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照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讲 正宗分——出家梵行觉


   日期:2020/11/3 0: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讲  正宗分——出家梵行觉

大家在一起学习佛法,我感到非常的欢喜。昨天我们把《八大人觉经》的第六觉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今天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第七觉。

我们知道,八大觉的后面四觉是菩萨道修行的根本,在这四觉当中,第五觉主要是针对凡夫众生的愚痴。我们会发现,每一觉的第一句话都是菩萨看到众生的毛病所在而发起修行菩萨行的一个根本要点。第五觉讲了我们凡夫众生的愚痴,这是第五觉里面最根本的,第六觉讲了嗔恨。那么今天我们要接下来学习第七出家梵行觉:

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诸位学完这个《八大人觉经》,就能够牢牢地把握住之所以整个大乘佛法要在人间弘扬,之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菩萨的原因,就是因为轮回中的众生都有贪嗔痴这三毒。

愚痴,是最根本的大毒。因为没有智慧,就把我们的法身慧命给埋没掉了。

那么,自以为有智慧了,却是世智辩聪,容易被自己的嗔恨之火所焚烧,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心之火能烧功德之林。这样一来,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就被烧得灰飞烟灭了,所以嗔恨也是我们凡夫众生的一个重要的“毒”。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贪欲之毒,贪得越多,毒害也就越深。记得我出家的时候,我师父曾经说过一句话:量大福也大,越贪越没有。就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看到周围的人,非常的贪心,他们总是对环境抱有极大的不满,贪得无厌。这样子不但害了自己,而且还害了别人。

更严重的是,五欲的这个本身,我们为什么会贪求这五欲?诸位,我们其实不晓得我们所贪的事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好,当我们得到的时候却不见得好,他反而反过来咬我们一口,使我们在五欲当中流转痛苦,流转生死。

我们每一个人,生活所对的种种境相,无非都是五欲六尘。所以“五欲过患”的这句话,是说五欲五尘罪过无边,众生之苦、生死过患皆从此中而来。

五尘就是六尘当中的前面五尘,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我们生活在世上,首先是为了好看。所以对色尘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天要洗脸,衣服要穿整齐,要穿漂亮,要穿时髦,要让别人看了顺眼、舒服,让别人动心。这就是对色尘上的一种追求。

为什么我们要去追求色尘?这是因为我们的眼根不守本位。我们的眼根包括“净色根”和“浮尘根”,“净色根”就是指我们的视觉神经,“浮尘根”是指眼球,眼珠以及视网膜,这些表现在外的,这样子就构成了一个眼根。那么他不守本位,就要对照色尘而产生作用了。

耳根有缘于声尘的,追求声尘的这个功能,鼻根会追求香气;舌根要尝美味;身根会要求美好的感触,热的时候需要凉,冷的时候需要暖,粗涩的时候需要细滑。那么这种种的要求,都是落在五尘上面,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尘。

我们凡夫众生,对于这五根和五尘不能正确理解,由于对于外面的色尘,山河大地,包括人的长相美丑,一切的美学没有正确的观念,所以我们看到好的,就动心了,动心了之后,心里面就会产生苦乐,喜欢和讨厌的情绪。所以,眼根对色尘产生的是眼识,这个识就是妄想分别。

在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所在,我们眼睛看色,这个没有错,诸位不要以为眼睛看色尘就错了,这个没有错。既然没有错,为什么又说是罪过无边呢?这里错是错在我们因为色尘而产生了烦恼,错是错在这儿!

你眼睛要是不看色,那不是成了瞎子了?十方诸佛菩萨没有哪个是瞎子,都可以看一切色,也没有哪个是聋子。

我们凡夫因为有障碍,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点,佛菩萨还有天眼通,还有法眼、慧眼、佛眼,他们还能够看到十方法界所有的一切色法。可见,眼根能够看色尘,这个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的妄想分别上。

如果只是分别,只是知道这是青红赤白,长短方圆的这样一种色法,也没有错,要是你都不分别了,那不成傻子了吗?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吗?所以,你知道是青红赤白并没有错。

举个实例,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人,知道她是一个美人,或者长得不怎么样,这本身并没有错。你不要以为,哎呀,我怎么知道她是漂亮,她是难看呢?这个不是有罪过吗?诸位,这并没有罪过。你只是知道好看,不好看,这没有罪过。

