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温金柯博士:初果退见问题初探


   日期:2021/1/15 8: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初果退见问题初探

背景概述
  《现代禅杂志》在一九九○年二月刊出李元松老师的一篇短文,讨论‘一个现观涅槃的见道者,可不可能重新退堕为凡夫?’文长仅六百余字,题目为‘老农种田般的修行’[注一]。
  李老师论述的要点是:‘一般言之,悟道者是退念不退见──贪嗔我慢可能重新起现行,但是疑惑、邪见不会绝后复苏。不过悟道者有许多种,同样是初果位的见道者,因为到达见道位所经过程的不同,其退或不退的稳定度是有差异性的。经由闻慧、思慧、修慧完整的次第而现观涅槃的初果固然适用“退念不退见”的说法,但是光凭信心、浅解,全仗明眼善知识逼拶直指的初果,倘若对指导他的善知识退失信心、恭敬心的话,则不仅贪嗔会起现行,即连疑惑、邪见也会重新复起,退堕为凡夫。换句话说,因地自己的基础愈扎实,“自力”的成分愈多的话,则果地“退见”的可能性愈小。因地慧解与定力浅薄的人,见道之后,更应精勤修习禅定与智慧,充实、丰富“自力”的成分,不然退堕为凡夫,仍然很有可能。’[注二]
  佛教修证理论的探讨,在近百年来的中国可说是相当的衰落,因此李老师在这篇短文中所提出的,在当时一般初步了解佛理的人来说,是想都没有想过的问题,更不要说能够提出相对应的讨论了。
  一九九○年九、十月间,一小部分佛教界人士发起围攻现代禅教团的行动,在非理性的批评的同时,也有人从佛法见解方面提出质疑的。其中,中华佛研所所长圣严法师攻击现代禅说:‘虽然他们用佛学名词、佛学经句……但其内容并不是佛教的原意。’他所举的例子中就包括了‘四果’这个原始佛教以来就安立的修证阶次[注三]。圣严法师的徒弟果契居士更引用《杂阿含经》‘初果决定向三菩提’之经句,认为李老师在<老农种田般的修行>一文中提到的初果可能会退的主张‘与《阿含经》不合’,以证成其师的判断[注四]。
  我在当时曾引述《异部宗轮论》所载,大众部等主张‘预流者有退义’,说一切有部等主张‘预流者无退义’,指出初果是否一定不退,并非佛教界的定说。由此可见主张初果有退的,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佛教内部,所以认为主张初果有退者即是‘引用佛学名词,但其内容并非佛教原意’的人显然佛教思想史的常识不足[注五]。
《婆沙》之确证
  近来翻阅资料,赫然发现《大毗婆沙论》卷六二有一大段文字在说明初果是否会退的各种情况,其所说的正与李老师所说完全吻合。《大毗婆沙论》说:‘有人信他,随他意欲而入圣道;有人自信,随自意欲而入圣道;初人可退,后人不可退。有不思量观察得失而入圣道,有极思量观察而入圣道;初人可退,后人不可退。……’(大正二七.三一九上)它与李老师所说的:‘因地自己的基础愈扎实,“自力”的成分愈多的话,则果地“退见”的可能性愈小。’是同一个理趣。(值得一提的是,《大毗婆沙论》是《异部宗轮论》所说,主张初果无退的说一切有部最重要的经典论书。)
  有人阅读《婆沙》这段文字,可能会怪异于:怎么有人会‘随他意欲而入圣道’?怎么可能‘不思量观察得失而入圣道’?印顺导师曾如此赞叹初果的功德:‘在圣位中,初果是最可宝贵的,最难得的!得了初果,可说生死已了(一定会了)。如破竹一样,能破第一节,第二节以下,是不费力的一破到底。这是学佛法者当前的唯一目标。’[注六]既然初果如此可贵,怎么可能不经自己的努力就获得了呢?
  其实从《杂阿含经》开始,就将证入初果之途径大分为‘随信行’和‘随法行’两类,并将这两类初果圣人称为‘信解(的)初果’和‘见至(的)初果’[注七]。《大毗婆沙论》卷五四解释这四个名词说:‘若外闻他法音多者,名随信行;若内如理作意多者,名随法行。’‘若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多者,名随信行;若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多者,名随法行。’‘由彼补特伽罗以信为先,心脱三结,是故名信胜解,由彼依见得至于见,故名见至。’(大正二七.二八○上)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所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在《杂阿含经》中被称为‘四预流支’[注八],也就是四种证入初果的预备条件。《婆沙》的文句向我们说明的是,仅凭着多分的‘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就可以入圣道,成为信解的初果,而非一般理解的,只将此二者视为‘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的前提条件而已。由此可见,李老师所谓‘光凭信心、浅解,全仗明眼善知识逼拶直指的初果’,自古以来就是佛教界的通说。有人以为李老师的讲法违背佛教常理,只是因为那些人未曾窥探过法海罢了!
《杂含》之实例
  以《杂阿含经》所见指导证初果、得法眼净的实例来看,吾人固然可以发现,指导弟子们经由止观之道,依循闻思修证的次第来修行,乃是佛教的常轨,但是言下破疑解惑,抽钉拔楔的直指令悟的也不乏其例。载于《杂阿含经》中的实例,言下悟道者固有久修不悟的佛弟子和外道修行人,也有纯洁的初学者,如牧牛童子、因丧子而疯狂的妇人、被情欲煎熬的女性出家人……[注九]。这些人悟道前后,身心差距极大,都足以证明‘有人信他,随他意欲而入圣道’‘有不思量观察得失而入圣道’的情况,乃是昭昭著着地存在于原始经典之中。这样的初果,由于自力不足,但凭信心得断三结,当然可能会由于信心的退失而导致疑惑、邪见复生;但是当然也可能就此深入法海,解脱具足。
信心与智慧相生相增
  佛法甚深,解脱甚深,迷惑的凡夫无法拟想解脱者的境界,但是诚如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所说:‘在密意开发中,顿入法界的过程中,有师长的加持力,好像师长将自己心中的证觉内容,投入弟子心中一样。这一师资道合而直入法界,就是佛法的根本事实。’[注一○]《杂阿含.一○二三经》也说,一个佛弟子可以经由‘得闻大师教授、教诫、种种说法’或‘遇诸余多闻大德修梵行者教授、教诫、说法’而得以‘断五下分结’乃至‘得无上爱尽解脱,不起诸漏,离欲解脱’[注一一]。也就是说,不仅是初果的知性的现观涅槃,即使是三果、四果等情意的现观涅槃,也可以经由有证德的师长的指导而得以证入。信心与智慧在修学者而言是相生相增的。
修证经验与教理哲学相互呼应
  在结束讨论之前,个人难免心生感慨,那就是从修证经验出来而对佛教义学所作的阐释,本来就可与经典相互参照。《瑜伽师地论》卷八五说:‘法师,略有二种:一者由教,二者由证。斯由从他闻正法已而宣说故;依证学道、无学道已而宣说故。’[注一二]亦即依据辗转传来的经典而宣说,以及依据对学道、无学道的证得而宣说的佛法,都是‘传播佛法之师’。李老师在<老农种田般的修行>乃至在三年里所发表的各类文章中,所提出关于佛教定慧之学的创见,事实上已经解决一般佛学界之疑惑者甚多,只可惜目前我们佛学界在义学研究方面的水准仍然不足以与他相呼应。至于那些以管窥天,孤陋寡闻便敢凭只字片语来诋诟的,就不必说了。

