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本法法師:《八大人覺經》開示 第七覺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七覺悟
 
原文: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出家梵行覺
 
我們需覺悟五欲(名、色、財、食、睡)勿過患,常修梵行(清淨行)發心出離煩惱漸出離生死。然而人人易入五欲自擺不能,所以常為五欲所惱,尤其學佛應用學問而不需被學問所應用,這是佛教特質。眾生造業皆利用身、口、意造貪、瞋、癡,故一切造業還是這個我所害。眾生在安定地方,能安定下來,還不算定,須在煩惱的時候,能定下來才算是定。為何呢?很難!因大環境(地水火風)也是無常,時常在變,隨機應變是聞覺知不夠敏銳,故而五欲與五塵(色聲::)貪著強烈生煩惱,如同欲由境心,內外五塵之欲,牽起內心愛念,有如洪水猛獸,欲擺不息,進而所惱。五欲增爭,
 
如鳥燒肉,五欲燒人如送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等。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如古來多少英雄俊傑,皆因貪著五欲而喪身失命,家破人亡。可是五欲過頭,不只是行者缁流應遠離,即使在家白衣者(俗人)亦不應貪染世間之欲樂。世樂有十(女色、財寶、聲名、飲食、睡眠、家宅、田園、衣服、眷屬、官貴。)禅經偈曰:智者應觀身不貪染世樂。無累無所欲是名真涅槃。所謂不染者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也。常念三衣下明修行有五種不同:①衣缽②出家③守道④守梵行⑤行慈悲。常念三衣者-謂晝夜六時威儀中,常念而不忘。佛制法衣曰:袈裟三衣(僧伽黎、郁多羅僧、安陀會)分上中下三種衣皆為方形五條,一長一短,名安陀會即五衣也,七條二長一短,名郁多羅僧即七衣也,九條以上至廿五條,四長一短,名僧伽黎即大衣也。還有瓦缽、食器……等種種應量器……等種種三壇大戒皆是如法如量而制。如鐘晨系為破生死長夜警昏眠也。如鼓暮鳴為覺無明暗衢,策冥昧也。伽藍梵剎晨昏鐘百八即事顯裡表以百八三昧智慧。聲聲喚醒百八愚癡也,凡寺院所設一一皆是足以表法,故概稱法器也。
 
志願出家者,發堅固心立弘誓願為出離生死,而遠離愦鬧努力修沙門行,斷親去愛心中無罣無礙,不與世诤,所謂一缽四家飯孤身萬裡游,灑灑脫脫無得無失。若勤行修道出五欲欲惱之家,出累劫生死之家,安修梵行寂滅為樂。
 
 (一)身心俱出家
 (二)身形俱不出家
 (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
 (四)身出家而心不
 
出家。心心貪念俗事,所謂光頭俗漢者。總之,身心俱出家方是佛法興盛之光,亦是修清淨行者高僧大德,守道孤高自居,松柏其操,潔白其心是為守道清白具足圓滿。無漏之善法,離煩惱之俗也,若吾人能一心持念彌陀不為妄想所雜染即是守清白淨行者,梵行者斷YIN欲之法即清淨行者。梵行者有三:①明悟欲心即是意不起貪瞋癡(三毒)。②潔淨欲口即不說兩舌、惡口、妄言、绮語。③不犯欲塵即身不行殺、盜、YIN此三種行,名為出世第一法。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慈能與一切眾生之樂,悲能拔一切眾生之苦,總之生厭離生死之決心,成堅固志願而向解脫道。對一切慈悲、道德的感化規范制裁兩者統一,集體生活中共同的信念淨善行為彼此和睦,如此是佛教戒律特色進而發揚偉大的作用。各種不同的根性而開示各種不同契理契機的法門,如道德規范、生活規定、僧團公約……等。
 

上一篇:本法法師:《八大人覺經》開示 第六覺知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