那么罪过在哪里呢?罪过,就在于你因为她的漂亮而痛苦,或者因为她的难看而痛苦,这个就错了。

我们凡夫众生,对于外在的色法,看见了,知道了,超脱了没有?没有。

我们凡夫众生,在五欲之中,在这个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上面种种的分别,分别本身没有错,却因为没有超脱而在分别上受尽了生死的痛苦,受尽了整个生活的折磨。

诸位可以回想一下,凡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感受到痛苦的,一定是这五尘引起来的。

你对于别人的眼神太注意了,你对于别人给不给你微笑太注意了,你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脸色好了你得意忘形,脸色不好了你很难过,这是色尘带给你的烦恼。

喜欢听别人的赞美,不喜欢听别人的诽谤,如果说你不能超脱对声尘的执着,那么声尘给我们带来的将是无边的罪恶和痛苦。

因为,赞美你的,你会沾沾自喜,会变成傲慢的、骄傲的一种本钱;劝告你的、诽谤你的,会成为你难过自卑的根本原因,这是凡夫对于声尘的烦恼。

当然了,赞美你,诽谤你,你知道了,没有错,你要更进一步地知道他为什么诽谤,诽谤得有没有道理;他为什么赞叹,赞叹得有没有道理,你只是知道,不因此而烦恼,这就对了。香、味和身体的感触都是一样。

所以,这五尘对于我们每个凡夫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能否在色尘当中得到超脱呢?能否在声尘,乃至香味触尘当中得到超脱呢?

我们不要因为美妙的歌声而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难听的噪音而感到讨厌。我们都知道乌鸦叫的声音和麻雀叫的声音,我们都说麻雀是在唱歌,乌鸦是在乱叫。那么当我们知道了这两种声音,我们要做到不为此而产生动摇。不为此动摇不是傻瓜,不是傻乎乎的心里什么反应都没,而是你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那么我们看看自己,生而为人,到底想追求什么?人生在世,要追求什么呢?古人说了一句话:不为名来即为利往。不是为了名,为了名声,就是为了利益,受用。那么这个利益,一般来说就是指五欲的利益。劈山赶海,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生中所追求的无非都是色身香味触。

可是,诸位发现了吗?这五尘永远都不会属于你,他只是外在的尘,只是灰尘,只是尘世当中的一个尘,我们能够感知五尘的,只是我们的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

我们不要说死了之后,我们的名利什么都空掉了,就是我们现在活着的时候,也是一样。实际上,色声香味触跟我们这五根是两码事。也就是说,他跟我们生命的内在是也两码事,不是一码事。不要给你一个影子,你就把他当成自己了,他只是随着我们在人间走过的道路,留下的一个痕迹。

几十年下来,子孙后代为我们立传立碑的时候,可以在碑上看到,哪一年,你干了什么事情了,哪一年你受了多少委屈了,这种种的事迹,就像镜子上面的灰尘一样,跟我们的生命虽然有关系,但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是间接的关系。对于我们生命内在的解脱和自在,或者内在的这种生命的力量也只是间接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关系。可是就在这个上面,我们受尽了一切痛苦。

五欲有两种,一种就是贪着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称为五欲。在佛法里面经常称为五欲的,另外的一种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

财就是贪财,其实钱财、物质并没有罪过,罪过就罪过在我们有了,又不知道怎么去用,甚至用这个钱来干坏事,让别人痛苦,让众生因为你的钱而感到痛苦。

我们没有钱财的时候,就朝思暮想的,不择手段地想获得他,自己痛苦,别人也痛苦。诸位,这里有个重要的观点,如果你的生命就是为了这个财,那么很对不起,你对自己的生命是毫无了知的。你即使有了百万、千万、亿万,乃至整个地球的财富都全部装入你的口袋,你也同样会感到非常空虚无聊。因为你没有发现自己痛苦的根源在哪里,还以为有了钱就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

那么有了钱,我们怎么去使用?没有钱,我们怎么去追求,怎么去获得?我们客观地知道,我们需要衣食住行,生活环境当中一切众生也都需要衣食住行。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恰到好处地、努力地改善我们的物质生活环境。如果我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欢喜,充满了布施、无所求和满足的这种状态,然后我们还不停地,非常努力地去赚这个钱,非常努力地去创造财富,这个是可以的。

