去了,他就能从那里走过去,当然他要先作念,他先作念,他就可以从这里走过去。他这个心,能有这样的力量,我们不行,我们不可以。

这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有禅定的人,心的力量大。当然这个并不是神通,还不是神通。要是从这样的禅定里边,修如意通,修这个神足通,修成功了,就不需要作念,随时可以墙壁、高山,都可以过去,入地如水,履水如地,都可以随意自在的,心的力量大。得了禅定的人,他就是说出一个咒来,然后他用禅定这个心的力量,赋予这个咒功效,他说这个咒能如何如何,那么这个呪就是有力量了,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佛教徒,发了菩提心的佛教徒,得了四禅八定,当然也可以说咒。如果是断了烦恼,譬如是得了九次第定,得了阿罗汉果、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了,他由初地、二地,乃至十地,乃至到佛,他这个功德,到佛才逐渐地功德圆满。这个功力也就有深浅的不同,也都能说咒,也是一样,他说出这个咒,他赋于它什么力量,什么力量,这个呪就有效。但是如果不是圣人,你虽然得了四禅八定,你还是凡夫,你所说的咒,有效的限度,是很低的。要是法身菩萨到佛的境界,那是不可思议了。

现在观世音菩萨,他说:「我有大悲心陀罗呪,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听许」。观世音菩萨他有大悲心,他想要说大悲心陀罗尼咒,目的是什么呢?一共有十句,有十个目的。

第一句是:为诸众生得安乐故。这一句是总说,其余下面九句是别说。众生有什么什么样的困难、苦恼,心里面不安乐,为诸众生得安乐故,所以要说这个大悲心陀罗尼咒。什么事情不安乐呢?就是第一个是病痛,有各式各样难治的病。念这个大悲呪,就能除病苦。得寿命故,有什么什么病,医生不能治疗,一般在有病的人来说,就是没有希望了。但是若是念大悲咒,他有希望治好。

这个在佛法里面来说,佛法的目的,主要是令人转凡成圣这件事,主要是做这件事的。佛法在世间,目的是为了解除一切众生生死的苦恼,得涅槃。但是众生在没得涅槃之前,还有些现实生活上的问题,我有病,我很苦恼,佛菩萨怎么样怎么样照顾我,所以佛菩萨就是也要有一个方便,是这个方便,就是说出这个咒,能除你的病。得寿命故,我的寿命要死了,寿命短,我希望寿命长一点,也可以,念大悲咒也能令你的寿命长。

得富饶故,这个富饶,说我生活困难,或者我没有工作,有一些问题,你念大悲咒,能使令你的财富丰足,念大悲呪有这种作用。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能灭除一切的恶业。对于他人有所伤害,就是恶业,这种事情是一切贤圣善人所诃斥的事情,这个罪过是特别重的。这种罪过,就是要受极重的恶报。

说是我现在没有做这种事情,但是可能前生做过。说我今生也没做过,前生有可能会做过。当然这罪过,虽然造了罪,这个罪潜伏在那里,它不发生作用,也好像没有罪似的。也有的人,一时地愚蠢,做过一些严重的罪过,尤其是对父母有些不合道理的事,罪过是特别重的。或者是自己的恶心特别强,所造的恶业也是特别重。这种罪是不容易灭的。现在若是能念大悲咒,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

离障难故。这个障难,即是障碍、困难。就是我希望做什么事情,但是有障碍,使令我不能做。譬如说我想打禅七,已经计划好了,开始要打禅七了,中间有事情,不能做。说是我计划,要把《华严经》背下来,计划好,要开始了,喔,忽然间有病了,就不能念《华严经》。就是你想要做功德的事情,就是有障碍,使令你不能做,你有困难不能做。或者做到中间,喔,不行,我有事情,不能做。若是想要放逸,有罪过的事情很容易成就,但要你要栽培善根,就不行。那么这些是障难。现在你可以念大悲咒。

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经论里面说这个白,白是清净的意思。但是白对黑来说,黑就是恶法,就是罪过的事情;白法就是有功德的事情。有功德的事情,明白一点说是什么?就是五戒、十善。我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说十善,前三个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五戒里面的不妄语,在十善里面就把它分成四个,:不虚妄语、不离间语、不暴恶语、不杂秽语。不虚妄语就是不说谎话。不离间语,就是不破坏彼此间的关系,你说出这个的话,对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有破坏,叫离间语,这种话不要说。不暴恶语、不杂秽语。不暴恶语就是不说暴恶的语言,不要随便出口骂人,开口骂人就是暴恶的话。最后就是杂秽语,说出这种语言很污秽,令人放逸的语言,你不要说。这些就是白法,你若说出这四种话,就是黑法了。再就是意业有三种:不贪、不瞋、有正知正见,这也是白法。

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清净的善法,对于自己,对于他人都是有利益的,能得安乐果报的,这些事情就叫白法的功德。

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这个诸善根,其实也是白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可以分别: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就是刚才说的五戒、十善的这些功德。诸善根就是在佛法里边,修学无漏的功德,那么就叫做诸善根,这样子可以不重复了。善根,譬如这个树,它有根,由根生出来干、枝、叶、花、果。我们内心里面有一种善的根,由此根能生出来一切善法,这个根是什么呢?经论上现成的说法,就是不贪、不瞋、不愚痴。无贪、无瞋、无痴。无贪、瞋、痴,这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当然这个无漏的善根,要有般若的智慧,去修学一切功德的时候,就都是无漏的善根了。有般若智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取着,你做善法的时候,能够不执着,那就是出世间的善根;你若有执着,那就是世间的善法。所以在佛法里面说这个善法,一个世间的善法,一个出世间的善法。

世间的善法就是做这种事情很好,但是我的内心还有执着,我做了什么什么功德了,你不如我,虽然嘴上没有说,但是心里面有这些分别,就在这种功德上面,生出来一种执着心,生出来高慢心,也会引起种种的烦恼,也会引起一些烦恼的。

现在这个文上的意思,是说我们佛教徒,因为相信了有因果,有世间的善恶因果,也有出世间无漏的因果。相信有因果的道理,就努力去修学善法。修学善法,我愿意去做功德,但是这个心还是不勇猛,还不是这样做,不这样做,就知道,哎呀!我这样不对,虽然不对,但是做不来,那怎么办呢?你多念大悲咒,你就能增长一切白法的功德,你能成就一切诸善根的。世间的善法,出世间的善法,你都能成就了。大悲咒能给你这样的力量。

远离一切诸布畏故,怖畏就是恐怖。我们一般说,我们看见毒蛇,心里有点怕,看见老虎的时候,心里也怕。其实我们有恐怖,看见毒蛇怕的时候,还不多,看见老鼠也有害怕的,看见老虎也害怕。其实这种害怕还是少,我们常常有忧愁、忧苦的时候,日常生活里面,常常有忧苦的地方。譬如说我们没有财富,心里面就忧苦;有了财富,又恐怕财富失掉了,这就是忧,这就是怖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种种的,你有些顾虑的地方,这都是忧。所以这个怖畏,在语言上可能不常用,但是事实上,在我们人的生活里面,常常有这个怖畏的,很多很多的事。那么念大悲咒,就能远离诸怖畏,能令你心得安乐、自在。

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其实除一切病,也是我们的希求,得寿命、得富饶、灭除一切恶业重罪‥‥‥,这八句都是我们的希求。这里又说一句:满足一切诸希求故,就是除了前面八句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希求,这些希求,在经文里面说了很多,譬如说夫妻不和,夫妻不合,你希望合,这就是一个希求,但是在这里没有说。那么你也可以念大悲咒,也能满足你的愿望的。所以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

观世音菩萨说: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有这十个理由,我想要说,唯愿世尊慈哀听许,就是您慈悲哀悯众生的苦恼,同意我说此大悲咒。

前面这十个理由,当然我们从这十个理由上看,可能包括了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包括在内了。所以这个大悲咒,的确是我们极需要的法门。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如来随喜,诸佛亦然」。

前面是观世音菩萨想要说大悲咒,先请求释迦牟尼佛的听许。释迦牟尼佛得到了这申请,就招呼:「善男子」,称观世音为善男子。「汝大慈悲」。我们娑婆世界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很多地方画大悲观世音菩萨相,是女相画得多,但是你看这个文上,「佛言:『善男子』」。称观世音菩萨是善男子。汝大慈悲,你有广大的慈悲心,能够「安乐」一切「众生」,「欲说」大悲「神咒」。「今正是时」,现在正是说大悲咒的时候。「宜应速说」,你应该快一点把它说出来。「如来随许」,就是释迦牟尼佛自称如来,我随顺你的意思,我非常欢喜你这样意思的。「诸佛亦然」,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其余的十方一切佛,也都是欢喜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批准了。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这底下,「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表示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这个劫,印度叫劫波,这是时间的单位。譬如我们是二十四小时一天,一日、一月、一年,或者是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现在这里是劫,这是最长的时间。

经论上解释这个劫,有多少种解释法,一种解释是说,四十里,四十里方、四十里宽、四十里深,那么大的城墙,里边装上芥菜子。在别的地方,一百年这个鸟飞来一次,衔一芥子离去,一百年一次,衔了一粒芥子走了,几时把这个芥子完全都叨走了,这时这个劫还没有尽,劫这么长,这么长的时间。现在这个劫也有种种的解释法,我刚才说的只是其中的一种。

说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无量亿劫,可见很长了。「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在那个时代,有一位佛出现世间,他的名号叫做千光王静住如来。千光王,观世音菩萨说是千手千眼,而这位佛也有个「千」字,但是不说千手眼,而是千光,他的光明有一千。也可能那个时代,对这个「千」字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才都用这个「千」字。

千光王,他这个光明,用「千」字来表示。光王,就是特别殊胜、最殊胜的意思,大自在的意思。静住如来,这个静住,就是寂静住。寂静住,若按佛法修行人来说,那当然是禅定了。千光王,从他的身体发出来的光明,当然眼可见的,但是内心上说,就是智慧的光明。千光王就是佛的大智慧的境界,静住为佛的禅定的意思。佛的禅定当然是出世间的禅定,不是世间禅定。佛这个大智慧,是甚深的禅定,定慧圆满了,就是佛了。

这一位佛,「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可怜我,观世音菩萨自称。「及为一切诸众生故」,也是怜念一切众生,「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

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

「以金色手」,以金颜色的手。「摩我顶上」,摩观世音菩萨的顶。「作如是言」,这样说:「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呪,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你应该受持这个大悲心咒,受持这个呪做什么呢?普遍地为未来恶世的一切众生。世界上的人类,前面说是劫,这个劫,有增劫,有减劫。增劫的时候,人的福德大,寿命长,智慧也高;世界是和平的,人与人之间,没有纠纷。这个时候问题少,人的寿命长,像前面的问题比较少。

减劫的时候,就是人的道德逐渐地减低下来了。前面说: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就是白法渐渐地减少了,恶法渐渐地兴盛了,人病痛就多,寿命也短,富饶的事情不是太多,只有少数人是富饶的。有很多的恶业重罪,有很多的困难,有很多的问题。所以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念大悲呪,能利益那个时代的众生。

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呪故,超第八地。

「我于是时」。观世音菩萨他自称我,说我在那个时代,「始住初地」,我只开始安住在初地的境界。初地就是初欢喜地,这个初欢喜地,我以前也讲过,就是由凡夫初入圣位的这个时候,初开始入圣人的境界,这时候不是凡夫了,可以称之为圣人了。初开始圣人的阶位,这时候叫欢喜地。欢喜,怎么叫欢喜呢?就是你能够由凡夫入于圣位,是要经过长时期的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很不容易断烦恼的,忽然间,这一天早晨起来,静坐的时候,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忽然间入了圣位了,心里非常欢喜,所以叫欢喜地。

他初入圣位以后,得到的功德是什么呢?就是决定不再到三恶道去了,不会再到地狱、饿鬼、畜生道去了。最低限度是在人间,或者天上,或者到佛世界去。这是一种。

其次,他得到圣人的智慧了,能够见到真理了。他这个时候有能力可以去教化众生,可以去弘扬佛法了,有这个能力了。在凡夫的时代,修学佛法,虽然也去弘扬佛法,但是勉勉强强去说。唯有入了圣位以后,那个时候,他是有能力了。有这样的悲心,有大悲心了,能够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了,有这样的能力了,所以他欢喜。

地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地是譬喻,是大地,这个大地能生长万物,万物从地上生长的。菩萨这个时候,初欢喜地也叫做地,是什么呢?就是他这个大悲心,和他这个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和合起来就是地。从这个大悲心,和无我、无我所的智慧里边,能生长出来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也称之为地。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呪故」,我一闻到大悲心陀罗尼咒。「超第八地」,就是超越了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了第八地。

超第八地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从初地一直到第七地,虽然是圣人,但是这个时候,还都是肉身菩萨。就是这个菩萨虽然是圣人,但是他这个身体,还是地水火风所组成的身体。当然比起我们凡夫,是不同了。这个菩萨,他的病痛当然比我们凡夫少,他是特别健康的,而且是特别庄严的。他有很多很多的福德,有很多的智慧,有很多的神通,这是肉身菩萨,到第八地就是法身菩萨了。

由初地到第八地这个时候,初地这个时候的菩萨,也断了很多的烦恼,但是还有很多烦恼没有断,他还有烦恼的。到了第七地的时候,就是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内的烦恼,全部灭除了。灭除了,他就没有力量能绑住他在三界里面受生死了。

我们在三界里面流转生死,就是因为有业,有三界里面的力量把你绑在这里,你超不出去的。八地菩萨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所以他是超出三界以外的了,他这个时候,他不是三界以内的地水火风这个生命的身体了。他是那个无漏的功德,成就的身体,那个清净的,或者说是法性生身,或者说意生身,是那样不可思议功德的身体了,是法身菩萨。

不过这个位次,也有多少种的分法,我说的只是其中的一种。超第八地,可见我们凡夫念大悲咒,你能得到什么样程度的功德,那也是看你自己。说这个圣人,初地菩萨,他要念大悲咒,能有这样的力量,能到第八地。要是从时间上来说,来到佛法里边来,你要修行十千劫,你才能有坚定的信心,这个信心是不动摇了。再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到初地,再一大阿僧祇劫,才到第八地。所以从初地到第八地,是一个大阿僧祇劫。现在他一闻此咒,就等于是修行了一大阿僧祇劫。这个是在赞叹大悲咒的功德,这么样地伟大,这么样地微妙。

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使令我,就是现在,我的身体里能生出来千手千眼,具足这么多的慈眼。

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就都具足了,发是愿已,这个愿就出现了。我们拜大悲忏,千手千眼,当然就是照见法界,护持众生的意思。千眼是照见法界,千手是护持一切众生。我解释这个经题目的时候,也有说到,经文里边也有解释这个千手千眼。而这个实在还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也就是化现出来的,当然这也是一种功德力。

十方大地,六种震动。

「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当时身上有千手千眼具足了,这是一个愿。另外又有一个瑞相,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六种震动前面解释过。六种震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当时我解释完了,锺居士也说出来一个解释。这个六种震动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观世音菩萨,他前面发愿: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就在这里,他能够受持大悲咒,在恶世的时候,能利益一切众生。就是那个时代的众生,能接受这个大悲心陀罗尼法门的人,他们的无明烦恼,十方大地,这个大地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无明烦恼,这些烦恼,因为受持大悲心陀罗尼故,将会熄灭了,烦恼就灭除了。所以是用六种震动来表示这个意思。六种震动,也表示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们的无明烦恼活动的地方。你受持大悲心陀罗尼的关系,这个烦恼动摇了,他走了,他要同你分离了。表示这个意思。

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

「十方千佛」,千光王静住如来是千,观世音菩萨手眼也是千,十方也是千佛,其实十方的佛也是很多的,当然不说那么多的千,都是以千字来表示。「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光明照触到观世音菩萨的身体。「及照十方无边世界」。

从是已后,复于无量佛所,无量会中,重更得闻。亲承受持是陀罗尼,复生欢喜,踊跃无量。便得超越无数亿劫微细生死。从是已来,常所诵持,未曾废忘。

「从是已后,复于无量佛所,无量会中,重更得闻」。观世音菩萨,在千光王静住如来那里,闻这个大悲心陀罗尼,就是初开始。从是已后,复于无量佛所,无量的法会里,重更得闻大悲心陀罗尼。「亲承受持是陀罗尼」,他亲从诸佛,来承受这个大悲心陀罗尼呪。受了这个大悲心陀罗尼呪,而还能受持,不是说我接受了以后,我放在一边去,不是,而是常常受持。

「复生欢喜」。在无量佛所,亲承受持是陀罗尼,他又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踊跃是欢喜的相貌。「便得超越无数亿劫微细生死」。前面我说过,肉身菩萨和法身菩萨。肉身菩萨,我们说叫做分段生死。我们人世间生死的情况,你得到这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他原来是没有的,没有,有因缘,他现在有了。以胎生说,处在母胎里面,出胎了叫做生,而后渐渐长大了,就老、病、死,死掉了。

这个生命体有大小的形段,也有时间性的,或者活到一千岁,或者活到一万岁,这个到时候就没有了,这样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我们人间的人也好,你作饿鬼、作畜生也好,你生到非非想天也好,都叫分段生死。

到了第八地菩萨,他把这样的生死灭了,灭了,他得到的身体,就叫做法性生身。得到的那个法性生身,那是无量功德庄严的身体。那个身体也叫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就是由意去生,你随意自在。

我们这个身体,你长这么大,就是这么大,你想要变动是不行的。寿命也就那么多,你想延长也不容易,就是有多少固定性。但是意生身,就是法性生身,不是,那是随意自在的,有不可思议变化的。这个不但说菩萨,就说色界天上的人,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天上的人,他的身体也可以称为意生身的,他那个身体也是随意变化的,也可以不现,也可以现,种种的境界,但是他也是有寿命,到时候要死。到了法身菩萨,得到意生身的时候,那个身体是无量寿,就是永久也不死了,也不老、也不病、也不死,所以叫无量寿。

但是这样的身体,说是八地菩萨,他得到法性生身了,但是他,在天台宗的话,就是还有无明烦恼,还有无明惑,犹有所不知、犹有所不能、犹有所不净,也有很多事。但是他这位菩萨,他不断地亲近十方诸佛,他又不断地在凡夫的世界去教化众生,所以他的功德、智慧不断增长。他的功德智慧增长,那么他犹有所不知、犹有所不能,这个事情就随着变化,常常的变化。就是功德在增长,过失在减少。

这个地方就是这句话:「便得超越无数亿劫微细生死」,这就叫做微细生死。微细生死就是变易生死。你这个功德渐渐地增长,你这个法性生身里面就是有变异,到了功德圆满的时候,无量无边微细生死完全除掉了,就是佛的金刚身,就是究竟圆满了,就没有变易生死了,那就是佛的圆满报身了。

所以这个地方说观世音菩萨,第一次听闻了大悲咒,就是由初地到了第八地,就是把分段生死除掉了。以后「复于无量佛所,无量会中,重更得闻,亲承受持是陀罗尼。复生欢喜,踊跃无量。便得超越无数亿劫微细生死」,就把这个变易生死除掉了。「从是已来,常所诵持,未曾废忘」。就是从千光王静住如来那里,开始听闻大悲咒以来。常所诵持,未曾废忘。

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着,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

「由持此呪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常在佛前。「莲华化生」。观世音菩萨,如果他到凡夫世界来。譬如说这位佛到凡夫世界来成佛,观世音菩萨他到这里来亲近这位佛,到这个世界来度众生,他可能就重得一个身体,得一个身体之后,就莲华化生。当然他若愿意有个父母,也是可以。这是他随意自在的事情。若按照他本身的功德来说,那是莲华化生,他不需要受胎生。

若是在圣人的世界,这个法身佛的世界。我们娑婆世界,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那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不是释迦牟尼佛他那个圆满报身的世界,不是那个。若是观世音菩萨,到释迦牟尼佛那个圆满报身的世界,当然也不需要莲华化生,那也就是观世音菩萨自己的法身去见释迦牟尼佛,或者是见阿弥陀佛,或者见药师佛。

若是到凡夫的世界,观世音菩萨的法性生身不可以,法性生身到了凡夫世界,你见不到的,他不能和你发生关系。所以他一定化现一个身体,他现一个身体,他也可以有父母,也可以莲华化生的。

现在说这个: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不受这个胎藏之身。若是佛菩萨,他愿意受胎生,那是也是他的大悲心的一种作用。若是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受胎藏的身体,就是因为有欲的关系。若是我没有欲了,我到了色界天上去,也是化生,就不叫胎生。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这上面是我们拜大悲忏的那一段文。前面「不受胎藏之身」,这以前是观世音菩萨,说明他以前得到大悲心陀罗尼咒的经过,得到的功德。以下是说我们人间的人,想要受持大悲咒的时候,要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够受持大悲呪。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前面的文,是观世音菩萨,说明他开始学习大悲心陀罗尼的经过。这以下是说念诵大悲呪的方法,这个大悲呪我们应该怎么样诵持,应该怎么样受持。

若有比丘、比丘尼。就是假设这两种人,一个是比丘,一个是比丘尼。这两种人就是出家人,比丘尼这个尼字,中国话就是「女」的意思。若有比丘那个地方没有说这个尼字,就是男的,男的出家人受了大戒了,称之比丘。

比丘,是多含不翻,其中含有乞士的意思,就是乞求的人。就是他自己不生产,向人家乞求来维持生活,所以翻作乞士。也翻作破恶,就是修学佛法,破除自己的烦恼的人,破除内心里面贪瞋痴的烦恼;身体能不杀、不盗、不淫;语言上不说谎话,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内心不贪、瞋、痴。烦恼,有活动的烦恼,有不活动的烦恼。不活动的烦恼就是种子。破恶,是破除去活动的烦恼,也要破除烦恼的种子。他做什么事情呢?就是破烦恼的事情,就是修行的事情。

也说是怖魔,因为你修学圣道,魔王恐怖了。女人出家,就称之为比丘尼,就是女比丘。他的行为和思想,和比丘是一样的,同样地修学圣道,也可以得阿罗汉果,也可以得无生法忍的。这两种人是出家人。

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居士,相信佛法的人,翻作清信士。翻作清信,就是他不断地学习佛法,对于佛法有清净的信心了,是这样的人。也翻作近事,近事男、近事女。近事这个「近」,就是他亲近三宝,常和佛法僧接近。也是做一些护持三宝的事情,他自己也时时地做栽培善根的事情,那么就叫做近事。这里边当然是说他皈依三宝了,也受了五戒,所以叫做近事男、近事女。

童男、童女,或者说是小孩子,或者是没有结婚的人。当然他要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也同样地可以称之为优婆塞、优婆夷的。

「欲诵持者」,说这六种人,他若愿意诵持大悲心陀罗尼的话。诵就是能背下来;持,一直地不忘,摄持在心里面不失掉,就是要常常的诵,他就不失掉,就不会忘了。你虽然能诵,但是你不天天的诵,他就会忘,就不能持了。若想要诵持这个大悲心陀罗尼呪,想要得到大悲心陀罗尼的功德,应该怎么样诵持呢?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是

要有什么条件呢?是「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这就是个条件。你若想念大悲呪,你要对于一切众生,要发起慈悲心,要有这种心。

众生是旧的翻译,新的翻译就是有情。就是有情识的,有了别性的动物。一般地山河大地,也是地水火风,但是它没有了别的识,没有识,就是无情物。这一切的动物,我们欲界的众生也好,色界天的众生也好,他的生命体,也是有地水火风的,但是在地水火风里面,他有识,那么就变成了有情。

这些有情识的众生,或者是我们同类的说是人,我们不同类的,我们能看见得见的,就是这些飞禽走兽,或者是一只蚂蚁,或者是一只蚊虫这些动物。但是人与人,我们人和人是同类,人和人,中间的关系应该是更重要。我们对一只猫,或者对一只狗,我们对牠有爱心,我们见到人的时候,把眼睛闭起来!应该更慈悲,更爱护,于他有慈悲心。

于他有慈悲心,这是原则上说,内心里面没有伤害他的的意思,有爱护他的意思,有利益他的心。佛菩萨告诉我们,我们说是五戒,我们同他的关系不杀,这就是慈悲。我们中国儒家的思想:「天有好生之德」。人也就是有好生之德,应该是这样子。不杀,这就是慈悲的行动。他若有困难了,我救护他。我能不能救护,这是一回事,我要有救护的心情,这就是慈悲了。

不盗,我不偷盗,不偷盗也是慈悲。如果你偷盗,把他所爱护的所有财物,你若盗去了,他会很苦恼,那么你就是伤害他了。伤害的行为,与慈悲心就是有冲突了。所以若有慈悲心就不会盗。不妄语也是慈悲的行动,不饮酒能保护你的慈悲心。所以说五戒,也就是慈悲,所以有慈悲心,可以用五戒来表达你的慈悲心,这也是「于诸众生起慈悲心」。

若是读《梵网经》,或者是读《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那就是比五戒更详细地说明了菩萨慈悲的行动。当然我们不须说这么多。我们若能把五戒守得很清净,我认为就是了不起了。

这六种人想要受持、读诵大悲咒,或是你有种种的希求,希望持大悲咒来满足我,但是你要有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我刚才说是,用五戒来表达这个慈悲心。这底下是观世音菩萨,更深刻地表示这个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这就是发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你受持大悲咒,你先要随顺我的意思,发这样的愿力,你要建立这样的志愿才可以。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为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南无大悲观世音」,这底下是十愿,(十个愿)底下又有六个愿。「南无」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有几个翻译,也翻个救护的意思。我有困难,我希望你救护我,希望观世音菩萨,你慈悲救护我。也翻作顶礼,就是恭敬地向观世音菩萨叩头。也翻作皈命,这个皈命有很多解释,我看都是讲一种意思。命就是,譬如念大悲观世音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教导,叫做命。皈就是皈依,就是随顺的意思,说个白话就是我听你的招呼,听从你的教导,叫做皈命。在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之前,加个「南无」,就有这样的意思,有救护的意思,有皈命的意思,有顶礼的意思。

「大悲」,大悲是赞叹的意思,是赞叹观世音菩萨有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我以前讲过。譬如说是我没有饭吃,观世音菩萨给我一碗饭吃,好,观世音菩萨慈悲我。但是若在佛法的道理上讲,这可以说是慈悲,但是不能称为大悲。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能够为你讲说佛法,使令你得涅槃,这是大悲。

悲和大悲有什么不同呢?就是我没有饭吃,你给我饭吃;我没有衣服穿,你给我衣服;我有病,到医院里看病。说我吃饭,我吃饱了;但是过几天,可能我又没有饭吃了,过几天我又有病了,我又没有衣服穿了。你给我衣服穿,你给我治病,都是暂时的,没能够究竟地解决这个问题,将来还会有同样的事情发生的。所以虽然是同情了你,救护了你,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要是你听观世音菩萨佛法的开示,你修学戒定慧,你得了涅槃,这件事解决了,从这么以后,永久没有问题了。所以这样的行动,是大悲。

现在说观世音菩萨,我们赞叹观世音菩萨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能够满我所愿,满我们的希求。观世音菩萨是有大悲心的,能为你彻底地解决问题,所以称之为大悲。我们一般人做功德,也是有这个分别的。

譬如说是我去造一间医院,我造个学校,这是很有功德,是的。但是你若造观世音菩萨像,那就不同,这个功德就不同。要是你造一间庙,也不同,和在社会上做一般的事情不一样。譬如说我建一所学校,出了很多人才,但是这个人是国家的一个贼,是一个大贼,他可以危害国家几十年,使令这个国家本来是很兴盛的,一下子搞垮了。那么你这个学校出了这么一个人,你办了一所学校,学校里出了这么一个人,你感觉怎么样!若是你造观世音菩萨像,大家去磕一个头,这个人将来可以转凡成圣,将来一定得无上菩提。他磕头的时候,这个造像的人,就有一份功德,他磕一个头,你有一份功德,他磕两个头,你有两份功德。假设这一天有一百个人磕头,你这个造像的人,你在那里什么事也没有做,你有一百份功德。所以世间的功德和出世间的功德不一样。这就是悲和大悲的不同。

南无大悲观世音,观世音菩萨有慈悲心,慈眼视众生。这个「观」,是观察。我们说用耳朵闻,用耳去闻声音。用耳去闻声音,但是这里不说是闻,不是「大悲闻世音」,不是说「闻」,是说「观」。这个闻和观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我们人,说用耳闻,当然也对,可是从识的作用来说,我们能听声音,当然这个耳根是正常的,没有病。没有病,耳根发出来耳识,能听到声音,但是这个耳识一剎那间就灭了,他不能听声音。

但是他听到以后,第六意识由耳识同他转过来,第六意识才听到声音。

第六意识他不能够离开了耳识,不假藉耳识直接去听声音,不行,第六意识不能,要有耳识、耳根,同声音接触,然后这个第六意识才能听到声音。第六意识听到声音,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心闻,心听到这个声音。但是心里面这个耳识,他同声音一接触,他不会分别,就是没有智慧,这个耳识没有智慧,没有分别的智慧。第六意识是有智慧的,所以观,第六意识一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他就观察这个声音,喔,这个「戒定真香」唱得好,第六意识会分别,实在这是观。

现在观世音菩萨,当然是他的天耳通,世间上众生的苦恼,求观世音菩萨救护,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发出来求救的声音,观世音菩萨天耳通,听闻到了。听到了,观世音菩萨他也是有第六意识,他就是大智慧,观察这个声音。观察这个声音,观世音菩萨当然就是救护他,所以叫观世音。说观世音,是观世音这个大悲心,他观察世间众生求救护的音声,而去救护一切众生。这就等于是赞叹观世音菩萨,有救护众生的这种慈悲的行动,所以先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你这样称念观世音菩萨,就是发出声音来了,向观世音菩萨有所陈述。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这一共是十条。我的意思是这样,「愿我速知一切法,愿我早得智能眼,愿我速度一切众,愿我早得善方便」。这四个愿,前两个愿,就是愿得大智慧的意思。「速知一切法」,是大智慧的所知;「早得智慧」,就是能知。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愿得大智慧。「愿我速度一切众,愿我早得善方便」,这就是愿我成就大悲心的意思。

我们凡夫,我们有烦恼。平平常常的,有我执,有我、我所执着的凡夫,要发出来行动的话,是怎么样发出来这种行为呢?就是思。能发出来这个行动,最初这个动机,就是私,按佛法的话来,就是我。这件事对我有利益,我就采取这样的行动;或者对我所爱的人有利益,对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姐姐,我的妹妹,我的哥哥,我的弟弟,我的好朋友。对于我有利益,对我的国家,对于我的民族有利益,我就做这种事情,一定是要有我。

圣人,由佛法的道理来说,佛法说无我,这样子,你采取行动这个动机没有了。没有动机,怎么能够发出来行为呢?就是大悲心,要有大悲心,才能做这种事情,若没有大悲心,他就不动。

昨天有居士他说出一个道理,他说是:一个人的心空了,观一切法空,心里面没有分别了,他就会有慈悲心吗?这句话不决定,这个道理不决定。因为什么呢?譬如说有定性的阿罗汉,阿罗汉如果是听《阿含经》,得阿罗汉果,或者是听《般若经》,得阿罗汉果,这就不一样了。譬如说听《阿含经》,佛说四念处,你修行成功得阿罗汉果,他主要是破除我、我所执,就是破除我执,得到了我空。他也不会去执着一切法,但是对于一切法空,就和听《般若经》观一切法空会有一点距离。

若是听《般若经》,得阿罗汉果的时候,我空、法空。他那个时候照见五蕴皆空,无我、无我所,他这个定性阿罗汉,他就不发大悲心。你若从《阿含经》上看,得阿罗汉以后,你在阿罗汉的这些传记上看,有的阿罗汉果也很积极地去度众生;有的阿罗汉就是乞食,然后就入定,那么就听佛说法也有可能,但是他不去度众生的,不去弘扬佛法的。

有位薄拘罗,或是那一位阿罗汉,连一句佛法也不讲。阿育王去拜见阿罗汉的塔,说是你这个阿罗汉一句佛法也不讲,我只供养你一个钱,供养阿难尊者就供养很多很多。就供养一个钱在薄拘罗那里,这个钱就飞出去了,这个钱我不受。

从《阿含经》上看,从《瑜伽师地论》上看,有的阿罗汉,他入无余涅槃以后,就是休息了,永久不再和众生的世界有关系。他也是「照见五蕴皆空」了,「无智亦无得」,离一切分别相了,但是他没有大悲心,他不去度众生,弘扬佛法。

可见他怎么样才能发出来行动呢?要有大悲心才行。所以唯有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观一切法空,无众生可度,但是还来度化一切众生的,他就是有大悲心。

所以一个人,发出来行动,有两个动机:一个为我。这件事于我有利益,我才做这件事,不然我不做;第二个动机就是要有大悲心,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才做这件事,不是为我,是为利益一切众生的。

现在这个地方:愿我速度一切众,愿我早得善方便.‥,这里的意思就是要有大悲心。有大悲心,只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这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和童

男、童女,这几种人。我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的大悲心不是那么强,可也不能说一点也没有,但是不是很强,不是很强,那怎么办呢?「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就是愿观世音菩萨慈悲,教我这个大悲心增长,我能够为一切众生服务。大悲心逐渐,逐渐地栽培,才有大悲心的。

所以前面这四个愿,前两个愿就是愿得大智慧,其次的两个愿,是愿得大悲心,这是愿。这个大智慧、大悲心圆满了,就是佛,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菩提。所以前四个愿,等于就是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先说这个大意。以下「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早得越苦海,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速得戒定道」,这是戒定慧,这个戒定慧就是行。

前四个愿是属于愿,戒定慧属于行。愿我早得越苦海,愿我早登涅槃山,愿我速会无为舍,愿我早同法性身,这是果。愿、行、果。这十个愿就是这三个字:愿、行、果。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愿,然后去学习戒定慧。学就是修行,我们佛教里面的用词,有的时候说「学」,有的时候说「修」。说修,就是你正在用功修行;但是有的时候也说学,学就是修行,有这个意思的。

有了愿,又有了行,然后就得果了。得果,这底下说:登涅槃山、无为舍、法性身,这是果。越苦海应该也是说果。下面的,我们暂时不讲,先说这个大意。这十个愿,就是愿、行、果,就是这三个意思。我们拜大悲忏的时候,这个文也明白了,因为这就是念大悲咒的一个方法。你先要发这样慈悲心的愿。

「愿我速知一切法」,先念「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这个意思就是我这个人没有智慧,我不知道一切法是怎么回事,希望菩萨能够帮助我,我能够开智慧,我能知道一切法是怎么回事。知道一切法怎么回事,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我做这种事情,是有功德的;我做这种事情,是有罪过的。是道德?是不道德?我们做人,佛法的意思,就是一开始应该有这样的智慧。这也就叫做是非,什么叫做是?什么叫做非?是,就是我应该去做;非,就是我不应该去做。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什么事情是劳而无功,徒劳无益,你做这个事情没有用。

譬如说不吃饭,不吃饭,在《南海寄归传》上说,说出家人有病,最初先饿三天,饿了三天不吃饭,这个病也许就可能会好了,要是没有好,你要去看医生。不可以超过七天不吃饭,你若超过七天不吃饭,因为我们这个身体,一切众生都要以饮食来维持生命,说不吃饭,不吃饭,这个身体就是要死掉了。说是有的人他说他没有吃饭,他还能生存,这句话有问题。或者说是我没有吃白米饭,我吃面条了,这当然是说笑话了,那不算数。

或说我打饿七,有的人身体健康,或者三七二十一天不吃饭,他也能生存,但是对身体有伤害,这就是无益苦行,没什么益处。有些事做,啊,我有功德,其实也没有什么功德,也可能没有罪过。但是这样,你就是把时间空过了。所以知道这件事是有功德,或是有罪过,也知道这件事做了,没有功德,也没有罪过,那么就白费时间了。

也应该要知道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什么是凡夫?什么是圣人?什么是阿罗汉、辟支佛?什么是菩萨?什么是佛?什么是六波罗蜜?什么是三十七道品?那么这一切法一切法,你要通达。通达什么是惑业苦?什么是六道生死?这一切法要明白。什么叫做我?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世俗谛?什么叫做第一义谛?什么叫做苦集灭道、十二因缘?这一切法要通达世间法,及通达一切的出世间法。

譬如说是我学习佛法多少年了,忽然间我对于《金刚经》有兴趣,我就把《金刚经》努力认真地学习它一遍。这也就包括在速知一切法里边了。或者说我愿意把《大智度论》学一学,或者我愿意把《华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佛法里面重要的经论,我不能完全学,其中我最少要把重要的经论学一部。甚深的第一义谛,我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但是语言文字的佛法也是很重要,我要学一学,尝尝味道,染指知味。这也是包括在「愿我速知一切法」。

在社会上生存,当然就是学习一点生存的技能,然后在社会上做事,然后就是这样老病死,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其它事情你若不学,则完全不知道。但是你若学习佛法,就像在屋子里面开着窗,啊,外面还有这样的世界!那时候就不同了,看法就不一样了。所以是「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愿我速知一切法,因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世间上五欲的境界生活。说我听闻了佛法,但是不知道这是不对的,那么就是我没有智慧,所以「愿我早得智慧眼」。智慧眼,用眼作譬喻,人若没有眼睛,是什么的境界呢?有了眼睛,你看得清清楚楚,走路的时候也很安全。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你眼睛看清楚了,你再采取行动比较好,没有眼睛是不得了。人若没有智慧,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愿我早得智慧眼,就会速知一切法了。

在佛说里面,非常地重视智慧。通常说什么是智慧呢?就是要明白有因,就有果。有善因,有善果;有恶因,则有恶果。你能够相信这件事,这就是智慧。你知道世间的因果,知道出世间的因果。世间法都是无常的,荣华富贵虽然是人之所欲,但是这个东西靠不住,靠不住就令人苦恼。这就是无智慧,若知道是无常的,你知道无常,这就是智慧;知道是无我,这也是智慧。说无常、无我,说一切法空,在佛法来说,这就是智慧。但是智慧究竟圆满了,唯有佛,唯有佛才是大智慧。我希望得到大智慧,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大智慧,他就是要由语言文字的佛法开始,逐渐地增长,逐渐地进

步,慢慢地就得大智慧,是这样子。

有的文上写,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佛法,则凡圣永隔,凡夫和圣人,中间就是隔碍住了。凡夫,你若用功,就可以成为圣人,就可以通到圣人的境界,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佛法,这个凡夫就障碍住了,你没有办法成为圣人了,有的地方有这个话的。所以从语言文字的佛法开始,去学习智慧,逐渐地、逐渐地就得大智慧了。

我们自己因为还在凡夫的时期,对于佛法学习得少,我希望开智慧,但是我怎么办法我都不知道?我念: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你常祈求,观世音菩萨慢慢地、慢慢地会有个安排,会给你个安排,慢慢地、慢慢地就会有进步。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前面是说自己要速知一切法,早得智慧眼。这刚才说过,愿我得到大智慧境界。其次这个地方:早得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是什么呢?就是希望我「速度一切众」。因为一切众生在那里痛苦,有很多很多的苦恼困扰着一切众生。那么我能够很迅速、很快的,我能有这种能力,有「早得善方便」的能力,我能度化一切众生。

度是度化,就是转化的意思。转化,实在的情形,最初的转化,就是转恶为善。众生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因为有贪瞋痴的关系,就多做恶,而少做善。所以要度化一切众生,应转恶为善。转恶为善,虽然他为善,其实还是迷迷糊糊的,所以应该转迷启悟。转恶为善,转迷启悟。还要叫他明白,虽然人天的境界也不错,但是还是有问题,所以应该发慈悲心,发无上菩提心,要得涅槃。那么你若这样,就是转迷启悟。转迷启悟,就是你开悟了。

这是两个阶段,一个是转恶为善,或者说改过迁善;然后转迷启悟;然后修行,就是转凡成圣了。这是三转,也就是三种转化的境界。佛菩萨度化众生,也不是一定要这样的次第。但通常地说,是这样的次第:转恶为善,然后转迷启悟,然后转凡成圣。圣,也不是一下子就圆满,也是有很长的阶段,所以圣人也有因,也有果,就是转因向果,这是第四转了。

度化众生,佛菩萨有的时候是按照这个次第,有的时候佛菩萨也不按照这个次第,他也可能一下子就叫你转迷启悟。

不是非要开始的时候,转恶为善。这是从凡夫到佛的境界,中间有这么多的转。

我们跪在观世音菩萨前面,「愿我速度一切众」,这是大悲心的一个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度化众生,说是转恶为善,转迷启悟,转凡为圣。转因向果,我们姑且不说,不是那么容易啊!就是你很亲爱的人,他不信佛,你叫他信佛,不容易,他不听你的。度化众生不是容易,你要有度化众生的善方便,要有善巧的方便。

方便,施为可则,叫方。就是你度化众生的时候,你采取的行动,你有所作为,你采取的这些办法,都是合乎法则,不是乱来的,是有道理的,所以叫做方,方叫做法则。善逗机宜,曰便。你采取这个行动是合理,很合道理,但是不契机。善者,能也;或者是善巧。逗,是契合的意思,能契合众生的根机,与他很合适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真实能使令他得到佛法的利益,真是发生作用了,他真实在佛法里面能投入了。你要有这样的善方便,你才能够去度众生的。说是我没有这个方便,我度众生,就是随我的意思,我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那样不能契机。契不契机不一定。所以我们凡夫说度众生,明白一点说,就是说大话了,凡夫那里能度众生呢!

