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二、色空分:人格形态和菩萨潜质


   日期:2021/7/26 22: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色空分:人格形态和菩萨潜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啊,像人的身体等等一切物质的聚集体(色蕴)并不异于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也不异于色蕴。色蕴就是空性如来藏,空性如来藏就是色蕴。人的觉知感受(受蕴),思维想象(想蕴),身口意的行为造作(行蕴),眼耳鼻舌身意及意根这七识的配合运作(识蕴)也和色蕴一样的,即是空性如来藏,也不异于空性如来藏,当然空性如来藏也就是受想行识四蕴,也不异于这四蕴。

佛教心理学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将人的心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心法”。

佛教讲心含八识,表示心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各种因的聚集,这些因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六根的作为,又以末那识紧持“我”的意识,须臾不断,因此收集各种心识种子的阿赖耶识,便伴随着众生生死轮回不已。所以佛教说此刻的“我”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的,而“我”未来的发展,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八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分别、执着外在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依个人的判断力差别,而有真假认识,并逐渐建构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其实,万物成、住、坏、空不断异动,心念生、住、异、灭刹那生死,那有常住不变的宇宙人生呢?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呀!

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之为“无明烦恼”。由于无明烦恼的业力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由于过去无明烦恼的影响,造成我们情绪与判断力的偏差,更因为贪、瞋念头的兴起,使我们生出妄识妄心,错看世间的一切。如同植物种子的生长,没有阳光、雨水的因缘,也不会开花结果。因此,人类心灵深处虽然存在着各种爱恨恩怨的潜意识,在遇到外在环境的人事物而欲起现行时,还可以靠现前的真心智能来防范恶缘,增加善缘。

真心与智能的强大,要靠我们勤修戒、定、慧来达成,如此真心与妄识的心理交战过程,佛教称为“转识成智”。“识”是过去经验的心理包袱,真心智能则是人类超越今生苦厄,解决内心冲突,避免来世轮回的针砭。

唯识学又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成五十一种,称为“心所有法”,其内容如下:

五种随时存在的心理行为(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五种特别营造的心理行为(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十一种良善的心理状态: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六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

二十种烦恼心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四种未定善恶的心理:悔、眠、寻、伺。

佛法广博精深,将人的心理反应分析得如此周密微细。众生通过修学佛法,可以令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

《续高僧传》中有一关于“殊胜习气”公案:昔有高僧僧安,持戒精严,且坐禅、讲经。一次,其于王屋山,聚徒二十余人,开讲《涅槃经》。讲经题时来一母野鸡,侧伏一旁听其讲经。僧众饭时,野鸡即去觅食。每晚讲经皆按时听闻。讲至尚差三卷时,野鸡未来,此后再未见野鸡,僧众皆诧异此事。僧安对大众言:“野鸡已转为人身,汝等不必奇怪。”武平四年,僧安率徒众至越州行头陀行,路过一户人家时,僧安忽言:“往年野鸡应生于此地。”僧安径入院内。其听见有人喊“野鸡”,从家中走出一女孩,与僧安仿佛相识,见面即欢喜而拜。女孩父母甚感希奇,遂请僧安入内应供。僧安问:“此女何以名野鸡?”家人回曰:“孩子初生时,发如野鸡毛,故唤其为野鸡。”僧安闻言大笑,遂对彼等讲述前世因缘,女孩闻言便哭,哀求父母,恩准出家,父母亦高兴应允。出家后,僧安为其讲《涅槃经》,其闻后即解经义,无半点遗漏,然至最后三卷时,茫然不解。女孩十四岁时,即可讲经,远近之人皆来听经,赞叹其宿世善根。因其劝化,随其学佛者亦甚多。

由此公案即可相信闻法功不唐捐,决定有大利益。野鸡以听《涅槃经》而转为人身,且有出家善根,此即闻法之利益。时虽为旁生,不解经义,然因所闻之法于阿赖耶中深种善根习气。故转世再来时,一遇因缘,立即现行,往昔所闻《涅槃经》,一经于耳,即解经义。而未闻受的最后三卷,便觉陌生,无法理解。古人常言:“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殊胜之法义一历耳根,遂永成道种。如往昔坚慧菩萨,以鸽身听闻比丘诵经,转世再来,遂成大菩萨。是故应对闻法充满欢喜,虽暂时无法领会某些法义,然非紧要,只要诚心闻法,决定在八识田中种下殊胜习气,将来决定因此而开显智慧。