所以,对于财,问题在于是不是有贪欲,五欲当中是不是贪着,是不是贪得无厌,有了还要想再有,没有你就痛苦,这叫贪欲。如果你没有的时候,并不痛苦,有了你觉得很欢喜,这个不叫贪欲。

诸位,这个贪欲和欲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比如说一个人,你见到他的时候你很高兴,见不到他,你就非常的痛苦,这就是贪欲,这个,在佛法里面是不允许的,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你不了解自己。

如果没有见到他,你内心也非常地平静,也一样地生活,还活得非常客观,非常舒服,很洒脱。那么你见到他,非常高兴,这个高兴,没有负作用,这是可以的,这不叫贪欲,这是恰到好处。

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我们对于五欲的把握,前提是内心不因它而动摇,而且对于大乘的佛法,深深地感受到了。

那么,财色名食睡,接下来是色,这个色是指男女之色。因为对于凡夫众生,特别是我们欲界的凡夫来说,色欲,是最根本的过患,难以从中解脱出来。

假如我们在家居士,夫妻生活在一起,有漂亮的,你感觉很好;没有,你也非常地洒脱。这样子,在一起的时候,非常珍惜这种缘分;不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各自珍惜自己的工作和环境,很努力地去认真对待。这样子,整个身心不受色欲所影响,然后还能够积极地完成我们的使命。如果能这样子,那你就具备了大乘佛法的精神。

第三是贪名图利。名,这个名,其实是虚名,但是我们一般的人,都没有办法超脱,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有名不是坏事,但是如果你因为名而痛苦,那真是坏事。即使你现在没有名气,但是你却因为没有名气而痛苦,想要名气,这也是不允许的,这也是一个过患。那么有了名之后,你又讨厌名,你觉得名害了你,这也没有必要。

因为名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他实际上并没有害你,也没有拿你怎么样,他只是一个外在的灰尘,只是一个尘而已,但是我们却把他当真了。没有名的时候想要名,有了名呢?又觉得为名所累。

实际上,为名所累的人,实际来说,是被自己的内心所累,而不是为名所累。名累不到他。

下面,食和睡,贪吃贪睡,这是我们一个深深的习气和业障。

对于这个五欲,佛经里面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这个五欲,他的根在地狱里面,所以你只要跟他沾上了边,那么你也就种下了地狱的根。

这里一个关键所在就是,你因他们而痛苦,而烦恼了,产生过患了,产生过失和患得患失了。这是所有众生整个生活的一个基本动向。

我们举目看看现代社会的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文明在哪里?文明在五欲五尘上面。精神文明是在第六尘,就是法尘上面。

当然了,社会上提倡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还是非常的重要。我们在“文明”这两个字里面感觉不到有是非的争执,感觉不到有人为的破坏,也感觉不到有战争,有恐怖,有互相怨恨,没有这一切。

可是我们的生活呢?我们的社会呢?我们的地球呢?是不是真的没有这些过患了?不是的。那么,这离我们真正的文明还相差很远。

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大家都在这个五欲当中打滚的这样一种情形,生死过患皆从此中而来。

诸位要看到,这个生死,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的生死,一种是我们内心的生死。内心的生死又叫自性生死,自性众生。

我们一个念头生起来就是生,一个念头过去了就是灭,这就是一个生死。那么我们一天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妄想,就是无量无边的生死,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

所以,当我们的念头落入到,为了物质,为了声音,为了香味,为了身体的感触,为了财色名食睡,这样去奔忙的时候,这样去动脑筋的时候,诸位,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众生。

诸位度众生,不要以为把哪个人劝过来信佛,拜三拜佛,说信佛了,以为这是度众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每一个众生是否都没有生死了。我们内心当中的每一个念头生起和过去,都没有被五欲的罪过所牵引,这样子才是真正的度众生,把我们内心的众生全部度完了,这才是真度众生。

 

所以古德告诉我们:静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诸位,你想想看,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这颗心有没有落在财色名食睡上?没有;有没有落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也没有。你只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超度我们内心的无边生死,就是解脱我们的一切自性众生。所以,从内心当中,从正因里面,这个是我们用功下手的地方。实际上,禅宗、密宗以及其他的种种法门,也无非是让我们解脱这五欲的过患。

下面一句话,“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虽为俗人”是指在家菩萨,称为世俗当中的人。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在家菩萨,一种是出家菩萨。所以诸位不要看表面形象,出家可以修菩萨行,在家同样也可以修菩萨行。