所以一定是菩萨才可以,所以「愿我早得善方便」。我要能得到善方便,才去度众生的。凡夫不行。这四个愿,合起来说也就是两个愿,一个是愿得大智慧,一个是愿得大悲心。先发这四个愿,而后底下才有戒定慧的修行,然后能得到涅槃果,得到法性身,得到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前面的四愿上一次讲过了,这底下的六愿,第一是:「愿我速乘般若船」。上一次说这十愿大意的时候,「速乘般若船」,和「速得戒定道」,这是戒定慧。这个戒定慧是属于行,属于修行的事情。

前面的四愿是属于愿,其余的「越苦海」、「涅槃山」那四愿,是属于果。愿、行、果。

「愿我速乘般若船」,跪在观世音菩萨的前面,诚恳地称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请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帮助我,愿我速乘般若船,我希望我能很快的、很迅速的能够坐般若的船,能够超越苦恼的大海。

所有的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在家的佛教徒,初开始来到佛法里边来,当然是对于佛法有多少信心。可是真实地能迈步向前走,是很不容易的,就是第一步能迈出去,很不容易。第一步能迈出去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般若船,再明白一点说,就是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这一步,很不容易成就的,所以这些初发心的佛教徒,应该是有共同的愿望。所有的佛教徒,大家都愿意迈这一步。迈这一步,这里面怎么回事情呢?就是我们没有迈这一步的时候,想要迈这一步,就感觉到:好像佛法讲的很容易,很有道理。我们深深地生起了欢喜心,但是总感觉到,在我们的思想上,在行为上,不能与佛法相应。我对于佛法有欢喜心,但是佛法在我的思想上,总是不能够融合,就是我讲,我是能讲,但要你叫我那样做,就不容易做得来。

譬如说是,大家可能会读《金刚经》,《金刚经》说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也不是太难懂,但是你叫我那样做,就感觉到好像搞不好。

就是没得无生法忍之前,有两种:内凡与外凡。得无生法忍之后就是圣人,在圣位之前,就是凡夫。凡夫分两种,一个是外凡,一个是内凡。这两种人,虽然都是凡夫,但是有内外之别。

对于学习佛法,感觉到总是,不是那么顺,这就是外凡位的境界。这个外凡,你叫我磕头可以,你叫我照本读经也可以,或者是唱个炉香赞,我也能唱。但是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点困难,这就不行,这是外凡位的境界。外凡的境界,就是我们通说:心外求法就是外道,这样讲。当然也有道理,可是我们若读《中观论》,读《大智度论》,他很少这样讲法,那么你说《中观论》和《大智度论》、《大品般若经》这不是佛法吗?你能这样讲吗?所以这句话,只是可以说我们佛法的一部份。

这个外字怎么讲呢?外,就是心不能和理融合。譬如说是我空、法空、诸法实相这个道理,这种道理可以讲,你嘴巴里讲,好像也可以讲,但是叫我们实际上,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内心,同它融合起来,就不行。这个心有里外,我们这个心,各式各样的活动很多很多的,妄想纷飞,都是与理不相应,所以叫做心有里外。这样的用功叫做外凡。我们就是磕头,这样可以。我们心里观想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在这里,这种诚心可能发出来。但是若用诸法实相的尺去量,我们还是心有里外,这就是叫做外凡。

这个外凡的人,就是不能够与理相应,你想与理相应很难。难,当然是要佛法的标准的修行的步骤来说,我们要尊重圣言量。「圣言」,就是佛的语言,佛说的话,佛说的法语。佛说的法语,叫做圣言。或者我们再放宽一点,就是菩萨说的话,或者大阿罗汉说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它包含在圣言里面。这是个「量」,这个量就是标准。譬如有一个尺,或者是秤。你这一包米,放在磅上一称,喔,这有一百磅。用它那个量(ㄌㄧㄤˋ),你量(ㄌㄧㄤˊ)出来。你这块布有多少尺,他用尺一量,喔,这是二十尺。

就是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以圣言为量。不是因为这个话是我师父说的,就是对的。这句话不对,你应该以佛菩萨为量。以佛菩萨为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外凡这种学习佛法的人,应多读佛菩萨的经论,要多闻熏习。多闻,就是读。闻,说是我听你讲,那也是闻,但是也包括读,阅读,你要阅读佛菩萨的法语,佛菩萨的圣言,就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中国历代大德的法语也是好,那么要多读,

多闻熏习,多闻熏习,我们就慢慢的、慢慢的对于佛法的理解,渐渐的、渐渐的就深刻了,逐渐地也会正确。初开始的时候,当然有的时候会偏了,但是你不断地读,不断地读,逐渐地你对佛法的认识,就会好一点,理解就会精确一点,不是那么浮泛。

只是你的理解渐渐的好一点,但是做不到,做不到,这时候当然就会有这种情形,我几时能够得无生法忍?自然的就会有这个愿望。「愿我速乘般若船」,这句话换白话来说,就是我希望我很快的能得无生法忍,就是这么一句话。在得无生法忍之前,我们就是应多闻熏习。多闻熏习就是闻思修。这个闻思修,不论《大智度论》也好,《瑜伽师地论》也好,《解深密经》也好,《华严经》、《大般若经》、《涅槃经》这些经论,都是一致地这样讲:闻思修。就是你要多闻熏习,内心里面要思惟,然后你要修一心不乱,学习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句话也不是难懂,但是也可以另外一个解释,就是你在这里静坐也好,你在经行也好,你内心里面,你常能知道你自己的内心,明明了了的。你知道你的内心,一直地明明了了的。你几时不知道自己内心明明了了的时候,你就是乱了。

这种话,假设常有静坐经验的人,这句话应该容易明白。譬如说是我现在心里面的境界是这样,佛菩萨的大智慧光明,知道你现在心里明明了了,喔,又打妄想了,喔,又没有忘想了,心里又明明了了,又有正念了。这样子,有时候乱,有时候不乱。佛菩萨知道你的情形。现在不说佛菩萨,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内心是有正念,是没有正念。你自己常是注意自己的心,明明了了。喔,胡涂了;有时候不胡涂了。自己常知道自己。

你在知的时候,那就叫做一心不乱,这就叫做修,闻思修,这就叫做修。你不断地长时期努力这样修,你就得禅定了,你的定就成功了。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四个禅是最好。欲界定是难得而易失,你想得到它,很不容易,但是忽然间你夜间起来,一静坐,喔,欲界定出来了,但是很容易失掉。你出门买东西,和人说几句话,再回来静坐,这个欲界定没有了。或者是欲界定还有,但是你出定以后,与人通个电话,你再静坐,就没有了。或者是你骂人几句,你心一动,这个欲界定没有了。或者是赞叹你一句,你再静坐的时候,你欲界定没有了。或者你忽然间头疼、肚子疼,病了几天,你的欲界定没有了。难得而易失,这就是修行的确是不容易,你费了很大的辛苦,有一点成就,喔,忽然间一点事,就失掉了,就没有了。

所以欲界定是很令人不舒服,但是进一步到未到地定,好一点,不是那么容易失掉,但是还不坚固,要到初禅就好了,到初禅就坚固了,不是容易破坏的,还是可以破坏,但是不容易。说破坏,说是容易破坏,或者是难破坏,但是我们也不必失望,你已经成就过,又失掉了,你再努力,它还会再回来的。

这是说修。你得到一心不乱了,得到禅定的时候,再继续地思惟佛法的真义,那么有一天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就是乘般若船了。

般若,在《大智度论》上的用语,他用的词句,就是你没得无生法忍之前,叫做观,或者叫做空,叫做思惟。等到得无生法忍以后,他就不用这个,用「般若」了。这个般若表示什么呢?就是圣人清净的智慧,就是已经断烦恼了,但是烦恼还没有完全除掉。可是这个时候,你心里面是光明的,有了光明的智慧了,就是金刚般若。

我们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是语言文字的金刚般若,现在得无生法忍,不是语言文字,是你内心里面的光明成就了。成就了,这个时候用般若船,你的正念一提起来,这个般若就现前了,无论什么境界,在你心里面对你没有影响,那时候修行就容易了,就是容易,不是太困难了。所以是「愿我速乘般若船」,希望我赶快的,我不要这样苦恼,不要做个苦恼人。

到了光明的、无漏的、清净的智慧现前了,这时候我们中国禅宗的大禅师会说出来一种很妙的话,叫做「无事人」。这个无事人,我们现在讲,他也不去士农工商,什么事也不做,他就在那里入定;或者在深山里面,或者在一个大寺院里面的禅堂里,做个无事人。这样讲,我不同意。无事人是什么?就是在一切事上,他心里面无事。因为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光明一现前,所有的黑暗都没有了,有事就是没有事。

乘般若船,得无生法忍以后的,这个正念一现前,就叫做无事人。「愿我速乘般若船」,般若船的这个船的意思,是要继续向前进的,你的事情还没有完全成功,你继续坐这个船要向前进,还有很多的烦恼还会出现。

初得无生法忍的人,他这个般若智慧并不是昼夜六时常现前的,他也要睡觉,也要吃饭,和我们一般人表面上一样,也是老病死的。他有这个身体,他也会有很多事。就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事,他自己身上很多很多也有事。有事的时候,他这个般若有时候也不现前,但是想要现前就能现前。所以他很多的功德没有成就。

我们呢,假设我们学习了一部《法华经》,或者我能背下来,我也能讲,感觉我成就了很多功德。其实,得无生法忍的那个人,他会感觉到很多很多的功德都没成就,他会有这个感觉。我们若学一部经论,或者有多少成就,喔,已经很多了。但是若得无生法忍的人,他的心情,他不像那个人那么快乐,他就感觉到很多很多的功德还没有成就。

因为什么呢?因为初得无生法忍这个人,他可能一入定,和很多更高的圣人会接触,会接触,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另外他还有很多的神通道力都没有成就。说是来了一个人,向他请法,他只是看这个人,他没有天眼通,没有天耳通,他也没有他心通,也没有神足通,也没有宿命通,他也是凭自己的智慧说法,当然比凡夫不同,可是究竟他还有很多的地方不知道。那么他就会感觉到:哎呀!我太惭愧了,我不能

向他说法的。所以他要继续精进地修行。他很愿意到佛世界去亲近佛,要向佛学习。

所以「愿我速乘般若船」,这个船有向前进的意思,不是停在那里,我已经成功了,不是,他没有这种想法。所以「愿我速乘般若船」,是这样意思。但是「愿我速乘般若船」这句话,就表示他还没有乘般若船,就是在闻思修阶段的时候。闻思修也是智慧,但是这是在凡夫初开始用功的时候,愿我速乘般若船。

我为什么要速乘般若船呢?「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原来是这么回事,就是感觉到人生太苦了,所以我要赶快地超越、解脱,解脱这个苦海。这个海是譬喻,譬喻这个苦恼太多了,广大无边。苦海表示苦恼很多,我们一般说:生老病死苦很多。昼夜六时,如果不对劲,睡觉睡不好,也是苦;吃饭的时候,味口不对劲,也是苦。很多很多的问题,身体不对劲,也是苦;六道轮回也是苦。但是如果把它缩小的话,把这苦海缩小,简单地说一句这个苦海是什么呢?就是执着,就是我们这一念执着心,就是苦海。

如果我们没有执着心,所有的苦都不苦了。不过是得了阿罗汉果的人,他是不执着了,但是初得阿罗汉的人,这个身体当然还是凡夫有漏的身体。这样的阿罗汉,他也是有老病死。所以用六识来说明他的分际的话,前五识和前五尘接触的时候,当然也有苦受,也有乐受。我们说这个苦,他也有苦受。譬如说他若在猛火里面烧一下子,他也是感觉苦;或者用刀, 杀害他,前一剎那他也是苦。但是到第六识的时候,他这个正念一现前,这个苦的境界没有了。

所以这句话,在《阿含经》上说:「身苦心不苦」。阿罗汉能做到这个境界。身苦心不苦怎么讲呢?就是前五识的接触,如果接触苦恼的境界是苦的,到第六识就不苦了。第六识不苦,就是他这个正念般若的智慧,他有禅定是更好了,就到无为舍里面去了。下面说:「愿我速会无为舍」,他的心到了无为舍去了。这些杂乱的生住异灭苦恼的境界,与他不相干了,所以他不苦。如果第六识没有那样的般若智慧的时候,那就不行。那就是我们凡夫,苦恼的境界来苦恼你,你没有办法躲避,你这个心就被苦恼的境界困住了,你不能作主,你躲避不了。

所以「愿我早得越苦海」,这就是要无着的境界才可以。若是解脱了,阿罗汉弃舍了这个身体,他到了无漏的佛世界去,那当然没有苦了。到了阿弥陀佛国去,「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也是好。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人,那就不同,不是那么地安乐。所以现在观世音菩萨,劝我们先发愿,「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早得越苦海」。能无着,无着就能越苦海。什么是无着,就是般若。没有成就般若的智慧,他就是要执着的,不能不着。这等于是告诉我们学习佛法的步骤,你要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就是乘般若船了。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戒定,刚才说闻思修的时候,已经说了定,但是他没有说戒。戒和闻思修是同时的,但是用语言文字去讲说的时候,他就有先后了。有先后,而这个地方先说般若,先说般若,就包含闻思修。如果要分别这个次第来说呢,就是学习佛法的人,我们出家人也是在内的。这个正知、正见很重要,正知、正见属于智慧。说我能持戒,这很重要,但是智慧也特别重要,就是要有正知正见,你先要学习正知、正见。

所以那个是「愿我速乘般若船」。能乘般若船的,就是闻思修,由闻思修前进到般若船。不但是正知正见,你还要有戒,就是三皈、五戒、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这些戒法。

「戒」简单说,实在就是所有于人有损的事情,都不要做;其实也是对自己有伤害的事情,也不应该做。前面说:「愿我速知一切法」,速知一切法,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恶法不可以做,这就是戒了。

要能够受戒,守戒,也要修定,就是刚才说了,你能修习正念,使令自己念念分明,明明白白的。假设你能够修数息观,数息观正好是这么一个境界,念念分明,他没有去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自己不知道自己了。你常常知道: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你这个正知常能保持得住,就是念念分明,从这里就可以得定。有定的时候,这个定在佛法里面来说,和外道又不同。

外道的意思,认为有几种事情。一个是贪着定的快乐,这是一件事;第二认为定就是涅槃了,譬如说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认为是得涅槃了。或者得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处定,就认为是得涅槃了,这就是邪知邪见。而佛法所谓修定,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定,佛法是重视它的堪能性。这个定如果修成功了,它有很强大的力量。定若成就了...,说是定,有的时候也说心。戒增上学、心增上学、慧增上学,这三增上学。三增上学,这个定,不说定,而说心。定是什么?就是心,就是心有殊胜的能力。

你成就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你心的力量非常大。心的力量大,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你能容易成就般若,这个般若能成就;你也可以成就种种的神通,那么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能力强。没有神通,行菩萨道的时候,很多的事情做不到,你度化众生的时候,你的条件不够。所以「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戒、定和般若是同时的,同时之中,但是般若是成就正念的一个条件,所以先说般若。可是只是般若也不行,一定也要有戒、有定,所以这个地方也说戒定。有了戒,又有了定,又有了般若的时候,你才能越苦海。

越苦海,那个「船」,其实就是「道」,这条道路可以向前进,这就是愿我速得戒定道的船,就可以越苦海了。没有苦海了,就得大解脱,得大安乐了。我们应该这样发愿,观世音菩萨教我们这样子发愿。这也等于是学习佛法的一个过程,你一定是要经过这里,由这里渐渐地进步,才能到无上菩提那里去。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为我早同法性身」。这段文一共是十愿,前四个愿是发无上菩提心,中间的戒定慧是属于修行,愿、行。刚才念的这三愿,加上前面的「愿我早得越苦海」,这是属于果。愿、行、果。

愿我早得越苦海,苦海能够解脱了,能出离苦海。当然这是所有众生的愿望,这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由于修行戒定慧,有了成就以后,就能够越苦海。昨天这一个意思讲过了,这底下说到涅槃山、无为舍、法性身,也就是越苦海的时候,你为什么能够越苦海呢?就是登了涅槃山,会无为舍,同法性身了,你才能够越苦海。

在我们初开始,有诚意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只是知道人生是苦,什么是涅槃?什么是无为舍?什么是法性?在我们的意识里边,还不能意会到那里是怎么回事。名字是能知道,涅槃、无为、法性这样的名字,当然从书本上也能读到,也可能会听人讲解,但是那里面真实的情况,在我们的意识上,是还没能接触。这个越苦海,是我们的要求,这是比较明显的。现在这里说到愿、行、果,就不是这样了,就是你已经到达了那个地方,到达涅槃山、无为舍、法性身了。所以是果,这个果是有成就了。

我们拜大悲忏的时候,有这样的文,我们跪在那里:「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这是在观世音菩萨的前面发愿。「愿我早」,不要太晚,早一点能够登上涅槃山。涅槃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是翻作圆寂。圆寂是玄奘法师翻译,把这个「涅槃」翻作圆寂两个字。圆寂两个字怎么解释呢?古德解释说:「德无不备,曰圆」。所有的功德都具足了,叫做圆;「累无不灭,曰寂」。这个「累」就是累赘,系缚你、苦恼你这一些的事情都息灭了,都没有了。前面说是越苦海,这个苦的境界没有了。

苦的原因就是烦恼,没有烦恼的时候,就没有苦了。所以这个「累无不灭」,也就等于说:所有的烦恼都息灭了,那么叫做寂。可是我们在这里面应该说,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业,惑、业、苦三件事。惑是迷惑,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对于事情的真相,迷惑不明白,那么我自己虚妄分别,所以有了烦恼,这叫做惑。业,是由我们的虚妄分别,发出来的行动。动身发语,你内心里面思想,也是业;你发出来种种的语言或行动,也都是业。这些业,有了业以后,就会有果报,有果报,叫做苦,有果报就是苦。

现在这个佛教徒修学佛法,有了成就的时候,就是得涅槃,得涅槃的时候,累无不灭,应该说是惑业苦,这三种都清除了。可是在事实上,他并不是同时的这三种都清除了,这三种的息灭不是同时的。譬如阿罗汉,他息灭了很多的烦恼,但是他这个身体,他这个生命体,就是果报,这个生命还在,还没有灭。他也有很多的业,不要说阿罗汉果,就说初果。这个修行人初入圣道的时候,叫初果须陀洹。初入圣道的时候,他灭除了一部份的烦恼。他也有很多很多的罪业,很多的罪业。

这个罪业又分多少种。譬如在人间,会受到很多的苦恼,这是一种业;又有一种的罪业,不是在人间,要到地狱、饿鬼、畜生去受果报,这叫做三恶道的罪业。

这个初果须陀洹的人,也是有的(三恶道的罪业),也是有,但是他因为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成就了无我的智慧,无常、无我的智慧,这个智慧成就了,三恶道的业力就不活动。三恶道的业力,不能使令这个初果圣人,到三恶道去受苦,这就不能活动。这个业力不活动,但是这个业力还是有。人间的果报,就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他还有些罪业,应该在人间受苦,在人间受苦还是有的,还是有苦的。

譬如说频婆娑罗王,就是阿阇世王的父亲──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是得初果了,得了初果,他是圣人了,但是他在最后的时候,阿阇世是个太子,他同大臣联络好了,就作了王,就把他父亲关在牢狱里。关在牢狱里,这时候频婆娑罗王就念佛。我们念佛,是念佛的名号,也是对,但是其中有个想念的意思。我想念我的父亲,想念我的母亲,想念。当然口可能会念名字,但是心里面想念。

频婆娑罗王这时候关在牢狱里面,原来是国王,忽然间关在牢狱里面,也无可奈何!这时候,他就念佛。佛就派目犍连尊者来,给他受八关斋戒,同时目犍连尊者把佛的话转告他。我们明白一点,就是要求佛来帮助他。说:「佛所能帮助你的,已经完全做好了,你剩余的还有一些不如意的苦恼,你要忍耐」。佛把这句话,叫目犍连尊者转告他。这也就是说初果圣人,当然也不是完全这样子,就是初果圣人灭了烦恼,但是在人间的苦,有人的苦不能灭,还是要受的,但是三恶道的业力是可以灭了,不会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圣人,这个惑业苦,得涅槃的时候,应该说惑、业、苦都应该灭了,但不是同时的。有的也是不用去受,但是有的还是要受的。

当然这时候,初果圣人他也见到涅槃的道理了,但是还没有圆满,要继续修行,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阿罗汉的智慧也好,他的道力当然是高过初果,可是也不能够把人世间所有的苦恼都清除,也不能。尽管道力很高了,但是人间的苦,有的时候有的情形还是要受一点。这个事情就是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说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换一句话就是大国王,就是他能统治全世界的,不是说一个小国王。这是可以称之为大福德人了,他从生至死,都是如意自在的,没有任何人能苦恼他,没有这回事。但是这个转轮圣王是个凡夫,并不是圣人。所以我们不能够用这个人这一生,有的时候,运气好;有的时候,运气坏。不能用这个来衡量这个人的道力是高是低,不能这样子。这也是福报的问题,也是福德的问题;也是宿世的业力。

(笔录者按:此处录音带缺录了一小段)这句话怎么讲呢?譬如说是你享福,说享福,我们会说这个人走运发财了,他的近况很满意,但是这里面有待缘的意思,待缘,所以要等待因缘。等待因缘,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最初你作福的时候,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多少人,大家的智慧去造这个福。你做人的时候这样子,你去得果报的时候,也要大家在一起,这个福报才能来的,你单独去享福,不可以,这个福报不来,要带那个福才可以。

我看见报纸上,大概是在七七事变之前,在中国有个南天王,姓陈。他有个太太,他有时候不满意这个太太的行为,就把太太退回去,一退回去,他就倒霉;然后把这个太太请回来,立刻又走运。他尽管不高兴她,但非要在一起才行,在一起才能走运,不在一起不行,所以只好在一起。

这在佛法的意思,就是待缘。最初你造福的时候,或者是两个人,或者是三个人,或者多数人,共同的智慧做这个功德。那么你在享福的时候,也要在一起。造罪也是,也要待缘。

说你宿世,前多少生,你造了罪,造了罪,现在你遇见三宝,修行有成就了,但是宿世那个罪,现在来了,这个缘也来了,虽然你是圣人,但是这个时候,你也还是要受一点,这就是缘的问题。所以若说转轮圣王,或者不是说转轮圣王,他父亲也是国王,他儿子也是国王,那么当然他这一生不会太坏。所以得涅槃了,惑业苦完全清除了,但是还是有次第的。原则上说,就是惑业苦都寂灭了,完全清除了,你这时候就是越苦海了。

前面说是「愿我速乘般若船、愿我速得戒定道」。这个戒定慧,在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也可能有次第,也可能这个人没有次第。他在持戒的时候,他就学习般若波罗蜜,他也是修定;也有的人受了戒,也欢喜静坐,不欢喜般若波罗蜜,不学;有的人受了戒,受了三皈五戒,也不修定,也不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不高兴去读经,也不听经。听经这句话,应该说就是自己也不看经。那么就是只有一个戒,如果没有定,也没有慧,这个戒也不会坚固,你也很难得到正见。所以佛教徒的身份,也可能过多少日子,我不信佛了,也可能是这样。因为你对佛法的认识不够,随时就可能会变。

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学习佛法的情况,也是各式各样的。如果他的因缘好,他戒定慧都能具足,而后能够登上涅槃山了,从初果须陀洹开始,大乘佛法说是初得无生法忍开始,那么就像《金刚经》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登涅槃山了。当然由初果到阿罗汉,由初得无生法忍,一直到佛,这个涅槃山,你才能够「德无不备,曰圆;累无不灭,曰寂」,这才是圆满。那个时候,那是一个大安乐的境界。不像在人间的圣人,人间的圣人,有的时候表面上还有些不如意。这个是「愿我早登涅槃山」,这句话也就是前面「越苦海」的意思。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无为」这句话是对「有为」说的。无为这个词,不只是佛教有,其它的孔孟之道、老庄哲学,也有这种话。但是佛法用这个词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也可以用两个意思解释,一个解释,是凡是因缘生法,是凡是因缘条件组成的事情,他都是有生,有灭,有变化的,就叫做有为;没有这样的生灭变化,就叫做无为。这是佛法的意思,这个也很简单。

第二个解释,这个有为怎么讲呢?就是烦恼所为。有为就是烦恼所做的事情,叫做有为。无为就是不是烦恼做的事情。说涅槃,假设说不生不灭的理性,这一定是清净的无分别智才能够达到的境界,不是烦恼能为的,不是烦恼能接触的,所以叫做无为,也有这样解释的。

这个地方,无为这个话,其实也就是涅槃,也就是《心经》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诸法空性,它就叫做无为。无为这个地方放个「舍」字,什么意思呢?这个舍,就是房舍。这个地方用个舍字,等于是个譬喻,譬喻我们居住的房舍。我们在房舍里边住,我们感觉到很安稳,这里没有毒蛇,没有恶兽。尤其是现在先进的国家,进步的国家,冷的时候,房子里不太冷,空气可以调节;特别热的时候,这个房子里也不太热,那儿有调节的设备,使令你不受大寒大热的苦恼,使令你很安乐自在地在这里面住,这是「舍」的意思。

现在这个地方用这个「舍」,来譬喻,来形容无为的事情。就是无为这个地方,是个安乐的住处,我们住在这里就是最好的,是最安稳,最自在的地方,表示这个意思。本来我们人,譬如说我们是住最好的房子,我们在里边住,我们为什么要到无为那里去住呢?我们现在住这个地方不是很好吗?这个地方不太好。

普通说这个识,有一个词,叫做四识住。四识住就是色、受、想、行是识所依止的地方。我们这个第六意识,这个意识在什么地方住呢?就在色、受、想、行上住。色就是我们这个身体,识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住。受、想、行也是识所居住的地方。我们这个识在这个地方住,我们自己感觉怎么样?我们这个身体,若是随时有病的时候,这个识就感觉到苦恼。不管你是牙疼、头庝、肚子疼,各式各样的病痛,这个识就感觉到苦恼。感觉到苦恼,这也就是受想行。

可见我们这个识,在这样的地方居住,不快乐,这不是一个好的居住的地方,不是安全的地方。说我们现代的建筑师、工程师能造出很好很好的房子,这也靠不住,这房子也不太好,因为很容易破坏。地、水、火、风都能把这个房子破坏,地震能破坏它,水也能破坏它,火也能把这个房子破坏,风也能把这个房子破坏。说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也不是好地方。我们到天上去,天上也不好。所以所有的这些有为的境界,都是不安全的,唯有无为这个地方,是不可破坏的,是最安全的了。

这一段文是观世音说的,在其它的经论也有这个话。佛菩萨告诉我们,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无为,就是诸法实相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个最好的房子,我们可以到那个地方去住,所以叫做无为舍。那个地方,其实也就是涅槃。

到了天上去,天上虽然不老不病,但是要死亡,就是又破坏了,死能把这些事情破坏了。所以到了无为的地方住,就没有这个问题,永久地安乐自在了。所以就是「愿我速会无为舍」,希望我能迅速地契合无为舍,我到那个地方去住,就是这么个意思。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涅槃,是用三个譬喻,表示这个涅槃是很高的。初果圣人还没圆满,要继续修行;初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他也没圆满,要继续修行到佛的境界才圆满,这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这个无为舍,用舍来表示无为是安稳处。现在说法性,用身作譬喻。用身作譬喻,说是我们人间的人,这个四大,这个生理的组织:地、水、火、风,由业力假藉父母的液体。

我们自己前生造的业力,用父母的液体,把他组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出胎以后,也还要依赖空气、营养,继续地支持他,这个生命逐渐逐渐地成熟了,就成为一个大人,这是这样的身体。这个身体当然为老病死破坏了,可能也有多少如意的事情,但是如意的事情很少,苦恼的事情很多,这个不如意事,特别多。可见人间的好事不是太多。这是人间的这个生命体,这个身体不对劲;天上的身体也不行,刚才说了,他也要死亡的。那么什么样的生命体才是最坚固的呢?就是法性,就是一切法的毕竟空性。它是不可破坏的,永久没有老病死了。你若成就了法性身,就是永久也不会老,也不会病,也不会死亡的。

我以前讲过,我们从头说。譬如说有的人静坐的功夫稍好一点,他能够出神。出神是什么意思呢?我是出家晚,在东北出了家,很快的跑去香港。到了香港以后,就听年纪大的老和尚说。这个人和我还算是师兄弟吧!他说在东北的时候,有些老和尚,老和尚有几种情形,就是夜间,东北的长春以北,是很冷的,长春以南,像沈阳、郢口天气稍为好一点。年纪大了,那么这些老人在夜间要出来小便。东北那个地方,是个农村,是个落后的社会,不像这个地方,房子里面还有车,有卫生间。所以那些老和尚,他们要到外边去洗,夜间也要到外边去小解。但是这些老和尚就是有点功夫,他就是坐下来,一出神。换一句话说,就是出来一个小孩,这小孩到外面去小解,能有这种事情,这是一样。另外一样事情,说是老和尚什么时候有事情,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走到中途,喔,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办,那么他不回去,他就坐在那里,他坐在那里,就出来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回去了。回去了,就把这个事情办好了。这就是出

神,有这个事情。

这个境界,当然是要有功夫,没有功夫,这个事情做不来。不过有个解释,这种出神,有阴阳的不同。有阴阳的不同怎么讲呢?就是他出了这个小孩,别人不能看见。好像没现出形像,那叫做阴;能现出形像,别人能看见的,叫做阳。有这种事情。头几年在柏克莱住的陈健民上师,我从他的文章,从别人的介绍上看,他有这个能力。当然这个事情,这也要有点修行才可以,这是一种。

其次,《楞伽经》说到意生身的事情。说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有意生身,那就是圣人了。圣人当然一定要有禅定,他就要比刚才说的,那个力量,那个作用是更大了,那么叫做意生身。刚才说出小人,实在就是意生身。我们说俗话,叫出小人,实在用佛法的意义来形容他,这样的称呼好一点──意生身,就是他心里面要有禅定,在禅定里边,他心里面一作意,一想就出来了。

不过我们刚才说的这种境界,我在香港的时候,那位老法师告诉我这件事,我猜这还是凡夫境界,还不是圣人。刚才像《楞伽经》里面说的十地菩萨,那是圣人的境界了。圣人的境界,那么他叫做意生身。这个意生身也随着他的道力,逐渐地进步,逐渐地进步,那么到八地菩萨以上,那就不可思议了,那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当然就是他已经完全把三界内的烦恼,全部的清除了,那是清净、无漏的境界,那就是可以称之为法性身了。因为他见到法性理了,与法性统一了。

我们说是用语言文字去形容,说这个法性是这样子,我们听见这种话,看见这样的文句,我们心里面想、思惟,当然我们初学佛法,只有这样开始,但是真实的境界不是这样。真实的境界是没有能、所的分别,不是有个能分别、所分别的境界,不是这样子。那么与法性统一了的境界,那个时候现出那种不可思议的意生身,那叫做法性身。

这样说法性身,可以分成两种说法。一种就是这位菩萨,他从开始得无生法忍,就是开始入了圣道以后,他由大悲心的推动,他常能去弘扬佛法,去普度众生的。那么他有这样的行为,也就是所谓功德了。这个功德逐渐地增多,那么由这样的清净功德招感的一种果报,所谓意生身,就是这个果报。这样的果报,还是有形相的,当然不是凡夫能见到的,不是凡夫这个肉眼能见到;也不是阿罗汉的天眼能见到的。大菩萨的境界,连阿罗汉的天眼都不能见到。那要是弃舍了这个生死的身体,生到佛世界去的阿罗汉,回小向大了,他也有法性身了,那样的人才能见到那个境界的。

那么这样说,那样的法性身,有形相的,有种种不可思议作用的。我们通常说是无量寿,那个法性身就是无量寿了。寿命是永久的了,不会再死亡的了,没有这个问题了。这是一种法性身。其次就是离一切相,不可思议的,就是法性理。你和这个法性理统一了以后,那个如如智、如如境统一了,那个离一切相的境界,那个是法性身。这样讲,就是两种法性身。

这个离一切相的法性身,就是说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离一切相的那个,就可以称之为法身;有形相的那个法性身,就是报身。这两种身,都是不可破坏的。

说是「愿我早同法性身」,这就是因为我们在凡夫的时代,感觉到我们现在这个老病死的身体,我们不满意,所以愿意成就一个最满意的法性身,这是这个意思。前面说最迫切的问题,我愿意离苦海,早得越苦海。那么愿我早登涅槃山,涅槃山就是安乐的地方。愿我速会无为舍,无为舍就是没有这些老病死了,没有这些有为的苦恼境界。愿我早同法性身,法性身就是永久常住不可破坏了。其实这是一回事,但是譬喻不同,名字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但是又是一回事。这是告诉我们,要念大悲咒的时候,前面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要「起慈悲心」。

起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怎么样叫慈悲心呢?就是发这十个愿,这是一个最清净、圆满的大悲心,不是我们一般的慈悲心。我们一般的慈悲心,不是广大圆满。

由前四愿的发无上菩提心,中间的愿:乘般若船、戒定道是愿,越苦海、涅槃山、无为舍、法性身是所得的果。发了这样的愿,再念大悲咒,是这样意思。你若发了这样的愿了的话,你就不是普通一般的人了。在佛菩萨的慧眼来看,这个人就是未来佛了,这个人将来一定要成佛的。你若发了这样的大愿,你是将来的佛了,那么你要念大悲咒的时候,你的功德是很大的。

譬如说是我们拜大悲忏,我们(笔录者按:此处录音带有缺录)...就是不同了。如果你发了这十个愿,然后再去念大悲咒,那是什么情形?说我没有发愿,我不要那么啰嗦,我就是随随便便自由,然后我就念大悲咒,我希望我的愿望成功,我希求的事情,佛菩萨帮我的忙。这情形也不同的。佛菩萨是慈悲,会帮助我们,但是按佛法的理论上说,有因才有果,你不造因就没有果。这个果,说是你自己不努力,佛菩萨给你一个果报,不行!这个事情办不到。但是你自己努力,佛菩萨可以帮你一下。所以我们若念大悲咒,大悲咒有不可思议的灵验,但是我们读这部《大悲心陀罗尼经》才知道,你要有这样的愿,才可以,它才有灵验。你说大悲咒很灵验,我念了很多遍,我也没有满愿!是的,是没有满愿,但是你还是条件没准备好,还不行。

这十个愿,里面的意思很深的,很广的。我很笨,我只能讲到这里。这个意思我说完全了,现在我说第二样,说忏悔这件事。我是从香港来的,所以说话,有的时候就会想起来香港的事情。在香港一般佛教徒的情形,在年终的时候,要供天。供天做什么呢?就是这一年很顺利,那么这个时候应该谢谢天的保护,所以要供天。新的一

年要来了,我们也祈求天的保护,希望事业能够成功,或者就是希望能发财。这样做,这也是人之常情,也不能说不对。我们拜忏也可以有这样的动机在里面,或是说我们过去这一年,我们一直地不能约束自己,我们做了什么错误的事情,忏悔忏悔。新的一年,我们也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我们身心安乐,事业也能容易成功,能够发菩提心,能够善根增长,这样也很好。我们这样子诚心的忏悔,也是好。

但是在佛法里边,忏悔这件事,不是在年终的时候才忏悔,应该是时时的忏悔。在经论上看,弥勒菩萨他在过去的时代,他修行的一个项目,就是忏悔,昼夜六时,有六时的忏悔,昼三时、夜三时,每一时都有忏悔。可见弥勒菩萨,在过去时代,他睡觉的时候,他不是连续睡几个钟头,他睡这么一、两个钟头就不睡了,不睡,就起来用功修行,其中有一项是忏悔,时时的忏悔。

时时的忏悔,这件事在佛法里面来说呢,在我们没得无生法忍的人来说,忏悔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刚才说了,我们的身口意很粗犷,烦恼的力量很大,自己有的时候约束不住自己,就会做错事。做错事情就是有罪了,有罪怎么办呢?佛菩萨慈悲给我们开一个缘──忏悔。忏悔会怎么样呢?就是能使令轻微的罪过,能全部的消灭了,轻微的罪过,能完全消灭清净。重大的,强大的,有力量的罪过,能令它软弱一点,不是那么强。

软弱一点,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这个罪过,将来还是要受果报的,要受苦报。受苦报的时候,时间不会那么长。你若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这个罪报,这个苦恼的境界容易转变过去。若是强大的时候,这个苦恼的境界长,你念观世音菩萨,不容易转变。所以忏悔有这样的好处。

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地忏悔。忏悔,一方面使令罪过减轻了,息灭了,另外我们也容易开发智慧。我们读印光老法师的《文钞》,他时常用一句话:「业消智朗」。这个「业消智朗」,就是罪业它一消灭了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就明朗了,就光明了。这就是罪过一息灭了,我们容易增长智慧,这个智慧若是增长了,我们就不容易犯错误,很多有功德的事情也容易成就,就不会像以前那么样的笨,那么样的愚蠢,常会做错误的事情。

以前多少年了,有一个人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他问我:「怎么知道这个人有罪呢?」这个意思是说,说是这个人品德很好,他也可能不信仰佛教,但是他的品德也是不错的,他没有做什么坏事,那么他没有什么罪吗!你做错误的事情才有罪,他没有做错误的事情,应该说没有罪。那么你怎么知道他有罪呢?他向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我当时可能会有答复,怎么答复的,我记不清了。但是我现在解释这个问题。

怎么知道会有罪?这个事情要是严格地说,我看没有一个人没有罪的,任何人都有罪。我们可以问一问这个人,譬如说是吃饭,这是很平常的事。这个饭做得很不对你的口味,你会怎么想?说是你遇见了如意的事情的时候,你心生欢喜,你遇见不如意的事情,你的心情怎么办呢?你自己问一问。如果说是你心里面,也是随着寒热、冷暖的境界变动,那就可以知道你有罪,你心随境转了,你就会做错事情,你就可以知道你有罪。

我举一个例子,我不知道这个例子举得合不合适,你们再想一想。就说汉高祖──刘邦那个时代的人,三杰之一:韩信这个人。韩信这个人,他受胯下之辱,他受漂母的呵斥,他都能忍受。逐渐地,逐渐地他后来作了山西王,作了怀阴侯,这在当时是一个有军权的人物,连汉高祖都要怕他几分的。这种人,后来我们《史记》上看,有人报告汉高祖,说是韩信要造反。大家就开会议,说怎么办法?刘邦的部下也有很多将军,就说:「打他」。陈平说:「谁敢同他打」?陈平这一问,没有一个人敢发言。这就可以知道,刘邦所有的这些将军,认真地来说,没有一个人敢同他斗,都是怕他。

这时候不敢打,怎么办呢?就是这个书生,不敢轻视,你不能轻视书生的。陈平就出个主意,就是「委由云梦」。就是汉高祖刘邦,你可以「委由云梦」,你的心意是要抓住韩信的,但是你不要到韩信那里去,到他旁边一个地方去,看他怎么反应?如果他来了,就预备几力士,一伸手就抓住他了,你不要派军队出去战,不能这样做。果然陈平这个计谋成功了,就抓住他(韩信)。抓住他,就把他放在车上,他就和王(刘邦)说话。韩信当然说得很明白,现在中国已经统一了,世界太平了,用不着我了,当然是把他抓住,安心一点!所谓功高震主,这是人之常情。

到了长安以后,这等于是软禁了,韩信这个心情不快乐,后来真就是要造反了。造反,他的计划是什么呢?他又没有军。当然我是小孩子出家,我那能议论这件事,我这又不知自量了。你以前做山西王的时候,作怀阴侯的时候,你有军政大权,你有军队在手里,你都不造反。到了长安去,你家里面只有三百个工人,这时候想造反。我以为这就是个错误。当然韩信可能用三百个人,战你十万个人的军队,他也可能有这种想法。结果是有一个工人,犯他的规矩,他打这个工人,这个工人偷偷的跑出去,就报告了,说他造反。造反了,这个时候刘邦不在长安,这几个书生:萧何、陈平这几个在,张良也是在。这几个书生又开会,开会,就派谁去请他(韩信)来,他不来,不来,说派萧何去请,萧何就去请他。请他,他也不愿意去,萧何说:「你到一到,然后你就回来」,他就勉强同意了。到那里,还是几个力士一伸手就把他抓住了,然后当然就是把他杀死了。

但是我在想,韩信用兵如神,他是战无不胜的那种境界,他有那么好的头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造反!训练三百个工人要造反。你打了这个工人,这个工人他会怎么反应呢?他就没有想到这件事。所以这件事情失败了!我们通常说:「智者千虑,不如一失」,我可以这样讲。但是这件事,我的想法是什么呢?韩信有罪,他杀死的人太多了,太多了,他现在要开始受报,所以不得好死。他这个罪,使令他的头脑没有那么灵活了,就胡涂了。所以他就是自己做一些愚蠢的事,把自己害了。

所以你问我:「怎么知道这个人有罪呢」?你有的时候,头脑不灵活,就知道自己有罪,可以证明你有罪。韩信那么好的头脑,他还会这样子,要是我们头脑没有那么好的人,更是容易胡涂啊!为什么会胡涂呢?当然懂得心理学或生理学的人,说是脑神经什么什么的,其实按佛法来说,就是你有罪。你这个罪,使令你要受报了,你自己会有一个引发性,你自己会出来一个引发性,引导这个罪过过来,所以就是这样子。

我们日常做什么事情,大事情、小事情;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多得很!有的时候会判断错误,当然可能判断错误的结果没有那么严重,但是我们也是有罪。这个罪过,我昨天讲,要待缘,缘没有来的时候,可能这个罪还不出来。但是缘若到了,那就不行。

我对一个居士讲,我们任何人都有罪,就像什么事情呢?就像你开的车,有了毛病了,你不修理,你还在公路上跑,忽然间这个毛病爆发了,在公路上就出事情,危不危险!说我们的身口意里边,无量劫来,没有疑问的,会造了很多罪,他随时会发现,发现的时候,你就有问题。若是我们常常忏悔,就是虽然没能完全息灭,总是使令它软弱一点。这种果报出现的时候,容易处理。所以我们应该常常忏悔,不只是说,非要在年终的时候才忏悔。这是第三段,我讲完了,接下来我讲第四段。

第四段就是「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愿我速知一切法」,一共是十愿。这十愿,我在想,我们或者我有病,医生治不好,我要求观世音菩萨,念大悲咒,能够消灭我的病痛,使令我恢复健康;或者我有特别的什么困难,我要求观世音菩萨慈悲,帮我的忙。那么观世音菩萨提出这样的条件──「愿我速知一切法,愿我早得智慧眼,愿我速乘般若船」,提出十个条件。这等于是发无上菩提心,要修学圣道,要得无上菩提的这种境界。为什么这样子呢?观世音菩萨提出这种条件来。

你要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说:「你想要求我帮忙,你要发这十个愿」。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么一个口气。这个我也在想,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应该说,喔,我现在有困难,你求我帮忙,我就给你解决这个困难好了,为什么要发这十个愿呢?我的虚妄分别,观世音菩萨的想法,譬如说你有病,你求我,我把你的病痛治好了。这件事,观世音菩萨应该有这个力量,能够把你这个病痛除掉,他能的。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你过了多久的时候,又有病了。像我刚才说的问题,是一个问题,

因为还有很多的罪业,有很多的罪业,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给你转了一下,过了一个时期,你那个罪业又发生作用了。

这个罪一来了,不是有病,或者就是有其它的问题,那么你还是没能够得安乐。说是把你这个病治好了,将来你还是有问题,几时这个事情才能完呢?所以你还是要去求观世音菩萨,还是要这样做。这样做,观世音菩萨再帮你忙,也是可以,但是你的问题始终还是不能完的,那怎么办呢?所以观世音菩萨提出这个条件,你若肯这样发愿的话,真实诚恳地发这个愿,就是一劳永逸了,就是将来你成功的时候,你就可以得无生法忍了,你可以成为法身菩萨,你成佛了,那么这个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如果你不发这个愿的话,只是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帮你忙了,你永远还是生死凡夫。

《大智度论》上,举莲华色比丘尼的一个因缘。莲华色比丘尼,她是大阿罗汉,有六神通的大阿罗汉。有人说:「佛法歧视女人」。其实佛法真实是平等,女人一样可以得六神通,可以得大阿罗汉;也可以得无生法忍,可以成佛,男女是平等的。这个女人出了家,得了阿罗汉果以后,她就到各地方去,贫苦的人也好,富贵人家的女人也好,就劝她们出家。你是年轻的女人也好,你是年歳大一点的女人也好,不管怎么样,就劝这些女人出家。劝人出家,有的人,当然有多少福德因缘的人,我不单单说是女人。年纪也不大,对他就不同意,就说:「你劝我们出家,我们现在这个情形若出家,出了家以后不能持戒,犯戒,犯了戒不是要下地狱吗」?莲华色比丘尼说:「下地狱就下地狱嘛」。说:「下地狱不是要受苦吗」?「是的,下地狱要受苦。但是你出了家,和没出家,没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的人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呢?说是你根本与佛法无缘,你不栽培善根,你造了很多罪,你要下地狱了。下地狱,有可能经过饿鬼、畜生道,又来到人间。来到人间,你可能做善事,有可能做恶事,又是到地狱去了。就是这样流转。要是你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你出过家,你修学过戒定慧了,愿我速乘般若船,你发过这个愿,栽培善根了,那就不同。就是你造了罪,下了地狱,你从地狱,三恶道出来以后,一定会遇见佛。遇见佛的时候,你善根成熟了,你最低限度得阿罗汉果。得无生法忍,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大菩萨了。从那么以后,就永久不会再堕落了。所以出家还是好过在家。

现在这个意思,观世音菩萨就是这个意思,说是你有问题,求我帮忙,我若不教你发无上菩提心,不这样发愿的话,你的问题没个完,老是要求我帮忙,如果你发愿,终究有一天,这个问题就彻底地解决了,就不须要再求我了,那么不是很好!所以我在想:我求你帮帮忙,你提出来这么大的要求,我这么推测,这个原因就在这里。你若是发了这十个愿,你诚恳地发了愿,那就不可思议!我们在想:这个愿我很难办到,

你这个观世音菩萨,求你这么难,他提出这个条件。我看这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问:从一些亲戚、朋友,或者书本上,说有的愿,你希望观世音菩萨帮忙,但是他们有的愿,发得比较小一点,这个做得到,可是这个好像比较长期的。这些愿,如放生、素食,或者是做一些什么功德。发一些愿,是否可以救一些急难?

