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感悟人生 第六讲 如何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与经验 二、智慧对治烦恼心


   日期:2020/5/30 13: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智慧对治烦恼心
  1.调伏内心
  阿罗逻迦兰,这位修行人,他的禅定功夫佛陀很容易就达到了 ——“无所有定”,但这还不能完全制伏人的烦恼,仅仅是克制自己的烦恼。犹如搬石头压草一样,虽然这棵草可能会长期被石头压在下面,但是草的生命依然存在,哪怕它非常微弱,这是不究竟的。
  释迦牟尼佛不满足于这位外道的成就,所以就离开了。“无所有定”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能够把自己内在的烦恼克服住,让它不出现,对我们来说就很难了。即便我们作为佛教徒,甚至我们可能学了很多年的佛法,做到这点也不容易。佛法告诉我们,要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来下功夫,来做文章,来对治烦恼。这跟外道的“无想定”不一样。“无想定”对内在的微细烦恼,以及自己色身的障碍、束缚还没有真正地破除。虽然自己对外在的境界 ——五欲的境界有很强的厌离心,甚至厌恶的心,但是内心里边的那种功夫,那种明净的功夫还是没有真正得到。
  我们凡夫位的人如何把握内心?很多人一开始是用压抑的办法,就是让心念不起。我们内心对种种的境界,包括外在的种种境界会贪求、执著。有贪就会生执。如果我们贪求外境,内心就会一直想得到它、拥有它。我们学佛法的人,对外在的境界,尤其是五欲的境界,应该以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要以智慧去抉择它,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不应该有这样的念头。实际上,这些念头和想法会一直出现。那怎么办呢?也只有采取一种克制的办法,就是我们的心有意去克服它。这样时间一长的话,我们的心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脑、心脏、身体里的细胞,甚至我们人的整个血液循环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个心本来就像大海一样,我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心念就犹如波浪一样。我们学习佛法就是学习如何训练我们的心,而不是让我们的心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心念不会生起,我们就变成一潭死水了,心就变得没有作用了,心就死了。过去说“哀莫大于心死”,这个心一死就很难解救了。
  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境界,内心里边的念头又会汹涌澎湃,力量又会非常地强。只有慢慢来调伏,一点一点来调伏。
  2.攀缘的心
  我们内心的念头就如大海里面的波浪一样,力量非常强烈,汹涌澎湃。你一旦被大浪冲击到,不要说人的生命了,甚至住的房子、庄稼、轮船都会被卷到海里去,它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强烈的。我们内心的波浪也是一样,它的作用也非常大。比如说,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东西,看到外在的色相、色境,就会有念头生起来。从好的方面来讲,当我们看到佛像时,我们就如同见佛了,清净、庄严、圆满、智慧、慈悲……这些境界对自己、对众生是如何好、如何有益,等等。也就是,当我们眼睛看到佛像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念头知道是佛像;第二个念头,知道是佛;第三个念头,知道佛的神通妙用;第四个念头,想到佛对自己有什么作用和帮助……很多联想会一直持续下去、等流下去、推理下去。
  换一个角度讲,我们看到不好的事情,也会这么去联想。比如人家给我们不好看的脸色,或者不搭理我们的时候,不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不好的持续联想的等流,会想:“昨天我是不是得罪了他?”“过去我有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情?”会引发很多不好的联想。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常常会发生的,每一个人都会有。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的心一直在攀缘。
  攀缘就是我们对自己所缘的境界,内心一直不能平静如水,一直在动摇。换一个角度讲,我们的心一直被外境动摇。我们第一念看到、听到这个境界,之后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甚至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乃至几天、几个月、几年,可能就因为无法忘怀某人的某一件事情、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从而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修行,影响我们的一生,影响我们的一世,不知不觉就会有一个力量支配着自己。你对别人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别人未必知道,也未必会有跟你一样的想法。你对别人有这样强的一种执著观念,别人未必跟你一样。反过来说,你对别人可能会有很深的一种误会,这个误会一直深埋在自己的心里。而被你误会的人,他自己可能反而不知道,他不会跟你一样。也就是说,这不是相等的。这个就是我们凡人的一种心,凡夫的一种心态,凡夫内心的一种问题。
  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我们只有面对这些攀缘的心,把它慢慢地淡化,慢慢地纠正,才能够以智慧、慈悲面对外在的境界。六根接触六境,就会起心动念。我们必须要进行真正的实修,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在我们六根的门头上下功夫。
  3.历事练心