在家的菩萨怎么修呢?就是,虽然在世俗当中生活,要和光同尘,但是不改初衷,通常称为居士。居士两个字,意思是居家大士,大士就是菩萨,就是在家修行的菩萨,这是真正的居士。

诸位一旦皈依佛门之后,你就称为居士了,这是一个雅称,也是一个尊称,尊敬我们是在家的菩萨。

但是,真正做居士的,不容易,因为他整个身体要在五欲里面打滚,整个内心要在五欲当中去思前考后,考虑问题。比如说这里的网管,他要通过种种的想法,来把这个网站做好,要动脑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有一些名气,也要努力地为他人做好,让大家感觉满意,使大家能够有好的受用,要争一些知名度,有个好的名声,整个就在五欲里面头出头没。

那么菩萨呢,虽然是世俗当中的人,但是,一定不会为这个网站,为世俗的种种五欲所烦恼,所动摇,这才是真正本分的在家居士。

如果为此动摇了,起了贪嗔痴,那么我们不但度不了众生,就是其他的菩萨看到我们,也要为我们动脑筋了。

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毛病,比如说在开会的时候,我们会理直气壮地去训斥别人,说别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说来说去说了半天,然后自己的贪嗔痴,在说话当中表露无遗,完全表露出来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反而需要别的菩萨来度我们了。自己有时候还在那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发了大乘心,哎呀,我正在度众生呢,你看这众生多难度啊。

实际上真的菩萨,他又因为我们的愚痴,因为我们的嗔恨,因为我们的贪欲而生起了大慈悲心,自己反而成为菩萨要度的对象了。所以,在家菩萨很不容易。

后面“不染世乐”,就是不再染着世间的快乐。什么叫“染”?过去中国人,特别是妇女,出门的时候,要拿香来熏衣服,熏了之后,这个衣服穿出去,身上就很香了,这是染香。那么所染上的这个,他本来没有,慢慢的时间久了,就好像她衣服就是香的一样。

我们在世俗当中,世间的快乐,你有了这种快乐,实际上并不要紧。比如说你生活条件很好,你就好好地生活,你有机会出去旅游,那你就去旅游。世间的快乐,你能够享受的,已经拥有的,你可以享受。

但是,你不要因此而内心产生一种不能分离,不能放下的这样一种执着。如果有了这种执着,那么我们的内心就像被绳索捆住一样,就被五欲捆住了。

这个世间的快乐,包括了欲界的淫欲、食欲和睡欲。欲界的这三种欲,贪吃、贪睡、贪淫欲,这三种欲不要被他染着。这个染,同时也是烦恼的意思,也不要为这些欲望所烦恼。

色界的快乐是四种禅定,菩萨,特别是在家菩萨,即使修行有了一点点的受用,也不能贪着这种禅定的快乐。

不过,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可以游戏神通,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所谓“游戏神通,只为利益众生”,因为其他的众生,比如说身边的人,他们对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可是非常贪得无厌的,那么你要为了度他,也要表现得跟他差不多,不要太有距离感,甚至表现得比他更突出。

他这个老板能赚100万,你就做一点表率,赚他200万,他对你佩服了,然后你再告诉他赚钱的方法。然后你表现的生活还很洒脱,他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洒脱,你说我内心其实是没有求,没有求你才能把钱赚得更好,你这样才有力量说服他。

所以在家菩萨不容易,他在家修行还要游戏神通,还要把自己在家的生活的这个所有能力都调动起来,让别人觉得学佛,觉得这个修菩萨行的人,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而是现实生活当中最了不起的人,他的物质、他的精神面貌以及他内心的修为,那实在是太好了。这样子才算是真正的大菩萨,维摩诘居士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要“不染世乐”,不染,就是不要因此而烦恼。

下一句话说“常念三衣、瓦钵、法器”,这是关键所在了,这是在家居士的关键所在。身体虽然在家,但也要时常思念出家人的清净无诤的生活,这个是文字的表面意思。

“常念”就是念念不停。“三衣”是出家人穿的三种袈裟。三种袈裟第一种叫五衣,第二种叫七衣,第三种叫祖衣。五衣是五条的;七衣是七条的;祖衣呢,又分开九品,有上品、下品、中品,每一品又有上中下,这样九品。