答:一般说是,我发心吃素,或我要放生,当然也是好。我看,观世音菩萨教我们发的愿,我看这个愿好更好,因为这个作用是很大,作用很大很大。说是我能放生,我能吃素,也是好。但是放生和吃素,对于得涅槃的关系,疏远了一点,得三乘圣道的这个力量疏远一点,所以还是发这个十大愿好。当然这个比较容易做。放生好像也容易做,吃素,有的人好像感觉困难,但要能做到,也是好。如果是发心吃素,或者是发心放生,要知道放生和吃素的动机,为什么要吃素?我为什么要放生?要把那个真义能认识清楚,就是发慈悲心。

说是我吃素,就是对这一切的动物发慈悲心;放生,我们一般说放生,也就是放鱼,或者鸟,或者什么的,也就是对牠们有爱心,也是一个慈悲心。我们说,哎呀,我现在有病,我吃素,我去放生,用这个功德,使令我的病痛好了,这个也等于是个贸易。但是也好,不能说不对。但是你要明白这件事,这个行动的动机,是慈悲心的话,你就发心对一切人都有慈悲心,我认为会比放生功德大。你见到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哥哥、我的妹妹、我的嫂嫂,我的所有的朋友,认识、不认识的人,我都发慈悲心。我认为这个功德,要好过放生的功德大,比放生的功德还大。说是我放生了,啊,这只乌龟,我把牠放到海里了,回到家,我哥哥说一句话不对,破口大骂。我认为这个还不行!这个也有功德,你放生也有功德,但是功德不是太大。如果说是他骂我一句,这不是他的本心在骂我,是他的烦恼起作用,他的本心还是好的。你常这样想:他的心还是比我好,他只是一时有点烦恼。这个烦恼过去了,他还是对我好的。你总是想他们都对我好,我对他们都发欢喜心,不去计较这些事情。你若常这样子,我认为你的病,很快会好。《大悲心陀罗尼经》这个后文我们还没有讲,后文上面说,我们若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求观世音菩萨,应该是要拜三七二十一天,不是拜三天,应该是拜二十一天。但是我们业障重,发不起来这个心,拜了三天就感觉辛苦。

问:我们若拜一天,要拜几部?

答:有两种情形,一个是大众一起拜,一个是你个人单独拜。若是大众一起拜,像我们这个情形,我看顶多就是拜四次,多的话,可能就拜不来。如果你一个人自己拜……,二十一遍大悲呪,最慢就是一个小时,拜一遍就是四十五分钟,那么一天可

以拜六部。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现在的文,是说念大悲咒的方法,须要先发菩提心,「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前面是十愿,讲过了,这以下又有六愿。前面的十愿,是诵持大悲咒的人,自己发的愿,对于自己祈求无上菩提的愿。我上一次讲的时候,分为愿、行、果三种的不同,这以下的六愿,是由大悲心为一切众生除苦的愿。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这是说诵持大悲咒的人,我若面向刀山的时候,刀山自然地就破坏了。刀山是杀业特别重的人,受苦的地方。杀业重的人,他在前一生,前多少生,用这些武器去杀害一切人,自己受报的时候,也还是有这些武器来伤害他的生命。这样的人,受这样的痛苦,譬如说诵持大悲咒的人,发大悲心,「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使令他的痛苦能够停下来。这是地狱的境界。

「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这也是地狱。就是特别炎热的汤,这个罪人在里面受苦。念诵大悲咒的人,发出来这样的大悲心:「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枯竭」,前面两个愿是别说,这一愿是总说。我若向地狱,地狱自然消灭、破坏了。

「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饿鬼就是常受饥虚的痛苦,没有水饮,没有饭吃。这样饥饿的鬼,几千年、几万年,长时受饥食之苦,但是他不死。诵持大悲咒的人怜悯他,说「我若向饿鬼,饿鬼自(然会)饱满」,能够远离饥虚之苦。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阿修罗在六道众生里面,他算一道,如果说五道,他就属于鬼神之类,也是有种种神通的人。恶心自调伏,他对人也有恶心。在《法苑珠林》上,记载一个阿修罗的故事。我们人间的人到山里面,忽然间在一个地方遇到了阿修罗,阿修罗当然比人的身量高大。阿修罗就送给他一个果,这个阿修罗就说:「你吃这个果以后,你要赶快回去,你不能耽搁时间」。这个人可能没有这种知识,所以吃了这个果,他也是回家了,但是走路的时候不是走得太快,他在两山之间走过去,可能是从一个洞走过去,他吃了这个果以后,他这个身体就变大。还没走出地洞,他这个身体已经挤在洞里面,就走不出去了。《法苑珠林》上记载这么一件事。

阿修罗在佛在世时的情形,也有阿修罗相信佛教,听佛说法的。但是他对于佛也有疑惑心,他心里面想:佛为我说四念处,佛为诸天说五念处,他(诸天)多一个,给我说,就少说一个,就是这样疑惑。他疑惑佛偏袒诸天,歧视阿修罗,总是认为佛对别人好,对我不好,这样疑惑。

有位居士说:佛是偏袒诸天,歧视阿修罗的。说是释提桓因常常到佛这里来,请求能战胜阿修罗的一个方法,佛就给他一个方法,所以就是把阿修罗打败了。这就事实上证明,佛是偏于诸天了,并不是一个公平的地位。这个说法是个误会。你读《大品般若经》上,可以知道这件事。就是阿修罗要恼乱诸天的时候,佛告诉释提桓因,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样念的时候,阿修罗自然会撤退。只是把战争停下来,并不是阿修罗受到伤害,诸天占了便宜,不是那样子。你读《大品般若经》可以看出来。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诵持大悲咒的人,对于阿修罗也有慈悲心,所以能使令他所有的恶心能够调伏,不生起。「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畜生的世界,特别愚痴,没有智慧。所以受持大悲咒的人,如果面向他的时候,希望他自然地,很容易地能成就大智慧。

这个智慧,如果按人间的情形来说,能够相信善恶果报,这是第一个智慧。做善有善报,做恶有恶报,你有这样的信心,这是第一个智慧。能够通达人命无常,事事都是无常、有变化的,这是第二个智慧。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消灭...」。这一共是六个愿,指示诵持大悲呪的人,观世音菩萨说,要「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这个文就告诉我们起慈悲心的相貌。面向一切众生的时候,希望一切众生远离苦恼,得安稳住,你要有这种慈悲心。这段文就是诵持大悲咒的人,你要这样发大悲心,你在诵持大悲呪的时候,你会得到大悲呪的灵验,是这个意思。

但是在《大品般若经》,说到了一件事。就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譬如他作梦,梦的时候,这一个地方有了大火,有了大火的时候,这个菩萨在梦中说:「如果我得无生法忍的话,希望这个大火熄灭」。这个大火就熄灭了,他这么一发出来这个诚实之言,大火就灭了,那么这个菩萨就是得无生法忍了。

他醒觉了以后,当然这是个梦。醒觉之后,能看见一个地方起了大火。对于人的财产,损失很大的一种境界。这个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说:「我在梦中有这样灵验,我现在醒觉的时候,如果我真是得无生法忍,希望这个大火熄灭」,这个大火就熄灭了。这是圣人,不是凡夫的境界。和现在的文不一样。当然念大悲咒的人,发这样的愿,也通于凡圣,像前面观世音菩萨,他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他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咒,他就超到第八地。这也通于圣人。

这是《大般若经》说这件事,可是同时又说出来不同的事情。就是菩萨未得无生法忍,他也发这样的誓。说看见起火了,啊,我若得无生法忍,希望这个火熄灭,火也不熄灭。火会熄灭,是怎么熄灭的呢?不是这个菩萨他自己有这个力量,而是魔王

从中动了手脚。魔王的力量使令这个火熄灭了,但是这个菩萨自己不知道,认为这是我的力量,这个火熄灭了。于是使令这个菩萨起了增上慢,对于其它的菩萨就分别:我是得无生法忍了,你们都是生死凡夫。于是乎就会起很多的纠纷,会引起很多的烦恼。

这个事情,在《大品般若经》上,佛就说:「菩萨要善于知道是魔,非魔」,要知道这件事。现在这段文,当然是通于圣凡,可是应该是偏重于凡夫,只是发这个愿,不是说你有这样的实效。这只是说,你遇见苦恼的境界,你要发大悲心,应该是这样子。

发是愿已,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咒。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

「发是愿已,至心称念我之名字」。前面是说发愿,发愿以后,还要至心称念我的名字。这个至心,后边的文,或者其它的经论上,说是有至诚的心。这个至诚心究竟是什么心呢?就是真实的心,你心里面没有虚伪。以真实的心来称念我之名字。这个「我」,就是观世音菩萨自称,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专一其心,忆念我本师,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本师阿弥陀如来。

通常说这个本师,如果说是我们受戒,给我们受戒的这个人,是我们的本师;或者是我出家了,给我剃度的人,也算是我的本师。出家以后,授我沙弥戒的比丘,也可以称他为本师。授比丘戒,授菩萨戒的人,都可以称他为本师。

但是其中有一个,你因这一个人的开导,发无上菩提心了,这个人是你的本师;或者是你因为他的开导,你得无生法忍了,那么这个人是你的本师。现在这里是说:亦应专念本师阿弥陀如来。若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说,释迦牟尼佛是一切佛教徒的本师,因为这个世界所有的佛法,都是由释迦牟尼佛那里来的。

现在观世音菩萨,称阿弥陀佛为本师。「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呪」。这个《大悲心陀罗尼经》的经文上,就是说: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我们拜大悲忏,到这个地方,就是念十声,「观世音菩萨」念十声,「阿弥陀佛」念十声。这就是大悲忏的编集者:四明尊者,他这样规定。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呪,就可以诵此陀罗尼神呪了。

「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一宿就是一夜之间,你能够诵满五遍,就能够灭除去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身体里边,百千万亿劫的生死重罪。百千万亿的生死重罪,从这个时间的数目上看,这个罪是很多了,还加上一个「重」字。念五遍大悲咒,能灭除去这么多的罪过,可见大悲咒的威力有多大。可以这样解释这个意思。

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前面念大悲呪的方法说完了,就是念大悲咒能够除罪。以下是「若诸人」间,或者天上的人,「诵持大悲」的「章句」。这个章应该说是全部的大悲呪,句就是章里边的一句一句。「临命终」的「时」候,「十方诸佛皆来授手」,就是十方诸佛都伸手来提拔你、来救护你的意思。「欲生何等佛土」,你愿意往生那一个佛世界。「随愿皆得往生」,都可以往生的。

我们现在居住的,当然这是凡夫的世界。凡夫的世界,就是苦恼的世界。佛的世界是和平、安乐的世界。我们到和平安乐的世界,当然是好过不和平的世界,所以愿生佛世界,也是对的。不过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还有很多的好朋友在这个世界,我们走了以后,同这些人分离了,分离了,有的人就不愿意到佛世界去。

这个意思在大本的《阿弥陀经》上有提到,提到阿弥陀佛国世界的人,在那里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修学佛法,那么你修学有成就了,你随时还可以到其它的世界,你也可以回到你原来的世界,所以并不是留在那里。

所以这上面,临命终的时候,十方诸佛都来授手,这是个非常殊胜的境界。我们凡夫难免有些错误的地方,命终的时候,若跑到三恶道去,是很苦恼,若是因为念大悲咒的功德殊胜,使令罪业潜伏在那里不动,佛菩萨接引我们到佛世界,这是佛教徒最吉祥的事情,非佛教徒很难有这样事情。因为非佛教徒不相信佛法,他不肯念大悲咒,当然就不容易有这样的事情。

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惟除不善,除不至诚。

底下这一段文,在大悲忏上有引。观世音菩萨又对「佛」说:「若诸众生」,他肯「诵持大悲咒」。「诵」就是把大悲呪背下来了;「持」就是不忘。你天天的念诵大悲呪,当然不忘。你要是诵下来以后,你不念,不念,就忘了。诵持表示天天的持诵。这个人若「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誓是决定的意思,我决定不成佛。

我以前曾经讲过,这个咒的作用。意思就是大悲心陀罗尼这个章句,为什么我们念它,它会有这个作用呢?就是千光王静住如来,或观世音菩萨,由他那个清净无为,

离一切相的那个清净心、大悲心,加持了这个咒,赐予这个咒有这样的力量。

譬如说是一根针,医生对这个针说:说是希望这个针,它能治好人的病痛。他就这么祝愿。这个祝愿可能灵验,也可能不灵验。但是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说,要是得了禅定的人,他要祝愿,就会有灵验;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心里面散乱的人,你想祝愿就不一定灵。大福德人也多少有些力量,有禅定的人,他要祝愿,就会有力量。

得了禅定,他又成就圣道了,得无生法忍了,或者是到了第八地菩萨这个法身菩萨;或者是成佛了的人。他那个圆满、清净、光明的大悲心,他能够祝愿这个章句,他有这样的力量。他说:「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我誓不成正觉」。他就是赐予这个章句有这个力量。有这个力量了,他就是会有这样的灵验,你若这样诵持,他就不堕三恶道。

「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若不往生到诸佛的世界去,我决定不成佛。前面是远离苦恼的世界,这个地方是到安乐的世界。「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有罪,造了罪的人,自己没有办法调转业力,当然就随业流转。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悲神咒,能令你转变,使令你不堕三恶道。

我们愿生佛世界,我们没有神通,是个普通的凡夫,说是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去,这是很不容易,这是很难的。但是念大悲咒,就能成就这件事。若用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等于是有飞机票,你若念大悲呪,等于是有一张飞机票,那么你坐这个飞机就是到阿弥陀佛国。

这底下: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有的人欢喜静坐,欢喜静坐,但是坐下来的时候,用奢摩他的方法,让这一念心,叫他一心不乱,很困难!很不容易!很不容易一心不乱,很不容易得禅定。你现在,一天如果念一百零八遍大悲咒,然后你静坐,你试一试,他就好得多,他就容易一心不乱,你试一试。

现在学习科学的人,什么事都要实验,实验一下,看这件事对不对;现在这个事情,也是可以实验的。你一天念更多,更好。你念,普通地说,是一分钟一遍,六十分钟,如果你念熟了,能念六十多遍,不过你不要念太快,一分钟一遍,已经很可以了。一小时,念六十遍,一天念五百遍,或者六百遍大悲咒,我看也就可以了。

或者是你发心拿出一点时间,连续地念十万遍大悲咒。你一天如果是念五百遍,你看要用多少天,把十万遍念好。你有所求,你求什么事情,求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就这样做,你看看会怎样。

现在说是得三昧,你就这样试验一下,你看看静坐会不会有进步。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三昧」是定,三昧也有的地方翻作三摩地,翻中国话,翻作等持,这个我讲过多少次了。「辩才」,是人内心的智慧,通达真理的时候,能善巧地表示这个真理的相貌,有这样的能力。真理不是容易表示的,但是他有这样的辩才,能把它很适当的表示出来。有什么曲折,他也能够如量的说明它,所以叫做辩才。

有的人虽然没有念大悲咒,但是他也有多少辩才,他如果不同意你说的真理时,他会提出来相反的意见。那么在佛法上有辩才的这位诵持大悲咒的人,能够很合适地解释他的疑难,那就叫做辩才,他有这种辩解的能力。

辩才也不是容易的。说是没有人难问我,我可以随我的意,这样解释,若有人难问的时候,我就不容易去解答;或者是稍为难一点,稍为有多少曲折的时候,我就不能说了。比较简单的,我可以解释,比较是隐微的事情,我就不大会说。

那么我希望我有辩才,怎么办呢?现在有这个办法,诵持大悲咒,就能得无量辩才。可见佛菩萨这个大成就的人,对于初学佛法的人,知道他有什么困难,知道他有什么希求,给你一个方法,你按照这个去做,你就能满愿。但是你若不肯努力,那是不行的。所以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

「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这一句是总说,前面是各别的说。于现在生中,于现在的生命存在的这个时期之内。一切所求,有的人并不是求不堕三恶道,他也不只是求生诸佛国,也不单是求无量三昧辩才,他还有其它的希求。其它的希求,这里不一样一样的提出来,所以就总说:一切所求。

若不果遂者,若不满你的愿的话,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那就不是大悲咒了。这个意思,其它一切所求,你若肯诵持大悲咒,也能满你所愿。不过这底下还有两个条件,就是「惟除不善,除不至诚」,这是两个条件。惟除不善,不善就是恶事。下文有「斋戒」两个字。下边说是诵大悲呪的人,要斋戒。这样说,斋戒的意思,就是你的行为要好,你要诵持大悲呪,你的行为要好,这个斋戒是表示这个意思。

那么这个地方说不善,是否和那个意思同不同呢?我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和那个斋戒的意思相同了,那也就是重复了。我解释这个惟除不善,是指前面,你念大悲咒的目的,是避免堕三恶道;你念大悲呪,希望往生佛国;你念大悲呪,希望得无量三昧,得无量辩才,你或者还有种种、种种的希求。这个惟除不善,就是唯独是不可以希求恶事,是指这个意思。有些不合理的事情,你念大悲咒,不能满你所愿。

说是某人和我有怨恨,我要念大悲呪呪他死,这就不可以。所以惟除不善,你有不好的愿望,我不能满你愿的。我这样解释,说是你还有其它种种对人不利的愿望,叫做不善,我想这么解释。如果说是念大悲呪的人,他的行为很好,那个意思在下文说了。

这个《大悲心陀罗尼经》没有批注,所以我也没有什么参考书,我就这么解释,你们也可以再思惟。或者有其它我不知道的参考书,也有可能。这是第一个条件:你不能够有对人不利的希望。有杀害人的意愿,这是不可以的,那就不灵了。除不至诚,第二个条件,你不至诚也不可以。你念大悲咒的时候,你心里面不至诚,就是不是特别诚恳,那也是不会有灵验的。用这两个条件。

若诸女人厌贱女身,欲成男子身,诵持大悲陀罗尼章句,若不转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觉。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前面说:一切所求,若不果遂,那是总说的,这底下说出来一样一样的事情。「若不转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觉」,这个地方没有说时间。「若诸女人厌贱」这个「女身」,希望能够转成男子身。这个希望转成男子身,没有说时间,说我希望今生就转成男子身,或者我希望来生转成男子身,这个地方没有这样分别。「诵持大悲陀罗尼章句」,若不转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觉。「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你对大悲咒的灵验,你有小小一点疑惑心,那也不能满你愿的,你不能疑惑的。

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

这又说罪过的事情。「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常住」这两个字,我去查出家人的戒律,在盗戒这个地方。对于这个常住,道宣律师、灵芝律师就是大概地这么解释一下。我们上供的时候,「南无常住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这样子念。但是这个地方的常住,我看道宣律师、灵芝律师的说法,和那个意思有点不一样。他是说什么呢?是说寺院的财产,财产的所有权,这样的财产,这个所有权是固定了,不可以移转,那叫做常住。是这个意思。这不是私人所有的东西,不是私人的所有物,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常住,现在的僧团,出家人的寺院里边,要随顺国家的法律,那么就是你组织这个团体,由这个团体来管理这个财产。若随顺国家的法律,是这样意思;但是在律上,范围是大了一点。就是这一个寺院的财产,并不就是你这个团体里边的人管的,是十方僧的,十方僧都有权管理这个财产。这是律上的意思。十方僧,有的地方说是四方僧,东西南北四方,四方僧。

侵损常住饮食财物,你侵损了饮食财物,你非份地侵损了常住的饮食财物。就是大众共同的受用,你吃两碗饭也可以,你吃三碗饭也可以,反正吃饱就好了。那是这个常住的饮食财物,你各别,特别地受用。或者你特别拿出来,自己随便支配,那就不行,那就是不合法。这样的罪过,就是犯了盗戒。

「千佛出世,不通忏悔」,不要说一位佛,就是千佛出世,你向佛忏悔,都忏悔不来的。「纵忏亦不除灭」,这个罪也不除灭的!「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这个罪就灭了。这个地方应该怎么解释呢?我们向佛忏悔,这个罪不灭,若念大悲咒,就可以除灭。我想解释这个意思。比丘戒,就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犯了根本戒,你不能忏悔的,是不通忏悔,不容许你忏悔把罪灭了,没有这回事!那么正好就是这个意思: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可是大乘佛法是可以忏悔的,你念大悲神咒,就能除灭;你能够读诵《大般若经》,观一切法自性空,也能灭罪,这在《维摩诘经》上也有说,在《大般若经》上也有说。不过《大智度论》的解释,说是能转重为轻,完全把罪都灭了,不可能!这个地方说:你诵大悲咒,即得除灭。

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

「若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如果一个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时的贪心,非份地侵损食用常住的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要对十方的出家人,对比丘僧忏谢。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按比丘戒的道理,就是没有达到犯根本戒的时候,这时候是可以忏悔的。前面说: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就是犯了盗戒的根本,达到那个标准了。佛在世的时候,当时佛制戒的时候,佛这样问:「现在国家的法律,你盗人家的财物,盗多少是犯死罪」?当时的法律是盗五个金钱,盗五个金钱的时候,犯死罪。因此佛就制订,说这个比丘,或者是比丘尼,如果你盗了五个金钱,你盗取侵损常住饮食财物,若值五个金钱的时候,你就是犯根本戒了。

下边这段文:若侵损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这是说不足五个金钱,不足五个金钱,你是可以忏悔的,你忏悔,这个罪是可以灭的。

「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你没有向十方僧忏悔,但是你念大悲咒,念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十方师就来作证,对你说,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了。

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惟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

「一切十恶五逆」,这底下又总说,人的十种恶法,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瞋、痴。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转*轮,这都是逆罪。「谤人谤法」,人家没有犯这种罪,你就说那个人有这种罪,那么就是谤人。谤法就是谤毁佛法。

「破斋破戒」,破斋,过什不食叫做斋。过午,你又吃东西,违犯律的规定,叫破斋。或者你受了五戒,或者是八关斋戒,或者是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菩萨戒,这里面有轻戒,有重戒。

「破塔坏寺」,供养佛舍利的,你把它破坏了;或者是一个寺院,大众僧在那里修行的地方,你把这个寺院破坏了;或者你「偷僧祇物」,偷大众僧的财物;或者「污净梵行」,譬如说是你受了八关斋戒,你破他的戒,那么就是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若诵持大悲咒,使令这个罪灭了。

「惟除一事」,什么事呢?「于呪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你诵了大悲咒,虽然没把重罪灭掉,但是能远远地为你作无上菩提的因缘,使令你终究有一天能发菩提心,可以成佛。

前面的文,从「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前面说: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这是诵持大悲陀罗尼咒的人,须要起慈悲心,发这十六个愿,这等于是念大悲陀罗尼咒的方法。之后的这一大段文,是观世音菩萨,加持大悲陀罗尼咒的力量,使令诵持的人,能得到利益。这说出观世音菩萨加持的力量。

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诵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也。其恶死者,一者、不令其饥饿困苦死,二者、不为枷禁、杖楚死,三者、不为怨家雠对死,四者、不为军阵相杀死,五者、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六者、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七者、不为水火焚漂死,八者、不为毒药所中死,九者、不为蛊毒害死,十者、不为狂乱失念死,十一者、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十二者、不为恶人厌魅死,十三者、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十四者、不为恶病缠身死,十五者、不为非分自害死。诵持大悲神咒者,不被如是十五种恶死也。

以下是说,诵持大悲咒的人,能得到的利益。以下是念咒能得利益,原因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若是没有佛菩萨的加持力,你念陀罗尼咒,是不会有灵验的。

「复白佛言」,观世音菩萨又对佛禀白说:「世尊,若诸人天」,假设一切的人,一切的天。可见念大悲咒,不但是人间的人,天上的人,也可以念大悲咒。人到无求品自高,你若有所求,也就表示自己有所不足。人间的人,多诸苦难,天上的人也一样,他也是有所不足的。所以也有所求于佛菩萨。

现在这里说怎么样求法呢?「诵持大悲心咒」,诵就是背着本能念下来,不是照本

念。初开始当然是要照本念,不然我们不会念,但是你若长期这样念,如果你想多念,你照本念很辛苦,所以你要是诵下来,你念得很多很多,他不是太辛苦,所以应该是诵下来好。

持就是不忘,你常常诵,常常诵,他就不失掉。你虽然诵下来了,但是你不常诵,他就会忘记了,所以这个持,就表示常常诵的意思。这个诵持大悲心咒的人,他常常诵持大悲呪,他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

「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也」,有这样的好处。能灭十五种恶,能成就十五种善,有这样的好处。「其恶死者」,这十五种恶死,是那十五种呢?

「一者、不令其饥饿困苦死」。你常常的能诵持大悲咒,你天天的诵,那么这个人就不会因饥饿的困苦而死亡,这可见他的生活一定是很自在的。

第「二」种,「不为枷禁、杖楚死」。枷是一种刑具,古代的刑具。我查字典上,它画出一个图。那就是把这个人脖子那个地方,放在枷的地方,他那么一压,就是把他压死了,是那么回事,是枷禁而死。杖楚死,这个楚是一种木,用具。杖楚,楚为一种木,用这种木作杖,所以叫做杖楚。这等于是用杖楚来打这个人,因杖楚而死。诵持大悲咒的人,不会这样子死亡的。

「三者、不为怨家雠对死」,怨家就是有怨恨的仇家,和自己有怨恨的,也就是有仇恨,也就是和自己有敌对的人。这样仇恨的人,把自己搞死了。念大悲咒的人,不会这样子。

「四者、不为军阵相杀死」,不会两军打仗的时候,被杀死,不会有这种事情。

「五者、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诵持大悲呪的人,不会被虎、狼,或者其它的恶兽,残害而死。

「六者、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不会被这些毒蛇、蚖蝎伤害而死。

「七者、不为水、火焚漂死」,不会被水所漂、火所焚而死。

「八者、不为毒药所中死」,不会吃了毒的药,不会被毒的药毒死。

「九者、不为蛊毒害死」。蛊毒怎么讲呢?我查字典,字典上说,是用一百种有毒的虫,放在一起,牠们互相吞噉,最后剩余的虫是最毒的。用这个虫的毒,来毒这个人,这个人非死不可。念大悲咒的人,不会为这样的蛊毒所害。

「十者、不为狂乱失念死」,狂乱若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说就是神精病。失念就是没有记忆力,没有记忆力,有了神病颠狂而死。念大悲咒的人,他的神智永远是清明的,不会得精神病颠狂而死。也不会失念,记忆力也会特别正常,或者是特别好。

「十一者、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念大悲咒的人,登高山的时候,不会从高山上掉下来;上树的时候,也不会从树上掉下来,摔死了;也不会从山的崖,或者河的岸,掉下来死了,不会这样死。

「十二者、不为恶人厌魅死」。厌魅,这个厌是什么呢?厌就是巫术,恶人他懂得巫术,他念恶咒,呪这个起尸鬼。这个起尸鬼,就是新死亡的人,全身都没有缺少,他这个头、手、身体都是完整的。用这个咒能把鬼招来,附在这个死尸上面,这个死尸就起来,然后给他一把刀,巫术这个人命令这个鬼去杀有仇恨的人。把这个人杀死了,这就叫做厌魅。

念大悲咒的人,不为恶人厌魅死,不会这样子。大悲咒能保护你的安全,起尸鬼来的时候,他不能杀害你,他就回去了,回去杀那个呪起尸鬼的人。去杀那个人,那个人也预先有个方法,就是预备一只羊。预备一只羊,就是这个起尸鬼,不能杀那个人的时候,他回来,就杀这个羊,就算完了。有这样的事。如果你完全没有预备,那么呪这个起尸鬼的人,就会被杀。念大悲咒的人,有大悲咒的保护,不为恶人厌魅而死。

「十三者、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鬼神的世界也和人的世界差不多,也有善恶的分别。神有邪正,鬼也有善恶的不同。邪神和恶鬼,他也会做种种的恶事,你想用功修行,他偏要捣乱,也有这个事情。但是你若念大悲咒,这个邪神、恶鬼得不到机会来伤害你。我们没有入圣道的人,我们这个内心,不与真理相应,有的时候用功修行的时候,有的时候心里也会有正念,但是有的时候又不能有正念,因为你不可能是昼夜六时,长时期地内心清净,你办不到。

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他三个月不违仁,可见这个人的修行是很好,能九十天保持内心的清净。他这样的修行也很好了。但是说我们发心用功修行的人,我们能够一天二十四小时保持清净,都很困难。那么我们常念大悲呪,有的时候心里面也是有杂念,或者有不清净的思想,这就是邪神、恶鬼向你捣乱的机会,这就叫做便。可是你若常念大悲咒,邪神、恶鬼不得便。虽然有便,而不得,就是还是不能伤害你。这是念大悲呪有这样的情况。

我看古代的世界,说是古代的时候,人多数是有道德,但是也有不道德的。现在的世界也不能说没有道德,但是不道德可能多一点。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也比较多,非佛教徒我们不说,我们是佛教徒,相信善恶因果,我们不敢做恶。不敢做恶,但是我们应该保护自己的安全,不要使令那个邪神、恶鬼得便,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所以佛菩萨慈悲,虽然有的时候谈玄说妙,但是也会想到这个地方,让你念大悲咒来保护你的安全。

我们平常说:「圣与凡绝交」,经论上祖师有这个话,圣人和凡夫绝交。我们人与人之间,大家作朋友,不是绝交,大家互相有来往,但是我们若想和圣人作朋友,很难很难。我在加拿大遇见一个女孩,其实年纪也不小了,她原来是念观世音菩萨,现在不念观世音菩萨,改念上帝了。我说:「妳为什么不念观世音菩萨,而念上帝呢」?她说:「我以前念观世音菩萨,我母亲念,我也随着念,我有问题的时候,我念观世音菩萨,可是观世音菩萨不睬我,我要求他一点事情,他不睬我,他不帮我的忙。后来我的同学,有信上帝的告诉我念上帝,立刻有灵验,上帝跟我说话了」。这也是个问题。

我们平常相信了佛教,我们每天也可能信心很强,每天都有作功课,或者拜佛,或者念《阿弥陀经》,或者是念《金刚经》,或者是念什么。但是有时候也有问题,就是感觉一点不灵验,有时候有这个境界。我们念念观世音菩萨,到时候不灵验,这怎么办呢?所以经论上说:「圣与凡绝交」。绝交这句话,就表示没有感应,有这种情形,那么怎么办呢?观世音菩萨也知道这件事,告诉我们念大悲咒,念大悲咒就有效。你求观世音菩萨,说没有效,我念弥勒菩萨也无效,念地藏菩萨也没有效,现在就告诉你念大悲咒。念大悲咒的时候,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这个地方是有些问题的。

「十四者、不为恶病缠身死」。念大悲咒的人,不会被特别恶的病缠身,医生也没有办法治得好,但是念大悲呪就没有这个问题。

「十五者、不为非分自害死」。第十五样,就是不会非本分的,就是不合乎常情的,譬如这个人自杀,有了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不能解决,我死了就完了,好像就解决了,其实死了,这个问题还不能解决的。但是若是常常念大悲咒,就不会有这种非分的事情,就不会有自杀的这种思想。也等于说,不会有那样的困难,使令你走头无路,不会那样。

「诵持大悲神呪者,不被如是十五种恶死也」。我们常常念大悲咒,就不会遭遇到这十五种恶事,这十五种恶事,都不是我们欢喜的。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有什么方法能避免呢?念大悲咒,可见佛教徒的光明,佛教徒有这种荣幸!

得十五种善生者,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国;三者、常值好时;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纯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属,恩义和顺;九者、资具财食,常得丰足;十者、恒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财宝,无他劫夺;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称遂;十三者、龙天善神,恒常拥卫;十四者、所生之处,见佛闻法;十五者、所闻正法,悟甚深义。若有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种善生也。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

「得十五种善生者」,是那十五种呢?「一者、所生之处,常逢善王」。就是我们常常念大悲咒,如果你死掉以后,你生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常逢善王,你能够遇见好

的国王,按现在的来说,就是好的政府,这个政府很开明、公平。你能遇见这样的政府。

「二者、常生善国」。念大悲呪的人死掉了以后,能生到一个很好的国家。这个常逢善王,只是一部分,善国则是这个国家全部都是好的。

「三者、常值好时」。念大悲咒的人,他能够常遇到好的时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别繁荣的时候。如果经济衰退,那就不是好时。可以这么说,就是特别兴旺的一个时期。我头几天看报纸,看《民报》上写方块文章,他摘录刘平彦文章里的一小段,他说我们中国,不是说经济搞好了,问题就解决了,不是的,因为还有其它的问题。其它还有什么问题呢?他说经过四十年的统治,人性都被扭曲了。因为没有孔孟之道,又取消了宗教,取消了旧道德,人是心性、品德被扭曲了。这个问题,不是光是经济搞好就可以。

现在说:常值好时,这句话我刚才说,是繁荣的时候,我说这句话也不太对,应该说,是那个时期的人,都是品德好的,品德大多数是好的。像我们读《阿弥陀经》上说:「极乐国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就是好时!应该这么说好一点。

「四者、常逢善友」。你还能遇见好朋友。司马迁在那一篇文章上说,什么叫做好朋友?同明相照。同明相照,那是好朋友。如果再明白一点说,就是他能用智慧的光明,来照耀你,这就是好朋友,应该是这么说。说是大家的情感很好,但是常劝你去做些放逸的事,这不是好朋友。所以常逢善友,应该这么说。

「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就是你常念大悲咒的话,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具足的。就是眼睛正常,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具足的。眼也有,耳也有,鼻舌身意都是很正常、很端正的,都具足。具足这六根里边,这个第六意根很重要。有的人,眼耳鼻舌身都很好,但是第六意根不正常,就是这个人很痴呆,或者是记忆力很不好,那么这个人就是很难有什么成就,所以也等于说意根有所不足。现在说,身根常得具足,他的生命体上,六根都是圆满的。念大悲呪,也能有这样的好处。

我们六根具足了,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自己若是缺了一个耳朵,或者缺了一个眼睛,这时候,心情怎么样?所以身根常得具足这句话,还是非常重要的。

「六者、道心纯熟」。前面说这么多的好,固然是好,但是这一句话,就关系到佛法上来了。就是你若能相信佛法,而能够对三乘圣道,有欢喜心,有希求心,我想要做圣人。这样的道心,这个心就是誓愿、愿望的意思。就是希求圣道的愿力,成熟了。就是对世间上的有为、有漏的繁华境界,不那么留恋,能希求圣道,有这样高尚的意愿,这就是道心纯熟。

说是我所生之处,常逢善王,常生善国,常值好时,常逢善友,我六根都具足了,但是世间有为、有漏的境界,终究是无常的,还是靠不住的。你非要成就圣道以后,才能够常、乐、我、净,不然的话,世间上的事情,无论怎么美满,到时候终归无常。所以这个道心纯熟,还是很重要的。

「七者、不犯禁戒」。常诵持大悲咒的人,能使令他持戒的心坚强,不会违犯戒律,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在历史上看这些国王、大臣,那些有权势富贵的人,多数是不持戒。因为他有那个自在力,他能为所欲为,我们一般人办不到的,他能办到,他做是很容易,虽然是非法,但是他也能做成,别人,不敢违背他。所以容易做恶事,容易做恶事,结果富贵的人,将来就跑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念大悲咒,不犯禁戒,能使令你富贵,而不犯禁戒。

「八者、所有眷属,恩义和顺」。眷属,这个眷是彼此相爱的意思,叫做眷;属就是随顺,互相相爱的人,我能随顺你,你能随顺我,那么这叫做眷属。这个眷属究竟是谁?父母、兄弟姊妹、夫妻、朋友等,这都是眷属,都是有恩德、有情义的。有情义,彼此间常常互相来往,常是很和气的,很随顺的,不会起纠纷,不会有冲突。有些人彼此是怨家,为什么是怨家?当然是有冲突,而他们以前,彼此是眷属。如果彼此距离几千万里,不常来往,不可能成为怨家的,就是常在一起有冲突,才变成那样。现在常念大悲咒,有恩义的眷属,常能和顺。

我也曾思惟这件事,为什么人与人会冲突?会伤害感情?我思惟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认为这就是智慧的问题。常常念大悲咒,容易增长智慧,智慧增长了,有了问题的时候,你用智慧去观察的时候,他就没有冲突了。所以恩义的眷属,便常能和顺。我是这样思惟这件事。

「九者、资具财食,常得丰足」。资具,就是你生活上所用的一切用品,加上这个财,或者食,这都是生活之必需品。常得丰足,都是很宽裕的,不会饥饿困苦。

「十者、恒得他人恭敬扶接」。常常诵持大悲咒的人,恒得他人恭敬你,就是尊重你,能扶助你,能接引你,能提拔你,不会有人踩你一脚,不会这样子。这表示处处都有好朋友。

「十一者、所有财宝,无他劫夺」。你拥有的财宝,不会被土匪劫夺。虽然这个土匪很多,但是他不来抢你的财宝,念大悲咒还有这样的好处。

「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称遂」,这件事更好。你心里面有所希求的事情,都会满你的愿,不会求之不得。

「十三者、龙天善神,恒常拥卫」。你常能持诵大悲呪,龙和天,或者一切的善神,简别不是恶神。能常常的拥护你,能保护你,还有这样的功德。

「十四者、所生之处,见佛闻法」。你生到什么地方,你能够见到佛,能听闻佛法,使令你开大智能,增长福德,增长道心,能转凡成圣。

「十五者、所闻正法,悟甚深义」。说我见佛了,也听闻佛法了,但我没听懂,没听懂还不行。所以,十五者,听闻正法能够明了法的甚深的道理,能明白。《法句经》上提到一件事,说是有智慧的人,听闻佛法,和那个没有智慧的人,听闻佛法这个差别的地方,他说了一个譬喻。说我们吃饭的时候喝汤,用匙盛这个汤的时候,这个匙对这个汤,它不知道这个汤什么味道。若是我们用舌,这个汤放在口里面,这个舌能尝出来这个汤的味道。

就说是悟甚深义,就譬喻用这个舌尝这个汤味,若不悟甚深义,虽然听闻了佛法,那就像用匙尝汤的味,不知道什么味道。这个事情,这也是智慧的问题。这个智慧的问题,也是现在,听法的时候,不能专心听法,心里面有其它的杂念,心安不下来,也很难会听懂佛法。这是一个原因。

其次,宿世的栽培也有关系,宿世栽培得不够,现在听闻佛法,就是聴不大懂,有的人一听就懂了,有的人听几遍,还是听不懂。现在这里面说,诵持大悲咒的人,所闻正法,悟甚深义,他能够明白佛法的甚深义,知道这一段文是什么意思,那一段文是什么意思,它的甚深义,你能够明白。

「若有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种善生也」。这十五种最好的生命,得到这十五种功德。「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所有的天,所有的人,应该永久地诵持大悲心陀罗尼咒,你不要生懈怠心。说我今天不诵了,明天也不念了,不念,时间久了就念不上来了。有这样的机会,能遇见这个法门,你有条件能成就这个功德,而你因为懈怠而没有成就,很可惜!