 

十型人格和菩萨潜质

九型人格,是众生在生命的轮回相续中,由今生或者多生形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也是众生自性中本自具足的菩萨潜质。众生若能真实体验佛教的修行,可以其不同特点而显发各具的优良品质,成就无量波罗蜜,继而圆满为第十种性格。

久远劫来,已成就无量诸佛菩萨,而为大众所熟知,并在寺院广为供奉的,却只有十几尊。而这些佛菩萨各种造像所要表法的,其实是众生自性本具的某种优良品质。《坛经》云:“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1号 完美型,韦驮菩萨潜质

2号 助人型,观世音菩萨潜质

3号 目标型,普贤菩萨潜质

4号 艺术性,缘觉菩萨潜质

5号 智慧型,文殊菩萨潜质

6号 忠诚型,地藏菩萨潜质

7号 快乐型,济公活佛潜质

8号 权威型,大势至菩萨潜质

9号 和谐型,大肚弥勒菩萨潜质

10号 圆满型,圣者佛陀

1. 众生人格被分为十型,你必然属于其中一型。而这个型就是你的“基本人格型态”。如果不靠佛教的真实修证,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类型是不会变的,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某些因素,而有了种种变化,但即使你的基本人格型态可能有某部份的隐藏或是调整,却不会真正改变。

2. 虽然人的基本性格型态是不会改变,但是某一型的典型描述,却不见全然符合某一个人,原因正是上面说过的:人们为了顺应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他们在安定或压力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一些差异。而必须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是独一无二,所以同类型人之间可能有许多共同点,但却也各自拥有一些属于自己最特殊的特质。

3. 十型人格中,没有哪一型是全然属于“男人的型”,而哪一型又是“女人专属”。

4. 没有哪一型比较好,哪一型比较差的绝对价值观。事实上,每一型的人都各有其优缺点。

5. 了解你自己和别人的人格类型后,不是希望将每一个人贴上标签,拿自己的类型做藉口而划地自限,或是“铁口直断”别人会有什么行为表现。因为每一型的人也都有朝向健康或是不健康的方向,而产生的不同变化。

 

十型人格劝世诗:

1号 精益求精 奈何眼底错漏悉 美境难体会 切切

2号 助人为乐 自身难保仍强为 难为身边人 受受

3号 鹤立鸡群 劳劳碌碌为何人 虚名长存否 空空

4号 与众不同 心中虚财千万斗 作为才是真 做做

5号 博学多才 才子自古多孤寂 顾此而失彼 够够

6号 深思熟虑 忧国忧民亦忧天 心魔怎握制 顺顺

7号 乐天安危 喜怒哀乐皆自然 缺一而不可 安安

8号 义无反顾 虎穴钢担亦勇扛 服众先服人 服服

9号 与世无争 好好是是和事老 心欲言却止 冲冲

10号 功德圆满 不生不灭常寂光 三身和四智 寂寂

 

色身躯体不是原本,因缘促成聚散分合,

聚之有形散之无形,贪恋现象确是执着,

血肉笼罩一旦看破,虫后是蛹蛹后是蛾。

色本是空空等于色,生死轮回新车旧辙,

色蕴若能如此看破,受想行识依次解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清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清净法师)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一、总持分:自性的现代解读 

 清净法师:内心解读 前言 目次 引子 十型人格示意图 

 清净法师:佛商培训系列 拥抱吉祥 

 清净法师:准提咒介绍 

 清净法师:准提法入门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五章 寺院常住居士礼仪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四章 居士入寺礼仪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三章 八关斋戒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二章 三皈五戒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一章 戒律的精神 

 清净法师:认识因果 第十二章 选择念佛 

 清净法师:认识因果 第十一章 佛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