那么“常念三衣、瓦钵、法器”,这个“三衣”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刚才讲的这个身体虽然在家,内心也要经常思念出家人过的那种清净无诤的生活,哎呀,那真舒服,要这样想。这是表面文字的意思。

实际的内涵是指,菩萨行当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三衣中,五衣叫做“作物衣”,劳作用的,就是出家人平常干活的时候,日常生活当中都要穿着的这个五衣,五衣是不能离开身体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告诉我们,在家居士的生活,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能想到,要符合清净的这样一种心态,符合清净的出家生活的这样一种心态。

生活是指什么?生活里面包括我们待人接物,你待人接物的时候不要生起贪得无厌,为自己的这样一种心态,而是要想到身心要非常的清净。

我们穿衣服,社会上要赶时髦,要是你不时髦,人家说你老土,那么你如果有条件的话,你也可以去赶时髦,你穿时髦衣服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所穿的是清净的衣服。

这个出家人穿的袈裟功德非常大。过去有一个人,出家人,他每次搭衣的时候都要念一个偈诵“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每次搭衣都要念这句话。

但是这个出家人,守戒不太好,所以,死了之后堕落在畜生道。刚要堕落下去,要去做那个猪,小猪。要做小猪的时候,有一个人就拿了一件,他看去像衣服一样的,实际上是猪皮。猪皮拿给他穿,穿上就要投胎了。

他拿到这件衣服之后,习惯了,他就说:“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这个猪皮,一下子变成袈裟了,他猪也不用做了,就转身升天了。

所以我们在家居士,穿衣服的时候,最好也想到,我穿的是清净的福田衣服。你要是能够这样想,穿上这个衣服,你的福报就会非常大。这是在生活当中的衣服。

第二种,七衣。七衣是修行衣,修行的衣服。在家居士的修行衣是什么呢?就是在家居士,在生活当中,看到自己的表面行为都要能够符合于修行,这是一种行为。

前面的五衣,是代表我们所穿的表面的形式,我们待人接物,打扮,种种形式,这是五衣。

七衣,是我们的行为。因为出家人搭上七衣之后,他是要如法修行的,只有如法修行的时候才搭七衣。平时劳作的时候,虽然是如法的行为,但是不是如法的修行。

所以在家居士在自己的行为当中,要能够常常想到,我应该符合佛法。行为当中,你要想到符合佛法,这是第二种衣。

第三是祖衣,出家人搭起祖衣来是干嘛呢?是度众生的。过去在印度,出家人要搭祖衣去托钵化缘,完了之后要给居士说法,这个是祖衣的功用。

所以现在诸位在寺庙里面看到的大和尚,住持方丈,他搭祖衣的,因为他要领众修行,要为大家说法。有些大的法会也要搭这个祖衣,也是要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我们在家居士呢?也同样的要念念不忘度众生。当你的行为符合佛法了,当你的表面形式是为了众生,给众生带来福田、幸福。那么我们的内心呢?也要不停地想到,我应该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子,才算真正的“不染世乐,常念三衣”。

第一是表面形式,我们要做得好,让众生欢喜;第二,我们的行为要符合佛法;第三,我们要念念不忘度众生。这个就是在家菩萨要念出家三衣的根本意趣。

“瓦钵、法器”,瓦钵就是出家人吃饭的碗,法器是度众生的一个具体操作的器具,比如说敲打唱念有法器。

那么对于我们在家居士来说,瓦钵代表我们的所吃;法器代表我们的所用。也就是衣食住行,行住坐卧,在四威仪当中不忘记佛法。

你看看,“常念三衣、瓦钵、法器”,我们不是整天为了穿、为了吃、为了住吗?不是的,而是在家居士不要以染着于世间的欲乐的态度去为了好吃、为了好穿、为了好用。

虽然在家的不能吃素,你吃的时候也要想到,我吃的一切一定要是清净的,即使不吃素也要为众生回向。最好能够吃素,不要以为这吃了是我的福报,而是要想到,我的整个生活不应该为了吃、为了穿、为了住而烦恼。同样的,跟五欲一样,一切众生都有过患,出家人、在家人、所有众生都是如此。

那么这里就告诉我们在家居士,我们不要因为吃、因为穿、因为住而感到痛苦,而感到烦恼,而感到内心有污染,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吃、什么样的穿、什么样的住、什么样的用,你都应该要把整个身心调节到最佳状态,不要被世间的一切快乐与不快乐所影响,不要受他们影响。所以才告诉我们要“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下一段是“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这四句话是讲出家菩萨的修行,出家菩萨也不容易。