以上的文,说到念大悲咒的好处,能灭恶生善,下文还会提到很多好处,今天就讲到这里。

观世音菩萨说是语已,于众会前,合掌正住。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开颜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

前面的一段文,是说念大悲咒有什么什么功德,以下开始说大悲呪的章句。「观世音菩萨说」这样的大功德,说这样的「语」言以后。「于众会前」,在法会大众之前。「合掌正住」,这是表示观世音菩萨,对大悲神咒恭敬的意思。「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这一句话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动机,他为什么要说大悲神咒呢?就是对一切众生有深重地慈悲的关系。由这样的动机,才演说大悲神咒的。「开颜含笑」,开颜就是含笑。笑得不过分,所以叫含笑。「即说如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这是在解释经的题目的时候,解释过了。「神妙章句」,就是有不可思议作用的章句,就是一句一句的,

多少句成一章,就是全部的大悲神呪。

陀罗尼曰: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婆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利埵依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酰唎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酰卢迦帝迦罗帝夷酰喇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酰摩酰俐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利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摩罚摩啰穆帝俐伊酰伊酰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卢呼卢摩啰呼卢呼卢酰唎娑啰娑啰悉利悉利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利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夜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曼多啰跋驮耶娑婆诃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华,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会,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陀罗尼曰: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南无阿唎耶婆卢羯帝烁钵啰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摩诃迦卢尼迦耶唵萨婆啰罚曳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利埵依蒙阿唎耶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南无那啰谨墀酰唎摩诃皤哆沙咩萨婆阿他豆输朋阿逝孕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摩罚特豆怛侄他唵阿婆卢酰卢迦帝迦罗帝夷酰喇摩诃菩提萨埵萨婆萨婆摩啰摩啰摩酰摩酰俐驮孕俱卢俱卢羯蒙度卢度卢罚阇耶帝摩诃罚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利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摩罚摩啰穆帝俐伊酰伊酰室那室那阿啰参佛啰舍利罚沙罚参佛啰舍耶呼卢呼卢摩啰呼卢呼卢酰唎娑啰娑啰悉利悉利苏嚧苏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驮夜菩驮夜弥帝利夜那啰谨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悉陀喻艺室皤啰夜娑婆诃那啰谨墀娑婆诃摩啰那啰娑婆诃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诃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娑婆诃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诃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诃那啰谨墀皤伽啰耶娑婆诃摩婆利胜羯啰夜娑婆诃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利耶婆嚧吉帝烁皤啰夜娑婆诃唵悉殿都曼多啰跋驮耶娑婆诃」。

「观世音菩萨说此呪已,大地六变震动」。这是说完了大悲神咒的章句,大地有六种变化的震动。六种震动,在前面我们讲过。有六种震动:动、起、涌、震、吼、击。第一种就是动,动就是摇动不安的意思,这个大地摇动不安。起,这个起就是自下升高,叫做起。就是这个大地慢慢地升高,有这种感觉。涌,是忽然间就升高了,有这么解释的;也有解释是忽然间上,忽然间下,那也叫做涌。第三个是震动的形相。震是发出来隐隐的声音,叫做震。吼,就是发出来的声音,特别地雄壮,叫做吼。觉,就是令这个大地的众生有所警觉,这样解释。也有翻作击,不翻作觉。击,有的地方解释,说像一个大石头,落在地面上,这叫做击。暴就是猛火燃烧的声音,叫做暴,形容这个大地震动之后,发出来的声音。

在《长阿含经》上解释,说是我们这个大地,是在水上面,水是依止风,风是依止虚空。依止虚空,虚空里的风如果大动起来,水就震动;水若大动起来,地就震动。这是大地震动的一个原因。这个说法:地依止水,水依止风,风依止虚空,这个说法可能在现在的科学,有一点相似。这是一个震动的原因。

第二个是说,比丘、比丘尼,得了神足通,得了神足通的时候,他要试一试他的神通的力量大小,他一入定,他心里面一动,这个大地就震动了,这也是大地震动的一个原因。说是有神通的人这样,就是诸天,释提桓因,或者梵天王,他们也有时候会这样子。他愿意试一试他的神通有多大,他就会使令大地震动,能有这种事情。

其次,就是菩萨从兜率天下来,来到人间投胎的时候,这个时候,菩萨一心不乱,大地也会震动。菩萨出胎的时候,降生的时候,他一心不乱,大地也会震动。菩萨出家修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大地也会震动。魔王要求佛早一点入涅槃,如果佛同意了,佛同意了,佛总是有很多的寿命,他若想要舍寿的时候,弃舍这个寿命,他若做这样决定的时候,大地震动。其次就是佛入涅槃的时候,大地震动。这是《长阿含经》上,所说大地震动的几个原因。

在别的经上也有讲,佛转*轮,说法的时候,大地震动。这表示什么呢?表示与佛法有缘的众生,他要断烦恼了。因为大地是不容易震动的,不容易动而动了。这表示众生的烦恼是不容易破除去的,但是你能够听闻佛法,你肯努力地修行,烦恼会断掉的。所以就预先现出来这样的现象,所以大地震动。

这里是观世音菩萨说此呪已,大地六变震动。就是这个大悲心陀罗尼,由观世音菩萨的演说,将会在这个世界上,令很多很多的众生,得到大悲心陀罗尼的利益,会转凡成圣,所以大地六变震动。可以这样解释。

「天雨宝华」,这又是一个瑞相。诸天听闻了大悲心陀罗尼,便降下宝贵的天华。「缤纷而下」,缤纷就是华在虚空里面往下降落的形相,很美丽的相貌,那叫做缤纷而下。

「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十方诸佛,听闻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咒,也欢喜,这是因为众生会得到大的利益的关系。

「天魔、外道恐怖毛竖」,这些天上的魔王,或者人间的外道,都恐怖了,他周身的毛都竖起来了,这是恐怖的一个相貌。他们为什么恐怖呢?这个天魔,他不愿意世界的人相信佛法,不愿意人修学圣道。我们若是能够一心不乱的受持大悲咒的话,就能脱离天魔、外道的势力范围,皈依佛法,所以天魔、外道都害怕,恐怖毛竖。

「一切众会皆获果证」,就是把当时集会的大众,听闻了观世音菩萨说大悲神咒,都有所成就了,所以叫做果证。(※此处录音带缺录一小段)...又叫做果,但是这里当作名词用,就是下边说的:须陀洹果、斯陀含果...这一些。(果指各种圣位)。这个证,就是如实觉悟叫做证。

「或得须陀洹果」。皆获果证,得什么果呢?得须陀洹、斯陀含果这一些。须陀洹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叫做预流。预流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最先,他最在前面,所以叫做预;第二个是参与的意思,他参加在里边。流,就是类,一类一类的。凡夫是生死流,凡夫是一类;圣人和圣人是一类。所以凡夫是生死流,圣人就是涅槃流,是圣者。现在这个人,他参加到圣人的流类里边去了,所以叫做预流。

圣人里边,谁是最先的呢?就是这个,预流,这个是圣人开始的一个位次,是最先的一个阶级,所以叫做预流,就是初果圣人。听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咒,他就入圣流了,他就成为圣人了,这真是不可思议。

圣人其中主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得到无我的智慧了,得到了无我的智慧,就是圣人了。如果你还执着有我,你总感觉到有一个我,无论什么事情,都是从我的本位上出发,那么这就是凡夫。圣人,他是没有我了,什么事情不以我为本位,不是以我的利害关系,来决定这件事,那就是圣人了。这是圣人和不是圣人差别的地方。

「或得斯陀含果」,斯陀含翻作中国话翻一往来。初果圣人他成就了无我的智慧,他有什么好处呢?他也是有烦恼,譬如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他可以得初果;在家居士也能得初果。所以在家居士和出家人一样,都可成就预流的。他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他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他不会再到地狱、饿鬼、畜生去,他只是在人间、天上,他死了以后,不是在人间,就是在天上;不是在天上,就是在人间。不会跑到地狱里,不会到饿鬼、畜生去了。这是他的一个好处。

第二个好处,就是他临死的时候,他心里面决定是正念分明,不会胡涂的,他心里面明明了了的有正念,不会颠倒。初果圣人有这样一个好处。再来就是他决定不会有意地去做恶业,虽然有烦恼,但是不会让这个烦恼发生作用,不会去做种种恶事。不管怎么困难,他不做恶事。就是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我若做恶事可以多活几年,他宁可死掉,不做恶事。这是圣人和凡夫不同。

得须陀洹果,假设人间有佛,或者是没有佛,但是有佛法。相信佛法的人肯修行,他就能得初果。假设在人间有佛,他能够在佛法里边栽培善根,他死掉了生到天上去,他生到天上以后,他会想一想:我为什么会到天上?他就会知道,我在人间拜佛,我用一杯水供佛了,所以生到天上来;或者我用一朶香花供佛了,所以我生到天上来;或者是我受持八关斋戒,我生到天上来;或者我以欢喜心,听闻佛法。由这样的功德,死了以后生到天上来。他知道了生到天上的原因之后,他就会立刻地来到人间拜佛。他若一拜佛,再听佛说法,多数是得须陀洹果。所以这个须陀洹果,有的人是在人间得,有的人是用天的身份得的。色界天、无色界天没有这回事。

得了须陀洹果之后,他还要继续修行。继续修行,佛的大智慧,他把我们欲界众生的烦恼分成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加起来就是九品。须陀洹果他要继续地断这九品烦恼,他断了六品,还有三品,这个时候就叫做斯陀含果。

这三个烦恼的存在,能使令他一来人间一往天上,所以叫一往来。能使令他再受两番生死,生到人间,在人间还要死,再生到天上,这是个生,又要一死,就是两番生死,所以叫做一往来。就是在欲界还要受两次的生死,这时剩下来的三品烦恼没有了,所以叫做斯陀含。

斯陀含说他还有三品烦恼,如果他精进用功地修行,他修四念处观,把这三品烦恼断掉了,他就只受一番生死,他不受两番生死。他死了以后,他就生到色界天去了,就不在欲界了。

「或得阿那含果」,阿那含果翻中国话就是不来。我走了以后,我不回来了,所以叫不来。斯陀含果的圣人,他用功修行,断了后三品烦恼,断掉了,他死了以后,他就生到色界天上去,不回来了,所以叫做不来。阿那含果叫不来。

所以众生在生死的世界,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的烦恼,使令我们有来有往,如果没有这烦恼,就没有这个往来。除非大菩萨,他有的时候来到人间,有时候他又走了,那是慈悲心的作用,不是烦恼。如果他没有慈悲心,就是不来了。在生死的世界,一来一往,一往一来,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烦恼,一个是慈悲。

「或得阿罗汉果」,阿罗汉果翻作无着,或者翻作无生。「无着」就是阿罗汉的心,他这个心和我们凡夫心不同,我们凡夫的心,遇见什么境界都是着,这个「着」就是黏,黏上了。天气冷,我们的心也感觉冷,我们就执着这个冷;天气热,我们的心接触这个热的时候,也就执着这个热。

阿罗汉不是,冷也好,热也好,他心能舍,他心不着在这上面。我们心里面着,心里就有反应,有的时候如意,有的时候不如意,有这些分别。阿罗汉他也是知道这些事情,但是因为不着,他心里面不动,心不随境转,他心里面很自在,所以叫做无着。无着就是圣人的境界。

无生,就是当父母所生的身体死掉了以后,他不来三界里受生死了,所以叫无生。在小乘佛教里边,阿罗汉果是最高的境界。

这四个圣人,初果到阿罗汉果,不过有的地方说八个,就是初果、初果向。向就是向初果,就是他现在这个修行的境界,决定不向于凡夫,一定是向到初果那里去。这有两种解释,就是他修行的时候,在他的内心里边,忽然间太阳出来了,忽然间这个无我的智慧现出来了,一剎那现出来。要十六剎那,这个初果的境界才圆满。

十六剎那,第一剎那这个时候,第二、第三到第十五剎那,这都叫做初果向,都是向于初果的,向第十六剎那。这样说,这个初果向也是圣人。因为无我智,这个光明的智慧出现了,所以也是圣人。

有的地方说,在前面,暖、顶、忍、世第一。这个暖、顶、忍、世第一叫内凡。凡夫有外凡,有内凡。就是初开始相信佛法的人,都是外凡,是凡夫。这个外凡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心还是向外攀缘,虽然是相信佛法了,但是他不能够与无我的真理相应,他心里面向外攀缘,就是凡夫境界。

但是向外攀缘并不是完全不对,譬如我们到大殿里,大殿里有佛像,我们对佛生恭敬心而礼拜,这也是向外攀缘;我们看见经书,我们生欢喜心而读诵,也是有执着,但是这还是对的,不能说不对,可是还是有执着,还是向外攀缘的。

不与无我的真理相应,所以叫做外凡。内凡就不是了,他不向外攀缘了,他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是无常、苦、空、无我。无论什么境界不能扰乱他,他所有接触的境界,都能向道上会,所以就叫做内凡。内就是理,内者理也,就是向无我的真理去体会。外就是不是无我的真理,就是一切事,一切虚妄生灭变化的事,在这上面去虚妄分别。

暖、顶、忍、世第一叫内凡,但是暖、顶这两个阶级,他有退的可能。就是他精进用功修行,说我不愿意修行,他退了,这不是初果向。忍,到忍位的位子,不退了,决定是向前进的,所以这时候叫初果向。

不过这样说初果向,他还不是圣人,他还是凡夫。所以初果向有不同的解释。斯陀含果也是,有斯陀含向,有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向,阿罗汉果。向就是因的意思,因向于果。

这四个位次是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发了出离心了。这个出离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他感觉到人世间的事情,也有些如意的事情,不是没有。有苦恼的事情,也有如意的事情。苦恼的事情,我们是不欢迎,我们厌离它,避免这件事;如意的事情,我们希望能追求,希望能取得。但是这件事就算是成就了,又会有很多很多的苦恼随着来,而且终究有一天又失掉了。

所以全面地观察一下,我放弃,我不追求。那么求什么呢?求涅槃,求出世间的圣道,求涅槃。这个涅槃是永久地安稳了,你若成就了以后,就永久地清净、自在、安稳,不会再反复了。

所以这样对比起来,他就发出来一个坚定的志愿: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好的事情也好,不好的事情也好,我都放弃了,我要解脱,我要出离,我不在这个地方生存了,我要走了。这就是出离心,就是很坚定的,经过了一番的学习,然后发出来这样诚恳的愿望。这种愿建立了以后,就是走这条路了。这叫做出离心。由于有出离心,他继续努力地修行,就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了。这四种都是圣人,都是僧宝,但是他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以下说的,「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这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而入圣位的大菩萨,这和前面是不同了,和前面不一样。不一样,但是现在观世音菩萨,演说这个大悲神咒,一切众会里边,或者有人得一地,得初地;得二地,得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

我们若是从经论上看,你若想要从凡夫地,能得到初地,要多少时间呢?我们学习佛法,我们对于佛法的信心,能够坚定,对于佛法的信心能决定了,就是不会再变了,最钝的人要十千劫,十千劫就是一万劫,要这么长时间的修学佛法。是说最钝根的人,要这么长的时间。

成就了这样的信心以后,你继续地修学佛法,到初地要一个阿僧祇劫,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行的。现在这个地方说是,一切众会,或得一地、二地,就是听观世音菩萨说大悲神咒,他就得初地了,那么他有可能是已经得到决定信心的人,他这一下子超一大阿僧祇劫,所以他得了初地。得二地,得三地,得四地。由初地到第七地,这又是一大阿僧祇劫。从七地再开始到第十地,又一大阿僧祇劫,所以加起来是三大阿僧祇劫,三个阿僧祇劫才成佛的。

现在说是,听观世音菩萨说大悲神咒,他就获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可见大悲神咒的威力有这么大。这真是不可思议!

这个世第一,我有心解释一下。世第一的意思,就是这个修行人到了这时候,他内心里面那个清净的境界,还是凡夫,但是在凡夫的世界里面他是第一了。其它所有的凡夫,无论你怎么样,你不如他。所以说他是第一,就是世界上,他是第一。再一剎那,他就到初果向,就是圣人了。他是观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这样修行。修行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就是最第一的了。这个时间只是一剎那,很短的。

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这一段文,是观世音菩萨说此大悲心陀罗尼以后,发出离心的人,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这是分两个部份,说明得到利益的情况。

出离心,就是没有大悲心,他自己了脱生死,得涅槃,就是满足了。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就是自己得涅槃,也愿意无量众生皆成佛道,他的大悲心非常地广大,所以叫做发无上菩提心。这样的人,听了大悲心陀罗尼咒,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得到这样的利益。

得利益这件事,按一般的情形说,譬如说,暖、顶、忍、世第一。就是暖、顶这两种修行人,他若是听到大悲神咒,他应该进一步得到忍,和世第一的功德。若是已经成就忍、世第一功德的修行人,他听闻了大悲咒,应该是进一步得一地;若已经是一地的,应该是进步到二地。通常说应该是由一个位次,他不超越,不是超过了一个位次,得利益的。只是由他现在的位次,进到上一个位次,他不超越。

譬如说是忍、世第一的人,他进一步得初果,他们是相连的,如果他得二果,就是超越初果了。按通常的情形说,不超越,就是进一步,进到上一个位次。但是前文说是,观世音菩萨由初地就得到八地了,那是特别的情形。这里边,说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这完全是圣位,在菩萨道里边的位次,他是属于圣人的阶级,不是凡位。

菩萨有凡夫菩萨和圣位菩萨的不同。菩萨里边,当然有外凡的菩萨,有内凡的菩萨,有这两种。大意和小乘也应该是一样的。由凡位入到圣位,圣位里边,一共是分十个位次,就是一地到十地。可是这十个地里边,每一地都有名称。

小乘佛法里面的位次,圣位一共是八个地,就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一共是四向四果,加起来就是八地。菩萨的位次,佛把它分成十地,就是十个位次。当然菩萨的境界更广大,所以位次也是多了。这十个位次,通名为地。

这个地字怎么讲呢?地是譬喻的意思。大地能生长万物,这些万物都依止于地。这就譬喻菩萨也是有地,能生长无量无边的功德;生长了,又能摄持,摄持它不失坏,继续地增长广大,圆满无上菩提的。菩萨这个地,究竟指什么说的呢?他在凡夫的时

候,经过长时期的修行,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就是由凡位入圣位了。入圣位,成就了证悟真理智慧的时候,就是圣人了。

证悟真理的智慧,通常说,叫做无分别智。因为真理是没有差别相的,所以见真理的智慧,就不可能有分别,所以是无分别的。这叫做无分别智,因为他成就了无分别智以后,他又能生出来通达一切有差别的缘起法的智慧,所以又名之为根本智。他所生出来通达缘起法的智慧,就叫后得智。

在《摄大乘论》上,又有一个名字叫如理智,和如量智。根本智就是如理智,就是他这个智慧,能如理地通达真实相,所以叫如理智。如量智,「量」就是数量,有种种差别相的,这就是缘起的意思。由一切染污的缘起,也有清净的缘起,他能够如量的通达,没有过,也没有不及。

现在这里说入圣位,是因为他成就了见真理的无分别智。见真理的无分别智,这地方有两件事,就是一个真理,加上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与真理相应了,在这样的境界里边,会生长出来种种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地。

可是从大乘佛法修行人,小乘佛法的学者,去分别的时候,又有一点不同。就是大乘佛法的学者,就是菩萨,他在证悟真理的时候,成就无分别智的时候,其中也有大悲心在里边。大悲心与无分别智和合在一起。

所以这个地,在这个地方,就是有三样事,一个大悲心,一个无分别智,一个真理。这三法和合,名之为地。就是菩萨成就了初欢喜地的时候,就是入圣位的时候,成就了这三种功德。由此三种功德,逐渐地自己去亲近无量诸佛,广学无量佛法,广度一切众生,成就了种种种种的功德,所以名之为地,通名为地。不管是初地也好,二地也好,他们都是以此为地的,以此为依止的,所以叫做地。这是通名。

现在解释别名。第一个地叫做欢喜地。鸠摩罗什法师翻作欢喜地,玄奘法师翻作极喜地,就是欢喜到了极点了,特别的欢喜。这个「极」字,比「欢喜」形容得更殊胜了一点。

初欢喜地这个菩萨,他就是由凡位入圣位,初开始得到圣境,得到圣人的境界。他能够见到我空、法空,有大悲心,所以能够自利,又能利益一切众生,他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所以他生出极大的欢喜,所以叫极喜地。

这个极字在这个地方,和小乘佛教的须陀洹果来比较,须陀洹果只可以说欢喜。像七觉支里面也有个「喜觉支」,欢喜。但是大乘的初欢喜地,有个极喜,表示胜过初果,有这个意思的。

初果须陀洹,他但见我空,对于法空不是那么明显。菩萨就不是,他能见我空,也能见一切法空,所以是二空。这是和须陀洹不同的地方。须陀洹翻到中国话是入流,入圣流。而大乘的菩萨初欢喜地,也是入圣流,也是由凡入圣,但是不名为入圣流。他与须陀洹果的入圣流有什么不同呢?

就是须陀洹果的这种圣人,他厌离生死的心,是非常切,他这个厌离心很强很强的,他欢喜安住在圣道的境界里边,对于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个生死流转的事情,他观察它是苦,是无常,是不净,心里面厌离,很憎恶。对于广度众生的大悲心,他很软弱。

初欢喜的菩萨不是,他观察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是如幻如化,都是毕竟空寂的。他对于圣道,在染污法上就是圣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不是像须陀洹果那样的厌离生死,厌离得没有那么重;也不是偏于自利,他还有大悲心,广度众生,所以他不名为入圣流,和须陀洹果不同。

其次,他也不名为斯陀含,斯陀含果是一往来。这个菩萨,他因为有大悲心,他要无量无边地继续在凡夫生死的世界度化众生,所以他不是一往一来就不来了,他是继续要来的,要度众生的。即使这个初得欢喜地的菩萨,往生到佛世界,但是终究有一天,他还是要回到凡夫世界来度众生,所以他不名为斯陀含。

他也不名为阿那含,阿那含就是不来了。阿那含,通常说,譬如得到色界天的四静虑,得到无色界天的四空定,他不来欲界了。得初欢喜地的菩萨,他也可能。这个地方是不一定,他也可能得了色界天的四静虑,得到无色界天的四空定,但是他还是回到欲界来,他和阿那含的不来是不同的,所以他不名为阿那含。这是有这样的情形。

阿罗汉是无生,无生这个地方有不同的说法。阿罗汉在菩萨的十地里边,和菩萨的第六地是相契。第七远行地就超过了阿罗汉。若是在第六地以前,还不能超过阿罗汉,但是他(菩萨)的大悲心是超过阿罗汉了。若是他观一切法空的智慧,不能说超过阿罗汉,就是有同,有不同。这是初欢喜地,和四果的对比是这样子。

其次,初欢喜地,他一部分也和初果相同,就是决定不到三恶道去了,他不会因为有罪,而到地狱、畜生、饿鬼去受苦,没有这件事了。初果须陀洹也是这样,初欢喜地也是不到三恶道。

这个地方,就是也有可能,他在前多少生,无始劫以来,他也可能因为烦恼,他造了很多的罪,这个罪能使令他到三恶道去受果报,去受苦的。但是这种罪,有的得果报了,有的还没有得果报。他现在若得到极喜地,得到欢喜地的时候,他堕落三恶道的那种业力,因为受到欢喜地无相、无分别智的影响,他不发生作用了,不能够使令他到三恶道去了。

所以我们说到带业往生的这个问题,说我们念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带业往生这个问题,是指什么说的呢?有的人说,也带善业,或者带恶业,都叫做带业。不带恶

业,是带善业,叫做带业往生。其实这种说法是说错了。

我这是说题外的话了,但是也可以讲一段。譬喻说一个大修行人,他持戒清净,有种种殊胜的德行,他念阿弥陀佛,或者是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修四念处,或者修六波罗蜜,种种的功德。他临命终的时候,他愿生阿弥陀佛国,正念分明,佛来放光接引。我们对于这样的人往生了,我们认为这是很合理的,我们并不会想:他是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我们不会去想这个问题。

那么什么情形会有这个分别呢?就是有造了特别严重罪业的人,譬如说是一个作大将军的,他统领几十万军队作战,他杀死了很多的人,造了很多的罪。但是后来他退休了,种种各式各样的因缘,他不作官了,他忽然间觉悟了,他信佛了。听法师讲经,或者自己也读佛教的经书,也念佛,临命终的时候也有瑞相,也真就是往生了。

那么我们就会想了,说这个人,怎么往生了呢!他以前杀了很多的人,造了很多的罪,这个罪是灭了呢?是没有灭呢?古代的高僧就说:这个人是带业往生。不能说他消业往生。怎么说他是带业往生,不是消业往生呢?刚才这个初欢喜地,在这里看出来,你若没有成就圣慧,你没有成就圣人无我的智慧,没有成就圣人见真理的无分别智慧,你没有受果报,三恶道的罪业不能消灭的。你不能消灭它的,就是还在你的心里面。

我们刚才说这个大将军,他未必是得欢喜地,他也不会是得初果。只是有多少觉悟,能够一心念佛,他未必是修四念处观,就是修四念处观,也未必得初果。他没有得初果,他这个无我的圣慧没有成就,没有成就圣慧,这个三恶道的业力就不能灭。不能灭,但是他往生阿弥陀佛国了,所以那就是带业往生了。

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是还债。但是你杀了人的时候,我们看戒律上,佛就是这样说,你明白这个是人,你杀的是人,或者是畜生,但是杀人的罪过大。你明明白白地杀他了,我杀人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是杀人,这个是没有罪的。你杀人的时候,你心里面明白是杀人了,或者是你没有亲自去杀,但是你下个命令去杀,你同样是有罪的。不管你是还债也好,或者你现在开始杀人也好,你都是有罪的。佛没有说,若是还债,就是没有罪,佛没有讲这句话。

在《五戒相经》或者是比丘的戒律里边,佛说犯杀戒那个地方,只是这么说,你杀的这个人,你知道这个是人,你把他杀死了,你就是犯了戒,那么你就是有罪了。没有说:你欠他的债,杀他不犯罪的。没有这么说。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冤业,是没有完的时候。你读《十六观经》,下品的三生里边,还有这样的证明,就是这个带业往生的人,到了阿弥陀佛国,莲华开了以后,要由观世音菩萨或者大势至菩萨,为他说诸法实相的法门,他修这个实相法门来灭罪。还有这么一句话。那就是他把这个罪带到阿弥陀佛国去了。不然灭什么罪呢?

这样说,带业往生的人多得很,只要你没有得初欢喜地,你没有入圣位,大家都是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这个事情就是不容易。就是你本身心里面有罪,这个罪你能带它,就是你这个信愿行,这个念佛的力量要强,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业不使令你心颠倒,你的罪业,不妨碍你有正念分明,你要有这样的力量,你才能带业往生。

若是你修行的程度不够,虽然是想念佛,但是胡涂了,这个时候不愿意念佛了,就是你那个罪,使令你颠倒了。当然也可能有其它的因缘的引发,那就是不能带业往生了。所以说带业往生,实在是很辛苦的事情,你要努力地修行才行,不然你不能带业。

所以这个地方,说到初欢喜地圣位的菩萨,他成就了无分别无漏的清净智慧,把三恶道的业力制伏了,灭了,不发生作用了,不能叫你到三恶道去。初欢喜地的人,有这样的境界,就是不起苦的作用。因为三恶道的业力,使令人受苦,要到三恶道去受苦报。他这种罪业,罪业就是黑暗,他有无分别的无漏智,是光明,能灭这个黑暗,这个业就没有了。

不过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不容易灭,你如果是杀了人,那你还欠他一命的,这个地方不能灭。就是这个菩萨到了阿弥陀佛国,他还要回来的,因为有大悲心,他还要回来这个世界度众生。度众的时候,他以前欠谁的命,还是要还的。不过那就是和凡夫不同了,我们凡夫因为有我见,有我爱,若是我还你一命,这是会受不了。

从阿弥陀佛国回来的那个圣人,那就是法身菩萨了,他还人一命,是不算一回事。你用刀杀他,就像割土似的,就像割一支草似的,他没有痛苦。这是初欢喜地能够灭三恶道的罪业。

第二件事,他灭除的烦恼,灭除什么烦恼呢?初入圣位的菩萨,他灭除去很多的烦恼,但是佛就是举出来这三种,最重要的三个烦恼,一个是身见,一个是戒取,一个是疑。

身见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身体,在身体里边感觉有一个我,有一个真常不坏的我,有个真常不坏的体性,这是我,这叫做身见。这个菩萨就是把这种思想灭除去了。

第二是戒取,戒取是什么呢?就是除了佛教以外,其它宗教所制定的一种修行的法门,叫做戒取。这不是圣道,认为是圣道。这种知见,这种思想,初欢喜地菩萨没有了。譬如说我们是佛教徒,皈依三宝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里面有个皈依法。若是我们只是随顺别人的意思说皈依,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的人我们不说。就是自己也有学问,也学习多少年的佛法,也明

白什么叫做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忽然间,我去学习非佛教的一些修行方法,这就是违背了皈依法的意思。如果去相信了上帝,那就不是皈依佛了,就是皈依上帝了。这就是违背了皈依三宝的意思。

现在说这个戒取,就是初欢喜地的这个圣人,他是皈依三宝的人,他不会再去皈依外道了,他不会去皈依外道的法。所以这个戒取就取消了。

疑就是疑惑,佛说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世间上的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出世间修学戒定慧,能得涅槃,能得无上菩提,这件事他决定是不疑惑了。这就是没有疑。

菩萨断除这三种烦恼,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譬如说一个人,他要到另一个地方去,但是我不肯去,这是一个障碍,忽然间不肯去了。第二障碍就是走错了路,这一条路不是到你所要到的地方,你走了另一条路了,这也是个障碍。第三就是疑惑,这条路是对的,但是又疑惑这条路不对,那么也不能去。

现在这三种也表示这个意思,表示什么呢?佛法讲一切法无我,到涅槃那里去的时候,涅槃是没有彼此的对立,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也没有凡圣的对立,是离一切相的,那个地方是无我的。

无我的,而我们凡夫,哎呀!没有我不行啊!那我不去了,我不到涅槃那里去了。所以这个身见有不发趣的作用,就是不肯努力修行,不肯到涅槃那里去。

戒取,就是不是涅槃路,认为是涅槃路,去皈依外道了,那么叫做戒取,这也不能到涅槃那里去。疑,就是对佛法有疑惑,也不能到涅槃那里去。

现在这个初欢喜地的圣人,这三件事都没有了,他断除去这三种烦恼,他入了圣位。初欢喜地,我就讲这么多。

第二个是离垢地。垢就是染污,染污叫做垢。这个垢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犯戒。这个地方,譬如说是我们受了戒,受了三皈、五戒,或者受八关斋戒,或者受比丘、比丘尼戒,或者受了菩萨戒。受了戒,要学戒,怎么叫做犯,怎么叫做持,怎么叫做持戒,怎么叫做犯戒。然后注意自己的身口意,遭遇一切境界的时候,日常生活里面,这个地方是犯戒,我不可以做,这个是持戒,我可以这样做。要时时地注意,才能够持戒清净,你若疏忽,就犯戒了。

犯戒有两种,一个是明知道是不对,是犯戒的,也是做了,这是一个犯戒;第二个是不知道,譬如你走路的时候,踩死一只蚂蚁,你并不是有意的去踩死,是无心的,但是这也是不对,这就是无心的。

初欢喜地的圣人,他要特别注意的,才能够持戒清净,如果疏忽了,疏忽了就会犯戒。他的身语意也会有这个问题的。

二地离垢地这个菩萨,没有这个问题,他自然地是不犯戒,持戒是清净了,所以叫做离垢地。所以这个事情,初得无生法忍的初欢喜地的圣人,都还有问题。

第三是发光地,发光地这个菩萨,他决定成就了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四无量心,他决定是成就了。他成就了以后,以这样的禅定作依止,去修学佛法,闻、思、修。以禅定为依止,于一切佛法,闻、思、修,成就了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有闻思修三种智慧的光明。由这样的光明,他能通达一切佛法,所以叫发光地。就是以禅定为依止,发出来闻思修的三种光明,通达一切佛法,这就是发光地。

我们在凡年地,现在的中国佛教,就是一个人,或者是在家居士,或者有心出家,或者没有心出家。或者是已经出家了,然后就到佛学院。出家了,到佛学院还是不错,好过不去佛学院。到了佛学院,就是这个教授,教授你这是唯识学,这是中观学,这是天台宗,这是什么...,全面的佛法,中国的佛法,藏密的佛法,巴利文的佛法,乃至现在英文的佛法,欧美的佛教史,乃至印度古代的、现在的,全面的要学,在那里学习。这还是很好,肯学习还是很好。这是现在我们佛教的一种情况,其实这个也不是始于今日,我看很久就有这种情形了。

现在我们看这个发光地,在这里我们觉悟了什么事呢?这里面表示一件事,就是初开始入到佛教里的人,不是广学佛法的,他只是学一个法门,学了这个法门的时候,当然他要有师父,若按印度的佛教来说,就是戒和尚。印度的佛教,你跟这位比丘出家,他是你的剃度师,他也是你的戒和尚。你受沙弥戒也是他,你受比丘戒也是他,所以他是你的剃度师,又是你的戒和尚。

到我们中国佛教不是,中国佛教,你跟我出家,我是剃度师,但是你受戒的时候,又是另一位法师了,不是一个人。受了戒以后,按佛的意思看,就是受戒以后,要学戒,然后就学一个法门,其实就是修四念处。四念处就是禅。就是这么修行,修行等到入圣位以后,这时候才闻思修,去广学佛法。

在经里边也看到,佛也有赞叹,说是你能够为人讲解佛法,像《金刚经》上有说到这个。你若能为人讲解般若波罗密,功德无量无边。也赞叹这件事。当然那个地方也没有一定分别,你是凡夫,你是圣人,也没有这么去解释,只是说你若是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功德无量无边。这也就会意想到,喔,我虽然不是圣人,我也可以学习佛法,也可以为人解说。也可以这样去理会。但是按正常道来说,还是在凡位的时候,不要广学,你入圣位以后,你再闻思修。这可见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到第三地才成就四禅、四无量心、四空定,前二地还不决定,也可能成就,也可能没有成就。这是第三发光地。

第四焰慧地,焰慧地就是他的智慧特别殊胜,能够烧灭一切的烦恼。因为菩萨的第六地,和阿罗汉齐。阿罗汉的时候,才把三界内所有的见烦恼、爱烦恼,全部地息灭了,没有到阿罗汉以前,还是有见烦恼,及爱烦恼的。现在说是第四焰慧地,他当然也有这个事。所以这个在《成唯识论》上说,他就是把欲界的贪烦恼灭了。就是他修四念处,把欲界的爱烦恼烧灭了,焚毁了,断除去了。

在八背舍里边,八背舍也是大阿罗汉修学的法门。说是已经成就四禅的人,已经得到四禅,他还要在禅定里边观察欲界的不净,还要观察欲界色声香味触的不净,就是使令欲界这个欲的烦恼,彻底地息灭了。

说是已经成就禅定的凡夫,他是把欲界的爱烦恼息灭了,然后才能得到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但是这种修行人,如果他不谨慎的时候,他还会把他的爱烦恼表现出来,还会有这个问题。你读《大智度论》,提到的独角仙人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么回事。

第三发光地他已经成就了四禅、四无量心、四空定这种高深的禅定了。但是到第四地焰慧地的时候,他用清净的四念处,三十七道品主要就是四念处,就烧毁了欲界的爱烦恼,彻底地消灭他,所以叫做焰慧地。

第五难胜地,(※此处录音带缺录一段)。第二种观,就是观察一切法是缘起,是如幻如化的。这个如幻如化的境界是有,是如幻有。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是毕竟空。毕竟空,如幻有。毕竟空是空,如幻有是有,空和有,你不容易融会,观空的时候,就不能观它有,观有的时候,不能观察空,空和有不能融会。

现在这一位圣人,他观察空的时候,叫他和有相融合;观察有的时候,叫他和空相融合,不相违反,叫他能融合,就是入不二法门。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经过极艰难的修行才能成就的,所以叫做难胜地。到这个时候,他这个清净的智慧,不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能胜过他的。所以叫做难胜地。

他若是和远行地比较来说,当然是(远行地)胜过他了,那是更高的境界,能胜过他。现在说难胜地,前面这四个是不能胜过他的。所以叫做难胜地。

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十地,我们上一次讲到第五地,现在从第六地开讲。上一次讲过,十地是圣的阶级,从初地开始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入了圣位以后,一直到成佛,中间如果用时间来计算的话,有两大阿僧劫。要这么长时间的修行,才可以达到佛的地位。

在佛之前,一共有十个阶级,就叫做十地。十地,现在是说第六地。第五地是禅波罗蜜最殊胜,现在是第六地,就是他的般若波罗蜜很高,所以叫做现前地。这个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出现。原来是没有,他现在出来了,所以叫做现。现前地,出现在当前。出现也是成就的意思,他以前没有成就,他现在成就了。

譬如说是作医生的,他原来没有学习这种学问,那么他没有这种知识。他学成功了以后,他才有这个医的知识。有这种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并不是时时地出现在他心里的活动上,他需要的时候才出来的。有病的人,请他看病,他诊断以后,他这个医学的知识才出现,喔,你是什么病,你需要用什么药来治疗。这种知识才出现的。

所以这个「出现」,有成就的意思,随时可以用的。譬如我有什么宝物,放在我的裤袋里,我随时需要,随时就可以拿出来,这就叫做现前。若说是你学习成就了,但是用的时候不能用,那就是不现前,就是这样意思。

这里说是他的般若智慧,特别地殊胜,就是高过了前五地。这个般若的智慧,究竟指什么说的呢?就是指能够见到真理的智慧,而这种智慧从初地就已经有了,但是到第六地是最殊胜的,所以名之为现前地。而这个时候,他能入灭尽定了。前五地还不能入这个定,前五地的菩萨,这个灭尽定还没有成就。

小乘佛法的圣人,要到三果阿那含,才能入这个定的。在菩萨的十地里边,要到第六地,第六地才能入这个定。入这个定,这个灭尽定,是什么呢?就是心里的活动完全停下来了,但是并不是没有心,还是有心,有心,但是不发生作用。就像人睡着觉,他不出来活动。他不出来活动,并不是没有这个人,有这个人,但是他不活动。

灭尽定的人,他的心里也类似这样子,就是完全休息了,所以叫做灭尽定。这个定超过四禅八定之上,是很高深的定。到菩萨第六地,才能入这个定。有的经论上说,菩萨第六地与阿罗汉齐,与阿罗汉是相等的。这是第六地大概的情形

第七远行地。远行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走得很远,就是他能超过阿罗汉的境界,所以有远行的意思。其次,用功修行这件事情,在我们凡夫的时候,我们想要修行,必须加上一些力量,我要特别地努力,这样子才能够有修行的事情出现。如果我们就是平淡的这样子,就不行,就不能修行,这个修行的事情就办不到,要加上一些力量才行。

圣人的修行,由初地到第七地,也都需要努力,才能够修行的,如果不努力,还不行!努力,他才能够使令自己的心清净,使令这个烦恼不活动。圣人已经开始断烦恼,但是还没有完全断掉,还有烦恼的活动,他也需要加上力量,才能够使令烦恼不动,才能够杀烦恼贼。

这个远行地,就是到了要努力修行的最后边,所以叫远行地。就是过了第七地以后的修行就不失了,修行就不需要特别努力,很自然地,就是修行。所以远行地,有这样的意思在里边的。

刚才说,第六地是般若波罗蜜殊胜,到第七地,就是善巧方便的波罗蜜特别强。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我刚才说,第六地是见真理的智慧特别强,第七地是善巧

方便,就是见到真理以后,引发出来的清净智慧。对于世间上一切有为法,观察的智慧很强。

这个智慧,分两部份说明他的善巧方便智慧。那两部份呢?第一部份就是关于他自己,修学佛法的智慧。在这一方面,他有六个善巧方便。

第一个就是对于世间上一切苦恼的众生,他有慈悲心,他有这种功德,有悲悯心。顾恋不舍,就是对众生苦恼的境界,引起了这位菩萨的悲心,对于这个苦恼的众生,顾恋他,不弃舍他。他这个慈悲心,不弃舍这个苦恼的众生。有这样的慈悲心,就是这个菩萨,能有这样的悲心,他有这样的功德。这也是一种方便。

第二个就是对于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他能够如实地辨知,能真实地认识世间上这些如幻如化的境界。我们平常读《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应该这样去观察。这个分际,说得很分明。说我们应该这样去观察,应该这样去学习,并不是说你真能够这样观察了。

观察世间上一切有为的境界,如梦、如幻、如化,这是要到什么境界的人,才真实地看到了呢?要是圣人才行,凡夫不能的,我们凡夫只能这样去学习,只能这样去思惟。我们还不认为这是梦,认为这都是真实的,我们凡夫的执着心,是很难去掉的。

现在说远行地这位菩萨,他真实地这样子认识了,能如实辨知,知道一切有为法虚妄的境界,庥真实地认识了,真实地通达了。这是第二个方便。

第三个方便,就是对于佛的无上菩提,深心欣乐,就是

很深刻地仰慕、欢喜,不是很浮泛的。深心,就是他的心里面很深刻,也就是不可动摇的意思。说我现在欢喜这个房子,等到看到另外一个房子,又欢喜这个了。就是我们这个欢喜心,虽然也是欢喜,但是还是能动摇的。

现在说是深心欣乐,就是不可动摇。对于佛的无上菩提的这种欢喜心,是决定了。我们在凡夫的时候,我们从理智上的思惟,我们也可能会对于佛的无上菩提,有仰慕心,但是还没能够深刻,没能够深心欣乐。到了圣人的境界,才能达到这里。这位菩萨,有这三种方便。

第四个还是从前面三个引起的,就是对于众生,能顾恋不舍,所以这位菩萨,他不舍生死。这位菩萨,照理说,他若想到佛世界去,他是很容易办到的,因为他心不颠倒,他若弃舍了这个身体,临命终的时候,他心不颠倒,他能够很清净地去念佛,去愿生某一个佛世界,他就会成功,佛就会来接他去。

初地菩萨可能还没有神通,二地、三地以后,可能会有神通。若有神通,也可能直接能去,到了第七地的菩萨,他要到那个佛世界是很容易的。但是他不舍生死,有生死的这个世界,就是苦恼众生住的地方,他不离开这里。因为什么呢?就是这里有

苦恼的众生,他要去救护他们。所以他不舍生死,他有这样的悲心。他有这样的悲心,也有悲心的行动。因为顾恋不舍一切苦恼的有情,所以他不弃舍这个生死的世界,他不离开这个。这是第四个方便。

第五个方便,就是这一位菩萨,他的智慧对于世间上,这一切如幻如化的有为法,他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虽然在生死的世界里居住,住在这里,但是生死世界上的境界,对于他没有影响,他内心是清净不染的。这又是一个方便。

第六个方便,就是他对佛的无上菩提,深心欣乐,所以他能够炽然精进。因为对佛的无上菩提的大智慧,非常地仰慕,所以他能够勇猛精进地修学圣道,不懈怠。这是他对于自己修证圣道的六个方便。

又有第二个六种方便,就是他慈悲一切众生这一方面的事情。这一方面,第一种方便,就是他能教化众生,他能劝化众生,以少善根,感无量果。小小地做一点善法,就能够招感来很大很好的果报,他能这样教化众生。

这十二种方便,就是两个方便,是出在《瑜伽师地论》上面的。《瑜伽师地论》上举一个例,怎么叫做以少善根,能够成就很大的果报呢?他说,譬如说是你用慈悲的心情,你拿一点食品,给狗吃,然后你就回向:愿以此功德,使令我能得无上菩提。你就这样回向的话,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

像《法华经》上说,我们面对佛像的时候,能够一低头,能够一合掌,或者磕个头,将来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小小一点善根的栽培,就能得到很大很大,很不可思议的果报。菩萨能善巧方便地教化众生,这样栽培自己。这也是菩萨的一种方便。

第二种是他能够劝化众生,少用功力,就能够引摄广大无量无边的善根。刚才说的是从褔报上说的,是从求福这一方面说的。现在这一个方便,是从智慧说的。就是你能够在佛法里面,小小的地读一点佛法这么一四句, 偈,你能够有一点欢喜心去思惟观察,你将来就不得了!你慢慢地就可以得无上菩提。

《瑜伽师地论》上,他举一个例,就是说有外道,他们邪知邪见,说是一个月不吃东西,或者是多久不吃东西。菩萨能引导他去受持、学习佛法的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就是一日一夜,不是很久,不是很难做的事情。那么你八关斋戒的功德就不可思议!这是第二个善巧方便。

第三个就是有的人,对于佛法,于佛圣教,憎背有情。就是对于佛法,心里面憎恶,不高兴,若看见庙,就不欢喜;看见佛教的经书也不欢喜;看见佛教徒也不欢喜。菩萨能善巧方便地除掉他的秽恶,令他心情平静,不要对三宝不欢喜。这是第三个方便。

第四个就是于佛教圣教,处中有情。就是对于佛法,他的情,不欢喜,也不讨厌,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菩萨能引导他来到佛教里,令他有信心。这是第四个方便。

第五个,已经来到佛教里面的,他学习佛法,有了信心,继续栽培善根,菩萨能令他成熟。能够善巧方便地教导他,使令他这个善根能成熟。

成熟这句话怎么讲呢?成熟的意思,就是他对于见到真理,有堪能性,于见真理有堪能性;或者说于证圣道有堪能性。就是对于他能断烦恼,能得到般若智慧,能见到法性的真理。对于这件事,他有堪能性,就是有这个能力,但现在还没见真理,但是他有这个能力了,这叫做成熟。就像我们种的生果,或者一棵苹果,或者一棵橙子,熟了,就是可以吃了,那么就叫做成熟。

现在这个第七远行地的菩萨,他善巧方便地教化众生,这个善根没有成熟的人,他能方便教化他,能叫他善根成熟,这个菩萨有这个能力,所以这也是一种方便。这是第五个方便。

第六个就是已经成熟的人,菩萨能够善巧方便教化他,令他得解脱,就是见真理了。我们口头上讲,什么叫做真理,这样讲,那样讲,讲和没有讲一样,还是原来的老家风,是凡夫境界。

佛法里面说见到真理,见到真理是圣人了,那是大解脱境界,这不是凡夫了。菩萨能够善巧方便教化善根成熟的众生,令他见到真理,得大解脱。这是第六个方便。

加起来就是十二个方便。现在说的第七远行地这位菩萨,他这个善巧方便的智慧很强,就是高过了前六地的菩萨。这是第一种差别。

其次,这个第七远行地的菩萨,他有一个不同的地方。修行的事,还有一个事情。就是有相行与无相行的差别。有相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修行的时候,不管是奢摩他也好,毘钵舍那也好。他现在的内心,是在有相的境界上活动。譬如说他是观察佛像,观察、思惟佛的功德。这都是一个有相的境界;或者说是观察阿弥陀佛国依报的庄严,他那里有七宝池,有微妙香洁的莲华。你心里面作这样的观察,这时候是有相的境界。或者种种的这些因缘生法,都是有相行。

其次是无相行,无相行就是观察一切有相的境界,都是因缘生的,是毕竟空的,是无相的,相不可得!这是两种行。奢摩他也是有这两种不同,毘婆舍那也有这两种不同。

从初地菩萨开始,因为他见到法性理了,他的心能入于无相的境界,能安住在毕竟空里面不动,这就是无相。但是他不能够长时期安住在那里,他还要出来,从那无相的境界出来,出来还要思惟这个有相的境界。

在《阿含经》上说初果圣人,也要修不净观。观察色受想行识是不清净的,也修白骨观这些法门。当然也可以修慈悲喜舍的这些观。这都是有相。就是有的时候是无相行,有的时候是无相行,这样修行的。二果、三果乃至到四果阿罗汉,也还都是这样子。

菩萨的位次,从初地、二地、三地,到第七地的时候,这里面有点不同。就是由初地到第五地,都是有相行的境界多,无相行的修行少。到第六地时,无相行多,有相行少;到第七地就是完全是无相行,他没有有相行了。

在无相的境界这么修行的时候,他要加行。加行这句话就是努力的意思。就是要努力,他就能保持这个境界。这是第七远行地一个大概地情形。

第八地是不动地,第八不动地就是又高过了第七地。他也还是无相行,一直到佛的境界都是无相行,不过到佛的境界才圆满。

第八地的无相行,和第七地的无相行有什么不同呢?第八地就是不需要加行,不需要去努力,他就是任运地就是无相行了。就像船在大海里,旧时代那个船,在大海里边,它就是任运地就能向前进。

《华严经》对第八地有这样的譬喻,说是到第八不动地的菩萨,他修行的时候,不需要特别去努力,他就能向前进步了,而且还是特别地快。所以第八地叫做无功用。但是这种无相行的境界,经上就是大概地这么介绍,我们也很难去思惟这件事的。

第八地菩萨他得到十种自在的境界。第一个是命自在,就是他来到众生的世界,这个第八地菩萨,他是法身菩萨了。他自己这个真实的面貌,不是凡夫的有漏境界,是无漏,是圣人的世界。他那个身体就是无量寿,尽未来际也不老病死。

现在这个命自在,就是他来到众生的世界,度他众生的时候,他的寿命是自在的,他愿意寿命有多长,就是多长。随他自己的欢喜,他愿意随时要走,就能随时走。说是不走,要继续地生存在这里,也可以,就是他有这个自在力。

第二个是心自在,心自在就是禅定。他有高深禅定的境界,也是非常自在的。世间上的人,凡夫的禅定,都是不能胜过他的,世间上无论什么境界,也不能影响他的心,他的心是很自在的,就是没有压力。

第三个是财自在,就是他在世间上行菩萨道,这个财也是自在的。他需要有多少,就是有多少,不会有所不足。

第四个是业自在,这个业就是他有什么行动,说这件事很难做,在他来说,没有这件事。他要这样做,就能做到,他是业自在。

第五个是生自在,生自在就是他这时候,他愿意生到什么地方,就能到什么地方去;他愿意到那个世界,就能到那个世界;他愿意作国王,就能作国王;他愿意作乞丐也可以;作男也可以,作女人也可以,作小孩子也可以,作老年人也可以。就是不管是什么身,他都是随心所愿。

第六个是愿自在,愿自在就是他的计划,他现在为了度化众生,这个时代之内,这个地区的众生,他作一个计划,他也就会做成功的。

第七个是胜解自在,胜解自在是什么呢?就是他现在为了度化众生的需要,他就观想:这个地方是七宝庄严的世界。那么这就是七宝庄严的世界。本来这是凡夫的一个瓦砾、草木,是个很平凡的世界,但是他为了需要,当然这个人都是在禅定里,我们看他有行住坐卧,也可能看他有睡眠的时候,但是在他本人,常是在禅定里边的。他就能够胜解自在。他说这个大地是黄金,它就是黄金。就是外面一切境界,随他的心力转变,境随心转,胜解自在。

第八个是神通自在,他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他的神通也是自在的。其它人的神通不能够改变他的。

第九个是法自在,他若是为了度他众生,看见这个众生需要某一种法门,他就能演说这个法门。说是需要讲《华严经》,他就能讲《华严经》;要讲《法华经》,就能讲《法华经》。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他都有自在力。

第十个是智自在,这是最重要的。就是他那个大智慧境界,是自在的。其实这个智自在是总说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智慧来决定,没有智慧,什么都谈不到。

这个第八不动地的菩萨,他成就了这十种自在。这十种自在,由第八地开始成就,到佛才圆满的,到佛地是最圆满的。这是第不动地。

不动这句话,就是因为他用功修行,也是很任运的,不需要特别努力,所以这也是不动地。世间一切有为、无为,一切行相的境界,也不能动摇他;一切烦恼的境界,也不能动摇他,所以叫做不动地。这是第八地。

第九是善慧地,善,在这个地方就是说,有很微妙的智慧的意思,是赞叹这个智慧很好,他有很好的智慧。这个地方说他有什么智慧呢?就是他具足了四无碍辩,他能够在十方世界,善为众生演说佛法,所以叫做善慧,善慧地。

这四种无碍辩才,第一个是法无碍辩,就是刚才说,无量无边的佛法,他能通达无碍,这是法无碍辩。

第二个是义无碍,就是无论那一个法门,它里边都有义,对这个义,他也是无障无碍的。法,就是能诠显义的这些语言文字,乃至鸟鸣、花笑也是法,它也能表诠义,所以不限于语言文字。

第三个是辞无碍辩,辞无碍辩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也有无量无边的语言。这位菩萨他完全能通达,他能用无量无边的辞,去演说无量无边的佛法。这可见我们凡夫有语言的问题,我只能说自己的语言,有的人说两种、三种、四种,或说几十种语言,但是也只限于这个时代,这个地区。要是他方世界的众生,又说不同的语言,那我们也不行。

我们凡夫有语言的问题,圣人也是有这问题。他要是发了无上菩提心,悲悯有情,教化众生,要通达各式各样的语言,所以有了他心通的人,有了天耳通,对于你不懂的语言,就是听不懂,所以这里面也有很多问题。

我们当前的境界,要费很多的精神去学习,可能会感觉不错,如果你有了天耳通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所知道的太少了。到第九地的菩萨,他这个辞是无碍了,他的语言是无障碍的了,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他这个辞完全都通了。

第四个乐说无碍辩,就是他能够对于法和义和辞,这些条件都具足了,他用大悲心,很自在地为一切众生演说佛法,能够契机又契理。这就是乐说无碍辩。这是到第九地的菩萨,达到了这样的程度。这是九善慧地。

第十是法云地,法云地的这位菩萨,这是到了菩萨的最高境界了,再进一步就是佛的境界。法云这两个字怎么讲呢?这个法字,是说这位菩萨,他能够通达无量无边佛法的智慧。云是一个譬喻,云里边有水。这位菩萨通达一切法的智慧里边,他含藏了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个智慧里边,有无量无边的三昧,有无量无边的禅定,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还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有无量无边的神通道力,都在他那个清净无分别的智慧里含藏着。就像大云,里边有无量无边的水似的。这是一个解释。

其次,无量无边的云,周遍了虚空,这个虚空就不见了,就只看见云了。这是说法云地的菩萨,他那个清净的智慧,能够息灭了无量无边的烦恼。烦恼障、所知障这两种烦恼,由他的智慧力量,都能息灭了。

第三个意思,就是无量无边的虚空,譬喻这个法性的真理,是遍一切处的。我们凡夫虽然没有修行,是平常人,但是也有这种真理的存在,可是由惑业苦,我们很多很多的烦恼、业障、苦恼的境界,同这个法性理在一起,是不庄严的,很丑陋而不庄严!