  刚才谈到外道修“无想定”,因为他觉得心念不容易转变、转变不了,所以只能压抑。他们认为我们只能压抑自己内心对外在的贪欲、嗔恚、我慢、骄慢、嫉妒、障碍……种种不好的心理,不让这些过失出现,如同地上长了很多杂草,拔也拔不完、拔不掉,只有搬一块巨大的石头把它压住,不让它再长起来。实际上我们内在的杂草很多,我们自己也能够感受得到。贪欲的草、嗔恚的草、愚痴的草、怀疑的草……这些草不是一次、两次拔掉了就没有了。今天拔掉,明天、后天它又长出来了,我们拔一千次、一万次都拔不完,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拔除,没有把草根挖掉,没有把种子去掉。
  我们常常说“历事练心”。“历事练心”的“事”就是一种境界,通过这些境界来磨炼我们自己的内心,通过外在的这些境界把我们内在的根本烦恼、随烦恼,种种烦恼的种子引发出来,然后去对治。
  比如你嗔心比较大,喜好骂人,脾气不好。如果你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天天不跟人见面、接触,自然而然你就不会跟人去吵架。不跟人接触怎么会吵架?你可能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天天面对的、看到的都是一些实物、一些花草,或者一些其他的动物,自然而然内心里面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社会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养花、养草、养一些宠物呢?他们觉得跟人接触打交道太累、太苦,还不如跟这些花草等植物、这些小动物在一起。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你跟这些小动物说话他们只能听,没办法回答,也不会把话传给别人,是不是?花草也不会讲话。人这样做就是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心转移到小动物、花草上面。
  学佛修行的人也是这样。因为你内心不想跟别人互动,不想跟别人接触,自然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反过来说,如果你真正跟人接触、跟人相处、跟人沟通、打交道、办事情的时候,就不那么简单了。人家不理睬你那一套,人家不听你那一套,人家不接受你讲的,那时你起不起烦恼?我们有没有慈悲心,有没有定力,有没有戒律,这时才能看得出来。在这些境界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去体现佛法、落实佛法。
  4.心静如水
  当释迦牟尼佛开始修“无想定”时,他对内心这些生灭现象已经认识到了,但是不能完全、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修“无想定”的人临终最多也只能生到无想天,而实际上内在烦恼种子的根源没有完全去除,是不究竟的。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究竟离苦得乐,是让我们的心清净、圆满,没有一点点的执著,没有一点点的染污,心非常有力量。海水可能非常平静,没有一点波澜,但是能够承载万吨巨轮。虽然我们的心平静如水,但力量很大,力量就蕴含在平静当中。反过来说,我们内心如果有起伏、有动荡,力量就会受到影响,作用也会受到影响,并且对其他的人和事也会有妨碍和坏处。心性可以用水来作比喻,心性非常清净,清澈见底,犹如一面镜子一样清净无垢,它的本性是完全没有染污的。
  我们如何来慢慢净化这种不干净的水,净化我们自己烦恼的心、染污的心?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就能够完全净化的,要经过长时间的用功、长时间的努力,还要有佛法正确的知见作指导。
  5.启发悟性
  我们学佛法的时候,常常也会打各种各样的妄想。我们打这些妄想,起种种的烦恼,有时候对治起来非常难。你要一个一个来对治,非常不容易。
  过去有一个皇帝叫梁武帝,他信佛。还有两个人,一僧一俗,一个是傅大士,一个是宝志公,他们都是从兜率天下来护持梁武帝的。有一天,梁武帝请傅大士给他讲《金刚经》。傅大士上台讲《金刚经》的时候,只把戒尺拍一下,就下来了,什么话也没有说,什么经也没有讲,把梁武帝搞得莫名其妙。梁武帝问宝志禅师:“今天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哪里的行为不规范了,有对不起傅大士的地方?”宝志禅师对梁武帝说:“你做得一点都没有错,傅大士讲的经也没有错,他确实是讲完了。”梁武帝说:“我一句话都没听到,他都没有开口,怎么会讲完了呢?”宝志禅师说: “《金刚经》中的‘金刚’是一种比喻,是一种力量的比喻——无所不摧。摧断的就是我们的烦恼障、业障。般若智慧就像金刚一样,能够断我们的业,断我们的烦恼。他这样的举动就是告诉我们,要用佛法智慧的宝剑来斩断我们烦恼和业的种子,一刀两断,而不是拿个石头把草压住。只有真正靠智慧,才能够解除我们的烦恼、业障,智慧才能够把心转变过来。”宝志禅师给梁武帝这么一讲,梁武帝慢慢就明白了。确实不需要讲很多话,佛法是让人去悟,去悟佛法是什么。
  所以,佛法启发我们的悟性。悟性得到启发以后,智慧才能增长。智慧增长起来的时候,烦恼与业才能够得到消除,不然这些很微细的内在烦恼与业对我们障碍很大。
  6.有智慧才有力量
  有时候我们要去忏悔,但忏悔心却生不起来,也不容易真正生起。我们说四力忏悔,不仅仅是把这些文词念一念就算忏悔,也不等于我们磕一些响头就能够把这些业障、烦恼障铲除掉,真正要有一种很强的智慧的力量,才能够摧毁烦恼与业的障碍和种子,才能够把他们连根拔起。烦恼与业本身是无有形相的,它是人内心当中的一种力量 ——一种不好的力量,一种不好的障碍和症结。智慧也可以说就是佛法的代表,佛法的本质就是智慧、慈悲与福德。刚才我谈到了我们内心当中无有穷尽、绵绵密密、心心念念、非常深细的烦恼在起作用。常常讲“剪不断,理还乱”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你断除不了,想去理一理自己的头绪都理不出来,今天理好了,明天又乱了。
  其实,我们认识、了解自己的这个色身是很重要的。我们对自己血肉之躯的认识也需要靠佛法的智慧,而不是用一些世俗的、外道的,或者是自己凭空想象的办法来对治,那样的话也会搞出毛病来。因为我们人的身体也是受心支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心和智慧、烦恼、自己的业都有关联,也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都是心在主导身体。身体本身没有对和错、好和坏。对和错、好和坏都在心这个症结上,不在外在的境上。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境界,心所缘的一个境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