志愿出家是立志发愿。已经出家了,我们要心甘情愿,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志愿者。志愿是不求回报而认真地去出家。在家居士也可以发愿出家。

实际上,出家有四种,分别为,身心俱不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

那么讲到这四种出家,身心都不出家的就是在家人,在家不学佛的人。只有身体出家,内心却落入在五欲六尘当中,烦恼不堪,这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

或者还有一种讲法,出家有四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辞亲割爱,就是出家当和尚,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割舍了自己的爱人,不再有在家的亲人、爱人爱护的这样一种生活,这叫出世俗家。

第一种出家,辞亲割爱,离开世俗的各种杂染烦恼,出家修行;第二种出家,是识心达本。这个比光辞亲出家要高明得多;第三种出家,是解无为法;第四种出家,是成就佛道。

第二层比第一层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我们的真心,通达了我们的本性,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这个很不容易。

诸位,我们整天看到自己这颗妄想心,就把这个妄想当成我们的心。所以,哎呀,今天我心里很烦,很难过,心里很不舒服,我内心真的很着急,这些全部都是妄想心。

“识心达本”不是指这个。

那么,怎么认识真心呢?要把我们这个妄想,顿时断除干干净净,没有妄想,没有痛苦,没有知道,没有了解,这才是真正的真心,佛教讲的真如。也就是《八大人觉经》前面四觉,主要说明的那个解脱道。

你真正识心达本了,这个就是解脱道上出离了三界生死轮回的这样一个家,这是真的出家。这是第二种,能够解脱生死轮回,从我们个人来说,自己得解脱了,这个出家的意义就很深了。

其实还不够深,第三层更难一点的是解无为法,就是能够彻底了知无为法的道理。那这就是我们《八大人觉经》后面四觉所说的。无为法的道理,只有菩萨才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了解佛法的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就刚才说的,菩萨在家修行,要种种应酬,触类逢缘,待人接物,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我们都要去,样样去对付。不但去对付,而且还要努力地去参与,不但去参与,还要做得最好。

这个如果你没有无为法的这种心态,你是会被烦恼所纠缠的。虽然会发起,比如说想发心好好地来弘扬佛法,帮助师父弘法了,可是做了两三天之后心里就软了,没意思了,这就说明你没有解无为法。

那么真正的菩萨,包括刚才所说的在家菩萨,和现在要说的出家菩萨,都是处于这种状态。诸位,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比自己解脱还重要的一种出家。这是出家的第三层含义。

出的是什么家?是出五欲之家,出小乘的解脱之家,也叫出涅槃之家,能够解无为法,在生活中受用。自己能够受用,而且还能引导一切众生受用,这是第三层出家。

那么第四层出家就更好了,叫“成就佛道”,这是出无明之家。

虽然你明白了无为之法,但是毕竟在内心当中我们时时会想到“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常常会想到我要度无边的众生。

当你真正的一切有缘众生都得度了之后,你只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的内心并没有一个众生可度,也没有佛道可成,这是妙觉佛果。

妙觉佛果要我们真正的成就佛果之后,才能够圆满地体现出来。这个叫做出家出到家了。整个佛法的道理,在这里完全明白了;整个生命的内涵与实相,以及人生的真理在这里都得到了圆满的统一,感情与理智也到达了圆满极致的完美,这是真正的出家。

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这样出家。但是,要志愿出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那么志愿出家,就是身体在世俗当中,我们无法修行,所以通过辞亲割爱的第一种最低层次的出家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如果在家居士能够发大心,在生活当中能够超越这种辞亲割爱的最低层次的出家,不受世间染污,这是菩萨行,所以称居士叫做在家菩萨。

那么出家之后,修行就摆在面前了,因为整个生命,这一生的努力,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自己求解脱以及教他人解脱,自觉觉他成为生命的全部重心。

那么,这就需要“守道清白”了。“守道”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遵守佛教戒律的生活,守清净的戒律之道;第二层,是守菩萨道。

菩萨道怎么守呢?发大慈悲心,看到众生的痛苦而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要守住这个道。

如果是参禅的,你见性了,时时要保任,要守持这个道。念佛修净土有受用了,你时时要能够把这句佛号提起来,也是守道。

那么,“清白”是什么意思呢?内心清净无烦恼,这是“清”,行为洁白令人敬仰,这是“白”。

那么,只有我们的内心,安住在自己所修行的法门当中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内心清净,才能够行为洁白。