这个菩萨,他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或者说无量劫的修行,把无量无边的惑业苦都息灭了。他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来庄严这个清净的法性。云遍满了虚空,就表示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法性。这些事情,都在这个菩萨的清净、无分别的智慧境界里边,所以也叫做法云地。

这个法云地,像第九善慧地,只是举出来四无碍辩。这个法云地就是总说无量无边的功德成就了,是这样的意思。但是他犹有一点微细的烦恼作障碍,还需要继续地修行,再进一步,才是佛。所以他还是菩萨,还不是佛。这是表示大悲心陀罗尼殊胜的意思。

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这可以分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就是在十地之前,他还没能入圣位。就是有些人,听了观世音菩萨演说大悲心陀罗尼,他就发了无上菩提的愿,愿得无上菩提,所以叫做发菩提心。心就是愿的意思,发了菩提愿,他建立了愿得无上菩提的愿,所以叫发菩提心。或者说发菩提心,就是无量众生,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这叫做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有两种,第一种是世俗菩提心。就是我们还是凡夫,但是从理智上说,喔,我们立一个志愿,愿得无上菩提,很好。那么就从自己的分别心里面,建立了无上菩提的愿,但是还是凡夫,所以这就叫做世俗菩提心。

另一种是胜义菩提心,就是得了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的圣人。圣人他断了染污的烦恼,使令他内心特别地清净庄严。这是一个特别的境界,所以叫胜义,这个义,有境界的意思。胜就是特别的意思。胜过了世俗的境界,超越了世俗的境界,达到一个特殊的境界,那叫胜义。这些圣人,都是发胜义菩提心的人。若这样讲,就是无量众生发菩提心,就是总结前面十地菩萨的境界。

这段一文是说观世音菩萨说完了大悲心陀罗尼,法会大众得到了这样殊胜的利益。

尔时大梵天王,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菩萨言:「善哉大士,我从昔来,经无量佛会。闻种种法,种种陀罗尼,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惟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我等大众,愿乐欲闻」。

前面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心陀罗尼的章句之后,大地六种震动,天雨宝华这一段,就是听闻大悲咒的人,一切众会皆果证,或者得四果,或者得菩萨的十地,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这一段文说完了,「尔时」,那个时候,「大梵天王从座而起」。大梵天王是天上的一个人。天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现在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天里面的一位天。

梵,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是净字,是清净的意思。怎么叫做清净呢?这是对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欲来说的。有欲界,有色界。欲界里边的人,都是有欲的,有欲的人,不能往生到色界天上去。到色界的人,他就是没有欲了。有欲不能去,没有欲才能去,所以欲就是不清净,没有欲了,所以是清净。色界天上的人,都是没有欲。而没有欲的人,也一定是有禅定的。

在初禅天里边,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有这三种天。梵众天就类似我们人间一般的人民,梵辅天就好像我们政府的官员似的,是辅佐的。大梵天王就类似人间的国王,所以称他为天上的王,也称他为大。称他为大,天上的人,都是有禅定的工夫,但是这个天王,他在禅之中,又增加了慈悲的功德,所以称之为大梵,所以他能够为天之王。

这个天王,他也是佛教徒,他相信了佛法。据别的经上说,他已经得到阿那含果了,得到三果,是三果圣人。这一次大悲心陀罗尼经的集会,他也来参加。观世音菩萨说完了大悲心陀罗尼咒,之后,他从座而起,就是从他的座位立起来。

「整理衣服,合掌恭敬」。我们人间的人,这个衣服要经过裁缝,裁、缝,还要制作,有的时候坏了,又要重作,重新作一件衣服。人生来的时候,这个身体是没有穿衣服的。母亲慈悲,给他作衣服,给他穿上去。天上的人,生来就有衣服穿。大梵天王生他生来就有衣服。现在为了请法,表示恭敬,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这也是一种礼貌。

「白观世音菩萨言」,就是对观世音菩萨有所请求。「善哉大士」,第一句话先赞叹,赞叹观世音菩萨是大人,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成就,所以称之为善哉。

「我从昔来,经无量佛会」。大梵天王的寿命,据《俱舍论》上说,他是一劫半。一劫是一大劫,成住坏空是一大劫。半劫再加上成、住,他的寿命这么长。他说他从过去以来,经过无量佛会,参加过很多佛宣扬佛法的集会。

我们若读《法华经·化城喻品》。我们知道这个大梵天王,他在他自己住的世界,又能到他方的世界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位佛,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十方世界还是有佛的。他能够到很多很多的世界去,所以说他能经无量佛会。能亲近很多的佛,从佛听法。

「闻种种法」,听佛演说各式各样的佛法,很多的法门。「种种陀罗尼」,也是很多很多的陀罗尼。陀罗尼翻到中国话就是咒。呪这个字,佛法没有来到中国之前,中国也是有咒的。我们读《论语》,《论语》上面说到「巫」,这个巫术里面就有呪。这个巫术,好像在中东一带有,就是南洋一带,马来亚、新加坡这些地区,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巫术,也就是都是有呪,这是由来久矣。咒也有对人有利益的呪,也有对人有伤害的呪。就看念咒的人,他是善心还是恶心来决定。

佛法来到中国以后,佛教里边也有这个陀罗尼。陀罗尼也类似咒,但是是对人有利益的,不是伤害人的,所以和巫术又不同,有一点类似,所以就翻作咒,我们通常说大悲咒。但是按印度话来说,就是陀罗尼的意思。

陀罗尼也翻作真言,也翻作总持,也翻作明。翻作总持,譬如说有一种陀罗尼叫做闻持陀罗尼。这个闻持陀罗尼是什么呢?就是你有一种特别强的记忆力,记忆力特别强,但是在佛法里面,这个话叫做念慧。念就是记忆力,能够明记不忘。佛说的《华严经》,翻成汉文。譬如说是唐译的《华严经》八十卷。得闻持陀罗尼的人,就是读一遍,就能完全背下来,以后永久也不忘,随时就可以诵。这就叫做总持,就是全部能

够摄持,受持不忘。这是闻持陀罗尼,所以也叫做总持。

也有一种叫做真言,刚才说是闻咒陀罗尼,譬如说是《华严经》,或者是《法华经》,或者是《般若经》,你能完全总持不忘,这叫闻持陀罗尼。但是另外一种叫咒陀罗尼,就是念大悲咒,或者是念楞严咒,还有很多佛法里面的咒,这也叫做陀罗尼。这个陀罗尼和闻持陀罗尼又不同了,就是各式各样的陀罗尼。而这个是佛菩萨,及一切圣人的真言。它真实地是有语言的,它有不可思议的灵验。

古代的人,对于这个咒、陀罗尼,有特别的受持,譬如说大悲咒,念一百万遍,或者念十万遍,或者念一百万遍;或者是不计数,一念就念三年。然后就会有不可思议的作用,其它的咒也是一样。这件事在古代的人,我们从《高僧传》上看出来,有些高僧专门的诵持咒,就会像经典里面所说的,那些不可思议的作用,都可以显现出来的。

而这件事在现在来说,似乎是容易明白一点。为什么这个咒会有这种作用?这件事在经论里面解释,就是最低限度要是得禅定的人。我们这个散散乱乱的人,没有禅定的人,不行。要有了禅定以上的人,当然最好是圣人,有禅定的圣人,或者法身菩萨,或者是佛。由他的清净心里面,大慈悲心里面,说出来一种咒。那么这个咒,是有什么作用,就是由佛菩萨那个慈悲心的大智慧来规定它。说这个咒,能令人发财,假设他愿意这样的话,他就用慈悲心赋予这个章句力量,但是多数也要有条件,没有说是无条件的只要你念呪就能发财。

譬如我有病,念这个咒,病痛能够好,它也是有条件的。像大悲咒,读《大悲心陀罗尼经》就会知道.他是有条件的。就是他规定一个条件,你若照这样办,然后就会满你所愿。这件事就由说咒的圣人,赋予它。现在的人欢喜说加持,就是那样的人,用他的清净心、大悲心、大智慧来加持这个章句,使令他有这个力量。这样子,我们在受持读诵的时候,只要你不违犯它这个条件,你具足了他的条件,你就能满愿。

现在这里面说的陀罗尼,这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大悲心陀罗尼。大梵天王他说:「我从昔来,经无量佛会。闻种种法」,听闻了很多很多的佛法,六波罗密、三十七道品;或者是《阿含经》,或者是《般若经》,听闻了很多很多的佛法。也听闻了很多的陀罗尼。

「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这一个陀罗尼我还没听说过,如此无碍,无碍就是没有障碍。我们念一种陀罗尼咒,希望它满我所愿,都是有障碍的,因为我们凡夫有很多的烦恼,有很多的业障,会造很多的罪,这些事都是自己的障碍。但是你若念了大悲心陀罗尼咒,就没有障碍了,所以叫无碍。

大悲心,这个咒是由大慈悲心说出来的,所以他能对人有利益,不是用恶心说出来的。凡夫修行最好是先断烦恼,断了烦恼,人就没有恶心了。若是没有断烦恼,而有神通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利益人,有的时候也会伤害人。因为他有烦恼,他的烦恼若动了,就会伤害人。佛法不是从表面上说的,是从你内心里面说,你要有同情心,你先要具足爱人的心,不要有伤害人的心,所以叫做大悲心。所以这个咒也叫大悲陀罗尼。

神妙章句,就是有不可思议的作用。你看上去是白纸黑字,一句一句的,但是这里面有不可思议的作用,所以叫神妙章句。刚才说要佛菩萨这个圣人,他说出来的咒,他规定出来什么条件,是决定灵验的。如果是凡夫,不是圣人,得了禅定,虽得禅定,你还是凡夫,你说出来的咒靠不住,不是决定灵验的。

「惟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我希望菩萨,指观世音菩萨说的,你为我解释此陀罗尼的相貌。「我等大众,愿乐欲闻」,我们大众都欢喜听。这个大悲呪它是什么面貌?它的相貌是什么样子?我们没有看见过它的相貌,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譬如说我们听说一个人,他有道德,怎么怎么好,但是我没有看见过,请你介绍一下。

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汝今善听,吾为汝等略说少耳」。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观世菩萨告梵王言:『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观世音菩萨回答他的问题,就说你为了方便利益一切众生,你为了众生得利益的方便。成就一件事,不是突然间这件事就成就的,一定要有一个方便。像拜大悲忏,只是这么一句话,真实要做这件事,要有很多的方便,譬如说还要有桌,还要有地点,很多很多的因缘,都叫方便。

假藉这些方便,才能够有所成就的。这上面说,为了种种的方便,能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你来问这件事。这是大梵天王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提出这个问题。这等于是赞叹他的意思。

「汝今善听」,你好好地注意听。「吾为汝等略少耳」,大悲陀罗尼咒的面貌,那里边的事情也是很多,但是我现在简略地为你解释,不能说太多。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止而修行之』」。观世音菩萨这样回答他,大悲陀罗尼咒的相貌就是这样子。这一句话就是,汝当依此而修行之。大悲咒是这样的面貌,受持的人就这样去学习,要这样的学习。这样说,大悲咒的面貌,就是受持大悲咒那个人的面貌。就是受持大悲咒的这个人,他的思想,他的智慧,他的行为,是什么样子呢?就是这样子。说是大悲呪的面貌,也就等于说是念大悲咒的人的面貌。所以从汝当依此而修行之,从这一句话里面,可以看出来有这样的含意。

「大慈悲心是」。大悲咒是由千光王静住如来说的,现在又由观世音菩萨把它演说出来。佛与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咒的时候,是用大慈悲心说的,所以大悲咒也是大慈悲心。

佛法里面有回向,佛教里面说回向,这个意义还是很多的,但是现在我要解释的是祝愿,祝愿也有回向的意思。譬如吃饭,不管你是吃饼,或是吃饺子,或者吃馒头,不管你吃什么。你吃饭的时候,你要祝愿。譬如我们出家吃饭的时候,吃饭之前先要合掌,有一段默然,其实就是祝愿。其中有一个祝愿是什么呢?「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要这样祝愿。如果你诚恳地这样祝愿,这个食物到了胃里面消化,然后送到周身各位分,他会发出来一种功能,这个功能就能够顺于你修行道业。为成道业,应受此食。就把食的作用,把它祝愿到这个地方来。

我们出家人这样祝愿,在家人怎么祝愿,为什么要吃饭?在家人吃饭做什么?他也有一个想法的,就是把这个功能要做什么用途,先祝愿一下。我感觉到佛菩萨的智慧是很微细的。出家人吃饭的时候,你不能拿过来就吃,不是这么简单,你要祝愿一下。佛法里面,你若仔细地去读经论,佛菩萨处处防范你的贪瞋痴,不要让它活动,你的贪瞋痴烦恼,不要动,渐渐地把它消除了。

现在说这个大悲呪,大慈悲心是。就是佛菩萨说这个大悲咒的时候,就是赋予它这个功能,那么这个大悲呪就是有慈悲的作用,它就是有这个面貌。这个慈悲,按我们一般人来说,现在我有困难,说是我失业了,我要求菩萨慈悲,让我找个职业,就是某地方要请人,我也去联系一下,请他来找我,我拜菩萨,请菩萨慈悲,让他能录用我。结果没被录用。没有便录用,我心里就想:菩萨不慈悲我。按这样的想法来说,我们的想法,什么叫做慈悲呢?就是我有需要,菩萨能满我愿,这是菩萨慈悲。按我们的想法,就是这样子。

但是若按菩萨的想法,菩萨的想法不是满你的愿,叫做慈悲。菩萨的想法,是对你有利益才是慈悲,若满你愿了,但是对你有害,那就不是慈悲了,菩萨不愿意这样做。你欢喜的事情,有困难,你希望菩萨满你的愿,但是菩萨接到你的消息时,知道你希望的事情对你有害,菩萨若满你的愿,等于菩萨在伤害你。菩萨的慈悲心是不能这样做的,那就是不能满你愿了。

所以按我们的想法,要满愿的慈悲,而菩萨不一定满你所愿的。所以说这个慈悲,大慈悲心是。这个地方就是不能按照满愿,不满愿来说是不是慈悲。就是这件事成就了,是不是对你有利?对你有利益,这个菩萨才慈悲成就你,若对你有害,菩萨就不帮忙。这里面有这样的意思。

但是在佛法里面说,什么事情是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呢?什么事情对我们有利益,就是涅槃,《金刚经》上说:「皆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因为涅槃对众生有利益,其它的事情靠不住。譬如我们欢喜作国王,因为作王有无上的权力,旧时代是这样子,现在恐怕不行。我想怎么的,就成么的,感觉这个事情很好,所以我做功德的时候回向:我将来能来到人间作国王,我希望佛菩萨帮忙。但是在佛菩萨来看,作国王不见得对自己好。因为作国王,你的权力大,因为你还有烦恼,你有的时候,会利益老百姓,有的时候就虐待老百姓。不高兴的时候,随时就会杀人,那么就是造罪了。所以我们凡夫的智慧,认为有利益的事情,佛菩萨的看法不同,不一定是同意我们的看法。

所以大慈悲心是,这里面有很多事情。就是对我们特别有利益的,佛菩萨决定是成就你,那叫做慈悲。

平等心是。这个平等心是,就譬如这个人是愚痴的人,是很笨的人;这个人是很聪明的人,但是在大悲咒来说,他们是平等的。你聪明的人,念大悲呪有灵验,笨的人念大悲呪,也是会有灵验的。贫苦的人,富贵的人,念大悲呪也是平等的。它就是和佛菩萨的心一样,都是平等的,不歧视任何人。你是佛教徒念,你念大悲咒灵验,你是非佛教徒,你若按大悲心陀罗尼经的规定,能念大悲呪,它也是灵验的。

所以是平等的。

无为心是,这个无为怎么讲呢?「为」,通常说是有所作为。在事实上就是种种因缘和合的变化,都叫做为。或者说有生有灭,这件事成就了,然后又坏了,成就了,又坏了。有这样变化性的一切事物,都叫做为。无为,就是没有这样生灭变化。

现在这底下加个「心」,就是无分别的意思,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是什么呢?就譬如大慈悲,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是大慈悲,但是佛菩萨没有这个分别心,喔,我对一切众生大慈悲了。佛菩萨没有这个分别心。佛菩萨是平等地爱护一切众生,但是佛菩萨也没有这种分别心:我是平等慈悲的,没有这个分别心。我们凡夫是这样子,凡夫做了一件事,「我慈悲你」,「我是平等的,对你们都是这样子」,凡夫就是会有这么一个分别。但是佛菩萨没有这种想法。

有的时候佛菩萨利益你,你还不知道是佛菩萨利益你。佛菩萨还有这种境界,所以说无为心,佛菩萨的心情,是无分别的境界。

无染着心是。说这样的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这个境界说得太高了。这个地方说:「汝当依此而修行之」,我们凡夫实在是很去这样做,很难学得来,这个不容易。譬如这一栋楼,没有电梯,又没有台阶,你很难上去,你上不去的。

所以这底下说得稍低一点,无染着心是,这个我们容易明白一点,不要染着。就是我们的贪心、瞋心、愚痴心,邪见心、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样的烦恼都没有了,那个时候就叫做无为心,就叫平等心,就是大慈悲心,没有这些染着心。

我们对于可意的境界,对于满意的境界,心里面不贪,不生欢喜心;对我有伤害的事情,我不愤怒,这就叫无染着,心里面还是平静的,不波动,这就是无染着。这样说就比前面的无为心,我们还容易明白一点,但是我们还是很难做,也是不容易做的,这个无染着心,不容易!有可爱的境界,叫我不贪,这是很难。说是有不如意的事,你叫我不愤怒,都是不容易。并且这个染着心,这个执着心是很微细很微细的。有粗有细,我们自以为没有贪,其实已经贪了;说我还没有愤怒,其实已经愤怒了。你自己有的时候注意自己,各式各样的境界来剌激你的时候,你反省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心,慢慢地,慢慢地,你就会知道这个染着心是很微细很微细的。

说是我没有什么爱心,我对这个人虽然没有不高兴,但是我也不感觉到我爱他。譬如说你所爱的这个人,平常的时候,感觉不是爱,但是若是你爱的这个人,他苦恼的时候,你的心也随着苦恼,那么就证明你是爱他的。他若离开你,走了,你心里面有点难过,那就是表示你是爱他的。平常的时候,自己还不知道,一旦变动的时候,才知道。所以有爱,而还不知道是爱,这就是因为我们观察力不够。

现在这里说这个无染着心,这是圣人的境界,是阿罗汉以上的人的境界。从《涅槃经》看出来,阿罗汉也有染着心,不过不是三界内污染的境界,是更高一层的境界。

空观心是,这句话我们就比较容易明白。无染着,怎么能无染着呢?就是观察一切染着的境界,都是空的。这个观就思惟的意思,要根据经论上说的佛法,经论上告诉你这样观察,你就这样学习、观察。不要自己想出一个花样,不要那样子,就是要根据佛菩萨的法语,你那样去思惟,去修行比较好。所以这个无染着,实在来说,这是凡夫修行佛法,已经成就的一个现象。我们还没有开始修行的人,叫我不染着,这是不容易。

怎么办才能不染着呢?空观心是,就是观一切法空,是这样无染着的一条道路,你从这条道走过去,你慢慢地就能不染着了。所以空,思惟,观就是思惟、思想,思想一切法都是空的。观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就没有可染着的了。

恭敬心是。我们初开始念大悲咒,我们可能还不感觉到有什么特别,如果你每一天念五百遍大悲咒,并持续念三年,假设你能办得到,三年成功以后,不得了!你的功德,不是说神通,你那种作用,是不可思议的。成就了这个功德的时候,又有一个

问题,就是瞧不起任何人。你们都不如我,我不得了,就瞧不起别人。所以这个地方说:恭敬心,你有成就的时候,对所有的人都恭敬,要有恭敬心,不要瞧不起人,对所有的人,都发恭敬心。说是这个人有病痛,医生治不好,很苦恼,你对他要发恭敬心。你念大悲咒,以大悲咒水一用,他的病就好了。但是你对这个人要有恭敬心,不能轻视他,不可以轻慢他。如果你轻慢他,那就不是大悲咒的相貌,也不是念大悲咒人的相貌,你失掉了大悲咒的相貌。

卑下心是,你有很高的成就时,你要卑下,自己要谦虚,恭敬别人,你要卑下,要有卑下心。到初果圣人、二果、三果圣人,都还有这个问题,就是多少有一点高慢心,要到阿罗汉,才能够没有高慢心。我们凡夫多数也是有慢心,我有学问,这也是高慢心;我的气力壮,我的胳臂粗,我有高慢心。只要有一点优点,高慢心就生起。

世间上的人,如果能学学老庄的学问,高慢心也可能会打折扣,会轻一点。若是没有学习过这种学问,他的高慢心是很明显的。

佛法里面,佛菩萨慈悲,在你开始学习佛法时,就指出不要高慢。这样会好一点,但还是会有。会有,像初果、二果、三果圣人也会有高慢心,但是他很快地就能反省,很快地把这个高慢心息灭。但是有因缘的时候,又会再起,一直到阿罗汉的时候,没有了高慢心。

所以这个地方,卑下心是。我们能够受持大悲咒,有了灵验,不要高慢,要卑下。

无杂乱心,这个无杂乱心,就是心里面没有杂乱。杂是间杂。念大悲咒的人,他心里也有清净心,但是又有烦恼渗杂在里边,所以叫做杂。乱,就是忽然间想这个,忽然间想那个,不寂静,不宁静,那就叫做杂乱心,就是心不清净,不寂静。念大悲咒的人,应该常常静坐,使令心明静不乱。念大悲咒的时候也不要乱,不可以有妄念,心里很清楚的,一个音一个音很清楚地念下去。当然你念多了,时间久,他会念得快,但是还是很清楚。所以要不杂乱,这也是大悲呪的相貌。

无见取心是,《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定和《大品般若经》是同一个学派的,可以从这段文上看出来。见取这句话怎么讲呢?「见」就是思想,你有一种思想;「取」是执着,执着这个思想是最殊胜,是最好的,我的这个想法是最妙的,这叫见取。

这个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其中有几种,第一种是我见。我见是什么呢?就是在我们这个生命体里边,这个生命体里有色、受、想、行、识,或者说眼耳鼻舌身意。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色受想行识是有生灭变化的,有新陈代谢的变化。但是在变化里边有个不变化的,有个没有生住异灭变化的一个常恒住、不变异的一个理性;或者说是一个常住真心,这个是我。

我们不静坐的人,或者静坐还是迷迷糊糊的人,只可以从文字上这么想,经论上这样说,或者某一个这样讲,知道这个生命体是生灭变化的,在变化里面有个不变化的常住真心,这个是我,这就叫见取。这还只是在文字上分别,可能还没有取,你有这个看法,但是还没有执着,不能说见取。这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有见取呢?就是没有接触佛法,而常常静坐的人。常常静坐,多少有些境界的时候,不感觉到有身体,身体好像有若无,但是感觉得心里面有个灵明喜足。就是由现前的这一念心,特别灵明,非常地灵,而又特别地明,他是不变异地住持下去的。说是有的静坐功夫好一点的人,这个境界就出现了,不感到有身体,这个物质的身体不在了,不感觉有身体的存在,只有一念灵明的真性在那里,常住不动,寂然不动。

若是你没有佛法《大品般若经》的思想、智慧,你没有受过《阿含经》的教授,你没有这些教授的时候,要是这样静坐的时候,就很容易会知道这个身体是生老病死,但是有个不生老病死的,灵明的真性在那里,那就是我,很容易就会体会到这里,那就叫做见取。常常静坐的人,就是那样子

佛教徒常常静坐,当然这是一个事实。你常常静坐,有的时候,有的时候不感觉到有这个身体,就只是这一念灵明的心在那里不动,这是个事实。不管是不是佛教徒,你只要肯用功,这个境界就会出现。出现时,若佛教徒对于《阿含经》,或者对于《大智度论》、《金刚经》,你有深入的认识,你就不会有这个见取。同样的事情,可是不同的看法。就是没有见取了。这里面也有其它的意思,我们就讲这一样。

无见取心是,现在这个大悲心陀罗尼咒的面貌里边,没有这件事,无见取,不执着有我、我所。如果你要是念大悲咒念久了,也和静坐差不多,不得了!一念咒,念得功夫深了的时候,这个身体也没有了,是不可思议的。不要说是我们念咒、静坐,就是拜佛,你拜久了,这个境界就会出现,这是不可思议。所以无见取心是,你念大悲咒念久了,出现各式各样的境界,现在观世音菩萨预先说出来:不要取着我、我所。这个和《楞严经》就不同了,《楞严经》说:七处征心,十番显见。显见这个时候就是见取。按照《般若经》的思想来看,那就是见取。但是站在《楞严经》的立场,是你的真心显现了。这就是思想的不同。当然这里边还有问题。

无上菩提心是,念大悲咒的人,你要有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这个心,在这里就是愿,你愿得无上菩提,愿得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要说是念大悲咒,得到种种殊胜境界,而你停留在那里,不应该,你要愿得无上菩提。这样讲,这个「心」,当「愿」字讲。

其次,念大悲咒念久了,这里边会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连见观世音菩萨都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要是见观世音菩萨,要到普陀山梵音洞的大石头缝上看观世音菩萨。众生那样见到观世音菩萨也是好,但是你大悲咒念成功了,不是那样。那是在大宝楼阁,大宝莲华上见到大悲观世音菩萨,不是在石头缝里看到。见到观世音菩萨的时候,这个境界就是不可思议。这样讲无上菩提心,就是得无生法忍了,这叫无上菩提心了,那就不同了。

「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的「相貌」。「汝当依上而修行之」,以上是十个心,依此去修行。

大梵王言:「我等大众,今始识此陀罗尼相貌。从今受持,不敢忘失」。

「大梵王言:『我等大众,今始识此陀罗尼相貌』」。我们今天才认识大悲陀罗尼的相貌。「从今受持,不敢忘失」,现在我受持大悲咒的时候,我不敢忘失大悲呪的相貌。

观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莫令断绝。住于净室,澡浴清净,着净衣服。悬幡燃灯,香华百味饮食,以用供养。制心一处,更莫异缘。如法诵持。是时当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与无量神仙,来为作证,益其效验」。

上一次讲的一段文,是大悲心陀罗尼的相貌,也就是诵念大悲陀罗尼成功了的人的相貌。以下的文,是说念大悲咒的方法,和念大悲呪的效验,是说这两个意思。「观世音菩萨言」,观世音菩萨说完了大悲陀罗尼的相貌之后,又继续开示说:「若善男子、善女人」。若是一个有良心的男子,或女人。良心就是受持三皈五戒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善了。当然这里边说善男子、善女人,也包括出家人在内,不但是在家居士。

「诵持此神呪者」,他能够把大悲神咒诵下来,不是照本读,能背下来。也能持,不断地念,叫持。不持就是不诵了,不诵就是失掉了,那就是不持了。就是他能够诵,又能持此神呪的人。这个人,「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这两句话,就是重复前面发的那十个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那儿一共有十个愿。是重复那十个愿。

发广大的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广大菩提心,是愿得无上菩提的心,叫广大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誓度一切众生,就是下化一切众生。要有这样的菩提心和大悲心,誓度一切众生是大悲心。有了大菩提心,又有大悲心,念大悲咒的人,要有这样的清净心。

「身持斋戒」,你的心是很慈悲,但是另外你的身语,发大菩提心,发大悲心,是内心的清净;而身口又要受持斋戒的。「斋戒」的这个斋字,在佛法里边的意思,是过午了中午以后,就不吃东西了。通常有的时候,误解了这个字,认为素食叫做斋,其实这个斋不是这个意思,斋是过午以后,就不吃东西,叫做斋。

可是我们通常说,吃素食叫做斋,也是很好。身持斋戒,这个戒,通于在家居士的戒,也通于出家比丘、比丘尼的戒,及一切的菩萨戒,都包括在内了。

「于诸众生,起平等心」。这个受持斋戒的人,他对于一切贫苦的众生,和富贵的众生;或者是有道德的、不道德的一切众生,都要起平等心,你不要有厚薄的分别心。

「常诵此呪」。这可见诵大悲咒,要有菩提心,要有大悲心,还要受持斋戒,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你要有这样的条件。常诵此呪,要长时期的,不间断地诵念此大悲神咒。「莫令断绝」。这又是一个常。

「住于净室」,诵大悲咒的地点,要在一个清净室,清净的房子,这个房子,你打理得很清净,没有什么过失的地方。「澡浴清净」,身体要常常的沐浴清净。「着净衣服」,要穿上清净的衣服。这个新的衣服,就是新的服衣,或者旧的衣服洗清了也可以。

「悬旛燃灯」,念大悲咒,当然要供观世音菩萨像。在净室里边要悬上旛。你看寺庙里,那个大殿里面,悬着扁形的叫做幡,圆形的叫幢。燃灯,还要燃灯,里面要有光明。有电灯,当然就是燃灯了。

「香华百味饮食」,另外还要有香,还要有华,还要有百味的饮食,「以用供养」,就是供养观世音菩萨。「制心一处,更莫异缘」,你诵大悲咒的时候,要制伏你的心,你的心就只缘大悲咒这个地方。「一处」就是大悲咒。更莫异缘,你不要再去思惟其它散乱的境界。异缘就是其它不同的境界,就是不要有妄想,一心不乱地诵念大悲咒。

「如法诵持」,前面这些,如果你能这样做,那就是合法的诵持大悲呪了。「是时当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与无量神仙」。你能如法地念大悲咒,会有什么形相呢?这个时候会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这两位大菩萨。这两位大菩萨,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大弟子。与无量神仙,还有很多的神仙,就是得到了四禅八定,而不是在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这些人,这些人都是神仙。得了四禅八定,又有五种神通的这些人。

「来为作证,益其效验」。他们就来到你念大悲咒的地方,给你作证明。怎么样叫做作证呢?益其效验,就是增加你念大悲咒的功效、灵验。你若有所求,就一定会满愿的。

我时当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从是以往,所是世间经书,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术,韦陀典籍,亦能通达。

「我时当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无量神仙来为你作证,那么观世音菩萨又怎么样呢?说我当时,这个「我」就是观世音菩萨自称,以千眼照见。观世音菩萨以千眼来注意你,以千手来保护你。你若如法诵持大悲咒,会出现这

样殊胜的境界。

「从是以往,所是世间经书,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术,韦陀典籍,亦能通达」。你能这样如法诵持大悲咒,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无量神仙,还有观世音菩萨这样照顾你,这是很殊胜的,但是你的功德还不只于此。从这么以后,所有世间上的经书,你都能够受持,能够阅读世间的经书,而又能不忘。你看过的经书,你能明白它的文和义。一切外道的法术,就是佛法以外的法术。外道的法术,我看就是是指巫术。巫术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这一切的法术,那些术也是很厉害的。韦陀典籍,韦陀也叫做吠陀,就是印度外道之一,他们有很多的典籍,有很多的书,也有一大套的理论。韦陀翻到中国话叫做智论。韦陀典籍,亦能通达,就是世间上的经书,能受持;外道的法术,韦陀的典籍,你也能够通达的。诵咒的人,不但是能通达佛法,对于世间上一切的知识,也都能受持通达的。

诵持此神咒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无不差者。

「诵持此神呪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你能如法地念大悲咒,世间上的八万四千种的病痛,你都能够治疗,都能治好他的病。不论他有什么病,你念大悲咒,就能把他的病治好。「无不差者」,没有不治好的,所有的病,都能治好的。

一个年轻人到学校读书,到了大学的时候,他愿意学医,学医可以为人治病,这是很好的一个职业,也是我们人类里智慧的事情,也是特别需要的。但是事实上就是有很多的病治不好。现在大悲心陀罗尼经有这样话,就是「诵持此神咒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无不差者」。差,这个是差(ㄔㄚ),或者念(ㄔ),或者念(ㄔㄚˋ)。但是在古书上,瘥这个字和这个差,是通用的。

这么多的病都能治好,这件事,我们读到这个文,心里怎么想?有《金山活佛》这么一本书。这个金山活佛,他是在金山寺的藏经楼上,念大悲咒三年。念大悲呪三年,他就从楼上一下子跌到地面上,跌到地面上,别人看见,以为这下子他一定摔害了,结果他起来,没有什么事。从那么开始以后,他就不是太正常,就是好像有一点不守规矩。他有的时候,看见有女人来,就抱着这个女人,说是你是出家人,怎么抱着女人?金山活佛说:「她是我的母亲」。

有人有病时,医生治不好,大概就是身上生疮,流脓、流血,医生治不好,或者叫做漏,或者是什么病,这个病治不好。说是金山活佛,您慈悲给他治一治,他就是用口来吸这个脓血,他一吸,那个人病就好了。

我在香港遇见一位宽沐法师,他看过金山活佛。有一次,不是在寺院里,他领着一群人念佛,他和我们念佛不一样,他加个「谁念」两个字,就是「谁念南无阿弥陀佛」,「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这么念佛。这位活佛有很多超出常情的事情,所以从那么以后,他所有的境界,大家都是恭恭敬敬接受,不敢用一般的凡夫境界去思量他的。有这种事情。

那么现在上面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无不差者。在古代的《高僧传》里面,也有念大悲咒,为人治病的高僧。不过那是书本上写的,我们可能会相信,也可能不相信。金山活佛是近代的事情,现在台湾还有一些法师见过他的。

亦能使令一切鬼神,降诸天魔,制伏外道。若在山野,诵经坐禅。有诸鬼神,降诸天魔,制诸外道。若在山野,诵经坐禅。有诸山精杂魅魍魉鬼神,横相恼乱,心不安定者。诵此咒一遍,是诸鬼神,悉皆被缚也。

「亦能使令一切鬼神」。大悲神咒不但是能治病,前面是说世间经书能受持,外道法术,韦陀典籍亦能通达,这是说能令你有学问,有知识。这底下又说你能治病。下面说你诵持大悲呪,能使令一切的鬼神,就是鬼神听你的命令。你叫鬼神做什么,鬼神就会听你命令,他就会去做,他有这种威力。

「降诸天魔」,不但是世间的鬼神听召呼,听命令,天上的魔王,也能降伏。「制诸外道」,佛教以外的这些道门,念大悲咒的人也能制伏他,有这种力量。「若在山野,诵经坐禅」。说是治病,及做学问这个事情,我没有兴趣为人治病,我欢喜诵经,欢喜坐禅。念大悲咒也对你能有帮助。怎么说呢?假设你这个人在山野里边,不是在城市里,你能够诵《法华经》,诵《般若经》,诵《华严经》,你在那里诵经;或者是在那里坐禅。

「有诸山精、杂魅、魍魉、鬼神」,有这个山精、海怪,有这些东西。「横相恼乱」,横就是不讲道理,他们不讲道理,来恼乱你。你诵经,他偏要打扰你;你在坐禅,他挠你的脸,或者是他搞你,叫你心不安定,不能诵经、坐禅。那怎么办呢?「诵此呪一遍」,这个在山野里面诵经、坐禅的人,你能诵此大悲神咒一遍,「是诸鬼神,悉皆被縳」,就被绑住了,他不敢再恼乱你。

若能如法诵持,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者。我时当勅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如护眼睛,如护己命。

「若能如法诵持,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者」。这底下观世音菩萨又继续说,受持大悲咒得到的殊胜境界。若是能够如法诵持,就像前面所说发大菩提心,身持斋戒,起平等心,住于净室,澡浴清净,着净衣服等这些事。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这里面是什么意思呢?起慈悲心,就表示没有一点私心,就是完全无条件要利益一切众生,没

有私心。这件事很重要。你要没有私心,你去利益人,那就叫慈悲心。说我利益你,我还希望你报酬我,那就不是慈悲心。所以这个地方,一直地重复这句话,你要发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就是不要有私心,不要有我见。

这样你诵持大悲咒的话,「我时当勅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密迹」。观世音菩萨自称,就是我观世音菩萨说,这个时候我就命令一切的善神。神里面也有恶神,恶神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观世音菩萨命令一切善神,还有善的龙王,还有金刚密迹。金刚密迹就是夜叉鬼。夜叉鬼,他手里拿着金刚,像我们现在大的寺院里面,韦陀菩萨手里拿一个金刚杵,那就叫金刚,就是一个武器,所以叫金刚。

这个「密迹」是什么意思呢?夜叉神,他们的身语意的活动,都特别地迅速,他说话也非常地快,他内心的思惟,也是非常迅速的。诸天对于他们心里面怎么想,怎么说话,都不大容易懂,难可了知,不容易明白他在说什么,不明白他在想什么,难可了知,所以叫做密。

「迹」,有的书上说,梵文没有这个「迹」字,是翻译经的人,就是推那个意,加上这个字的,有这么一件事。金刚密迹,这个夜叉神是怎么回事呢?他就是发愿为佛作护法,他常在佛的身前。譬如佛若是在大集会的时候,若是有人,或者什么鬼神,或者是什么外道,或者是什么,他向佛问难的时候,佛反问他时,他若不回答,如果超过了三次,这个金刚密迹就拿这个杵,杵碎他的脑袋,有这个事。在《阿含经》里面也能看到这个记录。所以叫做金刚力士。

这个密,在《大宝积经》上也有说,就是他常在佛的身边,能听闻佛所说的密意的事情,所以就叫做密。有这么解释。这个金刚密迹,也叫做金刚力士,就是佛教里面的护法神。观世音菩萨说,你能够如法诵持大悲咒,于诸众生还起慈悲心的话,我就会命令一切的善神,一切的龙王,一切的金刚力士,「常随卫护」,常随逐你,来保护你,保护你的安全。「不离其侧」,不远离你的身边,能保护你。「如护眼睛」,就像人保护自己的眼睛那么重要。「如护己命」,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那么重要,保护着你。

我在一九八九年去香港的时候,遇见了以前认识的居士,他感觉到有鬼神常恼乱他,让他不得休息。我说是:你念大悲咒,或者是念经,都可以解决鬼神的问题。他说:「我有念,念,也是有效。一念大悲呪,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是我又不能常念,不念的时候就有问题,鬼神还会来捣乱」。

他就又念《药师经》。《药师经》里面有十二神将,也的确来

保护他。我说那也是有效,他说还是不行。因为这些神将,他自己也有事情,他不能二十四小时常在这里保护你。

那个时候我在想:这个文上说:「常随卫护,不离其侧。如护眼睛,如护己命」。那么这个怎么讲法呢?我在想,他念大悲呪,不是太如法,这个还有点问题!他是不是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这也是个问题。

说偈勅曰

「说偈勅曰」,观世音菩萨说:「你能够起慈悲心,如法诵持大悲呪,我会命令这些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如护眼睛,如护己命」。说偈勅曰,观世音菩萨这时候下了命令,用这个偈来下命令。

我遣密迹金刚士、乌刍君荼鸯俱尸、八部力士赏迦罗,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摩酰那罗延、金毗罗陀迦毗罗,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婆馺娑楼罗、满善车钵真陀罗,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萨遮摩和罗、鸠阑单咤半祇罗,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毕婆伽罗王、应德毗多萨和罗,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梵摩三钵罗、五部净居炎摩罗,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释王三十三、大辩功德婆怛那,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提头赖咤王、神母女等大力众,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毗楼勒叉王、毗楼博叉毗沙门,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金色孔雀王、二十八部大仙众,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摩尼跋陀罗、散支大将弗罗婆,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难陀跋难陀、婆伽罗龙伊钵罗,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修罗干闼婆、迦楼紧那摩睺罗,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水火雷电神、鸠盘荼王毗舍阇,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密迹金刚士、乌刍君荼鸯俱尸、八部力士赏迦罗,常当拥护受持者」。这一段文一共有二十八种,这里面有善神,也有龙王,也有金刚密迹,有二十八个部分;或者说是二十八个团体。我遣密迹金刚士,我就派遣金刚密迹,金刚力士。金刚密迹是谁呢?

