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五章 弥勒菩萨章


   日期:2020/4/29 14: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五章 弥勒菩萨章  

  世尊在本章为弥勒菩萨等大众开示爱欲为轮回的根本,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现深浅。应发大愿,求善知识,渐断诸障,证大圆觉。

  本章学习提纲:如何断轮回根本

  1、代表慈悲之心:未来成佛的弥勒菩萨

  2、什么是轮回的根本:众生的爱欲

  3、爱憎二心:轮回的五种差别

  4、理事二障:修行的两种障碍

  5、大圆觉前的五种人:众生的五性差别

  6、顺逆二行:菩萨教化众生的方便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在大众当中的弥勒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五体投地,虔诚地礼拜佛陀。并顺时针绕佛三圈,表示无比地尊重。然后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说道。

  弥勒菩萨,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二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支谦、道安和玄奘三位祖师的推崇。

  欲界六天中第四天--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之生处。今弥勒菩萨生于此。故谓之弥勒之净土。弥勒上生经说净土之相。以劝愿生。兜率净土弥勒三尊是:弥勒菩萨、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复有他方诸大菩萨发心而来,古来大德发愿往生者众,其中有阿难尊者、戒贤大师、道安法师、法遇法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智者大师、智晞、灌顶、玄朗、道宣律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等诸位祖师。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槃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轮。”《菩萨处胎经》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

  弥勒菩萨现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兜率天是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四百年,其一年为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自今经五亿七千六百万年第十之灭劫,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继绍释迦佛。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化导有缘众生。

  弥勒佛是将来的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欲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玩赏,会说:听说劫时(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龙神鬼类,都为人类工作,但绝对不须祭拜,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天时地利,人民和顺,鬼神拥护,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中国东晋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和乐融融。净土宗慧远祖师的导师道安大师,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玄奘大师、窥基大师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发愿求生弥勒净土。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他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隋唐之际,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曾经有所冲突,双方信众甚多,形成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随着许多民间信仰者以弥勒降世为旗号,起事反抗朝廷,故弥勒信仰遭官方大力打击,至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西方净土宗,在汉传佛教中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在汉地仍有传承。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编写了《兜率龟镜集》一书,记载了历代弥勒法门修行者的事迹。弥勒信仰在朝鲜半岛佛教中,仍然保持着主流地位。

  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内,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我国六朝齐梁时傅大士,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都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风,号善慧。《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南朝梁代禅宗著名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

  有一次,梁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才升座,大士抚尺挥案,一敲便下座。皇帝给他弄呆了。在旁边的志公禅师问陛下“会么?”帝曰:“不会。”志公就宣布:“大士讲经已经完毕。”再请讲,大士拍板升座,唱四十九颂下座。后人苏东坡写的傅大士赞:“善慧执板,南泉作舞,借我门槌,为君打鼓。”讲的就是这桩事。

  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时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长,而且声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达摩大师到中国的时期也在志公与傅大士之间。南怀瑾先生说:“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国禅,可称为中国大乘禅作略,才有透脱佛教的形式,滤过佛学的名相,潇洒诙谐,信手拈来都成妙话,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的禅趣——‘机锋’、‘转语’。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响更大。”

  傅大士的名声得到了佛教高僧大德的敬重。慧和法师,年纪未及二十已深究诸佛秘藏,讲论无敌。当时皈依头陀寺隐法师,隐公将欲涅槃时,慧和法师问:“谁可依止?”隐公答曰:“东阳傅大士自然智慧,深解大乘,可依为师。”于是慧和法师礼谒请为弟子。说明傅大士影响之大。

  大士三次到京师,深为梁武帝钦佩,在京弘法所度道俗不可胜计。使他成为当时佛教中的领袖,成为千佛中的一佛,成为维摩禅的祖师。

  傅大士有偈: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合矛盾二语为一是傅大士思想的基本形式。如他有一首偶作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布袋和尚,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站在街上,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

  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彊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梁贞明二年(九一六),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竟然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至今他的全身舍利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天下佛寺山门供师像,肇始于此。

  布袋和尚有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前面的说法,为诸位菩萨打开了如来广大的秘密宝藏。让在座的大众们,深刻地体悟到了生死轮回的真相,从而能够分清正法与邪法。您讲说的这些,能够布施给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以无所畏惧的菩提智慧眼。让他们对于本来圆满的大般涅槃,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不再反复地随着分别思维的轮转境界,而产生循环取舍之见。