诸位学习佛法,我相信在座听法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修行的方法。如果你是持咒的,现在你就静静地持这个咒,当你持咒,                                                                    内心没有起妄想的时候,你看,你内心会很清净,没有烦恼。那么这个时候,你跟别人说话,你的行为就会很受人敬仰,很洁白,没有任何污染。

那么念佛的同修呢?只要你把这句佛号念起来,也同样。你念佛号,要清清楚楚,念清楚,听清楚,自念自听自闻。自己听闻,从心里面想出来,从嘴巴里面念出来,从耳朵里面再听进去,或者你就听这个无声之声。听到自己没有声音的这个念佛声。现在诸位可以念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你没有妄想的时候,你看看,你念这句佛号的时候,你内心真的一点烦恼都没有,非常清净。

可是,有些同修可能会觉得,哎呀,我念佛的时候老是打妄想,怎么也清净不下来。实际上,你是对自己要求得太高了。你以为坐下来一个小时就要一个小时都不打妄想,其实是做不到的,因为功夫不够。

如果所有的妄想,你都不去管他,你只管自己把这句佛号念清楚,听清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听清楚的时候,你的内心也就清净了,内心清净了烦恼也就没有了。所以妄想,想与不想跟你无关,内心还是保持非常清净,这个时候,你站起来,去洗碗,去扫地,那么这个行为就非常的洁白,非常舒服。

所以,只有真正守住自己所修的这个道,才能够清净洁白。

当然了,念佛这只是一个法门的,如果你用功更精进了,念佛念到能所两忘,也没有能念的我,也没所念的佛,这句佛号还听得清清楚楚,那么你安住在这里,你的内心也会非常清净,你的行为也会非常洁白。

所以,守道清白非常重要。

那么下面一句叫“梵行高远” ,“梵行”有三种,明悟欲心、洁净欲身、不犯欲尘。当我们看清楚了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六根、六尘还有六识,我们的身心和这个色身还有外界的法,当我们正视我们的真心,实在来说,看你的内心,是绝对的清净。不犯就是清净的意思,没有欲界的污染。

“高远”是什么意思呢?思想高超,德行远播。思想高超,高到哪里去呢?

我们举世看去,凡夫众生无非是为了名利、为了世间的短暂的享受。当我们的思想,放下这一切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凡夫有一个致命的误会,总以为,我放下了这个财色名食睡,我就得不到了,得不到那我不就比别人少了。

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特别是在家居士,如果在家居士,你不贪吃不贪睡不贪穿,那么在什么都不贪的这种思想之下,你就什么都可以吃,什么都可以穿,什么都可以睡,什么都可以用。而且你每件事情,比如吃,你会吃得津津有味。你不贪,你就不会受这个食品所左右,你会更客观地去享受你在家生活的这一切。

其实这里所讲的“梵行高远”,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要修习禅定,禅定就是四禅八定。

四禅是高禅定,因为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可以通过自己的第六意识来激活自己全身的细胞,使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处于非常欢喜的禅悦当中。比起我们欲界的凡夫,那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了,所以这是高,真实是高。

因为凡夫众生的这个欲,特别是淫欲,那是很低劣的,低劣到什么程度呢?低劣到连自己都无法把握,低劣到自己生命中的短短的一刹那,或者几分钟。

如果是一个追求欲望的人,那么他的这一生当中,他的快乐只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整个生命除了欲望之外,他就得不到快乐了。

那么,当你把一切欲望都消除完了之后,你不但从在家的欲望中得到快乐,而且没有欲望的时候,你也会去感受山河大地,感受美妙的风景,感受世间的沧桑,这一切都成为我们的妙用。所以,有了禅定,你的快乐就比世间的欲望更加高,享受也更加精细。

比如上一次我说的,欲界的六欲天的欲望非常的短暂,那么色界的第一层天,初禅,初禅的快乐就可以无限制的,因为他不需要有对象,他凭着自己内心的把握,想到快乐的时候,他的整个身心就会快乐起来,就会法喜充满。

这种快乐,是自己可以去控制的,自己想长就长,想短就短,想身体的某个部分快乐,那个部分就会快乐,想全身都快乐起来。全身也都会快乐起来,这是初禅就能够达到的,所以他实在是高。