第一个就是乌刍君荼鸯俱尸,我没有看见怎么翻译的,这就是金刚密力士的一个名字。第二是八部力士的赏迦罗。这个八部我们在其它的经论上看,就是天龙八部: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等,一共有八部。这是八部的金刚力士赏迦罗这一位神,常当拥护受持大悲呪的人。「我遣摩酰那罗延」,这是第三个金刚力士。「金毗罗陀迦毗罗」,这是第四个,「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婆馺(ㄙㄚˋ)娑楼罗」,这是第五个。「满善车钵真陀罗」,这是第六个。「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萨遮摩和罗」,这是第七个。「鸠阑单咤半祇罗」,这是第八位金刚密迹。「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毕婆伽罗王」,这是第九名。第十是「应德毗多萨和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梵摩三钵罗」,这是第十一位。第十二位是「五部净居炎摩罗」。这个「五部」,我不明白怎么说。在色界天第四禅之上,有五净居天,那都是圣人,是三果圣人以上的。现在这个就不明白是指什么说的,当然这也是金刚密士。「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释王三十三」,「释王」就是欲界第二层天,就是释提桓因那里一共有三十三天。这里应该是指那个说的。「大辩功德婆怛那」,这是第十四位金刚力士。「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提头赖咤王」,这是第十五位。

「神母女等大力众」,这是第十六。「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毗楼勒叉王」,这是第十七位。「毗楼博叉毗沙门」,这是第十八位。「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金色孔雀王」,这是第十九位。「二十八部大仙众」,这好像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第二十。「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摩尼跋陀罗」,这是第二十一位。「散支大将弗罗婆」,这是第二十二位。「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难陀跋难陀」,这是两位龙王,这是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婆伽罗龙伊钵罗」,伊钵罗龙是在比丘戒里面说到这位龙王,他是第二十四位。「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修罗干闼婆」,这是第二十五。修罗应该是阿修罗,干闼婆是帝释天的作乐神。「迦楼紧那摩睺罗」,这是天龙八部里面,迦楼就是金翅鸟。紧那摩,翻作疑神。因为他的头上长一个角,长一个角,一看见他的人就说:你是人呢?还是你是神?就生疑惑心,所以叫做疑神。「常当拥护受持者」。我遣水火雷电神、鸠盘荼王毗舍阇」,这就是鬼了,这是二十七、二十八。「常当拥护受持者」。

这是观世音菩萨用颂来下这样的命令,命令他们来护持诵持大悲咒的人。

是诸善神,及神龙王、神母女等。各有五百眷属大力夜叉,常随拥护诵持大悲神呪者。其人若在空山旷野,独宿孤眠。是诸善神,番代宿卫,辟除灾障。若在深山,迷失道路。诵此呪故,善神龙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若在山林旷野,乏少水火。龙王护故,化出水火。

「是诸善神,及神龙王、神母女等。各有五百眷属大力夜叉」。这上面列出来的名字,并不是说只有他一个人,他还有五百眷属大力夜叉。所以说二十八部,实在来说就是二十八个团体,那么是很多的。「常随拥护诵持大悲神呪」的人。「其人若在空山旷野,独宿孤眠」,若一个人在空山旷野睡眠。「是诸善神,番代宿卫」,他们大概是轮班,到时候来一班,到时候一班,驻在那里宿卫,就是驻在那里保护他。「辟除灾障」,就是破除去一切灾难、一切障碍。

「若在深山,迷失」了「道路」,「诵此咒故,善神龙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告诉你那一条是安全的道路,你可以走回去。「若在山林旷野,乏少水火」,没有水饮,需要火没有火。这时候,「龙王护故」,龙王会来保护你,就化出来水,化出来火,来供养你。

观世音菩萨复为诵持者,说消除灾祸清凉之偈。

前面说到观世音菩萨,派遣了很多的护法善神、天龙八部,护持诵持大悲神咒的人,这底下也还是这样的意思。「观世音菩萨复为」,又观世音菩萨又为诵持大悲呪神的人,演「说消除灾祸清凉」的法语。

若行旷野山泽中,逢值虎狼诸恶兽,蛇蚖精魅魍魉鬼,闻诵此咒莫能害。若行江湖沧海间,毒蛇蛟龙摩竭兽,夜叉罗剎鱼鼋鳖,闻诵此咒自藏隐。若逢军阵贼围绕,或被恶人夺财宝;至诚称诵大悲咒,彼起慈心复道归。若为王官收录身,囹圄禁闭杻枷锁;至诚称诵大悲咒,官自开恩释放还。若入野道蛊毒家,饮食有药欲相害;至诚称诵大悲咒,毒药变成甘露浆。女人临难生产时,邪魔遮障苦难忍;至心称诵大悲咒,鬼神退散安乐生。恶龙疫鬼行毒气,热病侵陵命欲终;至心称诵大悲咒,疫病消除寿命长。龙鬼流行诸毒肿,痈疮脓血痛叵堪;至心称诵大悲咒,三唾毒肿随口消。众生浊恶起不善,厌魅咒咀结怨雠;至心称诵大悲咒,厌魅还着于本人。恶生浊乱法灭时,淫欲火盛心迷倒,弃背妻壻外贪染,昼夜邪思无暂停;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我若广赞咒功力,一切称扬无尽期。

「若行旷野山泽中,逢值虎狼诸恶兽、蛇蚖精魅魍魉鬼,闻诵此呪莫能害」。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但是人,还有地狱、饿鬼、畜生,和我们人同在这个世界上居住。这些饿鬼和畜生,有的时候会扰乱人的安全,所以人有很多的恐怖。若是这个受持读诵大悲咒的人,他行于旷野、山泽之中的时候,他遇见了虎,遇见了狼等诸恶兽;他遇见了蛇,还有蚖,这个蚖也是一种毒蛇。还有精魅,精魅就是木石的鬼怪,就是附在木上,附在石头上的一种怪,其实就是恶鬼。魍魉也还是鬼,就是山里面的一种精灵。人有各式各样的人,鬼也同样的,有各式各样的鬼。这些鬼有的时候扰乱人,若是他听见了你诵此大悲咒,莫能害,就不能伤害你。所以大悲呪有这样的作用。

「若行于江湖沧海间,毒蛇蛟龙摩竭兽」,若是诵持大悲呪的人,行于江湖、沧海里面。沧就是海。这个海水一望无际,就之为沧海。遇见了毒蛇,遇见了蛟龙。蛟龙是龙的一类,龙里边也有很多的恶龙,也会伤害人,蛟龙也会吃人的。魔竭兽,魔竭是海里面的大鱼,翻作中国话翻作鲸,就是鲸鱼。鲸鱼也是能吃人。

「夜叉罗剎鱼鼋鳖」,这个夜叉鬼,玄奘法师翻作药叉,本经上翻译的人翻作夜叉。这个夜叉鬼,翻到中国话翻作捷疾,就是他走得非常快。有陆地的夜叉鬼,有空中的夜又鬼,有天上的夜叉鬼。这个夜叉鬼也是能害人的。

还有罗剎,罗叉翻作暴恶鬼,或者翻作可畏鬼。其实这个夜叉、罗剎,就是一切恶鬼的总名,叫做夜叉、罗剎。鱼,就是海里面的鱼。还有鼋、鳖、鼋就是大的鳖,这些东西也对人不利的。「闻诵此呪自藏隐」,这些毒蛇、蛟龙、摩竭鱼,夜、罗剎、鱼、鼋、鳖,闻诵此自藏隐,那么我们就得到安全了。

「若逢军阵贼围绕」,前面是说鬼和畜生,对人的不安全。念大悲呪可以解除这些困难。若是在人世间,你遇见了军阵围绕着你,或者是遇见了贼围绕着你。「或被恶人夺财宝」,被恶人夺你的财宝,你能够「至诚称诵大悲咒」。「彼起慈心复道归」,你能够念大悲呪,这个军阵也好,贼也好,恶人夺财宝也好,他们就会生起慈爱的心肠,他就按原来的道路回去了,那么就没有事了。

「若为王官收录身,囹圄禁闭杻枷鏁;至诚称诵大悲呪,官自开恩释放还」。若是念诵大悲咒的这个人,为王官,就是政府的官员,或者是警察,或者是什么。收录身,他把你拘捕,抓去了。囹圄,就是关在牢狱里。禁闭,怎么样禁闭法呢?杻枷鏁,就是有一些刑具放在手上面,有的放在脖子上面,叫做枷,把你锁起来。这样子,你若能至诚地称念大悲呪。官自开恩,政府就开恩了,因为你是无罪的,就把你释放了。

「若入野道蛊毒家,饮食有药欲相害;至诚称诵大悲呪,毒药变成甘露浆」。若入野道蛊毒家,野道、蛊毒,天台智者大师说的《摩诃止观》里面,有野巫这一句话。这里面这句话:若入野道蛊毒家,就是把「野巫」这个词,把它说得更详细了一点,所以叫做野道蛊毒家。野应该说是这个巫者居住的地方,这个野道应该是这样的意思,在草野处居住。蛊毒家,就是他的家里面是做这种事情的。蛊毒是什么东西呢?是说用一百种有毒的虫,放在一起,放在一起,牠们互相吞噉,最后存在的这个虫,就叫做蛊。用这个虫去害人,叫做蛊毒。就是用毒药,用特别毒的一种东西害人,做这种恶事的人,叫蛊毒家。

饮食有药欲相害,他请你吃饭的时候,在饮食里面放了蛊,想伤害你。至诚称诵大悲咒,你能够极诚恳地诵持大悲神呪,那个毒药就会变成甘露浆。在《高僧传》里面,说到天台智者大师有一个学生,他好像是拜《法华三昧忏》。忏《法华三昧忏》规定是三七,二十一天为一期,圆满的时候,他就到另一个地方,经过一个地方,吃饭的时候,吃完了饭他就走了。这一家人,就想到这个饭里面,饮食里面有蛊,就拿着药要去解他的蛊毒,等到追上他的时候,他并没有事。他是中了这种毒,但是什么事也没有。所以拜《法华忏》也有这种功德,能够解除毒的作用,毒药变成了甘露浆了,不能害人了。大悲呪有这种作用。

「女人临难生产时,邪魔遮障苦难忍;至心称诵大悲呪,鬼神退散安乐生」。这地方还有这种作用,女人在生产的时候很难,什么原因呢?就是有邪魔、鬼怪从中捣乱,来遮,来阻碍,所以就不能生,那么这时候,这个女人很苦恼。如果这时候,她至心称诵大悲咒,鬼神就退去了,便能安乐生产。

「恶龙疫鬼行毒气,热病侵陵命欲终」。这里头又有这种情形。龙里面有护持三宝的龙,也有破坏三宝的龙,也有做种种恶事的龙,现在说是恶龙。还有疫鬼,恶龙和疫鬼做什么事情呢?行毒气,在一个地方放了很多有毒的气,这个疫就是毒气能令人有病。有什么病呢?就是热病,这些热病侵陵人直到命要死了。「至心称诵大悲咒,疫病消除寿命长」,大悲呪有这种作用,能治病。

「龙鬼流行诸毒肿,痈疮脓血痛叵堪」。这个龙和鬼,他能够流行出来很多的毒,令人身体肿,或者是生痈、疮、脓血,使令你痛得不堪,不能够忍受。「至心称诵大悲呪,三唾毒肿随口消」,你至诚地念大悲咒,大概是你口里面含着水,就向毒肿的地方喷它三次,这个肿就随口就消除了,就没有事了。

「众生浊恶起不善,厌魅呪咀结怨雠;至心称诵大悲呪,厌魅还着于本人」,这里又有这种情形。我们人世间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有。有的很多的人,浊恶,就是有很多不清净的事情,做了很多的恶事。

厌魅呪咀结怨雠,什么样的恶事呢?厌魅、呪咀。这个厌魅是什么呢?就是新死的人,用咒来咒这个尸体,这个时候就有鬼附在尸体上,这个尸体就起来了,起来以后,念咒的这个人,就命令这个鬼,去杀结怨仇的人,去杀有仇恨的人,这叫做厌魅,所以也叫做厌魅鬼。咒咀(ㄐㄩ ˇ),有的地方写这个字:诅,言字边,那就念(ㄗㄨ ˇ),呪诅。这个呪也包含着厌魅的意思,也有不包含厌魅的意思,就是单独念一种恶咒,伤害这个有仇恨的人,念一种恶呪来呪人。这样的情形,如果你这个念大悲咒的人,你若是得罪了人,正赶上那个人做这种事情,其实这就是巫术。这种巫术在前在中国、南洋一带还是有的,现在香港还是有这个事情。你能够至心称诵大悲咒,厌魅还着于本人,这厌魅鬼他就不敢伤害你,他就回去了,回去伤害那个咒诅那个人。这和《普门品》的意思一样。

有一个小小的故事,有一位三皈五戒的居士,他供养一个阿罗汉,这个阿罗汉常常到他家乞食,他就供养他。有一天夜间,这个阿罗汉来了,说是今天夜间你不能睡觉,你就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你一直这样念,如果你不这样念,你就会有性命危险。这位优婆塞就遵照这个阿罗汉的嘱咐,就这样念。果然到夜间的时候,就是有厌魅鬼,有起尸鬼就来了,来了,但是这个起尸鬼一看,这位优婆塞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他不能伤害他,他就回去伤害呪诅的人。有这样的故事。这里正好也是这样子,厌魅还着于本人。

「恶生浊乱法灭时,淫欲火盛心迷倒,弃背妻壻外贪染,昼夜邪思无暂停;若能称诵大悲呪,淫欲火灭邪心除」。说是念大悲呪,还有这样的作用。恶生浊乱法灭时,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正法,没有了;或者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没有正法。很多的恶事发生,很不清净,没有正常的秩序,所以叫做乱。其中究竟指什么说的呢?就是这个地区的人,这个淫欲心就像火似的那么盛,他那个心,迷惑颠倒。弃背了妻,弃了他的壻,本来有妻有壻,但还不知足。弃背,背他的妻、壻,在外边另外有所贪染。他这欲火,这个淫欲心,昼夜,白天,夜间,这个欲心的邪思停不下来。若能称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欲心就没有了。可见这里边,就是欲心特别盛的人,他不知道这是个错误,就随他的欲心去活动,这是一种。另外一种,虽知道是不对,但是自己作不得主。这样的人,他有可能会相信佛法,念大悲咒来对治,来改造自己,如果不知道不对,那就很困难了。所以这里面说,若能称诵大悲呪,淫欲火灭邪心除。

「我若广赞呪功力,一切称扬无尽期」。观世音菩萨说:「我要是广博地赞叹大悲咒的功德力量,一切称扬没有穷尽的时候」。

尔时观世音菩萨告梵天言:「诵此咒五遍,取五色线作索,咒二十一遍,结作二十一结,系项。此陀罗尼,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说。彼等诸佛,为诸行人修行六度未满者,速令满足故。未发菩提心者,速令发心故。若声闻人未证果者,速令证故。若三千大千世界内,诸神仙人未发无上菩提心者,速令发心故。若诸众生未得大乘信根者,以此陀罗尼威神力故,令其大乘种子法芽增长。以我方便慈悲力故,令其所须,皆得成办」。

「尔时观世音菩萨告诉梵天言」,告诉梵天王说:「诵此咒五遍」,念大悲神呪念五遍。然后「取五色线作索」,取五种颜色的线,作一条绳。就是念了五遍呪,作了五色线的一条绳。「呪二十一遍」,然后再念二十一遍大悲咒,「结作二十一结」,就是念一遍大悲呪,就作一个扣,念二十一遍大悲呪,就是作二十一个扣。系项,就是把它戴在自己的脖子上,就是做这件事。做这件事有什么好处呢?「此陀罗尼,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说」,「彼等诸佛,为诸行人」,为很多修行人。「修行六度未满足者」,修行六波罗密还没有圆满,譬如持戒没有圆满,施波罗密没有圆满,忍波罗密、精进波罗密、禅波罗密、般若波罗密,都是还没有圆满。为这个人,「速令满足故」,令你很快地圆满了这样的功德,你作二十一个结,戴在脖子上,就能令你六波罗蜜得满足。

「未发菩提心」的人,「速令发心故」,如果他对于世间上的苦、空、无常这些事情还有所留恋,不能够发出来修行圣道的志愿,你若这样念了二十一遍大悲咒,作了二十一个扣系在脖子上,速令发心,你就会很快地发出来清净心,就是发出来菩提心了。

「若声闻人未证果者」,声闻人就是发出离心的人,他没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人,「速令证故」,你若能够诵持大悲咒五遍,取五色线作索,呪二十一遍,结作二十一结,就能速令得证果。

「若三千大千世界内,诸神仙人未发无上菩提心者,速令发心故。若诸众生未得大乘信根者,以此陀罗尼威神力故,令其大乘种子法芽增长」。有这种作用。这个意思,说这个人,他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还没能建立起来。假设你能这样做,你也能成就大乘佛法的信心。这个信心能发出来大乘佛法里面的种种功德,所以叫做根。这是此大悲神咒,陀罗尼的威神力故,令他的大乘种子法芽增长。种子是一个譬喻,我们世间上的植物,你种的麦,或者大豆、高梁,它都有种子。种子你种在地上,它就会发芽,根、梗、枝、叶都长出来了。现在是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大乘就是种子。你念了大悲咒,你作了二十一结,他这个种种功德的芽,就生长出来了。「以我方便慈悲力故,令其所须,皆得成办」,这里又加上这么一句,不但是大悲神咒的力量,也有观世音菩萨的方便、大慈悲心的力量,使令这个人他有所须的,都能够成办,都能成就。

又三千大千世界,幽隐闇处,三涂众生。闻我此咒,皆得离苦。有诸菩萨未阶初住者,速令得故。乃至令得十住地故。又令得到佛地故。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若声闻人闻此陀罗尼一经耳者。修行书写此陀罗尼者。以质直心如法而住者。四沙门果,不求自得。若三千大千世界内,山河石壁,四大海水,能令涌沸。须弥山及铁围山,能令摇动,又令碎如微尘。其中众生,悉令发无上菩提心。

「又三千大千世界,幽隐(的)闇处」,这个世界上,有的地方有光明,有的地方没有光明,太阳照不到,又没有灯,这是幽隐的暗处。「三涂众生」,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闻我此呪,皆得离苦」,也能远离一切苦恼的。大悲神呪,不但是对人有所利益,对三恶道的众生也有利益的。「有诸菩萨未阶初住者,速令得故」。这是说修行人,有很多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修行六波罗蜜,但是还没有登初住,他的程度还没能够升到初住的阶级。你若能念大悲咒,速令得故。「乃至令得十住地故」,不但是初住、二住、三住,乃至到十住地都能成就。住和地怎么讲呢?住,入理般若名为住。般若就是圣人清净无分别的智慧,就是能见真理的智慧。你得到这个智慧了,你就能安住在真理上不动,那叫作住。这就是入了圣位的时候,叫初住,这就不是凡夫了。

「地」是什么意思呢?住生功德名为地。你安住在真理以后,你又能够建立了很

多很多利益众生及利益自己的功德,这时候,就叫做地。见真理,叫做住,又能够生出功德,叫做地。像大地能生长万物,你见到真理了,能生出来种种功德,那么叫做地。住也有十种不同,地也有十种不同。这个地方我们不多说了。又令得到佛地故,你常能受持大悲神咒,又能使令你得到佛的境界,就是一切功德圆满了。

「自然成就三十二相」,自然这句话就是很容易的意思,很容易的,不是很难你就成就了佛的相貌: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另外有八十种随形,这个随有普遍的意思。佛的周身普遍地都是特别庄严的,所以叫做好。

「若声闻人闻此陀罗尼一经耳者」。声闻人就是听闻佛的音声,听闻佛的法语,而悟道的人。这个人若闻此陀罗尼一经耳者,一经过他的耳。「修行书写此陀罗尼者」,他能够修行,又能够书写这个陀罗尼去流传。「以质直心如法而住者」,就是以诚实的心,真实的心。如法而住者,如法而住就是依四念处而住;依四念处而住,「四沙门果不求自得」。四沙门果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不求自得,就是你虽然不积极地去希求,但是也会很容易成就。

「若三千大千世界内,山河石壁」,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内,有很多的山,有很多的河,有石壁,还有四大海水,东西南北有四大海水。「能令涌沸」,你念大悲咒的时候,能令四大海水滚起来,有这种力量。「须弥山及铁围山」,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山,「能令摇动」,能令高山都摇动了。「又令碎如微尘,其中众生,悉令发无上菩提心」,你念大悲咒,能令一切众生发无上菩提心,有这种作用。

若诸众生现世求愿者,于三七日,净持斋戒,诵此陀罗尼,必果所愿。从生死际,至生死际。一切恶业,并皆灭尽。三千大千世界内,一切诸佛菩萨,梵释四天王,神仙龙王,悉皆证知。若诸天人诵持此陀罗尼者,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众生,得此人沐身之水,沾着其身。一切恶业重罪,悉皆消灭。即得转生他方净土,莲华化生。不受胎身湿卵之身,何况受持读诵者。若诵持者,行于道路。大风时来,吹此人身毛发衣服。余风下过,诸类众生,得其人飘身风吹着衣者,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当知受持者,福德果报不可思议。

「若诸众生现世求愿者」,若是有很多的人,他有很紧急的希望:我现在就要满足。有一种希望,譬如说我希望发财。「于三七日」,在三七二十一天里边,「净持斋戒」,你持斋,或者持戒,叫清净,这是一个条件。「诵此陀罗尼,必果所愿」,一定满你所愿。譬如说我有病,我希望这个病能好,你能三七二十一天,净持斋戒,并且诵持大悲咒,就能满愿,病就好了。

「从生死际,至生死际。一切恶业,并皆灭尽」。从生死际,就是从无始以来,有生死以来,这是无始的。至生死际,到了得涅槃,就是生死的边际。在这么长远之间,所有造的恶业,并皆灭尽,这个恶业就只是堕落到三恶道的罪业。「三千大千世界内,一切诸佛菩萨,梵释四天王,神仙龙王,悉皆证知」,佛菩萨,还有世间上的梵王,帝释天王,还有四大天王,和一切的神仙、龙王,悉皆证知,他们都能为你作证明,叫你明白这件事。

「若诸天人诵持此陀罗尼者,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众生得此人沐身之水」,「沾着其身」,你里边沐浴,这个水沾着在另外一个的身上,那个人的「一切恶业重罪,悉皆消灭」。「即得转生他方净土」,那个人三恶道的重罪,也就消灭了,消灭了有什么好处呢?即得转生到他方清净的世界去,「莲华化生」,在莲华里边,孕育一个身体成就了。「不受胎身湿卵之身」,众生生命的形成,有四种形式,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现在说这个人转生到他方净土,是莲华化生,他不受胎生的身体,也不受湿生、卵生的身体。胎生、湿生、卵生都不清净,都是很苦恼的;莲华化生是微妙香洁,特别清净庄严的。

「何况受持读诵者」,前面说受诵读持大悲咒的人在江河大海里边沐浴的水,沾着在别的人身上,那个人会得到这样的功德。何况你本人受持读诵大悲咒呢!那个功德是更殊胜了。「若诵持者,行于道路」,诵持大悲咒的人在路上走,走的时候,「大风时来,吹此人身毛发衣服」,吹诵持大悲呪这个人的身体,吹他的毛发,或者吹他的衣服。「余风下过」,从你的身吹过以后,就吹到别的地方去了。

「诸类众生,得其人飘身风吹着衣者」,吹了你的身体,吹了你的衣服那个风,又吹过到别的人身上去了。「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那个人的重障,很严重的业障、罪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的「果报」了,「常生佛前」,「当知受持者,福德果报不可思议」。

诵持此陀罗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恶。一切天魔、外道、天、龙、鬼神闻者,皆是清净法音。皆于其人起恭敬心,尊重如佛。

「诵持此陀罗尼者,口中发出言音」,诵大悲呪的人,他的口中发出来的语言、音声。「若善若恶,一切天魔、外道、天、龙鬼神闻者」,听到的,「皆是清净法音」。你说的言音是善,也是好,说恶,也都是清净法音。「皆于其人起恭敬心」,都对这个人发恭敬心,「尊重如佛」,尊敬他像尊重佛那样。

诵持此陀罗尼者,当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爱惜故。当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来光明照故。当知其人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当知其人是妙法藏,普摄一切诸陀罗尼门故。当知其人是禅定藏,百千三昧皆现前故。当知其人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当知其人是无畏藏,龙天善神常护持故。当知其人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当知其人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当知其人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当知其人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疗众生病故。当知其人是神通藏,游诸佛国得自在故。其人功德,赞不可尽。

「诵持此陀罗尼者,当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爱惜故」。诵大悲咒这个人,你应该知道这个人,他是佛身藏。怎么叫做佛身藏呢?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都爱惜这个人,这个叫佛身藏。这个藏有爱惜的意思。阿赖耶识,就翻作藏(ㄗㄤˋ)识,藏识里边有个我爱执藏的意思。这个藏字,就是有个爱的意思,为佛所爱,那叫做佛身藏。

「当知其人即是光明藏」,怎么叫做光明藏呢?「一切如来光明照故」,一切佛放出来的光明,常来照这个人,为光明所照。「当知其人是慈悲藏,恒以陀罗尼救众生故」。诵持陀罗尼这个人,他有大慈悲心,他常能以大悲咒救护众生。「当知其人是妙法藏,普摄一切诸陀罗尼门故」,你念大悲咒,你这个人就是妙法藏,因为大悲陀罗尼,能普摄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都在里面了。有人说大悲咒是一切咒中的王。

「当知其人是襌定藏」,诵持大悲咒这个人是禅定藏,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百千三昧皆现前故」,念大悲咒能使令你成就百千三昧。十千是一万,百千就是十万。能成就十万个三昧。这个大悲呪,欢喜静坐的人,应该念。「当知其人是虚空藏,常以空慧观众生故」。为什么叫虚空藏呢?因为念大悲咒这个人,他常用空的智慧,观一切法自性空的智慧,去观察一切众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当知其人是无畏藏」,没有恐怖。「龙天善神常护持故」,所以没有恐怖。「当知其人是妙语藏,口中陀罗尼音无断绝故」。这个人的口里边,这个大悲咒的法音不断绝,所以这就叫做妙语。「当知其人是常住藏,三灾恶劫不能坏故」。这个人是常住,怎么叫做常住呢?三灾:水灾、火灾、风灾,刀兵灾、瘟病灾、饥馑灾,很多很多的恶事,都不能破坏你,都不能障碍你,所以你是永久地安乐住,所以叫常住。

「当知其人是解脱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天魔、外道本来是障碍人修习善法的,但是你若念大悲咒的时候,他不能障碍你,能解脱一切障碍。「当知其人是药王藏,常以陀罗尼疗众生病故」。你常念大悲咒,你就用大悲咒来治疗一切众生的病,所以你是药王藏。「当知其人是神通藏,游诸佛国得自在故」。念大悲咒成功了,能游于十方诸佛世界,得大自在,所以叫神通藏,这等于是说有了神足通了。「其人功德赞不可尽」,这个人的功德,你想要赞叹他,是赞叹不完的。

善男子,若复有人厌世间苦,求长生乐者。在闲净处,清净结界。咒衣着。若水若食,若香若药,皆咒一百八遍服,必得长命。若能如法结界,依法受持,一切成就。其结界法者,取刀咒二十一遍,划地为界。或取净水,咒二十一遍,散着四方为界。或取白芥子,咒二十一遍,掷着四方为界。或以想到处为界。或取净灰,咒二十一遍为界。或咒五色线二十一遍,围绕四边为界。皆得。

前面的文是赞叹念大悲咒的人的功德,以下又说到念大悲咒的方法。「善男子,若复有人厌世间苦,求长生乐者。在闲净处,清净结界」。佛先招呼善男子,善男子就指受三皈五戒的人,叫善男子。受三皈五戒的女人,称为善女人。因为他皈依了三宝,他能够受持五戒,能够不杀生,有慈悲心;有慈悲心,还不偷盗,不占别人的便宜;不邪淫,很清净;不妄语,不随便说谎话,不论什么样的利害关系,都不说谎话;不饮酒,他的内心很清明,不胡涂,不颠倒。那么可以称之为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地方只说善男子,也就代表了善女人。

若复有人厌世间苦,前边念大悲咒的人,有那样的功德,但是另有一种人,他的心情有一点不同。什么呢?他厌世开苦,就是对于世间上痛苦的事情,他厌烦,不愿意有那样的苦。这是有智慧的人,对于世间上的苦厌烦。没有智慧的人,不感觉到世间苦,就是苦恼里边,还不感觉苦。他不厌离世间苦,还做了一些事情,再去招感痛苦的事情,那就不是厌世间苦。另外,有的人是厌世间苦,但是没有方法脱离苦恼。这个善男子他不是,他厌世间苦,他能够念大悲咒,他有这个方法能远离苦恼。

他是厌世间苦,求长生乐。他希求在这个世间上长寿,寿命长,而没有苦恼,生活得很安乐,他想要这样,不是说我来生生活快乐,不是说那个意思。是说现在就要生活得很安乐,寿命又能长远。这个善男子是个佛教徒,他的愿望是这样,那怎么办呢?有办法!在闲静处,就是选择一个闲静的地方,这个地方没有烦杂的事情,所以叫做闲,是空旷的地方,人迹罕到的地方。净,这个很清净,没有污秽,或者说没有毒蛇,没有恶兽,有水,也有树,是很清净的地方。

清净结界,在这个地方清净的结界。清净就是如法,划定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修行。结界,因为在闲净的地方,也可能很广大的,你不能完全占有,你一定划出来一个界限,这界限属于你用功修行的地方,是这个意思,叫结界。

在界内,「呪衣着」,你穿的衣时,你也念大悲咒,用大悲呪来呪,然后再穿这个衣服。「若水若食」,你要喝的水,或者一切吃的饮食。「若香若药」,或者是你用的香,这个香,可能你本身需要的香,或者放在衣服里边的香,或者你身体需要什么香,或者是你用它供佛的香,或者是你吃的药。「皆呪一百八遍服」,不管是水也好,食也好,衣服也好,香也好,药也好,每一样都念一百八遍大悲咒,然后再饮这个水,然后再吃这个饮食,再用这个香,用这个药。

「必得长命」,那你一定会得到长寿,而还能够很安乐,这是说一个长寿的方法。这个长寿如果是很苦恼的,那长寿也不足贵!长寿也还能很安乐,又能够栽培善根,修学佛法,那么这个长寿是有意义的。

「若能如法结界,依法受持,一切成就」。以下就说结界的方法。若是你这个人,你希望长生乐,任何人都可能有这个希望,但是你要能够如法结界。如佛所说的方法,去划出来一个界,然后能够依法受持,能如法的受持大悲心陀罗尼咒。一切成就,你一切的希望,合理的希望都能够满你所愿。

我们读《大品般若经》,或者是《华严经》、《法华经》,我们会感觉到佛菩萨这个圣的慈悲,为我们宣扬真理的目的,是叫我们超凡入圣,大意就是这样。对于现世间,我们生存在世间,现实上的一切问题,提到的少,不是说没有,提到的就是少。但是一切的佛教徒,只要还没入于圣位,他还是有现实的问题。现实上有很多,在这个苦恼的世间生存,就会有很多很多的困难。那么这件事怎么办呢?我们现在读《大悲心陀罗尼经》就明白,佛菩萨也照顾到这个问题,就是我给你大悲咒,结界,能够如法受持,这些现实上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现在这一段文,就说到要结界,结界怎么结法呢?「其结界法者」,这个方法就是「取刀呪二十一遍」,你拿来一把刀,就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用的刀都可以。念大悲咒二十一遍呪这个刀。然后「划地为界」,用这个刀,你预先应该决定,我以那里为界,然后用这个刀,划个方形的,或者是划个圆形的,划上去,这个界就是结好了,这样做就行了。

「或取净水」,用清净的水,「呪二十一遍」,然后「散着四方为界」,把它洒在四个方面,那么这个界也就结好了,就在这里念大悲咒。「或取白芥子」,拿白色的芥菜子,「呪二十一遍,掷着四方为界」。

「或以想到处为界」,或者我不用刀,也不用水,我也不取白芥子,我就是心里面想:我的南边,以什么为界;东边以什么为界,东南以什么为界;西南以什么地方为界;西以什么为界,西北以什么为界;北方以什么为界,东北以什么为界,四面八方,你心里这么想。念完了大悲咒二十一遍,然后你这么一想,这个也就是结界了。

「或取净灰」,取清净烧过了的灰,「呪二十一遍为界」。「或咒五」种颜「色」的「线二十一遍」,「围绕四边为界」用这个线围绕着四边,这也是可以。「皆得」,都可以。

若能如法受持,自然克果。若闻此陀罗尼名字者,尚灭无量劫生死重罪,何况诵持者。若得此神咒诵者,当知其人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广种善根。若能为诸众生拔其苦难,如法诵持者。当如其人,即是具大悲者,成佛不久。所见众生,皆悉为诵,令彼耳闻,与作菩提因。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赞不可尽。

「若能如法受持,自然克果」。前面也说到怎么样念大悲呪,你能那样依法受持大悲咒,自然克果,很容易地就满你所愿。「若闻此陀罗尼名字者,尚灭无量劫生死重罪,何况诵持者」,这就是说大悲呪的作用。若是一个人,听闻持此大悲呪的名字,他能够灭除无量劫的生死重罪。闻名字会有这样大的作用,何况你能诵持大悲咒呢!

「若得此神咒诵者,当知其人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你应该这个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过无量无边的佛。在佛的那个地方,「广种善根」了,或者听闻佛法种善根,或者供养佛种善根,各式各样,或者供养佛香、华、果,或者什么什么的,种善根的人。「若能为诸众生拔其苦难,如法诵持者」,这底下说念大悲咒来救护众生。假设你念大悲咒,你能够为其它一切众生,拔其苦难,能拔济他的苦难,他有什么苦恼,有什么困难,你能够念这个咒来救护他。你为了拔济众生的苦难,「如法诵持」大悲咒的话,「当知其人即是具大悲者」,当知这个人当真是有大悲心的人。

「成佛不久」,他将来不久就会成佛。可见大悲咒的不可思议!「我见众生,皆悉为诵,令彼耳闻,与作菩提因」。这个人他有大悲心,所以他不管看见什么样的众生,都是为他念大悲咒,令他的耳能听见大悲咒的声音,他一听见,就给他将来得成三乘道果的善根了,栽培善根了。菩提是圣人的智慧,圣人的智慧是果;你念大悲咒,他能听见,就是菩提之因了。「是人功德无量无边」,念大悲呪这个人的功德太多了,「赞不可尽」,赞叹他,是赞叹不完的。

若能精诚用心,身持斋戒。为一切众生忏悔先业之罪,亦自忏谢无量劫来种种恶业。口中馺馺诵此陀罗尼,声声不绝者。四沙门果,此生即证。其利根有慧观方便者,十地果位,克获不难。何况世间小小福报,所有求愿,无不果遂者也。

前面是说要结界,念大悲呪的人,你要有这样的方法。这底下又说出来念大悲咒,需要具足的一个条件。「若能」够「精诚用心」,假设你内心很诚恳地,没有其它杂乱的夹杂,你心里面很诚恳,很真实的。「身持斋戒」,你的身口意还能受持斋戒。斋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过午不食,过了中午以后,就不再饮食了。饮水、饮茶、吃水果可以,其它的不可以,这叫做斋,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内心清净,叫做斋。戒,或者受五戒,或者受八关斋戒,或者是受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或者受菩萨戒。

「为一切众生忏悔先业之罪」,前面是身持斋戒,第二个说到忏悔。忏悔,是为一切众生忏悔先业之罪。一切众生无始劫来,都是迷惑颠倒,造了很多的罪,代一切众生忏悔过去的罪。忏悔的意思,实在是两个意思,就是承认自己以前做错了,第二个意思是以后不再做了。这就是忏悔的意思。「亦自忏谢无量劫来种种恶业」,代一切众生忏悔了,也忏悔自己无量劫来种种的罪业,也忏悔自己的罪业,念大悲咒的人应该有这样的功德。

「口中馺馺诵此陀罗尼,声声不绝者」,底下说到念大悲咒的殊胜功德。念大悲咒的人,他的口中,馺馺,就是念大悲咒的声音,形容易这个声音。诵此陀罗尼,诵这个大悲咒。声声不绝者,声音一直连续。「四沙门果,此生即证」,四沙门果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这四个都是圣人,都是僧宝。此生即证,不要等到来生,现生就能够成就。念大悲咒能够声声不绝,如法的受持,忏悔业障,这一生就能够得四沙门果,或者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得四果。

「其利根有慧观方便者」,这个利根怎么讲呢?根就是善根,你前生在佛法里边有信心,你修学戒定慧,在你内心里面曾经这样熏习过,那个功德就叫做善根。根是什么意思呢?根以能生为义,因为你前多少生中,栽培了这样的善法之后,在第二生遇见因缘时,以前那个善法,会再发出善的作用,所以叫做根。所以根以能生为义,就像植物有根,根就能生出来枝、叶、花、果。前生的善法,到今生的时候,又生出善法了,所以就叫做根。根也表示有力量的意思,因为有力量,所以它能生。

利根是什么意思呢?利,就不是钝,不是迟钝。你栽培的善根很有力量,很灵敏的,所以叫做利。底下解释利根的意思。「有慧观方便者」,慧观是什么意思呢?慧就是般若波罗蜜。你的善根里边有般若的智慧,这个智慧就像太阳的光明似的,能够把万物的形象显示出来。有智慧的光明,他能观察真理,所以叫做观。方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行动,你有这样的智慧,你常能够静坐,或者是经行。在你内心里面,常能观一切法空如实相,常能这样观,这叫做方便。这是得成圣道的一个前方便,就是你的行动,所以叫做有慧观方便。

有慧观方便,那就表示你的善根很利。

若是说他也学习过般若波罗蜜,但是只学习而已,但是日常生活里边他不观察,就是遇见什么境界的时候,还是原来的旧家风。原来的是对我有利,对他不利,我应该占他的便宜,我怎么能够吃亏呢?就是用原来的旧思想去行动,这样子,这个人的根性就是不利了。现在说利根,有慧观方便者,他不是,改变了他原来的家风,我不要像以前那样虚妄分别,使令烦恼活动,我就用智慧去观察,无论什么境界出现,我用般若的智慧去观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像智者大师说的一心三观。有这种慧观方便者,这就是利根,改变自己的老习气,叫有慧观方便。

这样的人,「十地果位,克获不难」,这样的人他能念大悲咒,他还有慧观方便的话,那是大菩萨了,他十地果位,初欢喜地乃至第十法云地,十地的果位他都能得到,也不是难事。这是说大悲咒,不但能消除日常生活上一切的困难,还能得圣道。不过这上面也说了,你一方面念大悲咒,一方面你还能有慧观方便,那么你能得无生法忍了,不要说得法云地,我们得初欢喜地,我看这是很荣幸的了,真是太欢喜,太好了。

「何况世间小小福报,所有求愿,无不果遂者也」。出世间的圣道,小乘的圣道,大乘的圣道,都能成就,何况世间上小小的褔报,你想要发财,那不是很容易吗?所有求愿,无不果遂者,都能成就。这个意思就是你想得世间的富贵,念大悲咒也是能成就的。不过其中有一件事,当然这只是这样说,里边有一样事,我自己在分别,经上似乎没有说这个话,是什么呢?说是我想发财,念大悲呪,我就想要发财,或是怎么怎么的。这件事,我们看前后文,说这个大悲咒的力量,尤其是这一段文:何况世间小小福报,那有不成就的!但是其中有一件事,是佛菩萨所顾虑,是佛菩萨担心的。担心什么呢?就是我们凡夫,没得圣道的人。圣人和凡夫有什么不同呢?圣人的理智非常强,就是在日常生活一切的事情,由智慧来决定。这件事应该怎么辨,用智慧来决定,不是用烦恼来决定的。

初果圣人,初欢喜地的圣人,他虽然是圣人,但还有多少烦恼,但是烦恼不作主,总是以智慧来作主的,这是圣人。我们凡夫和圣人不一样,凡夫也不是说完全都这样子,但是大多数都是用感情来决定事情。用感情决定事情,就容易犯错误,所以要是你念了大悲咒,叫你发了财,你一发财的时候,你就会容易放逸。这样说,你念大悲咒,观世音菩萨是满你所愿,你发财了,但是你因为发财而放逸,这又不是观世音菩萨所欢喜的。所以这里面有这么一个问题。没有钱也很太平,生活很正常,你一有了钱的时候,有可能自己本身会犯错误,也可能你周围的人因为你有钱,也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你若向观世音菩萨要求:我念大悲呪发财。我看观世音菩萨会有一点顾虑的。所以何况世间小小的福报,那是更可以成就的了,所有求愿,无不果遂者,没有不成就的。

若欲使鬼者,取野髑髅净洗。于千眼像前设坛场,以种种香华饮食祭之。日日如是,七日必来现身,随人使令。若欲使四天王者,咒檀香烧之。由此菩萨大悲愿力深重故,亦为此陀罗尼威神广大故。

「若欲使鬼者」,这底上又有一样事,这是一种事情。前面说是求出世间的圣道,这不是难事,何况世间的小小福报。底下又说出特别的事情。若欲使鬼者,若是有人,他想要以鬼神为使者,就是要鬼神为他办事,就是「使鬼」,使令鬼为他办事。「取野髑髅净洗」,那么怎么办法呢?怎么使令鬼来为你办事呢?有个办法,就是在野外取没有肉的头骨,就是髑髅头。净洗,把它洗干净,用净水把它洗干净。洗干净以后怎么办呢?「于千眼像前设坛场」,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的前面设一个坛场。坛场,旧的翻译,就是曼陀罗,翻作檀,也翻作道场。就是你在那个地方结界,然后在那里供上佛菩萨像,供上花果,或者灯及种种的供养,然后在里边念诵,念大悲咒,或念《般若经》,在那个地方礼拜。那么这个地方就叫坛场。