  “广为菩萨开秘密藏者”,菩萨,指现前所对之机,如前章金刚藏菩萨等都是所对之机。圆觉智慧隐藏于轮回之中,非机不说,故为秘藏。纵说下根凡俗也不明白什么意思,故为密藏。

  在前面几章,佛陀用“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等譬喻说法,重重开示,令诸大众深悟轮回,悟得真随妄转,分别邪正。不仅利益现前圆觉胜会上的大众,也普被当来,法施末世一切众生。

  “无畏道眼”,佛说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无畏道眼指慧眼、法眼。能法施末法之世,发菩提心修行圆觉的众生,辨识修道之眼,以正慧决定,邪正分明,得无所畏。

  “大涅槃”,是佛所证断果,转二种生死而成,故名为大。

  “生决定信者”,于此大涅槃,生决定信心,不再反复轮转境界,而起“月运岸移”等循环之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世尊,倘若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畅游如来广大的寂灭智慧的海洋,应该怎样才能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呢?在生死轮回当中,有哪几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他们在修行觉悟的过程当中有什么差别呢?已经获得解脱的菩萨们,在返回烦恼尘世以后,应当采取哪几种教育化导的方法,来度一切众生呢?但愿您不舍弃拯救世间苦难的大慈悲心。您的回答,将让一切正在修行的菩萨们,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以清净无暇的智慧眼,照彻出心地的光明,从而圆满觉悟如来的无上知见。

  “大寂灭海”,大寂灭即是大般涅槃。觉智圆满,体深用广,譬如大海,所以说是大寂灭海。

  “度诸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从空入假成大悲。惑病既多,方药非一。若无方便,少汤添水,恐落爱见大悲。因此须请问世尊。

  “慧目肃清”,慧目能照,即妄成真,心不动摇,是谓肃清。

  “圆悟如来无上知见”,六根清净,六尘不染,能所双泯,自在圆明。

  弥勒菩萨启问法义有四部分,因为上一章佛说“菩萨修行,先断轮回根本”,所以弥勒菩萨问:

  一问:云何当断?意思是什么是轮回根本呢?所以佛在下文答:以恩爱贪欲,是轮回根本。

  二问:轮回有几种性?佛在下文答:以因二种障,有五性差别。

  三问:修行有几种性?佛在下文答:即以五性而显差别。

  四问:菩萨度生有几方便?佛在下文答:唯以大悲同事愿力。对所问修行及利生事业,佛说:以菩萨修行本为度生,而修行亦不舍众生界,度生即修行。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弥勒菩萨问法以后,再次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像这样虔诚地问了三次,从始至终,有条不紊。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个时候,世尊回答弥勒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替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询问如来最深奥,最秘密,最微妙难思的法义。这将使诸位菩萨获得清净无暇的智慧眼;也将帮助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永远断除生死轮回。让他们的心开悟诸法实相,成就无生法忍。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如来现在为大家解说。”

  佛陀在弥勒菩萨启问后,曰“善哉善哉”,赞其所问,近益现会,远被末世。

  “汝等”,指弥勒菩萨等,乃能为诸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发心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一乘圆教的如来无上知见,微妙难思。佛陀于下根渐教门中,久默斯要,不常演说。今广为众菩萨开秘密藏,能令诸新学菩萨,洁清正慧之目,爱欲不再萌发于心,无有翳病,及令一切末世初发心众生,永断轮回。就如同佛在下面的经文中说: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爱欲既已不萌则翳病既除,空华自灭,所以说“永断轮回”。

  “心悟实相,具无生忍”,实相无相。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见诸相,离相而见,即见清净法身如来。众生未悟,翳眼妄见空中有华,实则空华本不生,毕竟亦无灭。今心悟无生,实相妙理,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如是忍可于心,名具无生忍。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弥勒菩萨,因世尊的教诲而心生欢喜,与在会的诸位大菩萨们,一起安静地听法。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世尊说道: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因为有种种恩爱之心和贪欲习气的缘故,所以才有了生死轮回。

  “一切众生”:指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的众生。

  “从无始际”:自从最初一念不觉,妄起无明的时候。心无初相可得,故谓“无始际”。

  “由有种种恩爱贪欲”:由发业根本无明,引起润生枝末无明。如《楞严经》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

