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本法法師:《八大人覺經》開示 第三覺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覺知
 
原文: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知足守道覺
 
大人(指佛菩薩)所覺悟,眾生亦應覺悟,故佛以自覺之道而欲普覺一切眾生故說此經。迷而不覺而是眾生,故覺悟是為令諸眾生覺生死苦之悟。
 
學佛者需常覺知足,安貧守道,把凡夫身心漸而變聖賢心。為何?心靈良藥即「佛」。醫王及藥方,原因佛是諸天導師,歸依「三寶」是一切眾生良友。能守「十善」即有人天福報。
 
貪心不除則內心存無厭足之心很難,故貪求無厭。若內貪外求一定生死輪回,有生死一定有無量眾苦。若外著多求境物,即所謂貪求無厭為眾苦之本。佛是無煩惱大自在解脫者,佛法目的是使人人成佛。佛教至高無上的佛,有菩薩也有天神,但佛卻與其他宗教的神上帝完全不同。
 
一般對佛(釋迦牟尼佛)看法通常在歷史學家對佛是二千伍佰余年前印度一位思想家而已。但在佛教徒的內心世界是佛教的創始人(稱教主);因在無盡無量世界中,無量諸佛中的一位佛,佛是理智情感,能力同時達到最圓滿的人格,又稱大智、大悲、大能者(全智全悲)。佛法與其他宗教不同點的不是萬能亦不能賜每位眾生解脫,只有教導如何解脫、如何努力去做,得解脫憑自己本事(因不能判天堂或判下地獄)。所以佛是人人向往特征(佛性),人人俱有特質,是達到至高境界。故一切人類及眾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所謂具備平等的大悲大智,其偉大及深廣處,建立在一般宗教之上。
 
總之,佛法教人需有自尊自信使自己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今難得之教導方法,我們應珍惜,開顯本具的佛性,使人早之完成最圓滿境界的人格。所以無厭足之心,必應更發心增長智福,減少罪惡之行,多求喜捨之心,以達常念知足為樂。少憎憤嫉妒煩惱之行,心行種子久而平靜常存心中,根深蒂固久之不容易消滅。一旦遇上外緣,抗壓性強即不易感染,然而發作再啟新業緣由於本質是凡夫,根本煩惱未斷盡,生死煩惱還有。
 
如果人人常有「知足守道,唯悲是業。」知足者無掛礙無恐怖,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富者越苦。為何?因無恐怖才是無苦惱,所以了達富貴如浮雲,唯一心念一句佛號至事應不亂即是「一切智(二乘)」。念至理一心不亂即是「道種智」(菩薩乘)及「一切種智」(佛乘)。一切智破「見思」斷分別我法二執。道種智破「塵沙」斷俱生我執,一切種智破「無明」斷俱生法執。
 
學佛了知,二執(一) 眾生執-眾生不空謂之我執,(二)
 
萬法執-萬法不空謂之法執。故悟一切法,皆為自性,其體、本空,名得法空。
 
一斷一切斷三惑齊斷方是真智。吾人應當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不貪戀世樂,極樂家鄉厭離娑婆欲求極樂。唯佛是念,惟智慧是求,故雲「惟慧是業。」唯有修證的學佛者,能夠常有:「我與諸佛同一體」的境界,而十方諸佛卻亦時時刻刻「我與眾生同一體」的境界中。唯有此種深厚境界內興起的大悲與博愛方是平等的、無偏見的、最徹底的、最圓滿的和超越一切的愛,故稱「眾生平等」,當然亦是同樣的諸法平等、佛性平等。
 

上一篇:本法法師:《八大人覺經》開示 第二覺知
下一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