「以种种」的香,「种种」的「华」,或种种的「饮食」,来祭伺这个骷髑,来祭这个鬼,就是这些东西给他吃。「日日如是」,你天天这样子,以香华饮食祭之,天天这样子。「七日必来现身」,到第七天的时候,一定有鬼神现出身形来。「随人使令」,随你这个人的招呼、命令,他就会听你的招呼。

我听见有一个法师,这位法师于一九六三年往生。他是杭州人,他认识一个法师。这位法师在上海、杭州、苏州,江浙一带的地方,大家都说他有神通,怎么知道呢?你若要去见他,他预先就能知道你会来,他就预先有准备,所以大家知道他有神通。他怎么有神通,也不太明白,后来忽然间他又没有神通了。没有神通了,别人就问他,说是以前我们来看你,并没有通知你,但是你就知道了,怎么怎么的给我们安排好了,后来我们再来看你,怎么跟以前不同了呢?他就坦白出来,原来他就是用一个骷髑,引一个鬼来。事前先告诉这个鬼,今天有什么什么事,明天有什么事,预先通知他,所以他预先就有安排。别人不知道,喔,你这个人有神通。大家碰到天旱,不下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你去问他,他会知道,就是鬼神知道有这件事情。

那么后来怎么没有了呢?这位法师是个水陆法师,打水陆的时候,内坛有个主法的,还有正表及副表。这位法师在水陆法会里边,能作正表及副表。他去各地方常常打水陆,你请他去,有一次打水陆的时候,这个鬼跟他告假,说是我要走了,我不能为你使用了,就是这个鬼的寿命到了,鬼的果报要结束了,要到别的地方去。从那么以后,他没有再去做这个事,所以再没有鬼来通知消息。因此以后有人再去看他,他不能预先知道了。这是个事实。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大悲心陀罗尼经》就是用这个方法。所以七日必来现身,随人使令。念大悲呪能使令鬼神。

「若欲使四天王者」,四天王就是鬼王,世界上所有的鬼,都由四天王来率领。现在我不使令鬼神,我要使令四天王,叫他听我招呼,为我做事。那么怎么办呢?「呪檀香烧之」,你用檀香木,念大悲咒,烧了它,这个事情就可以成功了。

「由此菩萨大悲愿力深重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天王可以听你的招呼?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力,特别地深,特别重的缘故,所以四天王也不敢不服从。「亦为此陀罗尼威神广大故」。前面是说菩萨的大悲愿力深重,这底下是说大悲咒的威神力是特别广大的,所以念了大悲咒,四天王也听你的招呼,有这种事。

我们凡夫,多数有好奇的心理,有这个心理,也就容易去做这件事。若没有方法,那也无可奈何?喔,这个好奇的心理就会,喔,我也可以试一试,我看有一些人是这样子。我刚才说的是过去的事情,现在的事情,我们不说了。

佛告阿难:「若有国土,灾难起时。是土国王,若以正法治国。宽纵人物,不枉众生。赦诸有过。七日七夜,身心精进,诵持如是大悲心陀罗尼神咒。令彼国土,一切灾难,悉皆除灭。五谷丰登,万姓安乐。又若为于他国怨敌,数来侵扰。百姓不安,大臣谋叛。疫气流行,水旱不调,日月失度。如是种种灾难起时,当造千眼大悲心像,面向西方。以种种香华,幢旛宝盖,或百味饮食,至心供养。其王又能七日七夜,身心精进,诵持如是陀罗尼神妙章句。外国怨敌,即自降伏。各还政治,不相扰恼。国土相通,慈心相向。王子百官,皆行忠赤。妃后彩女,孝敬向王。诸龙鬼神,拥护其国。雨泽顺时,果实丰饶,人民欢乐」。

这底下也是说念大悲咒的作用。「佛告阿难」,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阿难说:「若有国土」,假设有的国家,「灾难起时」,有很多的灾难现出来。灾难,或者是水灾,或是火灾,或者是地震,或者是风灾,或者是蝗虫等,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是土国王」,这个地方的国王,「若以正法治国」,假设他能够有慈悲心,就是他以正法,以善法,以五戒、十善来管理他的国家。

「宽纵人物」,这也可以说尊重人权。就是宽一点,给人家一些自由,不要控制特别地严,要宽大一点,使人可以自由出入,于开一点。「不冤枉众生」,不要冤枉众生,若是他犯了法,不能听人说:「他有罪」,他就有罪。要有经过法庭审问一下,有没有证人,不要冤枉众生。「赦诸有过」,要赦免这些有过失,特别轻微的事情,可以赦免。

「七日七夜,身心精进」,你能够有了这个条件:以正法治国,宽纵人物,不枉众生,赦诸有过。你这个国王若有这个条件,然后能够七日七夜身心精进,身精进,心精进。什么叫做身精进、心精进呢?「诵持如是大悲心陀罗尼呪」,白天也念,夜间也

念。这样念大悲咒,「令彼国土,一切灾难,悉皆除灭」。你七日七夜念大悲呪,你国土的一切灾难就除灭了。这又是一件事。

「五谷丰登,万姓安乐」。五谷,就是农田里面所种植的这些谷。丰登,都成熟,不会有不成熟的,或者是被大风破坏了,或者是被大雨破坏了,或者是被蝗虫破坏了,不会有这些事情。「万姓安乐」,这些老百姓生活安乐。

「又若为他国怨敌,数来侵扰」,又或者是又为他国,别的国家,是你的怨,是你的敌。数来侵扰,一次又一次地来侵犯扰乱你。「百姓不安」。前面说万姓,这是代表多数的。这些人的生活都不安乐。「大臣谋叛」,前面说外国来侵略,现在说是你内里面的大臣,有阴谋,要造反,这又是一个问题。

「疫气流行」,这些毒气在流行。「水旱不调」,水,不下雨不行,但是下得太多了。旱,就是不下雨,不下雨就很缺水,它不调和。「日月失度」,太阳和月亮,失掉了正常的运行。「如是种种灾难起」的「时」候。「当造千眼大悲心像」,你要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像,「面向西方」。面向西方这个话,怎么讲呢?应该说观世音菩萨的像是面向东方,供养的人是面向西方。若这样讲,就表示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国的人,阿弥陀国在娑婆世界的西方。如果说是观世音菩萨面向西方,若那么样讲,这个文,你们各位读一读,看是应该怎么讲。

「以种种香华,幢幡宝盖,或百味饮食,至心供养」。这可以有两个解释,就是供养人面向西方,也就是面向观世音菩萨,用种种的香,种种的华,还有幢,幢是圆的,幡是扁的;或者是宝盖,或者是百味饮食,至心供养观世音菩萨像。这样供养观世音菩萨。

「其王又能七日七夜,身心精进,诵持如是陀罗尼神妙章句」。这样地精进诵持大悲咒的话,「外国」的「怨敌」,「即自降伏」,也就降伏了。「各还政治」,外国的怨敌就回到他自己的地方,统治他的部下。「不相扰恼」,不会再来扰乱你了。「国土相通」,彼国土,此国土,大家还能够正常的往来。

「慈心相向」,慈者,爱也,大家很欢喜地互相来往,没有恶心。「王子百官,皆行忠赤」,都是对国王很忠心的,很诚实的。「妃后彩女,孝敬向王」,王的妃,及王的后,王的彩女,她们对国王,都是很孝敬的。「诸龙鬼神,拥护其国」,诸龙,诸鬼神,也能拥护他的国土。「雨泽顺时」,前面是水旱不调,现在水旱能调和。下雨能顺时,需要雨的时候,它就能下雨,不需要雨的时候,它就能不下雨。「果实丰饶」,五谷的果实丰饶,「人民」生活「欢乐」。

又若家内遇大恶病,百怪竞起。鬼神邪魔,耗乱其家。恶人横造口舌,以相谋害。室家大小内外不和者。常向千眼大悲像前,设其坛场,至心念观世音菩萨。诵此陀罗尼,满其千遍。如上恶事,悉皆消灭,永得安隐。

前面是说国王的问题,底下说老百姓本身的事情。「又若家内遇大恶病」,若是一个人,他的家内遇见了大恶病,医生不能治。「百怪竞起」,很多奇怪的事情,一桩桩都现出来,这一件事没有完,又出来一件。「鬼神邪魔」,或者是鬼,或者是神,或者是邪魔。「耗乱其家」,耗就消耗,或者是破坏,扰乱他的家,使令他心里非常的不安。「恶人横造口舌」,另外还有一种不讲道理的人,就是恶人。这个恶人横造口舌,没有根据的,没有道理的就是说一些坏话,说你怎么怎么的,这些事情。

「以相谋害」,这样子来伤害人。「室家大小内外不和者」,譬如你家里面受到这些问题,内里边,外边,大家都不和。(笔录者按:此处录音带缺录一小段)「常向千眼大悲像前,设其坛场,至心念观世音菩萨。诵此陀罗尼,满其千遍」。...你念大悲呪不辛苦,说是你照本念,照本念辛苦,你念一遍,两遍,念多了就辛苦。诵此陀罗尼,满其千遍,要满千遍,要诵一千遍。「如上」的「恶事」,「悉皆消灭」了。「永得安隐」,那么你的家,就会安乐自在,没有这些苦恼的事情了。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咒名何?云何受持」?佛告阿难:「如是神咒,有种种名。一名广大圆满。一名无碍大悲。一名救苦陀罗尼。一名延寿陀罗尼。一名灭恶趣陀罗尼。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一名满愿陀罗尼。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一名速超上地陀罗尼。如是受持」。

这底下的一段文,是说咒的名称,及应怎么样学习的意思。「阿难白佛言」,阿难是佛的侍者,翻中国话翻作欢喜,阿难对佛说:「世尊,此呪名何」?「世尊」是说佛的道德高尚,为世间上一切人所尊重、恭敬,所以称之为世尊。此呪名何?前面说到大悲咒的神力不可思议,所以阿难问这个咒什么名字?「云何受持」?我们要怎么样学习它?要怎么样认识它?按这个字句来说,受,是领纳在心,名为受;持,是不失掉,摄持不失,叫做持。从这样解释,就是把这个大悲咒领纳在心里面,不失掉。这是指大悲呪的文句这样说,但是它的名称,我们怎么样的受?怎么样持?它叫什么名称,我们能够知道。从它的名称,来认识它的意义,我们便那样地受持。现在说它叫什么名字呢?我们怎么样受持呢?

「佛告阿难:『如是神呪有种种名』」,就是前面说的这个不可思议的呪,是有很多种很多种的名字。呪这个字,是我们中国的字,是个汉字。佛法还没传到中国,中国就有呪。这个呪就是属于巫术的呪。这巫真是由来久矣!在孔夫子的《论语》也提到这个巫。巫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都是有这个巫的事情。这个巫里边有很多呪,这

个呪它也有些灵验的事情。佛教里边也有类似呪的陀罗尼,传到中国来,翻译经的人也就用中国这个字,用这个「呪」字。

「有种种」的「名称」,「一名广大圆满」,第一种名之为广大圆满。这是约大悲咒的作用说,大悲咒的作用是非常广大的,也是非常圆满,无所缺失。这个意思,我们前面也讲过。「一名无碍大悲」,无碍大悲,是按照大悲咒,是从大悲心说出来的,所以这个呪也就名之为无碍大悲了。悲心就是同情人家的苦难,想要救护他,叫做悲。这个悲是很广大的,为什么说无碍呢?就是没有障碍。我们一般人虽然没有成佛,不是菩萨,也不是阿罗汉,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也有这种悲心。见到苦难的境界,也自然地会有同情心,但是有障碍。若是碰到自己不高兴的人,这个悲心就不生起,或者有其它不如意的现象,悲心也不生起,就是有障碍。佛菩萨的大悲心是无障碍,冤亲平等,所以叫无碍大悲。佛菩萨的悲心是无碍,从无碍的大悲心说出来的陀罗尼咒,也名之为无碍大悲。这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情形,咒是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一名救苦陀罗尼」,无碍大悲是从演说大悲咒的佛菩萨的心说的,这底下约心对所救护的众生说。所救护的众生就是苦恼的人,这个大悲咒,它能救济种种的苦难,所以名之为救苦。陀罗尼是印度话,中国话翻作总持,就是能够总持一切功德,能成就了功德,而不失掉,叫做总持。这个呪,在称之为陀罗尼,称之为总持,这里边有很多事情。单独说呪,就是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个力量经过长时期的受持,能发出来它的作用。

「一名延寿陀罗尼」,这是约众生的希望,也是约陀罗尼的作用说的。它能够延长人的寿命,使令人长寿。前面说广大圆满,也可以是总说的,底下,无碍大悲,救苦陀罗尼,延寿陀罗尼是约别说的,就是各别不同的作用。常能够受持大悲咒的话,能令人长寿。前面的文也说过,如果想长寿,应如何受持大悲咒而得满愿。

「一名灭恶趣陀罗尼」,灭恶趣陀罗尼,就是灭三恶道的罪业。佛菩萨为众生开示这个咒,众生能够受持读诵,就能够息灭三恶道的罪业,能够息灭三恶道的果报。这是约果报说的,能灭恶趣,所以叫做灭恶趣陀罗尼。「趣」字就是往的意思,就是去了,到那个地方去了,叫做趣。恶是所趣,趣向于恶处,不是安乐的地方,是苦恼的地方,是人所不欢喜的地方,这就叫做恶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样苦恼的果报,是众生恶趣的境界。念大悲咒,能息灭这些恶报,所以叫做灭恶趣陀罗尼。

「一名破恶业障陀罗尼」,恶趣是果报已经出现了,破恶业障,恶业障就是恶趣还没有出现,但是这个人的烦恼太大了,造了严重的罪业,叫做恶业障。像杀、盗、淫等这些严重的罪过,这个叫做恶业。业是行动的意思,就是由烦恼的推动,做一些伤害人的事情,这叫做恶业。这种恶业,它会发出来一种作用,障碍你功德的成就,你想要修学圣道,就有困难,所以叫做恶业障。念大悲咒,能破这个恶业障,所以叫做破恶业障陀罗尼。

「一名满愿陀罗尼」,满愿就是还有其它的愿望,就是我希望长寿,我希望灭恶趣,我希望破恶业障,这都是愿。但是这个地方已经说了,除掉了这个愿之外,你还有其它种种的希望。当然只要是合理的,不是于他人有伤害的,念大悲咒也能令你满愿,能满足你的希望。所以大悲呪真是功德无量。

「一名随心自在陀罗尼」,随心自在,自在这句话,也就是没有压力的意思,心情从容,没有不欢喜的事情干扰,就可以名之为随心自在。念大悲咒就能令你心自在,所以叫随心自在陀罗尼。

「一名速超上地陀罗尼」,速超上地,前面说延寿,或者灭恶趣,破恶业障,这都是属于一般的凡夫境界。速超上地,是属于圣人。就是我希望超过凡夫的境界,能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叫做上地,在人之上,在凡夫以上的境界,叫上地。速超上地,就是从凡夫到圣人的境界,很快的能够成就,叫速超上地。念大悲咒也能够令你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使令你能够成就十地菩萨的境界,那都属于速超上地陀罗尼。

灭恶趣,破恶业障这件事,也是大悲咒一种特别的作用,但是这件事,虽然灭掉了恶趣,破恶业障,但是你还是在凡夫的世界,还是属于凡夫,将来有可能还是做错误的事情。只要你心里面有烦恼,还有可能会做恶业的。所以最究竟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速超上地。就是到了圣人的境界,没有烦恼了,从那么以后,永久也不会再犯错误。那是最好的,是最理想的一个办法。佛这样子为阿难尊者说明,这个咒有这么多名字,「如是受持」,你应该这样来受持大悲咒。这个呪是有这么多的名称,有这么多的作用。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菩萨摩诃萨,名字何等?善能宣说如是陀罗尼」。佛言:「此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

前面是问咒的名称,也等于是赞叹咒的功德,也可以引发我们的欢喜心,精进心,愿意受持读诵大悲咒。以下是问演说广大圆满陀罗尼的人。所以「阿难白佛言:『世尊,此菩萨摩诃萨』,他的『名字』是什么呢?怎么称呼呢」?「善能宣说如是陀罗尼」,这一位菩萨叫什么名字?他这样子,善者,就是能也。他能够很巧妙地宣说这样的陀罗尼,利益一切众生。「佛言:『此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佛这样子回答,说这个菩萨的名号,叫做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

观世音,就是观察世间众生求救的音声,这就是说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本来说世间上的音声,我们通常说,应该说是耳闻,闻世间上一切的音声,但是这个地方说观,这是什么意思呢?说闻,当然就是耳识,耳根发出来耳识,能听闻声音,是这样子。但是听闻声音这件事,这个耳识,在佛法里面讲,他听见声音的时候,时间非常短,一剎那间,这个耳识就停止了。他听到声音以后,一剎那间这个第六意识就起作用了,这个第六意识就认识这个声音。第六意识他不能够直接地去听这个声音。这个第六意识不能直接同前五尘发生关系。眼、耳、鼻、舌、身,这是五根。五根发出来五个识,去接触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境界。他一接触了以后,第六意识就发生作用了,第六意识就能观察色声香味触了。

譬如说是我们的耳识坏了,这个耳朵聋了,第六意识就没有办法去听声音。眼睛盲了,第六意识不能看见种种形相的。所以一定由前五识,去接触前五尘,前五种境界。这一剎那间,第六识发生作用,这时候才知道,喔,这个声音是怎么回事,喔,这个形相是什么样子?种种的境界。

所以这个地方说是观世音,就是观世音的第六识,他能观察世间求救的音声,所以说观。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第六识。也是说观察这个音声的种种的情况,那里边不但是识,不但是耳识,和第六识,而还有观世音菩萨的大智慧境界,有大悲心的境界慈。所以用这个观字来形容,观世音。这个地方主要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救苦救难,表示这样的意思。圣人是以德彰名,圣人是由他的道德,由他的功德来立名。我们凡夫也愿意立一个好的名称,那只是自己的希望,希望那样子,是不是有那样的功德,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观世音菩萨这个「观世音」,表示他的大悲心殊胜,观世音菩萨他那一念灵明的大悲心,同时,不是前后,他能观察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求救的声音,这个是不可思议境界。

自在,是观世音菩萨大智慧境界。大智慧观察世间、出世间一切境界,都是空无所有。对于观世音菩萨的内心,一点也不能够影响,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心情是很自在的。若是求救于我们的人多了,我们可能没办法去应付,心情可能不自在,想要救,也救不来。观世音菩萨虽然无量无边的众生求救于他,但是在他的心情,好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所以是大自在境界,不是凡夫境界。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这样说,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以大智慧为名称。

「亦名捻索」,捻索是什么呢?打猎的人,用这种工具去捉禽兽,捉飞鸟,或者捉路上跑的兽。这个也名为绢索,就是一种器具,能把禽兽捉住,捉住了,这个兽就没有办法跑,所以叫做捻索。捻,有抓住的意思。这表示什么呢?《普门品》上有一句话:「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闻名及见身,你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名称,以及见身,以及你能看见观世音菩萨的身相,当然是真实的,你到普陀山梵音洞看到观世音菩萨

了;或者是你作梦梦见了,或者是你诚心的感应,不是说睡觉,就是醒觉的时候,看见观世菩萨了;或者就是看见观世音菩萨的像。

心念,不只是闻名,不只是见身,你心里面能够观想。这个念,我们通常的说法,我们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叫做念,其实经论上用这个念,虽然也包括念佛菩萨的名号在内,但是那个字主要的一个含义,不是这样。是观想的意思。观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静坐,坐下来的时候,当然你站着也可以。你心里在思惟、思想、观察观世音菩萨的相好光明,这叫做念观世音菩萨。或者是你心里面思惟、思想观世音菩萨的道德,这也叫做念,叫心念。「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这就是捻索的意思。你和观世音菩萨建立了一种关系,不管是少少的,或者是很多的。或者是闻名,或者是见身,或者是心念,你就不会空过,就是有了功德。你由这么一点点的功德,辗转地就会引起很多很多的功德。所以亦名捻索。

「亦名千光眼」,千光眼,是说观世音菩萨,他能够从他的身体,或者从他的眉间,或者从身体的各部份,能放出无量无边的光明,能照见法界一切众生,所以叫做千光眼。这字的字义,后文也有解释。

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这位观世音菩萨,他具足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我们平凡的人,一天就在色声香味触法上虚妄分别,追逐名利,追逐五欲,追逐一切名利、权位,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种凡夫境界。超越了凡夫的境界,是圣人的世界。如果你不接触宗教,不接触佛教,当然不知道这回事。

最近这十几年来,这是说我个人的经过,好像是从一九七八年,或七九年开始,报纸上说有儿童有些异能,他有些特别的能力。生来就这样,不是修成的。这都是说一个人,他这个人,我们平常说读过书的人,总是用眼睛来认识字:赵钱孙李,认识这个字。但是这个儿童他不用眼睛,他用手摸就知道这是什么字。这就是超越了常情,多数的人不大容易解释这个道理。后来我看见报纸上有个人解释这个道理,那个人可能对生理学有一点特别的知识。他说就是这个儿童手上有视觉的作用。我们的视觉是在眼睛上,眼有视的功能,但是这个人,他的手上也有这个作用。有这个作用,这个人这么解释以后,我心里这么想:我们的眼睛视的作用,他并不是很强,他需要假藉光明的帮助,要有光明,把物体的形相显示出来,这时候眼睛才能看到。如果是黑暗的,就把物相隐藏起来,显示不出来的时候,这个眼睛不能看。那么这个儿童,他这个手一摸,就知道你这兜里头有钞票,或你的兜里头有香烟,就知道。那么这个知道,他这个手能够看见,是不是也有光明的帮助?后来我在书本上看见,说这个小孩,他这个手能看见,他不用眼睛看,而用手看的时候,他心里面也是现出来一个明相,现出一条光明来,然后这个手才能认识。不过这是听人说的,或是在书本上看见的。

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世间上超乎常情的事情,多得很!不过我们有时候知道,有时候不知道。现在佛法里面说,佛菩萨有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说有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这件事在佛法里面讲,也是可以理解的。怎么理解呢?就是佛教里边提倡静坐的事情,就是六波罗里边的禅波罗蜜。这个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一开始,不管是在家的佛教徒,或者出家的佛教徒,你一开始的时候,成就了特别的能力。人的特别能力有两种:一种是生来的,一种是由修习成就的。要经过一番特别地修行才能有种能力,你不修行就没有。但是修行成就的这种威神之力,是胜过生来的能力。刚才说这个儿童,他生来就有这种能力,当然也是很好,但若是修行成就的力量是更大。

由修行成就的,是什么呢?就是禅。你若成就了禅的力量,就有超越人以上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如果你没有般若波罗蜜,你这种威神之力,是可破坏的,还不是特别好。有可能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就破坏,就没有了。若是有般若波罗蜜的成就,那就不可破坏,那就是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威神,是可以成就。观世音菩萨,因为他是经过久远,久远的修行,所以他成就了不可思议威神之力。那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六种神通。

「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观世音菩萨已经在过去无量劫,就是不可思议那么长远的时间里面,那么久远以前,他已经成佛了,就是他的功德已经圆满了。成佛的名字叫什么?「号正法明如来」。正法明如来,正法是什么呢?正法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叫正法。明就是大智慧,你的大智慧,能明正法,这就叫做如来。

「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菩萨是佛的弟子,是佛的学生;佛是老师,菩萨是佛的学生。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佛了,为什么又作菩萨呢?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悲愿力,因为他的大悲心的愿,他有这种悲愿的力量。怎么叫做大悲愿力呢?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这句话怎么讲呢?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凡夫的菩萨,一种是入圣位的菩萨。入圣位的菩萨,他已经有了大悲心,他也有大悲心的行动,广度众生,救护众生。唯独这个凡夫,他也可能做恶事,到地狱里;他也可能会做善事,跑到天上去;他也可能作菩萨,救护一切众生。但是凡夫要想作菩萨,虽然是他自己的欢喜心,但事实上,是观世音菩萨发起他一下,观世音菩萨发起他一下子,教导他发大悲心,他

就是作了菩萨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

一切众生是没有定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么回事。观世音菩萨来发起一切凡夫,他可能会作菩萨,发起这一切菩萨,劝导他们,能安乐一切众生,成熟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就是善法,同情他人的苦难,而不要伤害他人,这就是善心。由善心发出来的行为,这种业力就叫做善业,就能令这个人得安乐的果报。若是恶心,伤害他人,令他人苦恼,由恶心发出的行动,就是恶业。恶业能令众生受苦恼的果报,那就不是安乐了。

所以这个安乐一切众生,就等于说劝一切众生改过迁善的意思。成熟诸众生故,怎么讲呢?安乐,在佛法里面说,佛法主要流通在世间上的目的,是劝一切众生转凡成圣的。把凡夫的境界转变一下,成为圣人。佛法在世间的目的是这样。但是,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做到,需要有一个前方便。前方便是什么呢?就是安乐。一定要从三恶道里面出来,从地狱、饿鬼、畜生里面出来,到人的世界。到人的世界,就可以名之为安乐了。他的身体,虽然没有天上的人那么好,天上的人,不老、不病,这个身体是比较好。人间的人的身体,有老有病,不是太好。虽然不如诸天,但是他的身体若四大调和的时候,就可以名之为安乐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做这件事:转凡成圣。所以先要安乐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得到人的境界以后,不像诸天那么乐,也不像三恶道那么苦。人,有苦,也有乐。苦,没有像三恶道那么厉害,乐也没有诸天那么厉害。人有可能放得下,有可能会发心修行。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就来成熟你,劝你修学戒定慧的圣道。这个圣道就有可能会成熟,就能转凡成圣。所以先要安乐一切众生,而后再成熟你的圣道。这个时候转凡成圣以后,就永久地安乐自在了。这个时候,你不但自己解决了问题,你又能够发大悲心,作了菩萨,又能安乐成熟其余的一切众生。

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大悲愿力的关系,所以现作菩萨,现作菩萨的身份。经上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看经上的意思,你要有解脱的善根,这个时候才能用佛身,现出佛的身相来度化众生。如果你没有解脱,转凡成圣的善根,不能以佛身来度化的。所以只有以菩萨身来度化了。菩萨可以现种种身,也可以做个乞丐,或者是作国王也可以,菩萨也可以作鬼。一切一切的身,菩萨都能示现,示现种种的身,来度化种种众生。所以现作菩萨。

「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这是释迦牟尼佛嘱托一下,说你们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梵就是梵天王,色界天上,初禅的梵天王。释就欲界天王──释提桓因。龙神,龙是属于畜生,梵释是天,龙是属于畜生世界的一种众生,但是牠也有大福德境界,也有些神通境界,所以称之为龙神。皆应恭敬。你们一切大众,这是总说的。底下别说,一切的菩萨,或者梵天,或者释提桓因,或者是龙神,都应该对观世音菩萨有恭敬心。莫生轻慢。

「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供养观世音菩萨。「专称名号」,也可以专一的称扬、赞叹,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得无量福,灭无量罪」。你恭敬他,不要生轻慢心;你能供养他,能念他的名号,你会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这个福字,是什么意思呢?福,当「可爱」讲,是很可爱的事情。就是你念观世音菩萨,恭敬他,你就成就了一种力量,这个力量能得到可爱的果报,所以叫福。(笔录者按:此处录音带缺录一小段)

从事实上看,我们如果对观世音菩萨生恭敬心,能够供养,能够念观世音菩萨,我们无形中,时间就用在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上面。假设你没有这样做,我们凡夫在这个世间做什么?就是虚妄分别,做其它贪瞋痴的烦恼。所以这就等于,你这个时候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你就是生无量福,灭无量罪了。也可以这样解释。

其次,我们恭敬观世音菩萨,供养观世音菩萨,得无量福,观世音菩萨能在福里面,叫你生长智慧。生长智慧,你就不会做错误的事情,所以也就是灭无量罪了。这也可以这样解释。若说是已经造了很多很多的罪,你念观世音菩萨,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也是能灭的,不过那有不同的说法了。

「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若是我们对观世音菩萨能恭敬,能够供养,能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临命终的时候,能往生阿弥陀佛国,还有这种功德,这真是太好了。因为阿弥陀佛是观世音菩萨的老师,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发菩提心的一个因缘。观世音菩萨在凡夫的时候,是在阿弥陀佛那里发菩提心的,所以阿弥陀佛是他的老师,他是阿弥陀佛的学生,是他的弟子。现在观世音菩萨,就在阿弥陀佛那里作补处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现在在那里作法王,度化众生。阿弥陀佛入涅槃以后,观世音菩萨就在那里成佛了。所以你念观世音菩萨,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临命终的时候,观世音菩萨能接引你到阿弥陀佛国去。

佛告阿难:「此观世音菩萨所说神咒,真实不虚。若欲请此菩萨来,咒拙具罗香三七遍烧,菩萨即来」。

「佛告阿难:『此观世音菩萨所说神呪,真实不虚』」。这个地方,是劝我们要相信这个咒的力量。佛告阿难,此观世音菩萨他所说的陀罗尼呪,就是大悲咒。这个咒的力量、作用是真实不虚的,不是虚妄的,是真实的。怎么知道它有真实的作用呢?「若欲请此菩萨来,呪拙具罗香三七遍烧,菩萨即来」。拙具罗香是安息香,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伊朗国的香。你若想要请求观世音菩萨来同你见面的话,可以念大悲咒,呪

这个拙具罗香三七二十一遍。把这个香,念大悲呪二十一遍以后,把这个香烧了,这时候,观世音菩萨就来同你见面。我看这件事并不难,念二十一遍大悲呪,不是很难。就可以和观世音菩萨见面。

这个事情,我看不难,你们也可能有这个经验。先把香准备好,然后念咒,念完咒再烧。呪拙具罗香三七遍烧。但是这个安息香,古代的时候,伊朗称为安息国。安息香,容不容易得?我认为用檀香也可以,就是用檀香,呪它二十一遍,念二十一遍大悲咒,然后把它烧了,也是可以。

若有猫儿所著者,取弭哩咤那,烧作灰,和净土泥,捻作猫儿形。于千眼像前,咒镔铁刀子一百八遍。段段割之,亦一百八段。遍遍一咒,一称彼名。即永差不着。

「若有猫儿所著者」,猫儿所著,这句话我不大懂,不知这句话怎么讲?不过前些日子有一位居士,好像这个猫故意撞这个车,撞死了,那等于是牠自杀了。原来他养一只猫,他和这个猫感情也很好,后来他又养一只猫,原来这个猫心情就有点不高兴。主人就不容易招呼这只猫,原来的那只猫就自杀了。

这里我不太明白,我姑妄这么说,如果和这个猫的关系不好,假设这个猫死了来捣乱的话,「取弭哩咤那」,弭哩咤那后面那个小字是说:「死猫儿头骨也」。取死猫的头骨,「烧作灰」,然后用清净的土,混合作成泥。「捻作猫儿形」,然后把它捻成猫儿的形相。这个时候,「于千眼像前」,就是放在观世音菩萨像前。「呪镔铁刀子一百八遍」。镔铁刀子就是镔炼过的钢刀。咒这个刀,念一百八遍的大悲咒,然后用这个刀,「段段割之」,割这个猫儿形,捻作的猫儿形,一段一段的割,也割成「一百八段」。「遍遍一呪」,一百八段,也就是念一百八遍的大悲咒。每念一遍大悲咒,「一称彼名」,就叫一声猫的名字。「即永差不着」,这个猫就不捣乱,牠就走了。

若为蛊毒所害者,取药劫布罗,和拙具罗香,各等分。以井花水一升和,煎取一升。于千眼像前,咒一百八遍服。即差。

「若为蛊毒所害者」,这个蛊毒怎么讲呢?我查字典,字典上是说,用一百种有毒的虫,放在一起。放在一起,这个虫互相吃,最后剩一个虫,这个就叫做蛊。最后剩的虫子,牠这个毒是最厉害,用这个毒去害人,叫做蛊毒。另外一个解释,说是巫师,懂得巫术的这种人,他用邪术来害人,也叫做蛊毒,用蛊毒来害人。

「取药劫布罗」,这个药劫布罗,看后边的小字是龙脑香。取龙脑香,「和拙具罗香」,就是安息香。「各等分」,它的份量是一样。「以井花水」,用井的花水,花水,大概是把它养一养,这个水叫做花水。「一升和」,这个水有一升那么多。把这个香和水合起来,然后放在锅里「煎取一升」。「于千眼像前,呪一百八遍服」,把它饮了。「即差」,这个蛊毒就好了。

我听见一件事,就是现在马来西亚,槟城的极乐寺。这可能是在七七事变以前的事,就是中国福建的出家人在那里住。后来有个泰国的出家人请他们吃饭,泰国的出家人,请中国的出家人吃饭。大概预先就有消息,就是他们预先在食物里下毒。这些中国的出家人预先有消息,其中为首的这位出家人,他楞严咒, 念得很熟,他就预先告诉一起去吃饭的这些出家人,大家吃饭的时候,念楞严咒。念完了,吃完饭了,念楞严咒要五、六分钟念一遍。吃饭吃得慢一点,最少也要三十分钟,楞严呪可能会念多少遍了。吃完饭,大家就走了,没有什么事。所以从这么以后,这个泰国比丘,对中国出家人不敢小看。因为泰国比丘是南传佛教,南传佛教对北传佛教有成见,印象不好,是有点问题。现在用这种事来考验一下,结果是没有什么事,没有什么事,所以泰国比丘,对中国出家人,印象好转了很多。

若为恶蛇蝎所螯者,取干姜末,咒一七遍,着疮中。立即除差。

若为恶蛇,这就是毒蛇,特别毒的蛇,及蝎子,被这个毒所螯。「取干姜」,作成末,然后念大悲「咒一」个「七遍」。呪完了干姜末,然后将干姜末放在被螯的那个地方。「立即除差」,立刻就好了。这个是为毒蛇螯了,念大悲呪很有效。

若为恶怨横相谋害者。取净土,或面,或蜡,捻作本形。于千眼像前,呪镔铁刀一百八遍。一咒一截,一称彼名。烧尽一百八段。彼即欢喜,终身厚重相爱敬。

以下是赞叹大悲心陀罗尼的作用,能够解决种种问题。「若为恶怨相谋害者」,若是有一个人,为恶人相谋害。或者是有仇恨的人,不讲道理,有种种的阴谋来伤害他。这样的人,我们佛教徒怎么样来对付这个问题呢?《大悲心陀罗尼经》这里有个办法。「取净土」,就是取清净的土,「或」者是「面」,「或」者是「蜡」。用这样的东西,「捻作本形」,把它塑成那个恶人的形像。「于千眼像前」,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的前面。「呪镔铁刀一百八遍」,就是诵一百八遍大悲陀罗咒,来呪这个钢铁的刀。「一呪一截」,呪一遍,就用这个刀,来割截那个捻作本形的形像,就是截一段。一截「一称彼名」,截一次的时候,就称呼那个恶怨横相谋害的人的名字。这样子是一百八遍,那么就是「一百八段」,一段一段的,一百八段。一百八段以后做什么呢?就用火「烧」,把这一百八段用火烧,烧「尽」了这一百八段的时候。「彼即欢喜」,那个恶怨横相谋害的

人,他就不谋害了,转恶为善,转仇恨,变成欢喜了。「终身厚重相爱敬」,就是这一生,一直到老死,都是和你很好,同你很厚而不薄,厚厚的和你相处;特别尊重你,爱敬你,不会有伤害的事情,也不会有伤害的心情。用大悲咒,用这个办法解除恶怨横相谋害的事情。

若有患眼睛坏者。若青盲眼暗者,若白晕赤膜无光明者。取诃梨勒果,庵摩勒果,鞞酰勒果,三种各一颗,捣破细研。当研时,惟须护净。莫使新产妇人及猪狗见。口中念佛。以白蜜若人乳汁和,封眼中着。其人乳,要须男孩子母乳。女母乳不成。其药和竟,还须千眼像前咒一百八遍。着眼中满七日。在深室慎风,眼睛还生。青盲白晕者,光奇盛也。

「若有患眼睛坏者」,假设有的人,眼睛坏了。这一件事可是很苦恼。「若青盲眼暗者」,若是他的眼病,是青盲;眼暗,就是没有光明。「若白晕」,或者不是青盲,而是白晕。或者是「赤膜」,「无光明者」,也是暗,看不见东西了。就是眼睛里边有毛病了。怎么办呢?「取诃梨勒果」,「庵摩勒果」「鞞酰勒果」。「三种各一颗」,取这三种果,各一颗。取这三种果各一颗后怎么办呢?「捣破细研」,把它捣碎了,研成细末。「当研时,惟须护净」,这三个果,你在研碎的时候,把它磨成细细的时候,须要护净,要保护清净。

护净这句话,是我们出家人,戒律上的话。在戒律上是什么意思呢?譬如说大众僧吃的米,放在袋子里,你不可以轻易地用手在袋子里面一抓,不可以这样子,不应该这样做。如果你一抓,你这个手去触,一摸,就是不净了。或者你这个手触摸到不净物,然后你用这个手去触摸大众僧的食器,大众僧用的钵,或者是碗、盘子,你用手去摸,这就是不净,就没能保护清净。所以大众僧的食品,如果要用的时候,尽量用一个具去盛,你不要用手伸进去,不应该这样做。

以前我不大明白,就是徒弟为师父作事,譬如为师父盛饭、盛菜,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还告诉你这个菜要捧起来过眉。我就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明白这个道理。捧得高一点,是有道理的。这就是这么一说,不再说理由。还有一样事,就是徒弟要理发的时候,要告诉师父一声。我最初也不懂,后来,也就是年纪大了,我是笨人,后来就明白,喔,这件事也有道理。

说这个护净也是,这是大众僧的食品,你不可以随便用手去触,一触摸就是不净。佛另外不说理由,要护净。另外你用不净的东西,放在净的里边,也不好,你不要加在里边。是说到你这个手触摸到不净物,然后去触摸大众僧的用具、食品,这就是破坏了这个护净。就不说你触什么不净物,你不要用手触。所以要护净,要保护清净。

这里说护净,就是底下的事情。「莫使新产妇人及猪狗见」,你将这三个果,把它研成细粉的时候,不要使令新产的妇人,或者是猪,或者是狗看见。这就叫护净。「口中念佛」,你在研末的时候,你口中要念佛。研成细粉以后,「以白蜜若人乳汁和」,用白蜜,或者是用人的乳汁,合起来。合起来以后,「封眼中着」,就是用医生照顾病人的办法,把它放在眼里边,封起来。

「其人乳要须男孩子母乳,女母乳不成」,要男孩子。「其药和竟」,那个药用白蜜或者人乳,把它调和,喝完了。「还须千眼像前呪一百八遍」,你还要念一百八遍的大悲呪。念完呪的时候,封眼中着。「着眼中」要「满七日」,还要过七天。这七天的时候,你这个人,要「在深室」里边住。「慎风」,你谨慎一点,不要被风吹了。「眼睛还生」,你这个眼睛就会再生出来了。不管你是「青盲」,或者是「白晕」。这个好了以后,「光奇盛也」,你这个眼睛是很盛的,有威光,这眼睛就好了。

若患疟病著者。取虎豹豺狼皮,咒三七遍,披着身上。即差。狮子皮最上。若被蛇螯,取被螯人结聍,咒三七遍,着疮中。即差。若患恶疟入心,闷绝欲死者。取桃胶一颗,大小亦如桃颗。清水一升和,煎取半升。咒七遍,顿服尽。即差。其药莫使妇人煎。

「若患疟病著者,取虎豹豺狼皮,呪三七遍」。若是一个人患了疟病,你要取虎的皮,或者是豹,或者是豺狼的皮。念大悲咒三七二十一遍。「披着身上」,然后把这个皮,披在身上,「即差」,你这个疟病就好了。其中「狮子皮最上」,狮子皮最好。

「若被蛇螯」若是一个人被蛇螯了,被毒毒了。「取被螯人」的「结聍」,「呪三七」二十一「遍」,念二十一遍大悲呪。「着疮中」,把这个结聍放在蛇螯的疮里边。「即差」,就好了。结聍是什么东西呢?耳中垢也,就人的耳朶里边那个垢。

「若患恶疟入心,闷絶欲死者」。如果一个人患了这种病,恶疟入心。疟病,第一次患这个疟病,还比较轻,你若再患第二次,就不得了,就是愈来愈重。这里说恶疟入心,这是很厉害的疟病。病到什么程度呢?闷絶欲死者,几乎要死了。这样的病怎么办呢?「取桃胶一颗」,就是一丸。桃胶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桃树在夏天的时候,流出来那个汁,叫桃胶。桃胶一颗有多大呢?「大小亦如桃颗」,就是桃里面的核那么大,就可以了。

「清水一升」,清水有升那么多,和桃胶合起来。「煎取半升」,「呪七遍」,念大悲呪七遍。「顿服尽」,一口气连续地把它喝完了。「即差」,病就好了。但是底下又有护净的意思。「其药莫使妇人煎」,不要让女人去煎这个药。

若患传尸鬼气,伏尸连病者。取拙具罗香,咒三七遍,烧熏鼻孔中。又取七丸如兔粪,咒三七遍吞,即差。慎酒肉五辛及恶骂。若取摩那屎罗,和白芥子印成盐。咒三七遍,于病儿床下烧。其作病儿,即摩掣迸走,不敢住也。

「若患传尸鬼气,伏尸连病者」。传尸是病的名字,是什么病呢?就是我们中国这个汉医,把肺结核的病,就是痨病,叫做传尸病。这个地方说鬼气,这个意思就是你的四大不调,这个肺坏了,但是其中也有鬼气,就是也有鬼在里边捣乱。传尸病又名为伏尸连病,又叫这个名字。这两个名字,其实就是一个病。也叫做骨蒸,也叫这种名字。

有这种肺病,这时候怎么辨呢?「取拙具罗香」,拙具罗,前面讲过,是安息香。取这个拙具罗香,「咒三七遍」,三个七遍,就是二十一遍大悲咒。呪完了,「烧熏鼻孔中」,就是把这个香烧了,从鼻孔上熏,鼻是通肺的,所以这样做。「又取七丸如兔粪,呪三七遍吞」。又取七丸,拿七粒。如兔粪,如果说没有这个「如」,又取七丸兔粪,这样也好懂一点。。如兔粪是什么呢?我不大明白,也许是拙具罗香,七丸,每一丸像兔粪那么大,或者这么讲。呪三七遍吞,就是念大悲呪三七二十一遍,然后吞到肚子里。「即差」,你个传尸鬼气,伏尸连病就好了。

「慎酒肉五辛及恶骂」,但是你用这个方法来治这个肺病,你不要喝酒,也不要吃肉,也不要吃五辛,及恶骂,不要与人吵架。

「若取摩那屎罗」,这个「若」,当或者讲。前面是一个方法,这底下又一个方法。「摩那屎罗」后边有一个批注,就是雄黄。「和白芥子」,白的芥子和摩那屎罗合起来。「印成盐」,这个印成盐,我们现在这个本子,只是那个小字,就是「摩那屎罗,雄黄也」,但是另一个本子也就多一点,他说:「摩那屎罗者」,还有个「者」字。底下还有几个字,「白者,净也」,这个白,或者指如白芥子的白吧。白者,净也。白就是清净的意思。底下又说:「印成盐,美是也」。这个印成盐怎么讲呢?印成就是盐美,这个盐很好,或者是这样的意思。下边还有这样的字,还有这个「印成盐」的字。看下文说的这个「印成盐」,我们现在日常用的盐,是很碎很碎的。看下边说的印成盐,说是一粒一粒的,或者一块一块的。这样讲,就是特别制过的盐,特别好,所以叫印成盐。

这样说,取摩那屎罗,同白芥子合起来,也同盐合起来。但是没有说数量。「呪三七遍」,还是念大悲呪三七二十一遍。「于病儿床下烧」,别的本子上,这个「儿」是个「者」,「于病者床下烧」,就是在有肺病者,在他的床下烧。「其作病儿」。在别的本子,这个「儿」是「鬼」,「其作病鬼」。就是把他这个人的肺搞坏了的这个鬼。「即摩掣迸走」。另外的本子是怎么讲呢?「其作病鬼身」,作病鬼的身体。「即皮裂也」,那个鬼,