  “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能贪之爱,轮回之本。《涅槃经》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贪爱,何忧何怖?《佛名经》说:“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先令断者,如树除根。

  由于欲境,引动爱心,能令众生,生死不绝,故有轮回。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所有世界当中,一切不同种类习性的众生,包括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等;都是因为淫欲心和淫欲行为,才有了投胎转世,并形成了身体和性命。应当知道,所谓的生死轮回,以爱为根本。又因为有种种数不清的欲望,它们助长了爱的习性;因此能够让生死轮回相续不断。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一胎生(十二因缘经作腹生),如人类在母胎成体而后出生者。二卵生,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者。三湿生(十二因缘经作寒热和合生),如虫依湿而受形者。四化生,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起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等都是。

  情、想、合、离四生都是因为淫欲而为受性禀命,更相变易,都在轮回之中,所以说轮回之事,以贪爱为根本,让生死轮回相续不断。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欲望由爱而产生,生命因欲望而有。众生之所以贪生怕死,格外爱恋生命,还是因为种种欲望的缘故。以贪爱种种欲望为因,就有了爱恋生命的果。由于实现欲望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况,当欲望无法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憎恨和嫉妒等行为,造下种种罪业。因此,就会投生于地狱和饿鬼道中,受无穷的苦报。

  行欲时,男以女为对境,女以男为对境。若是相合爱心的顺境,则恣情纵意,著乐无厌,必至为恶,姑置不论;若对境违背爱心,便生热恼憎嫉。由憎嫉故生嗔恨,杀害逼恼,打骂凌辱等,造种种业,极重则堕地狱,受诸苦报。次堕饿鬼,饥火交然,五百生不闻浆水之名,千万劫常受饥虚之苦。次堕畜牲,也称为旁生,也就是动物畜生类,愚痴成性,合称为三恶道。

  佛教把生命形态分为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六道是欲界众生的栖居地,如果不能证悟成佛,就只能在这六道中轮回。六道的前三道称为三善趣,后三道称为三恶趣。

  一、天道。天道众生生活的自由自在,长寿而没有烦恼,是六道之首。但是他们迷恋于世俗享乐,当福报耗尽,他们就会堕落到其他五道。

  二、人道。人道众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在人的一生当中要受到许多痛苦。

  三、阿修罗道。此道中的众生福报极大,寿命很长,与天界众生差别不大,所以又被称为“非天”。但是忌妒心重而好战,在与天界开战时,阿修罗往往战败而受到极大的痛苦。

  四、畜生道。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散居于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们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它们不可能积累善业。此外,畜生道众生忍受寒热和饥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残杀。

  五、饿鬼道。饿鬼道众生没有食物和饮料,是大肚子和小脑袋的形象,吃食物时,喉咙会有烧灼的感觉。饿鬼所受的苦比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更大,但是其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像畜生道众生般愚蠢。

  六、地狱道。在六道之中,地狱道众生所受之苦最为可怕。地狱道又可细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四大部分。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有的人深知欲望是烦恼的根源,令人厌恶,于是就爱上了远离自私贪欲的善业之道。因为舍弃恶业,爱行善业的缘故,投生到欲界天上,享受种种妙乐。又有一类人,深知爱恋之心也很粗俗,令人厌恶,于是就舍弃爱恋之心,转而喜欢上了这种舍弃的心态和行为。其实,还是在无形当中滋养着内心深处爱的根本。投生于色界和无色界天上,显现出三界有为法当中,最胜妙的善果。

  “爱厌业道”,怖彼恶道,不造恶因。于离恶法门,深生爱乐。

  “舍恶乐善”知欲可厌,舍十恶业,乐十善业。

  “弃爱乐舍,还滋爱本”,爱恶爱善,俱未免苦。弃彼爱心,乐修舍法。修习四禅八定,若无乐舍之心,仍是贪爱,还滋爱本。

  “便现有为增上善果”,色无色界,仍属有为。修得四禅八定,只算增上善果。

  《弊宿经》弊宿王和童女迦叶探讨的故事:

  弊宿说:“恶行死后要堕入地犾,十善的人死后皆生天,我难以相信此说,因为我从未见过有死去的人回来报信。”

  童女迦叶答言:“有智之人,应从譬喻中获得领悟。比如有盗贼屡犯王法,被国王捕获拘禁,下令斩首,此贼温言软语乞求行刑者:‘请您暂且放我回家,辞别亲知故旧,然后再回来受刑吧!’弊宿长者,那行刑人会放他回家吗?”“不会。”“同为人类,尚且不放,何况身死命终,堕入地狱,无情的狱吏鬼卒,岂肯放他回来报信!”