注:
  1. 李元松,<老农种田般的修行>,《现代禅杂志》第三期,一九九○年二月。此文后收入李老师所著文集《现代人如何学禅》(台北,现代禅出版社,二二○页。)
  2. 李元松,《现代人如何学禅》二二二页。
  3. 圣严法师接受《佛教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见该周刊五八期十一页。一九九○年八月二十日。
  4. 果契,<向现代禅行者请教几个问题>,同上注,六一期,七八页,一九九○年九月十日。
  5. 温金柯,<敬答果契居士>,同上注,六二期,八三页,一九九○年九月十七日。
  6. 印顺,《成佛之道》,台北,正闻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五版,二四五页。
  7. 《杂阿含经》卷卅三(大正二.二四○上~中)。
  8. 《杂阿含经》卷三十(大正二.二一五中)。
  9. 参阅拙著<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以《杂阿含经》所见实例为主>,原刊《现代禅杂志》十八、十九期,一九九一年六、七月。现收入本书。
  10. 印顺,《中国禅宗史》,作者自印,一九七一年六月出版,三八六~三八七页。
  11. 《杂阿含经》卷卅七(大正二.二六六下~二六七上)。
  12.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十.七七八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温金柯博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温金柯博士)  

 温金柯博士:佛陀的师承与超越 

 温金柯博士:六门教授习定论现代汉语译 

 温金柯博士:《杂阿含经》贯珠 

 温金柯博士:《杂阿含经》辨义 

 温金柯博士:台湾居士佛教的展望 

 温金柯博士:佛教徒参政之省思 

 温金柯博士:佛教团体参政之商榷 

 温金柯博士: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以《杂阿含经》所见 

 温金柯博士: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 

 温金柯博士:四向四果与菩萨 

 温金柯博士:印顺法师对大乘起源的思考 

 温金柯博士:念佛与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