就是身体皮开了。「鬼逆走不敢住也」,鬼逆走这句话,这个逆走怎么讲?逆走,或者是倒着退下去,叫逆走。或者背着走,叫逆走。总而言之,是走了,就是跑了。不敢住也,他就不敢留在这里捣乱了,病就好了。

若患耳聋者,咒胡麻油着耳中。即差。若患一边偏风,耳鼻不通,手脚不随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差。又方取纯牛酥,咒三七遍摩。亦差。

「若患耳聋者,呪胡麻油着耳中。即差」。若是这个人耳朶聋了,不能听声音,那怎么办呢?就是咒胡麻油。这个麻油,你用大悲呪来呪。咒完了,然后放进耳朶里面,这个病就好了,耳朶就可以听见了。胡麻油是很现成的,谁若有这病,你不妨试试。

「若患一边偏风,耳鼻不通」。若是一个人中风了,身体的一面不通了。耳鼻不通,耳朶也不灵光了,鼻子也不灵光,手脚也不灵光了。「取胡麻油」,用胡麻油,「煎青木香」,「呪三七遍」,还是呪大悲咒三七二十一遍。「摩拭身上」,就用这个油摩拭在他的身上。「永得除差」,病就好了。

「又方取纯牛酥」,又有一个方,就是取纯油的酥。就是用牛乳,在锅里面烧。凝在表面上的那一层,叫做酥。用这酥,「呪三七遍摩」,咒三七二十一遍,然后摩拭,「亦差」,病就好了。

若患难产者,取胡麻油,咒三七遍。摩产妇脐中,及玉门中,即易生。若妇人怀妊,子死腹中,取阿波木利伽草一大两。清水二升和,煎取一升。咒三七遍服。即出。一无苦痛。胎衣不出者,亦服此药。即差。若卒患心痛,不可忍者,名遁尸疰。取君柱鲁香,乳头成者一颗。咒三七遍,口中嚼咽,不限多少,令变吐。即差。慎五辛酒肉。若被火烧疮。取热瞿摩夷,咒三七遍,涂疮上。即差。

「若患难产者」,若是儿生的时候很难,「取胡麻油,呪三七」二十一「遍」,「摩产妇」的「脐中」,肚子那个脐。「及玉门中」,玉门这个「玉」就是右,右门中,「即易生」。「若妇人怀妊」,怀妊就是怀孕。怀孕,「子死腹中」,孩子死在腹中。怎么办呢?「取阿波木利伽草一大两」,阿波木利伽草下面的小字,就是牛膝草也。取这个草一大两,「清水二升和」,「煎取一升。咒三七遍服」,「即出」,死在胎中的孩子就出来了。「一无苦痛」。「胎衣不出者,亦服此药」,「即差」,就好了。

「若卒患心痛,不可忍者」。若是一个人忽然间,他心痛,不可忍受。「名遁尸疰」,心痛,忽然间痛,就是这个病原来就是有,以前就有这种病,但是这个病隐藏在那里,所以叫做遁尸疰。疰就是住在那里的意思。房檐滴水,是一滴一滴的,那叫做疰。这个疰字,有个注入的意思,有个久住的意思。这两个意思表示这个病是逐渐形成的,形成了很久了,在你身体里面已经很久了,但是自己还不知道。忽然间一发作的时候,就不可忍,这叫做遁尸疰。

「取君柱鲁香」,这个君柱鲁香是什么呢?熏陆香也。熏陆香在辞典上讲,是一棵大树,好像一棵松树似的。它也是在夏天时流出汁,也就是所谓树胶。也有的地方说,这就是乳香。也有说不是,熏陆香和乳香是两种东西;也有说就是一种。取这样的香,「乳头成者一颗」,乳头成者,这句话不太明白。或者是乳头那么大的一颗,这样的意思。「呪三七」二十一「遍」。「口中嚼咽」,把这个香呪完了以后,在嘴里面嚼,然后咽下去。「不限多少」,「令变吐」,然后再吐出来。「即差」,这个病就好了。「慎五辛酒肉」,也还是一样,不要吃酒肉,不要吃五辛。「若被火烧疮」,若被火烧了。「取热瞿摩夷」,热睢摩夷是什么东西呢?乌牛屎也,就是黑牛屎,取这个东西。「呪三七遍」,「涂」在「疮上」。「即差」,就好了。

若患蛔虫齩心。取骨鲁木遮半升,咒三七遍服。即差。重者一升。虫如綟索出来。若患疔疮者,取凌霄叶,捣取汁。咒三七遍,沥着疮上。即拔根出,立差。若患蝇螫眼中,骨鲁怛佉滤取汁。咒三七遍,夜卧着眼中。即差。若患腹中痛,和井花水和印成盐。三七颗,咒三七遍。服半升。即差。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弥叶,捣虑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钱一宿。更咒七遍,着眼中。即差。若患畏夜不安,恐怖出入惊怕者。取白线作索,咒三七遍,作二十一结,系项。恐怖即除。非但除怖,亦得灭罪。若家内横起灾难者。取石榴枝,寸截一千八段。两头涂酥酪蜜,一咒一烧,尽千八遍。一切灾难,悉皆除灭。要在佛前作之。若取白菖蒲,咒三七遍,系着右臂上。一切斗处,论义处,皆得胜他。

「若患虫齩心」,身体有蛔虫,牠来咬心,使令人很苦恼。「取骨鲁木遮半升」,骨鲁木遮,白马尿也。取白马尿半升。「呪三七遍服,即差。重者一升」,这时候,「虫如綟索出来」,肚子里那个蛔虫,就像索。綟是草的名字,是昌艾色,大概是灰白色吧,就好像索似的,就排泄出来了。

「若患疔疮者」,「取凌霄叶」,凌霄是花的名字,取这个花的叶,「捣取汁,呪三七遍」,「沥着疮上」,用这个汁,一滴一滴的滴在这个疔疮上。这样子,「即拔根出」,这个疔疮连根都拔出来了。「立差」,立刻就好了。

「若患蝇螫眼中」,这个蝇在人的眼睛中,有了事情。「骨鲁怛佉滤取汁」,这个骨鲁怛佉是什么东西呢?新驴屎也。取新驴屎的汁,「咒三七遍」,「夜卧着眼中」,「即差」,就好了。

「或患腹中痛」,肚子痛得厉害,「和井花水」,这个井花水,我们讲过。「和印成盐三七颗」,这个地方说出个数量,就是印成盐三十七粒。「呪三七」二十一「遍」,「服半升」,「即差」,就好了。

「若患赤眼者」,这个眼睛红,「及眼中有努肉」,又长出来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弥叶」,奢奢叶是什么呢?枸杞叶也。「捣滤取汁」,取这个叶的汁,「呪三七」二十一「遍」。「浸青钱一宿」,在这个汁里面,再放青钱一宿,浸在里边。「更咒七遍」,「着眼中」,「即差」,就好了。

「若患畏夜不安,恐怖出入惊怕者」,有的人夜间害怕,心里面不安,若是一出一入,心里面也害怕的话,「取白线作索」,把这个白线编成索的样子。「咒三七遍,作二十一」个「结」。你念一遍大悲呪,就把这个索做一个结,一共念二十一遍,就做二十一个结。「系项」,然后把它系在脖子上面。「恐怖即除」。「非但除怖,亦得灭罪」,就好了。

「若家内横起灾难者」,家里边,忽然间发生了很多灾难的事情,没有来由的,就是出了很多的灾难。「取石榴枝,寸截一千八段」,「两头涂酥酪蜜」。石榴枝,一寸一寸地截成一千八段,这一段的两头,涂上酥酪,涂上蜜。「一呪一烧」,念一遍大悲咒,就烧一下。然后「尽千八遍」,要念一千八遍。一千八段,就是念一千八遍。「一切灾难,悉皆除灭,要在佛前作之」。

「若取白菖蒲,呪三七遍,系着右臂上」。「一切斗处」,战斗的地方,「论议处」,辩论道理的地方,你就「皆得胜他」,你就能战胜了。

若取奢奢弥叶,技柯寸截。两头涂真牛酥、白蜜牛酥。一咒一烧,尽一千八段。日别三时,时别一千八遍。满七日,咒师自悟通智也。

前后这一大段文,是说各式各样大悲陀罗尼咒的作用。「若取奢奢弥叶枝柯寸截」,假设你能取到奢奢弥叶的枝柯。这个奢奢弥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枸杞。取枸杞的叶,取枸杞的枝,枝柯就是枝,这个树的枝。拿到它的叶,拿到它的枝,然后一寸一寸的,把它截断。「两头」,截断了的这个一寸一寸的奢奢弥的两头,「涂」上「真牛酥」。说真牛酥,就是还假的。这是要真的。「白蜜牛酥」,我看藏经本,这个白蜜牛酥,这个「酥」是个「酪」,「白蜜牛酪」。这个酪和酥有什么不同呢?酪就是乳浆,当然也是经过制炼的。酥,就是奶酪在锅里面煎的时候,表面上的那一层皮,凝的那一层皮,那就叫做酥。酥和酪是不一样的。

用这个酥酪、白蜜,涂在这个奢奢弥一截截的两头。然后念一遍大悲咒,用火烧一下,「一呪一烧」。这样子,「尽一千八段」,这么多。「日别三时」,日别三时这个地方,我不是太明白。或者是前面这个一千八段,这样子念呪,经过火烧一下,以外,还日别三时,每一天分别有三时,三个时间。「时别一千八遍」,这个三时,当然这个时,究竟多长,也没有细说。但是一天,除了睡觉、杂事,念一千八遍大悲咒,我们不是太容易,也许是特别利根的人可以。

日别三时,如果是三八二十四小时,八小时念一千八遍,或者是这么讲。八小时念一千八遍,当然有的人也可以做得到。但是另外一个本子是「时别一百遍」,不是「一千八遍」,说是「一百遍」。若是一百遍,那就比较容易。这里说是「日别三时」,这个「时」,如果说一小时算时,那应该是短了。这里面可能是长一点。昼夜是二十四小时,分成三时,一时就是八小时。也可能是这样的意思。

「满七日」,七天不睡觉,也有可能。「呪师自悟通智也」,念咒的这个人,他自然地就会得到五种神通的智慧。念大悲咒,用枸杞的叶和枝,这样作法,作了七天,能够得神通。

若欲降伏大力鬼神者。取阿唎瑟迦柴,咒七七遍,火中烧。还须涂酥酪蜜。须要于大悲心像前作之。若取胡嚧遮那一大两,着琉璃瓶中。置大悲心像前,咒一百八遍,涂身点额。一切天龙鬼神,人及非人,皆悉欢喜也。若有身被枷鏁者。取白鸽粪,咒一百八遍,涂于手上。用摩枷鏁,枷鏁自脱也。若有夫妇不和,状如水火者。取鸳鸯尾,于大悲心像前,咒一千八遍带。彼即终身欢喜相爱敬。

「若欲降伏大力鬼神者」,不是一般的小鬼,是特别有力量的鬼神。你想要降伏他的话,怎么办呢?「取阿唎瑟迦柴,呪七七遍」。这个阿唎瑟迦柴是什么呢?看小字是「木患子也」。木患就是我们拿的念珠,那个菩提子。取这个,咒七个七遍,呪七七四十九遍。「火中烧」,用火烧一下。「还须涂酥、酪、蜜」。「须要于大悲心像前作之」,这件事要在大悲观世音菩萨像的前面做这件事,那么就会成功,就能降伏这个大力鬼神。

「若取胡嚧遮那一大两」,这个胡嚧遮那是什么?是牛黄。取这个牛黄一大两,「着琉璃瓶中」,放在琉璃瓶子里边。琉璃瓶就放在大悲心观世音菩萨像的前面。「呪一百八遍」,然后念大悲心陀罗尼一百八遍,「涂身点额」,然后用这个牛黄涂你的身体,点在你的额头上。「一切天龙鬼神」,天、龙、鬼神,都是非人。「人及非人,皆悉欢喜也」。

「若有身被枷鏁者」,若是一个人,犯了国法;或者没有犯法,被冤枉了,被关在牢狱里面,有枷锁锁你的身体。枷就是木头作的刑具。枷锁锁你的身体,你不自由了,怎么办呢?「取白鸽」的「粪」,念大悲「咒一百八遍」,把白鸽的粪,「涂」在你的「手上」。「用摩枷鏁」,这个手去摸这个枷锁,枷锁自然就解脱了。

「若有夫妇不和,状如水火者」。夫妇本来是和的,不然不应该成为夫妇的。但是什么事情都是无常,事情有变化了,情形像水火不兼容,冲突得很厉害。「取鸳鸯」的「尾」,这是死了的鸳鸯的尾。「于大悲心像前,呪一千八遍带」,就是念大悲咒一千零八遍,然后把这个鸳鸯尾,戴在你的身上。「彼即终身欢喜相爱敬」。其实夫妇不和也是很普遍,佛法是很高深,理想也是很高尚。但是佛菩萨慈悲,对于我们这个苦恼人,日常的这些事情也照顾到,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

若有被虫食田苗,及五果子者。取净灰净沙,或净水,咒三七遍,散田苗四边。虫即退散也。果树兼咒水,洒着树上。虫不敢食果也。

「若有被虫食田苗,及五果子者」。农夫种的田,田已经有了苗,但是被虫子吃了,这件事倒是很严重。及五果子,就是五种果的子。我没有去查,五种果是那五种。「取净灰净沙」,取清净的灰、清净的沙;「或净水」,或者清净的水。「呪三七遍」,然后念大悲呪,念三七二十一遍。但是藏经本子说是:「一千八遍」,那就多了,不是二十一遍。然后把这个净灰、净沙,或净水,「散田苗四边」,散在田苗的四边。「虫即退散也」,就不敢吃了。

「果树兼呪水,洒着树上,虫不敢食果也」。若是种的果树,兼呪水,这个兼字,我不知道在这里怎么讲?就是念大悲咒水,洒在树上,虫就不敢吃果了。这个地方在藏经本上,是:果树兼咒水,是一百八遍,乃至一千八遍,洒着树上,虫不敢食果也。

佛告阿难:「若为富饶种种珍宝资具者,当于如意珠手」。

以下是解释观世音菩萨怎么叫做千手千眼,看以下的文,是列出来四十只手,这四十只手,也就是四十个法门。千手就是一千个法门。「佛告阿难:『若为富饶种种珍宝资具者,当于如意珠手』」。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尊者说:「假设一个人,他希望得到富饶,得到财富。他希望发财,得到种种的珍宝,种种的资具。资具,像我们居住的房子,这也是资具,就是生活所需的这些其,像汽车也算是资具。你想要求得富饶种种珍宝资具,怎么办呢?「当于如意珠手」,你应该修习如意珠手的法门。如意珠手,见于一百三十八页画出来的就是如意珠手。这上面也是说:「经曰:『若为富饶种种珍宝资具者,当于如意珠手』」,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呪:「唵,嚩日啰,嚩哆啰,吽泮咤」,念这个咒。

这个意思是说,要修这个法门,你要按照如意珠手这个形相作出来,你用木,或者是用什么,作出来这个如意珠手的形相。放在本尊的前面,就是放在观世音菩萨像的前面。应该供一尊千手观音像,然后把如意珠手作的这个形,放在观世菩萨像的前面。然后你就念,当然要有斋戒的基础,要受三皈五戒,也要有斋,这个斋就是过午不食。要澡浴清净,你常常的要洗澡。经上说那种情形,你到厕所去,你就要洗澡,衣服都要换。去厕所,就是你专预备一套到厕所的衣服。你到念咒的地方要结坛,那是另一套衣服。要这样子。你或者是规定七天,念这个咒,或者三七二十一天。以能满愿为限,成功了,当然你就是发财了。

经上说得很明白,想要发财,可以这样办法。我以前是读过这个《大悲心陀罗尼经》,但是不是很有印象,现在因为要讲,所以注意读一读的情形说。这里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发财的方法,可以这样做。按现在的情形说,请一尊千手观音像,也不是难事。造如意珠手的一个形相,也不是难事。就是可以这样念咒、持斋。可以这样做。

若为种种不安,求安稳者,当于羂索手。若为腹中诸病者,当于宝钵手。若为降伏一切魍魉鬼神者,当于宝剑手。

「若为种种不安,求安稳者」,那就是个人的情况,你心里面有些不安的事情,心里面有压力,或者有什么困难,希求能够把这些问题解决,或者心能够平安。有什么办法呢?「当于羂索手」,羂索是什么呢?我前面讲过,就是猎师去捉禽兽的一个具。在本书的一百三十九页画出来,羂索手就是一个带子,手里面拿一个带子,用这个带子去捉东西。这个也是和前面的意思一样,也要造出一个模型,放在观世音菩萨像前面,然后你要受持斋戒,澡浴清净,也要结界,然后诵咒。或者一七,或者三七,或者多少天就成功了。

「若为腹中诸病者,当于宝钵手」。若为腹中诸病者,肚子里面,胃肠里面有很多的病,医生治不好,你就要求观世音菩萨,念大悲咒。当于宝钵手,看一百四十页,宝钵手是那样子。也像前面一样,作一个模型,放在观世音菩萨像前面,你念咒。

「若为降伏一切魍魉鬼神者,当于宝剑手」。若欲降伏一魍魉鬼神者,这个山精、海怪,这些邪恶的鬼神,他们也是做一些捣乱的事情。你想降伏他也,也不是那么容易。这里面说是宝剑手,看一百四十一页,宝剑手是那样子。也和前面意思一样,作一个模型,放在观世音菩萨像前面,然后持戒,结界,念呪。

若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当于跋折罗手。若为摧伏一切怨敌者,当于金刚杵手。若为一切处怖畏不安者,当于施无畏手。若为眼闇无光明者,当于日精摩尼手。若为热毒病求清凉者,当于月精摩尼手。

「若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当于跋折罗手」。前面的魍魉鬼神和天魔神,比较起来还是小的。天魔神,境界是大了一点。若要降伏他,得要用跋折罗手,跋折罗就是金刚。金刚手,画于一百四十二页。

「若为摧伏一切怨敌者,当于金刚杵手」。若为摧伏一切怨敌,前面讲过有怨敌是怎样的办法,但是这里又说出来一个法门。有怨的敌人,因为有怨,就找你的麻烦,他要报复。你若想摧伏他,怎么办呢?当于金刚杵手,用这个办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此金刚杵手,见于一百四十三页。

「若为一切处怖畏不安者,当于施无畏手」。施无畏手,见于一百四十四页。若在一切处都有恐怖,心里不安,可以修施无畏手的法门。

「若为眼闇无光明者」,若为眼闇,没有光明,失掉了光明,眼不能见了。「当于日精摩尼手」,日精摩尼手见于一百四十五页。

「若为热毒病求清凉者,当于月精摩尼手」。月精摩尼手见于一百四十六页。热毒的病,就是身体里边热的厉害,希望能够解除这个热毒的病,身体感觉清凉,要修月精摩尼手的法门。

若为荣官益职者,当于宝弓手。若为诸善朋友早相逢者,当于宝箭手。若为身上种种病者,当于杨枝手。若为除身上恶障难者,当于白拂手。若为一切善和眷属者,当于胡瓶手。若为辟除一切虎狼豺豹诸恶兽者,当于旁牌手。若为一切时处好离官难者,当于斧钺手。

「若为荣官益职者,当于宝弓手」。官是一种荣耀的事情,这里面就是升官。你希望作官,希望官能高升。益职就是你的权力大,管的事情多。当于宝弓手,修宝弓手的法门。见于一百四十七页,修宝弓手的法门就可以了。

「若为诸善朋友早相逢者,当于宝箭手」。自己和好朋友不在一起,希望能够聚会,能早一天大家能够会合在一起,就要修宝剑手的法门,见一百四十八页。

「若为身上种种病者,当于杨枝手」。你的身上有很多病,医生看不好,你当修杨枝手的法门。「若为除身上恶障难者,当于白拂手」。若是自己的身上有很多的恶障,有很多的难,有各式各样的情形,你应当学习、修行白拂手的法门,见一百五十页。

「若为一切善和眷属者,当于胡瓶手」。若为一切,这个「为」也等于是希求的意思。若是你希求你的眷属与你都好,与你和,与你好,大家不是怨家,不是恶的,不冲突。你就修胡瓶手的法门,见一百五十一页。

「若为避除一切虎狼豺豹诸恶兽者,当于旁牌手」。若为避除,避除也就是破除,也等于是避免。避免遇见虎、豺、狼、豹等恶兽的危险。当于旁牌手,旁牌手见于一百五十二页,修这个法门就可以好了。

「若为一切时处好离官难者,当于斧钺手」,见于一百五十三页的斧钺手。一切时处好离官难者,平常的老百姓,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不和。我看作官的人也是一样,他们官和官,有的时候也有冲突,也有很多的苦恼。这个人,如果他是佛教徒,他也相信观世音菩萨的话,他可以修斧钺手的法门,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若为男女仆使者,当于玉环手。若为种种功德者,当于白莲华手。若为欲得往生十方净土者,当于青莲华手。若为大智慧者,当于宝镜手。若为面见十方一切诸佛者,当于紫莲华手。若为地中伏藏者,当于宝箧手。

「若为男女仆使者,当于玉环手」。若为这个「为」也就是求,他想要有男女的工人,为他做事,很困难,很不容易找到,你就修玉环手的法门,见于一百五十四页。「若为种种功德者,当于白莲华手」。若是一个人,想要成就各式各样的功德;或者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想要修行种种功德;或者是为利益众生,发了菩提心,要成就众生。我本身的功德不够,我要成就种种功德。当于白莲华手,要修这个法门,见于一百五十五页。

「若为欲得往生十方净土者,当于青莲华手」。你若不高兴在这个地方住,愿意到十方的佛世界。十方的佛世界,是清净、安乐的地方,是容易修行的地方,应该怎么办才能去呢?当于青莲华手,见一百五十六页,要修这个法门。

「若为大智慧者,当于宝镜手」。若是一个人希望成就大智慧,感觉到自己没有智慧,希望我能够成就大智慧,就应该修宝镜手的法门。这是很重要,我们人,多数是一般的智慧,大智慧不容易,有大智慧的人,不是很多,所以这个法门倒是很需要。

「若为面见十方一切诸佛者,当于紫莲华手」。我们是肉眼,有天眼的人,稍见得广一点。但是凡夫的天眼还不是太广大,若我们不仅希望看见佛菩萨的像,还希望能够真实地看见了十方一切佛的话,当于紫莲华手,应该修这个法门,这个也是不可思议。

若为地中伏藏者,当于宝箧手」。这就是大地里边有很多宝藏,有很多,但是我们不知道,所以没有办法取得。你若想要求得地中的宝藏,当于宝箧手,你修这个法门就可以成功。

若为仙道者,当于五色云手。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持手。若为往生诸天宫者,当于红莲华手。若为辟除他方逆贼者,当于宝戟手。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于宝螺手。若为使令一切鬼神者,当于髑髅杖手。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授手者,当于数珠手。

「若为仙道者,当于五色云手」。仙道是什么呢?就是修四禅八定以后,再修五种神通,这个时候就是属于仙道。若加上般若波罗蜜,那就成佛道。现在说是,若想成就仙道,怎么办呢?当于五色云手,修五色云手的法门,见一百六十页。由这个五色云手,你就可以成就四禅八定,能得五种神通。

「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持手」。若是你不愿意在欲界里生活,想要到色界天梵天,怎么办呢?当于军持手,你就修军持手的法门,见一百六十一页。军持翻到中国话就是瓶子。

「若为往生诸天宫者,当于红莲华手」。前面说生梵天,是色界天。这个诸天宫可能是欲界天。你应该修红莲华手的法门。

「若为避除他方逆贼者,当于宝戟手」。这一共是四十手,前面已经讲过二十五手,现在是第二十六。若为避除他方逆贼,这可能是说政府的高官,或者是司令官。在他方有造反的人,或者是有贼。为了荡平他,观世音菩萨也为这件事说了一个法门。是什么呢?当于宝戟手,正适合修行宝戟手的法门。这个宝戟手,是在一百六十三页。我们昨天讲的,比较具体一点,就是要供观世音菩萨像,也要供阿弥陀佛像,然后弄一个宝戟手的型,供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然后诵咒。或者是七天,或者是三七二十一天,或者是多少天,就会成功。若是为了扫荡他方的逆贼,应该修宝戟手的法门。

「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于宝螺手」。宝螺手见于一百六十四页。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这就是本身有什么恐怖的事情,需要召请诸天善神来守护、保护你的安全。这样子,应该修那一个法门呢?当于宝螺手,见一百六十四页。也是作一个图形,供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然后就诵咒,就有效。召呼一切诸天善神,我以前听人说一件事,我们不要说他的名字。就是他举办禅七的时候,他恐怕会有事情,他就特别请一个神来保护这个禅七的安全,密宗都有这种事情,《大悲心陀罗尼经》也说到这个法门。

「若为使令一切鬼神者,当于髑髅杖手」。若是你想要使令鬼神为你办事。当然是人所不能办的事,鬼神能办。你命令鬼神给你办这件事,鬼神怎么会听你召呼呢?当于髑髅杖手,你修这个法门,鬼神就听你的命令,他就会给你办一些别人办不到的事情。这个事情,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为一切的佛教徒宣说这样的法门,佛教徒可以这样学习。不过,按前面的文说出来的情形,都是应该有斋戒,要有斋,就是过午不食;而还要能持戒,持五戒,或者持八戒,或者持菩萨戒。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于人有利益,不会有害于人的事情。尤其是不妄语戒,若是有一点不真实,那还

是有问题。

「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授手者,当于数珠手」。假设一个人,他希望十方诸佛速来授手者。「授手」在不空三藏翻译的《大悲心陀罗尼经》,还有其它同一性质的经论上,说诸佛授手的意思,是使令你不恐怖,是这样的意思。但是在《十六观经》上也有授手这句话,那是接引你到佛世界去的意思。现在这个地方,我看,令无恐怖的意思是含摄在内。可能是一个人,他不愿意继续住在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的厌离心特别强,他想要现在就离开这里。这时候他就希望速来授手,希望十方诸佛赶快来接引我到佛世界。应该这样解释比较好。说是这个众生,他希望十方诸佛能够尽快地来接引我到佛世界,如果你欢喜这样,当于数珠手,见于一百六十六页,修这个法门。修这个法门就可以成功,可以满愿。

若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声者,当于宝铎手。若为口业辞辩巧妙者,当于宝印手。若为善神龙王常来拥护者,当于俱尸铁钩手。若为慈悲覆护一切众生者,当于锡杖手。若为一切众生常相恭敬爱念者,当于合掌手。若为生生之处不离诸佛边者,当于化佛手。若为生生世世常在佛宫殿中,不处胎藏中受身者,当于化宫殿手。

「若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声者,当于宝铎手」。若是一个人,他希望成就上妙的梵音声。就是这个人感觉自己的喉咙发出来的声音不妙,希望声音妙一点,希望声音好一点,怎么办呢?当于宝铎手,你修这个法门就成功了。《高僧传》上也说到,在南北朝时代,有长于梵呗的法师。据《高僧传》上看,那些梵呗的法师,当然和现在不同。那些梵呗的的法师,通达佛法,也有世间的知识。他们在梵呗的前后,会说一段佛法,国王、大臣也很欢喜这件事,所以请这些法师梵呗,声音妙得不得了,不但辞句妙,声音也是妙。所以那个时代的佛法兴盛,有道的高僧多,其实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法师,种种的因缘,佛法才兴盛。

这里边,观世音菩萨也能帮我们这个忙,声音不妙,你修宝铎手的法门,声音就妙了。梵音,在印度说梵音,是指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称之为梵,不是欲界天。色界天上,梵天王的音声,叫梵音,那是特别微妙的音声。

「若为口业辞辩巧妙者,当于宝印手」。这个宝印手,见一百六十八页。若是一个人,他希望辩才巧妙。语言的功能,当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凭语言文字。有人长于这件事,有人就是笨一点。笨一点不要紧,当于宝印手的法门去修行、学习,也就可以改善自己,能得到无碍的辩才。

「若为善神龙王常来拥护者,当于俱尸铁钩手」。若是你希望善神来拥护,若是你希望龙王常来拥护,来保护你,作你的大护法,怎么办呢?当于俱尸铁钩手。俱尸,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就是召集的意思。召集善神、龙王,为你作拥护者。修这个俱尸铁钩手的法门就可以了。

「若为慈悲覆护一切众生者,当于锡杖手」。覆护就是爱护,爱护一切众生。感觉到一切众生很苦恼,应该爱护、慈悲他,解决他的苦恼,为他谋求安乐。有这样的心肠,就是慈悲覆护一切众生。若为慈悲覆护一切众生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人,他的理智上认为:我应该慈悲覆护一切众生。但是事实上我这个慈悲覆护的心情就是生不起来,对一切众生的苦恼,我就不能有慈悲覆护的意思。但是想要有这样的心情,当于锡杖手,你就修锡杖手的法门,你这个大悲心就生起来了。锡杖手,见一百七十页。

「若为一切众生常相恭敬爱念者,当于合掌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不能和任何人建立起好的关系,任何人和他都不合。他没有朋友,希望与任何人都能互相恭敬爱念,你想要这样子,你想要为一切众生都恭敬爱念你的话,当于合掌手,见一百七十一页,你修这个法门,你和很多人就建立了好的因缘。

听人传说,说是有一位法师讲经的时候,没人来听。没有人来听,怎么办呢?他就请问年纪大的老法师,老法师说:「你现在年纪还轻,不要着急去讲经,你先与大众结缘。怎么结缘法呢?买一些米,到山林里喂这些鸟,然后你就回向,将来你讲经的时候,就会有人来听」。这是老法师给他出的主意。后来他年纪大了,他到各处讲经,就有很多年青人来听他讲经,有这种事情。这里边,若为一切众生常相恭敬爱念者,这个意思也可以包含在内。

「若为生生之处不离诸佛边者,当于化佛手」。若是一个人,他希望生生所生的地方,都不离开诸佛边,常能见佛。生生世世常能见到佛,希望这样的话,怎么办呢?当于化佛手,你修化佛手这个法门,见一百七十二页。这件事倒很重要,能见到佛,是栽培善根,得无上菩提的重要因缘。

「若为生生世世常在佛宫殿中,不处胎藏中受身者,当于化宫殿手」。若是你想要生生世世常在佛宫殿中,就是化生在佛的宫殿中,为佛弟子,去亲近佛。不处胎藏中受身者,不要处在胎藏里边来成就他这个身体,这是胎生,就是处在胎藏里边,逐渐地成就他这个身体。处在胎藏,这都是欲界里边的人,都是这样子。如果你相信佛法,你逐渐地感觉到人的身体不是那么好,就厌烦胎生受生的方式,愿意化生到佛的宫殿中,那怎么办呢?当于化宫殿手,你修化宫殿手的法门。化宫殿手,就是宫殿里面有化佛。你把这个图形作好了,把它放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然后诵咒,就可以满愿了。

若为多闻广学者,当于宝经手。若为从今身至佛身,菩提心常不退转者,当于不退金轮手。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摩顶授记者,当于顶上化佛手。若为果蓏诸谷稼者,当于葡萄手。如是可求之法,有其千条,今粗略说少耳。

「若为多闻广学者,当于宝经手」。若是你欢喜博学多闻,世间法、出世间法,你都能够学习,或者得悟圣道,得悟第一义谛,叫多闻。这样子,当于宝经手,你应修宝经手的法门,你就可以满愿。宝经手,宝是赞叹经的意思。佛菩萨的语言,是有真理的,能令人得悟圣道,所以称之为宝。

「若为从今身至佛身,菩提心常不退转者,当于不退金轮手」。若是一个人,他希望从现在这个身体,一直到将来成佛的那个身体。这是很久远的一段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心,是愿的意思,菩提愿。就是希望成就圣道的志愿,这个志愿常能不失掉。像我们常常学习佛法,常常拜佛,也就自然而然的会有菩提愿,感觉到圣人是最理想的,凡夫不大好,这个菩提心会生起来。但是有的时候又会忘掉,又把菩提心忘掉了,不是太愿意转凡成圣,觉得凡夫的生活也不错,就会失掉菩提心。失掉菩提心,也就不愿意去作圣人,这样就很难在佛法里面有进步。没有这个愿,这个人也就不可能去栽培善根,就很难有安乐的日子。所以这个人感觉到这样的日子不好,就愿意菩提心不退。怎么办法呢?当于不退金轮手,金轮手,见于一百七十五页。修这个法门,你发的菩提愿就不退了。长时期地不退,你就会有时间栽培善根,不会说没有时间。常常栽培善根,逐渐栽培,善根多了,你也就容易转凡成圣。若是有的时候有菩提心,有的时候没有,菩提心不坚固,那个时候栽培的善根也不太好,那是佛菩萨所不欢喜的事情。

「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摩顶授记者,当于顶上化佛手」。若是你希望十方世界的佛,能够很快地到你这里,来摩你的顶,为你授记。授记这句话,就是说你什么时候可以得无生法忍,或者说你什么时候可以成佛,这都叫做授记。你希望成就这件事,当然这个是已经有修行的人,才会有这种事。怎么办呢?当于顶上化佛手,你就是修这个法门,见一百七十六页。

顶上,应该说是你修这个法门的作用,佛就会来摩顶,为你授记,所以叫顶上化佛手。

「若为果蓏诸谷稼者,当于葡萄手」。若是你希望你的田地里面,所种植的谷稼,都能够丰收,不会被虫,及种种的天灾破坏,你应该修葡萄手的法门。蓏,是什么意思呢?植物的果实,有核的,叫做果,没有核的果实,叫做蓏。像我们日常吃的黄瓜,或者小青瓜那一类的,那就是没有核。其它的有些东西,它就是有核的。有核的,叫果;无核的,叫蓏。

「如是可求之法有其千条,今粗略说少耳」。如是,像前面说的四十个手,是众生所愿意希求成就的事情,一共有一千条,正好是千手千眼的意思。现在只粗略地说这么一少份。像前面说的,第一条是说发财的办法,你想发财,就是修如意珠手,「若为富饶种种珍宝资具者,当于如意珠手」,可以令人发财。夫妻不和,他也有办法,能令你和。能令你长寿、健康。有病,也有种种办法,能使令你的病痛解除。有病的,能治病,令你身体健康,能令你发财,令你家里和顺。世间上的事情,还希望什么呢?就是这么多。上面也有令你升官的事情,其中也些修习佛法,作种种功德的事情。虽然是少分,但其大意,也算是具足了。

日光菩萨,为受持大悲心陀罗尼者,说大神咒而拥护之。南无勃陁瞿那迷南无达摩莫诃低南无僧伽多夜泥底哩部毕萨咄檐纳摩诵此咒灭一切罪。亦能辟魔,及除天灾。若诵一遍,礼佛一拜。如是日别三时,诵咒礼佛。未来之世,所受身处。当得一一相貌端正,可喜果报。

「日光菩萨,为受持大悲心陀罗者,说大神咒而拥护之」。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弟子,前面的文提过。这里又说,日光菩萨为受持大悲心陀罗尼的人,为常常诵大悲呪的人。说大神咒而拥护之,说这个呪来拥护这个人,这个咒是怎么样的呪呢?「南无勃瞿那迷南无达摩莫诃低南无僧伽多夜泥底哩部毕萨咄檐纳摩」。「诵此呪」能「灭一切罪」,能把罪过息灭。「亦能辟魔」,也就是能够驱逐魔鬼。「及除天灾」,及能除去天的灾难。「若诵一遍,礼佛一拜」,拜释迦牟尼佛,一拜;或者拜阿弥陀佛,一拜;或者拜药师琉璃光如来,一拜。

「如是日别三时」,一天里面,你分出来三个时间。「诵呪礼佛」,可以诵咒,还可以拜佛。「未来之世,所受身处」,你所成就的身体,在那个地方又成就了一个身体。「当得一一相貌端正」,将来在什么地方得到果报,得到一个生命体,得到一个身体的时候。不管那一生,你的相貌都是很端正的。「可喜果报」,人看见都是很欢喜,你会得到这样的果报。

若是不相信宗教,他的相貌如果是丑陋,他当然也会希望相貌端正,他若不相信宗教,我看他没有一点办法。你相信了佛教,我看,相信佛教是最好。相信了佛教,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可以改变,改变成你最满意、最理想、最欢喜的果报,都可以成就。现在念这个咒,会有这样的好处。

月光菩萨,亦复为诸行人,说陀罗尼咒而拥护之。深低帝屠苏咤阿若蜜帝乌都咤深耆咤波赖帝 耶弥若咤乌都咤 拘罗帝咤耆摩咤沙婆诃诵此咒五遍,取五色线,作咒索,痛处系。此咒乃是过去四十恒河沙诸佛所说。我今亦说。为诸行人作拥护故。除一切障难故。除一切恶病痛故。成就一切诸善法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

「月光菩萨,亦复为诸行人,说陀罗尼呪而拥护之」。前面说日光菩萨,这里说月光菩萨,他也为诸修行人,也就是念大悲咒的人,说陀罗尼咒而拥护之。这个呪是「深低帝屠苏咤阿若蜜帝乌都咤深耆咤波赖帝耶弥若咤乌都咤拘罗帝咤耆摩咤沙婆诃」。「诵此咒五遍,取五色线」,诵这个呪五遍,取五颜色的线。「作咒索」,作呪索,看第二十五页第一行:「尔时观世音菩萨告梵天言:『诵此咒五遍,取五色线作索』」。作索就是作一个绳,用五种颜色的线,作一个绳。然后「咒二十一遍」,念大悲呪二十一遍。「结作二十一」个「结」,就是打一个扣。念一遍,结一个扣,念二十一遍,结二十一个扣。「系项」,把它系在脖子上,这就是咒索。

现在这里说,诵月光菩萨说的咒五遍,取五种颜色的线,五种颜色,就是青、黄、赤、白、黑,作咒索。「痛处系」,你的身体那里痛,你就把这个索系在那里。「此咒乃是过去四十恒河沙诸佛所说」。「我今亦说」,就是月光菩萨,他说:我现在也说这个呪。「为诸行人作拥护故」,什么原因要说呢?就是为了一切修行人,给他作拥护,要保护他。保护什么呢?「除一切障难故」,能消除一切的障碍,一切困难。你做种种功德,你有困难,有些不如意的事情。这个咒能够消除去这些事。

「除一切恶病痛故」,它也能够消除去恶病痛。这个恶病,医生没有办法治疗,念这个咒,能使令恶病痛也消除。「成就一切诸善法故」,这个咒能帮助你成就很多很多于人有利益的事情,都能做成功。「远离一切诸怖畏故」,一切恐怖都解脱了,不恐怖了。

佛告阿难:「汝当深心清净,受持此陀罗尼。广宣流布于阎浮提,莫令断绝。此陀罗尼,能大利益三界众生。一切患苦萦身者,以此陀罗尼治之,无有不差者。此大神咒,咒干枯树,尚得生枝柯华果。何况有情有识众生,身有病患,治之不差者,必无是处。

「佛告阿难:『汝当深心清净,受持此陀罗尼』」。这时候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又招呼阿难尊者,对他说:「你当深心清净,受持此陀罗尼」。心清净就是烦恼不活动,这时候就是心清净。深心清净,就是心清净的时候,其它一切的事情,都不能够影响你,那就是深心清净。按我们凡夫来说,这就是深心清净。如果是圣人,那是我们凡夫办不到的。受持此陀罗尼。深心清净,这样深刻地,也就是坚固的清净心,来受持大悲陀罗尼咒,天天的诵大悲呪。

「广宣流布于阎浮提」,广博地宣扬,流布在我们居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来弘扬大悲心陀罗尼咒。广宣流布,就是劝导一切人念大悲咒。「莫令断绝」,不要令大悲咒停了,没有人读了,没有人念了,不要这样。「此陀罗尼,能大利益三界众生」,大悲心陀罗尼咒能大利益三界的众生,不是小小的利益。什么叫做小利益?什么叫做大利益?我简单说一个例子,譬如说我现在有病,我去看医生,这个医生不错,把我的病治好了。但是过了几天,或者过了几个月,我又有病了,还是那个病,我还要再看医生,不然还不行,医生把我的病看好,这叫小利益。大利益,就是医生把你的病看好了,永久不会再有病了,这是大利益。

佛法的利益就是永久的,你若成功了,永久不会再有病了,永久不会再有苦恼。所以佛法的利益是大利益。念《大悲心陀罗经》,念大悲心陀罗尼咒,能令你得大利益。就是你成就了一种功德以后,永久不会失掉,你的健康若成就,永久不会再有病了。所以佛法是真实能大利益一切众生。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众生。

「一切患苦萦身者,以此陀罗尼治之」。一切患苦,很多的病痛,很多的苦恼。萦身,就是缠在你的身上,病很难治。用此陀罗尼就可以治疗。「无有不差者」,没有治不好的。念大悲咒能治一切病。「此大神呪,呪干枯树,尚得生枝柯花果」,树干了,枯萎了,你念大悲咒来咒它,这个干枯树又兴兴向荣了,它又生出枝干,又开花结果了。这个树是无情物,还能这样子,「何况有情有识」的「众生」呢!「身有病患,治之不差者」,治不好的,更能够治好。「必无是处」,若没能把病治好,没有这个道理。就是念大悲咒,一定能治疗一切病。

善男子,此陀罗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叹莫能尽。若不过去久远已来,广种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汝等大众,天人龙神,闻我赞叹,皆应随喜。若有谤此咒者,即为谤彼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若于此陀罗尼生疑不信者,当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万劫,常轮恶趣,无有出期。常不见佛,不闻法,不覩僧。一切众会菩萨摩诃萨,金刚密迹,梵释四王天龙鬼神,闻佛如来赞叹此陀罗尼。皆悉欢喜,奉教修行。

「善男子,此大悲心陀罗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议」。大悲心陀罗尼呪的威神力量,我们凡夫,乃至二乘人,都不可以思惟,想象不到。「不可思议」,又重说一遍不可思议,表示它的微妙。「叹莫能尽」,你赞叹它,也赞叹不完。「若不过去久远已来,广种善根」。假设一个人在过去时代,久远以来,没有广种善根,没有栽培过善根,没有做过好事。「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不要说大悲咒,就是大悲咒的名字也听不到,「何况得见」呢!「汝等大众,天人龙神,闻我赞叹」,释迦牟尼佛说:「你们大众,或者天,

或者是人,或者是龙神,闻我赞叹大悲咒」,「皆应随喜」,都应该随顺欢喜,生欢喜心。

「若有谤此呪者」,假设有人毁谤大悲心陀罗尼咒,说种种的坏话。「即为谤彼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这在第二十五页第二行说:「此陀罗尼,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说」。即为谤彼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就是谤毁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因为是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说的陀罗尼咒,是利益一切修行人的,你若谤毁这个咒,就是谤毁这么多的佛。谤毁一位佛,罪过就不得了,若谤毁这么多的佛,还了得!

所以,「若于此陀罗尼生疑不信者,当知其人,永失大利」,这个人就永久失掉了大的利益。「百千万劫,常沦恶趣」。这么长的时期内,常在三恶道里面流转,在三恶道里面受苦。「无有出期」,他没有跳出来的时间,不能得解脱。「常不见佛,不闻法,不覩僧」,很长的时间,他不能见到佛,也不能听闻佛法,也看不见出家的修行人。

「一切众会菩萨摩诃萨,金刚密迹」,「梵释四王」,梵天王和释提桓因,和四大天王,和一切的「天、龙」及「鬼神」,「闻佛如来」,闻释迦牟尼佛「赞叹此」大悲「陀罗尼」咒。「皆悉欢喜,奉教修行」,都发了欢喜心。奉教,就是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修行大悲心陀罗尼的法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