  童女迦叶:“比如有人堕于茅厕中,全身屎尿,污臭不堪,被人救出,用竹蔑刮、澡豆净洗,香汤沐浴,众香涂身,换上华贵衣饰,供以百味美馔,以五欲娱乐其心,你说此人还会再投到茅厕中去吗?”“不会。”“行善生天者便如此人,人间地面臭秽不净,天神们在离地面几百里处,遥闻人间臭味,臭于茅厕粪坑,生天者饱享五欲之乐,快乐无比,岂肯再返回人间报信?”

  弊宿又说:“我有个亲戚,净持五戒,按沙门、婆罗门之说,他死后应生于忉利天,他临终前,我曾嘱托:‘你若生天,见实有天堂,请来告诉我一声。’但他命终之后,并未来报,他是我的至亲,不应失约而不来报,这不是说明没有什么后世吗?”迦叶答言:“人间的一百年,只当忉利天一日一夜,也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忉利天人寿命千岁。你的亲戚生前净守五戒,命终必生忉利天,他生天后,也许会想:我刚生此外,先娱乐游耍两三天,然后再去报信吧,弊宿你说,纵使他来报信,你能见到他吗?”“不能,等他来报,我已死去多年了。”

  经过多次讨论,弊宿心悦诚服的皈依三宝。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以上这些情况,都属于轮回的缘故,无法成就圣人的解脱之道。因此,诸位菩萨和末法时代的众生,想要解脱生死,出离轮回的话;首先应当断除贪欲,然后进一步去掉内心深处的爱和渴望,因为它们就是轮回的根本。

  善业是清净法,不善业是染污法。以善恶诸业为因,能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是为业果。作为业果的表现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方法,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所以,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恶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

  一般指天人是六道中的上乘小善果,但只要在六道轮回中扮演的角色,可以都说是凡夫,生死流转,不能出离,如同漫漫的长夜,虽然天人是六道中的最高地位者,但还是要受轮回。一般言宇宙,是指有形世间,这有形世间为无明烦恼所包围,所以世间为五浊恶世。在六道轮回之中,六道又分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是六道凡夫所依止的居所,凡在三界内,都要接受轮回,因此佛经说三界犹如一座火宅,火宅也就是比喻三界之中,受生死烦恼无明之火所烧。

  据经典所指出,行十不善业因缘故,要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行十善业道因缘故,则生天界及人界。所谓天界就是“神界”,乃是正直福德的众生所居之境界,此境界虽然享福,但是福报总有享受完的时候,就是修善到非想非非想处天,此天是三界最高天,但一堕落,仍然要轮回的。

  至于阿修罗境界,就是精灵世界,停留在精灵世界的灵魂,固然生前也修善业,但走了一步邪路,所以不能称为“正神”,只能称为“邪神”或“邪鬼”了,阿修罗境界的环境是最复杂,“邪神”亦有神通力,故作祟人间者,以此类为最多。

  六道轮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如此,六道轮回可以说苦多于乐,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脱道论》来说:“戒定慧,是解脱之道,守戒的人,是威仪的意义,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乱。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觉。所谓解脱,就是离开束缚的意思,用戒为初善,定是中善,慧为后善,如此产生禅定力求灭苦,最后才得解脱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有二项是有形的,即是“人道”和“畜生道”。六道轮回有四项是无形的,即是“天道”、“阿修罗道”、“恶鬼道”、“地狱道”。有形的称为“有器”,无形的称为“无器”。

  教中虽然有“因果报应”的理论,但更正规的提法是“因缘果报”。那么“缘”是什么意思呢?佛教中“缘”的内容及其复杂,简单地说就是“条件”。比方说:蛋可以孵成鸡,但是孵成鸡需要一定的温度,这个一定的温度就是“缘”。虽然蛋可以孵鸡(因果条件具备),但是,不具备一定的温度(缘),蛋是不会成鸡的。