那么我们欲界的凡夫呢,他一定要有一个对象配合,才能感到一点快乐,而且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像修行禅定功夫的人,他的快乐就非常的圆超,在世间人看来,那真的是远远的,非常的遥不可及。这叫“梵行高远”。相对我们凡夫来说真的是很远,比起三恶道的众生来说那更是远得不得了了。

那么所做的这一切是了为什么呢?最后一句话说“慈悲一切”。慈悲一切要“与乐、拔苦”无有穷尽。与乐就是给予众生快乐,拔苦就是拔除众生的痛苦。

众生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快乐,我们要告诉他们,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快乐,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得到永恒的究竟的快乐。

如果是在家居士,你首先要想到,让自己比别人快乐,然后,让别人也更快乐,如果他们的这种快乐是有限制的,有局限的,你想办法让他们把这种快乐的时间延长。比如说,他很贪财,他有财他就快乐了,那么没有财的时候他就不快乐。那么这里面你就要想办法,让他从这个短暂的快乐当中超脱出来,告诉他还有更长的快乐。

当然了,这首先是要你自己有本事,能感受到禅定或者佛法的快乐,感受到生活其他部分快乐的时候,你才能够引着他,他才会感受得到。

这是菩萨所修行的,从凡夫菩萨,乃至解脱之后的菩萨,一直到成佛,都要努力去做的,为了慈悲一切众生。

这个“慈悲一切”,包括有情、无情。对有情,包括我们的亲人、朋友,像昨天我们说修慈悲的那七种人。

对无情,我们也要给他快乐。这个花今天快要死了,我们浇水让它快乐;这个石头摆在路中间,让人踢,让别人不舒服,我们把他摆好;房间里面没有打扫好,乱七八糟的,我们把他摆得整齐,对它赋予慈悲心,对于一切万法都生起大慈悲心。

所以,《大智度论》里面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大宝积经》说:“是名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慈悲喜舍,若诸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四无量波罗蜜者,当知是则为菩萨藏法门之器,又是诸佛正法之器。”诸位看看,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是菩萨修行的重点所在,也是我们对待生活,对待环境的一个要点。

诸位,这里面有两个词语,需要大家注意,就是觉悟和觉知。八觉当中,第一、第五、第七是觉悟;二、三、四、六、八都是觉知。

第一连同前面的四觉都是解脱道,所以第一个是觉悟,让我们生死凡夫要觉醒。觉悟了,我们就知道世间是怎么回事,该怎么用功修行了,所以,第二、三、四就是觉知。

那么第五、六、七、八呢?“第五觉悟”的那个悟是又悟到大乘佛法了,所以五、六、七、八是菩萨道。

那么第七觉悟是怎么来的?第七觉悟是总结,总结菩萨道的修行经验、生活态度。

我们看,五、六、七这三觉的第一句话加起来就包含了现实众生的贪嗔痴这三毒,那么现实众生有了贪嗔痴,我们在家的,出家的菩萨,在家人应该如何做,出家人应该如何做,在第七觉悟里都有说明。所以,实际上第七觉悟已经把菩萨的修行,从凡夫一直到成佛的修行,概括性的又给我们讲了一遍。

这里还有一点,是什么呢?就是,痛苦能够使使我们觉醒,快乐容易使我们迷失。

许多修行者都是因为生活遇到痛苦了,他才开始觉醒的,所以诸位,在痛苦的时候,我们容易觉悟。

那么五欲呢?他是一种快乐的欲望,一种生活的事实,不容易使我们觉醒。

所以,第七觉悟里特别强调,在快乐当中容易迷失的我们要赶紧地觉悟。

古人说,八风吹不动。这八风当中,四个是顺风,四个是逆风。逆风就是痛苦的,让我们感到痛苦的,这是逆风,顺风是让我们感到得意的。比如说你得到利益了,得到名誉了,我们得到称赞了,得到快乐了。这四种,我们在这些快乐当中,容易迷失。

所以特别要指出来,在家和出家的菩萨,对于五欲,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我们赶紧要觉醒,不要再因五欲六尘而身陷痛苦之中了。

诸位,我们自己是想去当菩萨,看到众生的烦恼痛苦然后想去慈悲地度他的人呢,还是自己是沉溺在五欲当中,需要菩萨来度的人呢?这个选择就在我们自己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