  因此,佛陀教化大众修行,脱离六道轮回,就是从“缘”字上下手,不令多生累劫造得恶因变成恶果,而让多生累劫造得善因,尽快成熟,变成善果。从而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

  达摩祖师开示三界六道: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各位善男子,菩萨们分身变化,示现于尘世之间度化众生。他们并非以爱为根本,而是以平等的大慈悲,来帮助大家舍弃爱恋之心。他们只是借助于少量的贪欲,而进入生死轮回罢了。倘若末法时代一切有缘的众生,能够逐步舍弃种种欲望,并且清除憎爱之心。为了永远断除生死轮回,而勤奋求学如来圆满觉悟的境界。当他的心逐渐清净了以后,就会开悟清净圆觉。

  “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菩萨假借贪欲之行,以示生灭之理。《思益经》云:“众生行世间,而不知世间,菩萨行世间,明了世间相。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如是知,不染于世间。”

  “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舍欲除爱,令心清净,心既清净,便得开悟清净本然的圆觉境界。庞蕴居士是湖南衡阳人,悟人生虚空,断欲舍财,立志寻道,勤求善知识,以求开悟。他去谒见石头希迁,问道:“不与万法为侣的,是什么人?”石头就用手掩住他的嘴巴,意为:不要议论,向心内求。庞蕴豁然有悟。

  他后来参见江西马祖道一,又问道:“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答道:“等你一口喝尽西江的水,再告诉你。”意为要万法回归自心,庞蕴顿悟玄旨。

  庞蕴居士拜访过药山后,辞别时,药山派十员禅客送他到门口。当时,天正下着大雪,庞蕴居士指着空中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全禅客就问:“那落到什么地方呢?”居士打了他一掌。全禅客说:“你这样是马虎不过去的。”庞居士说:“你这等人还自称禅客,我看阎王爷是不会放过你的。”全禅客说:“那居士您怎样呢?”居士又打了他一巴掌。说:“眼明而瞎,能言如哑。”意为:见相非相,不立文字。

  庞居士有个女儿叫灵照,要入灭的那天,他对灵照说:“你去看看日头,到了正午就来告诉我。”灵照出去一会儿,回来说:“现在是正午,可是太阳有缺蚀。”庞居士出去观看的时候,灵照就在父亲的座位上,合掌坐化。庞居士回来一看,笑着说:“我这女儿机锋真伶俐呀!”于是就延期七天坐化。在这期间,州官前来看他,他就对州官说:“愿你将存在看成空幻,切莫把虚无当作真实,住留世间,当好自为之,因为一切都像影子和回声一样。”随后,他枕着州官的腿膝亡化了。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由于根本贪爱深浅不同的缘故,显发无明的程度也不同。于是,就显现出五种根性的差别不等;依两种障碍而显现出深浅差别。哪两种障碍呢?第一是理障,障碍端正的知见;第二是事障,让生死轮回得以持续。显出哪五种根性的差别呢?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各位善男子,倘若理事二障都没有断掉,也没有降伏,就叫做尚未成佛的众生,称为第一凡夫种性。倘若一些众生,通过修行,已经永远舍弃了贪欲心,首先除掉了事障,理障还没有断尽,他们只能悟入声闻和缘觉的二乘果位,还不能示现安住于大乘菩萨的境界,称为第二乘种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各位善男子,如果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想要航行于如来广大圆满觉性的海洋,首先应当发愿,勤奋地断除理事两种障碍。当基本降服了二障以后,就能够悟入菩萨境界,称为第三菩萨种性。再进一步修行,如果事障和理障已经完全断尽,就会悟入如来微妙的圆满觉性。满足菩提道和大般涅槃的所有功德;称为第四如来种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各位善男子,一切众生都可以证悟圆满觉性。由于各自不同的因缘,遇到了不同的善知识。按照善知识的教导,在因地修行不同的法门。这样修行,就产生了如前所说的根性顿渐的差别。倘若遇到了通往如来无上菩提的真正修行法门,则不论根基的大小,都可以成就圆满的佛果。倘若一些众生,虽然想寻找善知识,却遇到了邪见者,因此,纵然修行而终究未能得到正确的悟解,这些人称之为第五外道种性。其过失和错谬在于那些邪见的老师,而与这些众生无关。以上就是一切修行众生当中,五种根性的差别。

  一切众生都能够证悟圆觉,都在圆觉中,“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如果遇到善知识,依据他建立最初学佛的修行法门,跟随他修习,譬如遇声闻乘的善知识,则修四谛;遇缘觉人,则修十二因缘;遇菩萨乘人,则修六度。教之顿、渐,乘之大、小,悉依所逢善知识而不定,所以说“尔时修习,便有顿渐”修行就有快慢差别。

  “众生五性差别”,一、声闻缘觉种性,二、菩萨种性,三、如来种性,四、成佛种性,五、外道种性。

  逢善知识而悟道的公案:

  崇奉佛教,以居士身嗣黄龙祖心之法的宋代诗人黄山谷,有一次参访晦堂祖心禅师,闻到花香,开悟了。晦堂禅师就问他:“你有闻到香味吗?”“好香喔!”

  禅师说:“我何尝隐瞒你什么吗?”

  意思是说:“你看,这么好的禅、道,不都给你了吗?”其实,这不是晦堂禅师给黄山谷的,是黄山谷自己的机缘成熟了,因此他悟道了。

  唐朝招贤会通禅师跟随鸟窠道林禅师学道,一学就是十六年。十六年来,鸟窠禅师没有跟他讲过一句佛法,也没有说过一个道理。会通禅师终于忍耐不住,就向鸟窠禅师告假,要到他方参学。鸟窠禅师问:“你要到哪里去?”

  会通禅师说:“我要到诸方去参学。”

  鸟窠禅师就说了:“佛法何必到别处去学呢?我这里也有一些啊!”说完之后,立刻从身上拈起一根布毛,说:“你看,这不就是佛法吗?”

  会通禅师当下廓然大悟。后来人们就叫他布毛侍者。

  在经典中,佛陀也曾讲述“善知识法”与“恶知识法”,我们在此也一并了解一下,以防修学中妄起我慢,偏离善法。

  昔日,佛陀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今日我要为你们开示“善知识法”及“恶知识法”,你们要一心谛听,善自思惟。

  比丘们齐声称是,专注聆听佛陀的教导。

  佛陀说道:何谓“恶知识法”?若有比丘常念:我为豪门望族而来出家学道,其余比丘皆为卑贱之身而来出家,因而心生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或者,若有比丘常念:我极为精进持戒、如法如律,其余诸比丘皆不精进持戒,而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又或者,若有比丘常念:我修行有功,三昧成就,其余诸比丘未得三昧,心意错乱,不得禅定,并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

  此外,若有比丘常念:我智慧第一,其余比丘皆无智慧。若以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即为“恶知识法”。再者,若有比丘常念:我常得饮食、床褥、卧具、医药等供养,其余比丘皆不能得此供养。若此人因利养之物而生我慢、诋毁他人,此即“恶知识法”。比丘们!所谓恶知识人,即是行此邪业之人。

  佛陀又说:什么是“善知识法”?若有比丘常念:我出身豪门望族,其余比丘虽不是出自豪门,然彼此佛性并无不同,此即“善知识法”。或者,善知识不会因自己精进持戒,其余比丘不持戒行,就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亦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善知识法”。又或者,善知识不会认为自己三昧成就,其余诸比丘未得三昧,修行无定,就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更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善知识法”。

  此外,善知识不因自己智慧成就,其余比丘无有智慧,而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亦不会因此心生贡高我慢,诋毁他人,即为“善知识法”。再者,善知识不会因自己常得饮食、床褥、卧具、医药等供养,其余比丘无此供养,而认为自己与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别,更不会因此贡高我慢、诋毁他人,此即名为“善知识法”。

  佛陀告诉诸比丘:今日,我为你们开示善知识法及恶知识法,你们应当远离恶知识法,修持善知识法。

  比丘们听闻佛陀的开示后,欢喜奉行。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各位善男子,菩萨们都是以大悲愿力作为方便,从而进入尘世间,来帮助那些未悟的众生打开内心,发现本有的圆满觉性。乃至于示现种种不同的形相,种种或逆或顺,或正面或反面的不同方法。与未悟的众生同处修行等事,从而帮助教化他们共同成佛。所有的这一切,都依靠的是菩萨无量劫以来,清净菩提大愿的力量。

  “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前面弥勒菩萨问,当设几种教化方便。世尊答:但以大悲、方便,示现种种形相。众生根机,虽有不同,只须用此二种,即可随类应化。大悲必能普化,方便即能随宜。

  “逆顺境界”,逆心顺心,怨家亲友,平等一如。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普得利益。

  《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佛陀在灭度以后,教敕很多菩萨跟阿罗汉随类应身,在末法时代而示现种种的形相。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种种的方便法门,教化众生,使令众生度脱三界的苦海。

  他示现的相状是什么呢?有时现出家的沙门,有时是现在家的白衣居士,或者国王,或者政府官员,或者少男、少女,乃至于淫女、寡妇,或者作奸犯科、从事杀生……各式各样的相貌,他们的目的,就是示现“同事”,跟众生能够同一类、同一个事业,依止这样的“同事”,让众生得到欢喜跟信心。最后称赞佛乘,来宣扬大乘佛法的真实义,使令众生能够听闻以后,如理的思惟而悟入大乘的三摩地。

  蕅益大师说:末法时代菩萨示现主要有两种:

  一、现出善知识的相貌:如天台宗的祖师、唯识宗的祖师、华严宗的祖师,很多都是菩萨示现。一旦他现出善知识的相貌,这个菩萨的作风就要很正常——正常的持戒、修定、修慧、宣扬佛法。

  二、现出非善知识的相貌:前面讲顺向,这讲逆向。如济颠和尚,事后证明他是菩萨示现,他示现喝酒吃肉。但只要是逆向操作的菩萨,示现之后,他最后也要示现不太好的果报。因为菩萨示现是为教化众生。

  所以菩萨可以广开方便门,但是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让大家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菩萨来到人世间,他表演了一手,不管是现出好的相状、坏的相状,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你看到他的相状以后,让你了知灭恶生善,能明白道理,这样他的示现就成功了。

  所以佛法就是药方,专治烦恼顽疾。菩萨度化众生,众生有多少的烦恼,菩萨就有多少种办法。最怕的是众生不吃药,不吃药就没救了。你一旦有善根,菩萨就有办法来度化你,他就可以开方便门,不管你是过去造了善业、恶业,他都有办法跟你同事,陪着你成长,然后把你的善根启发起来,恒顺而转。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倘若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对于广大无边的圆觉法门,生起了无比向往之心,应当效仿菩萨们,从心中发起清净的菩提大愿。应当经常这样发愿:‘愿我当下的心,能够安住在佛陀的圆满觉性当中;愿我生生世世能够寻找到真正的善知识,并遵照他们的教导去修行;而不要遇到那些外道和二乘的老师。’依照这样的愿望修行,就会逐渐断掉理和事等各种障碍。当障碍都消尽了以后,菩提大愿就圆满了,便会登上本来解脱的清净佛法的宝殿,证入广大圆满觉性的微妙庄严境界。

  “依愿修行”,所作所为,不随情逐念,但依愿力,而自行策励。愿是总相,通悲通智。具悲智愿,即菩提心。

  “渐断诸障”,理虽顿悟其空,事乃渐除方尽。

  “证大圆觉妙庄严城”,障尽,则行住坐卧,一切时中,无非解脱。愿满,则触目对境,一切诸法,无非圆觉。

  一切法都在觉中。众生与佛都在觉中,但是众生执取狭隘的六根境界为所知,因此都不相信自己是佛。不但如此,即使是你所迷惑的行为也在觉中。而这个“觉”,并不是见闻觉知的觉,甚至你所认为没有思想的物质,都是心的作用,都要有知觉,因为觉遍满法界,才被称为圆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这时,世尊为了重述一遍所说的法义,以偈颂的形式说道: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弥勒菩萨你要知道,一切轮回芸芸众生,

没有得到广大解脱,都因为贪欲的缘故,

才堕落于生死轮回。若能断掉憎爱之心,

以及贪嗔痴等习气,不会限于根性差别,

都将成就佛陀大道。理事二障永远消灭,

寻访明师得成正悟,自然随顺菩萨大愿,

究竟安住大般涅槃。十方诸佛一切菩萨,

都以大悲清净愿力,示入生死度化众生。

现在一切修行的人,以及末法时代众生;

勤奋断除爱憎见解,就会回归大圆满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清净法师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五明学佛网:清净法师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十章 普觉菩萨章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八章 辩音菩萨章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章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二章 普贤菩萨章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清净法师: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缘起